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望天门山》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正确规范书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理解“断”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开、回”感受长江的汹涌澎湃及天门山的高大雄伟,通过理解“相对出、日边来”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的理解:本单元主题为“祖国的壮丽山河”,着重培养学生借助关键字词理解一句或者一段话的意思,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古诗三首》是部编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美景。

在本组以“祖国壮丽山河”为专题的学习中起到开篇入题的作用。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表现)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能入情入境的朗读古诗,也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为读为主线,读中解意;层层深读,步步引入。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文言共生,体会诗情。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部编《17、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附教案)

部编《17、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附教案)

《17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水平的综合考虑,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1、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

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一、引言本课将带领学生们领略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魅力,通过深入剖析这三首古诗,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们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诗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登鹳雀楼》首先,我们将学习《登鹳雀楼》,这是一首描绘壮丽山河的古诗。

诗人王之涣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壮丽又神秘的画卷之中。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壮丽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2. 《望庐山瀑布》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望庐山瀑布》。

这是一首描写瀑布的古诗,诗人李白用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瀑布的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于瀑布的感受。

3. 《夜宿山寺》最后,我们将学习《夜宿山寺》。

这首诗以山寺为背景,描述了诗人夜晚留宿时的所见所感。

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比喻,使整首诗充满了神秘感和启发性。

对于这首诗的教学,我们将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这三首古诗的基本含义和意境。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估1.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诗词接龙等。

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计划1.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对于不足之处,如可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或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要寻找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三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与想象,体味两首诗晴雨变化的景象。

2.对比学习,体悟苏轼“拟人”手法的妙用,提升分析对比等高级思维的发展。

3.链接人生经历,在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在比较中感受两首诗的关联,感悟“拟人”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过程:1. 借助注释、诗配画等手段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 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抓住动词、比喻的不同写法,感悟诗歌不同的意境。

(重点)3. 在品词鉴赏中感悟两位诗人豪放、悠闲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

(难点)板块一、印象苏轼1.借资料,认识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2.导入课题。

板块二、印象西湖(一)揭示诗题识西湖1. 齐读诗题,了解西湖。

2. 解析题意。

师:两首诗题完全相同,你读懂了什么?出示预习单:两首诗对比图谱,交流谈发现。

小结:同样写饮酒,同样写山水,同样是有晴有雨。

但是读来却给我们留下不一样的感觉。

3.指导朗读诵西湖(1)多形式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认识新词(“潋滟”“空蒙”),感受叠韵连绵词的读音特点。

(2)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借助注释理解“重冈”指的是群山。

(二)对比异同赞西湖1.整体感知西湖。

(1)《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板书:总相宜)(2)《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这首诗呢?(板书:君不会)2.小组谈论:同写西湖的晴雨天,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呢?请你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总相宜”,感受到“君不会”,用笔画下来,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交流探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紧扣拟人方法。

A.借助“诗画结合”“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潋滟”“空蒙”,读懂第一二诗句描述的画面。

B.补充“西施”背景材料,指导诵读,感受第三四行诗句比喻的妥帖。

小结:诗人通过神奇的想象,贴切的拟人,写出了西湖的独特神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说教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

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重点)2.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难点)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达到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效果。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欣赏美景,理解诗题在开课伊始,我将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西湖风景,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营造阅读期待。

引出课题,分析初晴与后雨的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品味诗意首先要求学生合作读,读准字音;接着我通过配乐朗读,进行示范读;然后要求学生自由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最后汇报读。

(三)精读诗句,培养情感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教案)

小学语文三上17《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祖国河山”,《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

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与本课的古诗教学似乎关系不大。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独特。

“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课文插图简洁而富有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照。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够参看注释、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比喻的巧妙,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朗读篇章页1.自读篇章页,说说自己的发现。

2.饱含深情朗读诗歌。

3.那就跟着诗人的脚步一起去领略祖国壮美的山河吧!二、学习《望天门山》1.李白是我们的老熟人了,谁来介绍一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

他的诗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1.(出示课件3)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出示课件5)了解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出示课件6)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预设: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解读教材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古诗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份量。

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我们,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诗总有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知从何解读这精辟的词句,不知该如何地去把握文本教授的尺度,那么,我就以《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一,文本解读:《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融情于景,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描写山川的气势。

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受。

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三,教法设计: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

”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抓住了诗歌的两条主线,一条是静态的诗歌美,一条是静态的诗歌美,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吟唱诗歌,创设意境之美。

这首诗重在写景,融情于景。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在古代,诗人写诗常常配以动听的旋律之后唱出来,谓为吟唱。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这首诗配以旋律唱出来,我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创设一种优美的意境。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

本课的主题是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想象能力。

以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作者、写作背景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想象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三首古诗的主题和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古代诗人的形象和诗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和节奏。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纠正、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3. 背诵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学生自由背诵三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教师抽取部分学生展示背诵成果,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共同进步。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17 古诗三首 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17 古诗三首 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5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

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

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

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之后
检查读书的情况。

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

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

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

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

最后,指导学生背诵。

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

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
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

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

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
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