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活动1

合集下载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通过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理解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机制。

2. 实验操作:学生需在实验课上完成一组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改变反应体系中的温度、浓度、压力等条件,观察并记录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变化。

3. 数据分析:学生需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各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并尝试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进行解释。

4.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一至两个与化学平衡移动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控制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需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规程,认真记录实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分析要求:学生需对实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进行合理解释,并撰写实验报告。

4.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学习评价: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等。

3. 数据分析评价:评价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合理,是否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进行合理解释。

4. 案例分析评价:评价学生选择的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分析是否深入,解释是否准确。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理解和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2. 熟练使用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1. 实验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试剂,自行设计一份配制100mL,浓度为0.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方案。

要求明确实验步骤,列出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并说明每一步骤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2. 仪器使用:学生需正确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如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等。

教师将通过操作示范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3. 数据记录:学生需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如称量、转移、定容等步骤的数据,以便课后整理和分析。

三、作业要求1. 作业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2. 实验方案应明确、详细,能体现配制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注意事项;3. 仪器的使用要正确、规范,确保实验安全;4. 数据记录要真实、准确,以便课后分析和总结。

四、作业评价1. 小组完成实验方案的质量,包括实验步骤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以及对配制过程中注意事项的理解程度;2. 仪器的使用是否正确、规范,是否遵循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3. 数据记录是否真实、准确,是否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同时,教师也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作业的完成和反馈过程,提出自己对作业的看法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熟练使用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并培养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将为他们今后在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实验活动1(第1课时)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第二章实验活动1(第1课时)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第二节物质的量教师:实验室中,可以直接用称量好的固体或液体试剂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但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要使用容积精确的仪器,如容量瓶。

容量瓶是什么?容量瓶长什么样?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通过提问,引出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通过思考,打开同学们的思路。

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容量瓶教师:容量瓶是细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由瓶体和瓶塞两个部分组成。

容量瓶上标有容量的规格(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几种)、温度(一般标记温度为20℃),容量瓶瓶颈有一根刻度线。

(展示图片)【思考讨论】容量瓶的使用教师:容器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溶液。

当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容积相等。

做好笔记,和老师一起学习概念。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使同学们对知识点更加清晰。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

【新课讲解】使用容量瓶的注意事项教师:(1)容量瓶瓶塞需用结实的细绳系在瓶颈上,以防止损坏或丢失。

(2)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容量瓶是否完好,瓶口处是否漏水。

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3)容量瓶使用完毕,应洗净、晾干。

(玻璃磨口瓶塞应在瓶塞与瓶口处垫一张纸条,以免瓶塞与瓶口粘连。

)【思考讨论】配制100mL1.00mol/L NaCl溶液。

(1)计算需要NaCl固体的质量:________g。

答案:利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根据n B = c B·V 计算出所需要的NaCl物质的量:0.1L×1mol/L=0.1mol;然后通过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根据m = n·M,求得NaCl的质量:0.1mol×58.5g/mol=5.85g。

(2)根据计算结果称量NaCl固体。

(3)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NaCl固体全部溶解。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主要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

2. 实验设计:学生需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至少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

实验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等部分。

3.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一个与化学平衡移动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平衡控制等,并撰写分析报告。

4.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综合性的作业报告,总结本次作业的学习内容、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的结果及感悟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能够准确阐述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部分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记录及分析等内容。

3. 案例分析部分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化学平衡移动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报告应包括案例背景、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及效果评估等内容。

4.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总结,梳理学习内容,提炼重点知识,反思学习过程及效果。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评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化学平衡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 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报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4. 综合对作业报告进行评分,关注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提炼与理解。

第二章跨学科实践活动1制作简易供氧器课件九年级化学(全国)(2024)上册

第二章跨学科实践活动1制作简易供氧器课件九年级化学(全国)(2024)上册
化锰
2.62元
远离水、易燃 常温
物等
1234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
。根据上表信息,小 组同学认为高锰酸钾不适合作“家庭供氧器”的制氧剂, 除了安全问题,原因可能是 需要加热,不方便 (写一 个)。
1234
(2)10 g过氧化钠和10 g过碳酸钠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关系 如图1所示,根据图1分析“家庭供氧器”的制氧剂用过碳 酸钠而不用过氧化钠的原因是 过碳酸钠反应速率适中,
1234
【点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 气,则反应仓中的药品可以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A正确;加湿仓的作用是湿化氧气,减小对鼻腔的刺激, B正确;通过观察加湿仓排出气泡的量,可以知道反应的 速率,从而确定是否需要添加药品,C正确;该装置不能 控制反应物的接触和分离,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D错误。 【答案】D

且制氧气持续时间长 。 ⁠
1234
【活动二】制作供氧器 学习小组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市售制氧机,自制了如图2所 示的简易供氧器。
1234
(3)在供给氧气的过程中,氧气能从A瓶中逸出,是因为氧气 具有 不易溶于水 的物理性质。
(4)验证A瓶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 ⁠ 在A瓶导管口,木条复燃 。 ⁠
沪教版九年级上
第2章 空气与水资源
跨学科实践活动1 制作简易供 氧器
1. 项目学习小组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之后,查阅了相关
资料,利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等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
器(如图所示),其中药品A是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的混合
物(过碳酸钠遇水会生成过氧化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相
关说法错误的是(
)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章钠和氯实验活动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章钠和氯实验活动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有烧杯、玻璃棒。(4)误差分析可根据 c=Vn=MmV,由 m、V 的大 小判断。A 项将砝码放错位置后,称量的 BaCl2 为 4.8 g,所得溶 液的浓度偏低;B 项无影响;C 项摇匀后再加水,即增大了溶液 的体积,所得溶液的浓度偏低。
[答案] (1)C F E D B (2)左手拿药匙,用右手轻轻拍左手手腕,小心振动药匙添加 样品,直至天平平衡 (3)烧杯 玻璃棒 250 mL 容量瓶 洗涤 振荡 定容 摇 匀 (4)AC
[问题和讨论] 1.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以后,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 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 2~3 次,并将洗涤液也都注入容量瓶?
[答案] 因为烧杯内壁和玻璃棒上残留一部分溶质,所以需 洗涤并转移。
2.误差分析
[练习一] 实验室配制 250 mL 0.1 mol·L-1 的 BaCl2 溶液可 分两个阶段进行。
(1)100 mL 2.00 mol·L-1 NaCl 溶液,氯化钠的质量 m=2.0 mol·L-1×0.1 L×58.5 g·mol-1=11.7 g。
(3)固体称量后需要在烧杯中溶解。 (5)定容时加蒸馏水距离刻度线 1~2 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 加蒸馏水,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所需仪器为胶头滴 管。
药匙、滤纸、天平。 [实验药品] NaCl、蒸馏水。 [实验步骤] 1.计算溶质的质量 计算配制 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所需 NaCl 固体的质
量为__5_.8_5____g。 2.称量 在天平上称量出____5_.9_g___________的 NaCl 固体。
3.溶解 把称好的 NaCl 固体放入 ___烧__杯___中,再向烧杯中加入 __4_0_m__L___蒸馏水,用__玻__璃__棒__搅拌,使 NaCl 固体完全溶解。 4.转移 待 溶 液 _冷__却__后___ , 将 烧 杯 中 的 溶 液 沿 __玻__璃__棒__ 注 入 ____1_0_0_m__L_容__量__瓶___。 5.洗涤

八年级(上)第二章 活动1 颜色的再现,颜色模式(第一课时)

八年级(上)第二章 活动1 颜色的再现,颜色模式(第一课时)
新知探究
二、新知探究:
(一)简介Photoshop软件
Photoshop软件,它是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能制作丰富的图像效果。
编辑加工图像时需要进行多种操作,其中色彩调整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操作。要调整好图像的色彩,使之符合所需的风格色调,首先要了解颜色再现及颜色模式的初步知识。
(二)明确学习任务
阅读自学课本27-32页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颜料三原色
红黄蓝
颜料三原色指红、黄、蓝三种颜色,其他的颜色都可以用着三种颜色调配而成。
印刷术出图像时,成色原理一般是减色法,即由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三种颜料来表现色彩。
3.互补色
互补色指互相不包含的两种颜色,在图像处理中,常把互补色称为反色。
课题:第二章编辑处理图像
活动1调整色彩与添加特效
颜色的再现与颜色模式教案(第一课时)
备课教师:授课年级: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二章编辑处理图像活动1调整色彩与添加特效的教学内容。《调整色彩与添加特效》主要是了解颜色再现的原理以及颜色模式的初步知识;掌握调整图像色彩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改变图像的大小、方向,能用滤镜添加特效;培养学生根据需要编辑加工图像的能力和意识。本活动要求学生理解最基本的图像处理手段。了解编辑加工图像时需要进行多种操作,其中色彩调整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操作。通过调整色彩对参数进行了解,有动手的地方,学生比较乐于学习.而对PS软件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节课主要是学习颜色的再现、颜色模式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颜色再现及颜色模式的初步知识。
2.展开:首先引导学生了解颜色再现的初步知识;接着引导学生颜色模式的相关知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与观察,巩固颜色的再现、颜色模式相关知识与技能,体会有关的方法。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历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历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属于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基础”模块的内容,主题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此课题主要介绍了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物质浓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并指导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重要转变。

在完成此主题学习后,学生将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溶液配制的基本技能。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概念,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 技能与操作:学会利用理论知识计算溶液的浓度,并能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成功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兴趣及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理论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及计算能力。

2. 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准确性及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及同伴互评,综合评价学生在本课题学习中的综合表现。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相关概念,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实验意义。

2. 理论学习: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及配制溶液的基本原理。

3. 实验操作演示:教师进行配制溶液的演示,强调实验步骤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学生实践: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5. 总结反馈: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内交流与讨论,总结实验经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及计算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配制溶液方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实验操作视频录制:鼓励学生在家中重现实验过程,并录制视频作为额外作业,以便后续课堂进行讨论与分享。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熟练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 了解并掌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实验器材的使用;3.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二、作业内容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学生需按照教材中的步骤,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包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定容等步骤。

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实验记录和总结:学生需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3. 实验问题反馈:学生如遇到实验中的问题或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馈,寻求帮助。

三、作业要求1. 操作规范: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2. 数据准确:认真记录实验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3. 总结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4. 反馈及时:学生应及时向教师反馈实验中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教师及时指导。

四、作业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步骤和方法的掌握情况;2. 实际操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性、数据准确性等;3. 问题反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对实验的深入理解和探索精神。

五、作业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理解和操作水平。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同时也能够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这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作业,学生应能:1. 熟练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 深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 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二章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深对化学计量、浓度等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学习配制溶液的理论知识,包括溶质、溶剂、浓度等基本概念,以及配制溶液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准备:学生需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药品,包括容量瓶、烧杯、量筒、天平、溶质(如氯化钠)、溶剂(如水)等。

3. 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实验步骤,准确称量溶质,加入适量的溶剂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最后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至指定刻度。

4. 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溶液的最终体积等,以便后续计算浓度。

5. 实验报告:学生需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论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2. 学生需准确称量溶质,避免误差过大影响实验结果。

3. 学生需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按照要求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节约药品,避免浪费。

5. 实验报告需字迹工整、内容完整,体现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思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对操作规范、结果准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对报告内容完整、字迹工整、思考深入的学生给予表扬。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全班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以便后续教学调整。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供改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 教师将学生的优秀实验报告和操作视频进行展示,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二章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D.500mL,286g
2.用已准确称量过的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mol/L的NaCl溶液0.5L,
需要用的仪器是①坩埚②分液漏斗③容量瓶④烧杯⑤胶头滴管⑥
烧瓶⑦玻璃棒⑧托盘天平⑨药匙 ( ④⑤⑦
D.③④⑤⑥
3.欲配制1.0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30mL,完成下列步骤:
原理依据: c = ── = ── 0mol/L的NaCl溶液
3、容量瓶使用的注意事项:
4、影响浓度的主要因素:
评价
1.实验中需2 mol/L的Na2CO3溶液950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
规格和称取Na2CO3的质量分别是
A.1000mL,212g
B.950mL,543.4g ( A )
C.任意规格,572g
2.称量
3.溶解冷却 4.移液 5.洗涤
1. 先向容量瓶中加水到刻度线以下1~2cm处,后改用滴管滴加至 刻度线。
2. 定容时平视(刻度线、凹液面、视线重合)
6.定容
步骤 1.计算
配制100mL 1.0mol/L的NaCl溶液
2.称量
3.溶解冷却
4.移液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手要拿稳,反复倒转
步 骤 配制100mL 1.0mol/L的NaCl溶液
1.计算 2.称量 3.溶解冷却 4.移液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小结】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
问题4:转移时有液体洒落在容量瓶外面,怎么办? 问题5:容量瓶中溶液接近瓶颈刻度时,为什么要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若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 刻度线,怎么办?能用胶头滴管把多余的液体取出吗? 问题6: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1
BaCrO4 为黄色沉淀),则平衡
(填“向左移动”或
“向右移动”),溶液颜色


解析: (1)加碱中和溶液中的 H+,平衡右移,溶液中的
-
-
c(Cr )增大;(2)加酸使平衡左移,溶液中的 c(Cr2 )增
-
大;(3)加 Ba(NO3)2 后发生的反应为 Ba2++Cr
BaCrO4(黄色)↓,平衡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将由橙色逐渐变
)
甲:10 mL 0.01 mol·L-1 的 FeCl3 溶液和 10 mL 0.01
mol·L-1 的 KSCN 溶液
乙:5 mL 水、10 mL 0.01 mol·L-1 的 FeCl3 溶液和 5
mL 0.01 mol·L-1 的 KSCN 溶液
丙:10 mL 0.1 mol·L-1 的 FeCl3 溶液和 10 mL 0.1
2.对于反应:FeCl3+3KSCN Fe(SCN)3+3KCl,加入
少量 KCl 固体(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平衡移动吗?
答案:反应 FeCl3+3KSCN
Fe(SCN)3+3KCl 的实
质是 Fe3++3SCN- Fe(SCN)3,KCl 的浓度改变对平衡无
影响,平衡不移动。
3.根据实验事实以及所学知识,请总结使下述平衡向
以颜色突然加深,但压缩容积相当于增大压强, 2NO2(g)
N2O4(g)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变浅,依据“减弱不消除”可
知,仍比原来的颜色深,A 项错误;a 在压缩中一定有部分
NO2 转化成 N2O4,故 a'中 NO2 的物质的量比 a 中 NO2 的
物质的量小,而 b 和 b'中 Br2 的物质的量相等,故 a'中的颜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包括浓度、压强和温度。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作出合理判断和预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原理,能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实验进行深入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械等。

2. 准备实验材料:相关试剂、试纸、酒精灯等。

3. 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化学平衡的观点,诠释化学平衡的挪动及其影响因素。

(2)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3)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温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得出结论: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升温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挪动。

(2)实验二:浓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挪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挪动。

得出结论:浓度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实验三:压强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在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中,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少的方向挪动;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挪动。

得出结论: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其他因素,如催化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等。

(2)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假设和实验方案,进行小组讨论和评判。

4. 总结归纳(1)总结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合成氨工业、燃料电池等。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移动理论的理解,掌握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复习:学生需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实验预习:学生需预习相关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及所需器材,并预测实验结果。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实例,要求学生分析其中影响因素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4.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形式,探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与化学平衡移动相关的现象,并记录讨论结果。

5. 书面作业: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的书面报告,包括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实际案例的分析。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复习要全面,重点突出,把握核心概念。

2. 实验预习要细致,对实验步骤和结果预测要合理。

3. 案例分析要深入,能够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平衡移动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要积极,记录要详细,能够体现出团队的合作精神。

5. 书面作业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

四、作业评价1. 对学生的理论复习进行评价,看其是否全面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2. 对学生的实验预习进行评价,看其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实验目的和步骤。

3. 对学生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其是否能够准确分析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4. 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看其是否能够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逻辑清晰地完成作业。

五、作业反馈1. 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错误和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

2. 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和创意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将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互动。

第二章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第二章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习目标1.结合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通过探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案,认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2.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熟悉步骤,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发现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

3.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配制100 mL 1.00 mol·L-1NaCl溶液,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并讨论交流,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容量瓶的使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

学习难点分析对物质的量浓度精准度影响的因素。

课堂探究主题学习探究过程提升素养自主学习如何配制5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一般步骤: 。

课堂引入【思考】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意义。

理解在不同应用下选择不同表示方法的科学意义。

一、初步探索配制溶液的过程和方法【回顾】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对比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式。

【任务】请同学们思考如何配制100 mL浓度为1.00 mol·L-1的NaCl溶液?写出配制过程的基本步骤。

【讨论】固体溶解后,溶液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吗?【思考1】根据配制原理,如何保证物质的量浓度的准确?【思考2】如何计算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知识拓展】托盘天平和电子分析天平的精确度。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 g;普通电子天平的精确度:0.01 g;电子分析天平的精确度:0.000 1 g。

构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基本模型。

二、认识容量瓶【回顾】回顾烧杯、量筒的使用规则和精确度。

【思考】如何确保溶液体积(V)的准确性?【知识拓展】容量瓶的常见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

【反馈评价】计算配制480 mL 1.00 mol·L-1的NaOH溶液,需称取的NaOH固体的质量。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式为
系式及上表数据,能推断出反应③是
,据此关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能判断反应③一定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H2的体积分数不随时间改变
D.单位时间内生成H2和H2O(g)的物质的量相等
(填字母)。
(CO)
答案 (1)
(CO2 )
1
(2)K3=
2
吸热 (3)CD
(4)①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 ②降低温度 (5)不
(CO)
解析 (1)根据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可得 K1=(CO )。
2
(CO)·(H2 )
(H2 )
(2)根据反应③可知,K3=
,反应②的化学平衡常数 K2=
,因此
(CO2 )·(H2 )
1.放热反应2NO(g)+O2(g)
①增大压强
2NO2(g)达到平衡后,若分别采取下列措施:
②减小NO2的浓度
③增大O2浓度
催化剂,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④升高温度
⑤加入
)
D.①②⑤
答案 A
解析 ①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②减小
NO2的浓度,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③增大O2浓度,平衡
(H2 )
1
K3=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温度升高时,K1 增大,K2 减小,故温度升高时 K3 增大,
2
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因此反应③为吸热反应。
(3)反应③在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因此反应过程中压强一直不变,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1 体验抽奖小程序
教材分析:
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有一定的认识。

了解了计算机工作的过程,人们处理信息的过程。

认识了计算机的组成和发展。

掌握了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能力。

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浓,但对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还不够。

学习中不能大胆的去探究,对于难题的解决显得束手无策,发散思维仍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vb开发环境
(2)掌握启动与退出vb的方法
(3)了解程序设计的一些术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演讲并任务驱动方法让同学们亲手操作,而掌握VB6.0的启动、退出操作,并且了解VB6.0工作界面的认识。

(2)通过亲手操作练习简单程序控件的布置,掌握程序见面的设计及一些常用控件的功能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2)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vb开发环境
教学难点: VB界面中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机房
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任务启动法,点评教学法。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亲手操作。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老师:你们用过计算机附件里头的一些计算器、画图、记书本等小软件吗?学生:用过,很实用的软件。

老师:我们上学期已经对Flash、Photoshop等应用软件学习,我们还知道Windows小应用软件记事本,计算器,都是很实用的,如果我们需要另外一种针对为我们工作的应用软件该怎么办?
其实这些软件都是计算机程序开发科学家利用计算机语言来编写完成的。

语言是为了沟通而工作,当然计算机语言也是用户计算机之间的沟通而工作,计算机语言种类很多,包括机器语言、高级语言等,高级语言就是在计算机上用一些计算机能任的语言沟通,最终完成一些完整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就是为我们工作的软件。

这学期我们高级语言之内的一种,可视化、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语言VisualBasic6.0.
老师:简单讲解计算机语言有关的知识
软件开发是一门新兴的朝阳产业,而期中程序设计就是它的最基础部分,这学期我们通过学习vb来掌握程序开发的一些基础知识。

1教学过程:
前提诊测:1、如何打开并关闭vb程序
一、启动与退出vb
老师:演示操作讲解启动vb:桌面上双击快捷图标或者执行“开始——程序—— 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中文版”命令
退出vb:执行“文件——退出”命令,点击标题栏的关闭按钮
二、认识vb工作环境
老师:我们上几个学期已经对几种软件的工作界面了解的很清楚,而VB6.0跟其他软件也有点相似,但是因软件性质不同,VB6.0工作界面一些功能根本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下VB工作界面。

Vb工作环境包括: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工具箱以及窗口。

老师:简单讲解各个菜单所包括的命令及功能。

三、设置vb工作环境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对vb程序进行相关设置,执行“视图”
菜单中的命令,可以打开或关闭相应的窗口。

四、运行示例程序
演示“泡沫”、“飞舞的蝴蝶”、“计算器”。

1、把vb工具箱中的每个控件的英文名对应的中文名标注出来
【学生活动】
老师:下面我们亲手操作看看
老师:演示简单的带标签控件,按钮控件组成的小软件界面。

学生任务:
按着老师演示的步骤去完成上述任务。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老师:操作完成后,点评同学们做完的作品进行全班共享。

本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vb程序的基本知识:
一、启动与退出vb
二、认识vb工作环境
Vb工作环境包括: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工具箱以及窗口。

板书设计
第一课 vb 开发环境简介
一、启动与退出VB6.0
二、认识vb
三、工具箱
作业:P8、1.练习启动与退出vb的方法,并将其归纳。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