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 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 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 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 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 的核心部分。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1)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 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 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2) 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前提的教育。它是根据《教 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 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 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 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 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 种倾向。 从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可分为两大类:教育的内在价 值和外在价值。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类型两分法 的是杜威。 从人们所选择的教育目的的不同上来看,可以将上述教育 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分别解释为教育的理想价值 和教育的工具价值。教育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如我国山东高密一中:
校长李希贵1995年上任实施改革,他以素质教 育的思想为指导,并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 为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准则(“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 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 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 过自己的一生”)。
表示实际教育工 作努力争取实现 的某些具体标。
在实践中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目的要求特点划分: 终极性 教育目的 理 想 是指具有终极结果 的教育目的,表示各 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 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 的结果。
总的指导原则
具体体现
发展性 教育目的 现 实
音乐学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 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 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或普 通高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 位和文化、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 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 方面工作品德高尚的专门人才。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学 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 专长,能胜任中等学校等体育教学、课外 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组织竞赛工作, 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 并具有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等与体育相关工 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a、在教师的眼里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应有心理不健康的学 生; b、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用成功酿造自信; c、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锻炼; d、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 e、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尊重 每一个学生; f、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g、在教育者的词典里,只有“挫折”一词,没有“屈服” 二字; h、失败教育只会使教育失败,成功教育才能使教育成功; I、播种下的是习惯,收获到的是品格; j、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 能信其道”。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对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主要阐述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教育目的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分类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学生形成的、预期实现的品质和能力所设定的教育需求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教育目的的分类有三个维度:按照培养对象分为个体教育目的和集体教育目的;按照培养内容分为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和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按照培养要求分为知识型教育目的、德育型教育目的和能力型教育目的。
个体教育目的是以个体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健康、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集体教育目的是以集体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等。
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美感、道德和健康等;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其中一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或专项技能。
知识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德育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品德;能力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它从一开始就存在,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动态性。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3.综合性。
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4.个体化。
教育目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来设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和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设置原则和方法教育目的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实际。
2.进步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反映社会和个体的进步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 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
第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
的分析与评价
(一)两者对立的根源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对两者的分析与评价 1.个体本位主义:忽视社会的需要 2.社会本位主义:弱化人的需要 3.使两者和谐发展
教育目的的定位:培养人
……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 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有了这一稳固的基点,教育才有可能比较清醒和恰当地去 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随社会的变化而 变化。…….许多人似乎不懂得,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 有用,它还有丰富人精神生活的内在价值,而且学习本身也是 一个能使人获得乐趣和享受的过程。…….总之,教育不能把 受教育者仅仅作为手段和有用的工具来培养,而首先必须把他 们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教育目的中的人,可以包 含“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公民” 等,但却不能用其中任何一个来替代人,否则,教育目的就无法 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和所有的受教育者,教育就难免缺失,人的 发展就难免片面。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而 不是培养“人力”或其他什么仅供利用的工具,这是我国教育 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 ——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表现 (1)从发展的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 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 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目的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 社会的精神性动力。目的为实践指明方向,使实践带 有自觉性;实践将目的付诸实现,使目的具有客观现 实性。 目的与实践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具体的目的是人们实 践活动的起点,并体现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归宿中。 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 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 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从美国和解体前的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政策委员会于1938年发表了研究报告《美国民主教育的 目的》。这份报告中描述的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1)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听、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 (2)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 (3)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 的保护等。 (4)公民责任的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 在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目的既有属于个人发展方面的,又有属于社会经济效率和公民责任方面的,兼容了各种教 育目的的主张。美国的教育目的通常是菜单式的,常用研究报告的形式详细地列举出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借此来教育教育工 作者、学生和家长,以保证通过教育培养出理想的美国人。 前苏联曾是一个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国家,其一直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理论基础来制定教育目的, 因此其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学生的身体正常发展,培养健康和生气勃勃的一代。 (2)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 (3)授予青年一代关于现代生产的基本科学知识以及把科学规律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 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和技巧,即给他们以综合技术教育。 (4)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劳动者国际主义团结的情感,形成他们对劳动和公共财 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他们的自觉纪律。 (5)给予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 (6)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他们的审美兴趣,发展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创造能力,授予 他们艺术教育的原理。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据人经在 。格典社 理作会 想家主 是有义 教关国 育人家 目的, 的全马 确面克 定发思 的展主 依的义
发依 展据 水社 平会 的生 制产 约力 。和 科 学 技 术
度依 的据 制一 约定 。社 会 经 济 和 政 治 制
律依 。据 受 教 育 者 身 心 发 展 的 规
(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 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 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 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说明教育怎样去培 养人)
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史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 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 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具体 有以下观点: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 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分为国家的教育 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 的; 2、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分为理想的教育 目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分为外显的教 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分为学生的教育 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
3、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可以用以 下图例表示: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各育目标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每次课的目标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它表现为彼此联系、相互制 约、逐级达到的不同层次。
教师资格证及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现为各级各类 学校甚至各专业、学科及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或教学 目标,并以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行政规 范性文件的形式作同规定。相对来说,教育目的具有 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教育目标具有具体多样 性、实践操作性。
三、科学主义目的观 观点: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
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是一种功利主义 主张。它重视对现实人才的培养,强调教育对现实社 会的适应。
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 命(培根)催生;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迅速发 展;19世纪60年代对科学极端迷信的泛科学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58年:服务对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四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性质和服务对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本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素质教育;“四有”新人 2001年 2004年 2007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也是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内容之一。 学习目标是要(1)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 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 的的要求;(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及其相互关系。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一、教育目的的界说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
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
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1912)提出:“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二、制定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一个国家教育目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核心问题。
教育目的的制定既有共同性,也有个别性。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一般概念•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二、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依据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1.教育目的概念•2.学制概念•3.培养目标概念•4.三者关系1.教育目的概念•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
2.学制概念•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总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期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目标概念•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规格。
Ps: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⑴讲解竞选过程的每个步骤和具体细节以及应注意的事项;•⑵由自愿参与竞选者发表演讲,共18人;•⑶全班举手表决,从中淘汰下来5位;•⑷通过唱票的方式刷掉余下13人中的4位,•⑸最后剩下的9人报校长审批后组成班委会。
•儿童不是学校课堂中完全被动的角色,而是这个特殊社会(学校)中自主的成员。
•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参与合作或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经验,形成一种民主的意识、民主生活习惯和民主的技能。
•这种民主的感受是儿童应对未来作为公民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然而,我们在儿童、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又何曾有过一种虽然形式繁琐,却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民主选举体验?•教师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喜好强行指定,或者带有意向性的暗示,或者以所谓提高效率之名随意简化选举程序,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对立的理论根源:个人本位论者只看到社会对人 性和个性的残害,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社会 本位论者只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和社会的稳定,没 有看到社会有待超越和改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 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 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 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又包括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 受教育目的两个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更多的是 代表社会发展的需求,表明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将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素质的人。而受教育者的受 教育目的更多是代表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表明受 教育者希望通过受教育将自己发展成为什么样素质 的人。这两个目的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有外在的 暂时的冲突性。
唯物的统一:实质上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 在不断的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要抽象的问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谁对谁错、谁 更合适,都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必须把二者放在特 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的 结论。教育思想家们的论断一般都是厚此薄彼,很 少有绝对的偏激。
客观的说,以某一观点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是 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特点。因此,教育中的个人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变化和有 所侧重的。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 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 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是彼此相关但又不能互相取代。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③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 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现代教育过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成。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 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 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 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意义和作用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规则,它贯 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共产主义 社会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对而言的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说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取决于社会 条件
受到社会分 工的制约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的目
的 是培养辅佐君王的官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力量异常强大,教育目的是培 养宗教的守卫者。 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培养接班人,一边培养听话的工 人。 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的专门人才。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教育方针的 形式表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50年代的教育方针 80年代的教育方针 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
新的教育方针(十六大报告)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和 接班人”;
▲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附:⑴我国教育目的贯彻中的问题
(3)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教 育 目 的 体 系
国家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逐 步
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具 体
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化
▲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小学培养目标 初中培养目标 高中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 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 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 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 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 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依据和归宿。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尺 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教育目的一、选择题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A 教学目的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D 教学目标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A 教育目的B 教育任务C 教育规律D 教育原则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A 控制作用B 制约作用C 促进作用D指导意义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A 主要方法B 重要方法C 唯一方法D 特殊方法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教学目标D 培养目标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A 教育的性质B 教育的任务C 教育的内容D 教育的规律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A 高水平的智力B 实践能力C 健康体魄D 创新精神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A 实践能力的培养B 思维能力的培养C 想象能力的培养D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4. ____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1)导向作用。
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
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5.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6.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8.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9.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10.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11.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12.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13.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四、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
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第四章选择、填空题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D 4.C 5.D 6.A 7.D 8.D二、填空题1.总的要求2.出发点、归宿 3. 特殊要求4.教学目标5.社会性6.社会需求7.人的全面发展学说8.片面发展9.精神和身体10.教育与生产劳动11.非认知因素12.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13.鉴赏美和创造美14.劳动观点和习惯15.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