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师一优课(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景物色彩。
(重点)2.推敲品味,探究作者的人生色调。
(难点)教学过程:一.朗读导入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放声朗读。
先请第一位同学朗读:朗读后请旁边同学评价。
【预设】读准了字音再请第二位同学朗读:朗读前让这位学生思考,如何能超越第一位同学。
学生朗读后提问在哪方面有了超越。
【预设】读出了节奏,包括题目的节奏——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理解:左迁,被贬官;至蓝关,到了蓝田关口;示侄孙湘,写给侄孙韩湘)接着请第三位同学朗读:教师表示还有超越的余地,给一些读诗的秘诀,比如要读出情感,得让自己慢下来。
然后给学生准备的时间,比一比谁读得更慢。
最后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一遍。
二.观物之色彩【提问】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一首诗,就如同走入了一个画面。
当你置身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色彩?(PPT投影)【预设】①云,灰白色。
问:如果要在色彩前面加一个形容词表现作者笔下云的姿态,你会用什么?(遮天蔽日)的灰白色;(宽广)的灰白色问:为什么?——云“横”秦岭,体现秦岭绵绵群山上有千里阵云,遮住前路使人茫然。
【朗读】请学生读出意象的特点,注意“横”字不可读得太短促。
②雪,白色。
问:什么样的白色?(苍茫)的白色;(冷峻)的白色问:为什么?——雪“拥”蓝关,处处都是积雪。
【炼字】“拥”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一个最合适:①拥抱②拥挤③阻塞(PPT投影)【预设】“拥抱”,有拟人手法,写出雪一拥而上,显得广阔苍茫;“拥抱”有温度。
“拥挤”和“阻塞”能体现出大雪拥塞,道路难行,“马不前”,人亦凄凉。
“拥抱”“拥挤”“阻塞”都体现一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苍凉。
【朗读】请学生读出意象的特点,注意“拥”字读得厚重一些。
③江,灰白色。
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分析:观察瘴气的偏旁,理解古时人们认为南方气候潮湿,尸体腐烂后散发出一种毒气叫瘴气或瘴烟。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中学九班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低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的低沉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殊是碰到雪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简单骚动的心。
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同学做得,不一而足,老师要多激励,多称赞)喔!同学们把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学问的广博。
在刚才大家所展现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同学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同学可能说出多种情况,老师最终总结。
)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自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同学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痛的情感。
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日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二、明确学习目标(同学读记)三、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名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降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四、踏雪赏景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了解西湖雪景的漂亮吧。
请齐读课文(同学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同学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赏识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部编版九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习《月夜忆舍弟》【教学过程】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1.解读文题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学习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
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习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绘诗境,感悟诗情1.诵读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展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我看到了杜甫彷徨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
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寂寞。
生2:恰逢白露时节,杜甫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
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教师点拨:同学们靠丰富的想象和真情走进诗人的生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生平及创作背景;2.把握全诗悲愤的感情基调;3.感受雄阔的画面和磅礴的气势;4.体悟作者以文为诗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韩愈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全诗悲愤的感情基调。
难点:感受雄阔的画面和磅礴的气势,体悟作者以文为诗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二、创作背景1.直言上书,获罪被贬唐代中叶,宗教迷信盛行。
当时长安凤翔县法门寺的护国真身塔内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佛骨”舍shè利。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迎佛骨入宫供养,善男信女、宫廷官员奔走施舍,声势浩大。
此时官居刑部侍郎的韩愈完全可以缄口不言,随波逐流,换取仕途的平坦。
但他实在忍不住自己的担忧,写下了《论佛骨表》一文,呈给皇帝。
“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用“景+事+情”的方法,由点到面赏析诗歌。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景物色彩。
(重点)2. 推敲品味,探究作者的人生色调。
(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徊惆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由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
以元缜、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些诗人,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
在这—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
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一首贬谪诗。
二、初读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1.初读文本:读诵、领诵、听诵、齐诵。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即祖上为昌黎望族,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
三岁逝父,由兄嫂抚育成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因直言敢谏,几次被贬。
韩愈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一生以弘扬儒道,排斥佛老为己任,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文学创作理论。
在诗歌创作上,韩愈与孟郊并称“韩孟”,又“以文为诗”,以古文之章法句式为诗,对宋代诗歌有深远的影响。
在散文上,韩愈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其文雄起奔放,气势滂沱,词锋犀利,有极高的成就,使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赛课获奖教案_0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群诗组读,抓住每首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意象的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会用意象解析法品析诗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比较三首诗歌的作者面对贬谪的人生态度,树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意象解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儒家文化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学而优则仕”。
步入仕途,提拔与贬谪就不可避免。
于是就有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于是就有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诗人遭受贬谪后的人生思考与处世态度。
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江雪》、刘禹锡《秋词》三首贬谪诗。
二、初读群诗知其意师:我们先初读三首诗歌,感知每首诗的大意。
1.同学们先自行朗读三首诗歌,要求读通读顺。
2.请三位同学分别为大家范读三首诗。
3.读完三首诗,哪首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三、精读群诗品其景师:大家说的都很好。
阅读一首诗歌怎样准确快速把握诗歌呢?老师今天带领大家用意象分析法来品读三首贬谪诗。
(板书:意象品析法)先观看一节微课来了解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1.微课展示(3分钟)2.通过微课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点2个人回答。
3.现在请大家拿起笔,快速勾画出三首诗的意象。
请三个人说出意象。
《江雪》:千山、鸟、万径、人、孤舟、蓑笠翁、寒江雪《秋词》:晴空、鹤、云、碧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雪、秦岭、蓝关、马4.小组讨论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要求:在以上圈出的意象里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简要分析其特点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注意要抓住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联。
5.小组汇报师:咱们班小组合作的氛围真浓厚!老师迫不及待地想听到各个小组的精彩发言。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抽签决定小组发言的顺序。
如果有二个及以上的小组同时选择了同一首诗歌合作探究的,那首先被老师抽到的小组就拥有优先鉴赏权,剩下的一到二个小组就负责对这个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或者点评。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读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读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句,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作者韩愈在贬谪途中的心境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或改写。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此诗,增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人情怀、政治生态及诗词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意,把握韩愈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韩愈在贬谪途中的复杂心境,以及这种心境如何反映在诗歌创作中。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与诗词鉴赏相结合,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韩愈生平及时代背景介绍资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朗诵音频或视频•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注释、译文、背景图片等)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讲解法:结合注释和译文,讲解诗歌大意和关键词汇。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诗歌主题、意象、情感等问题展开讨论。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教学过程要点(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简述韩愈因上书言事而遭贬谪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引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
•情感铺垫:提问:“如果你是韩愈,面对贬谪的命运,你会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诗歌做好情感准备。
(二)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播放朗诵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译文,讲解诗歌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优质课教案_5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讨交流法诵读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1.了解诗句含义,熟读并背诵诗歌。
2.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2.了解写作背景。
3.解题。
三、合作探究
(一)读诗
()品诗
1.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
3.诗歌的五、六两句描写什么?诗人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诵诗
四、当堂达标
五、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首联:
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
书“除弊事”忠而获罪的悲愤和老而弥坚的勇气。
颔联:
借景抒情,英雄失路之悲。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九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诗歌的能力,加上在八年级就学习过韩愈的《马说》,对韩愈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韩愈的遭遇也有所了解;之前学生也接触过律诗,所以,学生理解本诗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含义,熟读并背诵诗歌。
2.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尾联:
交代后事,吐露了凄楚难言的忧伤和激愤之情。
课改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学科与教材版本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教材分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一首律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当时为刑部侍郎,因为上表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处死,经宰相裴度等人说情,被贬潮州。在赴潮州途中,给前来送行的侄孙韩湘写下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他此次横遭贬谪的悲愤。这首七律以“文章之法”行于谨严的格律之中,感情诚挚深厚,笔势纵横开阖,有“文”的笔法,更有盎然的诗意,是此诗艺术上的特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杜甫的背景信息和创作背景。
2. 通过分析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杜甫,介绍他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解析诗歌题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描述作者杜甫的背景信息。
2. 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解释诗歌题目的含义。
3. 学生是否能朗读诗歌,并表达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 分析诗歌的开头,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身份和遭遇。
2.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左迁”、“蓝关”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学生是否能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诗歌翻译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歌,确保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义,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准确地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义,并能够进行讨论。
第四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如韵律、节奏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美,如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3.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优质课教案_2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诗歌简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年)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3、诗歌朗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白话译文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5、创作背景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精选1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精选14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2、比较两首贬谪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贬谪诗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诗“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
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
韩愈也未能逃脱。
你对韩愈了解有多少?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有“韩潮苏海”之称。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
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潮州韩文公祠柱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海峤:近海多山之地,指岭南地区。
)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称)(韩愈在潮七个多月,却影响了千余年。
贬潮,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韩愈在诗中表达的忠诚与无奈。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原文的理解和背诵1. 重点掌握诗句的读音和节奏。
2. 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二)生字生词的掌握1. 明确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 理解生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一)诗句的深层含义1.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理解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变化。
(二)诗歌的情感表达1. 引导学生体会诗的忠诚与无奈。
2. 通过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韩愈是谁吗?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巨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诗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简介韩愈“韩愈生活在唐朝,他不仅是文学上的革新者,还积极推动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这首诗就是他被贬潮州时所作,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奈和忠诚。
”3. 激发兴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韩愈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高尚情操。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他的情感世界,理解他的思想。
”(二)朗读课文1. 教师示范朗读教师首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在示范朗读时,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起伏变化,以及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例如,在朗读“一封朝奏九重天”时,可以稍微放慢语速,突出“九重天”的宏伟;而在“云横秦岭家何在”中,则可以加快语速,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急切思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说课稿一、教材和教学目标1. 教材我们将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为教材,重点讲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篇课文。
2. 教学目标本课要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 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 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表达; -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中的词义和句意;•掌握如何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了解作者以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
2. 教学难点•解读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复杂结构;•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中的“辨析词义”、“推测句子含义”等方法。
三、教学准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针对课文内容准备的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步:导入与扩展(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前了解课文的背景,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课文。
•提问1:你们知道《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篇课文是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吗?•提问2:你们了解过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吗?第二步:导读与讲解(10分钟)通过介绍作者和课文的背景,我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预测课文的内容。
•讲解1:介绍作者左思的背景和成就;•讲解2:简要介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故事情节。
第三步:整体感知(15分钟)通过课文的朗读和教师的注解,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
•课文朗读:请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教师注解:对生字词和主要句子进行解释和分析。
第四步:分段解读(25分钟)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逐段进行解读,并着重讲解一些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段落一:左思命丧的事实和侄孙湘被左迁到蓝关的背景;•段落二:侄孙湘对左思的追思和思念;•段落三: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侄孙湘的嘱咐。
第五步: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共享的思考,探究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意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7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7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引导自学(8分钟)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一)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二、展示反馈(时间:7分钟)(一)文学常识1、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2、作品:《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3、补充背景介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引入新课)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1、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2、背景知识补充: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三、鉴赏诗歌1、诵读全诗,理解大意: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2、整体感知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3、讨论交流(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中的一首诗歌。
古代诗词鉴赏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是虽然是高考考查范围,但却并未列入初中考察范围之内,又因为它的难度较大,理解起来困难较大,所以它一直成为教师不愿去触碰的,平时教学只是简单疏通意思,便让学生背诵默写,以应付考试。
二是学生接触得少,学习起来难度又大,所以也就成为了学生难以迈过的坎。
所以为今后学习诗歌减轻难度的话,就应从现在开始抓诗歌阅读。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诵读,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教法朗读品悟法、小组讨论法、引导点拨法五、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本首诗写景句子的理解。
多种形式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初中阶段学过的汉语作品导入,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是个怎样的人?以此来导入本首诗歌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迁至蓝关口》的作者、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色彩,懂得如何读懂文本,领悟文学的魅力。
3.能够运用课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语汇、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理解《左迁至蓝关口》的主要情节和生动形象的描写;2.通过分析文本语言特点和韵律,深入领悟古文的美妙之处;3.能够体验文化交融的魅力,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的语言和韵律,把握文化内涵;2.展示留给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教材实施导入(5分钟)1.通过歌曲《壮志在我胸》铺垫,引导学生走近唐代的“文字狱”中发生的故事。
2.教师通过 pictures 来展示和引导学生理解《左迁至蓝关口》文本的核心。
阅读还原(15分钟)1.学生阅读或报告课文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出现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何作用?–《左迁至蓝关口》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对人生、世界和文化有何见解?有何启示?–文中出现了哪些典故和典型人物,它们对课文有何启示?分析交流(20分钟)1.分析语言特点:–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技巧来描写人物和事件?他们有何作用?–文本中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如何彰显唐代文学的魅力?2.文化内涵分析:–文化传承、文化融合是《左迁至蓝关口》给我们的启示。
你对此有什么理解?–如何理解作者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把握?3.情感体验与展望:–通过分析文中的情感,看到了什么?–探求文化自信,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形成评价(10分钟)1.小组互评:–对课文的文学价值、文化内涵、语言特点和情感体验进行评价。
2.作业布置:–让学生用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文学、文化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化意识。
教学反思《左迁至蓝关口》作为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重点阅读文字,其文化内涵、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及韵律美度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师一优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景物色彩。
(重点)
2.推敲品味,探究作者的人生色调。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放声朗读。
先请第一位同学朗读:朗读后请旁边同学评价。
【预设】读准了字音
再请第二位同学朗读:朗读前让这位学生思考,如何能超越第一位同学。
学生朗读后提问在哪方面有了超越。
【预设】读出了节奏,包括题目的节奏——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理解:左迁,被贬官;至蓝关,到了蓝田关口;示侄孙湘,写给侄孙韩湘)
接着请第三位同学朗读:教师表示还有超越的余地,给一些读诗的秘诀,比如要读出情感,得让自己慢下来。
然后给学生准备的时间,比一比谁读得更慢。
最后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一遍。
二.观物之色彩
【提问】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一首诗,就如同走入了一个画面。
当你置身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色彩?(PPT投影)
【预设】①云,灰白色。
问:如果要在色彩前面加一个形容词表现作者笔下云的姿态,你会用什么?(遮天蔽日)的灰白色;(宽广)的灰白色
问:为什么?——云“横”秦岭,体现秦岭绵绵群山上有千里阵云,遮住前路使人茫然。
【朗读】请学生读出意象的特点,注意“横”字不可读得太短促。
②雪,白色。
问:什么样的白色?
(苍茫)的白色;(冷峻)的白色
问:为什么?——雪“拥”蓝关,处处都是积雪。
【炼字】“拥”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一个最合适:
①拥抱②拥挤③阻塞(PPT投影)
【预设】“拥抱”,有拟人手法,写出雪一拥而上,显得广阔苍茫;“拥抱”有温度。
“拥挤”和“阻塞”能体现出大雪拥塞,道路难行,“马不前”,人亦凄凉。
“拥抱”“拥挤”“阻塞”都体现一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苍凉。
【朗读】请学生读出意象的特点,注意“拥”字读得厚重一些。
③江,灰白色。
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分析:观察瘴气的偏旁,理解古时人们认为南方气候潮湿,尸体腐烂后散发出一种毒气叫瘴气或瘴烟。
韩愈说要葬身于此,寒由心生。
【朗读】请学生读出意象的特点,注意“瘴江边”读得低沉一些。
三.观人之色调
(1)刚才同学们都能从诗的意境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来,近代学者王国维也有相似的想法。
他在《人间词话》中曾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PPT投影)(板书:我观物色彩)
【生译】译: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境界),所见之物都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
【提问】现在我们再来读韩愈的这首诗,想一想诗中的这个“我”有怎样的感情色彩呢?【预设】①悲愤、不甘——冷(首联)
“朝奏”而“夕贬”,朝夕之间命运发生急剧的变化,获罪如此之快。
问:这是一封怎样的奏疏,让皇帝如此龙颜大怒?
【结合注释明背景】当时唐宪宗迎佛骨入内供奉,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劝谏,他直言佛不可信,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
“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君心之难测。
“路八千”,言贬谪之远、处罚之严、受挫之惨烈。
【对比分析】作者巧妙地使用“朝”与“夕”、“九重天”与“路八千”,让数量与时间之
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具体化、形象化地表现了变故的突然、遭遇之惨烈。
【朗读】男女生对比读这一联:读出诗人的失望、不甘、耻辱。
②孤苦、凄凉——冷(颈联)
“家何在”,家人都不知尚在何处的孤苦。
问:诗人在叩问谁?叩问自己,叩问苍天。
【补充背景】唐宪宗严令启程,韩愈仓促上路,路过蓝田关时,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牵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朗读】先请生读,再齐声读两遍,“家何在”三字语气渐渐加强,连发两次叩问。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是实景也是虚景,是道路的艰险,也象征人生的艰险,壮阔的场景衬托人的孤苦渺小;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是由于诗人感到前途艰险渺茫,连马也为自己悲伤得不肯前进了,同时也看出“家何在”的叩问没有答案。
【朗读】请学生读这一联,注意“家何在”和“马不前”中声音的一放一收。
读出他的英雄失路,他的血泪、凄凉、幽怨。
③沉郁、绝望——冷(尾联)
问:这个“汝”是谁?——韩湘。
为什么对韩湘交代后事?——家何在?家不在。
【预设】家人不知尚在何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陪伴一旁的韩湘说“给他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结,沉痛而又绝望。
【朗读】请学生读这一联,读出韩愈的悲凉。
④悲愤、幽怨——冷(颔联)
“为圣明除弊事”,认为自己为圣明的皇帝做正确的事情,却飞来横祸,他悲愤有加。
【比较分析】同学们八下学过的一首诗中也有一个“圣明”,我们来比较一下: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PPT投影)【预设】韩愈并不认为皇帝很圣
明,因为他不善于纳谏,不辩是非,贬谪忠臣。
孟浩然诗中的“圣明”是太平盛世,他说自己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朗读】请学生读第三句,感受韩愈不遇明主的悲愤。
【引入材料】同学们都从这首诗中读到了韩愈的凄凉、悲愤,清代文学家纪晓岚也有一样的感受:
(PPT投影)语极凄切。
——纪昀评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现在老师想要叩问一句:诗中,“我”的感情色彩真的只有凄冷吗?(板书:冷)【预设】诗中,“我”的感情色彩不只有凄冷,还有一些悲壮的暖调。
【分析】①问:哪里可以看出?——“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为国尽忠,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不吝惜自己残余的生命,老而弥坚、刚正不阿。
问:什么字最能体现悲壮?——“欲”、“肯”
问:“肯”是什么意思?——是“岂肯、哪能”,有坚定的语气与态度
【朗读】请生读这联,再齐读:读出“欲”“肯”二字透露出的磊落坦荡的精神。
②“好收吾骨瘴江边”,表现他的至死不悔,“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
【朗读】老师读第七句,学生读最后一句,读出视死如归的精神。
【引入材料】其实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评价还有半句话,看看这位知音是怎么说的:(PPT投影)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纪昀评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总结】所以我们看到,当韩愈面对人生的冷遇,却还留有一种悲中有壮、哀而不伤的明亮精神。
这是他人生的暖意。
(板书:暖)
【朗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悲中有壮、哀而不伤”的情感,齐读整首诗。
四.以诗观诗
韩愈的诗传入京城后,他的好友贾岛特意给他写了一首诗叫《寄韩潮州愈》,请看:
寄韩潮州愈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PPT投影)
问:从贾岛诗的尾联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韩愈对贾岛有知遇之恩,贾岛在尾联中表达了对韩愈的美好祝愿。
【和诗】你想对韩愈说什么?你会用什么意象来表达?同学们试着书写一句或一联,不要求押韵。
请学生当堂分享所写诗句。
【预设】“且看积雪融”“且看乌云散”“把酒趁梨花”(宽慰);“丹心一片示蓝关”(赞美)
五.作业设计
老师期待你们能在课后继续完成自己的和诗,投稿到学校《观心文迹》的文学栏目上,期待你们跨越时空的诗作。
【结束语】这堂课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品读了韩愈诗中的景物色彩,也品味了韩愈人生的不同色调。
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用一双慧眼“以我观物,以诗观情,以诗观诗”。
(板书:画眼之状)下课!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