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大歌的风格特点

合集下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无乐器伴奏的侗族“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享有盛名。

以演唱者和听众人数多而得名。

主要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榕江、从江等县的侗族聚居区。

其特色是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附和、派生的。

其特点是:无伴奏、无指挥。

黔东南州歌舞团侗族大歌合唱队于1986年10月应邀在法国巴黎艺术节上演唱,被法国《解放报》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在侗族的民歌中,侗族大歌之所以称“大”,是因为除了这些歌古老外,还因为这种歌无论在结构上,演唱方式和场合上均与其它歌乐不同。

首先,这种歌的结构一般都比较长大,一首歌包含有若干个段落,除了以表现声音为主的“声音大歌”外,一般都在六七段以上。

“叙事大歌”在百段以上。

其次,除了平常练习外,大歌只能在节日和招待外寨来客这种比较隆重的场合才能演唱。

第三,大歌必须由歌队或歌班来演唱,不能独唱,因为它至少包含有两个以上的声部。

歌班中要选拔出领唱和唱高音声部的歌手,高音侗语叫“寨嘎”或“所赛”、“所胖”,意为雄声、雄音、高音。

唱高音者从小就开始有目的的培养,一般同时培养3个。

但在演唱中则不论歌队有多少人,唱高音的只有一人,或三人轮流担任。

除了高音之外,其他成员均唱低音声部,侗语称为“每嘎”或者“所每”、“所登”,意为母声、母音、低音。

高音者在歌班中通常充当自然领袖,能号令队员,因此一般又称高声者为“歌头”,享有较高的声誉。

歌班所练唱演唱的歌曲就是侗族大歌。

大歌的正式演唱场合是比较隆重的。

通常是外寨的客人(歌班)来访时,主寨的歌班就邀请对方夜间进鼓楼唱歌。

每首大歌都有它特定的“赶赛”,这是一种“歌头”和“结尾”性质的东西,当甲方唱了某个地方或某种大歌的“赶赛”,乙方就知道甲方要唱什么内容,才好准备答唱。

大歌唱了三首之后,又唱结尾的“赶赛”,这时对方知道你要停止了,马上准备答唱。

三首大歌为一组,侗语叫“一卡”,这样一“卡”一“卡”地互相唱和下去,可以通宵达旦。

浅谈侗族大歌的风格特点

浅谈侗族大歌的风格特点


种是拉弦乐器 , 即牛 腿琴 , 侗族 人也称之 为牛 巴琴 , 是一种 历 史悠久 的乐器 。 它琴体细长 , 与牛腿极其相似 , 因此得此 大名 。 牛 腿琴的音色也是别具一格 , 纤柔 中略带着嘶哑 的效果 。 几乎每个 侗族男人都有一把 牛腿琴 , 当人们拉 晌它时 , 亲戚朋友 便会奔走 相聚 , 也象征 了侗族人 民的纯真热情好 客。 ② 琵琶。琵琶也是 中 国的 民族乐器 之一 , 侗 族人 民常用 琵琶来为他们 的歌 、 舞 伴奏 ,
( 三) 侗戏 。侗戏 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 它诞 生于清朝嘉庆 、 道
光年问 ,它除了具有侗族 的民族特色还受到 了汉族 多个地方 的 戏剧影响 , 形成 了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 。 ( 四) 侗族大歌。 侗 族有 三大宝—非 物质 的“ 大宝” 。侗族大歌如今几 乎成 为了 侗族音乐的代表 ,它最受 全世界各地人 民的关 注也最易为人们 所接受 所喜爱。歌在侗语 中称为“ 嘎” , 大则是有一 种古老 的意
民 族 文 艺
文艺生 活 L I T ER A TU RE L I F E
2 0 1 4 — 1 1
浅谈侗族大歌 的风格特点
杨光春
( 广 西柳 州市 艺 术剧 院 , 广西 柳州 5 4 5 0 0 1 )
摘 要: 侗族的人大 多都非常热爱歌舞 , 并对此有着极强的敏 锐力 , 在无数个 日日夜夜 中, 歌舞一直 陪伴 着4 94  ̄ ' 3 , 同时 也陪伴着他们民族新生的来临。侗族 大歌无论是在在侗族人 民的生活还是在侗族人 民的心里 占据 的位置都是极 重
分为两个部分 , 南部侗族大歌与北部侗族大歌 。 北部的人们 常常 d o r e ” “ d o r e m i ” “ r e mi s o l ” 等 。“ 果( 组) ” 、 “ 枚( 首) ” 、 “ 僧( 段) ” 、 侗族大歌 的节奏节拍时而规整时而 自由 , 让人无法捉摸 , 这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形式,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侗族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独特,具有鲜明特色,下面将对侗族大歌发声方法进行浅析。

侗族大歌采用区域分布广泛的多声部合唱形式。

侗族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侗族大歌传唱流传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贵州地区,大歌通常以三个或五个声部的合唱形式展现出来,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独立的音高和旋律,各声部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丰富多变的音乐效果。

在湖南和广西地区,侗族大歌通常以二声部为主,一部分人唱高音,一部分人唱低音,高低音声线差异明显,形成了独特的声音效果。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中有独特的咬字技巧。

侗族大歌歌词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咬字技巧是侗族大歌发声的核心之一。

侗族大歌咬字以清晰、准确、力度适中为标准,既要表达出歌词的含义,又要保持歌曲的韵律感和旋律感。

咬字力度适中,不过分强调声音的高低和音量的大小,要求发声连贯、流畅,使整个歌曲听起来饱满、悦耳。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中注重呼应和对位唱法。

侗族大歌在合唱过程中注重声部之间的呼应和对位唱法,使整个歌曲更富有层次感和和谐感。

在合唱过程中,各声部之间的呼应要求唱者注重与他人的协作,要求每个唱者都能准确把握好自己的音高和旋律,同时注意与其他唱者的合唱,保持声线的彼此呼应。

对位唱法则要求唱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旋律与和弦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中充满了民族特色的和声技巧。

侗族大歌在和声技巧上注重保留了民族原声的特色,在各声部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和声效果。

侗族大歌中常见的和声方式包括并唱、分音和伴音等,这些和声技巧使整个歌曲更加丰富多元,赋予了歌曲独特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独特,表达出了侗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他们传承民族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区域分布广泛的多声部合唱形式、独特的咬字技巧、注重呼应和对位唱法以及充满了民族特色的和声技巧,侗族大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

浅谈侗族大歌的风格特点

浅谈侗族大歌的风格特点

浅谈侗族大歌的风格特点作者:杨光春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1期摘要:侗族的人大多都非常热爱歌舞,并对此有着极强的敏锐力,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歌舞一直陪伴着他们,同时也陪伴着他们民族新生的来临。

侗族大歌无论是在在侗族人民的生活还是在侗族人民的心里占据的位置都是极重的,如果侗族大歌是一个人的话,那他就是陪伴侗族人民最长久也最长情的人。

艺术形式的多变性、演唱内容风格的丰富性、生态与文化有机结合的独特性、文化底蕴的深刻性共同构成了侗族大歌的整体之美,为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侗族大歌;风格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136-01一、侗族音乐的历史与特点(一)侗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与文化。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文化蕴含经过几千年侗族人民生活的沉淀,包含了众多侗族的传统风俗,形成了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交礼节等无一都被包括在侗族音乐中,质朴、纯真、热情等民风被音乐很好地诠释。

因此侗族音乐也是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侗族音乐的特点。

侗族的音乐按地域与方言上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南部侗族大歌与北部侗族大歌。

北部的人们常常在劳动时、走路时唱歌,因此他们没有用过多的乐器伴奏。

另一边,南部的人则会用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伴奏。

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同时融入了舞蹈乐器,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表现形式的侗族音乐。

在内容方面,侗族大歌将其民间的传说故事、美好爱情、生活命运等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文字融入,口口相传至今,令世界人民为其赞叹。

二、侗族音乐的形态(一)玩山歌。

每逢农闲、节假日时,不同寨子的青年男女就会出去一起玩耍,相约山上,一边唱歌一边游玩,因此形象地称之为玩山歌。

它是较为具有特色的一种。

(二)拦路歌。

这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类,在很多场合都有用处。

例如当女方出嫁时,会带着出嫁时的嫁妆一起堆积在寨子门口,唱拦路歌,亲属会在周围呐喊助威,男方队伍则对唱开路歌,每唱对一样嫁妆,就可以搬回去,让道路逐渐通畅。

浅述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点(侗族大歌丨那些拥有自己音乐的民族)

浅述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点(侗族大歌丨那些拥有自己音乐的民族)

浅述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点(侗族大歌丨那些拥有自己音乐的民族)"《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而著称,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1.侗族大歌——民族特色浓郁的“阿卡贝拉”侗族人们眼里侗族大歌不在舞台上,不在追光灯下,而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侗寨里、清泉溪畔缓缓流的鼓楼边。

在贵州,主要侗族居民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大歌流传于黔东南部分侗族村寨,且历史悠久。

侗族姑娘和腊汉(侗族男子)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演唱侗族大歌杨代富/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先祖对音乐的热情与追求,被一代代侗族人民传承下来。

在侗族的音乐文化中,最能显现其精髓的就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独特性在于其音乐上的复式结构和表现方式。

侗族大歌的合唱部分完全不使用乐器,合唱团的成员分出不同的声部及音色,是我国最完美的民间合唱,是民族特色浓郁的“阿卡贝拉”。

侗族大歌不止旋律动听,其叙事性也极强。

最常见的侗族大歌主题有四类:歌唱大自然的“噶所”、歌唱恋情的“嘎嘛”、歌唱道理“噶想”、歌唱故事“嘎吉”。

嘎所: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

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

侗族姑娘和侗族男子)演唱侗族大歌图/多彩贵州风剧照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有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嘎吉母,和众人分声部合唱的嘎锦两种类型。

贵州侗族大歌简介

贵州侗族大歌简介

贵州侗族大歌简介
贵州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侗族大歌由于其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词内容而备受瞩目,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和声合唱”。

侗族大歌通常由一组人演唱,演唱者通常为女性。

演唱者根据歌曲的不同部分,分成若干个组,进行分组演唱。

演唱时,每个组都会唱出自己的声部,同时与其他组的声部协调配合,形成一种复杂而和谐的多声部合唱。

侗族大歌的歌词主要涉及生活、劳动、爱情、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话题,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

同时,侗族大歌也是侗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侗族大歌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侗族大歌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成为了侗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1 -。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试论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摘要: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

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其突出特点是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

本文主要从大歌的组合形式、演唱方式、发声技巧等方面去解读侗族大歌演唱的特殊韵味及规律。

关键词:侗族大歌;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

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其突出特点是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民间合唱艺术,其演唱形式、组合方式、发声技巧等方面既与其它民族多声合唱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的韵味及规律。

一、大歌的组合形式传统的侗族大歌合唱为同音色合唱,当男女都参加歌唱时,即采用合唱式对唱。

按照音色分类,可分为女声、男声,童声大歌。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与歌唱的内容有关,侗族侗族大歌中,多为爱情题材,是在通过群体歌唱以寻求配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男问女答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歌唱现象。

由于习惯使然,在演唱侗族大歌时,也多采用男声、女声、童声同声合唱的形式。

此外,也与男声、女声的生理有别、音域各异有关。

如果混声合唱起来,声部间产生间隙的分离效果会影响合唱音色的协和统一,这与侗族人民的追求协和美的审美心理是不太相符合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视野的扩大以及有时为了舞台演出的需要,近年来,黎平地区的侗族民间合唱团,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合唱形式,男女合在一起唱同一首歌,将同声合唱发展为混声合唱。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目前仍不很普遍。

在侗族大歌的合唱中,高音部一般由两位歌手轮流领唱,侗语称“赛嘎”即雄声之意,译为“歌首”。

低音部由众人合唱,侗族大歌可以说是同时运动着的不同声部的矛后统一体,是许多个性协调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艺术表现整体。

浅论湖南湘西侗族大歌的艺术特点

浅论湖南湘西侗族大歌的艺术特点

浅论湖南湘西侗族大歌的艺术特点作者:宗志强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02期【摘要】湖南民歌种类众多、题材广泛、旋律优美、风格独特,是湖湘民间音乐的瑰宝。

种类上,湖南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而湖南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侗族的聚居地,其中侗族音樂文化内涵丰富,更以民间歌曲著称,在民间广为流传。

其中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

本文对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旋律、语言进行探讨。

通过这首歌曲的分析,了解侗族大歌的魅力。

【关键词】湖南民歌侗族大歌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54-02侗族历史悠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约有270万人口,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

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被誉为“天籁之音”。

侗语中的“嘎”直译成汉语就是“歌”,“老”就是“大”的意思,因此狭义的‘侗族大歌’也被称作为‘噶老’,广义上的‘侗族大歌’实际上是侗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富于音乐智慧的侗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总结经验、集体创作。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和种类合唱以及男女生合唱是侗族大歌的主要演唱形式。

合唱是一领众和的一种演唱方式,有高低声部,并且要求高低声部相互配合。

在歌唱过程中,主要以和声的演唱方式,即先由领唱者开始,只唱一句或者两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

侗族大歌具有一定的演唱风格,从音色上可分:男生大歌、女生大歌以及童声大歌三类。

发展到今天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

在演唱过程中,高低声部相互呼应,演唱者均用真声,在声音上,对男生、女生、童声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男生要求浑厚,女生清亮,童声稚嫩干净。

二、侗族大歌的旋律特点侗族的旋律都跟当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侗族大歌在旋律上曲调起伏较大,多数大歌是人们在山间劳作时所唱,因此娱乐性较强。

在大歌旋律的编排上,与语言语调有很大的联系。

中国多声部音乐瑰宝——侗族大歌概论

中国多声部音乐瑰宝——侗族大歌概论
4
个三音组。 2.旋律与和声 大歌的合唱和其他合唱的差异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歌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高声部和低声部。 高音侗语称为sohpangp,低音侗语称为meit gal。在正式演唱中, “歌头”只能有一个人,低音部由其他成员来唱,通常是齐唱或合 唱。大歌的低声部多为二度、三度向下装饰的倚音和滑音,高声部 是把低声部加以改造产生的。高低两个声部快慢的对比是十分明显 的,高声部比较简单时,低声部就比较复杂,反之亦可;从而形成 支声性质的二声部复调歌曲。 第二,齐唱、合唱会在旋律分层分叉时出现,两个声部是相辅 相成的关系。 第三,平行三度、四度、五度音程多运用在旋律声部。 3.节奏与节拍 节奏常用 , , , , 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板一眼,通常一个音只对应一个字;风格上多为 舒缓欢快的、明亮向上的。② 四、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大歌这种特有的音乐品种,对熟悉侗族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独特 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参考性质的作用;对研究侗族教育和婚姻的方 式,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历史等多方面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③更 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 在早期的侗族,是只有大歌的,有“歌班”、“歌师”、“民俗活动”等。大 歌的传承方式就是通过歌师对歌班成员的口传心授完成的。 在侗族有了文字后,口耳相传的方式开始向书面文化转化。随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 汉语是“大歌”的意思。拥有两千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种民族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原生态 合唱的复调式歌曲。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 (一)本土说 侗族的祖先们劳作后在山林中进行他们特有的娱乐活动,模 仿鸟儿、虫儿的叫声,把自然的美融合到自己的歌声中,大歌就 此产生。 (二)外来说 外面的人认为大歌一开始是单调的,是外来较复杂的音乐流传 到侗族并影响了原有的大歌,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大歌。 (三)改造说 外来会音乐的人把专业音乐知识运用到原有的大歌中,把大歌 改编成多声部音乐。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 (一)依据演唱场合、唱叙内容 1.鼓楼大歌 侗语为“嘎的楼”。在鼓楼里,男女声最开始演唱的曲子叫 “噢谑顶”,正式对唱时演唱的曲子叫“干赛”。 2.声音大歌 侗语为“嘎听”,多声的效果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它 的旋律模仿自然界优美的声音,另一方面是和声对主旋律的帮衬。 3.叙事大歌 侗语称“嘎所”。有“嘎锦”和“嘎节卜”两种类型。 4.童声大歌 侗语为“嘎腊温”,音域比普通大歌窄,适合儿童演唱。 (二)依据风格、旋律和内容 1.嘎听 2.嘎嘛 3.嘎想 4.嘎吉 (三)依据性别和年龄 按性别分有“女生大歌”和“男生大歌”;按年龄分有“童声 大歌”等。 侗族的乐师们还创作出混声大歌这种新品种。 三、侗族大歌的特点 在侗族,领唱者被称为“赛嘎”;上方声部被称为“所赛”; 下方声部称为“所梅”。

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作者:赵艳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流传于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其民间自在的多声部歌唱形式,是当代学者反驳中国没有多声部论调的重要论据。

1986年,由九名侗族姑娘组成的“黔东南女声合唱团”参加“巴黎金秋艺术节”活动,在半个多月的演出中得到了欧洲观众的一致赞叹,在法国的成功演出使侗族大歌成功走向世界。

关键词:侗族大歌;多声部;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221-03一、侗族大歌的名称与分类(一)侗族大歌名称的含义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侗族大歌则是唯一一个非物质的“大宝”,是侗人复杂歌谣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流传于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语称歌为“嘎”,大歌侗语称“嘎老”,嘎老有些人认为就是多声部歌,不过歌师们认为,何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与何人唱歌才是判断侗歌种类的重要标准,歌师们认为歌班在特殊的礼俗场合中,与异性歌班在鼓楼里面唱的歌,叫做嘎老,其中主要包括嘎老、嘎所、嘎窘和嘎吉卜等几种歌。

1986年,由九名侗族姑娘组成的“黔东南女声合唱团”参加“巴黎金秋艺术节”活动,在半个多月的演出中得到了欧洲观众的一致赞叹,在法国的成功演出使侗族大歌成功走向世界。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根据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可将大歌分为普通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

普通大歌,又称一般大歌,侗语称“嘎老”,内容多样,歌曲的名称大多依据曲调流行的地方命名。

一般由男女歌队对唱进行,正式演唱较为隆重,如有外寨的客人来到,本寨歌队要唱“噢嗨顶”表示欢迎,然后客队答唱,歌唱内容多为赞美之词。

声音大歌,侗语称为“嘎所”。

“所”含有声音、气息等意思,声音大歌就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的大歌。

论侗族大歌的音乐美学特征

论侗族大歌的音乐美学特征

论侗族大歌的音乐美学特征一、侗族大歌的起源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群侗族后生和姑娘在山上耕作,休息时大家坐在树下有说有笑。

说也奇怪,他们的笑声逗乐了山上的百鸟百虫,顿时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声音有先有后,有高有低,此起彼伏。

后生和姑娘们被这优美的声音吸引住了,他们停止了说笑,侧耳静听,陶醉在鸟鸣虫唱之中然而大家自觉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各种虫鸟的声音学唱,有的唱高音,有的唱低音,越学越起劲,越学越有味道。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禅歌》等侗族大歌诞生了。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它说明了大歌产生年代的古老,也说明了大歌的产生与侗寨环境、侗家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很重要的一员,它源于古“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距今有超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侗族自称为“甘”,秦汉时侗族属古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被称为“僚”,唐宋以后先后被称为“峒”“溪洞”,明清以后被称为“峒人”“峒僚”“峒蛮”“峒苗”“峒家”等。

20世纪50年代统称为侗族。

民间仍然很多自称为峒家。

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贵州东南部和广西桂北地区,最多是聚集在贵州的黎平县,那里有超过三十五万的侗族人,那里崇山峻岭,森林密布,江河纵横,蝉鸣鸟叫四季不断,他们是一个热爱歌唱的民族,“干田种谷,水田种禾,侗家人人会唱歌。

”这歌谣就是反映侗族人民喜爱大歌的真实写照。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饭养身,歌养心”成为侗乡流行最广的谚语,同时也是侗家人对唱歌的一种永远不变的信仰和追求。

而且侗族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有民间谚语说:“侗人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这当中提到的大歌正式本文所论述的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去聆听的民间音乐——侗族大歌。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至今尚未发现有关对多声部民歌的记载,而仅在一些文人的诗词、游记及个别的旧县志中,有所记载。

伍国栋在《粤江流域西部各组多声渊源微探》一文中,曾引用了她查询搜集的三则与侗族多声部民歌有关的历史资料,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能与多声部民歌的历史直接相联系的仅有资料,颇为珍贵:其一,宋朝诗人陆游(1125-1210)在《老学庵笔记》卷四中记载了“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群歌集会活动,它描绘了当时湘黔一代侗族祭祀女性祖神(同时也进行宗教之间与男女之间的交际活动)的盛况。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

侗族以前没有文字,歌就是民族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歌。

歌是恋爱的媒介、婚姻的纽带、节日的装点、劳作的调节,同时也是悲哀的慰籍,总之,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特别是侗族大歌的多声音乐,和谐而优美、亲切而自然,犹如一曲人与山水的和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侗族大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且成绩斐然,但从声乐演唱角度研究的却尚未见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由于工作的需要,本人曾对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作过一下思考,现整理成篇发表,权作引玉之砖,敬请同行专家赐教。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多为合唱及男女声合唱。

按音色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与童声大歌三类。

后为适应舞台演出,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

高音部一般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音部由众人和唱,均用真声,男声沉着深厚,女声清纯亮丽,童声稚气娇嫩,各具特色。

它是一种一领众和的由高低声部谐和演唱的合唱形式,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

大歌演唱时,领唱者先领唱一至二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当地人称之合声,合声有和声的因素,也有对位的成分,声音谐和明亮、音色多变,十分动听,其演唱独具一格:1、演唱的语言特点民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音调中提炼出来的。

它对音乐旋律的的构成,尤其对民间音乐的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

启蒙运动杰出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卢梭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模仿人类的语言。

语言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最有力的手段,模仿语言的旋律比语言本身大一倍的力量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灵。

”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个单独部分,分南北两种方言,侗族大歌分布地即属南部方言区。

侗族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能够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

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结晶,因而颇富魅力,但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据侗族专家介绍,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押韵,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求符合声调。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唱特点和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一种特殊的歌唱形式,常常在他们的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中演唱。

它不仅富有动听的旋律和悠扬的音色,更重要的是通过歌词来表达侗族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

一、演唱特点:1.喉音唱法:侗族大歌以喉音为基础,具有浑厚悠长的音色。

演唱者通过空气的震动,使声带发声时发出喉音,音色独特,深情凝重,给人一种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2.多声部对唱:侗族大歌通常由多个音部组成,每个音部有各自的旋律和歌词。

演唱者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旋律的安排,进行分工合作,形成和谐且富有层次感的对唱效果。

多声部的对唱使侗族大歌的演唱更加丰富多样,使人们更易于感受到歌曲中情绪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3.唱词韵律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采用侗文,其文字简洁、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歌词中经常使用寓言、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演唱时,重复的节奏和叠词句的运用使整个歌曲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形式美特征:1.随节拍变化的旋律:侗族大歌的旋律多变,多以2/4拍或4/4拍为基础,旋律线条流畅,富有变化。

在演唱中,歌者会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和歌词的表达需求,适度地在节奏上加以自由处理,形成乐音的呼应和共振,使整个歌曲语调畅快,旋律丰富多样。

2.舞动的身段:侗族大歌的演唱往往伴随着热烈而激情的舞蹈。

演唱者在歌唱时通过身体的动作、肢体的舞蹈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舞蹈动作多为表现力强烈的跳跃、旋转和拍打,配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表达,形成视听上的艺术效果。

3.团队合作意识:侗族大歌的演唱是集体参与的。

在侗族社区中,每个人都参与到大歌的演唱中,不分年龄、性别、职务等差别。

在演唱过程中,大家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演唱者们手拉手、齐声歌唱,以团结的力量传达出侗族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特征

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特征

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特征摘要:侗族大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它反映了侗族的历史和变迁,表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层面,是侗族民俗文化的结晶。

本文就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特征进行阐析,以使人们对侗族大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侗族大歌;民俗文化;种类;艺术特征一、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毗邻的地方,现有人口大约 260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依托高山溪流为天然屏障,在那里世代生息繁衍。

艰苦的山地环境不仅锻造了侗族人民勤劳朴实、刚毅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孕育了侗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侗族人民独有的民俗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渊源相关。

民间的社会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

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 --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

下面就对侗族大歌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民俗活动来进行简单阐述。

1、鼓楼民俗之影响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

侗族建寨先建鼓楼。

鼓楼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区(黎平、从江、榕江、湖南通道、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侗族大歌也主要流传在这一地区。

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在平日里如果有外寨客人(歌班)来访,主寨的歌班也邀请对方夜间进入鼓楼唱歌。

鼓楼不但是大歌演唱的场所,而且在这固定的场所不定期举行的长期的、频繁的群众性音乐活动是产生大歌这种复调音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非常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一、音乐形式丰富多彩,表现奇特侗族大歌的音乐形式相当丰富多彩,有“竹筒打击乐”、“板杖团”、“夜郎锣鼓”等多种乐器的伴奏,有长、短、快、慢等多种节奏形式。

同时,在演唱形式上也十分丰富,在侗族大歌演唱中,常常出现腰摇、手舞、鼓捶、跳跃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得侗族大歌的表演极为活泼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二、歌词闪亮夺目,情感真挚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表达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民族情感,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侗族大歌的歌词常常以环境、人物、情感等为题材,表现出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侗族大歌的歌词也带有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如《竹子吟》《卡姆祖贡》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存在的困境与奋斗精神。

三、演唱技巧高超,人声巧妙合奏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声韵美。

演唱者常常用特殊的喉音、尖音和低音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天赋的音乐才华。

此外,侗族大歌的人声合唱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们协调配合,各自发挥所长,形成完美的音乐效果,使演唱更加具有震撼力。

四、传承不衰,历久弥新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传统代表之一,自古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

侗族人民把演唱侗族大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民族标识,深深地融入到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成为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可以看出侗族大歌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在侗族人民的传承发展中,侗族大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断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侗族大歌始终以其独特的演唱和表达方式,诠释了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情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从侗族大歌说起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从侗族大歌说起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从侗族大歌说起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音乐文化的国家。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研究侗族大歌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更可以为当代音乐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借鉴和启迪。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一种民歌形式,具有戏剧性和史诗性的特点。

它被称为“民族交响乐”,以丰富的音域和独特的咏唱技巧而闻名。

在演唱形式上,侗族大歌有独唱、二重唱和合唱等不同形式,歌唱的内容涵盖了民族历史、传统习俗、生活哲学等方方面面,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性。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首先需要了解其发展背景和历史渊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其音乐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周朝。

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体系。

音乐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仅是娱乐和艺术的展示,更是传承历史和民族记忆的重要媒介。

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意义十分深远。

首先,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研究其历史和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国际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另外,侗族大歌的研究对于当代音乐创作和文化传承也有指导意义。

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传承。

通过研究侗族大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音乐美学和表现手法,为当代音乐创作注入新的灵感和元素。

同时,侗族大歌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研究其内容和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侗族大歌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侗族大歌的咏唱技巧非常独特,需要专门的训练和理解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内涵。

其次,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关注和支持。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这一珍贵的音乐遗产。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李丽梅【摘要】侗族大歌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侗族大歌的音乐文化价值十分丰富,无论是从传统的视野来进行研究,还是从现代价值观念的角度来进行探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是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二是它有丰富的多声因素,声部组合更是独树一帜;三是曲式结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由"歌头"、"歌身"、"歌尾"三部分组成;四是演唱时无指挥、无伴奏,配合默契.侗族大歌的声部、合音、结构都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特点;情感;侗族;民族文化;实践经验【作者】李丽梅【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侗族历史悠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约有270万人口,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

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被誉为“天籁之音”。

侗语中的“嘎”直译成汉语就是“歌”,“老”就是“大”的意思,因此狭义的“侗族大歌”也被称为做“嘎老”,在广义的“侗族大歌”实际上是侗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富于音乐智慧的侗族人民,在生活与劳动中,总结经验,集体创作。

这样的创作,使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花样繁多,变化多样。

高低声部互相配合,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低音旋律分支。

侗族大歌属于人民集体创作,它的演唱者也主要来自劳动人民组成的民间歌队来演唱。

而不是那些专业的演唱者。

民间歌队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随意性比较强,这就需要有严格的分组标准,通过长期的演唱训练,留下来的主要演唱组有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由此可见,歌队是侗族大歌传承的根基。

侗族人民把大歌视为民族瑰宝,认为大歌就是文化,知识,学养及智慧的综合化身。

探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

探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

探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摘要:在侗族的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性文字的存在,因此往往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得以进行的,其中“歌唱”则通过“以歌曲传承文化”的方式,极大的推动了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侗族的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而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深深扎根于侗族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以歌唱的形式将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艺术的血脉中,并成为了侗族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可以说,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族文化生长与繁衍的重要途径,侗族大歌蕴含着极为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包含了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等各方面的内容,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管是在民族艺术文化方面,还是在社会功能价值方面,侗族大歌都始终展现着其巨大的魅力。

基于此,本文则针对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侗族大歌音乐特点社会功能价值引言: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侗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扎根于侗族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以歌唱艺术的形式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侗族大歌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文化及社会功能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对此,我们需要基于艺术文化功能价值的理论层面,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进行深入的探析。

1.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一)侗族大歌的仿生性特点在音乐最初的起源理论中认为“模仿”是音乐产生的根源所在,艺术的产生也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界现象的模仿。

对于侗族大歌来说亦是如此,侗族人崇尚自然,他们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现象中获得和捕捉灵感,并进行拟声模仿和音乐艺术加工,以此来表达侗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崇。

侗族傍水而生,河流湖泊、鸟语花香,这些都给侗族大歌的创作和产生提供着艺术灵感【1】。

在侗族大歌中有着形式各样的拟声模仿,这些都是源于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现象的“和声”,侗族人将对这些声音的模仿巧妙的融入到了侗族大歌音乐艺术中。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的一种形式,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生活、劳动和宗教活动中传统地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歌声表达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包括呼吸、发音和音乐表达等方面。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在呼吸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侗族大歌以自然的呼吸方式为基础,注重呼吸和歌唱之间的和谐统一。

侗族大歌要求演唱者保持舒适自然的呼吸状态,通过深吸浅呼的方式使气息充满整个呼吸道,以此来保证歌声的稳定和富有力度。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中还具有特殊的呼吸技巧,比如长音部分的吸气和短音部分的排气等,这些技巧使得侗族大歌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韵律。

在发音方面,侗族大歌要求演唱者准确地发出清晰、优美的音节。

侗族大歌的发音方法区别于普通话和方言的语调,侗族大歌注重韵律的变化和音节的延长。

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会根据歌曲的表达要求和感情变化,灵活地运用声音的高低、浮动和颤动等发音技巧,以此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侗族大歌还使用一些特殊的发音技巧,如尖音、颤音和滑音等,增加了歌曲的艺术效果和趣味性。

在音乐表达方面,侗族大歌运用丰富多样的音乐表达手法来演绎歌曲的情感。

侗族大歌的音乐表达方法包括音调、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侗族大歌的音调变化多样,旋律流畅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通过调整音调的高低和起伏来展现歌曲的情感变化和内在意境。

侗族大歌注重节奏的感觉和掌握,通过控制歌曲的节奏快慢和强弱,使得歌曲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侗族大歌还通过改变音色、音量和音质等方面的变化来使歌曲更具表现力,体现出侗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侗族大歌的风格特点
作者:王珊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0期
摘要:侗族文化极具本民族特色。

而这些特色和侗族的文化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唯有在那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孕育出那样的文化环境,从而生发侗族人特有的文化选择和音乐选择。

关键词:侗族大歌;风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68-01
一、侗族的音乐文化概述
(一)侗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背景
侗族口述史中记载了侗族人们对于音乐的美好期冀,局外人的眼光来看他族文化的描述相对较为客观,同时也彰显了侗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与特性所在。

侗族人们自身以真实的生活、朴素实践着的音乐文化,使具有典型及代表性质的文字讲述更为真实和追根溯源。

(二)侗族音乐的特点
侗族音乐的特点多以民歌为主体、融合舞蹈和器乐为一体的综合形式出现。

其中既有热烈的民间舞蹈,也有优美流畅的叙事歌曲或唱段,还有以乐器演奏的乐曲。

汇集了许多的音乐形态。

同时,在其表达内容中,也聚集了民间故事、地方传说,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生活艰辛和命运坎坷的感叹。

二、侗族音乐的类别
(一)拦路歌
拦路歌,侗语“嘎莎困”。

它是具有多姿多彩的侗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种,多用于“月也”场合。

每逢春季或秋收后农闲之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到外村“串寨”主寨青年在寨门牵手拦路,唱“拦路歌”,然后客方答唱“开路歌”,此后双方互唱多种歌曲,歌毕客方始入寨。

(二)侗戏
侗戏,迄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

它是在嘉庆至同治年间由侗族戏剧家吴文彩装疯三年,与外界隔绝,潜心在家里以汉翻侗语的艺术形式,翻译了大量的演出剧本。

(三)富有特色的侗族乐器及其乐曲
1、芦笙。

侗族芦笙,侗语叫“伦”。

随着侗族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的发展,芦笙音乐经过侗族人民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改造,表现手法逐渐趋于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芦笙多在庆祝节日和祭拜的时候进行演奏和表演,以求得神灵保佑,除去灾难和病祸,万物丰收。

2、牛腿琴。

牛腿琴,又称“牛巴腿”,是侗族古老的民间拉弦乐器。

也称“二弦琴”。

因其由两根空弦发出的谐音而称之为“给以”“果给”。

牛腿琴发音纤柔而略带嘶声,音色别具一格,能够与人声、语言十分密切的结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格。

牛腿琴是侗族古老的也是唯一的拉弦乐器。

3、侗鼓。

侗族打击乐器。

形体巨大,鼓腔多用整棵树干挖空制成。

演奏时,人站在水架上,以糙敲击,音色低沉浑厚,音量宏大。

多用于节日聚会、集众议事,古代还用于军事,敲击以鼓舞士气。

(四)侗族大歌
在侗族音乐文化中,最为引人注目、也是最为外界耳熟能详的即是侗族大歌。

似乎侗族大歌成为了侗族音乐文化的“代言人”。

大歌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侗语中俗称“噶老”或“噶玛”,“噶”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一般由三五人以上组成一个男声歌队或女声歌队进行演唱。

1、侗族大歌的生成。

侗族音乐的生成深受当地环境和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影响。

侗族人民热爱生活,将歌视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人们与生俱来的、人人皆会的音乐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色彩,还更大范围的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凝聚力。

2、侗族大歌的分类。

鼓楼大歌:多在鼓楼里迎接宾客时唱。

它是以三首大歌为一套,对歌时不是以首为单位,而是以套为单位。

鼓楼大歌在练习演唱的时候不受地点和事件的限制,但是正式对歌活动必须在鼓楼,所以称之为鼓楼大歌。

其中包括声音大歌、叙事大歌、戏曲大歌。

3、侗族大歌的特点。

第一,侗族大歌的音乐旋律,虽然音域不宽,但音的走向总是起伏有致。

常常以较为紧凑的节奏形式在中低音区徘徊一阵后,冲向音域的顶峰。

第二,其典型音调一般由几个三音组成:如“la do re” “do re mi” “re mi sol”与四音组“do re mi sol”及其变体构成。

第三,旋律的节奏、节拍方面,常常将自由型与规整型交替使用。

三、侗族音乐文化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侗族大歌从最初的县里会演走上了省级各类“文化旅游节”的平台,多次参加了在国外举办的“国际音乐文化节”和“中国音乐文化节”。

现代化的侗族音乐的表演,将大歌、小歌混容在同一场域之中,模糊了二者之间在原生态表演中的功能区分,再创了文化的符号指示特征。

从小范围,小地域之中的身份及群体表述,转而代表整个侗族文化、整个侗族族群,成为世人了解侗族文化的窗口和代言。

侗族音乐发展完善,多声部歌曲使得侗族音乐走向了世界,特别是侗族大歌,极具特色。

在这个载歌载舞的民族里,多姿多彩的音乐极具研究和探索性,我们青年一代的音乐工作者应该承担起保护和传承这种少数民族音乐的责任和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