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三首说课稿 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望天门山》说课稿一、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5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三首古诗【教学目标】1.知道“一”、“一”等7个生词,正确写出“段”、“楚”等13个生词,知道复调词“擦和磨”。

正确地读写这首诗中的单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带着情感阅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困难]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A部分【课时目标】1.能写“段、楚”等五个新词,并能正确读写诗歌中的词。

2.能够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整首诗;理解词句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阅读词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验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水的热爱,感受诗意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设计意图:运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用多媒体课件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介绍作者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有效地吸引了(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的注意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力。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望洞庭》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

这首诗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说学情:本班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参与了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诵读一句古诗名句;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

已经有了一定古诗词及古诗名句的积累了。

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想象、感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同学们应该是游刃有余的。

说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4.拓展吟诵描写洞庭美景的诗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

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本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刘禹锡去欣赏洞庭湖的山水美景,学习《望洞庭》。

学生齐读课题《望洞庭》2.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义。

(2)欣赏画面,感悟意境。

(3)感受语言美、音律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古诗欣赏技能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古诗欣赏技能。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望洞庭》原文及译文:提供原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内涵,并附上译文,方便学生对照阅读。
-《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同上,提供《宿建德江》的原文和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译文:同上,提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和译文,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此外,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来描绘和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的学生中,他们的语文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章。然而,对于古诗这种具有深层次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的文学形式,学生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一、引言本课将带领学生们领略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魅力,通过深入剖析这三首古诗,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们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诗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登鹳雀楼》首先,我们将学习《登鹳雀楼》,这是一首描绘壮丽山河的古诗。

诗人王之涣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壮丽又神秘的画卷之中。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壮丽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2. 《望庐山瀑布》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望庐山瀑布》。

这是一首描写瀑布的古诗,诗人李白用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瀑布的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于瀑布的感受。

3. 《夜宿山寺》最后,我们将学习《夜宿山寺》。

这首诗以山寺为背景,描述了诗人夜晚留宿时的所见所感。

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比喻,使整首诗充满了神秘感和启发性。

对于这首诗的教学,我们将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这三首古诗的基本含义和意境。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估1.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诗词接龙等。

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计划1.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对于不足之处,如可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或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要寻找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情境想象、对比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2.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3.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用于书写重点词句和段落。

2.投影仪:展示古诗的插图和背景资料。

3.教学软件:用于学生朗诵和情境想象。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朗诵、讨论、情境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朗诵、讨论和情境想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朗诵和情境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3.巩固练习:让学生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成果。

六、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朗诵、小组讨论和情境想象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素养。

以上就是《古诗三首》的说课稿,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基本词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山行》:学习其描绘的秋日山林景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 古诗《枫桥夜泊》:感受诗人夜晚泊船时的孤寂与愁绪。

- 古诗《晨兴》:体会诗人清晨散步时的愉悦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 难点:古诗中某些词汇的深层含义,以及诗人情感的内化与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卡片。

-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山林、夜晚的枫桥和清晨的田野,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讲解生僻字词。

3. 深入解读:分组讨论古诗内容,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别学生示范背诵,教师指导纠正。

5.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主题和特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重点词汇:列出三首诗中的生僻词汇及其释义。

- 情感线索:用图表展示每首诗的情感变化和主题。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所学古诗,并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2. 课后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背诵能力,以及课堂参与情况。

-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三首古诗,还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由《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组成。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季的景色,但选材和立意各不相同。

《山行》描绘了秋日山野的生机;《赠刘景文》重在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夜书所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组诗的安排,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层次地由三首描写不同情感、内容的古诗构成,为四年级学习短篇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写“寒、挑”等5个生字,会认读“寒、径”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并默写《山行》、《夜书所见》。

3.通过朗读、对比和课外延伸,理解诗的意思,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之美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通过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将采用“五读法”进行教学,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感情——拓展延伸——书写练习。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词句讲解、设疑质疑等方法深入解析诗意;用小练笔的方式将诗意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感悟,再外化为写作练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情景和声音,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备生字卡片和田字格黑板贴纸。

用于教授生字和展示学生的作品。

3.准备古诗配乐和朗诵音频。

用于课堂中的配乐朗诵和背景音乐。

4.准备小练笔纸和彩笔。

用于课堂中的写作练习和画作展示。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秋天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2.引出本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展示古诗中的场景或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古诗三首是三年级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说课稿将介绍《古诗三首》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古诗,理解其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习优秀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古诗,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抽象和隐喻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古代文化背景和古诗作者的情感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2. 合作学习法: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互相讨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诗的背景知识、诗句演唱等,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介绍古代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的文字和音频,帮助学生熟悉古诗的内容和韵律。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朗读和表演,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启发思考。

4.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情感,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和美学价值。

6. 评价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案。

五、评价与反思通过教学过程的展示和互动,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可以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

本课的主题是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想象能力。

以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作者、写作背景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想象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三首古诗的主题和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古代诗人的形象和诗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和节奏。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纠正、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3. 背诵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学生自由背诵三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教师抽取部分学生展示背诵成果,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共同进步。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对今后的古诗学习,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古诗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三首古诗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及主题,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准确读写,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如“远上”、“寒山”、“石径”、“夜半”、“江枫”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山水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和动画,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为理解古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

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

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习,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17 古诗三首 说课稿

17 古诗三首 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头两句描绘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首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心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声势赫赫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挠,激起滔天的波涛。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篇经过对天门山现象和心里体验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奇特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天门山》重在抒发,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要点引导学生领会感情,赏识意境。

这一起也是个难点,由于学生对古诗触摸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并且“赏识意境”的练习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忽略。

别的,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现在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怎么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难明字词的意思,并经过词义了解达到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要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注重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凭借汉语拼音学习古诗,知道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了解词义句意,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了解诗篇内容,领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了解诗意,激起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情绪与价值观:领会作者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篇美的意境。

培养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说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吟诵已学过的古诗,说说知道的诗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望天门山》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正确规范书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理解“断”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开、回”感受长江的汹涌澎湃及天门山的高大雄伟,通过理解“相对出、日边来”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的理解:本单元主题为“祖国的壮丽山河”,着重培养学生借助关键字词理解一句或者一段话的意思,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古诗三首》是部编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美景。

在本组以“祖国壮丽山河”为专题的学习中起到开篇入题的作用。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表现)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能入情入境的朗读古诗,也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为读为主线,读中解意;层层深读,步步引入。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文言共生,体会诗情。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