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讲座(二)
初中地理专题讲座
初中地理专题讲座
简介
本次地理专题讲座将介绍初中地理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地球上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科学,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内容概要
1.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我们将首先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
通过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续讲座的内容。
2. 地球的构造和地貌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貌对于我们理解自然景观和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介绍地球的不同层次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等内容。
3.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地理学不仅研究自然环境,也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将介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包括气候、气象、土壤、水资源等自然元素,以及人口、城市、交通、经济等人文元素。
4. 地理知识的应用
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研究,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我们将介绍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包括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如何进行城市规划等。
结语
通过本次地理专题讲座,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与讲座,与我们一起探索地理学的奥秘!
谢谢大家!。
地理专题讲座(三)
地理专题讲座(三)地球的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三圈环境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一、对流层大气特征和逆温现象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例如,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从而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再如,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愈接近地表,降温愈快,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另外,在锋面附近,由于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大,暖空气爬到冷空气的上面,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实际上,大气中出现的逆温现象常常是由几种原因共同形成的。
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大气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近年高考试题中,多次涉及这一内容,复习中要引起重视。
高考地理专题讲座 大题答题集锦
• ②不合理的水利 ⑤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 )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 干旱:春旱月,气温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月,降水集
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淋盐 冬稳定 • )、问题 •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 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 • 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 ⑵水资源短缺 •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 ()自然原因: • ①降水变率大; • ②春季蒸发旺盛。 • ③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 ()人为原因: • 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 ②水污染严重; • 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 治理措施: • ①南水北调; • ②修建水库; •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④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 • ⑤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
术
• ⑦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 ⑧提高技术,发展海水淡化等。
、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
• 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
• 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 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 防当治地措的施植: 物生存。
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④节约用水
、酸雨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 燃料。
高中地理网上培训专题讲座---大气运动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的教学研究赵军利北京市第109中学一、关于“大气运动”知识的深层次理解1.“大气运动”的核心知识和教育价值“大气运动”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是太阳辐射能在地面、大气之间的流动与转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辐射这种短波辐射转化成了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等长波辐射,能量也由宇宙空间流入了地球表层,在地面、大气之间流动。
可见,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由于受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和大气透明度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存在着明显地地域分异现象。
地面状况的差异,尤其是海陆分异进一步加剧了地面的受热不均。
二是在小尺度范围内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膨胀上升和冷却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了气压差异,形成了热力环流。
从区域尺度来看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等现象。
从全球尺度来看,太阳辐射的地域分异是形成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由于水平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这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在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了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风,即地转风。
在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形成了与等压线成一定角度的近地面风。
三个力的方向与风力及风向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方向,且与等压线垂直,既影响风力大小,也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力大小;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力大小,也影响风向。
风是地球表面热量输送和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
全球性的大气运动与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之一。
从大气系统内部来看,始终蕴涵着冷热、干湿与高低气压三对矛盾。
“大气运动”教学揭示了大气冷热、高低气压的矛盾的生成过程。
“大气运动”激化了干湿矛盾,形成了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这是天气系统的学习内容;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学习全球尺度大气运动以及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与移动的知识基础。
专题讲座2022年地理学科新课标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课件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
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以及关心世界的态度,不断增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并提高健康
生活、终身学习和实践创新等能力。
2.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
地理课程内容主体由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大部分构成。认识全球部分分为三个主题,侧重认识地
(一)认识全球
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内容要求〗
1.地球在宇宙中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课程目标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 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学业要求〗 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资料以及教具、学具等,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能够说出中 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
球的整体面貌;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课程理念
初中地理专题讲座题目
题目:中国地理之谜:从自然奇观到人文遗产
一、引言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地理景观独特且多样。
从壮丽的自然奇观到珍贵的人文遗产,中国地理的魅力无处不在。
本次专题讲座将带领大家探索中国地理之谜,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人文的厚重。
二、自然奇观篇
1.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之巅的壮丽与神秘
2. 长江、黄河:中华文明的摇篮,自然的杰作
3. 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地下河的奇妙世界
4. 黄土高原:风成地貌的奇特景观与生态保护
三、人文遗产篇
1. 长城:古代防御工程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
2. 故宫:皇家宫殿的辉煌与历史的沉淀
3. 丝绸之路:古代商贸通道的传奇,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4. 古村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四、互动环节
1. 现场观众提问,主讲人答疑解惑。
2. 分组讨论:就某一自然奇观或人文遗产展开深入探讨。
3. 实地考察计划:分享实地考察经历,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奥秘。
五、结语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共同领略了中国地理的神奇与美丽。
希望大家在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守护地球家园、弘扬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地理教学专题讲座
地理教学专题讲座引言本次地理教学专题讲座旨在探讨现代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并运用最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和技巧,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地理教学策略,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发展趋势1. 现代地理教学注重实践与体验。
以前的地理教学主要侧重传授地理知识,而现代地理教学更加注重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真实的地理现象,以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2. 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来展示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3. 强调跨学科地理教学。
地理是与其他学科关联紧密的学科,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资源来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思维、地理观察和地理判断能力等,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地理案例和实例,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能够在虚拟或真实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实践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4. 实践教学方法。
通过地理探索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真实的地理现象,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合作研究。
让学生在组内合作解决地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评价和反馈。
通过及时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改进研究策略和方法。
结论地理教学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地理教育的需求。
运用有效的地理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0高三地理专题讲座:成因分析类综合题解题技巧(共32张PPT)
地理 影响 要素 因素
原因分析
海陆位 ①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干旱 置、大 少雨;②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气环流 )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低压中心气流 、洋流 上升,多阴雨天气;③迎风坡降水多, 降水 、植被 背风坡降水少;④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 和水文 温增湿的作用;⑤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状况、 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湿度较大, 人类活 降水相对较多;⑥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 动等 体现在城市雨岛效应、人工降雨等方面
地理要素 影响因素
原因分析
降水量 的变化或 气温变化 ;流域面 流量变化 积的大小 ;水利工 程和湖泊 的调蓄功 能
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 的流量季节变化大;以冰雪融 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高, 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流量大; 流域面积广,河流的流量较大 ;修建水利工程(水库),下 游的流量变化减小;湖泊对径 流有调节作用,湖泊下游地区 河流的流量变化减小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 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 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 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 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 淤积的原因。
【解析】 (1)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
态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 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 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 性相同。
①气候:降水量大,流 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 冬季气温在0℃以上,无结 冰期,常年可通航。②地 形:平原地形,河宽水深 ,水流平缓,则航运价值 大。③流域内人口密度大 ,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 大,则航运价值大
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 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 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 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 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地理学本质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初中地理课程本质的研究张素娟北京教育学院一.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话题?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课堂教学问题都是缘于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把握和认识不够。
例如:在有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貌似很充分,形式活泼,但教学内容地理学科性不强,没有地理学科特色,没有“地理味道”,“四不像”,甚至被其他教师误认为是活动课、政治思想教育课、生物课等。
这些课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关注于地理现象、事实等一些知识的“碎片”,认为是有价值的知识;由于不能把握哪些是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的最有价值的地理主干知识,或者教材上有什么教什么,照本宣科,或者随意从网上查找些资料补充到课堂,有地无理,有考无证,甚至无地无理,体现不出地理学科的本质。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还面临着其他一些问题:如地理学科价值不被社会承认,由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使人感觉地理学科内容很杂很多,误认为谁都能教地理;同时一些内容由于空间分布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对地理课不感兴趣,不爱学地理,体会不到地理学科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要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是体现地理学科本质的有价值的核心知识?我所教的内容是地理吗?从哪些方面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基于对地理学科本质问题的追问。
二.什么是地理学科本质?什么是地理学科本质?学科本质即学科的统领性观点,是关于学科研究对象、范畴、特点、性质等基本问题的回答。
什么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与性质?(一)地理学及其基本概念1 .地理学自己明白,才能让别人明白什么是地理学?不是为了给人讲什么是地理学,而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明白。
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请教师用自己的话给初一新生介绍什么是地理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源远流长,地理知识是人类最早获得的知识之一。
地理学的形成、演进和发展,无不与人类活动的舞台息息相关。
高中地理复习备考专题讲座
高中地理复习备考专题讲座
简介
高中地理复习备考专题讲座主要针对高中学生,旨在帮助他们进行地理考试的复习备考。
本讲座将涵盖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和复习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成绩。
内容概述
1.地理学科概述:讲解地理学科的定义、意义和研究领域,帮助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个基本了解。
2.重要知识点回顾:对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回顾和讲解,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
3.复习方法和技巧:分享一些有效的地理复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和记忆能力。
4.解答疑惑和答疑环节:提供一个互动的环节,学生可以在讲座中提问和讨论,讲师会解答学生的疑问。
5.习题练习:提供一些地理习题,让学生在讲座中进行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讲座安排
时间:XX月XX日,下午XX:XX - XX:XX
地点:XX学校XX教室
讲座持续时间:约XX小时
参与方式
讲座免费,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开放。
学生需提前报名,提供姓名、班级和联系方式,以便安排座位。
注意事项
学生需自备写字工具、笔记本和教科书,以便在讲座中记录重
要内容。
讲座期间请勿吸烟、吃零食等打扰他人的行为。
本讲座是一个集中复习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良机,请广
大学生踊跃参加。
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复习,相信大家能够取得优
异的地理成绩。
欢迎大家的参与!
敬请期待,谢谢!。
地理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必修 1 )总论北京市京源学校侯小波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市京源学校地理教师,侯小波。
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对高中地理必修 1 的整体认识和教学过程的一些思考。
细心的老师应该还记得,高中地理必修 1 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就是我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而今天的内容又是必修一的总论,即对必修 1 的整体认识和思考。
所以,对于必修 1 ,我觉得自己讲在前,又讲在后。
但是,无论是讲在前还是讲在后,我认为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即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都非常清楚,高中地理必修 1 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但是,我们应该讲些什么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必修一模块内容结构表述如下,四个内容: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们用结构图来还原必修 1 的整体面貌:通过结构图的分析,我们来认识四个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问题):1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无论是从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还是必修一总体结构图中,我们都能看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
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能量组成和运动变化。
也就是说,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过是距地表上、下 30 千米左右的物质和能量。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在任何一个区域中的表现,都是一个系统,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彼此之间的影响、联系,才是自然地理环境。
所以在必修 1 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建立,即要注重联系。
2 .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宇宙中的地球以及隐含着的内部物质运动,这两部分,是自然地理环境吗?准确的说,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宇宙中的地球,以及隐含着的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其实质都不能算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它们分别属于天文学和地球科学。
地理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地理专题讲座,主讲人为我国著名地理学家XXX教授。
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
在此,我将结合讲座内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讲座内容概述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地理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
XXX教授从地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地理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分布、组成、结构、性质、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2. 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地理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地理著作《山海经》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学体系。
3.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方法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 地理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地理学为我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学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交通布局与运输:地理学为我国交通布局、运输提供了合理规划,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4)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地理学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5)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地理学为我国灾害防治、应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减少灾害损失。
二、心得体会1. 深刻认识地理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地理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地理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应用科学。
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提高自身地理素养作为一名地理学爱好者,我意识到自身地理素养的不足。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为我国地理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考地理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初中地理试题的命题与讲评第一部分命题一、地理命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二、地理命题有哪些类型?三、三种类型命题目的相同吗?随堂测验应该怎样命题?章节检测应该怎样命题?阶段检测应该怎样命题?四、命题考试的形式和常见题型有哪些?五、地理命题的发展趋势六、地理命题的几点建议地理考试的命题是考试的关键,它反映教师的考试观和对知识能力的理解,也体现教师的水平和创造性。
一、地理命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教师在地理命题时首先要依据课标要求。
坚持的主导思想是:体现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和把握地理学科本质;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努力体现“友好度”、“科学性”、“地理味”以及“导向性”。
1、试题要友好,而不是刁难。
无论是试卷的结构和形式,还是试卷的内容和设问。
教师都应该依据课标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实际。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所以教师的命题不能以学生为“敌”,也不能一味地考知识的再现,而是将测试视为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知识的再认、再生为主。
什么样的试题是友好的试题呢?请老师们看这道题。
例如: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形象直观,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很多地理事物,还能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我们更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地点的位置。
读图 1完成 1~ 3题:1 .放在桌上的地球仪,其地轴与桌面的夹角为()A .90° B. 66.5° C.45° D. 23.5°2 .面对地球仪,自西向东拔动它转动,地球仪上距桌面最近点()A .始终为南极点 B.始终在赤道上C .始终在南回归线上 D.始终在南极圈上3 .由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所跨纬度为()A . 23.5° B.30° C.47° D.60 °答案: 1. B 2. D 3. C这道题没有让学生死记一些地理数据,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得出结论。
七年级地理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研究谷凤芝北京市第 11 中学今天和各位老师交流天气和气候的教学研究,主要谈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分析,第二是学情分析,第三教学建议。
天气是日常生活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与生活联系密切。
而气候是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人类活动也有重要的作用,是地理的核心知识,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本章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进行教材分析首先应当解读地理课程标准,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一)义务阶段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地理课程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部分的教学提出要求:标准活动建议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 " 天气 " 和 " 气候 " 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2. 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 主要气候类型●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或大气环境监测站。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
初中地理专题讲座题目
初中地理专题讲座题目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初中地理专题讲座的背景和意义
2.讲座的主要内容和专题
3.讲座对初中生地理学习的帮助和提升
正文
初中地理专题讲座是一种针对初中生地理学习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讲座的形式,帮助初中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这次讲座的主题包括地球与地图、人口与城市、交通与旅游等多个方面,涵盖了初中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
讲座将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专题,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专题讲座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第1页共1页。
初中地理专题讲座
地球与地图: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上的大陆、海洋。
讲解地理坐标系统和地图阅读技巧。
气候与气象:探索气候和气象的区别,了解不同气候带和气象现象。
讲解天气图的读取和预报方法。
人口与城市:研究人口增长和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介绍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自然资源与环境:探讨水资源、能源、土壤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
农业与食物安全:了解不同类型的农业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讲解粮食安全和全球食物供应的挑战。
景观与地貌:介绍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貌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沙漠等。
旅游与文化地理:探索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讲解旅游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小学地理教师讲座主题
小学地理教师讲座主题一、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小学地理教育的质量,我们特邀请到了国内知名地理教育专家,为广大小学地理教师举办一场专题报告会。
本次讲座将围绕小学地理教育的现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展开,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研究的平台。
二、讲座主题及内容安排1. 主题一:小学地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内容:- 我国小学地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小学地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2. 主题二:小学地理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内容:- 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依据与原则- 小学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施- 课程标准在小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3. 主题三:小学地理教学方法与策略内容:- 小学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4. 主题四:小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小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案例分享:小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实践5. 主题五:小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小学地理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责- 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与策略- 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三、讲座时间与地点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9:00-17:00 地点:待定四、参与对象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地理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五、报名方式1. 姓名2. 工作单位3. 联系电话4. 参与人数报名截止日期:2022年10月10日六、注意事项1. 本次讲座免费,并提供午餐。
2. 请自带笔和笔记本,以便记录重要信息。
3. 讲座期间请保持会场秩序,关闭手机或调至静音状态。
4. 如有疑问,请联系组织方。
期待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共同为我国小学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地理专题讲座范文
跪求一篇(人文地理专题讲座学习心得)字数500以上最好在1000字人文地理专题讲座--文化景观 2005-4-29 10:29:28 433 1、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乔丹和罗文垂(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
2景观内涵的嬗变与丰富:宗教题材绘画的背景(陪衬)到风景画(主角)到建筑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借鉴、引入,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如地理学家、文学家等。
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7.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做一综合(43页)。
2、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
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
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
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
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
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
施吕特尔(Schluter,O,1872-1952)于1906年在慕尼黑大学任职演说中提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题将给地理学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探讨人类创造的景观(即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19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2]读"太阳照射图"回答:
(1)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
(2)在图上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3)A点的经度是_______,B点地方时是______,C点夜长是_____小时。
(4)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球的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单位时间内在空间上移动的角度。而线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在单位时间内空间上向前移动的距离。由于地球上的所有点都是以地轴为圆心在转动,而每一个圆都是360°,所以,除极点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由于地球上纬线圈(即自转圆周)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使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每小时旋转1670千米;南北纬60°地球自转线速度约减小为赤道处的一半(注意不是南北纬45°处,这一点经常反映在题目中,要记住),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地理专题讲座(二)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纲要求
(1)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3)地球自转与公转
8.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的知识点
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应理解,为了便于比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般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为准。正午太阳高度虽然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其空间分布却是很有规律的。由于地表是个球面,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时候,正午太阳高度都从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这里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密切联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掌握这一知识要注意时间(节气)、直射点的位置和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三个问题。如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向南移动;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等。
5.理解地球运动的物理特征----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着,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则时间是24小时,这叫做一个太阳日。也就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显然,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出3分钟56秒。
四季与五带:
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3、1、2三个月划为冬季。这属气候四季。
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从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 (2)白昼由北极圈向南极圈逐渐变短,且南极圈内产生极夜现象,在北极圈内产生极昼现象 (3)略 (4)远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东南 消失
[例题4]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 )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分析:这是一道考查黄赤交角与五带分界线的关系问题,有一定代表性,并可通过此题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分析:本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本题通过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的纬度分布图,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地球的公转、季风、大气等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一是根据图像特点归纳变化规律:A图,正午太阳高度从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B图白昼由北极圈向南极圈逐渐变短,且南极圈产生极夜现象,在北极圈内产生极昼现象。二是根据上述变化规律确定A、B两图表示的节气。A图由于23°26′S上太阳高度为90°,即直射,所以为冬至日;B图由于北极圈产生极昼现象,所以为夏至日。抓住了上述关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在A图和B图中分别用虚线画出太阳直射赤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图和白昼随纬度变化图。
(4)当白昼长度变化如图B所示时,地球公转到__________(远、近)日点附近,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我国东南沿海盛行_________风,北极地区的臭氧层空洞将接近_________。
3.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的理解
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切,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中,有大气、水、生物等要素,这些要素本身和要素之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其根本动力就是太阳辐射。从能量的角度看问题,自然地理环境中大多数运动和变化,本质上就是太阳能如何分配、再分配和转移。因此,太阳辐射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其一是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其二是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一知识与第二单元《大气的热状况》一节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引起注意。太阳辐射体现了日地关系的一个方面。
关于地转偏向力的问题。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运行的物体无偏向。在这里要注意,地转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运动的物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运动物体本身的左右,即观测者面对运动物体的去向。而不是面对图的左右。关于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不必作为重点或难点学习,但对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影响要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的运动、大洋中的洋流、陆地上的河流都有明显的影响,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响。这是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综合点,要引起重视。
4.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离不开航天技术的发展。因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要以航天技术的发展为背景资料。伴随着"神州五号"的成功返回,以及"神州六号"的发射准备,宇宙的探测与开发,成为时政热点,这里也存在一个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问题。因此对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有关的物理、历史、时事政治等知识要注意进行联系。
太阳高度的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算出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也与直射点有关,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从时间上说,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处昼夜等长。从地区上说,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 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只能见到阳光斜射现象。
6.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知识点。
关于昼夜的相关问题。应理解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是产生昼夜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昼夜在地球表面不断更替,可见,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不同,因此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在同一时间里,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于是存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要学会如何判断晨昏线,首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垂直关系,可以通过判断太阳光线来判断晨昏线。再考虑地球自转,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即为昏线,反之为晨线。
范例分析
[例题1](2001年广东、河南卷)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本题难点在于耀斑爆发时使太阳辐射增强的波段主要在紫外光区,B项紫外线有所减少是错误的。
7.黄赤交角的有关问题。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理解这一知识,可用地球公转图与黄赤交角图结合起来理解,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答案:(1)夏至;(2)(略);(3)东经30°,8时,4;(4)北回归线(或北纬23°26′)
[例题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图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图中白昼长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按大小规模和包含的关系分成不同的级别和层次。同学应注意掌握天体系统结构表并通过其来分析与天体系统有关的问题。
2.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问题
这一内容比较好地反映了地球与其宇宙环境的关系。分析这一问题时,比较侧重分析地球本身的条件,除了地球本身的条件,宇宙环境对地球上生命现象的出现,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从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两个方面,来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分三点说明宇宙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出现;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体积、质量、内部物质运动等方面分析了地球自身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生命的起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学科领域。我们要注意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生物的综合。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