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文献综述案例
文献综述举例1:题目: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从历史逻辑上看,其实我国古代更早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了:孔子的乐学说就涉及了人的兴趣与情感。
到了现代,非智力因素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开展了不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深入广泛研究了非智力因素的组成要素数学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成分已经达到了共识。
从广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从狭义上来讲,则主要是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和学习方法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故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2、探讨了学习动机的意义、作用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动机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它对数学学习有如下的功能:第一是激活启发功能;第二是指向和选择功能;第三是维持增加或弱化学习的反馈强化功能。
许多学生也提出了激发培养动机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反馈等等。
西方心理学家有关动机对学业影响的研究经历了由情绪反应型到动机向价值取向型动机的转变。
5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注意动机的认知成分。
90年代以来,动机的实证研究逐步加深。
在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无力感方面,在成就需要、失败焦虑、控制和归因倾向的个体差异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而且越来越重视动机与环境间的关系。
3、广泛研究了数学学习兴趣许多学者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范先友在《数学学习情感和情感教育初探》一文中认为美育因素在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数学的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与成绩的关联西方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与学生的成绩关系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提高实验自我效能感 提升学生自主实验能力
总之 ,随着 新课程标 准的稳定 实施 ,教师 在物理
实 验 教 学 中应 该大 胆 尝试 ,通过 实验 实现 新 课 程理 念 ,
1化学实验 自我效 能感 内涵
验 能顺 利完 成 。 自我 效 能感低 的学 生对 自己顺利完 成 学 而
自我 效 能 , 也称 自我 能 力有 效 感 ,是 美 国心 理 学家 习任 务 的 能力信 念 不足 , 手 缩脚 , 缩 在实 验 中容 易 出现 手 班 杜 拉于 1 7 年 首 次提 出 的 。它不 是 技 能 ,也 不 是 一个 忙脚 乱 、 慌失 措 或者 碰倒 试 剂 瓶等 危 险的情 况 , 97 惊 即使 简 人 的 真 实能 力 ,而 是个 体 对 完 成特 定 任 务 所具 有 的行 为 单 容易 的操作 , 也会怀 疑 自己能否成 功 , 情绪 焦虑 、 恐惧 , 因 而实 验 效率 低下 , 甚至 不 能完 成 相应 的实验 任 务。 如 例 自 化 学 实 验 自我效 能 感 是指 学生 对 自己 是否 能 够 成功 浓硫 酸 有强 腐蚀 性 , 我 效 能感 低 的学生会 因担心触 及 浓 地 进 行 化 学 实验 的主 观 判 断 …,包 括 两个 相对 独 立 的构 硫酸而被腐蚀, 在操作中出现手指发抖等现象 。 成 要 素 : 1 学 生对 自己 的 学 习 能 力 能否 完成 化 学 实验 ) 2 )影响实 验难 度选 择 。自我 效能 感不 同的学生在选 择 能力 的 自信程 度 。
\ 实验教学 \
1 . 9 9 j i S117 - 8 X 2 1 . 9 1 6 0 36 / .Sr 6 149 .0 0 1.9 .
提 高 实验 自我效 能 感 提 升 学 生 自主 实验 能 力
毛 小 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课题研究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课题研究报告篇一: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小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研究”研究报告本课题于20XX年12月申报,20XX年3月市教科所批准立项为市级教科研课题。
经过了一年多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课题负责人:陈文平课题组成员:徐晖曹毅孙世武一问题的提出:1、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通过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3、“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4、当前绝大多数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已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重大障碍。
因此,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5、“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以“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前提,没有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可能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试图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
二、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自主学习精神是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学习理论专家所积极倡导的,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思想。
对于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关注,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但是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缺乏分层面的细致指导与相关指导策略,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浅谈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是不相 信 . 后是非 常高兴 . 像 占 然 好
了 很 大 的 便 宜 , 认 认 真 真 、 仔 细 并 仔
细 地 写 了起 来
家 庭环 境 等 等 . 就 是 所 谓 的 自我 归 这
考 试 结 果 . 虽 然 没 有 把 我 给 他 他
【 分析 】
习 得 性 无 助 指 生 命 体 经 历 了 某
种 学 习 后 . 情 感 、 知 和 行 为 上 表 在 认
现 出消 极 的 特 殊 的 心 理状 态 当一 个 学 生 一 次 次 参 加 考试 . 次 次 地 考 不 一 及 格 .或 者 在 学 习 上 一 次 次 经 历 失
一
因 归结 为不 稳 定 和可 控 制 的 因素 . 如 学 习 方 法 、 力 程 度 等 . 么 他 可 能 努 那
在 失 败 的情 况 下 坚 持 努 力 . 求好 的 寻
学 习方 法 . 相 信将 来 一 定 能 够取 得 并
成 功 : 反 . 果 把 失 败 归结 为 稳 定 相 如 的 、 可 控 的 因 素 . 学 习 能 力 水 平 不 如
焦 虑 . 心 健 康也 受 到损 害 身
因此 . 克服 学 生 学 习 上 的 习得 要 性无助 . 必须 要 提 高学 生 的 自我 效 能
感。
后 . 一 次 测 验 都 是 如 此 . 是 每 一 每 但 次 给他 圈 出 的题 目越 来 越 多 . 来 越 越 难 . 他 的 成绩 也 在 逐 渐 提 高 而 自我 效 能 感 低 下 的 孩 子 . 遍 是 普
的 震 撼 . 短 的 一 句 话 . 出 了 他 在 短 道
数学专业论文选题精选(115个)
数学专业论文选题精选(115个)数学专业的115个论文选题精选,可参考!1.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2.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3.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4.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发展特点5.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调查研究6.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框架的建构7.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调查研究8.小学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9.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10.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11.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的调查研究12.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文本表述和结构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的影响14.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研究述评15.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状况的调查分析16.第一学段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17.海南省小学生数学能力基础水平调查18.中国不同地区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差异研究19.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现状与对策20.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21.小学生数学观、数学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22.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23.教师数学教学知识对小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24.小学生数学能力系统干预效果评价25.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方案的研究26.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调查研究2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28.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探讨29.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发展特征及原因分析30.问题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31.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方式研究综述32.新课程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延迟效应3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34.小学生数学能力要素与评价调查分析35.论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36.浅谈小学生数学兴趣与基础学力培养37.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38.试论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39.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40.从中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多元表征看数学教学41.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在贵州省的应用分析42.黑龙江省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及常模的制订43.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中自我监控能力的调查与研究44.浅析优化与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途径——以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为例45.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46.小学生数学表述能力的迷失与重建47.新时期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48.运动干预对数学学习困难小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49.中美四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比较研究50.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51.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的应用研究52.外部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53.武汉市与江苏、海南两地城市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比较研究54.我国中小学生数学观现状调查及其成因分析55.关于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内涵的讨论56.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57.教师教学思维对小学生数学概念理解的影响研究58.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因素分析59.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60.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态度与其数学学业成就的相关性研究61.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现状及对策——以YC市YF小学六年级为例62.农村4-6年级小学生数学自我概念的个体差异研究63.西北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调查64.3~6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及发展:一个矩阵设计研究的实例65.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66.3·3·3认知策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研究67.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与实践68.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启发方法69.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70.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学对策71.小学生数学意识形成的研究72.《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评介7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堂评价74.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75.中日两国小学生数学学力的比较研究76.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77.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78.实践性知识视野下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探析79.基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80.问题结构呈现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81.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视空间能力、认知方式及表征方式的影响82.元认知在画图表征策略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中的中介作用83.分析小学生数学错误的合理性——以“万以内加法竖式”中的错误分析为例84.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85.对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思考86.河南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调查研究87.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启示88.浅议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89.刍议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90.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91.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的贵州常模制订92.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与数学能力的相关研究93.小学生数学错误的类型及对策94.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95.小学生的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研究96.小学生数学学习力:一种基于发散性思维的理解与诠释97.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研究98.规范数学语言发展思辨能力——例谈小学生数学语言思辨能力的培养99.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研及其启示100.关于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101.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研究102.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103.视空间工作记忆和非言语流体智力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题中的作用104.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105.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缺位及其指导策略106.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107.小学生数学计算策略教学108.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9.我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研究文献现状述评110.试论如何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111.贵州省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现状研究112.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方法113.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原始知识例释114.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文献综述115.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探讨。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合作与交流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合作与交流摘要:本文是我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个人的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
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正确引导,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
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
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
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初中生数学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
高自 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易体验到焦虑 , 难以及时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4 -( o 3啪-) J 除一般学 业 自我效能 感与学 业成绩 的关 系之外 , 近年来 , 分学科 的和不 同学 习领域 的 自我效 能感 对 学业成绩 的影响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 , 如作文 ( 写作) 自我效能感、 数学 自我效能感、 计算机 自我 效能感等。这主要是因为 , 不同活动领域之间差异性较大 , 所需要的能力、 技能也会不同, 不同能力和技 能结构 的个体在 不 同领域 中 的 自我效 能感也是 不 同的 。因此 ,一 般 的”自我效 能感 是 否真 正存 在是 值 “
2 研 究过 程
2 1 研 究对 象 .
上海市 某 中学 选取 初 中二年级 两个 平行 班 , 班在 学生成 绩 、 女生 比例 、 两 男 班风 学 风等相 似 , 特别是 上 学期 期末 数学考 试成绩 , 班元 显 著 差 异 。随 机 指定 一 个 班 ( 两 3班 ) 实 验 班 , 为 另一 个 班 ( 4班 ) 对 为
学业 学 习有 关 的 自我效 能感 , 它是 指学 习者 的学业 能力信 念 , 学习者 对 自己能否 利用所 拥有 的能力或 是
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 自信程度的评价 , 是学 习者对控制 自己学习行 为和学 习成绩能力 的一种主观 判断。 学业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对能力的信念 , 在个体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 它与学业成绩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 , 这引发了诸多研究者对学业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因果关 系、 作用 机制 的浓 厚兴趣 。研 究者认 为 , 学业 上有高 自我效 能感 的学生在 面对挑 战性学 习任务 时有更 在 多的动机卷入 , 自己设置更高的学业成就 目 , 为 标 在完成这些 目标时会投入更多的努力和坚持 , 在学业 情境 中他 们有更 积极 的态 度和情感 , 有较 少 的焦虑 。对 于任何 水平 的学生 , 高效 能感 的学生更 有可 能在 学习活 动 中取得 成功 , 更多 地采 用有 效 的学 习策 略 。2附 鲫 3t 低 自我 效 能感 的学 生则 倾 向于 【( ] ,1, [(3 3
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计划优秀5篇
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计划优秀5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教育局和学校的工作要点,在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
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线,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重点,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思路:本学期继续加强学习《数学课程新标准》,增强课程的意识和自觉性,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课堂是落实课程的主阵地,努力追求真实、有效,高效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落实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努力锻造课改精品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准。
继续加大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基本内容的教学常规管理。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一)做好常规性的工作、规范教师的业务水平。
1、备课:要求教师备课时除了自我备课外,还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教案内容,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后记等,教研组将定期对其进行检查。
2、上课:上课时要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围绕目标组织教学。
讲授要精当、精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体差异,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中要明确目标,讲透知识点,训练要扎实有效。
3、作业的布置、批改:作业布置要适量,每节课要有一次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的精当。
批改要正确、及时,字迹要端正,书写格式要规范。
4、辅导:继续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各科任教师要定时间、定计划、定内容地组织好学习有困难的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做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并做好作业批改记录的记载。
5、听课:本学期各教师每学期参加听课总节数不少于10节,要边听边思,及时评注。
实施“推门听课”制度。
(二)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研效率。
关于小学生厌学数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小学生厌学数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小学生厌学数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认识和参考。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小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学者认为,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让学生觉得数学难以理解和应用,缺乏趣味性。
相比之下,采用一些游戏化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活动式教学方法,能增加小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学习环境和家庭因素:学习环境和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
一些家长对数学产生焦虑,对孩子施加压力,使他们对数学形成负面情绪;而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和家庭支持有助于缓解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3. 教育体制和评价方式:一些研究认为,教育体制和评价方式的不当也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
过度注重分数和竞争,以及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压力和挫败,从而对数学产生负面情绪。
4. 数学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小学生的数学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习态度和情绪具有重要影响。
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
为了缓解小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支持与鼓励。
4. 提供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学习资源,确保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和建议仅供参考,因为每个小学生的情况和原因可能各不相同,因此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章少哨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4期摘要: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来源于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
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学者近年来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围绕其内涵、如何测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等方面。
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向,对于进一步开展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167-03学习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of learning)的概念从理论上来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在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这一概念。
班杜拉将自我效能理解为“人们对其完成某个特定行为或完成产生某种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信念的一种相当具体的预期”,[1]之后延伸为“人们对发挥其控制影响其生活的事件的能力信念”[2]。
因此,自我效能感不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实际技能或能力,而是其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个任务或活动的能力的信心,或主体对某方面能力的感受、知觉和把握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信念。
一、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文献概况在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效能”或者“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为主题词,共检索到期刊文章708篇(199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其中,1994年至2004年共32篇,而2005之后十年共636篇。
可以看出,近十年国内学者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非常重视,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
从研究对象看,大学生244篇,中学生318篇,小学生34篇,其他对象(如成人)7篇。
从研究科目看,不少学者针对具体科目展开了研究,尤其是英语最多,共242篇;数学次之,58篇;物理19篇,化学15篇,生物2篇,语文20篇,体育38篇。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 学业情绪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某高中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 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 业情绪量表和学业成绩。通过统计分析,探究三者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
1、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 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他们的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这意味着,学生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学业任务的信心越强,他们的学业成绩也越 好。这可能是因为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遇到 困难时也能积极应对,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3、给予及时反馈:教育者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 展和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4、培养学习兴趣:教育者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素材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例如,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数学谜题等 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心理健康:教育者和家长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 的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调 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研究结果还显示,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他们的积极学业情绪呈显著正 相关,而与消极学业情绪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学业任务 有信心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如快乐、满足;反之,对自己学业 任务完成能力缺乏信心的学生,则更容易体验到消极的学习情绪,如焦虑、沮丧。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 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和教育者应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高中生的学业成绩:
1、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教育者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提供具有挑战 性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教育者还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 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应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 感。
浅谈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摘要: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
本文简单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七种做法。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成败经验积极归因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且在实践上对于解决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效能感及其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自我效能感,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胜任活动进行判断,进而确立行动的目标。
正如班杜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那些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给他们设立要完成的更高的挑战性目标,那些对他们能否再次达到同样的实验努力水平存有疑虑的人,给他们自己设立仅能试图达到先前追求水平的标准,而那些虽然经过努力已取得成功,却判定自己无能力再重复这一成就的人,会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则使人对自己丧失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看到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他人的劝说即个体可以通过他人的教育、建议、劝告、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他人的劝说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
4.情感的唤起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感易于被唤起。
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害越大。
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增加成功体验由于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使学生能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论文: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研究
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研究一、研究意义、目的及文献综述(一)研究意义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素质教育观要求,以优化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
因此,应该优化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的能力水平。
而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正视和解决学困生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素质教育才能得到落实。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关注学困生、转变学困生学习状况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就数学学科而言,一方面,由于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因此,现代教育中,世界各国都把它放在核心学科的地位;一方面,在我国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数学学科作为“筛子”的功能得到了过分的强化,其主导方向是应试和高分,不但使数学学科的魅力大打折扣,而且人为地制造出许多学困生。
在现实教育中看,小学教育阶段的两门主要学科语文与数学进行对照,数学学科常常存在比较多的学困生,调查现实,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困生所占的比例,在县城为22%,乡镇为29.7%,而且这些学生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显得更悬殊。
[1]因此对数学学困生的研究也是数学教育中的非常棘手的大问题。
在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很多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了探索。
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的口号,并且在她几十年的教育经理中践行她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教育观。
[2]钟启泉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修订版)》一书中从“反思”与“行动”两个方向入手,引述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对差生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本质研究和实践层面的行为探讨。
[3]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精华的继承和对其“无人之境”的批判过程中形成并提出的一个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育实验研究法
二、实验中的实施 实验方案的实施是指将实 验方案付诸实践,收集资料 以检验假设。将实验方案付 诸实践的过程要求研究者主 要抓好实验自变量的操作、 无关变量的控制和测量工具 的使用等三项内容。特别要 强调的是,实验活动的开展, 一般应严格按实验方案进行, 不应随意 更改实验程序和实验措施。
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局 限是,只有一个自变量, 所以不能分析多个自变量 及其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 影响。这是所有单因素实 验设计共同具有的研究局 限。此外,无前测不能进 行实验处理前后差异的比 较。
(二)、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 是在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基础上的 扩展,即对两个等组施加了前测
(三)按实验操作因子的个数
1.单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在实验中 只施加一种实验因素的实 验。 2.多因素实验 多因素实验是在实验中 施加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 因素的实验。
(四)按实验变量的控制 程度来划分 前实验、准实验、真实 验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效度是实验设计质量的 评价标准。美国的坎贝尔 和斯坦利在1963年把教育 实验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和 外部效度两类。
(二)研究工具 自我效能感问卷。问卷在 借鉴Gibson & Dembo (1984 ) 编制的《教师效能量表》有 关 维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共 21个项目。按五个等级评分。 问卷重测信度系数为0.84, 分 班系数为0.77,效标关联效 度系数为0.56
(三)实验操作 采用等组实验设计。实 脸班在数学课中运用“自 知、助学自验、自评”结 合的方法进行实验培育, 对照班则按常规进行教学
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进行 两次测验;在人力、物力 和时间上不是很经济。另 外,该实验设计不能检测 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 用。
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李雪 2015120806 数学与应用数学摘要: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学校原因和家庭原因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指出,学校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因此,自我效能感如何应用在教学中就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形成条件作用教学培养一、自我效能感理论简介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凭借着他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的理智把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对这一中介过程做出了理论解释。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即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具有3个维度,即幅度、强度和普遍性:自我效能感在幅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
自我效能感在强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行为的确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的普遍性,是指在某个领域内的自我效能感之强弱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相近或不同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
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
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的研究毕业论文_开题报告
Joum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3,75(6),848—856.
在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之前检索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其中研究的比较多比较透彻的并且已经没有研究意义的相关课题进行了筛选选出一些比较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和方法从而进一步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运城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
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的研究
完成论文(设计)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1)条件:1.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图书、报刊、杂志等。
2.登陆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
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之前检索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其中研究的比较多、比较透彻的并且已经没有研究意义的相关课题进行了筛选,选出一些比较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和方法,从而进一步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量表简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什么”的认知反映了一种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一些描述,每个描述后有四个选项,请根据真实情况,在最符合您情况的一项上打√。
学生姓名
陈婷
系、专业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
杨慧琴
选题目的、价值和意义:自A.Bandura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理论后,它很快就从临床研究进入到教育心理研究,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1、2】A.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其能否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与判断,它主要通过个体研究、代替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四个信息源形成的;自我效能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个体对任务的选择、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困难条件下对活动的坚持性。因为自我效能具有这些动机效应,所以,学生学业方面的自我效能应该与其学业成绩相关,尤其是数学这门被人们认为与动机相关尤为紧密的课程。然而,以往对该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不一致的结果。【3—7】
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与展望
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陈亚萍李晓东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2期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心理学领域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
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对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相关变量的研究、现状及差异性研究、培养干预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发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足,总结出六个角度的未来研究方向,其中涵盖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例如研究工具的单一,研究对象年龄阶段不均衡,相关变量的综合考察,干预措施的针对性等。
对于将来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以及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研究进展述评一、概述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是指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1]。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领域特殊性,因此应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广泛。
以“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里能够搜索到2000-2012年里共7496个结果。
该文对教育领域里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述评。
学习自我效能感又叫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能否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文献概况在中国知网上以“学习自我效能感”或者“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检索到文献共738篇(2000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
前八年共220篇,近五年共518篇,可以看到近年来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非常之多(表1)。
其中,从研究对象来看,小学生18篇,占2.4%;中学生227篇,占30.8%;大学生183篇,占24.8%。
其他的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高职生,中职生等。
从研究科目来看,英语151篇,数学38篇,物理29篇,生物11篇,语文11篇,体育18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以“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为例
㊀㊀㊀143㊀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㊀㊀㊀ 以 统计与概率 的教学为例Һ杨永姐㊀(甘肃省礼县盐官镇新合小学,甘肃㊀陇南㊀742201)㊀㊀ʌ摘要ɔ数据意识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未来成长影响深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统计与概率 已被引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通过学习数据统计和概率分析的相关知识,学生能体会到数据的意义与随机性.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统计与概率 为例,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意义,从数据收集㊁数据分类㊁数据统计㊁数据应用四环节入手,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策略,旨在加深学生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ʌ关键词ɔ小学数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据意识;人教版; 统计与概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 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据意识有助于实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在数据分析活动中,学生能明确数据蕴含的信息,从中发现数学规律,逐步养成用数据表达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在小学数学 统计与概率 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引导学生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数据的随机性特征.一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意义(一)有利于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统计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平均数㊁中位数等知识,从数据的意义与随机性中提炼出统计的概念,根据问题背景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获得有用信息.统计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具备数据意识后,能通过统计㊁收集㊁整理㊁分析,深入理解统计的概念,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关数据意识的内容数不胜数,其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分析数据㊁研究问题时,能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获得学习满足感㊁自我效能感.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能让学生掌握分析生活中各种数据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据对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数据意识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创新发展大有裨益,学生可以凭借数据意识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具体实践中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提高解题效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㊁归纳㊁统计和应用,能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创新发展有促进作用.(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研究习惯良好的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数据意识能帮助学生分析出问题的显性条件㊁隐性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研究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数据意识能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运用数学知识研究问题,应对学习㊁成长路上的不同挑战.良好的数据意识还能让学生保持数据研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二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统计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包括对数据进行统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学习数学感受统计数据的意义,理解数据的随机性特征.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与 统计与概率 主题有关的课程有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可能性 数学广角 找次品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等.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据的㊀㊀㊀㊀144㊀意义和价值,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学会判断可能性的大小等.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数据的收集㊁分类㊁统计㊁应用等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落实‘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开展数据收集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据整理意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数据无处不在.学生在面对诸多数据时,应能辨别不同类型的数据,知道不同类型数据的价值.教师要精心设计数据收集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数据收集活动提高数据整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当先对问题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反映的信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对简单的数据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据收集活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收集数学现象㊁数学题目㊁数学符号㊁数学模型中的数据,体会这些数据反映的信息.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引导学生初步完成数据收集活动,再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与概率的概念,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以人教版小学数学 可能性 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 统计与概率 主题设计数据收集活动,如天气数据㊁彩票中奖数据等,增强学生的数据整理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数据收集小组,围绕给定的主题,每天收集十组数据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据收集情况.通过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学生能明确特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对比可能性的大小来明确数据的意义.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说一说自己对数据的可能性的看法.如有学生认为,有些天气变化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天气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又如,有学生认为,彩票号码的中奖概率是不确定的㊁随机的.接着,教师可以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总结本组的数据收集及整理情况,分析本组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提出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对数据的收集㊁分析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数据整理意识.(二)开展数据分类活动,教给学生数据处理方法小学数学中的数据比较丰富,学生在面对诸多数据时,很容易失去学习方向,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性思考,教给学生数据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㊁讨论和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据的抽象性较强,而小学生年龄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具象化的数据比较敏感.因此,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教给学生数据的处理方法,让学生高效处理数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数据的意义和本质特征,教给学生数据处理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方式并内化吸收,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 数学广角 找次品 一课教学为例,本节课涉及逻辑推理和数据分类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开展数据分类活动:假如你是管理员,管理一批重量不同的盒子,这批盒子有两类,一类是轻盒子,一类是重盒子,你能将盒子按重量标准分类吗?在情境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同重量的盒子,先引导学生记录每个盒子的重量,然后按照轻重的标准将盒子分类.这一过程为学生记录数据㊁给数据分类提供机会.在分类之前,教师要强调分类的标准,并为学生提供电子秤㊁天平等工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认真对盒子进行称量㊁记录,然后根据轻重分类标准,将盒子分类.这一过程能让学生对数据分类有清晰的认识.教师要在分类活动结束后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数据的特征和差异.接着,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轻盒子和九个重盒子,把它们的重量当作一组数据,开展教学: 假设轻盒子是次品,重盒子是合格品,这十个盒子中有一个是次品,如果不采用一一称量的方法,怎样才能快速找出其中的次品呢?最少需要称量几次? 这时,教师就将数据分类活动与 找次品 教学内容建立起联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 找次品 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开展数据统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数据统计意识统计与概率 教学贯穿数据意识培养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统计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数据反映的信息,加深学生对数据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学生的数据统计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数据统计时对数据的背景㊁现象㊁应用等进行分析,寻找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总结数据反映的信息.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探究,与同伴一起学习㊁讨论㊁相互帮助,掌握统计方法,从整体上认识数据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统计数据,利用自己获得的数据构㊀㊀㊀145㊀㊀建数学模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开展数据统计活动前,教师要完成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㊁折线统计图㊁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明确基本的统计概念.围绕 统计与概率 的教学主题,教师可开展具有实践性的数据统计活动,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中绘制不同类型的统计图.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某次跳绳测试成绩㊁某天的温度变化㊁某学期的班费支出三个数据统计活动,让学生分别使用条形统计图㊁折线统计图㊁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统计的数据.1.统计某次跳绳测试中全班学生的成绩,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然后绘制一个条形统计图,计算全班跳绳测试的平均成绩.2.通过上网查询或看电视等方式,记录某天的温度变化情况,从早上八点开始记录温度,每小时记录一次,直到晚上八点,找出这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最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3.了解上学期班费的支出情况,将支出项目和支出金额记录在表格中,如购买文具㊁购买扫除用品等,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绘制一个扇形统计图.以上三个数据统计活动能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运用学过的知识收集㊁记录㊁统计数据,总结数据反映的信息,再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绘制不同的统计图,直观呈现数据,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发现它们不同的优势.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㊁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数据统计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数据统计意识的高低,进而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提高他们的数据统计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学生可能因基础薄弱㊁数据统计意识不强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时教师不能严厉地批评学生,而应鼓励学生㊁肯定学生,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在课下帮助学生查缺补漏㊁夯实基础.(四)开展数据应用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数据应用实例及数学训练题开展数据应用活动,让学生明白数据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原理和数据应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开展调查统计全校学生在交通拥堵时选择的出行方式的数据应用活动.首先,教师可以综合教材中有关 统计与概率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统计全校学生喜欢的出行方式,然后从中选出最受学生喜欢的出行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数据样本,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㊁概率知识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统计.学生在实践中容易遇到一些问题,如样本选择不合理㊁数据统计错误㊁数据计算方法效率低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做示范,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当交通拥堵时样本学生选择的出行方式.学生需要通过统计㊁计算㊁画统计图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分析条形统计图㊁折线统计图㊁扇形统计图等,学生能明确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全校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坐公交车出行.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数据应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的知识,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介绍自己的统计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给予客观评价并做总结.结㊀语综上所述,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收集数据,围绕教学主题 统计与概率 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㊁统计㊁应用,强化学生的数据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数据意识的培养贯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学生对数据的理解也由最初的表面变为深入.教师应展开不同类型的数据教学活动,将数据意识的培养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同时,教师要介绍高效的数据处理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㊁独立实践,提升他们对数据意义的感知和对数据随机性的体会,真正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ʌ参考文献ɔ[1]张宝书.小学生数据意识培养新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2(35):41-42.[2]顾静娴.把握 核心力 ,培育数据意识:浅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12):58-60.[3]蔡争怡.指向数据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J].基础教育研究,2022,(19):59-61,65.[4]张昆.从 数据分析观念 到 数据意识 :课标修订后的教学变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1):16-18.[5]杨松.关于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 数据分析观念 的几点思考[J].新教师,2021(5):50-52.。
元认知开发:元数学意识的自然启蒙——兼谈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
化。
【 关键词 】 元数学 元认知 自我效能感 学 习策略
元 数 学 是 一 种 将 数 学 作 为 人 类 意 识 和 文 化 客 体 的 科 学 思 维 或 知 识 。更 进 一 步 来 说 , 元 数 学 是 一 种 用 来 研
验。 二、 开发 元 认 知 监 控 策 略 , 优 化 行 为成 就 。 提 升 数 学 学 习 自我 成 功 感
行 为联 系起来 。才会 在一 项认 知活动 之前 计划各 种活
动、 预计 结果 、 选择策略、 想 象 出 各 种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并 预估其 有效性 。
我们有意识地借鉴元数学 和元认 知的理 论 . 积极思 考, 尝试探索 , 结合近年来研究 团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
来 分 析 和 说 明教 师 应 如 何 帮 助 学 生 开 发 数 学 元 认 知 . 启 蒙元数学思想意识 , 优 化 提 升 学 生 数 学 学 习 自我 效 能 感
的有 效 策 略 ,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 最终会学 。
1 . 将 学 生 置 于 角 色 圈
数学 学习元 认知的监控策 略是指 在认 知过程 中 , 根 据认知 目标及 时检查 、 评价认知活动 。如检查 学习 内容
是 否被领会 、 知识 的预备度 或熟 练度是 否不足 、 策 略 的
选 择是否 有效 、 目标 设 定 是 否 过 高 或 过 低 等 。 把 偏 差 找 出来 , 有 监控 然 后 才有 调 节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这 种 数 学 方 法 与 思 想凝 练 就 是 元 认 知 与元 数 学 的 内外 链 接 点 、 融 通点 , 因此 。 这 方 面 的 自我 效 能 感 的 策 略 优 化 极 有 价 值。 学生 在数学学习的认知活动 中 , 成 功 的 行 为 成 就 感
6年级学生量感现状调查与分析
6年级学生量感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其中,量感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量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了解当前6年级学生在量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将对6年级学生的量感水平进行系统的评估,包括对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量的感知能力,以及对量的守恒、量的比较等高级量感的理解程度。
同时,我们还将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量感的情况进行考察,以便全面了解其量感应用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将总结6年级学生在量感培养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量感概念理解不清、量感应用能力较弱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建议,如加强量感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量感应用能力等,以期为学生的量感培养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6年级学生的量感水平,同时也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近年来的教育研究中,关于学生量感培养的问题逐渐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量感培养被认为是数学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量感培养不仅关乎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更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从量感培养的理论基础来看,众多学者都强调了量感与数学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量感是指学生对数量、长度、重量、时间等基本量度单位的直观感知和把握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这种感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运算规则,形成数学思维。
因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外关于量感培养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研究视角和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普遍认为量感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5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Vol.28 No.5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2002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Ξ寇冬泉1,刘电芝2,曾欣然2(11广西师范学院教科部,广西南宁,530001;21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市400715)摘 要:本研究采用“自知、助学自验、自评”结合的培育方法,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育实验。
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对中、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小学生效果显著;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数学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提高并不一定导致学业成绩的显著提高。
同时,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也影响着数学自我效能感,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数学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助学自验、自评”中图分类号:G 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2)0520076205 一、问题的提出自我效能感究其实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Bandura ,A.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到今天,20多年来,人们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语义丰富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
语义丰富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调节和控制作用(Zim 2merman &Martinez 2Pons ,1990;1993;杨心德等,1993;周勇、董奇,1994)[1][2][3],而且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密切相关(杨心德等,1993;周国韬等,1997)[2][4]。
为此,人们开始寻找培育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最佳途径,如强化法、归因训练法和自然实验培育法。
研究表明,对学生自我效能感进行培育是有效的,但从总体来看已有的培育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已有的培育多是在实验情境中进行的,实验情境与教育教学实际情境相去甚远;其次,培育方式大多是短期项目训练。
而自我效能感属于主观认识,短期项目训练的影响效果的保持性相对较差;第三,自我效能感与特定情境密切联系,不应脱离具体学科进行培育;第四,大多培育是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进行的,对优生和中生则缺乏培育。
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教学实验。
二、实验方法(一)研究对象被试为四川省渠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
根据学生档案,结合学校领导的介绍,从学业成绩、班级气氛、授课教师情况和自我效能感前测成绩从五年级教学班中选取具有较好同质性的两个自然班,随机确定为实验班与对比班,共122名学生,其中男生67名,女生55名。
(二)研究工具自我效能感问卷。
本问卷在借鉴G ibs on &Demb o (1984)编制的《教师效能量表》有关维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共21个项目,正向题与逆向题各半,按五个等级评分。
本问卷重测信度系数为0.84,分半系数为0.77,效标关联效度系数为0.56。
(三)实验操作采用等组实验设计。
实验班在数学课中运用“自知、助学自验、自评”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验培育,67Ξ收稿日期:2002-02-05作者简介:寇冬泉(1968-),男,四川渠县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刘电芝(1955-),女,河北文安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学习心理研究;曾欣然(1938-),男,重庆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对照班则按常规进行教学。
实验班自我效能感培育内容包括:11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简称“自知”。
内容包括:(1)自信与数学学习;(2)努力与数学学习;(3)方法与数学学习;(4)其他因素与数学学习。
21保证成功体验,简称“助学自验”。
首先,我们按学生的性别、数学基础和能力、性格、家庭条件等情况好、差搭配,全班组成6个小组,其中5个小组每组10人,1个小组只有9人。
以小组为单位重新安排在教室中的座位,以便于开展小组学习。
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编制出目标明确的教案,将教材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精讲(约占每一课时的1/22/3时间),并注意将任务内容明确地提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的小组学习。
第三,强化合作意识。
第四,及时反馈,每天要求每位同学绘制自己数学作业的曲线图,每一单元结束后及时进行测评,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
31鼓励性评价,简称“自评”。
在数学教学各环节中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对自己进行积极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既注重结果评价,更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实验结果(一)实验班与对比班自我效能感测试结果分析1.两班学生前、后测自我效能感比较表1 两班学生自我效能感前测、后测比较班 别前测X±s后测X±st实验班0.637±0.1630.789±0.1198.52233对比班0.649±0.1730.662±0.2010.870 T-0.374 4.03233注:3P<0.05;33p<0.01,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自我效能感前测差异不显著,而后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对比班学生前、后测差异不显著,而实验班前、后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2.两班自我效能感不同层次学生的比较根据自我效能感前测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均分为高、中、低三种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组(三种水平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均不显著)。
两班后测表明,高自我效能感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中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性水平,说明自我效能感的培育主要是对中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有效。
3.两班学业不同层次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比较根据前测学业成绩与自我效能感得分,实验班与对照班均分为优生高、中、低效能感组,中生高、中、低效能感组,差生高、中、低效能感组。
实验表明,优生中效能感组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显著(P<0.05),中生中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差异显著(P<0.05和P<0.01),表明自我效能感训练主要是对优生中效能感组和中生中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有效,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一定程度依赖于学业成绩。
(二)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分析表2 两班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前测、后测比较班别N前测X±S后测X±s实验班5683.04±11.9587.37±13.49对比班5682.94±12.8883.13±17.85 t0.042 1.405 从表2可以看到,实验班与对比班数学学业成绩前测、后测差异都不显著。
通过分层考查(见表3),实验班不同水平学生学业成绩后测虽然均高于前测,高于对比班,但各项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3 两班自我效能感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前测、后测比较组别班别N 前测X±S后测X±s高效能感组实验班1689.594±7.05491.375±7.702对比班1987.84±9.64188.447±13.434 t0.5870.749中效能感组实验班2583.42±10.73787.64±15.06对比班2182.905±12.40784.09±16.407 t0.1480.7467低效能感组实验班1575.4±13.5682.633±14.094对比班1677.156±14.35575.53±21.345 t-0.338 1.05077表4 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班别前后测N 自我效能感X±S学业成绩X±SR实验班前测560.637±0.16383.036±11.9540.54933后测560.789±0.11987.366±13.4920.40533对比班前测560.65±0.17382.938±12.8780.48233后测560.662±0.20183.125±17.8550.58233 (三)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表4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我们进一步将两班学生合并,然后按学业成绩分组进行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学业水平组间自我效能感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其中优生组与中生组间、优生组与差生组间达到极显著(P<0.01),中生组与差生组间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说明学业成绩与效能感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一)“自知、助学自验、自评”结合的培育方法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培育有明显效果运用“自知、助学自验、自评”结合的培育方法,在不增加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见表1),特别是对中、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效果明显(P<0.01)。
究其原因,可能是具有中等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实验前对自己数学能力认识欠全面、估计不足。
经实验培育后,他们加深了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认识,加之数学学习中的一系列成功体验也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的,特别是有足够的能力学好数学,从而使他们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大大提高。
具有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实验前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认识严重不足,给自己定的目标较低,做出的努力也相应少,导致的成功也少,最终出现恶性循环。
经实验培育后,他们抛弃了原有的对自己数学能力方面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一样也是能学好的。
纠正了认识,端正了态度,加之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体验,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更加坚定了学好的信心,导致数学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提高。
从本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高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在后测中差异不显著,其可能原因是:(1)前测时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2)自我效能感培育过程中是否出现一定的“高原现象”,需进一步研究。
(二)“自知、助学自验、自评”结合的培育方法产生效果的原因分析由于本实验是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可以确认,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的差异应归结为“自知、助学自验、自评”结合的培育方法与传统教学在教育效果上的差异。
实验培育之所以产生良好效果,我们认为引导学生积极正确的归因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经典的归因理论,人们在归因训练中便经常是让学生在成功时作能力归因,在失败时作努力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