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x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通史冲关二
通史版201x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单元总结
从五四运动至 新中国成立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 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 色的“工农武装割据” 革命道路的历程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 主革命的胜利
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 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它们是清政府濒临灭亡之时 的自救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也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但却 是晚清以来中国进步人士探求救国救民之策在政治上的落实,也是当政者 设法挽救统治危机所进行的积极行动,对时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 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 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但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各项新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 练新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使新政时期清政府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导 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 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
2.提倡自费留学 1905年至1906年这短短两年时间里,留日人数的激增与政府推动民间自费 留学有关。 其一,受1905年日本获得日俄战争胜利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学习西 方文化,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并最终确立了强国地位。同时给中国社会 带来了巨大冲击,国人强烈要求废除科举,因为这种不重技艺的人才选拔方 式严重阻碍了国家近代化的发展。于是在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旧教育 体制及科举制度,在新的教育制度仍未颁布之际,清政府除了推动官费留学 外,还鼓励民间自费留学日本,学习日本近代专业知识。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宏观概要通史概要:近代世界潮流:现代化。
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观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抗争史和探索史)。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主干知识:一个方向:面向西方一个主题:救亡图存三个阶段:学技术(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六大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抗战派学技术(一)背景、1、政治: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开始出现民族危机)2、观念: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3、直接原因:鸦片战战的惊醒(三千年的巨变)(二)代表及其主要思想1、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早面向西方)1)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单元总结课件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特点 1.历程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 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 化”,由被动到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 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2015江苏单科,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 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 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郭嵩焘在出使海外期间提出扩大留学范围、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的建议。这一建 议遭到国内士大夫的诋毁,郭嵩焘很快被召回国内。这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仍是“中 学”,而郭嵩焘的建议则远远超出了国内士大夫的思想认识水平,故C项符合题意。 命题评审 本题误选A项的较多,主要原因是对题意理解错误,同时对洋务运动的知识理解不 透彻。题干的叙述表明郭嵩焘不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还萌发了学习西方政治的要求,这一思 想在当时受到了包括洋务派在内的顽固势力的攻击。A项表述与题干无必然联系,也与所学 知识不符。
考点七 邓小平理论
(2015江苏单科,13,3分)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
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
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2.(2015课标Ⅱ,28,4分)
,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
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义革命时期-1
解析:选B“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的表述既不符合史实也与 现实严重相背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主要是从思想 启蒙方面来评价五四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爱国救亡 意义和民主科学精神,故C、D两项错误。
3.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 后
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
C
C.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解析:选C 五四运动的参加者不仅仅只有工人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教育的 普及程度,故B项错误;由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再到全民族的反抗,说明 近代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和一系列民主运动的推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故C项 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的关系,且双方不可能一致,故D项错误。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
想
结果
资产阶 级共和
国 人民民 主专政
前途
资本主 义
社会主 义
归纳拓展:历次革命运动口号之比较
反封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太平天国运动
反帝 反封 反帝反封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辛亥革命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
出中 彻国 底人 的民 反第 帝一 反次 封旗 建帜 的鲜 口明 号地 。提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 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 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 一些条款。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 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 1.特点 ( 1)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
想相结合。 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和《 孔子改制考》,都是借 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 2) 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发展为戊戌变法运动。 ( 3) 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 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 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2.成因 ( 1) 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 展 水 平 不 高,资 产 阶 级 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不敢与封建 势力彻底决裂。 另外,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2)主观原因: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他们的思想 是从西方引进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 的产物。 ( 3) 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 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 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 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 3.评价 ( 1) 进步性 ①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 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 ②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 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③康梁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 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戊戌变法奠定了 思想基础。
主,非选择题偶有出现。 2.在难度上,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有时也
会出现难度较大的试题。
04 命题特点 1. 引用新材 料 或 设 置 新 情 境, 以 文 字 叙 述
型材料为主。 2.注重考查学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以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卷: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1.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创刊的《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早年提出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到1924年他又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这一变化客观上()A.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割据状态B.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革命性的一面D.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2.下表是不同学者有关康有为的记载。
A.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B.尚未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C.反映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完全得益于西方传教士的熏陶3.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用以“万国”、“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观”。
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 ) A.丰富了“中体西用”内涵 B.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C.开启了外交理念近代化D.维护了官方的正统意识4.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源于朱元璋反元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1905年又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
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A.具有种族革命的倾向B.带有狭隘的民族观念C.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D.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5.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
1916年 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巴黎和会引发关注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社会时局出现变化6.1942年以后,延安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于工农兵群众中,认真研究民间艺术,热情地向群众学习流行于陕北农村的一种歌舞形式一秧歌。
这类作品以“军民团结、对敌斗争、组织劳动力、增加生产、破除迷信、提倡卫生”等为主题。
这类作品的出现( )A.塑造了为抗战服务的革命文化B.体现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7.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课件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②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 和建设道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 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目的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 的合理性
不足 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 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 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3.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师夷长技”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 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①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 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矛头直指维 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 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2.维新思想 (1)康梁维新派最早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 ) 提示:最早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是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君主 立宪的政治主张,标志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次提升到制度 层次。 (2)维新思想和文艺复兴都借助传统文化。( √ ) 提示:两者在宣传新思想时,都采取了借助传统文化外衣的做法。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反对势力强大(文艺复 兴面对强大的教会势力,维新思想面对强大的顽固派)。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专题过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解析:选B。
据材料“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故 A项正确,不合题意;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洋务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前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后者是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故C项正确,不合题意;后者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看到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
2.(2018·德州高三期末)1866年,恭亲王奕在奏折中指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
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绝海外耳。
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这一主张( )A.准确概括了中、西学的关系B.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D.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解析:选B。
奕对中、西学的关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封建顽固派阻挠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奕的这一思想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奕的思想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但并没有摆脱,故C项错误;“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说法太绝对化,故D项错误。
3.(2018·蚌埠高三质检)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总结名师课件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社 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 器物的变革要求。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到思 想文化的变革思想。其余选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 答案 C
押题3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 “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以文明 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下列 历史现象,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北魏时期均田制的出现 B.隋唐科举制的建立 C.徽汉合流和京剧的形成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
热考视角
视角一 主流价值观——担当社会使命 押题1 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 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 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 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 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 《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 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 习
制度层面
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思想层面
线索归纳
专题线索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 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①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 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 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第3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62张)
②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 设议院 、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将西方 进化论 思想引
(3)影响 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 戊戌变法 运动的开展。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 思想启蒙 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维 新 维新 思 思想 想
新文化 运动
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
的传播
(1)2018·全国Ⅲ卷,28:严复翻译进化论的目的 (2)2016·全国Ⅲ卷,28: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考查维新派救亡图存的呼号 (3)2016·海南卷,27:从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关于西书翻译的议论,考查梁启超对引进 西学的认识及其意义 (4)2015·全国Ⅱ卷,29: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内容考查其思想主张及特点 (5)2014·全国Ⅰ卷,29:从梁启超等请废八股引发的社会反响考查维新思想传播的社 会环境 (6)2014·海南卷,15:从1900~1901年上海地区人们的言论出发,考查当时政治改良仍 然是社会主流思想
动的序幕。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内容 (1)提倡 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
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2)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 。“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提出
(1)2015·海南卷,21: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的变化,考查向西方学习逐渐深 化的主要原因 (2)2015·海南卷,16:从《申报》报道某议员抨击北大某教授,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内容 (3)2013·全国Ⅱ卷,40:从20世纪初期中国的“爱因斯坦热”,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的潮流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27讲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2.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 增加了反帝、民族平
主义 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等的内容
内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
异
容 民权 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有,把建立资产阶级
主义 政府为目标
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
命阶级的联合政府
(1)政治方面:实行“五权分立” 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彼此独立又相互 制约。 (2)经济方面:“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为防止少数人垄断土地,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并写 入同盟会的纲领之中。后来在新三民主义中又提出“节制资 本”与“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目的是防止资本家垄断国计民 生,维护工人、农民等基层民众的利益。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2.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解释为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的 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_资__产__阶__级__共__和__国__。 (3)民生主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 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背景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 严重。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日渐高涨。 (3)1905 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3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第3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湖北武汉调研)徐继畲在1844年《瀛环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 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 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解析:C 材料中没有使用一个“夷”字,不等于崇洋,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B项错误;材料中“夷”字使用情况的前后变化,说明这一时期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受到近代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结合所学,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已经出现,但没有成为时代潮流,D项错误。
2.(2018·广东惠州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
据此可知魏源(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解析:D 题干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并没有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项错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是洋务派,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魏源书中只能看出学习西方技术,并不能看出他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
3.(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
”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十单元 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 人民版
⎪思想解放的潮流第十单元⎪⎪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维新思想轻巧识记——近代各阶级向西方学习思维升华——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类别 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 区别 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 不仅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联系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二者的主张相同;二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二者都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②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启蒙,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思想,动员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轻巧识记——新文化运动易误指正——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思维升华——新文化运动的“新”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史论术语——填后背诵]1.1850~1899年间中国的译著中,科技类是重点,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时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
栏
也。”由此可知,作者( )
目 链
接
A.主张全盘西化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第十五页,共21页。
典题 精析
解析 材料“西学之精,莫非原本(yuánběn)中国”说
明此人认同中学的地位;材料“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lìshǐ) 第20课时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一页,共21页。
栏 目 链 接
第二页,共21页。
考纲 导航
考纲扫描
考纲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维新(wéixīn)思想 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jìndài)中
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
《___庶__民__的__胜__利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 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第十二页,共21页。
考点 突破
(2)1五91四9年运,动_(W__ǔ_-_S_ì_Y_ù爆nd发òn,g)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3.影响。
栏
(1)部分(bù fen)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
目
链
(2)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接
(3)意义: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jìndài)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八页,共21页。
考点 突破
二、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主要原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栏
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三: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新方向阶段 特征: (1)政治: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 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 务。 (2)经济: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但仍占据主导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快 速发展;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战乱不断,日本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压榨, 民族工业不断萎缩。 (3)思想: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革命 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 (4)生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社会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一 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3)思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新 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多元思想并存的 格局。 (4)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出现了向近代化演进的趋势。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 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垄断 资本家推动近代化
项目 发展进程
西方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1)西方近代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 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 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 策还是推动了西方近代化的进程
(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 的开展加快了西方近代化的进程
(1)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 阻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 (2)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进程受制于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进程曲折缓 慢
阶段三: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特征: (1)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制度;社会主义运动从暴力 斗争转向合法,从分散走向联合;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加剧,世界局 势趋于紧张。 (2)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重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美德两国后来居上;大 企业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垄断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3)科技文化: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科技的进步;近代艺术开始向现 代艺术过渡,印象派艺术产生,文艺界开始思考人类的前途、工业化的得失等 重大问题。
(2)经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 济逐步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 俗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 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关联点二 近代中国与西方近代化起步的差异
阶段二: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中期) 特征: (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日渐完善;工人运动兴起;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三股进步潮流;欧美加强了对亚非拉的殖民争夺。 (2)经济:工业革命开始,工业资本占据主导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现代工厂建 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3)科技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人们开始反思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文化 艺术领域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
中的影响
项目
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社会 生活
第一次工业革命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 物层面
阶段二: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特征: (1)政治: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民 主化进程;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 (2)经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自然经济进一步 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阶段一: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社会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特征: (1)政治: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担负起了反 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通史冲关二
阶段特征 中外关联
阶段特征
时空定位·把握特征
一、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 阶段一: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6世纪前后~18世 纪60年代) 特征: (1)政治: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美国除外);英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 立;早期殖民战争。 (2)经济:西欧资本主义崛起,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手工工场为主要的生产组 织形式;对外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海上霸权由西葡、荷兰转移到英国;世界市场开始 形成;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3)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促进了思想解放。启蒙运动以理 性为核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