历史中考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趋势
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意蕴
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意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历史命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展示出了历史学科内在的深刻意蕴。
本文将分析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并探讨其蕴含的意义。
一、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强调跨学科的整合。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无法孤立于其他学科,故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了命题的重点之一。
例如,历史与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互动,将成为新的命题形式。
学生需要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维度,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提升了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也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此外,在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中,对知识的要求愈发百科全书式。
以往,历史考试多注重学生对于重要事件、人物的记忆,而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更注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动因以及影响,同时还需要考察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理解。
这种变化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量,同时也提升了历史学科的深度与广度。
二、注重知识的联系与历史的价值评估在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中,知识的联系成为重点考察内容。
命题人对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于知识的记忆,而是更注重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扩展知识的边缘,掌握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
同时,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中还注重历史的价值评估。
命题人鼓励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并借助历史的镜子更好地认识当下社会与自身。
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积极思考现实问题,以史为鉴、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共通点和差异,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强化历史的综合应用与学科意蕴的传递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强化了历史的综合应用。
命题人希望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运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
历史的综合应用不仅涉及学科学习,还包括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素养。
中考历史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近三年历史中考命题特点与趋势
近三年历史中考命题特点与趋势一、命题特点:近三年中考历史试题,严格遵循《历史教学大纲》,体现新课改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双基考查(即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同时,还注重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不同国家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并侧重使学生进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命题方面,在注重试题设计的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还注意了试题的创新;在问题设计上,注重知识的综合和迁移。
总之,这几套试题设计的知识面广,形式灵活,既有鲜活的历史图片,又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试题开放性强,现在具体分析如下:纵观三年中考试题,从类型上来说只有两种,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分值各占15分和35分。
比值为3:7,知识点涉及面较广。
(一)、选择题;选择题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注重对能力的培养,几乎每一道选择题都创设了问题情境,同时还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很大,有的选择题出现了新的组合,和新情境下的新的推断题,如试题中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名人名言、电影、电视剧片段、文献资料等设置问题情境,从中获取历史信息,获取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一步引发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查。
综上所述,近三年的选择题虽然题干有所区别,但考查了同一个知识点。
如:08年的第1题和09年的第1题都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张;08年的第4题和09年的第5题,都涉及到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07年的第15题和09年的第15题都涉及到第三次科技革命;08年的第9题与09年的第7题,涉及了三大战役的作用;08年的第10题和09年的第9题都涉及到了三大改造的意义或实质;08年的第8题和09年的第11题都涉及到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而有的选择题看似是单选,实际上它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专题归纳,如08年第8题实际上是对周恩来事迹的概括;08年的第5题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事件的归纳;08年第3题是对封建王朝具体史实的追忆;08年第1题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位思想家主张的总结;09年的第14题是日本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原因的一个总结,由此可见选择题的设计注重双基的考查,重视对历史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认识的考查,同时有意识的体现了“以史为鉴”。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历史命题走势及应试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历史命题趋向及备考策略一、命题趋向1. 考查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近年的中考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大多为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突出,突出了基础性。
主干知识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历史阶段特征等内容。
在考试测量中,基本知识点起到两重作用:一是知识点本身就是考查的对象,同时,对能力的考查也离不开基本知识点的支撑,“基本知识点在考试测量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因此,重要的历史时间、历史阶段特征、背景、影响等必须掌握。
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外交、思想文化仍然是考查的重点,但社会史的逐渐渗透已经成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值得关注。
同时,新课程观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教材相对于教师而言,是教本,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学本。
教师“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教”。
可以这么说, 课程观下的历史学科知识既包括教材中呈现的主干知识、边缘知识,还包括教材未讲但历史学习需要具备的文史常识等,一句话:教材不是教学和考试的唯一依据,这样思考就好理解“为什么试题中有的考查内容教材上没有”这一问题了。
2. 坚持能力考查,强调探究性同高考一样,中考历史的命题也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综学科能力的具体要求分为四大方面:(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这四大能力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
这些能力在试卷中都会综合得到考查,尤其是第(1),(2)项能力的考查会更多更普遍。
凭借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来解答问题已成为命题的主要方向,这一点请老师们要高度重视。
3.关注时代与社会,体现人文性试题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尽力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新课标下的历史高考命题趋势
新课标下的历史高考命题趋势2005年开始,江苏全省实施新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了各学科新教材。
2008年,我们迎来新课标下的第一次高考。
新课标下的历史科高考命题趋势如何,将有哪些新特点,我们应怎样备考,未雨绸缪,这些问题直接牵动着无数师生的神经,笔者不揣浅陋,根据教改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新课程所体现的教改新理念过去很多人以为课程就是学科,或者就是教材,或者就是教学大纲,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这些理解往往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问题,过分突出静态的知识和教师的中心地位,显然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突出以下课程理念的更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从强调分科到重视综合;从选拔性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从狭隘封闭到走向国际理解。
在这些理念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出最关键的几个概念:“个性创新”、“主动学习”、“回归生活”、“学科综合”、“发展评价”、“国际理解”等。
下面就这六个方面展开谈谈。
(1)个性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因此,新课标下的高考改革将把测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如近些年上海历史高考试题就很新颖,别出心裁,其出发点正是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2)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作为高考改革来说,未来考试的趋向将出现较多的开放性探究性的题目。
(3)回归生活。
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则要把课程回归现实生活。
新课标下的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变化和教学方法研究
新课标下的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变化和教学方法研究摘要: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考历史试题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历史教师要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并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标下的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考历史;新课标;命题变化;教学方法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只有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其精髓,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教师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近年来,初中历史试题在题型、难度、主题、素材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新课标下的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变化历史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考试中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1】。
随着中国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变化,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中考试卷命题形式上看,既有开放性试题也有非开放性试题,既有来自教材的知识也有来自课外、生活及社会实际的内容;从考查内容上看,既有基础知识又有能力层次要求;从考查方式上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能力培养。
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来看,新课标下的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时代发展,凸显时代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也需要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并且能够从历史中获得生活的启示,同时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历史知识,这是历史学科最大的价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西方国家发展的背景,以及它们与中国之间的联系。
这一单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基本概况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
中考历史命题思路与趋势
中考历史命题思路与趋势近年来,中考历史科目的命题思路与趋势逐渐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本文将分析这些特点,并从历史知识的细化、历史思维的引导以及社会现实的关联等角度来阐述中考历史命题的思路与趋势。
一、历史知识的细化在中考历史命题中,越来越注重历史知识的深度和细化。
不再重复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命题者常常会以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为线索,要求学生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将其与其他历史知识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
这样的命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命题者可能提出一个问题:“请你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并解释‘飞天’的起源与意义。
”这个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结合历史材料和自己的理解,在文章中进行全面解答。
二、历史思维的引导中考历史命题逐渐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命题者常常会通过历史故事、事件或文献等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展开。
这样的命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找到规律、联系和启示。
例如,命题者可能给出一段历史文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
请你从中找出这个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并结合其他历史事件进行论述。
”这样的题目引导学生从思想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历史思维的运用。
三、社会现实的关联中考历史命题与社会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密切。
命题者常常会选取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或问题,要求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
这样的命题旨在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例如,命题者可能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十九世纪末中国面临的挑战,并思考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境和应对之策。
”这个问题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从中寻找历史经验和借鉴,提出对应当下问题的解决方案。
谈新课程背景下中考命题改革趋势及对教学的启示
谈新课程背景下中考命题改革趋势及对教学的启示中考研谈新课程背景下中考命题改革趋势及对教学的启示省教研室陈中峰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之一.其考试结果既是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有关部门明确规定,这种考试的命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的智能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力求公平,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所获得的相应发展,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效率: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命题指导思想: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为此.我省各设区市对中考试卷的命题进行J,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根据2005年福建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评价组对我省各设区市的中考试卷的分析人手,来说明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命题改革的趋势.许由此探寻它对教学的启示一,改革趋势1.立足素质教育.考查”双基”知识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上的要求是全面提高公民在相关学科上的基本素养.使不同的人在相关学科上都有不同的发展.扎实的”双基”是提高学科素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依托.今年各设区市中考试卷都能围绕”双基”对相关学科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进行重点考查,力求做到:情景新颖,形式活泼,关爱学生,对纯记忆水平的考查逐步淡出考核范畴,基本杜绝了单凭简单记忆,生搬硬套,机械计算即可完成的试题.特别是对人人必需的主干知识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重点考查.很多试题都将”双基”的考查定位于体现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上.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技巧,形式化的做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如语文科各设区市都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积淀,考查了名篇名句.三明卷还专门考查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数学科各设区市都对函数,方程,统计初步,图形变换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重点考查:英语科对听, 说,滨,写四项技能进行全面考查;政治科侧重考查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题;物理科注重考查基本物理事实与原理.注重从过程和方法人手考查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化学科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珐本技能的考查,精选对学生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益的知识作为主要考查内容等.2.贴近生活实际.考查应用能力知识是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礼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又反过来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证实世界.处理身边的问题.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生活中存在大的实际问题,必须能够清晰地识别隐含在实际问题背景之中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根据其中的规律和原理做出合理猜测.并提供判断理由或证实.今年的中考试卷在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与丰富的呈现形式,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试题载体,关注知识应用的社会价值,加强学生应用的意识,开拓展现创新意识的空间等方面做_r大量的尝试.各设区市都设计一定数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时代精神.增强时代气息的实际应用题.考查学生从…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关模型,并应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作出合理的预测和决策.进而解决问题,不少试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应用性较强.如语言学科注重表达能力的考查.数学科,莆田26题以产品试销,定价为载体,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龙岩23题以当地矿产一一煤的产销实践为载体,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合理建模,并通过简单计算来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地了解家乡, 关心社会生产实践,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教育他们自觉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政治科,如厦门卷24题;漳州卷25题等注重选材的本土化,较好的反映了各自的地方特色,片{学生熟悉的热点事例作载体,加强了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科,如龙岩”材料解析题”第1题以国共两党关系,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为载体, 切合时政热点,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反映以史为镜.历史为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与政策服务的历史教育思想.地理科.宁德27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就家乡经济发(下转第4码)中考研究(上接第1码)展的某一方面谈看法;化学科,厦门24题结合有关化学知识对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这一基本科学发展观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考查的基点是”任何化学物质都有其利弊.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兴其利御其弊”的观念.3.体现情感导向.弘扬人文精神在试卷形式设计上.多数设区市的试卷设置了”友情提示”或着重号等.提醒考生仔细作答,认真检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完成答卷.在试题内容上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突出时代精神.增强时代气息,在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与呈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选择有时代气息的试题载体.突出试题的教育价值.今年中考这类试题选材广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设置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现实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其他学科的新颖,自然,有趣的问题.以初中生能够接受的形式,从不角度结合有关学科知识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唤起学生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语文科,重视选文的思想性,时代性.或浓郁的地方特色.讲求选文的”文质兼美”,如宁德,泉州卷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漳州卷的《漳州皮影戏》等,让学生在”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乡”的教育,接受美的熏陶.数学科.如莆田的24题以当地建筑妈祖神像为载体.考查解_-角形的有关知识.试题简单,但通过题文叙述,介绍了被神化了的妈祖生平.让学生了解妈祖之所以被人们尊为海神的缘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南平24题以该市团市委发起的”爱心储蓄”为题材.资料真实.涉及了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这一有意义的话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接受了一次爱心教育.发挥了试题的教育价值.英语科.各设区市的语篇选择能够注意选择人物介绍,幽默故事,科普知识,自愿者活动,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贴近学生生活,反映了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政治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泉州卷27题等试题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情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导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厦门卷24题,泉州卷27题,漳州卷26题,龙岩卷23题等通过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给学生以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好地发挥了政治科的育人功能.地理科,如南平卷第23题.泉州卷第4l题,通过引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的有关材料.考查了相关的地理问题;龙岩卷第25题则通过阅读台湾国民党领导人的大陆”和平之旅”线路图.考察沿途的地理分布问题;南平卷,漳州卷,宁德卷的试题中也分别涉及了我国的“西气东输”问题,”中东”问题等.生物科.如福州38题.莆田30题.厦门28题等涉及了环保,资源保护等话题;物理科,福州25题以新闻报道为背景.取材的社会意义深刻.既渗透科学用电.节约能源的意识.又突出资助”希望T程”的情感,贯彻了共建节能型社会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4.注重知识联系.考查综合能力世界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不但各学科知识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问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要求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自觉掌握好相关知识问的相互联系,并自觉地在较大的知识背景中利用它们来综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今年各设区市的试卷都注重了在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合理地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较为综合的学科内与跨学科的问题.较好地实现了扩大思维量的考查.如语文科,莆田卷第6题(2)将语文与信息教育巧妙结合:漳州卷第9题将语文与美术巧妙结合:龙岩卷第9,l0题将语文与地理相结合.厦门卷第l6题特别标明为”探究性学习”,把探究性活动很好地引进了考试.数学科.不但学科内知识联系的题目比比皆是,而且它作为自然科学的_l二具,许多设区市更是巧妙地把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等有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出现了不少好题.5.重视学习潜能.加大对开放性,探索性和创新性问题的考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开放性,探索性和创新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自由想象,自主发挥,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n己独到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今年各设区市课改实验区对开放性,探索性,创新性的试题给予了较大的重视.加大了对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的考查力度.从形式上说,有关注过程评价.增加”有创见可加分”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创新.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从内容上说.更是色彩斑澜,如语文科福州卷2l题的”做读书笔记”,数学科引入一些探究型,阅读分析,决策判断等具有创新特色的问题;政治科.题型多样,有”校园热线”,”时政述评”,”实践探究”,”心灵感悟”,”自主探究”等.试题引用了漫画,表格,新闻图片等作为背景材料,图文并茂,新颖活泼.改变了只有文字表述的单一试题模式.迎合初中考生思维特点.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激活了考生的思维,三明实验区卷的非选择题更是独具匠心.以初中学生”成长的足迹”为主线,以日记的形式为载体,设计试题,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地理科,如漳州卷22 (1)题通过对图像的对比,组合,并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要求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体现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考查:南平卷第26题,漳州卷第26(1),(3)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从不同高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考查.物理科,南平32题源于一节学生实验课,提供的数据为实测数据,通过对”水果电池”的探究实验.不仅考查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根据地提出猜想的能力,还渗透了环保意识的培养,而且(3),(4)两小题还具有开放性;厦门3l题,挖掘了教材中一段话的内涵,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取必要数据,设计实验探究题,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获得初步结论的能力和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疗法.化学科,厦门23 题利用源于生活的一个现实化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①让学生进行”猜想”,但”猜想”不是乱想,须有一定根据,题目通过调查结果,告诉学生”猜想”的依据和如何获得”猜想”的依据,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体现出”猜想”的科学性.②试题要求考生提出几种自己认为最可能的猜想, 再设计实验证明这些”猜想”.这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表现了科学研究的真实性.③所考查的研究内容难度不大, 与初中学生要达到的研究能力相适应,避免了目前常见的难度大,要求高,不切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性试题的现象:漳州l6题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开放性问题的解答,使实验题的命题有了新的思路二,教学启示1.立足课程标准.重视教材的基础和示范作用“双基”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和依托.而教材正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教材的例,习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总复习. 都要紧扣课标,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与示范作用.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虽然直接源于教材的原题不多,但大多数题目,即使是综合题,探索性问题也是由基础知识的}昆合,加工而成的.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的教学,特别要重视有关原理,法则,定理和公式的提炼和推导过程.例题的求解过程的教学,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2.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根本目的,重视生活实际,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查是历届中考试卷的一个热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应用素材,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选择以环境保护,生活健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背景材料,合理设计一些情境新颖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增强其应用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训练实际应用能力.3.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考研究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由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是中考拉开档次的主要题型,也是深化考试改革的重要题型.在日常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练习,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逐步学会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的问题.提高创新能力.4.加强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中学教材一方面是知识的载体,它记载着前人积累的知识.这些知识已被证明在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是有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通过这些知识来传递学科思想方法,相比较而言,前者是”显性”的,是见诸书面的东西,而后者是隐性”的,它常常隐含在教材的知识的体系之中,是学生较难把握的, 同时又是学习中更为重要的东西.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的精髓,掌握它,就能驾驭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揭示相关的学科思想方法,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步地形成相应的学科思感方j毒, 并自觉地应用这些思想方弦来指导解题实践,解决相关问题.5.合理砖组织技能训练一方面牢固的”双基”是能力的载体,是促进知识迁移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离开了知识和方法谈能力是一句空话.但另一方面,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仅仅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一种条件,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只能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因此,为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新概念,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形成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作业.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地选编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能揭示教材内涵的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应用知识的解题实践,促使学生真正领会教材内容,及时纠正其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使他们真正内化和巩固习得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把所学知识稳固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相应的能力.。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中考命题趋势和复习策略
(3)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 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考试对中学历史 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题意明白、语言准确,能 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高分题中杜绝 死记硬背试题。
A.《鸦片战争的烽烟》
B.《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C.《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2.改错题
3.历史辨析题
4.材料解析题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
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
或“综合应用”能力。
这方面的试题是整张试卷中最
相关链接: 福州十大名片选票(20进10) 排名按笔划顺序 01三山两塔 02三坊七巷 03马尾船政 04东南汽车 05寿山石雕 06评话 07严复 08佛跳墙 09青云山 10昙石山文化 11林则徐 12闽江公园 13闽剧 14海交会 15黄乃裳 16脱胎漆艺 17温泉 18鼓山名胜区 19福州熊猫世界 20榕树 (1)选票中的哪一张候选名片是史前时期闽文化的典型代表。 (2)如果你参加投票,你会选择“严复”、“林则徐”、“黄乃
裳”三张候选名片中的哪一张进入“福州十大名片”,请从历 史角度写出选择理由。 (3)为了宣传选票中的候选名片,请你为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设 计两种活动形式。
(3)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 有机结合,体现历史学科的包容性 和课程的整合。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努力不懈。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 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学习音乐。他去世前一天,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面前。
2024年中考趋势展望
总结:2024届中考历史命题趋势探究一、全国各地2024年中考历史题趋势分析(一)2023届北京最新中考改革趋势【关注点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要发挥考试招生的“指挥棒”作用,以更加科学的评价来引导教师从应试教学回归到素养教学,防止反复刷题、机械记忆、负担过重的情况,让孩子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科思维培养,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身心健康、乐学爱学,全面发展。
【关注点二】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在考出学生基础知识、兴趣和思维品质上做加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完善多渠道、新载体的招生培养方式,畅通多样化录取路径和多元化升学途径。
(二)2023届上海最新中考改革趋势1.注重基础结构稳定试卷结构稳定,保持了历年三道综合大题的框架,用“如何学习历史”的理念贯穿整卷。
三道大题分别以“走近人物品历史”“透过数据看历史”“深入实地探历史”为主题,以历史人物、历史数据、历史场馆为观察视角或考察对象,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彰显学科特色。
考查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分布广,均属于教材主干内容。
试题呈现方式多样,选用了图像、数据、大事年表等多种材料,图文并茂,适合学生阅读。
问题设置循序渐进,指向明确。
试卷整体难度适中,贴合历史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创设情境凸显素养整卷以“某校历史研习社”的一系列研习活动贯穿始终,创设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品评、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等历史学习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问题时所体现的核心素养水平。
通过历史人物的分类,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理解历史人物、感悟家国情怀的能力;通过数据材料的分析,考查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大事年表的梳理,以具体任务引领学生探究问题,考查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特征、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2024年山东中考 历史学科命题趋势
2024年山东中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也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即将参加2024年山东中考的学生来说,了解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对他们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年山东中考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将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多角度分析。
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忆和机械复述,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024年山东中考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很可能会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挖掘,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2024年山东中考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还将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广度涉猎和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
历史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还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着紧密的通联。
2024年山东中考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可能会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将历史事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
从简到繁,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历史事件开始,比如说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了解两代的制度特点。
然后逐渐深入到特定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再到更深层次的历史事件,比如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和影响。
2024年山东中考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多角度分析,也注重历史事件的广度涉猎和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
这样的命题趋势无疑要求学生具备更为全面、深刻和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这样的能力恰恰符合当今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在最后的总结和回顾中,我们可以再次强调2024年山东中考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并重点总结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知识点。
这样的回顾性内容能够帮助我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为备考提供有力的指导。
在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2024年山东中考历史学科的命题趋势的变化是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的。
新课程改革与中考历史命题2 (3)
新课程改革与中考历史复习山东张西河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中考作为新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和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发生了新变化。
由于全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及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时间不同,各省、市、自治区对中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是不一致的。
但是,通过命题改革,使中考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则是一致的。
为帮助广大考生明确当前中考历史命题的改革动向,准确把握中考历史复习的方向,本人结合近年参加中考历史命题的切身体会,谈一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中考历史命题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学生在中考历史复习中须注意的重要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中考历史命题所发生的重大变化1.中考历史试题所考查的“目标要求”更加全面。
以前,中考历史过于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鲜有涉及。
以下题目就是以往中考历史试题的典型代表:【题目1】(2001年安徽)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A.安庆军械所B.上海江南制造总局C.福州船政局D.天津机器局[答案] B【题目2】(2002年河南)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决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这类题目的共同点是:答案都在教科书中,只是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生只要记住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就可以迅速作出正确解答。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上述命题思路发生了明显变化。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并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中考命题及备考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中考命题及备考策略一、命题趋势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历史中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趋势: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历史中考的重点。
学生需要能够准确记忆、理解和应用历史基础知识,如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
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包括分析、归纳、推理、评析等能力。
考试中会通过材料分析、图表解读等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突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中考历史命题注重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某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分析,可能会要求学生结合现实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考历史命题也会注重这方面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备考策略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下中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可以采取以下备考策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做题练习等方式来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学生需要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关注新闻等方式来了解现实问题。
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养: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
可以通过参加主题活动、阅读优秀历史读物等方式来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做题练习与反思总结:做题是备考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通过做题来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也需要进行反思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三、结论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考历史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河北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趋势
趋势一: 趋势一: 注重历史主题知识和 注重历史主题知识和 历史主题知识 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 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 的考查 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趋势二: 趋势二: 逐步淡化单个的识记内 突出知识迁移能力 容,突出知识迁移能力 的考查
趋势三: 趋势三: 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 实际, 实际,凸现试题的发 展性。 展性。
趋势四: 趋势四: 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 凸现试题与时俱 题,凸现试题与时俱 进。
趋势五: 趋势五: 探究性、开放性试题 探究性、 比重增大,关注学生 比重增大, 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趋势六: 趋势六: 注重学科知识的 注重学科知识的 相互渗透,凸现试题 相互渗透, 的综合性。 的综合性。
趋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趋势七: 运用史料、 运用史料、图片设置 新情境,力求试题图 新情境,力求试题图 文并茂。 文并茂。
趋势八: 趋势八: 乡土史占有一席之地, 乡土史占有一席之地, 凸现试题的地方文化 凸现试题的地方文化 色彩。 色彩。
新课改下中考历史命题策略探索
新课改下中考历史命题策略探索大丰市第四中学黄茂安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之初,就明确提出了要以考试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
2007、2008年,是我市第一轮课改后的中考。
中考历史试题是否能把握新课程精神,是否呈现新课程理念,是命题者思考的核心,是命题的关键。
为此,两年中考历史学科试题命制中笔者对新课改下中考命题策略作了以下探索。
一、命题指导思想和导向意图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市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初中学生高中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并与高考新方案有机衔接。
顺应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命题的指导思想本着新课标基本理念中的三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
导向意图:贯彻中考命题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在以往中考命题基础上,保持稳定性,平稳过渡;同时做到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力挺课改。
具体表现为:1.注重基础,合理兼顾,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考查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覆盖主干知识,注重合理安排各年级学习内容的比例,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内容。
表格一 07年考查内容分类统计表表格二 08年注意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照顾考查的合格率。
体现与其它学科内容的渗透与融合。
兼顾到蕴涵、体现时代主旋律观念的知识,有机链接到社会热点和焦点、乡土历史,如:08年的问答题就是紧扣奥运会与改革开放30周年的热点;如07年1941年初,小赵的爷爷在盐城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部队,这支部队是A.红军B.新四军C.解放军 D.志愿军分析本题为识记运用题。
通过创设新情境引导思维,兼有考查学生乡土历史知识的作用。
例析2022年中考历史命题的新走向
例析2022年中考历史命题的新走向汤明伟202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历史中考试题虽然普遍降低了难度,但试题命制仍沿袭了往年的思路,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
2022年各地中考历史题,在稳中求进的同时也呈现了一些新的命题趋势。
各地中考呈现出的“关注社会热点,重视民生福祉”“聚焦传统智慧,解决现实问题”“聚焦学科建设,突出优秀品质”“渗透党史,不忘初心”等新走向,为历史教学和2022年的中考复习提供了新的思路。
下面选取部分典型中考题,作一赏析。
一、关注社会热点,重视民生福祉例1.(2022·江西)阅读材料(如图),回答问题。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上图提供的信息,请你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赏析:针对“世界粮食安全”这一热点问题,命题者以“引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国家”图片作材料,要求考生为此图拟订一个标题,既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让学生明确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理解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世界的贡献,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突出了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二、聚焦传统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学习历史,就是要汲取历史智慧,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供借鉴的经验。
往年中考历史试题,多是让学生分析材料、解读材料,引导学生注意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能力。
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中,命题人在史料选择和设问上更倾向于引导考生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例2.(2022·北京)人类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不断进步。
材料一①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张仲景不顾自身安危,尽力救治病人。
②“五禽戏”创编于东汉末年,有助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趋势从全国来看,很多省市都将历史学科列入中考科目,虽在试卷结构和考试方式上有综合文科试卷与历史单科试卷、开卷与闭卷的区别,但历史试题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体现或渗透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同时,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知识结合起来,融人试题之中,试题呈现灵活性、多样性、梯度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征。
总结往年中考历史试题特点,展望中考历史命题走向,呈现以下八大趋势。
趋势一:注重历史主题知识和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历史主题知识是将同一主题相关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知识体系;历史主干知识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如教材所涉及的重要时间、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等。
二者都是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必备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知识,所以中考命题特别注重对这二者的考查。
[例1] (2007年)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和全面加深的条约分别是()A.《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B. 中俄《北京条约》《马关条约》C.《马关条约》《辛丑条约》D.《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例](2006年)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B.救亡国存,变法自强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趋势二:逐步淡化单个的识记内容,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避免过多地考查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将相关知识通过题干与组合备选项的方式整合在同一试题中,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近两年中考历史试题的一大特点。
这样既增强了试题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例3] (2006年)程功同学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归纳为一个专题,这个专题的名称可以确定为A.思想解放的作用B.民主革命的影响C.政治改革的意义D.民族战争的结果[例4] (2007年)下列史实不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是()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B.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C.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例5l(2006年)关于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C、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D、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统治。
趋势三: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凸现试题的发展性。
初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打下基础。
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试题贴近学生生活,既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又是对生活、实践的指导和关照。
可以说,考生考试的过程就是学习历史知识指导生活,运用历史知识表达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
[例6](2007年)现在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主要得益于科技的不断发展。
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人类进入火车时代奠定了基础B. 19世纪传入中国的汽船是以电作动力的交通工具C. 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为汽车的问世做出了重要贡献D.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飞机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支持[例7] (2006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依法办事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这种局面出现在A.新中国成立时B.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时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趋势四: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凸现试题与时俱进。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服务当代。
中考试题的命制从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周年问题常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
因此应关注时政热点,应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去解释、解决当代问题。
[例8]阅读下列材料,请你作答:材料一:“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是人们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挽联。
材料二:“卢沟桥、卢沟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卢沟桥歌》(1)从上述材料,你分别可以联想到中日之间的哪两次重要战争?(2)两次战争中日本分别制造了什么大屠杀?(3)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抗争,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请你举出第二次战争中中国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列举三例)(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但是日本右翼势力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日本首相先后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对此,请你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日关系。
[例9](2006年)小明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
今年暑假,小明打算去看望爷爷、奶奶,并完成一份农村调查报告。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农业、农民、农村”的资料。
下面几个问题是他资料中的一部分,你能回答吗?请试试看。
(1)建国初,我党在新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其法律依据是什么?(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作了哪些重大调整?请举一例、说明。
(3)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请就“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这是两道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典型例题,既考查了教材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注重:从史实出发,关注时政热点,落脚于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养成。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善于积累知识,关注社会生活,了解时政大事。
趋势五: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大考查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力度,已被越来越多的命题者所接受,也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了一种共识。
开放性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丰富性,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而且考查目标直接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学生在回答这些试题时,尽可以所学知识为依托,发挥丰富的想象,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视角,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中培养情感态度,并在考中增进与体验健康的情感。
[例10](2007年)文综第24-25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中,人们纷纷传唱那些在抗战时期曾鼓舞全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歌曲。
回答24~25题。
24.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斗志,成为不朽民族战歌的是A.《国际歌》B.《十送红军》C.《义勇军进行曲》D.《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25.今天我们中学生仍然高唱这首战歌,有助于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②唤起我们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③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④我们认识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A. 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例11] (2006年)(1)当今台湾局势风云变幻,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
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请你谈谈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
(2)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3)在当今政治格局中为取得有利地位,你认为中国应做哪些努力?上述开放性试题提问自然贴切,从现实出发,自然引出历史,又从历史学习中导出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现实、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的关系。
趋势六:注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凸现试题的综合性。
初中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实现多学科知识的相互交流渗透,从而达到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整体把握能力的目的。
近两年的中考历史试题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只注重本学科单项知识考查的现状,注意了历史与语文、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例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
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
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1)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改革?(2分)(2)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1分)并说明这种体制特征在中国是怎样变化的。
(3分)(3)上述材料和问题能为调整经济体制提供哪些借鉴?(4分)解题分析:(1)问考查有关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掌握。
(2)问要求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依据材料三中提供的信息,“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并结合已知的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3)问是对课本知识的升华,要求结合课本、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13] 3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党和政府采取重大措施,结束了农民遭受封建剥削的历史;1978年,安微农民创造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为政策在全国推广;农业科学家积极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其中一项享有国际盛誉的成果,使粮食大面积增产……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材料二: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书入的差距比为1:3.22;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不到40%,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全国农村沿有年收入低于924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7500万人……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
(1)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取得进步的过程中,材料一中的“重大措施”、“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享有国际盛誉的成果”各指什么?趋势七:运用史料、图片设置新情境,力求试题图文并茂。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逐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因此,史料、图表是设置问题新情境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河北省的比例与其他省市的相比,比重不算大,预计会逐年加大)[例14](略)(纵观其他省市)趋势八:乡土史占有一席之地,凸现试题的地方文化色彩。
由于中考是各地自主命题,所以地方特色鲜明也成了突出表现之一。
可预料的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乡土内容将是中考命题的重要素材。
[例16]2007年江西:数字江西、图说江西;吉林:东北地区重大革命斗争史实;建设史;陕西:增加选作题(突出人文)(河北有没有呢?)新题型、新变化:动手、探究:年代尺:中共80年探索史;史论结合:给观点,找史实;经济类、科技类、文化类的知识比重增加;史料、图片的增加;(英文的出现)客观题、主观题分值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命题将会继续突破传统试题考查学生背诵知识点的做法,坚持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落脚点,着眼于学与用的关系,通过考试来影响与引领教学,推进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