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习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版高考历史练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编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命题的高频区。
几乎每年每卷都会出现1—2道选择题。
从历年试题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
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也很高,大多集中在“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从考查能力上看,本部分重点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历史结论和历史叙述的能力。
另外,本部分试题对考生阅读史料并解读史料的能力要求较高。
命题角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一种是兄终弟及,一种是父死子继。
题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然后用“而”这一转折的表述方式来阐述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即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故B项正确。
禅让制度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的长短,故C项错误;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故D项错误。
2.(2019全国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
3.(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并加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商朝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据此,西周分封制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其重大发展在于( ) A.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B.保障了中央的绝对权威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了有效的官僚体制2.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
据此推断当时( )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3.《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 B.具有制度性保障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提高了行政效率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
”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血缘思想强烈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C.家国一体观念普遍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5.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B.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6.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首倡设置郡、县7. 《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解析选C 材料的意思是郑庄公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打伤周天子,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表明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C项正确。
2.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解析选B 西周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非依据姓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姓代表共同的血缘关系,氏区别血缘亲疏,而共同血缘及血缘亲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姓氏的来源及作用,与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无关,故C、D两项错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所谓“天”就是天理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争乃不生,故C项正确。
4.2019·扬州质检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轮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解析选B 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试测试卷: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
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 )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C.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2.《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
”这说明秦朝废除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郡国并行制4.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5. 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6.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 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 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7. 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
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来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2)对后世的影响①中国封建王朝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③“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消极影响①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
②等级观念严重。
③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国家的政治建设。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周天子的王位以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的爵位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分封士,这样就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带答案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难点梳理】一、知识要点:★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江苏)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
曲沃邑大于翼。
翼,晋君都邑也。
”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当时( )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C.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D.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2.(2019·苏州期初调研)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3.秦灭六国后,作出了“尺土不封”的重大选择,但六国臣民却始终怀抱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故国之思。
起自草莽的刘邦集团,对以朝廷制御天下颇有力不从心之感,不得不借重分封之法,用郡国并行之制。
这反映出( )A.大一统还未成为时代趋势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中央集权制度不适应国情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4.(2019·江苏原创模拟二)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的128人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9%,富豪占6%,平民占15.7%,贫民占8.4%。
据此可知,汉朝察举制( )A.依然是官僚贵族世袭制B.削弱了贵族身份世袭制C.大大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有效抑制地方豪强势力5.(2019·徐州、淮安、连云港一模)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一段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
这说明( )A.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6.《史记》关于商王传递顺序的记载,一直受到争议。
2020届高考历史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西周初年,将王族分封到殷商、夏的旧地,主要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控制这些地方,巩固统治,故选C项。
材料中的举措与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与旧贵族的联合,故B项错误;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D项属于影响而非目的,排除。
2.钱穆认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这一分封布局()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西周第二次分封后,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这一分封布局旨在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故选C项。
西周的政治中心是镐京,并未东移,故A项错误;当时关中地区是经济中心,并未东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重视对殷商旧地的控制,但无法得知是否有效防止了殷商遗民叛变,故D项错误。
3.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
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
材料体现了西周()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B.利用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D.利用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答案C西周统治者“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表明西周统治者“观天望气”的目的是指导政务和修行,这体现出西周重制度人事以顺应当时社会变迁的需要,故C项正确。
材料中西周统治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天命神意,故A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5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徐州、淮安、连云港一模)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一段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
这说明( )A.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解析:选C 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典籍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历史的真实性,故C项正确;历史研究通过多重史料验证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故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研究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而是要注重对史料的研究,故B项错误;考证史料需要验证历史的真伪性,并不是图片文献相结合,故D项错误。
2.《史记》关于商王传递顺序的记载,一直受到争议。
但20世纪以来出土的商朝遗迹中,发现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学者们据之复原了商王的谱系,确认它和《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
这说明历史事实的考辨( )A.必须依赖第一手的出土文物B.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可以借助多角度的研究路径D.应该挖掘神话中的历史细节解析:选C 题干反映出史学界通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分析,复原了商王传递顺序,从而印证了《史记》内容的正确性,由此可知,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又一重要路径,故C 项正确;A项“必须依赖”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2019·南京盐城一模)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且仍遣使慰劳桓王。
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解析:选D 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但是题干却指出了当时郑庄公在与周王的战争中,虽然取得优势,但是并未乘胜追击,这说明了周王的权威仍在,故D项正确。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 8、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封土变小,从而限制了地方割据 势力的兴起,①正确;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从而导致节度使藩镇割据 的局面形成,②错误;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明太祖在地方设“三 司”,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故③④正确。选D。
பைடு நூலகம்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 制度;B项错误,分封制下国王的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 中;C项正确,从材料图片可以看出当时诸侯与国王的 权力义务关系还很明确;故选C。D项材料未体现。
2、“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
B 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主要原因是其( )
5、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
号。
A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下对“皇帝”称号的认识。“皇帝”称号反映了秦始皇 并不仅仅满足于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突出了君主专制 的政治追求,故A项正确;“五帝”是上古传说中五位首领,秦始皇将“皇帝”作为自己 的称号.是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这与西周通过神权强化王权的做法类似,故B项错误:秦 朝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并且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与史实不符,故C 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强化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2、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
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 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3、《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出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
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4.《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
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A.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B.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C.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D.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5.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当时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郡县制普遍实行普遍建立C.已实行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这一措施( )A.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B.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C.加剧了地方与中央对立D.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7、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A.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8、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
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标通用专题提升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训练第2页一、选择题1.(2019课标全国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
2.〔2019江苏海门一模(改编)〕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统治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答案:A解析:材料“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表明周王继续殷商的法律,尊重殷商的传统,实行怀柔政策,图求殷商旧族的合作与归顺,故A项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有利于稳定政局,有利于西周势力的拓展,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稳定政局,没有涉及诸侯独立,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
3.秦以郡县治东方最终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反映出()A.汉朝时中华文化尚未出现交融的趋势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C.秦朝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激起东方的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在东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
4.(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 ) 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2.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
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B.损害了大夫利益C.冲击了天子权威D.不符合周礼规定3.历史学家陈旭麓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
”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分封始终主导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4.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
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5.柳宗元《封建论》载:“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由此可知秦朝( )A.拆毁城郭,破坏各国都城B.打破各国原有管理体制,推行郡县制C.修建万里长城,加固边防D.打击各国贵族,加强中央集权6、公元前74年,昭帝病死,因其无后,群臣推举武帝唯一尚在世的儿子广陵王刘胥继位, 有人提出广陵王刘胥失德,不可以承继宗庙,内朝大司马霍光遂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令昌邑王刘贺继位,不久霍光等大臣又以失德的罪名废了刘贺,将刘询从民间迎入宫中,于同年7月继位。
这反映了()A. 汉代帝位的传承中淡化了嫡庶观念B. 中朝制度无法有效维护专制皇权C. 西汉时期宗法制度已经荡然无存D. 当时帝位传承中有民主评议机制7.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祸。
”两汉时期频频出现外戚干政,在本质上反映了( )A.外戚与皇家的特殊关系B.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C.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完善D.专制政治的权力异化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主干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2018课标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 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皇权加强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南书房:康熙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 议设立。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君主 专制达到顶峰
阻碍了科技的进步芽的 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答案 D 与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相比,父死子继更加注重血缘关系的 亲疏远近,因此材料信息反映出西周血缘纽带关系的强化,故D项正确。西周 的王位继承注重血缘而非德行,与禅让制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尚未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与君主的寿命长短无关,故C项错 误。
2.(2019福建泉州一模)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 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 继承制”。这反映了( B )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 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C.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D.王位继承的“优胜劣汰”原则
2.(2019课标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 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限时训练(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河南省百校联盟试题)周初的分封有两类:一类是对周以前各地原有方国进行的册封(“褒封”),这种分封并不包含实际的授土授民,而只是对旧有政治势力在新兴王朝中的地位做重新认定;另一类是对周王子弟、同族、亲戚和功臣的分封,这是“实封”。
由此可见,周初分封()A.巩固了中央集权B.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C.稳定了统治秩序D.完善了官僚政治体系答案:C解析:据材料“周初的分封有两类:一类是对周以前各地原有方国进行的‘褒封’……另一类是‘实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众建亲戚,以藩屏周”,C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分封的对象是同姓贵族、先代贵族、功臣,所以是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B项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建立的标志,D项错误。
2.(2019·河南省中原名校试题)“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一种行为。
春秋时的“出奔”多是集团性的,有族人或家臣跟随,到了战国时期,“出奔”则成为一种个人行为。
这种变化反映了()A.血缘宗法制受到冲击B.贵族政治已经被取代C.政治叛变现象的缓解D.士阶层已经实现独立答案:A解析:据材料“春秋时‘出奔’多是集团性的,有族人或家臣跟随”,这体现了血缘宗亲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出奔’则成为一种个人行为”。
据此可知,“出奔”由春秋时期的血缘宗亲集团行为到战国时期的个人行为,这说明宗法制受到了冲击,A项正确。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材料没有涉及,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出奔”是被迫的,而叛变是主动背叛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而采取敌对行动或投到敌对的一方去,二者不同,C项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士的独立,而且战国时期士阶层没有实现独立,D项错误。
3.(2019·山西吕梁一模)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解析:选C。
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可知,周分封同姓亲族到各地,以维护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排除A项;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可知,受封的是同姓的亲族,排除B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而非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排除D项.2.《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材料中的通假字“畔"通“叛”.材料中周初出现与周王室对立的叛军势力,这表明周初政治统治尚不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分封制受到冲击和挑战,B项正确。
3.下面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
该图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B.早期华夏文化核心区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解析:选B。
商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华夏文化的核心区主要是陕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图示符合这一态势,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战国时期萌芽,形成于秦朝,故C项错误;商周属于华夏文明,非少数民族地区,且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没有开始封建化,故D项错误。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周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先秦时期(1)主要政治制度①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②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③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2)主要特点①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②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③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秦朝时期(1)中央体制①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地方体制①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重点深化]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2017·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抓题眼商周时期用作祭祀的被视为“政治的权力”青铜器具。
找错点商周时期,青铜器比较珍贵,较少用于农具、食具、货币,况此类器具不具有政治权力的象征。
答案 B1.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中国古代篇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汕头一模)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西周初年,将王族分封到殷商、夏的旧地,主要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控制这些地方,巩固统治,故选C项。
材料中的举措与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与旧贵族的联合,故B项错误;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D项属于影响而非目的,排除。
2.(2019江西南昌二模)钱穆认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这一分封布局( )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西周第二次分封后,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这一分封布局旨在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故选C项。
西周的政治中心是镐京,并未东移,故A项错误;当时关中地区是经济中心,并未东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加强对殷商旧地的控制,但并未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故D项错误。
3.(2019福建厦门质检)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
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
材料体现了西周( )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B.利用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D.利用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答案 C 西周统治者“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表明西周统治者“观天望气”的目的是指导政务和修行,这体现出西周重制度人事以顺应当时社会变迁的需要,故C项正确。
材料中西周统治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天命神意,故A项错误。
西周尚未实现君主的集权统治,材料也并未强调其对祖先的崇拜,故B 项错误。
材料并未提及西周统治者的祭祀活动,故D项错误。
4.(2019广东茂名二模)内容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靡不清泰山刻石净”“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之罘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洁)诚”“妻为逃嫁,会稽刻石子不得母,咸化廉清”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
上表是刻石部分内容。
据此可知,秦朝( )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答案 B “男女礼顺”“建定法度”“事各有序”等都是为了确立社会行为规范,故选 B项;材料“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只是说明社会秩序,没有体现法治,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百姓遵守秩序,没有体现恩惠,排除 C项;据材料“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可知刻石的目的是颂德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D项。
5.(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
“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的资财,“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
汉初的选官制度( )A.阻断了阶层流动B.容易导致人才匮乏C.因循秦朝的旧制D.标志着官僚政治形成答案 B 由材料“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以及“任子”“赀选”“军功”的标准可知,汉初选拔人才都是有一定条件的,这不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故选B项;“任子”“赀选”有利于贵族统治阶层,而下层民众可通过在战争中立功做官,故不能完全阻断阶层流动,排除A项;秦朝主要是实行按军功授爵,材料不能体现出汉初的选官制度沿袭秦朝,排除C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形成,排除D项。
6.(2019广西桂林一模)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的建议,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
这一主张( )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答案 C 贾谊提出“定礼制”,意在通过礼制约束同姓王,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C项;由材料中“定礼制”仅针对同姓王可知,不是普遍实施,因而贾谊的主张并不是重建西周的礼乐制,排除A项;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排除B项;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在于王国的存在,排除D项。
7.(2019湖北武汉四调)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C.三教合一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律疏议》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配合,这是在强调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人感应、三教合一,故A、C两项错误。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属于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错误。
8.(2019河南洛阳一模)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下表可知(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表时间阶段数量(位) 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时期8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至唐懿宗时期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至唐哀帝时期67 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使相数量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这造成了藩镇势力尾大不掉,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故选B项。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使相在安史之乱以前已经出现,而藩镇割据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故A项错误;使相的权力主要在地方,并非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故C项错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这是藩镇割据的结果,并非使相致使战争不断,故D项错误。
9.[2019湖北七市(州)3月模拟]元仁宗时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
这一措施( )A.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C.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D.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答案 B 材料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的措施,有利于蒙古人、色目人学习儒家文化,加速了元政权封建化进程,故选B项。
蒙古人、色目人人数较少,汉人、南人人数较多,材料中“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无法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故A项错误;该措施并不能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故C项错误;分卷考试与文化学术繁荣无必然关系,故D项错误。
10.(2019江西赣州摸底)康熙五十年(1711年),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乾隆在位期间,“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在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
据此推断,“避暑山庄”这一舞台有利于( )A.清朝全国性统治地位的确立B.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的实现C.长城对外防御功能的增强D.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巩固答案 D 题干中“‘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在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表明这有利于中原农耕地区与边疆游牧地区的融合,进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清朝在全国确立统治是1644年,排除A项;皇帝避暑地点名称的变化与各民族地位平等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了避暑山庄的政治功能,并未提及其军事功能,排除C项。
11.(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
其意在( )A.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B.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C.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D.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自身统治答案 D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由地方官设宴招待贤能之士而非官员,故A项错误;宗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由材料“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乡村秩序而非家族秩序,故B项错误;乡规民约是基层组织共同制定或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由材料“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可知,乡饮酒礼是统治者主导修订的而非乡规民约,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乡饮酒礼是统治者推行教化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稳定秩序以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12.(2018安徽蚌埠一模)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禁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
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B.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C.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D.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答案 C 宗族公产属于宗族所有,材料只是反映出政府立法保护宗族公产,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出法律对盗卖宗族公产的打击,没有反映出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故B项错误;法律保护宗族公产,说明宗族受到国家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积极响应政府保护宗族公产的行为,而非唯官府马首是瞻,故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7分)13.(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
《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
在对待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前代严厉而且残酷。
《大明律》为了限制大臣专权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
”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
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
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