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七十六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十六章

不出于户①,以知天下;不窥②于牗③,以见天道④。其出⑤也弥远⑥,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形而知,不见而明,无为而成。

译文

不出于门户的偏见,超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得以理性地认知了解世界;不窥于牗户井口,摒弃井底之蛙的局限,透过感官用心用脑理性的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得以发现自然法则。他违背大道的越多,他知道的也就越少。所以,圣人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超越感官用思维凭着理性掌握真理,知道依法遵循规律做事能功成事遂。

注释

①户:门户,此处指耳鼻眼等感觉器官。比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感觉器官认识的具体事物的可感部分。具体事物的可感部分是指具体事物中能被人通过感官看见、听见、尝见、嗅见、觉见的各种规定和特征的总和,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全部。具体事物的可见部分具有变化快的特点。人在一定时间点通过感官获得的与事物可见部分各种规定完全相符合的知识,经过一定时间就会因为事物可见部分的发展变化成为不完全符合事物现实的知识,再经过一定时间就会成为完全不符合事物实际的知识。老子认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才可以称为认知了事物。黑格尔说:一般抽象的普遍的东西,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必须借助思想概念来认识。具体事物的可知部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我们在一定时间点通过理性分析获得的同事物可知部分完全相符合的知识,经过一定时间不会成为与事物现实不符合的知识。

②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窥探。窥伺。窥测。窥视。管窥蠡测(喻见识浅陋,看不清高深的道理)。

③牗:窗户,此处指感觉器官。比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子认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才可以称为认知了事物。黑格尔说:一般抽象的普遍的东西,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必须借助思想概念来认识。具体事物的可知部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我们在一定时间点通过理性分析获得的同事物可知部分完全相符合的知识,经过一定时间不会成为与事物现实不符合的知识。

④道:本体,本元,本源,本原;真理,事理,法则,规律。

⑤出:(1)脱离;释放;开脱。(2)遗弃;休弃。(3)舍弃;除去;去掉。(4)背离:脱离原来的、通常的、正常的或公认的轨道;偏离常规、常轨、习惯等。(5)违背。违背:离开,背离;违反,不遵守;不符合;不遵循。(6)出轨,脱轨,脱离轨道,脱离轨度,不合轨度,脱离了轨范法度,不合于法度规范,不遵守轨范法度,违背了轨范法度,违反法律法规。轨道:行动应遵循的规则、程序或范围。轨度:使之合于轨范法度;规范法度。轨范:法则;模范。规范:行为所遵循的标准;法则;模范。

⑥远:(1)离开;避开。(2)违背。(3)距离长,与“近”相对。(4)关系疏,不亲密。

资料(转自百度百科)

圣人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超越感官用思维凭着理性掌握真理,知道依法遵循规律做事能功成事遂。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思维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顿悟等等思维形式的存在。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意思和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

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真理的本性即为“理性”。真实的道理叫作真性,真理源于大道。道(dào):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辵”指“行走”。“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头脑引导行为”。本义:头脑思维意识引导带领身体行为(的走向)。引申义:得道厚德有思想的引领大众遵循大道规范行为。(哲学名词)本体,本元,本原,本源,始基;道法,大法,母法,大制,始制;道理,真理,事理,法则,规律。道名大,亦称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夷希微,不可致诘,混而为一,只能通过首脑思维理性认知,故而称之为无,称之为道。

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词目】思维

思维

思维

【释义】:①.与“感性认识”相对。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②.与“存在”相对。指意识、精神。

哲学名词

概述

思维是思维主体处理信息及意识的活动。

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活动)的物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如人),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思维活动的对象是信息及意识。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意识是思维活动的产物,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这里思维和意识两个词分别代表的不同的事物,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同一个概念,这种状况容易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因此需要注意区分。

属性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基本特征。

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有相同性质的事物抽取出来,对其加以概括,并得出认识。如5只老虎,3只山羊,7只猴子,2只猫。这就是一个根据事物的共性使用数量来概括事物的例子。

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通过其它表徵来推断事物的能力,例如,警察在罪犯的犯罪现场,通过寻找一些罪犯在现场留下的痕迹,就可以在脑中推断出罪犯在现场作案时的场景。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通过病人描述症状以及通过一些化验就可以得知病人的病情以及感染的何种病毒。思维的这种能力,把本无直接关系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们不必去直接的接触某些信息,通过这些规律,便可以成功的揭露出这些事物的本质。

超出感性的认识

以上两种属性赋予思维的能力,已经使得思维超出了感性的认识范围。例如在科学研究中,人类是不能通过感觉来直接理解的。如人类是不能通过感觉来直接理解原子核的变化的。但人类可以通过寻找其活动的规律,并对相同的规律加以概括,便可以间接的去理解它。

超出现实

思维可以通过归纳与概括掌握现实中事物的规律,还可以在已有的事物上,通过想象,建立全新的、不存在的事物。例如,发明家可以通过已经存在的物品,通过新的想象,对其加以改进,从而发明出新的物品。其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思维的的推断是否与现实相符。其实,这也正是人类创造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来源。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其中的规律亦称法则。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千差万别,它们都有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规律,但就其根本内容来说可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规律,但它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