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的存在
萨特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萨特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萨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作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萨特关注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存在即是为了选择。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中,他深入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下面我将介绍萨特的主要思想,并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由与责任:人类的自由是萨特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人被自由所定义,一是因为人没有固定的本性和目的,二是因为人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
人的行为是完全自主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决定他们应该如何行动。
然而,自由并不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受,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因为自由同时也带来了责任,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萨特强调,人不能抱怨命运或者将责任转嫁给外部因素,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二、存在主义的反抗:萨特认为,人活在一个充满虚无的世界中,生命本身就没有意义。
然而,正是因为生命没有意义,人才可以通过选择赋予生命以意义。
他提出了存在主义的“反抗”,指的是面对虚无和绝望时,人们应该坚持选择和行动,积极地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种反抗是对虚无的拒绝和对生命的肯定,虽然生活可能没有确定的目标和意义,但人们可以通过主动选择和坚持自由来充实自己的存在。
三、他者与他者性: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者的关系紧密相连。
人的存在会影响他人,他人的存在也会影响人。
萨特将这种相互影响的现象称为“他者性”。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存在,不对他人进行剥夺和虐待。
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存在,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护自己的自由。
他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成为他人的奴隶或主宰。
四、艺术与创造:萨特认为,艺术是存在主义者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手段之一。
通过艺术创造,人们可以突破生活的平庸和限制,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可以使人们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帮助人们理解和超越存在中的困惑和矛盾。
总结起来,萨特的主要思想是关注人的自由和责任,强调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强调人应该接受生命的虚无,并通过选择来赋予生命意义;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与他者的关系密切相关的,主张保护他人的自由和尊重他人的存在;他提倡通过艺术创造来突破生活的限制,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
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的实践哲学取向
主义体系 ,而从对这种体系的批判 中产生 了存在主
的开头部分 ) 的一 开始就对抽象 的、 作为科学的影子
的哲 学 持否 定 态 度 ,认 为 只 有 表 达社 会 的 总体 运 动 的 “ 的 ” 学 , 真 的存 在 。也 就 是说 , 活 哲 才 哲学 不 是 某
种 消极 的惰性物 ,或者知识 的已经终结 的统一性 。
本论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 目“ 实践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出发点和归宿” ( 批号 :5J 7 0 2 ) 0 JD 1 15的支持 , 在此表示感谢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存 在 主 义 , 求 为 在 第 二 国 际 和 苏 联 那 里 被 知 识 化 、 僚 主 义 化 的理 论 重 新 走 向 实 践 和 行 动 。 此 , 批 判 》 个 人 实 践 作 为 基 础 和 出 发 点 揭 示 了 整 恢 使 为 《 将 个 社 会 实践 的 结 构 和 功 能 。 应 的 , 特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阶 级 、 党 和 无 产 阶 级 专 政 的 思 想 也 相 萨 政
和 物 从 属 于思 想 。 萨特 这 里 看 到 的是 马 克思 主 义 在 第 二 国际 和苏 联 时期 的倒 退 现 象 ,马 克思 的 思想 被
种 哲 学 都 是 实 践 的 ,甚 至 一 开 始 表 现 为 最 为 沉 思
的 哲 学 也 是 如 此 。 哲 学 的 方 法 是 社 会 和 政 治 的 武 器 。” 艮 明显 , 里 所谓 的哲 学 乃 至沉 思 哲 学 只 能是 这
浅析萨特人学观点
浅析萨特人学观点摘要: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他在早期的本体论中对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惑,萨特对“处境中的自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重新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并由此发展了他的历史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比较,萨特人学理论虽然与其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仍有某些合理的可借鉴之处,对丰富我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加深我们对人的理解是大有益处的。
关键词:人学;个人;存在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一、引言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评论家和自由战士。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被译成多国文字,这使得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有的评论家说:“对于萨特,人们可以批评他,但却不能忽视他”[1]。
萨特始终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做辩护,他的哲学使战后一代找到了寻求个人出路的理论归宿,但他却仍然是“被人们引述最多而又被人们了解最少的人”[2]。
广义地讲,萨特哲学及其文学的全部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学体系。
一些研究者认为,萨特人学可以“分为前期的现象学本体论和后期的辩证法或历史人学两大部分,他们集中体现在《存在与虚无》(1943)和《辩证理性批判》(1960)这两部著作中”[3]。
对此,本文不敢苟同。
我认为,萨特人学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人学本体论。
它以萨特早期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为代表,是萨特哲学的先导和基础。
(2)人学的困惑与转折。
它以《唯物主义与革命》(1946)和《共产党人与和平》(1952)等著作为代表,是萨特人学发展的过渡阶段。
(3)“历史人学”。
它以《辩证理性批判》为代表,标志着萨特人学的完成。
萨特哲学是一种寻求存在主义的人的哲学,这种人学理论的最终确立和明确提出的标志是《辩证理性批判》的导言《方法问题》。
萨特本体论视域中的“他人”
萨特本体论视域中的“他人”萨特《禁闭》的剧中人物加尔森有句名言:“用不着铁铐架,地狱就是他人。
”这曾经是人们在批评萨特哲学思想时常常引用的一句话。
不过,对萨特有关他人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评价并不都是批评性的。
洛朗•加涅宾在他的小册子《认识萨特》中就指出:埃·慕尼埃在1947年发表了著名的《存在主义导论》,第四章“他人的主题”是全部奉献给萨特的。
尽管慕尼埃似乎并没有懂得“他人”在萨特思想中的本体论地位和作用,但他毕竟还是注意到萨特赋予“与他人的交流”以一个特殊的地位。
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萨特看来,“与他人的交流”不是对象性的知识论所能够胜任的,它是本体论的。
人或他人首先不是通过概念或某种知识的理论以抽象的方式被把握的,人在根本上是通过主体“他人”,在与主体“他人”不期而至的相遇中自我揭示和自我把握的。
在这种本体论视域中,我们才能更加恰如其分地理解和评价萨特有关他人的哲学思想。
一、萨特坚持从“我思”出发来说明他人的存在。
“我思”是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不可回避的传统。
萨特肯定了笛卡尔试图由“我思”的功能形态过渡到本体论存在的努力,但是,他同时指出,由于笛卡尔没有凭借恰当的导引线索,最终陷入了实体论的错误。
胡塞尔为了克服笛卡尔“我思”的实体论错误,而谨慎地将对意识的说明停留在对我思的功能描述的范围内,因而胡塞尔最终关闭于我思之中,无法超越唯心论;海德格尔为了避免孤立、封闭的现象描述,他要不经过我思而直接进行对存在的分析,但是由于海德格尔一开始就剥夺了“此在”的意识维度,他就不能重新获得“我思”,因而“此在”最终只能堕入物化的浑浑噩噩的自在之中。
在萨特看来,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研究成果综合地表明,必须从内在的“我思”出发,另外“我思”必须具有真实的超越性,即面对存在。
萨特的“反思前的我思”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
单纯内在的我思将不可避免的陷入“唯心论”,而单纯超越的我思终将堕入自在。
(1)首先,萨特通过“意识”证明“超越意识的存在”的存在(本体论证明)。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匮乏”概念
在匮乏的环境中,他人就是恶,是逃避迅速走向死亡的竞争者。人是在否定他人中获得对自己的肯定的,不管他是否同意这样做,只要是存在着的,就必须投入否定别人和被别人否定的竞争。萨特说,在任何情况下,斗争都是根源于匮乏,无论这种匮乏是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切斗争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获取物,消灭对手只不过是斗争的一种手段。〔5〕这样一来, 物的匮乏就不再是外在于人的环境或生存条件的问题了,而成了人的存在本身。也就是说,匮乏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本的部分。人,无论是在他出生之前还是出生之后,在他的感觉中和意识深层里都弥漫着匮乏的气氛。匮乏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型式,只要谈到人就无法回避匮乏的问题。在可以回观的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匮乏对人的支配;在可以瞻望的未来,我们同样看到匮乏的阴云笼罩着人。
萨特认为,匮乏是人的存在的否定。在这种否定面前,人的职业、阶级归属等等完全是无关紧要的。他说:不管是对于一个农业公社,还是一个游牧部落,否定的无区分性是首要的。〔2〕因为, 在匮乏面前,社会在总体上面对着这种否定。我们的人类是由无数个历史地共存于地球上的人构成的,地球这个自然存在的有限性,决定了它无法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人类维系生命的需要和人口数量总是多于可以获得的生活资料。物质资料的这种匮乏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构成威胁,于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和暴力行为,以至于最后必然导致一部分人消灭另一部分人。因此,匮乏,这个基本事实迫使社会必须作出抉择:是使匮乏持续加剧危及到整个社会,还是通过消灭社会中的一部分成员来暂时缓解这种匮乏。也就是说,匮乏决定了社会必须在自己的死亡和其成员的饥饿中作出选择〔3〕。
【关键词】 匮乏 需要 异化
一
在古希腊,人们就提出认识你自己,所谓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认识人的存在方式。然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关于人的存在方式却是一个众论纷纭的问题。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把匮乏概念作为他理解人的存在的基本范畴。萨特认为,匮乏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居民或集团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某种具体的自然物(或产品)的数量上的不足。〔1〕匮乏是一个与人类共存的基本事实, 它表明了物质资源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萨特的名言
萨特的名言
萨特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作家,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和文学领域,并且他的名言也被广泛引用和讨论。
在他的作品中,萨特着重探索了人类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但也面临着无尽的选择和责任。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萨特名言,用以进一步探讨他的思想:
1. “人类是自己创造的。
”
这个名言反映了萨特对人类存在的看法。
他认为人类不是被预定或天生具有某种特定目的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创造自己的。
2. “存在先于本质。
”
萨特认为人类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目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存在来决定自己的本质。
他反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人类自己负责界定自己的存在。
3. “自由是责任的意识。
”
萨特强调自由的重要性,但也认为自由带来了巨大的责任。
人类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意识到他们的选择对他人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4. “人类是自己的囚犯。
”
这个名言暗示了萨特对人类处境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被现实和社会所限制,而无法完全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潜力。
然而,他也强调人类仍然具有选择和反抗的能力。
5. “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
萨特认为生活的意义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
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自主选择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真正自由的关键。
这些名言展示了萨特对人类自由意志和责任的深刻思考。
他的思想引发了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反思,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与马克思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简析
2. 舱内硬件很好。 3. 全船概况介绍。
( 为下文伏笔 ) 正面 :太阳、 酸光等。
(二 )舱外
侧面
古诗名 句 。 冰心之语 。
自己感 觉 。
(一 )餐厅 主体
1. 食 物 。 2. 氛 围。
3,食 堂 。
二、 棍厅奇遇
( 二 ) 奇遇
1. 洋孩 。 2. 赠物 。
3 . 回赠 。 昔 日。 2. 今朝 。
史, 其结论必 然是荒谬的。 他想以 此来“ 马克 义历 填补” 思主 史唯物主义的 “ 人学的空场” 其实质是想用这些存在主义 ,
的非理性主义、 神秘主义来取代历史唯物主义。
L 注
释」
(1)(拼证理性批利》 序(2) (3) (4) 同 原 上书, 第133,134 页(5)
同上书. 第37 页(6) 同上书, 第91 页(7) (8) 同上书, 第48 页
去。
2. 用存在主义来“ 补充”制作” “ 马克思主义 他在“ 接受” 高度评价” 和“ 马克思主义时, 不仅没有放 弃存在主义, 反而企图用存在主义来给马克思主义 “ 医治” “ 贫血症”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唯一有生命力的哲 学应当是一种以个人的实践为基础的“ 人学” 。马克思本人 及马克思主义者却把这个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东西丢
治思想性强; 选材典型, 很有代表性; 各篇层次清晰, 照应紧密, 结构谨严, 天衣无缝。此书语言精湛优美,
极富文采;本文限于篇幅, 未有展开。 总之, 《 域外情丝》 是近年一部不可多得的游记佳作。 历史将会证明:
这是中国游记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上 接第92 页 社会经济形态的 ) 性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这 些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人及人类社会历 史, 指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一种先验的方法, 认为这必然 导致教条主义、 公式主义、 形式主义、 必然 “ 顽固地拒绝细 分”“ ,用普遍代替个别” 我们不能说他的指责一无是处, ⑤。 问题在于他把教条主义、 公式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 他由 反对教条主义、 公式主义的片面性而导向了另一个极端: 研 究人和人类社会历史时, 排斥人的社会性、 排斥社会历史的 普遍性、 规律性, 而只强调具体的人、 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特 殊性、 偶然性。 存在主义只能肯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 “ ⑥。 因此, 他所采用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与马克思主
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外国哲学方玲玲一、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存在与虚无》一书是萨特从1933年起所从事的哲学研究的一个总结,它的封面上引用了一个萨特式的句子:“花瓶里最珍贵的是里面的空间”。
《存在与虚无》有个副标题——“现象学本体论论文”,这也表明该书的思想主题是以现象学方法去描述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确切的说应该被译为存在论)问题。
当然,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的。
还广泛吸收了克尔凯郭尔、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的思想成果,并在改造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就如同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也无情的拒绝把自己的思想归为“存在主义”,不同的是最后还是接受了“存在主义”这个标签。
《存在与虚无》作为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伟大著作,我们来探讨下他的基本思想。
最开始的时候,萨特深受笛卡尔的影响,带有二元论倾向,认为“从我思出发”探讨存在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当然,萨特也进行了批判,认为“我思”不应该是原初的怀疑意识,而应该是对这个怀疑意识的反思,最终陷入“怀疑——我思——我思。
”的无限后退,最终永远都不能获得对认识自身的认识,作为最后一项的反思落在认识之外,萨特认为那是荒谬的。
提出了并非所有意识都是认识,自我意识必须是意识与其自身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自我意识是先于对意识的反思的,并且是使反思成为可能的充分条件,萨特称之为“反思前的我思”。
萨特也赞成海德格尔的“存在不仅在时间顺序上而且在逻辑上优先于意识”,萨特认为没有意识就没有事物,反之亦然。
没有意识,事物呆笨、无声、无形,没有事物,意识也就只是一个空洞,一片虚无。
所以意识需要事物才能存在,而事物则只需要它自己。
也就得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
二、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主要是通过两个概念展开论述其存在主义的,一个就是“自在的存在”,一个就是“自为的存在”,从而推论出“人的存在”,在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体现出其存在主要是“人的存在”,我理解的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有两层意思。
萨特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萨特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选择摘要: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对当代教育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派别。
其代表人物萨特强调人的存在,关注人的个性自由和选择,同时也不可忽视对于选择应尽的责任。
虽然它仅如昙花一现,而且部分思想又过于偏激。
但作为一种反传统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的揭露,以及对教育领域中的多方面问题的探讨,都对当今的教育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的一个比较较有影响的派别。
形成于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广泛流行起来。
70年代以后,逐渐的走向了衰落。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直接源于存在主义哲学。
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传到美国等国家。
从50到70年代,是存在主义哲学在西方最盛行的时期。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要恢复个人的主体性,反对人格的异化,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还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都是围绕着人的存在展开的,并且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唯心主义世界观。
它分别论述了存在、自在与自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存在主义认为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存在的问题。
所谓存在,即人的主观感受中那些尚未意识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的形式。
也就是那种同个人及个人的感情、情感、情绪体验紧密相联的东西。
他们认为人才是哲学研究的中心。
存在主义者还通过对自在与自为的关系来论述这种存在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他们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指的就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它是一种是荒诞的、偶然的、虚无的存在;而人的意识则是自为的存在,它才是真实的,并赋予世界以意义。
虽然存在主义从发起到衰落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却对现代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出现了不少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首推萨特。
【推荐下载】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键入文字]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垄断时期,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社会也以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压抑和窒息着个体的人,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个体的人的思考。
以下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在这种思考中包含着对人的异化的关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谴责。
但是由于存在主义囿于个体的人,对人的情感、情绪等潜意识的因素作非理性的把握,看不到人的理性的力量,看不到人作为阶级的实践活动能够对社会进行的变革。
因而,存在主义陷入到对人的现实命运的悲叹之中,成为人们自哀自怜的悲观厌世哲学。
50 、60 年代,萨特试图改变存在主义哲学的这一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求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存在主义,使存在主义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
因而,在《辩证理性批判》等着作中,萨特建立起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它是存在主义的变种,但由于萨特在阐发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大量地阅读了马克思的着作,一度被马克思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征服,并时常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这就造成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的一种误解,似乎萨特是一个用存在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的确,萨特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存在主义可以为马克思主义输进新鲜的血液。
事实上,萨特所作的工作恰恰相反,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他50 、60 年代以后所作的工作,正是在极力用马克思主义来为存在主义“输液”。
应当承认,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从克尔凯郭尔到萨特本人的《存在与虚无》所代表的传统的存在主义有所不同,在《辩证理性批判》等着作中,萨特把个体的人放置到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但由于他的基本立场是存在主义的,所以他不可能在这种考察中形成正确的结论,即不可能在历史的进步中找到人的全面解放的1。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作者:李佳霖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3期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萨特与马克思主义
1引言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更是一位哲学家。
他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领军人物,也是西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先导者。
其思想极大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他的《辩证理性批判》便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阐述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
2萨特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虽然萨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否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共产党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有些理论倾向(如“对人的遗忘”)却与自己的思想主张背道而驰。
此外,他也与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着明显的差别:他认为自己的存在主义只是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方法、一种指导原则,而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不加反思地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真理,是普遍的“知”。
在《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中,面对自己与共产党的关系究竟是何的发问,萨特也表示他与共产党仅仅是“同路人”。
他这样说道:“一个同路人,确切的意思就是‘一个试图在这个党的组织之外思考问题而希望能利用他所发的真理的人。
”[1]在思想上萨特仅仅是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完善自己的存在主义理论,而在政治上他“同情”共产党、“热爱”共产党,但却并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萨特与共产党的关系在二战之后先是密切后来又因为对苏联模式的反感而最终导致决裂,但他始终并未放弃将自己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使其能为共产党所用。
3人学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萨特提到,存在主义是寄生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萨特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马克思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并没有被超越。
存在主义也未能超越马克萨特与马克思主义Sartre and Marxism王孜(西安航空学院教务处,西安710003)WANG Zi(Dean'sOfficeof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710077,China)【摘要】萨特认为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承认自己的存在主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又否认自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萨特存在主义剖析
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者就是萨特。
由于萨特善于运用文学的形式来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从而使存在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大,并渗透到了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因此,萨特的名字,也成了存在主义的同义语。
萨特在政治上是比较进步的。
在二战期间,他参加过反抗纳粹占领的斗争。
二战之后,他的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他不愿意参加共产党,只愿意做共产党的同路人。
(这大概是因为他主张绝对自由,认为入党以后就不自由了。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他和法国共产党产生了分歧,开始批判法共和斯大林主主。
但是,他对中国比较好,50年代访问过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由于中苏两党之间存在分歧,因此,他们认为,中共也是反对斯大林主义的。
萨特也是这样看的。
60年代初,他反对美国入侵越南。
1968年他又反对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巴黎暴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他成了左派学生运动的思想领袖。
1980年萨特去世后,有6万多人自动参加了他的葬礼,包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他的著作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萨特的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现象学的本体论”,后期主要是“历史辩证法”。
前后期的思想分别表现在《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这两部代表作中。
1945年10月28日,他在一个俱乐部发表了一篇题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演讲。
这篇演讲稿1946年初发表在一份杂志上。
这篇演讲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发生转折的标志。
在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奠定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期,是对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修改和补充。
在前后两个时期,都贯穿了“个人自由”的中心论题。
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现象学本体论萨特承袭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
他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就是:现象学本体论。
萨特的存在之思:存在、自由和选择
萨特的存在之思:存在、自由和选择作者:韩方方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萨特的思想主张,如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獄等基本概念,都指向了“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与人生等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萨特存在本质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跟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1943年,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问世。
在此书中,他全面论述了关于“存在”的理论,指出人即为自我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于变化中,尤其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并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面貌存在。
由此,萨特将这一理论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提出构成全书核心内容的“绝对自由说”。
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演说,指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1960年,萨特发表了又一篇哲学巨著《辩证理性批判》,试图把个人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以求确定他的自由的真实内容和实际限度。
萨特的思想主张,如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狱等基本概念,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一.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他写到:“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说,人首先存在与自身相遇,在这个世界上崛起,然后才规定他自己……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1]萨特认为,世界是由可以大致分为“物”和“人”的两个成分所构成的。
两者中,物的存在是自在的存在。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无知觉的,固定的,它是实实在在,永远是其所是,永远是其所是的那个东西,比如一把椅子,一块石头。
物的本质是先在的,是预先被给定的,比如冰是冷的,火是热的。
然而人呢?人是自在的在和自为的在的结合。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作者:郑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摘要: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
萨特不仅在他的哲学著作里阐述他的存在主义思想,而且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宣扬他的哲学思想,表现他的基本哲学态度。
本文通过对萨特的哲学文本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中的人的存在、自由选择、承担责任以及勇敢行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存在;选择;责任;行动作者简介:郑雯,中央党校研究生院1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2萨特,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
萨特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29年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得哲学学位,1933年赴德国柏林,研究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他主要哲学著作有《自我的超越》、《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以及《辩证理性批判》等。
而且,萨特也是位伟大的文学家,9岁时他就下定决心要当一名作家。
他提倡“介入”现实,将文学创作称为“介入文学”,并在其文学作品中阐述和宣扬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表现他的基本哲学态度。
萨特主要的文学作品有中篇小说《恶心》、短篇小说集《墙》、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卷)以及戏剧《苍蝇》、《隔离审讯》(又译《禁闭》)、《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脏手》、《魔鬼与上帝》等。
这些文学作品让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走出书斋,进入普通大众视野,抚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受伤的心灵。
因此,本文将结合萨特的三个戏剧作品,对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初步探析。
一萨特是位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萨特说,早在1917年的一天,他本想心无旁骛地思考上帝,“可是上帝立刻就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连招呼都不打一个。
‘他并不存在’,我诚惶诚恐地对自己说。
”上帝不存在了,上帝不再是造物主,人不再是上帝按照特定程序和概念造出来。
萨特的“人学辩证法”
萨特的“人学辩证法”萨特的“人学辩证法”二战以后,萨特转向马克思主义,树起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人学空场”,因而,他企图构建起所谓“人学辩证法”的思想体系,用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然而,由于萨特是基于存在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个体的人的所谓“总体化”。
所以,它即不能取代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真正的“补充”。
严格地说,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但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展开了从社会历史走向个人的思维线索的话,那么,萨特则是第一个试图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展开从个人走向社会历史的思维线索。
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认真研究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萨特“人学辩证法”的介绍来把握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走向。
一 .否定自然辩证法萨特是从否定自然辩证法开始自己的“人学辩证法”的理论建构的。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是一种“把先验的和没有得到证明的辩证法说成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 [1] 在他看来,承认自然界自身存在着普遍的辩证规律是一种完全违背辩证理性的“十足的神学”。
他说:“自然辩证法不可能是形而上学之外的任何东西。
在实践中发现辩证理性,然后,把它当作无条件的规律投射到自然界,再回到对社会的研究,声称自然的这种难以理解的、非理性规律制约着社会,这一套程序在我们看来是完全的脱轨。
” [2]所以,萨特认为,承认自然辩证法包含着这样一种危险:即妨碍人的主观性和人的自由的发扬。
他说,在“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由于坚持自然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而“否认思维本身的全部辩证运动,把思维溶化于普遍的辩证法之中,把人分解在世界之中而把它消除” [3] 。
“这种外在的唯物主义硬使辩证法成为外在性:人的本性脱离了人而寓于一种先验的规律之中,寓于一个超人的自然中,寓于一种从星云开始的历史中,对于这种普遍的辩证法来说,……人类史不过是自然史的特殊化而已” [4]萨特认为,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不同,马克思本人把辩证法看作是人的实践的创造物。
存在的悖论: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存在的悖论: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在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探索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议题。
个体的存在,是独立而独特的,但同时,个体又不可避免地嵌入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之中。
如何理解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探索生命意义的一条重要路径。
个体的独特性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存在,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历。
这种独特性,是个体存在的核心价值。
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存在先于本质。
”每个人首先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赋予生命以意义。
这种独特性,使得每一个生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个体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正是在个体的多样性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丰富和美丽。
整体的存在然而,个体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
每一个个体都嵌入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之中,这个整体可以是家庭、社会、民族,乃至整个地球和宇宙。
整体为个体提供了存在的基础和背景,使得个体的独特性得以展现和实现。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道的表现,个体和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法则,个体在道的运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个体与整体的张力个体与整体之间,往往存在着张力。
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有时会与整体的秩序和规则产生冲突。
如何在这种张力中找到平衡,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难题。
黑格尔在其辩证法中,提出了个体与整体的对立统一。
他认为,个体和整体是通过矛盾和斗争,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个体的独特性,在与整体的互动中得以丰富和深化;而整体的和谐,也在个体的多样性中得以实现。
自我与他者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还体现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个体的存在离不开他者的承认和反映。
他者既是我们理解自我的镜子,也是我们超越自我的动力。
通过与他者的交流和互动,我们不断认识和发展自我。
这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
在与他者的互动中,我们既需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又需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者。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的存在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的存在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的存在萨特是以思考人的存在状态而著名的。
在写作《存在与虚无》时期,萨特是单纯从个人的活动和选择中去思考人的本质的,因此,这时萨特眼中的人,是处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苦闷的、孤独无靠的人。
到了写作《辩证理性批判》时期,萨特试图综合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因而,社会和历史的范畴开始成为萨特思考人的存在的工具。
人们往往把《辩证理性批判》看作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而实际上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并未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虽然萨特这时大量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但他使用这些范畴只不过是为了完善存在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人在历史中的纵向关系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既成结论开始自己的论述,提出,人创造历史,同时,人又是他创造的历史所创造的。
从这一点出发,萨特展开了人的纵向的历史关系的探讨,试图从人与先前世代中的人的活动的联系中来理解人的存在。
萨特认为,人创造历史这一点不能局限在个人身上进行思考,作为个体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还不是历史的动力。
因为,人创造历史首先是在诸如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等先前实际存在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创造历史的是人而不是先前的条件,但如果没有这些先前的条件,人也就无从创造了,正是先前的条件为人变革历史的活动确定方向和提供物质的现实性,人创造历史无非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超越先前的条件。
先前的条件是先前世代中人的创造活动的物化,它把不同世代的人联系在一起,是先有了过去人的创造活动才产生了现在的创造活动。
对于创造历史的活动来说,人与他人以及过去的人是一个综合统一的总体,正是这个综合统一的总体才是真正的历史动力。
人创造历史,人在历史的发展中结成客观的联系。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也许会说历史与我不相干,我并没有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处在社会中的人,只要活动,无疑就已经将自己的活动投入到创造历史的总体之中去了,而且,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会有他人的活动来支持他的存在。
浅析萨特的人学观点
浅析萨特的人学观点2006年7月第27卷第4期孝岳论Dong,HeTribuneJu1.,2006V oI|27No.4【哲学研究】浅析萨特的人学观点孙一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人学[摘要]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根据意识的意向性原理,意识为存在所支撑,并由此对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就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据此,萨特早期的人学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随着对"处境中的自由"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可,萨特发展了历史的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萨特的人学理论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也体现了某些合理的成分.[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6)04—0150—05萨特在其巨着《存在与虚无》中创造了独特而义有着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是"现象学本体论论文",这说明该书主要是用现象学的方法去描述人的存在的本体论问题.之后,萨特在他的一系列着作中(诸如《"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共产党人与和平》,《辩证理性批判》等)对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并由此提出了所谓"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人们通常把萨特的这一理论称为他的"人学"观点.本文意在探讨萨特人学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发展过程以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并据此分析它所蕴含的合理成分,明辨其局限性,以期对萨特的人学观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一,萨特人学的哲学基础本文所要解析的萨特人学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以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因而,有必要对这一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体系作一个简要的说明.在谈到意识这一问题时,萨特破除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至上的原则,指出自我意识与其自身的一种非直接的,非认识的关系,这种自我意识是反思前的我思,正是这种作为终极结构之一的纯粹主观性奠定了萨特全部哲学的基点.由此出发,萨特认为意识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是:意识是对世界的设置性的意识.因而,意识只是对一个超越的设置.即意识没有内容,它是虚无的,但它又是意向性的,凭借着其意向性超出自身达到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主体的意识的结构的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意识,一是对象意识.这两种意识同时发生,互为表里.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通过对现象这一概念的剖析而一步步导入了对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深入描述,而这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他认为支撑现象的第一个存在是主观意识的存在,但意识的存在方式还不足以成为现象存在的基础,仅是对象的各种呈现,我们不能把存在方式误认为存在本身.因此,与意识的这种超现象存在匹配的是一个超越的存在,而且正是意识的这种超现象必然地召唤了现象本身的超现象存在. "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这意味着超越性是意识的构成结构;这就是说,意识生来就被一个不是其自身的存在支撑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本体论证明."¨现象的这种超现象存在就是自在的存在.自在存在是自在的,是不透明的实心团块,不存在主动与被动,也无所谓肯定与否定.自在存在就是是其所是,也就是说它与任何不是它的东西都没有联系.自在存在是孤立的存在,它不需要任何理由,具有原始偶然性.因此,自在存在不会主动地和人的意识发生什么关系.人对它的认识只是人为强加的,但此时,它已南自在的存在变为我的存在,即成为一种现象,而现象已被人化(虚无化),是一种被赋予意义的存在. 收稿H期]2006—05—18[作者简介]孙一萍(1970一),女,山东大学历史丈化学院讲师.150浅析萨特的人学观点与自在存在不同的是白为存在,即人的意识的存存只是对自在存在加以否定时才来规定自身."人是使虚无来到世界上的存在",也就是说自为存在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它只是对自在存在的否定和虚无化,自为在使自身显现出来的同时必须借助于把自在存在显现为现象这一过程,是一种借来的存在.虽然这也并不是说自为存在是由自在存在产生的,但存在先于虚无,自在存在优于自为存在."人的实在分泌出一种使自己独立出来的虚无,对于这种可能性,笛卡尔继斯多葛派之后,把它称作自由."¨由于虚无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借助虚无自身的虚无,以此类推,人的实在只有挣脱自身,才能挣脱世界,中介手段是提问题,怀疑等等.而意识对于自身的既分离又统一的特性,保证丫人的实在能够挣脱自身并主宰自身的自由,这也是它挣脱世界获取自由的前提.二,早期的萨特人学理论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在其存在主义的哲学本体论中体现着其人学本体沦的思想,虽然此时的人学思想还不系统,但我们仍可以把它看作是萨特的人学理论的哲学先导和基础.在萨特的理论中,要把握存在,关键是要把握人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对于人而言,上帝是不存在的,没有既定的先验原则规范,人就是自由."作为一种自为的存在,人具有超越于自在存在的意向性,创造性,否定性(虚无化),超越性能力."l2'因此.人的主体结构决定了他具有绝对自南的本体存在意义.具体说来,早期的萨特人学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正如人不能不存在一样,人也不能不是自由的.人的本体自由没有限制,没有依据,因而它不是相对的.即自我的自由是绝对的,至上的.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写道:"因此我们称之为自由的东西是不可能区别于'人的实在'之存在的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方面之间没有区别."这就是说,fl为与自由是同质的,因而自由同人的存在一样是绝对的.第二,人的自由的绝对性体现于人的自由选择的无限性.意识固有的内在否定性,使人永远处于超越既定的存在趋势.因为我不能撇开既定去想象意识的存在,但意识的存在又永远不能归结为既定,这使得自南选择是无条件的,人的存在,引起了一个世界的存在.这种存在,只有依靠人的自由选择才能实现,这正是主体的自由选择的起因.萨特认为:"自为是自由的,他可以使一个fIj=界存存,因为他是在他将要是的东西的启示下应该是他所已经是的存在.因此自为的自由显现为他的存在.但是,由于这种自南不是一种给定物,或一种属性,它只能在自我选择中存在.自为的自由总是在介人;这里的问题并不涉及一种将作为不被决定的权力和可能先于它的选择而存在的自由.我们从来只不过把自己理解为正在进行中的选择.但是,自由之为自由却仅仅是因为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l1主体的自由的绝对性,使主体自由选择的无条件性成为可能.而自由的基本内容,也就是人的选择的自由,由于无限,因而选择也是无限的萨特不无机智地说:"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选择.因此,选择是被选择的存在的基础,而不是选择的基础."最后,是人的责任问题.人的绝对自由和无限选择,使人在拥有创造世界的地位的同时,也肩负起了无比沉重的责任.自由对于任何一个直面和正视它的人来说,既是一件充满创造力的愉快的事,也是一件会带来难以承受的沉重和痛苦的事.人必须对他的选择负责."不论我做什么,我都不能在哪怕是短暂的一刻脱离这种责任,因为我对我的逃离责任的欲望本身也是负有责任的."_1人的自由选择不是无缘无故的,天马行空式的.这种选择是人的意识对于既定的意向性的否定和虚无化,决定了人的存在价值的至上性,赋予人自身绝对主体尊严地位.显而易见,萨特早期的人学思想带有一种本体化的特征,意在建立一种本体化的存在主义人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正如萨特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存在主义哲学是"唯一给人尊严","唯一不把人还原为东西的理论"然而,萨特至此仍未能系统而明确地阐释其人学体系,只是为后来的人学理论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存在与虚无》发表之后,其中的个人自由思想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攻击,这些责难主要集中于一点:存在主义的个人自由缺少社会历史一维,因此无法解释个人自由与历史处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萨特的个人自由理论从主体本体论角度出发,从根本存在的底层杀死了上帝,同时又把一切的人性论神话赶出了实存领域,把对于人的行动和自由的说明直接诉诸于人的实际具体存在一这一理论无疑有着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将永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但同时,萨特也抛开了,人类自身固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味从151孽岳论2006.7个人的绝对自由出发,个体的自由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类似先验的绝对前提条件,无视人的社会性质,个体游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蒙上了一层无法解释的神秘色彩,绝对而又偶然,自主而又荒谬,使萨特的个人自由理论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因而,萨特的个人自由,既难以存在,也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性.正是萨特早期人学理论中的这一致命缺陷,使萨特成为众矢之的.卢卡奇对此批评说:"萨特关于自由概念的假设,夺去了自由本身的全部意义."L萨特的观点甚至也遭到了另外一个存在主义者马赛尔的非议.他指责萨特将自由泛滥于市,最后使自由贬值.这些批评和诘难对于以"存在"哲学家着称的萨特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初衷是要在在世存在的基础上来考察人,因而,这种事实上对于人的处境的忽视是萨特自己也难以忍受的缺陷.再者,随着萨特个人生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也使他逐渐面对现实,积极思考个人,集团,社会和历史,极大地开拓了哲学视野.他重新思考了人学理论,思考的最初结果凝聚于1946年萨特在《现代》杂志上发表的《唯物主义革命》一文,文中论及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矛头直接指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决定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萨特批判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归结为纯粹客体的社会决定论,忽视了无产阶级自身作为主体具有的能动意识,个体以及群体只盲目地受到社会必然性的制约并由之决定自身的命运,因此,他指责唯物主义实质上剥夺了人的主观性,人被客观世界自然同化,成为无法解释的因果必然性的奴隶.唯物主义社会决定论只是建立在"自然辩证法"基础上的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独断理论,它永远不可能解释历史中的人,而且是拥有绝对自由的人.很明显,萨特在《唯物主义与革命》中并没有对他的早期人学理论做出实在性的突破.1952年,萨特发表了他的另一部着作《共产党人与和平》,此时,萨特的思想有了明显的变化.萨特对个人自由作了限制,并力图把它与具体的历史境况统一起来,公开承认了个人的自由之外还存在着制约个体的"历史总体性".他认为:历史的总体性在任何时刻都规定我们的力量,它在我们的活动领域和我们的真正未来中规定着它们的界限,制约着我们对可能的与不可能的,真正的与想象的,现在的与将来的东西,和对时间和空间所采取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萨特的人学理论已处于向着历史人学的转化时期.但它仍然是不系统的,并没有充分阐释个人自由与"历史总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从根本上把二者统一起来,但它毕竟为后来的历史人学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三,历史人学的理论1960年5月,萨特出版了他的又一部哲学巨着《辩证理性批判》.该书集中了萨特对现实社会的一系列慎重思考.他试图探索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致力于把存在主义的哲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构建自己所谓"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正如他的女友西蒙娜-德-波夫瓦所忆,他"接受了辩证法,——他试图从存在主义来确立辩证法的地位."_6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的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此书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他找到了一种结构的,历史的人学方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不可超越的哲学,他"把'存在'的思想体系和它的'统摄理解'方法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块'飞地',马克思主义自己产生了它,却同时弃绝了它".马克思主义产生却又弃绝了历史人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存在主义人学的需要使存在主义人学得以产生.存在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边缘的"寄生"体系,同时,又是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存在的一块人学"空场".萨特对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指责,认为他们陷入了"历史的机械论"和"无目的的决定论"的泥潭.存在主义承担起构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任务,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所注意的对象是相同的,但"后者把人吞没在观念里,而前者则在凡是人所在的地方——在他的劳动中,在他的家里,在马路上,到处去寻找人".¨萨特拒绝了唯物主义在认识观念上的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根据来解决二者关系问题的实存论.他同时也反对唯心主义把主观性当做某种给定的实体的自在性的东西赋予了意识,或者把存在归结为被感知并使之封闭于主观意识之内.他总结说,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可以导致意识可以独立存在而且不必依赖自在存在.萨特认为意识本身只是不能自存的虚无,是一个起源于存在内部的虚无,是存在中的洞孔,它只是对自在存在的纯粹虚无化,作为虚无化,它凭借自在存在而被存在.它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为了存在它就必须投向自身之外,即投向它所不是的自在存在,从而通过这种否定关系借来一个存在,这即是意识的超越性,是一种自为对自在的单向能动关系.由于自为原始地在对自在的关系的基础上产生自身,因此,自为向自在的整体152浅析萨特的人学观点化的存在哲学同样适用于个体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并南此展开了萨特的历史人学理论.简而言之,萨特要用"人学辩证法"来克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的缺陷,这种方法具有历史与辩证的总体特征,是一种排除了自然界的仅适用于人的历史辩证法.即"辩证的规律就是社会被我们自己所总体化和我们自己被社会总体化,简言之,辩证法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实践经验."'萨特对自然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反对把人类历史只简单地看作自然史的一个特殊形式.辩证法应该是意识和存在之间的整体化关系,惰性的自在物质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可言.因此,他认为自然辩证法是形而上学的.这一假说的对象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否定.人学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前进一逆溯"的方法.在解释这一方法之前,萨特尖锐地问道:"既然历史创造人,怎么又是人创造历史呢?"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要问答:是用社会历史解释人,还是用人解释社会历史?萨特主张后者.社会只有深入到个人心中才能够产生出力量.也就是人的"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化".人们创造了历史,但却在整体的结果中体认不到这种创造行为的真正意义,因为我们创造历史时,别人也在创造历史,因而,历史是所有人的所有创造活动的结果,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均数".人在创造历史时把自己客观化在历史之中,又在其中把自己异化.然而,人终究在历史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萨特对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物质性作了批判,认为前者是非人的"经济主义",后者则由于脱离了人的社会关系整体而不具有"历史的合理性",提出真正的人学方法是前进一逆溯的方法."前进"的方法实际上是从人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和说明个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说明个人的总体关系.萨特认为马克思使用的是前进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于把握住了人的历史结构,但这种方法又是危险的,它隐含了"非人主义",因为那些机械马克思主义者会教条式地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一切,因而,使活生生的个人被剔除出马克思主义历史领域,使马克思主义仅变为干瘪空洞的公式.萨特认为对于历史人学来讲,使用"逆溯"方法是更加有必要的."逆溯"的方法与"前进"的方法正相反,它从具体的个人出发,分析个人具体存在的社会总体关系.人学辩证法不仅应当包括经济范畴,而且应当把人的行动,欲望和需要以及主体和事件都包括到历史的总和之中,既有分析又有综合,不过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由于萨特大多是从个人的具体实践出发,给人的印象是对逆溯方法更加侧重.萨特人学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个人实践即构成的辩证法,二是群集与实践一惰性,即反辩证法,三是集团实践,即被构成的辩证法.萨特认为:在被人所中介的同等程度上,人被物所中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辩证法的循环.由此开始,他逆溯地批判考察了第一个环节,即孤立个人的物质需要和劳动实践.个人实践本身即是辩证的.个人由于需要而参与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把本身变为惰性的工具也把别的惰性物体变成自己的工具,以便能对周围的惰性物质发生作用.个人实践构成环境,同时环境又对个人有制约作用并使其异化.在考察反辩证法领域之前,萨特先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历史创造人的同等程度上,人创造了历史."L至此,孤立的个人通过劳动,利益,家庭等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形成关系网络: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其具体的敌对关系是物质条件的匮乏.在实践一惰性领域中,物质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最初统一.人已经用自己的实践统一了物质,而物质便被动地支撑起这个统一.人自己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支配着它的创造者,形成所谓"反人",人由能动的构成主体而成为一种"实践一惰性"的被动存在.这种结果,是由于人的匮乏和需要造成的.匮乏使人永远趋向支配自然,同时又被自然所支配.同时,又使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异化和对立的非人状态.一个人的满足必定形成了另一个人解脱匮乏的障碍.匮乏是一种否定的力量,它的意义并不是消极的,它使人类具有消灭异化的动力,使人的历史有了永久的"可能性基础".也就是说,构成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被构成的辩证法阶段,反辩证法阶段被否定,人类基于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和目的,而从被动的外在统一进入主动的内在统一,形成集团.在外来压力下,为使集团达到"自为化",出现了"誓愿集团",个体成员为了集体的共同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自由,同时,共同利益的实现又补偿了个体所做的牺牲.为了进一步免除"群集性"的危险,集团进一步强化为"制度化集团",产生了统治和被统治者,加深了人的异化.制度集团的基本内核是共同实践,也是个人自由的异化,并且为统治者的产生提供了外在的基础,个人自由便淹没于集权主义的非主体性异化之中.从以上对萨特人学理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的实质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历史哲学,以主体化的个人为起点,以主体化的对象化过程为逻辑,以人的异化及其历史形态的展开为历史辩证法的基本脉络,构建了所谓】53,东岳论2006.7人学体系.萨特反对以社会历史的框架来理解个人,把个人变成某种解释历史的原因,从而在个人的实践运动中反求和逆溯历史的总体化过程.四,结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萨特的人学理论呢?他果真如萨特所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一块"飞地"吗?这一理论真的用存在主义的人学观点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全面,辩证,客观地看待萨特这一"结构的历史的人学"观点呢?不妨做出如下几点总结:一,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是没有根据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的原因是其实证性的方法,尤其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种研究方法把人等同于自然,其对历史的研究正像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一样,是一种纯粹的客观性,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萨特还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会面是马克思的不幸,马克思主义由于恩格斯的辩证法而黯然失色."自然辩证法"像硫酸一样,把个人从马克思主义中冲掉,从而使其滑入机械的历史决定论.所以,自然辩证法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辩证法",它从反面证实了人学辩证法的必然性及其真理性."辩证法必须从个人开始,而不是从某种超个人的集合开始."[萨特意图用自己的人学辩证法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毋庸讳言,萨特的人学方法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它对于机械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是一个批评,至少是一个有力的警告,提醒我们对于历史的解释不能简单化,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机械的教条,不能用一般规律原理代替对于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的研究,而应把一般性和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但是,对于萨特的历史人学自身而言,它却不具有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飞地"的资格,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学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忽视对于人的研究.恰恰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探讨人的本质人手而分析研究历史,从而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了人的存在问题的重要性,人们"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所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种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l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的存在萨特是以思考人的存在状态而著名的。
在写作《存在与虚无》时期,萨特是单纯从个人的活动和选择中去思考人的本质的,因此,这时萨特眼中的人,是处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苦闷的、孤独无靠的人。
到了写作《辩证理性批判》时期,萨特试图综合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因而,社会和历史的范畴开始成为萨特思考人的存在的工具。
人们往往把《辩证理性批判》看作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而实际上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并未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虽然萨特这时大量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但他使用这些范畴只不过是为了完善存在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人在历史中的纵向关系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既成结论开始自己的论述,提出,人创造历史,同时,人又是他创造的历史所创造的。
从这一点出发,萨特展开了人的纵向的历史关系的探讨,试图从人与先前世代中的人的活动的联系中来理解人的存在。
萨特认为,人创造历史这一点不能局限在个人身上进行思考,作为个体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还不是历史的动力。
因为,人创造历史首先是在诸如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等先前实际存在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创造历史的是人而不是先前的条件,但如果没有这些先前的条件,人也就无从创造了,正是先前的条件为人变革历史的活动确定方向和提供物质的现实性,人创造历史无非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超越先前的条件。
先前的条件是先前世代中人的创造活动的物化,它把不同世代的人联系在一起,是先有了过去人的创造活动才产生了现在的创造活动。
对于创造历史的活动来说,人与他人以及过去的人是一个综合统一的总体,正是这个综合统一的总体才是真正的历史动力。
人创造历史,人在历史的发展中结成客观的联系。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也许会说历史与我不相干,我并没有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处在社会中的人,只要活动,无疑就已经将自己的活动投入到创造历史的总体之中去了,而且,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会有他人的活动来支持他的存在。
在这种意义上,他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把他纳入到历史创造者的行列之中了。
所以,一切人都是历史中的人,一切人都在进行着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把一切人联系在一起。
人们之所以意识不到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他的活动往往被其他人的活动所掩盖。
对于社会集团来说也是这样。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屡屡看到,一个集团的实践活动的成果为另一个集团所摘取。
比如农民运动的受益者往往是封建地主阶级,从而使农民运动失去了行动的真实意义。
但是,在萨特看来,“这并不是说,作为人对历史的实际作用的那种行动不存在,而只是说,其达到的结果——即使符合人们自己提出的目标——当人们把它放到总体化的运动中去的时候,根本不同于它在地方范围所出现的那样。
”[1] 因为农民运动虽然失败了,封建地主阶级重新获得了胜利,但是农民运动已深深地把它的印记打在历史之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所以,“人就是这样创造历史的,这就是说,他在历史中把自己客观化,又在其中把自己异化;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它是一切人的全部活动的特有的成绩——对人显得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在整个客观的结果中认不出他们的行动的意义 ( 尽管局部地看来他们的行动是成功的 ) 。
”[2]人是主体,当然,人在历史中活动会产生种种异化,但异化只能够改变人的行动的结果,却不能够改变行动的深刻的实质,人的活动是为了人的对世界的改造。
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虽然必须倚恃于先前的条件和现有的社会环境,但它们只不过是从属于人和支持着人的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在通过先前的条件和现有的社会环境去改造世界时,恰恰是为了人对这些先前的条件和现有的社会环境的超越。
而一旦实现了这种超越,人的活动就打开了通向未来的通路,即通过自己的活动将自己与未来的人联系了起来。
人与人在历史中的这种纵向联系,使历史的发展呈现为一种连续的过程,即历史是世代人的活动的累积,每一代人都是以其先辈所达到的成果为起点的,是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历史进一步发展的。
二人在历史中的横向关系人在创造历史中的纵向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的历史关系或人与历史的关系,而人在创造历史中的横向关系则是人的社会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当他人为了自己生存的目的而在他身上实现了某种东西的时,他也通过他人达到了同样的结果。
这样一来,他与他人就共同实现了对先前条件和现有社会环境的超越。
萨特说:“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对某种情况的超越,在于他能够做到对别人在他身上所实现的东西反过来有所作为,尽管他从来没有在他的客观化中认识到自己。
” [3]历史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产生着人的关系,每一代人的实践都开拓着人的新型关系的可能性。
萨特说:“个人之所以把自己客观化而且参加历史的创造,就是因为他超越现存的情况而趋向可能的领域并且实现所有的可能性之中的一个:于是,他的计划就具有一种现实性,虽然本人可能不知道它;同时,这种现实性,由于它所表现和它所产生的矛盾,影响着事变的进程。
” [4]人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是交叉着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生成的关系,当人的横向关系以可能性的形式存在时,它是随时准备转化为此在的未来。
在实践活动中,人除了要求实现他人在他身上所实现的东西之外,还要求他的活动得到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的支持。
当然,他也必须支持着他人的活动,不管他主观上是否愿意这样做,但他客观上必须这样做。
一般说来,社会有选择地对人的活动提供支持。
以择业为例,在现代社会里,对保健医生的公共需要不断地增加,但从业人数却大大地不足,这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构成了一种实际的、具体的和可能的未来,即选择保健医生的职业。
同样道理,在社会朝着务实的方向发展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注就大大超过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某些人就会放弃在未来成为哲学家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未来,对于个人来说是直接受着他所能认识到的利益要求所决定的,社会对他的选择作出集体性的支持也是基于社会的公共需要并通过给予他能意识到的利益来进行的。
虽然历史总是向人们打开更广阔的永远开放的可能性,但个人只根据自己的实际利益行动,因为个人只看到自己的直接利益。
正是由于这个直接利益使人们结合起来,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而且有机的社会关系。
萨特认为,就人与历史的关系而言,虽然,个人创造历史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个人行动中却体现了集体的愿望和要求。
萨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从未驾驶过飞机的黑人在伦敦附近的机场上偷了一架飞机,而作为有色人种他是属于被禁止飞行之列的,这个黑人在慷慨赴死地驾机飞行时,可能并不是要作一次政治示威,而是以死来反抗他的个人命运,但是他在选择赴死的方式时违反了英国人的种族主义禁令,即冲破了他一生下来就被决定了的不准他飞行的禁令。
因而,他在驾机飞行时所表现出来的是有色人种对殖民者的反抗,是殖民地人民的集体反抗的一种特殊化,他的行动代表了殖民地人民的集体要求和解放冲动。
“这个死亡,同时意味着他的人民的不可能的反抗,所以它也意味着他同殖民者的目前的关系,意味着仇恨和抵抗的彻底性,最后,意味着这个人的内心的计划,他的一种简单明了的自由选择——赴死的自由的选择”[5] 所以说,个人的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集体,进而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个人的行动反映了集体的愿望和要求,同时这种愿望和要求又包含着社会深层的历史趋势,因而个人的行动就成了历史运动的象征。
一旦个人的行动扬弃自身的特殊性而走向普遍化,人的横向关系就成了现实的关系,而且,这个关系甚至成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运动的基础。
三社会集团与个人在萨特的存在主义看来,历史是根源于个人实践的。
然而,我们在历史的运动中经常看到的是集团的行动。
在每一次历史事变中,都显示出了集团的力量,即表现为集团之间的冲突。
集团之间的冲突决定了集团的存在和改变,而集团自身性质、结构的改变和矛盾对立的平衡或非平衡状况,又决定了历史事变的方向与进程。
因此,历史发展的最直接的承载物是集团,集团是反映在历史表象上的主体。
但是,集团决不是离开了个人的抽象。
萨特认为,对集团在历史事变中的作用的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历史事变的深层是个人在起作用,集团只不过是个人创造历史的工具和桥梁,集团也是个人创造的。
当然,在个人创造集团的同时,集团又把权力和效力给予个人,接受这种给予的人也就成了集团的创造物,成了集团的代表和象征。
个人永远是不可还原的因素,一切集团都铭刻着个人的印记。
当集团的结构能够包容个人的特殊性时,集团中处处都突出地显现着个人的特殊性;当集团的内部结构不允许个人的特殊性存在时,那么这个集团无非是把个人的特殊性普遍化,即集团在整体上表现为个人的个性。
因为集团在为自己创造出领袖时,往往是把集团个人化了。
因此,集团也需要从个人那里获得理解,或者说,集团无非是个人的存在形式。
我们知道,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关于个人的人的理论,但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他又是把人放臵在历史之中,放臵在具体的集团之中的。
因为只有在集团之中,个体才需要在理解自我的同时也理解别人,并且在这种理解中形成集团的结构和实现集团的功能。
也就是说,集团需要统一的理论和原则来规范集团中的一切个人,而这种理论和原则正是来自于集团中的一切个人自我理解和理解别人的方式。
萨特认为,集团的形成是根源于外部压力的威胁,这种威胁使每一个人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因而把自己的命运也看作是他人的命运。
比如,在 1789 年 6 月,当法国国王惧怕发生一场暴力而把军队调到巴黎时,本来只想到自己而彼此之间相互猜疑的巴黎群众,一下子意识到国王对他们的不信任,意识到他们即整个巴黎群众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把对自己的威胁也看作是对其他一切人的威胁来体验,认识到在被国王的军队包围了的巴黎,每个人的命运是同全体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他们就不再抢劫面包坊而去抢劫军械库,从而武装起来共同反对国王。
由于国王的军队已经开进巴黎,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攻克国王在巴黎的堡垒——巴士底狱。
所以,巴黎市民在攻占巴士底狱中组成的集团完全是由于国王的军队这一外部因素所促成的。
在这种集团中,“个人之间的联结,在其各种真实的形式上,是在他人那里直接发现了人们自己的它者性的联结。
”[6] 是共同的危险把分散的个人实践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
总之,在萨特看来,集团并不是超个人的社会实体,集团仅仅是由个人构成的,是个人的存在形式,集团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从属于个人的目的的。
所以社会集团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自身的关系。
四社会集团的类型社会集团作为人的存在形式并不总是与个人相一致相谐调的,尽管集团是由人结合起来的,然而一旦人结合成集团,就会出现人与集团之间的矛盾甚至对立状况,随着集团的发展,集团的内部结构越是有序,集团的组织越是严密,人与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就越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