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 绪论
作物育种学--绪论详细教案
2011年第19期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学详案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绪论授课章节:绪论班级:15班学生:王辉学号:20111566《作物育种学》绪论教学详案1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作物品种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知识,激励学生积极投入作物育种这个艰苦而又自豪的行业,为世界农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2 教学要求识记两个概念:作物育种学和作物品种;掌握作物育种学目标及优良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了解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常见的育种途径。
3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作物育种学和作物品种;作物育种学目标及优良作物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4 课时分配本章用时45min,具体分配如下:5 教学方法提问法,举例讲授法6 教学内容导课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好。
你们都知道袁隆平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回答:袁隆平是世界水稻杂交之父。
教师补充:对了,袁隆平,1930年出生——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8项国际奖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让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会“拯救饥饿奖”;1995年,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1996年,获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亚洲大奖”;1997年,获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元)★我国第一个以农业科学家冠名的上市公司“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个公司即是以袁隆平为名命名的,公司上市后随即使袁隆平的身价超过1000亿元人名币。
★2004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2005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一系列成就,使袁隆平成为我国水稻杂交育种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成就让世界数千万人免于被饥饿折磨而死。
作物育种学总论-绪论PPT课件
26.05.2020
.
15
野生植物
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经驯化成为作物
26.05.2020
从古老的原始地方品种
经不断选育
现代品种
.
16
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当利用 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其进程远比自然进化为快。
栽培小麦
野生小麦
野生稻
栽培稻
野生大麦
栽培大麦
26.05.2020
.
18
.
10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作物品种(variety)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 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 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 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 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 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 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每更换一次增产10%~30%
26.05.2020
.
20
矮秆种质的 鉴定及利用
水稻矮脚南特 水稻低脚乌尖
小麦农林10号
第一次绿色革命
水稻
单季 高秆 常规稻
双季 矮秆 杂交稻
品种改良
26.05.2020
已推广杂交水稻累计达 2.33亿 hm2 增产粮食达3000多亿 kg
.
21
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 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野生棉
栽培棉
26.05.2020
.
19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改良就是作物品种改良。 在作物生产中,新品种的应用、增施肥料、防治
病虫害和改善管理等方面,品种的作用最大。 新品种的应用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占40%。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作物育种学》课件
建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注重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关注 学科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 科研项目。
02
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
遗传学基础
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物质,包括DNA和RNA。在作物育种中,了解遗传物 质是实现遗传改良的基础。
基因与性状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控制着生物的性状。通过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可以深 入了解作物的遗传规律,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玉米育种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玉米育种的目标是提高产量、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等。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采用传统育 种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玉米育种的突破和创新,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油料作物育种
遗传资源的保存
为了保护和利用遗传资源,需要建立种质库和基因库等设施,对遗传资
源进行长期保存和有效管理。了解遗传资源的保存方法有助于保证育种
工作的可持续性。
03
育种材料的筛选
通过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和提高育种成功
率。了解育种材料的筛选方法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育种
或基因工程育种。
杂种优势与品种间性状差异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不同品种或品系杂交产生的后代在生长势、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 亲本的现象。了解杂种优势有助于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
种。
品种间性状差异
不同品种的作物之间通常存在明显的性状差异,如生长习性、适应性、产量、品质等。 了解品种间性状差异有助于针对特定环境条件和生产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和育
作物育种学总论全套课件
2024/1/30
18
基因工程育种法
基因克隆与转化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通过转化等方法导入受体细胞,培育出 转基因作物。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基因组进行定点编辑,实现基因敲除、插 入或替换等,创造新的变异类型。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挖掘作物基因组中控制重要性状的基 因或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遗传物 质变异,从变异后代中选择符合 育种目标的个体。
25
种子质量控制与管理
种子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 等指标,确保种子质量符合国家 标准。
种子检验与认证
通过专业机构对种子质量进行检 验和认证,确保种子质量可靠。
01 02 03 04
2024/1/30
种子生产技术
回交育种
将优良品种与某一亲本进行多次回交,使后代逐渐接近优良品种 ,同时保留某些特定性状。
17
诱变育种法
物理诱变
利用物理因素如射线、激光等处 理作物种子或植株,诱发基因突 变,产生新的变异类型。
化学诱变
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作物种子或 植株,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的 变异类型。
生物诱变
利用某些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 等感染作物,诱发基因突变或染 色体畸变,产生新的变异类型。
汰不利变异,使作物性状向目标方向发展。
2024/1/30
12
有性杂交与基因重组原理
有性杂交的意义
有性杂交是实现基因重组的重要途径 ,可以创造新的变异类型,为育种提 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基因重组的结果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 型,为育种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
作物育种学(共计488页,共计2部分)_部分
h
21
一. 作物品种的概念
1.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由野生植物经 过人工选择进化来的。
2.品种是经济上的类别,不是植物分类学上 的名称。
品种 Cultivar
变种 Variety
3.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4.品种具有一定的地区适应性和时间性。
5.品种特征特性应具有相对稳定的一致性。
h
22
二. 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②提高作物为人类展示出美好前景
1987年,粮、菜、花种子放进第9颗返 回式卫星
1996年100多种种子,随第17颗返回式 卫星上天。
截止1998年,利用返回式卫星已8次成 功地搭载了粮、棉、油、蔬菜、花卉、 林木、瓜果等种子300多种。
作物育种学
Crop Breeding
h
1
参考书
《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 2003 《作物育种学总论》 潘家驹 1994 《作物育种学》 西北农学院 1981 《植物育种学》 北京农业大学 1989 《现代植物育种》 山东农业大学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lant Breeding 1990
1.种质资源工作 2.育种途径、方法和技术 3.目标性状的选育
h
26
1. 种质资源工作
20世纪80年代:
美国 拥有植物资源43万份以上 (1979)
前苏联
32万份
(1985)
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小麦资源 7万份
(1985)
玉米资源1.3万份
(1979)
菲律宾国际水稻所 8万份
h
27
我国现已掌握60多作物,30多万份植物 资源
h
作物育种学总论绪论
(一)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1927 Hayes &Garber (美)《作物育种》
1935 Vavilov (苏)
《植物育种的科学基础》
1942 Hayes&Immer(美) 《植物育种方法》
1960 Allard(美)
《作物育种原理》
1936 王绶(中)
《中国作物育种学》
1948 沈学年(中)
《作物育种学泛论》
每更换一次增产10%~30%
2稻矮脚南特 水稻低脚乌尖
小麦农林10号
第一次绿色革命
单季
双季
水稻
高秆
矮秆
品种改良
常规稻
杂交稻
2020/2/12
已推广杂交水稻累计达 2.33亿 hm2 增产粮食达3000多亿 kg
21
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 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品种的特点:
(1)品种是经济上的类别,具有突出的、符合生
产需要的经济性状;
(2)品种的利用具有时间性;
(3)品种的利用具有区域性。
品种与良种的区别:良种是品种的播种材料。
2020/2/12
12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现有的各种各样植物都是从原始植物演变而来 的;现有各种作物,属于栽培植物,都是从野 生植物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 进化过程。
2020/2/12
15
野生植物
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经驯化成为作物
2020/2/12
从古老的原始地方品种
经不断选育
现代品种
16
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当利用 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其进程远比自然进化为快。
作物育种
作物育种学绪论1.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
2.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1、育种周期长,工作量大2、盲目性较大3、需要育种经验的长期积累3.和常规育种相比,基因工程有三大显著优点:(1)源于生物的有利基因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可以进行随意交换。
(遗传密码A、C、G、U的通用性)(2)可以定向改良。
(3)改良速度快。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1.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凡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统称为有性繁殖。
2.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3.自然异交率≤4%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的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在5%-50%之间。
4.两种特殊的有性繁殖方式(1) 自交不亲和性: 具有完全花,可形成正常的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自交不育。
如甘薯、黑麦、向日葵、甜菜、白菜、甘蓝等。
(2)雄性不育性(male sterility)植株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5.自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使纯合基因型保持不变。
2.自交使杂合基因型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3.自交引起后代生活力衰退。
6.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7.农作物的品种,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简称DUS。
8.作物品种类型:1.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体。
2.杂交种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3.群体品种4.无性系品种第二章种质资源1.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作物育种学 整理
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绪论作物育种学:是指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订与实施;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及创新;选择的方法与理论;人工创造新变异的途径与方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与途径;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育种方法:作物品种( Cultivar ):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这个群体中的各个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且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下,能够表现出品种所特有的优良性状。
作物品种( Cultivar )与变种( Variety )的区别作物品种:是人工进化的、人工选择的,即育种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作物品种也有其在植物分类学的地位,属于一定的种及亚种,但不同于分类学上的变种。
变种( Variety ):是自然选择、自然进化的产物,一般不具上述特性和作用。
随着耕作栽培条件及其他生态条件的改变,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要求也会提高,所以必须不断地选育新品种以更替原有的品种。
作物品种除了纯系品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型,如杂交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等,所有类型的品种都应具有上述的基本性能和作用。
优良品种应具备的条件①适应性强,表现丰产性;②抗逆性强,表现稳产; ③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④栽培管理容易,成本低。
品种的特征特性(1)特征:植物体各部分或器官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上的症状叫特征。
(2)特性:植物体在生理生物化学和加工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叫特性。
特征特性总称为性状。
性状从遗传角度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从栽培角度分为;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
分子育种:是通过分子技术对育种的目标基因和目标性状进行转移和选择,进而培育出优良的新品种。
通俗的说就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育种操作。
1作物育种学_绪论
DUS: Distinction, Uniformity, Stability
VCU: Value for Cultivated Use
二、
3、特点:
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
是人工进化的产物 不是植物学分类单位
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品种的利用具有地区适应性
品种的利用有时间性。
二、 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
作物育种和栽培对作物产量提高的都很重要 , 但贡献率在变化: 过去 栽培>育种 现在 约各占50% 未来 育种>栽培
原因:现代育种水平提高很快,如生物技术的应用 栽培技术提高相对较难:
病虫草防治、施肥等栽培措施已经基本完善 这些技术本身也在被作物育种所取代: 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品种培育
二、 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
二、 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
作物优良品种的作用
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作物优良品种的根本作用。
年份
英国小麦 1750 1850 1950
产量(t/hm2)
1 1.7 2.7
平均年递增率%
0.53 0.46
1990
我国水稻 1950 2000 小麦 1949 1996
7
1.9 6.23 0.64 3.93
作物优良品种的作用
1、提高作物产量 2 、 改进产品品质
3 、 增强抗病(生物)、抗逆性(环境),保持稳产
二、
1、定义:
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
作物品种的概念
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选育的植物群体, 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和性状上的相 对一致性,又与其它群体有所区别;在一定地区和一定的栽 培条件下,在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符合生产的 要求。
作物育种_绪论
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而是经济
上的类别。
农作物的每个品种都有其所适应的自然环境 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而且都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起作用,因此,优良品种一般都具有地区性和时间 性。在不同的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由于生 产和生活的要求不同,对品种的要求也不相同,所 以,要不断地培育新品种以更替原有的品种。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一)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古代,18世纪前,育种萌芽
时代;
第二阶段:近代,18—19世纪,育种
出苗时代;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育种开花结果时代。
在理论方面:遗传学发展迅速,从普通遗传学
发展出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生化遗传学、群
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等分支,同时,生物统计、
重组所产生的各种变异类型中,通过适应性 的选择、保留、遗传而产生的,而当遗传物 质的变异、重组、保留等过程中的一部分或 全部置于人为控制下时,即人工进化,这就 是育种。
现代育种学是综合运用现代遗传学及其
他许多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对生物的遗
传性进行有目的地控制、管理、改造,使之
向人类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说,现代育
物的基因(目的基因)转移到需要改造的乙
种生物的细胞里,使目的基因在那里繁殖和 表达,于是乙种生物的细胞就获得了新性状, 成为新类型。
和常规的育种技术相比,基因工程有三
大显著的优点:
1、源于生物的有利基因在人、动物、
植物、微生物四大系统内可进行随机交换;
最高的产量,例如:施肥、灌水、防治病虫
害等,这是获得高产的外因,是属于栽培学 的范畴。
发展作物生产,提高作物生产水平,基本上 是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和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两
作物育种学绪论精讲
内容
作物育种学的内容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发展 品种的概念和作用 我国作物育种的成就 如何学习作物育种学?
现代农作物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
当今世界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
水、肥、病虫害控制、品种
外因和内因ຫໍສະໝຸດ 水 肥 病虫害作物增产的环境因素
品种
作物本身的遗传潜力
1. 作物育种学的内容和任务
四倍体小麦(AABB,AAGG)HMW--GS的SDS--PAGE图谱
1--7 为四倍体小麦(染色体组为AABB)
8--15为提莫菲维小麦(染色体组为AAGG)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著名的玉米育种和 栽培专家李登海研究员创建的农业高科技企业。 公司注册 资本8800万元,2005年4月18日,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 2200万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 杂交玉米之父身价超11亿(2005-04-20)
1985年至1987年间人均占有粮食由 246公斤增至380公斤。1960年至1985年 期间粮食增长率达2.6%,高于人口增长 率。
2. 作物育种学发展
人类的祖先对植物个体进行选择
通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野生植物逐渐 形成作物,并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
选择和杂交等与进化的关系(1859-1876)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 (1859)和《植物界异 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 应》(1876)中所阐明 的选择和杂交等与进化 的关系,对以后的育种 工作有深刻影响
1.2 作物育种的主要任务
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质资源; 选育适于不同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
产、优质、抗逆、熟期适当、适应性强的优 良品种、杂交种以及新作物; 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并 在推广新品种的过程中,不断地保持和提高 其种性,实现生产用种良种化,种子质量标 准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 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涉及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 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遗传改良的作用:
1 提高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扩大其种植区域 2 改良其农艺性状,更利于栽培管理 3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以提高总产 4 改进产品品质,适应人类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5 增强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达到稳产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1. 性质: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 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 良,使得有利性状得到重组,达到高产、优质、 适应性强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是改善作物生长发育 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各种生物都是从原始生物演变而产生的。这 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决定进化的三大基本要素: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选择决定着 进化的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进 化速度相对缓慢。
《作物育种学绪论》课件
育种方法
传统育种方法
介绍传统育种方法中的杂交育种、突变育种和选优 育种。
现代育种方法
探讨现代育种方法中的基因改良育种法、细胞与分 子育种法和生物技术育种法。作物育来自实践1作物品种选育
详细介绍如何进行作物品种的选育,以满足农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2
作物品种鉴定与鉴别
解释如何进行作物品种的鉴定和鉴别,以确保品种的准确性和优势。
遗传学基础
1 遗传学基本概念
阐释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探讨基因传递和变 异。
2 遗传变异及其来源
探索遗传变异的形成机制和来源,了解其对 作物育种的影响。
3 基因型与表型关系
解析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复杂的关系,并探索 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因型改良作物。
4 基因和染色体
揭示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 用这些知识进行作物育种。
3
作物栽培技术的实现
探索实施作物栽培技术的方法,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作物育种发展趋势
新育种技术
介绍新兴的育种技术,如基因编 辑和基因组学的应用。
跨学科合作
探讨跨学科合作对作物育种的重 要性,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精准育种
解释精准农业对作物育种的影响, 以实现更高效的育种结果。
结语
• 作物育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未来作物育种发展的前景和机遇
《作物育种学绪论》PPT 课件
欢迎来到《作物育种学绪论》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作物育种的意义、 方法和发展趋势,为您带来精彩的学习体验。
作物育种概述
作物育种意义及发展历程
探索作物育种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演变历史。
作物育种分类及基本要素
介绍不同的作物育种分类以及实现成功育种所需的基本要素。
园艺作物育种学绪论
它综合运用现代遗传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如 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学、 解剖学、栽培学、分类学、病理学、昆虫学、 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以及计算 机科学等)的理论与技术,对园艺作物的遗传 性(种性)进行有效地管理、控制和改造,以 加速新品种选育进程。
1 园艺作物育种学的范畴
品种不是植物分类的单位,但品种在植物分类 学上有它的归属,即某品种属某科、属、种、亚 种、变种乃至变型。但也有一些品种则无法找到 它的应有位置。如,日本薄荷农林7号,它是用 德国薄荷(唇形科Mentha spicata var. crispa) 与日本薄荷(M. arvensis var. piperascens)杂 交育成。后又将农林7号的多倍体与日本薄荷杂 交育成农林10号。
1.2 品种的概念与良种的作用
1.2.1 品种的概念及含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作物卷中品种(cultivar,
简作CV. 这个词是cultivated和variety的缩简复合词) 的概念是“经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 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上相对一致,并作为 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品种一般 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符合人类需要,能适应一定地 区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
培育早熟品种则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 济效益。为了实现机械化收获番茄,美国用11 年时间育成了新品种,其果实同步成熟,并延 长落果时间,果皮耐碰撞,便于实行机械化收 获。
在农业生产的历史上,优良品种的作用 更为突出,实例也很多。1845~1847年欧 洲爱尔兰的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猖獗,使当 地作为主食的马铃薯绝收,有百万余人被 饿死,这就是历史上的“马铃薯饥荒”事 件。育种工作者通过野生马铃薯与栽培种 杂交,培育出抗病品种,使马铃薯又得以 重新种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一次绿色革命 的兴起与成功就得益于我国水稻矮脚南
特、低脚乌尖以及小麦农林10号矮杆种
质的鉴定及利用。有充分理由说:新品 种的选育与推广仍将是21世纪现代农业 发展的重要因素。
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
(3)广泛采用现代技术和仪器;
(4)除了传统的育种途径外,大力开拓育种的
新途径和新技术。
(二)分子育种的兴起
1953年 Watson和Crick发现遗传物质 DNA的双螺旋结构,20年后,Berg(1973)
DNA重组成功,将分子生物学推进到应用性
极强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阶段。它的出现, 标志着现代育种学已发展至定向改造生物的 新阶段。
品种改良在单产提高中所起的作用,
小麦占27%,玉米和棉花占40%。我
国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水稻单产的大 幅度提高,主要归功于优良品种的选育
推广。
墨西哥由于推广种植墨西哥小麦、菲律 宾推广IR水稻,而使这两个国家由粮食进口 国成为粮食出口国。为此,1970年的诺贝尔
和平奖授给了美国的N.E.Borloug,以表彰
达尔文的杂种优势理论和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的重新发现,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动植物育种 技术的发展和一批又一批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的培育工作。
育种工作亦可视为根据人的意志、按预
定方向发展的一种生物进化。育种家将由遗
传物质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化、 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遗传物质重组所产生 的各种变异类型中,通过适应型的选择、保 留而培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作物品种。 常规育种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二、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
现有的各种栽培作物都是由野生植物通
过人工驯化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的,从野生植
物到栽培植物,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
植物的进化取决于三个基本的因素:变异、
遗传和选择。变异与遗传是进化的内因与基 础,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三大因素是变异、遗传和选
择,生物进化就是在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
在同样的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 采用产量潜力大的良种,一般可增产
10%或更高,在较高栽培水平下良种
的增产作用也较大。1931-1980年世
界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很快,尤其是玉
米、水稻、高粱的单产增加了3-5倍。
而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单产提高对总产提高 的作用越来越大,如20世纪五十年代,单产提高作 用占47.3%,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则分别占 78.9%和80.2%。
基本任务:研究育种规律,发掘、研
究和利用各种种质资源,制定正确的育种目 标;通过各种育种途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 术与手段,改良农作物品种的遗传素质与群 体构成,培育出高产、稳产、优质的农作物 新品种或新的类型。
并且在繁殖与推广新品种的过程中,保
持优良品种的种性,提供量足、质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
植物基因工程在育种上应用重要的突破
是在抗逆性育种方面。Beachy研究组第一个
报道了将TMV外壳蛋白基因引入烟草,使这
些再生植株表现出明显的抗性,病症出现推 迟或不出现。此后这一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到 其它植物的抗病毒育种上。
基因工程或重组DNA技术就是按照预先
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把人们需要的甲种生
的优良表现也是相对的,因而育种工作不可
能一劳永逸,它是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 而不断进展的。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与任务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三、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与任务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育作物
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
速发展,由水稻、小麦的矮化和抗病虫育种
所引起的“绿色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世
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作
物育种学的发展。
现代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育种目标要求高;
(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
及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加强;
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选育的一定群体,该
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群体内的个体间在
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一致性,并与同一
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
体在一定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 适应性等方面符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作物品种是人工进化的、人工选育(创
造)即育种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种学是人为控制变异的科学,是人工进化的 科学。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1. 创造新的物种、新的栽培作物。 2. 现有作物品种的改良。
近一、二百年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中的现代
育种技术、化肥和施肥技术、农药合成及灌溉技
术对于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作物生产中,
新品种的应用、增施肥料、防治病虫害个改善管
长绒棉绒长38—40mm,我国棉花的
平均绒长由1950年21.96mm目前已提高到 30mm,这主要是品种改良的作用,任何其 他的因素都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据估计,我国棉花纤维强度每提高10%, 每年便可节约用棉320万担,相当10万公顷棉田的 产量,还可节约1000万纱锭和相应的机械、人力、 能源,而这些,通过其它农业措施是无法实现的, 只能通过育种工作来实现。
多学科的知识,去创造变异,提高鉴定、选
择的效率,培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或
新作物。因此,要求育种工作者:
(1)具有渊博的基础理论知识 (2)了解国内外生产及育种的动态 (3)具有
精湛的育种技巧
(4)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
在上述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制定
出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以坚韧不拔的毅力,
培育出适合于现代农业需要的作物新品种。
他在培育墨西哥小麦中所作的突出贡献。
优良品种对于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也发挥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现在推广种植的高蛋白水稻, 其蛋白质含量达12—14%;高蛋白小麦蛋白质含 量高达15%以上;高赖氨酸玉米(0.4%)。
农产品品质的改良,不仅提高了营养价
值和加工工业的效率,而且也间接地提高了
产量,节约了能源。如:通过育种工作使向 日葵的含油量从1950年的30%左右提高到 目前50%以上;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禾 谷类作物子粒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提高一 倍,相当于产量提高2—3倍。
个优良品种育成并大面积推广后,其投入产出比是 很高的,据有关人士统计,中国农科院选育的玉米 单交种中单2号,其经济效益比为1:368,江苏农 科院选育的宁油7号为1:180,美国玉米育种的投 资与效益比为1:400。
当然,优良品种的这些作用是潜在的,
其具体的表现和效益还要决定于相应的耕作
栽培措施。而且一个品种绝不是万能的,它
优良品种对经常发生的病虫害和环境胁
迫具有较强的抗耐性,在生产中可减轻或避
免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变劣。
改良的品种具有较广阔的适应性,还
具有对某些特殊有害因素的抗耐性,因此
采用这样的良种,可以扩大该作物的栽培 地区和种植面积。
由于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可以解决多种问题,所
以是农业生产中投资少、经济效益最高的措施,一
三、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常规育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量、
改进品质和增强抵抗不良环境因素的能 力,如抗病、虫、草害和抗旱、寒、碱
等。
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
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
2、盲目性较大;
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尽管育种的历史从农作物及猪牛羊等的
驯化开始已有了很长的时间,但19世纪中叶
绪
论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二、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作物生产可以看作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农
作物品种的改良,即要使农作物本身具有较高的生 产潜力、优良的品质、较强的抗逆性,这是农作物 获得高产的内因,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就是育种;
二是如何通过各种措施,使农作物获得
物的基因(目的基因)转移到需要改造的乙
种生物的细胞里,使目的基因在那里繁殖和 表达,于是乙种生物的细胞就获得了新性状, 成为新类型。
和常规的育种技术相比,基因工程有三
大显著的优点:
1、源于生物的有利基因在人、动物、
植物、微生物四大系统内可进行随机交换;
田间试验的理论与技术逐步完善,生物工程的应用,
更为育种工作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育种工作也由凭
经验与技巧的初级状态发展成为有系统理论与科学
方法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
1927年美国出版了Hays 等所著的《作物育种》
前苏联于1935年出版了Vavilov著的《作物育种
的科学基础》
1942年美国出版了Hayes和Immer的《作物育
最高的产量,例如:施肥、灌水、防治病虫
害等,这是获得高产的外因,是属于栽培学 的范畴。
发展作物生产,提高作物生产水平,基本上 是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和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两
个相互结合的途径来实现的。本课程则主要是全
面系统地介绍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
种方法》,其中译本《作物育种学》于1962年出版。
美国Allard(1960)所著的《作物育种原理》是
目前美国很多学校广泛使用的教材。
王绶《中国作物育种学》(1936) 沈学年主编《作物育种学泛论》(1948) 蔡旭主编《植物遗传育种学》(第1版
1976,第2版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