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_以江苏省为例_付晓军

合集下载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作者:黄晗李娟肖志雄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06期摘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在总结归纳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武汉城市圈的城乡一体化评价为例,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武汉城市圈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依据实证结果分析了各因子的意义,结论可以为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6-1442-05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Taking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s ExampleHUANG Han,LI Juan,XIAO Zhi-xiong(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Abstract: To implemen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necessory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used to process data. The significance of each factor was analyzed with the empirical results.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constructio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_陈俊峰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_陈俊峰

3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评价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必须构建一个明确合 理的量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准确反映城乡一体化 的内涵,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综合性原则。针对城乡一体化的系统性特 点,所选取的指标应涵盖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 态环境等方面,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城乡关系的总体状 况,并且在对城乡一体化测评时必须从多角度进行综合 判断。 第二,针对性原则。首先,城乡一体化反映的是城 乡关系的现实状况和客观水平,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 应该主要从城乡关系角度来考虑。在选择指标时,应尽 可能选择能够直接反映城乡关系的相对指标,而应避免 选择那些只能单方面反映城市或农村发展状况的指标, 避免选择那些只反映区域内平均水平而掩盖城乡差异的 指标。其次,所选取的指标应能合理反映当前我国城乡 发展现状,体现城乡各自发展特色,特别应避免忽视农 村优势的“城市倾向”导致指标选取不当。 第三,独立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应相互独 立,不能互相替代和互为解释。同时,独立性原则还要 求每一项所选取的指标都能够反映城乡关系的某一方面
作者简介 陈俊峰,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社 会学博士。 宋雨洁,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江淮城市群城 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16
China Ancient City
Urbanization and Strategic Positioning
中国名城
城镇化和战略定位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陈俊峰 宋雨洁
摘 要:目前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已成 为国内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 了述评,在界定城乡一体化内涵和厘清其主要特性的基础 上,依据相应的原则,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 环境等层面,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 说明了指标赋权、数据标准化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基 本过程。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Abstract: Currently,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new study hotspot in our academia. Providing a review of existing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 connotation and clarifies such integration’s several principal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principles, it builds an index system on the evalu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population, economic, social and living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Here also describes major methods and basic processes of index weighting, data standardization as well as general evaluation in detail.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indicator system; general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5-16(7)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要 : 目前 针 对 城 乡一 体 化 发 展 水 平进 行 测 评 已成
为 国内学界 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对既有相关研 究成果进行 了述评 ,在界 定城 乡一体化 内涵和 厘清其主要特性 的基础
上 ,依 据 相 应 的 原 则 ,从 空 间 、人 口、 经 济 、 社 会 、 生 活
体 化研 究 进入 一个新 的阶段 ,许 多学者 不再 局 限于城
关 键 词 :城 乡一 体 化 ;指 标 体 系 ;综合 评 价
取 和构 建测 度城 乡一体 化水 平 的指标 体 系是 必须解 决 的
关键 问题 。
1 城 乡一体 化评 价 的研 究进 展
从 既有 研 究 来 看 ,对 城 乡一 体 化 测 量 指标 的选 取 方法基 本 分为两 类 。一 类是将城 乡一体 化看作 城镇 与 乡
度作 出判断 ,其 中空 间联 系分 为 自然 基础 、城 镇体 系 、 基 础 设 施 等3 个 子 系统 , a 9 个 因子 ,功能 联 系分 为 经济 发 展 、社 会联 系、环 境 条件 等3 个子 系统 和 1 3 个 因子 。
作者 简介
陈俊峰 ,安徽 大 学社 会 与政 治学 院社 会 学 系主 任 ,副教授 ,社
村在经 济 、社会 、 文化 、生态 、空 间等 多领 域 、多层 次
的相 互融合 并趋 于 一体 的过程 ,为; 隹确 地测 度城 乡一体 化水平 ,需要 对各领 域进 行指 标设 计并 构建 比较 全面 的 评价 指 标 体 系 。其 中杨 荣南 ( 1 9 9 7)的研 究较 早 且 具 有代 表性 ,他 从经 济、 人 口、社会 、生 活 、环境 生态 等 五 个维 度 ,选 取 了2 4 个 二 级指 标 进 行 测评 。顾 益 康 等 ( 2 0 0 4)以城 乡一 体 化 的发 展 度 、 差异 度 和协 调 度 为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颜芳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3期摘要:以城乡差异为着眼点,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等四个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测度,并提出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149-04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之间被隔离,形成了现代发达的城市与传统落后的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这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而且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如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越来越大。

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一个地区要制定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重点,就需要一套科学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有个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选择原则1.科学性原则。

指标设置必须能够反映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并能全面反映城乡之间在空间、经济、社会、生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诸方面的特征和水平。

应多角度、多方面选择评价指标,以保证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可行性原则。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全方位动态变化过程,既有可以量化的转变,又有无形的转变,建立指标体系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指标的选取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尽量选取既有可比性又可以量化的指标,便于比较和应用。

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中国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评价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研究进展对于了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概念界定和理论构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界定和理论构建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

过去,该领域缺乏统一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难以量化和评价城乡一体化水平。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和理论框架,为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构建: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根据城乡一体化的不同阶段和发展需求,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需求。

三、指标权重及测度方法在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和测度方法是评价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信息熵法、模糊综合评价等统计方法,对指标的权重和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并提出了一系列适用的计算方法。

四、实证研究为了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研究还发现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

综上所述,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涉及概念界定和理论构建、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及测度方法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的深入研究,优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更加科学、全面和有效的评价方法,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江苏省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江苏省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仅需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还迫切需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和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便对乡村振兴的进展和成效做出准确的判断,引导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章以《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为依据,结合江苏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乡村振兴提出的5个维度为基础,构建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5个一级指标,然后利用江苏各地区历年经济统计数据,甄别选取26个二级指标,作为评价江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为江苏省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30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9-0023-04(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江苏宿迁223800)费绍金陆海霞纪燕霞虞冰∗∗∗第41卷第9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9月Vol.41No.9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Sep .2021收稿日期:2021-05-08作者简介:费绍金(1974-),男,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概率统计。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2019SJA2006)。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实施意见,2018年5月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江苏将在2018-2022年的五年中,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大任务。

当前,在江苏全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江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和成果进行量化,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引导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作者:邱丽娟王丹丹苗雨君来源:《对外经贸》2017年第12期[摘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基于黑龙江省1995—2014年相关数据,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三个维度设计出十个具体指标,对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综合测算,总结近些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揭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流转、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探索发展路径,以期有力推进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主成分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12-0048-04一、引言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题,国内外学术届研究成果较多。

我国研究学者陈城早在1984《是社会主义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一文中便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1]。

此后,陆续有多篇城乡一体化研究论文,但早期文章定性研究较多。

随着国家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关于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价、路径等定量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但此类研究多定位于全国范围或发达地区,较少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长期系统研究。

黑龙江省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又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三农”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城乡不均衡发展严重制约了经济结构转变[2]。

推进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不断深化改革来突破多年来城乡分割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农民享受国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构建(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黑龙江省具体情况,参考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从三个维度研究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别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

在这三个类别下具体又分为10个具体指标,设计这10个指标既不复杂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各项原始数据均来源于1995—2014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通过相应指标计算公式计算出各指标层的数值。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提高公民幸福感的必经之路。

城乡一体化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综合协作,涉及到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投融资、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探讨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和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有机体现。

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理论构建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概念,如城乡、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城市发展等。

其次需要深入分析城乡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均、基础设施不完备等。

最后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资源整合共享、产业结构升级等。

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理论体系,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政策支撑体系城乡一体化需要政策支撑,政策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划制度、政策措施等。

法律法规是保障城乡一体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规划制度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政策措施是落实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保障。

政策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3.重点问题研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资源配置不均、城乡环境污染等。

在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实践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很多成绩。

1.财政体系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城市与农村的财政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促进社会公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一、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教育一体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框架,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数据进行测算,以期为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这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通过一体化策略,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在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机会等多个维度。

这些指标不仅要能够反映城乡教育的现状差异,还要能够衡量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际进展,本文还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测算。

通过收集和分析城乡教育相关数据,可以量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程度和速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支持。

同时,测算结果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瓶颈和问题,为未来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理论框架、评估指标体系和进行实证测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和现状,为推进一体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1.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与意义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战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教育领域的城乡差距却仍然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

本文通过参考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论文,设置了反映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口、城乡生活等6个一级指标,共设置29个二级指标,构成了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指标体系设计应满足以下几项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即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反映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尽量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力求呈现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第二,系统性原则,即应从系统整体出发,能够真实反映城乡关系的各个方面及其主要特征。

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不能过于复杂,力争简明实用,用较少指标反映较多的实质性内容。

设计的指标便于收集和量化,从而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第四,可比性原则,即要求能反映城乡发展的共性特征,又能测度其个性特征,从而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国内对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次研究是杨荣南在1997年发表的文章《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在该文中作者设置了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和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等5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来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此后十多年时间里,尤其是近几年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在这些文章中关于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口、城乡生活等方面的研究。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分析与机制创新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分析与机制创新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分析与机制创新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孙建群;钱佳;田晓明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5)3
【摘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以政府为主体、农村为重点,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最终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数量、质量和可及性方面大体相等的基本
公共服务。

以江苏省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到的资料表明,江苏城
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表现为“三维模式框架”,即苏北地区“后发赶超型”模式、苏中地区“多向应对型”模式和苏南地区“内生综合型”模式。

江苏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则表现为“五位一体、六级联动”机制模型。

江苏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模式分析和机制创新将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也会对我国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
服务体系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

【总页数】10页(P63-72)
【作者】孙建群;钱佳;田晓明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苏州科技大学教育
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化解社会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共议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矛盾疏导机制——“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分论坛侧记
2.非均等化到均等化:基于GIS分析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例
3.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新探索——评《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
4.统筹城乡与均等化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以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

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17期(总第493期)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华宇佳,马晓旭(扬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摘要]乡村振兴是目前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衡量乡村振兴实现程度,并为乡村进一步振兴指明方向。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情况以及乡村振兴“五大振兴”内涵,构建了包含五大准则层、12项一级指标以及43项二级指标的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2015—2017年江苏省乡村振兴程度进行评价比较,并为促进江苏省乡村振兴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评价;江苏[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促进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即通过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来共同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我国“三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指导,有利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合理健康发展。

江苏省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十分重视乡村振兴。

然而,目前江苏省乡村振兴进展如何?如何进一步实现突破?等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估对于解决此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从五大振兴角度出发,建立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进行评价。

1 江苏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1 指标选取原则选取评价指标,遵循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原则,使得指标科学可靠,能够有效的反映各层面的表现情况,且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得评价体系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同时,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比性,以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程度。

1.2 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是正确认识和评价乡村振兴程度的基础。

该评价指标体系以“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准则层。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差异评价体系探析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差异评价体系探析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差异评价体系探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差异评价体系探析【摘要】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居民差距,实现城乡等值化,最终达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是我国乃至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系统反映城乡差距、准确测度城乡之间的差距,全面把握城乡关系的动态变化趋势,科学判断城乡之间差异的程度,为调整城乡利益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给出了反映城乡差距的差异指数,用于评判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城乡之间的差异度。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差异评价体系城乡既是特殊区域之间的连接体,又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等不同社会阶层的连接体,城乡差距是地区差距和社会阶层间差距的集中反映。

建立一套反映城乡差距的指标体系,准确把握城乡关系的动态变化趋势,科学判断城乡之间差距的程度,为调整城乡利益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进行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根据城乡关系融合的终极目标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指标集合。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能够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状态并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体现城乡相互融合、统筹发展的水平。

因此,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条件不同,所处的一体化阶段也会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也应该有所差别。

因此所设指标要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宏观目标相统一,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从系统整体出发,能够真实反映统筹城乡发展各个方面及其主要特征,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

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
案例解读
一、工作背景 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 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上,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无支撑性产业,且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条不长,产业集中度不高。 空间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加剧 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对土地等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及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环境准入政策更加严
套机械、包装等产业 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保证“人人有事做,家家
有钱赚”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 案例解读 工作任务
《莆田市城乡一体化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 体方案》提出主要工 作任务可以概括为:
“两个切入点、八个 创新、三个集中、两 个区。”
案例解读
缩小差距
消除二元结构,从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 障、公共服务、城乡面貌等各方面缩小差 距。
东罾村坐落在黄海之滨,东连滨海港,西接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省道 226线贯穿南北,临海高等级公路穿越东西,村域面积6.1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 1120户,5100人口。
改造之前的景象如“四处野茫茫,只见芦苇荡”般偏僻、居民收入较低。
案例解读
滨海县八滩镇、东罾村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东罾村城乡一体化Biblioteka 展规划案例解读以“四个百万亩”作为产业发展目标: 百万亩
优质粮油 百万亩花卉园艺 百万亩特种水产 百万亩生态林地
苏州市自2009年启动城乡一体化工作至今已建成14个万亩以上、78个千亩以 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累计建设高效农业170万亩,设施农业31.9万亩,高效农业 面积占种养面积比重达到48%。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研究
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难度较大。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工作典章解读
成都市城乡 一体化工作 典章解读
案例解读
二、成都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 一体化

江苏城乡一体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江苏城乡一体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3可 行性 原则 。 . 监测 指标 要具 有较 好 的敏感 性 . 使 其 对 监 测 对 象 变 化 情 况 可 以通 过 量 化 的方 法 进
农 村 经 济 持 续 发 展 , 民生 活 显 著 改 善 . 村 环 境 农 农 不 断优 化 , 乡 一体 化 发 展迈 出 了坚 实 步 伐 。本 文 城 拟 通 过 定 量 化 方 法 来 测 算 江 苏 省 的 城 乡 一 体 化 水平。 二、 江苏城 乡一体 化 监测 指标 体 系 的构建
豳幽


江 苏 城 乡 一 体 化 水 平 测 算 与 分 析
曹明霞
【 摘 要 】 过 运 用 主成 分 综 合 评 价 法 对 2 0 通 0 8年 江 苏 省 的城 乡一 体 化 水 平 进 行 测 算 。 果 表 明 , 苏 城 乡一 体 化 整 结 江
体 水 平 不是 很 高 , 3个 省 辖 市城 乡一体 化 发 展 地 域 特 征 与 江 苏省 区域 经 济 发展 差 异 规 律 有 较 强 的 一致 省持 续 强化 “ 乡 城
入 、 活 、 育 、 生 、 化 、 会保 障 等社 会 经 济 的 生 教 卫 文 社 各个 方 面 , 测 指 标 体 系 既 要 尽 可 能 全 面 , 要 力 监 又 求 精 炼 , 出重点 。要 能立 足 于省情 、 面准 确反 映 突 全 城 乡一 体 化发 展 的 内涵 , 学 评 价 和 正确 衡 量 城 乡 科 体 化发 展 的进 程 。 2系统 性 原则 。监测 指标 体 系要 能 真 实反 映城 .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建 立 应 围 绕 城 乡一 体 化 发 展
的 内涵 和外 延 , 彻 科学 发展 观 , 持 以人 为本 , 贯 坚 关

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阶段划分_以大西安为例

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阶段划分_以大西安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07,19(7):141~143Acta Agriculturae J iangxi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阶段划分以大西安为例罗雅丽,张常新 收稿日期:2007-04-01作者简介:罗雅丽(1974-),女,陕西宝鸡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乡规划。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 要:从客观评价某一地区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城乡发展水平和协调度两个二级目标指标为依据,将城乡一体化发展划分为传统二元结构、城乡互动起步、初步一体化、中度一体化、高度一体化5个阶段。

并对1980~2004年大西安城乡一体化水平演进和2004年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阶段划分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7)07-0141-03 城乡一体化思想由来已久,且在实践中广为应用,但到目前为止对其涵义的界定却并不统一,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理论上的不成熟,使得社会对其内涵认识还存在误区,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1]。

如何科学地界定其内涵,客观评价地区的发展状况是当前各地实施城乡统筹战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迫切要求。

1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1.1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笔者对城乡一体化基本内涵作如下表述: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城乡互补、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选择;是一种城乡关系进入以互补、融合、协同发展为基本标志的理想状态的目标模式;是强调城乡互动、协同发展过程,表达城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高度协调的结果。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彻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促进城乡互动,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1.2 城乡一体化与现代化及小康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等概念的重叠性 现代化指标侧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级阶段性目标;工业化更加关注生产力、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强调人口的空间分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乡村现代化的交叉和融合,它应该包括城市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的内容,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应该强调城乡体制、制度、机会和权力的协调与公正,强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江苏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

江苏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

江苏城乡一体化的探究与实践时间:2010-05-17已有2052人阅读过中央重申,我国在新局势下推动乡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一定兼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把着力建立新式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动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这是从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

作为城乡二元构造的转型大国,我国正步入城市化时代。

不论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构造,仍是实现公正发展,都离不开城乡一体化的有关政策与改革的打破。

“十二五” 、“十三五” 期间,将是我国打破城乡二元构造、本质性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要点期间。

这是我国确保经济连续增添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条件,也是城乡居民共享繁华成就,实现城市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一、江苏较早就走“城乡联合”之路江苏在新中国成立早期是个农业大省。

1952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8.41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31 元,一、二、三次家产增添值之比为52.7 : 17.6 : 29.7 ,整个公民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

江苏人多地少,资源欠缺,人均据有耕地水平只有全国的80%,矿产资源潜伏价值只有邻省山东的16.9%,山西省的 3.5%,但地区条件相对较优,经济基础相对较强,长远以来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相对较大。

建国以来的前20 多年,国家的建设要点不在东部沿海,对江苏的投资相对较少,但依赖自己独到的区位优势和人文条件,江苏走出了一条自力开发、自主发展、外向开辟、城乡联合的发展道路。

江苏依赖农业的原始累积,发展乡村工业。

1972 年,二次家产(主假如工业)增添值的比重才开始超出一次家产(主假如农业)增添值的比重。

自50、60 年月萌芽, 70 年月初步发育,江苏创立了初具实力与规模的社队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陪伴着公社制度的解体,社队公司转变成乡镇公司。

政府放宽政策限制,对乡镇公司采纳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调整经济构造,优先发展轻纺工业,为乡镇公司发展供给了宽松的市场环境。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江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江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江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分析
傅兆君;王庆
【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7)003
【摘要】为了应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视野下,通过客观分析江苏城镇化发展现状,辨析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关系,提出江苏统筹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应该解决好大中小城市建设所涉及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被城镇化的人口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小城镇体系发展,从而推动江苏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总页数】7页(P36-42)
【作者】傅兆君;王庆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5
【相关文献】
1.城乡一体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J], 张洁云
2.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J], 丁延武
3.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基于对山东省龙口市的深度调研[J], ;
4.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基于对山东省龙口市的深度调研[J],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 [J], 梁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王立军;季浏;唐云豪;毛童爽;赵猛【期刊名称】《四川体育科学》【年(卷),期】2024(43)3【摘要】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评价既是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战略制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体化进程中阶段性成果的反馈。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德尔菲法、聚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3对一级指标、13对二级指标、32对三级指标构成的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黑龙江省县域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实证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3个地市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水平差异较大,依据计算得出的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指数,通过自然间断法聚类分析把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水平分为4类地区,二级指标的差异状况可以深刻的反映出制约一体化发展的因素。

综合评价结果认为,由于学校体育标准化进程和教育投入具有阶段性特征,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条目也需要适时地增减和调整。

为准确把握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进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步建立内在统一的学校体育监测体系和监测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动态评价。

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学校体育城乡一体化社会支持系统,形成一体化发展内在动力,进而构建城乡学校体育帮扶机制、集团化办学机制、资源统筹共享机制。

【总页数】12页(P105-116)【作者】王立军;季浏;唐云豪;毛童爽;赵猛【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7.01【相关文献】1.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2.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3.基于AHP模型下农村学校体育贫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4.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多目标最优化视角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9-10作者简介:付晓军(1989-),男,山东东营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第25卷第6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月Vol.25No.6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2010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付晓军(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 摘 要: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

文章对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解读,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采样数据通过单项指标评价模型和评价总模型对江苏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江苏省进入城乡初步一体化的结论。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江苏省;初步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0)06-0022-05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城乡一体化涉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系统发展的高级化、整体化过程,它为城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战略思路。

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近年来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政方针,积极探索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本文将从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依据模型对江苏城乡一体化演进过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一、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人类社会的城乡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原野集聚→乡村定居→孕育城市→城乡分化→城乡对立→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即指城乡一体化。

早在16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在他的著作《乌托邦》中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设想,这是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原始萌芽。

英国的埃比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极力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思想[1]。

恩格斯于1847年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提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形成相对成熟的城乡一体化思想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1895-1990)明确提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为城乡一体化的践行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

1985年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T.G.Me.Gee)提出了“desakota”概念,即“城乡一体化地区”,特指位于核心城市间原来人口稠密的农业区转化而成的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的地区。

国外通常用integra-tion,urba/rural composi-tion,desakota等来表示城乡一体的概念,但又都有各自的特定含义,与我们讨论研究的城乡一体化有一定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城乡一体化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

但学者们业已达成以下共识:第一,城乡一体化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称之为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第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第三,城乡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

绝不是全部乡村都转变为城市的过程,更不是城市的乡村化,而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因素而摈弃落后的病态的因素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第四,城乡一体化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

精神的、文化的社会内容不容忽视;第五,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看成缩小甚至消灭城乡差别的过程。

城乡差别是永恒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从上述五点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三者结合的定义。

因此,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城乡一体化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城市化是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而出现的“人口及非农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向不同于乡村外貌景观的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和城市数量逐渐增多”的过程。

按照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城市化过程倒S型曲线理论,城市化进程全过程可以分为初始、加速、后期三个阶段。

在城市化初始阶段,农村人口迅速地大规模地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是以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与萧条为代价的。

在加速阶段,城市化的侧重点转移到城市对农村的扩散、辐射、带动作用上来。

在后期阶段,人口与产业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转移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城市与乡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已基本接近,即城乡一体化阶段。

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不是对城市化的否定,而是城市化的指导理念和终极目标。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后,区域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市对农村的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便从高度城市化转向城乡一体化,我国北京、上海等地近年来业已不失时机地走上了城乡一体化道路。

城市化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在于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迅速增长,还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从而消除城乡对立、使城乡二元结构最小化,实现城乡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对城乡一体化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关键在于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提炼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找出城乡一体化表现的途径及影响其进程的主要因素。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之间发生社会经济联系而形成的一种地域关系,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关系十分复杂。

因此,要衡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只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难以获得全面的评价信息,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和全面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动态性和灵活性。

(二)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关于城市与乡村的分界线,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事实上,城乡之间的界线是难以界定清楚的。

这不仅因为受到行政隶属关系的干扰,还在于二者的边界也处于经常性变动之中。

为了量化上的方便,本文主要根据统计年鉴中的行政区域划分方式,“城”意指城市,以中心城市的市区代表城市;而“乡”既包括建制镇在内的广大农村(即行政区划中的县或县级市)范畴,也包括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县级小城市范围。

(三)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目前相关文献的阅读,总结出我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总的目标或目标层都是城乡一体化程度,所不同的是二级指标或者说处于总目标和具体指标之间的那层指标,我们暂且称其为一级指标。

典型的分法中一种是一级指标中每个指标直接包含城乡的发展和差异度,如杨荣南的《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将其分为五个方面,即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和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

对这五个方面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2]。

另一种分法是,将一级指标分为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异度,再对发展水平和差异化程度设置各个三级指标,根据计算得到的发展水平的得分和差异化程度的得分求和得出总的城乡一体化程度[3]。

本文采用第二种做法,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

(四)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价模型在对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模型组,该评价模型组包括总模型和分模型。

这些模型是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价总模型(Mt),城乡一体化程度单项指标评价模型(Si)。

1.单项指标评价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为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的为负向指标。

对正向指标按照公式(l)计算各个指标的得分:付晓军: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表1 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单位指标含义指标权重指标目标值指标性质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A)城乡一体化发展度(B1)城乡人均GDP(C1)$经济发达程度0.08 4 000+人口城市率(C2)%城市化程度0.07 70+县乡公路通车里程(C3)%交通发达程度0.06 85+非农人口所占比重(C4)%人口结构优化0.06 8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C5)%产业结构优化0.05三>二>一+非农业产值所占比重(C6)%产业结构非农化0.06 80+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C7)$农民消费能力0.05 150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C8)消费结构现代化0.07 0.3-城乡高中毛入学率(C9)%居民知识化程度0.05 90+城乡居民信息化实现程度(C10)%居民信息化程度0.04 80+城乡绿化覆盖率(C11)%生态环境优化0.04 55+城乡饮用自来水质达标率(C12)%城乡环保水平0.04 100+城乡一体化发展度(B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C13)%城乡经济差异程度0.07 200-城乡居民基尼系数(C14)城乡贫富差异程度0.06 0.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C15)%城乡福利差异程度0.06 80+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C16)%工农产业差异程度0.05 50+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支出比C17)%教育投资差异程度0.04 100-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例(C18)%财政支持差异程度0.05 20+ 注:a.“指标性质”栏下方的“十”为正向指标,“一”为负向指标。

b.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需在此期间保持年均7.2%的增长速度,2020年GDP将达到36万亿元,考虑到人口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达到2.6万元,相当于人均3250美元,再考虑到汇率因素,我们可以将3500美元作为农村人均GDP的标准值,考虑到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一般快于农村,将4500美元作为城市人均GDP的标准值,两者平均4000美元。

Si1(Oi≥gi)Oi/gi(Oi<gi烅烄烆)(1)对负向指标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个指标的评分值:Si0(Oi≥gmax)1-(Oi-gmin/(gmax-gmin)(gmin≤Oi≤gmax1(gmin≥Oi烅烄烆)(2)在(1)式和(2)式中,Si为指标的评分值,Oi为指标的原始值,gi为相应指标的目标值,gmin为下限,gmax为上限[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