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策略

摘要: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任务的选择以及对任务的坚持和努力的程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学科魅力,进而使小学生不断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高度重视。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基础学科,因此,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但当前国内小学数学教师较为偏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把数学成绩当做评价学生数学能力及学业成就的主要指标,从而忽视了小学生其心理因素对数学能力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积极性,以消极态度对待这一学科。学生的数学成绩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除了智力之外,成绩的高低也与学生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而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始动力则是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一词,他认为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美国社会学家Collins曾发现在同等水平的儿童中,自我效能高的儿童比自我效能低的儿童所能解决的问题要

更多,由此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表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小学生可以自信地完成学习数学中的任务,而

“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小学生则有可能在面对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

失去信心,消极对待这一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

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既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能提升

他们的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持续地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自我效能

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个体亲历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

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等等。根据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具体策略。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经验

从各影响因素来看,个体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影响最大。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下降,从而降低自

我效能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剥洋葱”法,

即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当做一个洋葱,对其进行拆分,把重难点看作

是洋葱芯,外面一层层的结构就是小学生掌握的重难点需要达成的每

一个小知识点,从外向内剥洋葱的过程,也就是小学生掌握整个知识

点的过程。比如,在教学“计算环形的面积”时,很多学生觉得这一

重点知识太难,学习信心不足,那教师就可以把这一难点分解为多个

小知识点,环形面积S=圆周率×(大半径平方-小半径平方),学生首先应掌握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再在圆形纸板画上两个一大一

小的同心圆并剪下较小的圆形向学生展示,最后再列出公式环形面积

S=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并对公式进行简化。学生通过掌握每一步的

知识点就能完全理解这一重点知识。这样的生动的“小目标”教学可

以让学生比较愉快且轻松地学习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从而增加其成功的经验。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榜样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同伴的影响甚大。小学生许多时候自我效能感多来源于他人的替代经验,即通过观察同伴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增强自己的信心。当学生们看到与他们成绩水平相近的同学取得了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类似的任务。反之,如果看到一个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同伴,在付出了努力的情况下仍然失败,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下降。小学生可以在同伴的经历中进行学习,进而模仿他们的成功行为,从而增加自己成功体验的机会。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班级中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例如,在课堂上,提供表现优异的学生的表现平台,增加表现机会,并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称赞或奖励,以促使学生个体替换经验的产生,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

根据Weiner的归因理论,若小学生在任务中获得成功并把它归因为自己能力——这一这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学生就会感到自豪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若将这一成功归因为自己运气好或者任务难度低——这种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学生就会感到自卑从而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所以错误的归因也是造成某些学生自我效能感低的重要原因。比如,许多小学生对初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掌握得不好,在做练习题时总是有出现错误。作为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有关计算圆柱体积的题目总是做错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对

圆的面积公式没理解好,导致计算圆柱体积时总是出错,并不是自己智力低下或者学习能力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即在学习上取得的好成绩主要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在学习中遭受的失败主要归因于努力不够等。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言语赏识和积极反馈教育

在小学生面临困难并努力尝试解决问题时,如果教师及时地对他们表示信任或给予正面的评价,那么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增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对其学习的评价尤为关注,当小学生听教师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进步的积极反馈时,他们就会把自我怀疑转化为自我效能。许多教学实践也已经表明言语赏识和积极反馈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小学生进行言语赏识和正面反馈教育。比如,可以在课堂中,多多使用如“你能够做到!”、“在完成这个任务的第一步中,你做得非常好!”等鼓励言语,促使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小学生内心的想法转化为“我一定能够做到!”或“我能够试一试!”这类体现高自我效能感的信念。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课程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小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