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货币流通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三章货币
• 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 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 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
•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
• 统一性: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 能成为价值形式了。
• 商业信用的特点:
• 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 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
• 第二,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 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 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 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 商业信用的局限:
• 第一,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 本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 制。
•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 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
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支付手段与货币流通量的变化
流通中商品 赊售商品 到期支 互相抵销 一定时期内流通 价格总额 价格总额 付总额 支付总额 中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二、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货币产生后 W---G---W 商品流通 买卖分离
3. 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 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 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贮藏货币的“蓄水池”功 能
流通中的货币
货
货
币
币
需
需
求
求
增
减
加
少
贮藏货币
4. 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 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 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 等的职能。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3章 货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货币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含义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公式为: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
(2)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①相对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价值形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②等价形式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
等式右端的“石斧”处于等价形式上。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之间的关系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了。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货币金融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货币收支体系。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治理等内容以国家法律形式或者国际协定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无限法偿无限发偿是指法律规定的货币具有的无限制偿付力量,是货币制度根本内容的一局部,具体而言是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力量的货币,不管每次支付的数额如何大,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双方均不得拒绝承受,取得无限制偿付力量的货币称为法币,本位币均为法币。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由政府或银行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制造的,能行使货币全部或局部职能的信用凭证,是由银行信用关系产生的货币,只能由央行发行并强制使用,不能与贵金属兑换,不是贵金属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是债务货币,且具有强制性。
5、简述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五个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根本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中固定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展单方面转移时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宝的代表,退出流通领域而被人们贮藏起来时的职能;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6、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币材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金本位制。
①金币本位制是指国家规定以肯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具有无限制偿付力量。
②金块本位制是指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又称“富人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家储藏黄金作为预备金,黄金不再实行自由兑换;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是指一国的货币与黄金间接兑换的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黄金不能自由流通、自由兑换,但银行券可以兑换成外汇。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考研802经济学综合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考研802经济学综合讲义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P61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P45-48答:1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①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②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只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④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和工资等的职能)⑤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3、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P57-59答: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
其基本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2公式:①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②在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金属货币下的货币流通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3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
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社科院研究生院2007研]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形式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
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
1.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的流通速度是指一个单位货币在一
定时间内进行交易的频率和交易的规模。
根据量子经济学的观点,货币的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货币需求的强度相关。
当经济活动繁荣时,货币的流通速度会加快,反之则会减慢。
2.货币的价值变动:货币的价值变动是指货币购买力的波动。
货币的价值在市场中是相对的,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相互作用。
当经济通胀时,货币的价值会下降,以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
服务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增加。
相反,当经济通缩时,货币的价
值会上升。
3.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是指货币在市场中
的需求和供应情况。
货币的需求主要与经济主体的支付需求和
储备需求相关,而货币的供给则由央行和商业银行进行控制。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货币的价值可能下降,导致通胀;当货币
供给减少时,货币的价值可能上升,导致通缩。
4.货币的流通方式:货币的流通方式指在经济交换中货币的
使用方式。
一般而言,货币的流通方式可以分为现金流通和电
子支付两种形式。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支付成为越来越普遍
的流通方式,但现金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货币的铸造与流通
二、五铢钱(记重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五铢钱,从此正式开始了中国 货币史上的五铢钱时代。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 止,五铢钱历时739年,称为历史上统一钱文的钱币铸 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五铢钱由“半两钱”发展而来
• 1、汉初半两钱减重,但仍称“半两”:吕后二年 (BC186)减为八铢“半两”。文帝五年(BC175)减 为四铢“半两”。民间私铸有不到1铢的。称榆荚 “半两”。
先秦早期半两
秦 半 两
秦为什么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作为统一后的 定型货币?何以为历朝历代所沿用? (1)圆形方孔钱自身的优点; (2)秦人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传统; (3)中国人传统宇宙观的体现——天圆地方; (4)君临万方、皇权至上的象征; (5)中国人处世观的体现——外圆内方。 钱被称为 “孔方兄”,概源于此。
新 莽 “ 壮 泉 三 十 ”
新 莽 “ 大 黄 布 千 ”
新 莽 “ 货 布 ”
新 莽 “ 货 泉 ”
布泉,被后人称为“男钱”或“宜 男钱”,历史上有孕妇佩带布泉可以得 育男儿之说。
唐杜佑《通典》: “布泉,世谓之男钱, 妇人佩之生男也”。 清叶德辉《古泉杂咏》: “布泉径寸字针悬, 鼓铸难忘居摄年, 传语深闺消息好, 佩来个个是男钱。”
C.进行货币立法: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 发现了《金布律》15条,这是现存最早 的货币立法,规定: 1、以钱和布为货币。 • “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 “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 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2、钱和布有法定比价: • “钱十一当一布”。 • “禀衣者,隶臣、府隶之毋(无)妻者 及城旦,冬人百一十钱,夏五十五钱; 其小者冬七十七钱,夏卌四钱。”
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货币
第三节 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纸币总额超出商品的价值总额,纸币会贬值,引发商品的价格上升,形成所谓的通货 膨胀。
相反,则会导致纸币的升值,形成通货紧缩。 纸币既可以是法定货币,也可能是非法定货币,现在一般国家为法定货币。两者都属
于信用货币。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商品流通量(价值总量)与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银行信用与债务危机
40公斤小麦 2把斧头 2匹布 1只绵羊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原因:价值量大、耐磨耐腐蚀、便于携带、便于保存—交易费用低。
结果:一般等价物的产生使商品内部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
盾
一极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使用价极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
二、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基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大额可转让存单。 M3=……
第三节 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一、货币流通量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不断 重复的流动过程。
W-G-W
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从属于商品流通,是与商品流通相适应 的规律,货币流通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第三章 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第三节 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形式)
分散的价值表现形式、偶然的物物交换关系。 1只绵羊=2把斧头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第一、绵羊本身具有使用价值 第二、绵羊本身具有一定价值量
1只绵羊
=40斤小麦 =2把斧头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说明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第三章 货币需求理论
§1 货币需求概述
1.2 研究货币需求量有何意义? 理论意义 : 理论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实践意义: 研究整个社会的、客观的货币需求量是为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提供操作的数量依据, 是保持货币、物价稳定的前提条件。
§2 物价与货币数量的关系
2.1、货币如何衡量商品的价格? 金属货币对商品价格的衡量: 假如,商品A的价值量=10克纯金的价值量 商品B的价值量=1克纯金的价值量 我们就可以说,商品B的价格是1克黄金, 商品A的价格是1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
(3)投机动机(体现了货币的贮藏价值) 是指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市 场利率提高,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市场利 率下降,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
M 2 L2 (r )
综上,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货币流通的概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不断地由 买者手中转移到卖者手中,货币的这种连 续不断的运动就叫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前提,货币流通是 商品流通的结果。
§3 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与货币需求量
3.2 货币流通有两种形式: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即转账结算流通) 现金流通 是指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即以现 款直接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 非现金流通 是指各经济主体在银行活期存款的基础上, 通过在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上转移存款的办 法来进行的货币收付行为。
5、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当利率降低到某一 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 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 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 性陷阱”。如上图所示,当利率降至一定 程度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 直线。
政治经济学 第3章
(3)短期资金的国际移动 若一国发生资本内流,该国货币汇率会趋于上浮,反之,汇率 下浮。
(4)一国的货币政策 降低利率,会引起国内的短期资本外流。相反,提高利率,将 促其汇率上浮。
(5)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少,则表明外币需求增加,外币相对增值,一国的汇 率将上浮。反之,一国的汇率将下浮。
(6)财政状况 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 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率就会自动下浮; 反之,汇率将自动上浮。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 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谁拥有货币谁就能够自由地购买商品,这 样货币便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贮 藏货币的欲望。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 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 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这个变化不是 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 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商品生产 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其劳动就获得了社会承认。 不过,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 上,它因时因地而异。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等价物终于固定在最 具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
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
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
的活期存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货币出现了。电子货币是指应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在支付时,既不需要 现金也不需要支票,只需要出示这些卡片,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一、概念题1.货币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形式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3.价格答:价格通常指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货币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货币答案第三章货币⒈解释下列概念: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简单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扩⼤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商品上。
⼀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银等贵⾦属上,这些贵⾦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货币拜物教:货币做为⼀般等价物,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才能实现⾃⼰的价值,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尚的权威,许多⼈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命运的神秘莫测的⼒量,这种现象叫做货币拜物教。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是商品价格⽔平。
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与同⼀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呈反⽐,⽤公式来表⽰:⼀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平)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以⾦属货币流能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限于它象征地代表⾦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个概念。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流通量下降⽽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现象。
⼀般⽤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信⽤:信⽤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是以赊帐⽅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之间相互提供的信⽤。
第三章货币和货币流通量
瑞士法郎 是中立国家,通货膨胀率低, 黄金储备多。当世界政治,金融出现不稳 定,瑞郎便成为资金的避难所。 英镑 是外汇市场上波动性最大的货币 之一,有“短线之王”的称号。受欧元走 势的影响。
2、外汇汇率的标价方式
目前,外汇分直接标价法 和间接标价法两种标价方 式。
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又称价 格标价法
重点:
1、货币的基本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
难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由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因此它 也就相应地具有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两种表现 形式。 作为它的自然形式,也就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 式 作为它的价值形式, 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 换才能得到表现。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 换价值。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双重作用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 一方面暂时缓解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 品的矛盾,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 流通,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 盾,使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 例:“信用危机”与“三角债”
在货币价值形式出现以前,贝壳、牛羊等 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货币最初是采用金 银条块的形式,每次商品交易都需鉴定其 成色和分量,十分不便。随着商品交换的 发展,为了交换的方便,逐渐产生了具有 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其价值的金 属铸币(金币、银币和铜币),货币的金 属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它一般由国 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
的外在尺度
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货币表现出来,叫做 商品价格。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 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价格= 商品价值 / 货币价值 (与上一章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对应思考)
资本论第三章第三节
第一节 价值尺度 第二节 流通手段 第三节 货币 1、货币贮藏 2、支付手段 3、世界货币
货币职能:货币在 流通 中所起的作用
主要内容:是在以上两节的基础上论述货 币的其他三种职能 问题: 为什么把第三节标题定名为货币?
原文: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 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 货币。因此,金(或银)是货币。 解释: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 本职能。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 金银。
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 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与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 指金属货币,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 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 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体现纸币和货币金属之间的比例关系, 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 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或: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 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 决定的规律。由此而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假如流 通中的商品量少于纸币流通量,纸币的币值就有可能下 降,商品价格水平就有可能上升,或者纸币发行量超过 了流通中的商品量的需要,其结果也相同,即通胀;反 之,如果实际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流通量,由于流通 中货币量不足,因而将导致商品流通速度下降,纸币的 币值就要上升,商品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向下波动。即 通缩)
“贵金属在它的产地直接同其他商品交换。 在那里就是卖(商品占有者方面)而不买 (金银占有者方面)。” “求金欲”
原文:“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把一 切差别都消灭了。”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参考答案1-4章
第一章总产出二、分析与思考1,在总产值中包含着中间产品的价值,如果以各部门的产值总和来合算总产出,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2,因为这只是证券资产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或蒙受的损失与本期生产无关。
3,可能会,因为销售的产品可能是上年生产的产品。
GDP与GNP应该以后者,即本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为口径。
因为它是用来衡量国家当年总产出水平的量的。
4,不是,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NP或GDP中减去折旧、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支付、个人所得税,再加上转移支付得到的。
5,购买住宅属于投资行为,因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购买或建造住宅一般都是使用银行贷款,而且住宅也像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是一次购买、长期使用、逐步消耗的。
6,一般中间产品在当期生产中全部被消耗掉,其价值完全包含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中。
而,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则是被逐步消耗的,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成本的仅仅是固定资产中部分被消耗掉的价值,即折旧。
7,不是。
因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并不只是在消费最终产品上。
8,不是。
总产出包括的是净出口,对外贸易规模大,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总产出规模不会因对外贸易规模大而变大。
9,可以。
因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是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可以衡量物价水平变化,所以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10,不一定。
因为购买力平价在计算时有样本选择的典型性与权重确定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反映两国货币实际比率。
三、计算题1,解:Y = C + I + G + NXGN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NNP= GNP-折旧NNP=16000-500=15500NI= NNP-间接税NI=15500-2000=13500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PI=13500+500=14000DPI=PI-个人所得税DPI=14000-(3000-2000)=13000第二章 消费、储蓄与投资二、分析与思考1,不包括公共产品的消费。
《货币流通》PPT课件
2、 存款人之间由相互提供劳务、服务引起的转帐活 动。
3、 商业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发生的贷款及还贷活动引 起的转帐结算。
4、一国的财政部门与存款人之间由于税款的上缴及财
政资金的下拨引起的转帐结算。5、某一经济主体,或
某一部门单位内部因资金的横向调拨引起的转帐结算。
精选PPT
13
非现金货币流通的数量
所谓非现金货币流通数量,指某一时点所有 部门单位、个人在商业银行系统的存款余额之 和。
三、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1、货币的存量
2、货币的流量
3、将货币流通量区分为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的意义
精选PPT
2
所谓货币流通,是指货币在媒介 商品交换时产生的一种连续运动。
精选PPT
3
所谓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指一年)所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其自身之比。 例如,一元人民币在一年之内,被人们反复使用中实 现了总价格为十元的商品,则货币流通速度为10: 1,若用次数来表示,即为10次。需要说明的是, 货币流通速度是就一国流通中所有货币而言的,并非 指其中某具体单位的货币。因为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时, 总是用一定时期内一国在经济活动中产出的各项商品 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与同期该国流通中存在着的货币数 量,即货币流通量相比计算得出的。
与现金货币流通的情形不同,非现金货币的流通的 渠道可以说只有一条,即银行内部转帐结算的渠道。 然而正如现金流出流入银行的具体渠道不同一样,引 起存款货币流通的具体原因也不同。以我国为例,一 般而言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经济主体之间或开立结算帐户的存款人之间,发 生商品交易引起的转帐活动。
流通中的现金
精选PPT
11
流通中的现金数量
浙大版《宏观经济学教程》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教程》教材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总产出二、分析与思考1,在总产值中包含着中间产品的价值,如果以各部门的产值总和来合算总产出,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2,因为这只是证券资产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或蒙受的损失与本期生产无关。
3,可能会,因为销售的产品可能是上年生产的产品。
GDP与GNP应该以后者,即本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为口径。
因为它是用来衡量国家当年总产出水平的量的。
4,不是,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NP或GDP中减去折旧、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支付、个人所得税,再加上转移支付得到的。
5,购买住宅属于投资行为,因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购买或建造住宅一般都是使用银行贷款,而且住宅也像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是一次购买、长期使用、逐步消耗的。
6,一般中间产品在当期生产中全部被消耗掉,其价值完全包含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中。
而,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则是被逐步消耗的,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成本的仅仅是固定资产中部分被消耗掉的价值,即折旧。
7,不是。
因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并不只是在消费最终产品上。
8,不是。
总产出包括的是净出口,对外贸易规模大,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总产出规模不会因对外贸易规模大而变大。
9,可以。
因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是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可以衡量物价水平变化,所以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10,不一定。
因为购买力平价在计算时有样本选择的典型性与权重确定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反映两国货币实际比率。
三、计算题1,解:Y = C + I + G + NXGN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NNP= GNP-折旧NNP=16000-500=15500NI= NNP-间接税NI=15500-2000=13500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 政府转移支付PI=13500+500=14000DPI=PI-个人所得税DPI=14000-(3000-2000)=13000第二章 消费、储蓄与投资二、分析与思考1,不包括公共产品的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货币流通●1.试述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
(1)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结果,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前提。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货币的这种不断运动是完全依赖于商品流通的。
因此,货币流通在构成、数量和速度方面无一不受制于商品流通。
(2)货币流通也会对商品流通起重要的反作用。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适应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流通量,是商品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
当货币流通量少于商品流通量时,商品的价值往往不能顺利实现,从而使商品流通迟滞;而当货币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量时,商品就会供不应求,物价就会上涨,通货就会紊乱。
因此,要使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就必须重视货币流通,使之能够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
(第57页)●2.试述货币流通形式和渠道。
(1)现代的货币流通有两种形式: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
现金流通是指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即以现款直接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
非现金流通也称转账结算流通,是指各经济主体在银行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帐户上转移存款的办法来进行的货币收付行为。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构成统一的货币流通。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实际上是统一的和相互联系的。
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②无论流通中的现金还是银行存款,都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发生的信用货币,两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也有一些区别:①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
②两者受银行控制的程度和调节方式不同。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的区别是相对的。
(2)货币流通渠道是指货币进入流通和退出流通的途径。
与两种货币流通形式相对应,有两种货币流通渠道,即现金流通渠道和非现金流通渠道。
●现金流通渠道①现金投放渠道。
现金投放渠道主要有以下四条: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采购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
②现金回笼渠道。
现金回笼渠道主要有以下四条: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事业收入;财税收入;信用收入。
●非现金流通渠道非现金流通渠道是指通过银行进行各种货币收支转移的方向和途径。
各单位通过银行转帐的货币收支,只是在各单位存款帐户上此增彼减。
非现金流通主要有以下渠道:①商品价款收付;②劳务费用收付;③货币资金拨缴的收付;④信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
(第59-60页)●3.试述纸币币值和货币数量的关系。
(1)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每一货币单位的价值都是十分稳定的,从而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也是相当稳定的。
然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每一纸币单位所代表的金属价值量并不总是固定的,这就使纸币条件的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的关系较为复杂。
(2)纸币流通有以下三个环节:①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必须在进入流通之前就已确定;②纸币在流通过程中必须先执行价值尺度功能;③由纸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决定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在第一个环节,相对于贵金属流通,纸币流通在纸币进入流通过程之前,就多了"价值代表"和"价值换算"这样两个程序。
纸币一旦完成价值尺度功能,就能够由第二个环节转入第三个环节,即确定单位纸币价值同流通中纸币需要量的关系。
在流通速度V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越低,则需要的纸币数量就越多。
(3)纸币流通的第一要件就是纸币数量的变化必然先行改变纸币的价值,然后才影响商品的价格。
(第67-70页)●4.试述金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
(1)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
纸币流通规律就是纸币的流通量取决于它所代替的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
(2)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在它代表的金量的限度内,则不仅其总量与流通中必要的金量相当,而且其单位货币的价值与单位金币的价值也相同。
(3)发行的纸币量与流通中必要的金币量是很难相当的。
这意味着纸币发行量与单位货币价值量的变化要受其他变量的影响,单位纸币价值量的变化直接反映在价格上,并以价格量的变动表现出来。
(4)其反作用体现为:纸币发行总量超过它所能代表的金币量,会使金币流通规律的作用削弱甚至消失。
这里,金币流通规律的作用是指在商品价值总额为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单位货币的价值。
反过来说,单位货币的价值高低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如果纸币发行量大于金币量,纸币单位的含金量就会降低,那么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格总量增加。
综上所述,纸币流通规律和金币流通规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前者是纸币自身的价值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后者是金币发行量取决于金币自身的价值。
由于金币本身具有价值,因而其需要量由它本身的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例关系决定。
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因而其需要量由它代表的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例关系决定。
总之,两者的共同点是以自身的价值或代表的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实现商品价格需要的货币量。
可见,金币流通规律是基本规律。
当纸币与金币的关系遭到破坏时,纸币流通中就会出现任意发行、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第70-72页)●5.什么是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1)最适度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该理论着重要解决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最佳。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是有关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的一个概念,即指由一些符合一定标准的地区所组成的独立的货币区,在这种货币区内,各成员采用固定汇率制并保证区内货币的充分可兑换性。
其最适度性表现为,这种货币区能通过协调的货币、财政政策和弹性的对外汇率,实现三个目标:区内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对外收支平衡。
(2)标准的选择:①经济高度开放。
一个社会的总产品区分为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经济开放度是指可贸易商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此比重越高,经济越是开放。
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
②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
一个产品多样化的国家,出口也是多样化的,外部动荡对内部经济的影响经过平均化以后变小了,因此产品多样化的国家可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而产品非多样化的国家难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
③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
如果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只要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的微小变动,就会引起足够的均衡性资本流动,从而可以避免汇率的变动。
④政策一体化。
一个通货区,最重要的在于各成员国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看法,以及对调节通胀和失业率两者的能力具有一种合理的一致性。
可以设想,一个不能容忍失业的国家是难以同另一个不能容忍通货膨胀的国家相处的。
⑤相似的通货膨胀率。
该标准的实际含义是:通货膨胀差异是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
所以,如果区域中各国的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便可避免汇率的波动。
(第73-75页)●6.经济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流通可能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外汇收支对人民币流通的影响①外汇收支的变动。
开放条件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主要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国际收支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外汇收支,其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货币收支过程。
但是它与人民币流通有着密切联系。
②)国际储备的变动。
我国实行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实行的是银行售汇、结汇制,因此对外经济往来而形成的某一时期的外汇收支顺差,国际储备增加,会导致人民币供给量的增加,反之则相反。
③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动。
如果人民币汇率下调,同样的外汇收入相应地要多供应人民币。
④即使在外汇收入平衡、外汇储备不变的情况下,外汇收支也可能在结构上影响人民币流通。
如果外汇收入主要依靠压缩国内消费品,而进口主要是生产技术,那么则可能给国内消费品市场和现金流通带来压力。
(2)资金融通对人民币流通的影响在国外发行债券,向国外借款和吸收存款,以及在国内吸收外币存款都会形成外汇收入。
由此增加的外汇收入,如果以信贷方式贷给经济单位,则不会引起国内的货币投放而增加货币流通数量。
如果不是以信贷的方式而是以出卖的方式售给经济单位,则可能会影响货币流通,这取决于购买外汇的资金来源。
如果购买外汇的资金来源是已经处于流通的货币,那么由于银行的出售会使货币流回银行,从而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如果购买外汇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则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发生变化,因为由贷款而投放的货币又由出售外汇而流回银行。
向国外借款,在国外发行债券,在国外吸收存款,都需要还本付息,因而在还本付息时都要增加外汇支出。
作为还本付息支出的外汇,如果直接来自国外,则不增减国内货币流通量。
如果靠国内银行提供,则对国内货币流通的影响要看是以信用方式提供还是以买卖方式提供,而且要看买汇的资金来源。
国内经济单位无论以什么方式获得外汇,外汇都是以世界货币来使用的。
如果用于购买商品运回国内,则会增加进口,使国内商品供应增加,从而增大货币回流的能力。
(3)外汇对货币流通的间接影响外汇对货币流通的间接影响,主要源于使用外汇的配套资金的增加,从而引起货币投放的增加,如利用外资建设某一项目,在使用外来投资过程中,相应的需要本币的投放。
利用外资需要配套资金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是额外增加对商品的需求。
假设在没有引进外资的情况下,社会对商品的需求是平衡的,而现在由于引进外资需要国内提供商品配套,则自然使商品的供求存在缺口。
(第76-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