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日知录 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9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9

?日知录?三那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方法:设疑法、引导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巧设情境入文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从一位大思想家的语录中提炼出来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二、知人论世说背景插入视频,结束顾炎武生平与学术思想三、提要钩玄明文意一〕、学文言,知句意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预习情况二〕、理思路,明观点?文须有益于天下?1、什么样的文章有益于天下?2、作者为什么认为文章要有益于天下?板书:益----------------------------------------损明道、纪政、察民、道善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引导、帮助、提升、称道迷惑、虚假、抄袭、谄媚真、善、实、美恶乱假丑〔正能量〕〔负能量〕儒家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章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1、著书应著什么样的书?为什么?2、后人怎样著书?什么原因?〔人心急躁,动机不纯,书无什实用价值〕板书:古人力而能传难----自成一家----所未及不可无----〔贵创新〕今人速而不传端正态度,反对急功近利,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文人之多?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的文人太多了吗?2、你认为“李杜〞是“真文人〞吗?你如何看待“精通经术〞与“擅长文学〞这两种文人?经学家也有过分注重章句之学,不顾全篇旨意,舍本逐末的文学家除有他的审美观和个人情感外,还反映社会现实不能一概抹杀。

板书:多----不识经术不通古今----韩愈、刘挚、杨雄、鲁直----立身贵务实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要识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经世致用。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 学案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 学案

时间:2014年3月25日【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3、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学习重、难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学习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激趣导入】【自主学习】1、作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3、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概况(见“阅读指南”)4、自读课文,明确字音数.()过终日着.()意愦愦.()埽.()除只恁.( )荆棘芜秽..()()战战兢兢.()著.力( ) 不肖.( )5.齐读课文,巩固字音。

6.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舍:方:真味:翻译:(2)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终日着意提醒精神:着意:穷:翻译:(3)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4)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4)

【课题】赏析古代散文经典之美,以《日知录》三则为例【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结合导学案完成)。

2、体会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3、学习本文的“散文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分享——“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联系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

”解题,明确《日知录》文体特点——古代短小精悍的散文。

二、读其文过渡:越是短小精悍的文章,越需要人们反复吟咏、诵读。

1、分组齐读,读准字音。

(师生共同点评,顺便提示文中重要字、词、句)过渡:语言文字是人类传达思想的工具2、自由品读,读出思想。

(生分享交流)预设——“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应著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之书”“读书人应以器识为先,识经术、通古今,摒弃华而不实之风”小结:无论是写文,还是著书,抑或为人处世,作者认为都应该讲究“经世致用”。

三、思其义1、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思想主张?(生发言畅谈)2、如何理解顾炎武口中的“天下”?引入顾炎武:“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小结:作者的思想中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其立足点不在于一国、不在于一时,而在于苍生和现世、后世,已经突破了时空之局限,达到一种高远的思想格局。

四、感其技过渡:语言文字可以辅助思想的传达,但还得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才能使其传达的思想深入人心。

1、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呢?找出来并具体分析。

明确:对比、举例、引用2、文中有没有直接表述作者这些思想观点的句子?明确:文章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但传达的道理依然深入人心。

拓展——《荀子·劝学》片段(可联系《过秦论》《阿房宫赋》《寡人之于国也》等片段)引入余党绪:“‘理’的传达与‘理’的论证,不完全是一码事。

9《日知录》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9《日知录》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9 《日知录》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日知录》是唐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一本学习笔记,袁宏道的《日知录》共16卷,是承先启后的《世说新语》和《文选》的学习笔记,记录了唐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本教案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为依据,将帮助学生加深对唐代文化和《日知录》的了解,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日知录》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袁宏道。

2.学习《日知录》中的三则故事,了解其故事情节和背后蕴含的哲理。

3.辨析《日知录》中的语言、文化和艺术特点。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日知录》中的三则故事,分析其蕴含的哲理和意义。

2.难点:辨认《日知录》中的语言、文化和艺术特点,并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实际应用和表达。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自主学习请学生提前阅读《日知录》选取篇目,并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故事寓意等。

2. 教师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了解唐代社会的变革与制度,认识袁宏道的学术成就和文学贡献。

3. 课堂互动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对《日知录》中三则故事的看法和心得体会,学生之间可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

第二课时1. 自主学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收集《日知录》故事中的艺术形式、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等要素,并加以整理和总结。

2. 教师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日知录》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风格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日知录》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

3. 课堂互动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日知录》为素材,按照特定主题创作小说、散文或诗歌,促进学生自由创作,拓展学生学术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1. 自主学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总结《日知录》故事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悟、有所领悟。

2. 教师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重温《日知录》三则故事,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背后的哲理和内涵。

3. 课堂互动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各自选取的篇目,通过展示表情、配乐等形式进行音乐化故事讲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日知录》三则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日知录》三则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究”《〈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以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

2、通过作者关于作文、做人的论述,让学生体会“经世致用”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经世致用”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部著作?其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提出的概念。

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实际上,《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二、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说过这样一句话:“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文章关系到治国的伟大功业,流传后代而不朽的盛大事业!这句话可谓将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

那么,既然写文章关系如此重大,怎样去写文章呢?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呢?咱们一起来看看顾炎武的观点。

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1.连线作者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

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整体感知《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书中的经世思想是非常丰富的。

顾氏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

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

”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

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外,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

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

在《周室班爵禄》条中,他说天子、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务,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

“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

所以,君主不应该肆虐于上以自尊,不应该厚取于民以自奉。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1)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1)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强调为现实服务,是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第九单元的单元关键词——“经世致用”,则是有清一代部分学者所积极倡导的一种学术思想。

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痛楚的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在恢复无望的情形下,遂走学术救国之道。

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经学即理学也”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其治学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

《日知录》为其倾尽心血之作。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这是他孜孜以求的求实致用思想和精神的写照。

学习这些文章,能够更透彻地理解“经世致用”思想的深刻内涵,感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在必修教材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古文学习能力。

本篇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篇必读篇目,言不甚难,意旨深远。

学习本课设计了课前以文言现象的整理与知识背景的梳理为主的预习案,学生需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来完成相关问题。

课中,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真正了解蕴含于文中的务实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明理启智,从而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学习本课,需要研读,需要拓展,需要联系,话题较具理性,学生思理上不易展开。

但可通过组织合作讨论,以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科学思辨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过程和方法:朗读课文,合作研讨,理解课文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正确看待顾炎武的治学精神,体会其学术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学习“经世致用”的思想,做一个求实致用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主张。

【教学难点】体会顾炎“经世致用”思想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设疑法、引导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巧设情境入文本——激趣导入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导入,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梁启超从一位大思想家的语录中提炼出来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4

《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1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吸收文中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吸收文中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点拨探讨【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病起书怀》中有这样的一句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说即便身份卑微也不忘关心国家。

国家的兴衰关乎每一个人,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有谁知道它出自哪里?“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那么在顾炎武看来,文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顾炎武先生的《日知录》三则,去体会他所倡导的学术精神。

二、知识链接1.作者:“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本名绛,乳名藩汉,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政治上,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文学上,主张“以文匡世”,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

诗文多伤时感事之作,表达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明室的眷怀之情。

2.作品: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3.背景:《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全书一千余条,文字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分为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地理等15类,顾炎武自己则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

《日知录》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1了解几个关键词:经世致用、顾炎武、《日知录》;2学习《日知录》两则;3 领悟“经世致用”思想在此两则文段中的体现。

二、了解本单元必知关键词:1从论语中体现“学以致用”思想的语录讲起,引出对“经世致用”思想的介绍。

2由经世致用思想附带对“湖湘精神”进行简单说明3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对作者顾炎武及作品《日知录》的介绍。

三、研习课文:(一)学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要求:1、读,读通句读语气;2、解,互助理解文意;3、悟,讨论体悟文理。

思考讨论:a.本则的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b.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怎样的文章又是有害的呢?c.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d本则是如何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的?拓展提升:你如何看待“文须有益于天下”这一观点?(二)学习第二则“著书之难”1、读、解 :要注意的字音:舛(chuǎn)漏2、悟-讨论:a著书之难,难在哪里?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b.怎样才能做到“自成一家”?c 举司马温公和马与的例子有何用意?d本则如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拓展提升:从顾炎武的“著书之难”你想到了什么?四、课堂小结:对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和“著书之难”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日知录》三则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日知录》三则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学习目标】1.诵读翻译,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分析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3.合作交流,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

体悟“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诵读翻译,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分析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合作交流,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

体悟“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检测(一)字音摭(zhí)我华奸佞(nìng)庶(shù)民舛(chuǎn)漏菑(zī)畲(shē)剿(chāo)袭潢(huáng)潦(lǎo)(二)翻译1.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也。

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2.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译: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

(三)顾炎武1.顾炎武,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2.代表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日知录》等,被称作是清朝的“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三、出示学习目标明确经世致用四、研读课文(一)齐读《文须有益于天下》,填空。

1.《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中心论点是文须有益于天下。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作者认为属无益之文的有“怪力乱神”之说、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3.本则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正反论证。

(教师点拨总结:文须有益于天下》一文,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挑读《著书之难》,填空。

1.著书之难,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人之所不可无。

“著述贵独创”的观点,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的例子意在和“后人”形成对比。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9 《日知录》三则-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9 《日知录》三则-人教版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由分享一句励志话语(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导入,并引出本课课题。

二、出示本节重点1、了解顾炎武及其“经世致用”的思想。

2、研习第一、二则,并积累文言知识。

三、了解作者顾炎武先由学生讲述顾炎武的小故事,老师再做补充,同时引出并介绍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四、预习检测学生当堂翻译两个重点句子:(1)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译:像这样的文章,对天下有好处,对将来有好处。

(3)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五、文脉梳理1.研讨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2)什么样的文章是“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3)什么样的文章是“无益之文”?(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2.研讨第二则《著书之难》(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司马光、吴端临;他之所以推崇这两部书,表明了他著书的价值尺度,即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著作)(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越多。

后世作者创作态度不诚实,动机——“成名”不纯。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著书难;古今对比论证。

)小结:作者谈古论今,阐述著书原则,表明爱恶褒贬,再次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思想。

河南省洛阳市高中语文 9《日知录》三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河南省洛阳市高中语文 9《日知录》三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出自哪?“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介绍顾炎武及《日知录》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

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

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

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

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三、研习无稽(jī)之言剿(chāo)袭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畲(shē)装潢(huáng)潦(lǎo)水襟裾(j ū)摭(zhí)谈(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1、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2、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①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难”是高标准严要求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河南省洛阳市高中语文 5.5《坛经》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河南省洛阳市高中语文 5.5《坛经》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坛经》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研读《慧能受法》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

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

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2、《慧能受法》内容分析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

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

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

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3、研读《南能北秀》译文: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

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

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

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

2022年 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学 学案

2022年 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学 学案

时间:2014/3/2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大学?常识,理解“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2、学习1-2段,积累常见实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一、激趣导入二、自主学习1、儒家根本经典之一。

原为中的一篇。

相传为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 ?、? ?、? ?合称为“四书〞。

2、?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经一章提出了、、三条纲领,又提出了、、、、、、、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3、何谓“大学〞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根底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4、给以下加横线的字注音在亲〔〕民恶〔〕恶〔〕臭〔〕好〔〕好〔〕色愤懥() 偾()事桀〔〕絜〔〕矩之道三、探究交流〔一〕研读课文第一段,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⑵虑而后能得〔〕⑶欲治( )其国者,先齐( )其家⑷致知( )在格物( )⑸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2、翻译以下句子。

〔注意加横线词语的解释〕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

③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探究句式〕3、自读本段分析:“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到达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二〕合作探究第二段1、齐读第二段2、解释以下句中加横线的词⑴所谓诚〔〕其意者⑶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⑷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翻译以下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①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②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快速思考:本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四、课堂检测有人说?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对现代人也很有用,如“君子必慎其独也〞,请联系社会和自身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并将之写成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

高中语文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学案

高中语文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学案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及句子的含义;2.了解文中表现的经世致用思想。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学生自学了解作者及其《日知录》。

资料见教材P76、《学法大视野》P107(重点:经世致用思想)经世致用:经世,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某某想,心存高远,胸怀天下;济世,学用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二、研读文段文须有益于天下1.给加点的字注音剿袭谀佞2.解释加点的词语纪政事察民隐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3、把下面二句译成现代汉语(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2)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4.讨论(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有哪四个理由?(2)本则从正反两面论述,正面是什么?反面是什么?你觉得效果如何?(3)从本则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经世致用思想?著书之难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子书自《孟》《荀》之外庶几其传也与小有舛(音读—)漏2.把下面二句译成现代汉语(1)故取诸子之言,汇而成书,此子书之一变也(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无其传也与?3. 讨论(1)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著书原则?这个原则特别强调的是什么?(2)一般著书者能否达到这个原则?如果达不到你认为最好怎么办?(3)从本则中可看出作者什么样的经世致用思想?三. 小结这三则讲的都是文章与文人,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思想。

写文章要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即文章要有益于天下;著书要有独创性,不能急于求名而滥写滥出。

四、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2013/4/16
【学习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等思想。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学习用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学习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

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

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

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

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

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

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

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

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25年,最终客死异乡。

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如潘耒写道:“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他是个给他的当代以及后代留下了多方面深刻影响的人,他的书也是如此,不仅是为了当代,而且为了千秋万代的利益。

3、《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宋代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的论述,主张“穷经,将以致用”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里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二)自读课文,明确字音
滑稽()围剿()剿袭()谀佞()庶()民舛漏()菑()畲()
潢()潦()襟裾()摭()
(三)齐读课文,巩固字音
(四)积累文言字词,翻译句子。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明:_________ 纪政事:___________ 察民隐:____________
句意:
2、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怪力乱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稽:_______________ 剿袭:___________ 句意:
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未及就:_____________ 庶乎…与:________________
句意:
4、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所以:______________ 视: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
句意:
(五)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一)研习第一则
(1)本则观点是什么?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习第二则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成果展示
五、当堂检测
学习本文之后,就“文须有益于天下”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法呢?动手写写吧!
六.知识拓展
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另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记录你学到的点点滴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