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为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说理迂回,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单元三中学生刚学的《逍遥

游》与本文同属先秦诸子散文。晨练四中古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中爱民的思想,又与

本文大有相通之处。再加上本学期学生刚在历史课文中学过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效积累王、保等重点文言实词,之、以等重点文言虚词;能正确识别文中

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

子。

2、学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学生能总结并鉴赏本文中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的论辩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 1 、2

教学难点

目标 2 、3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 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回到家乡讲学着述,直

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着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

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二、一通文,落字音

胡衅觳觫便嬖莅中国商白无以,王乎褊小庖厨

放辟邪侈

彼知之

忖度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三、疏通文,分明意

:划分次,梳理大意。

(在划分段落,段意的程中,重点虚和句式,除文字障碍。

第一部分 (开至“无以,王乎”)

入。孟子把与宣王的到“行王道”上来。

第二部分(从“曰‘德何如,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庖厨也”)

主要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即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从“王”到“王度之”)

点明宣王没有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

第四部分 ( “抑王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从反面述“霸道”的危害,敦促宣王底改弦易,放弃霸道,行王道。

第五部分 (“王曰:‘吾,不能于是矣。’”到篇末)

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

四、作

整理重点、虚和句式。

第二

一、本文的辨:

置:

在孟子的引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宣王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

政”学。从本文中,你学到哪些的技巧呢(或者:你什么是孟子成功服宣王

的原因)

明确:

1、避就虚、求同存异的。

在先秦代,“王道”和“霸道”是一相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

的政治主,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等行治。宣王于始便“ 桓、

晋文之事”,而易,宣王有称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桓之事⋯⋯无以,王乎” 一段立明的回答,不表明了霸道的度,又机智委婉地把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下文能向位君主游自己的“王道”学打下了基。

2、化解意、短距离的心理。

大凡高妙的游者,首先要准确把握方的心理,化解方的意,掌握主,然后再找机,一攻

克方。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宣王生反感。他把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

具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通掘方,予方信心的方式,在夸中道理,就化解了意,和了气氛,

短了他与宣王之的心理距离,他自己及其“王道”学

能被宣王接受除了障碍。

3、取譬、逐推的启。

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

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让齐宣

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缘木求鱼” 比喻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

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如当头棒喝,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

幻想。取譬设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对后代散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

要使齐宣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

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这使原来高高在上问询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

诚服地说出 " 吾惛 "的话来,齐宣王欲施" 霸道 " 的想法就彻底地被围而剿之了。

总之,孟子凭着自己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 ",整篇文章则形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二、巩固与拓展

课本 87 页学习活动之文本品读 2 第一组问题。

(也可选择88 页写作平台中的相关内容)

三、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同步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