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4 Word版含答案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2 Word版含答案
训练2 公平正义民主法制1.(2017·山西太原一模,25)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
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
这些做法( )A.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B.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C.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D.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意在削弱及第考生与考官的裙带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殿试”“禁止考生及第后……”,突出强化皇帝对官员选拔的权力,故B项正确;文人政治形成早于“宋代”,故C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只能一定程度削弱人情关系,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岳阳二模,32)“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权力制衡确保社会秩序长期安定B.抽签选举有助城邦公平正义风气C.人人平等现实奠基民主自由社会D.轮流坐庄促成贵贱等级差别消失答案 B解析材料内容无关权力制衡与社会秩序安定,故A项错误;“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体现雅典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这种参政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公平参政,因而有助于城邦公平正义风气的形成,从而使雅典不存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故B项正确;雅典民主仅是奴隶主的民主,没有实现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雅典仍是阶级社会,轮流坐庄不可能促成贵贱等级差别消失,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模,16)“文艺复兴相信尘世是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的场所,反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种种乌托邦计划中的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这些都并非来源于古代,而是来源于基督教。
”这一观点认为文艺复兴( )A.摒弃神学信仰,主张以人为本B.汲取宗教养分,彰显人的价值C.立足宗教传统,建立理性王国D.传承近代文化,追求现世幸福答案 B解析摒弃神学信仰,与材料中“来源于基督教”不符,故A项错误;汲取宗教养分,彰显人的价值,与材料中“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来源于基督教”相符,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提出建立理性王国,与材料中“文艺复兴”不符,故C项错误;基督教不是近代文化,与材料中“来源于基督教”不符,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_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5_含答案
训练5 民生意识社会保障1.(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26)王安石与朋友的书信中说:“昨日以早事奏报,言今早者皆贫民,有司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这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B.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C.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D.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干预答案 A解析据材料“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可知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百姓赋役负担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2.(2017·吉林长春三模,27)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力者的“膳田”“守寡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说明( )A.遗产继承以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B.社会保障机制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答案 A解析在遗产继承中既保障嫡长子权益又照顾弱势群体的做法体现了以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的特征,故A 项正确;其一,单纯依靠材料无法看出清代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否完善,其二,材料突出的是民间的一种行为无法体现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家族经济在代代传承中被逐步分割,故D项错误。
3.(2017·海南海口一模,17)罗斯福在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法令时说,法令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
这说明该项法令( )A.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B.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C.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D.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答案 C解析这说明该法令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企业经营稳定就能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就可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018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_训练3_有答案
训练3 团结精神合作精神1.(2017·河南濮阳一模,33)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
”此观点旨在说明( )A.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B.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C.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外势力威胁D.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答案 A解析据材料“一个团结的强国……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可知,作者主要强调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故A项正确。
2.(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31)下图是一张新闻照片,显示的是1938年9月18日,济南街头人们手持五色旗游行,队伍中出现两个玩偶,一个是“祸国殃民的蒋介石”,一个是“助纣为虐的宋美龄”。
这种宣传主要是为了( )A.消减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意志B.揭露蒋介石对中国革命的破坏C.表达中共“打倒美蒋”的态度D.表示山东军阀对中央政府不满答案 A解析1938年9月18日,济南街头人们手持五色旗游行,此时济南已经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因此游行队伍出现“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助纣为虐的宋美龄”的宣传,其目的是消减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意志,促使中国投降,故A项正确。
3.(2017·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17)1961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拉对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西德总理阿登纳说:“我们现在已经不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那个光荣孤立的大英帝国了,在我们国家,很多人,特别是青年,感到我们应该创造一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
让我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一起在欧共体奋斗啊!”英国期望“在欧共体奋斗”的主要原因是( )A.分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果B.建立欧盟摆脱美国控制C.顺应青年放弃传统外交的呼声D.攫取欧洲事务的领导权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一起在欧共体奋斗啊”,表明英国已经看到了一体化给共同体成员带来的好处,所以才发出这样的呼声,故A项正确;欧盟诞生于1993年,与材料“1961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很多人,特别是青年,感到我们应该创造一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4 含答案
训练4 科学创新“工匠精神”1.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
这表明此时期(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答案 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故A项错误;仅凭借个例,不足以认定科研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科技与农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以盈补虚”“出入相补”“几何……理论”“圆周率”,都具有一定的非实用倾向,故D项正确。
2.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答案 C解析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即重商主义,在14~18世纪欧洲各国均推行,故A项错误;荷兰通过发展商业资本主义崛起,创立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故B项错误;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自由主义思潮在英国兴起,极力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故C项正确;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故D项错误。
3.“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共有100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结合所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A项正确;“1919年”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故D项错误。
江苏省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仿真试卷含解析【精】.doc
高考仿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 )A. 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 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可知离周王越远的等级,其分裂的可能性越大,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瓦解。
2.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
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一变化( )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相权较大,皇权为了制衡相权选择外戚辅佐。
而到明代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皇权极大的加强,不需要外戚制衡丞相。
另外外戚反而成为加强皇权的障碍,因此要选寒微之家。
由此可知A选项正确,正是皇权强化的表现;B项绝对化,外戚权力受抑制并不代表淡出政治舞台,错误。
丞相制度废除与外戚淡出都是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错误。
这种选法并不能杜绝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只要有权力存在,就不可避免。
所以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7 Word版含答案
训练7 双赢意识妥协意识1.(2016·江西南昌二模,34)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答案 C解析材料信息强调民主政治的建立需要妥协的政治智慧,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体现了国王与议会的妥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联邦政府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州与北方州的妥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通过《双十协定》达成关于和平建国的一些决议,但对关键问题如中共解放区政权的合法问题、人民军队的合法问题没有达成一致,说明国共双方并没有就关键问题达成一致,因而不能体现妥协的政治智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君主派与共和派的妥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7·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6)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中写道:“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
”下列有关各方的“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政府:获得优待条件,其统治得以延续B.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C.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D.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答案 D解析清政府获得优厚待遇的前提是清帝退位放弃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袁世凯所获得的仅是大地主阶级、买办阶级、立宪派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且成为的是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称雄,中华民国的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民主政治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故C项错误;立宪派在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选择投身革命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既暂时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又确保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权益,故D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
训练20 中国现代史综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邵阳二模,31)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表明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1995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
2.(2017·山东济南一模,31)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
这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知当时的中国处在“大跃进”时期,据材料“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可以得出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故B项正确。
3.(2017·四川成都二模,31)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这两次“调整”都( )A.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B.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C.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D.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答案 A解析两次调整都体现出了国家对经济的引导作用,故A项正确;1960年中国面临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故B项错误;1960年只是在经济领域纠正“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1960年后中国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立德树人”题组练(现实热点)题组4
题组4乡村治理1.(2019·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2.(2018·广东汕头二模,25)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A.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B.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C.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3.(2018·安徽蚌埠二模,25)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4.(2018·重庆市第六调研卷,27)明清时期的江南乡村地区,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
乡村市场有草市、集市、乡市(大市)等多种层级。
例如清代以前,昆山大慈,原名“大市”,入清后才逐渐被称为“大慈镇”。
据此可知,当时的江南地区()A.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层B.农工商业全面发展C.市镇是正式的行政建制D.市镇经济实力雄厚5.(2018·辽宁大连一模,27)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说明() A.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B.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C.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6.(2018·重庆六校期末,31)毛泽东在1928年写给中央的信说: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3 Word版含答案
训练3 团结精神合作精神1.(2017·河南濮阳一模,33)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
”此观点旨在说明( )A.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B.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C.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外势力威胁D.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答案 A解析据材料“一个团结的强国……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可知,作者主要强调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故A项正确。
2.(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31)下图是一张新闻照片,显示的是1938年9月18日,济南街头人们手持五色旗游行,队伍中出现两个玩偶,一个是“祸国殃民的蒋介石”,一个是“助纣为虐的宋美龄”。
这种宣传主要是为了( )A.消减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意志B.揭露蒋介石对中国革命的破坏C.表达中共“打倒美蒋”的态度D.表示山东军阀对中央政府不满答案 A解析1938年9月18日,济南街头人们手持五色旗游行,此时济南已经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因此游行队伍出现“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助纣为虐的宋美龄”的宣传,其目的是消减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意志,促使中国投降,故A项正确。
3.(2017·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17)1961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拉对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西德总理阿登纳说:“我们现在已经不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那个光荣孤立的大英帝国了,在我们国家,很多人,特别是青年,感到我们应该创造一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
让我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一起在欧共体奋斗啊!”英国期望“在欧共体奋斗”的主要原因是( )A.分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果B.建立欧盟摆脱美国控制C.顺应青年放弃传统外交的呼声D.攫取欧洲事务的领导权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一起在欧共体奋斗啊”,表明英国已经看到了一体化给共同体成员带来的好处,所以才发出这样的呼声,故A项正确;欧盟诞生于1993年,与材料“1961年”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很多人,特别是青年,感到我们应该创造一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
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四)历史试卷.pdf
A 项错误;通过材料“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
4
营建极庙、陵墓和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秦始皇的‘始皇’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 不难
得知,秦始皇一方面是在强调自己对祖先功业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在彰显自己的开创性,“帝者之祖”要
求后世帝王尊崇自己,这都是在强化新生秦帝国的合法性,故
B 项正确;“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属于脱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 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 B. 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 消除前朝 政治影响 D. 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答案】 B 【解析】
【详解】“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
A. 尚缺乏言论自由的民主环境
B. 民主政治尚未摆脱宗教影响 C. 仍然以神为一切考察的中心
D. 公民对城邦具有强烈责任感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
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神不可知 ”、“被驱逐出雅典 ”等,本题实际上考查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 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 C 项错误;“皇帝制度”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2018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_训练7_有答案
训练7 双赢意识妥协意识1.(2016·江西南昌二模,34)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答案 C解析材料信息强调民主政治的建立需要妥协的政治智慧,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体现了国王与议会的妥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联邦政府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州与北方州的妥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通过《双十协定》达成关于和平建国的一些决议,但对关键问题如中共解放区政权的合法问题、人民军队的合法问题没有达成一致,说明国共双方并没有就关键问题达成一致,因而不能体现妥协的政治智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君主派与共和派的妥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7·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6)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中写道:“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
”下列有关各方的“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政府:获得优待条件,其统治得以延续B.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C.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D.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答案 D解析清政府获得优厚待遇的前提是清帝退位放弃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袁世凯所获得的仅是大地主阶级、买办阶级、立宪派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且成为的是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称雄,中华民国的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民主政治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故C项错误;立宪派在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选择投身革命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既暂时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又确保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权益,故D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时政热点押题 训练6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18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_训练1_有答案
训练1 家国情怀祖国认同1.(2017·湖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4)《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答案 A解析材料的族规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隐含着儒家教化,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族规通过稳定家族,进而起到稳定统治的作用,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是通过族规间接体现的,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河北唐山二模,24)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
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答案 A解析中国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的影响,故A项正确;宗法制度春秋时期已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家国情怀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家族情怀,故C项错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国民心理的劣根性,故D项错误。
3.(2017·湖南益阳高二文科第一学期期末,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A.勤劳勇敢的精神B.艰苦奋斗的精神C.耕读情怀D.家国情怀答案 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和耕读情怀,故A、B、C项错误;“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故D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_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2_含答案
训练2 公平正义民主法制1.(2017·山西太原一模,25)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
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
这些做法( )A.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B.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C.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D.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意在削弱及第考生与考官的裙带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殿试”“禁止考生及第后……”,突出强化皇帝对官员选拔的权力,故B项正确;文人政治形成早于“宋代”,故C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只能一定程度削弱人情关系,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岳阳二模,32)“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权力制衡确保社会秩序长期安定B.抽签选举有助城邦公平正义风气C.人人平等现实奠基民主自由社会D.轮流坐庄促成贵贱等级差别消失答案 B解析材料内容无关权力制衡与社会秩序安定,故A项错误;“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体现雅典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这种参政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公平参政,因而有助于城邦公平正义风气的形成,从而使雅典不存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故B项正确;雅典民主仅是奴隶主的民主,没有实现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雅典仍是阶级社会,轮流坐庄不可能促成贵贱等级差别消失,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模,16)“文艺复兴相信尘世是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的场所,反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种种乌托邦计划中的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这些都并非来源于古代,而是来源于基督教。
”这一观点认为文艺复兴( )A.摒弃神学信仰,主张以人为本B.汲取宗教养分,彰显人的价值C.立足宗教传统,建立理性王国D.传承近代文化,追求现世幸福答案 B解析摒弃神学信仰,与材料中“来源于基督教”不符,故A项错误;汲取宗教养分,彰显人的价值,与材料中“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来源于基督教”相符,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提出建立理性王国,与材料中“文艺复兴”不符,故C项错误;基督教不是近代文化,与材料中“来源于基督教”不符,故D 项错误。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立德树人”的历史价值观 训练1 含答案
训练1 家国情怀祖国认同1.《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答案 A解析材料的族规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隐含着儒家教化,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族规通过稳定家族,进而起到稳定统治的作用,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是通过族规间接体现的,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D项错误。
2.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
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答案 A解析中国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的影响,故A项正确;宗法制度春秋时期已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家国情怀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家族情怀,故C项错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国民心理的劣根性,故D项错误。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C.耕读情怀D.家国情怀答案 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和耕读情怀,故A、B、C项错误;“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故D项正确。
4.容闳,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
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10 Word版含答案
训练10 全国卷12分大题类型1.(2017·广东惠州四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是有结构的。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
方式涵盖了经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身份认同方式、政治管理方式等方面。
价值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信仰。
精神表现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
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
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
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核,“是为文明三要素”。
——据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答案本题按以下结构给分(一)论题(2分)。
论题须围绕“文明的结构”展开,才可得2分,如果跑题,不得分。
(二)论点(2分)。
论点也就是结论。
结论须说清楚文明的代表及其组成的要素(2个以上要素),才可得2分。
(1)如果论题包含了论点,可得4分。
(2)如果只有论题并没有观点,只可得2分。
(3)由于答题习惯,考生的观点往往放在行文末尾,如符合要求,同样给分。
(三)结合史料,有2~3个史实做支撑(4分)。
(四)具体论证(4分)。
紧扣论题和论点,论证有逻辑,史论结合。
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结构论点:古代中华农耕文明主要由儒家价值观、人本精神、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组成。
论证:从文明的精神层面看,战国时儒家的仁礼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宋明理学强调人的道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都体现了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从文明的价值层面看,西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
宋明以来,理学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从文明的方式来看,春秋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产生方式。
秦以后确立的中央集权制适应了经济基础的需要,历代不断加以完善发展,成为古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
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
”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
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忆就是如此。
训练4 科学创新“工匠精神”1.(2017·广东广州二模,25)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
这表明此时期(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答案 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故A项错误;仅凭借个例,不足以认定科研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科技与农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以盈补虚”“出入相补”“几何……理论”“圆周率”,都具有一定的非实用倾向,故D项正确。
2.(2017·山东烟台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6)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答案 C解析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即重商主义,在14~18世纪欧洲各国均推行,故A项错误;荷兰通过发展商业资本主义崛起,创立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故B项错误;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自由主义思潮在英国兴起,极力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故C项正确;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故D项错误。
3.(2017·山西大同二模,28)“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共有100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结合所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A项正确;“1919年”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故D项错误。
4.(2017·湖南怀化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20)钱乘旦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对美国的创新进行了评说,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材料中“美国的创新”在经济上体现为( )A.允许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B.首创了福利国家制度C.政府对经济领域加强干预D.实行了计划经济模式答案 C解析允许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并不是美国的创新,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福利国家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可知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美国未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只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
5.(2016·四川资阳三模,1)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答案 D解析据材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可知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可知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1)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
”这表明“双百”方针( )A.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答案 C解析材料未涉及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可知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7.(2017·广东惠州四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
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
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
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
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
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
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
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及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答案(1)异: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如果考生把中国工匠和德国工匠分别作答同样得分)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