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1章到第70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道德经pdf

道德经pdf

道 德 经 老子 著 道德经 ·1· 目录 老子第一章………………………………………………………5 老子第二章………………………………………………………6 老子第三章………………………………………………………7 老子第四章………………………………………………………8 老子第五章………………………………………………………9 老子第六章………………………………………………………10 老子第七章………………………………………………………11 老子第八章………………………………………………………12 老子第九章………………………………………………………13 老子第十章………………………………………………………14 老子第十一章……………………………………………………15 老子第十二章……………………………………………………16 老子第十三章……………………………………………………17 老子第十四章……………………………………………………18 老子第十五章……………………………………………………19 老子第十六章……………………………………………………20 老子第十七章……………………………………………………21 老子第十八章……………………………………………………22 老子第十九章……………………………………………………23 老子第二十章……………………………………………………24 老子第二十一章…………………………………………………25 老子第二十二章…………………………………………………26 老子第二十三章…………………………………………………27 道德经 ·2· 老子第二十四章…………………………………………………28 老子第二十五章…………………………………………………29 老子第二十六章…………………………………………………30 老子第二十七章…………………………………………………31 老子第二十八章…………………………………………………32 老子第二十九章…………………………………………………33 老子第三十 章…………………………………………………34 老子第三十一章…………………………………………………35 老子第三十二章…………………………………………………36 老子第三十三章…………………………………………………37 老子第三十四章…………………………………………………38 老子第三十五章…………………………………………………39 老子第三十六章…………………………………………………40 老子第三十七章…………………………………………………41 老子第三十八章…………………………………………………42 老子第三十九章…………………………………………………43 老子第四十 章…………………………………………………44 老子第四十一章…………………………………………………45 老子第四十二章…………………………………………………46 老子第四十三章…………………………………………………47 老子第四十四章…………………………………………………48 老子第四十五章…………………………………………………49 老子第四十六章…………………………………………………50 老子第四十七章…………………………………………………51 老子第四十八章…………………………………………………52 老子第四十九章…………………………………………………53 老子第五十 章…………………………………………………54 道德经 ·3· 老子第五十一章…………………………………………………55 老子第五十二章…………………………………………………56 老子第五十三章…………………………………………………57 老子第五十四章…………………………………………………58 老子第五十五章…………………………………………………59 老子第五十六章…………………………………………………60 老子第五十七章…………………………………………………61 老子第五十八章…………………………………………………62 老子第五十九章…………………………………………………63 老子第六十 章…………………………………………………64 老子第六十一章…………………………………………………65 老子第六十二章…………………………………………………66 老子第六十三章…………………………………………………67 老子第六十四章…………………………………………………68 老子第六十五章…………………………………………………69 老子第六十六章…………………………………………………70 老子第六十七章…………………………………………………71 老子第六十八章…………………………………………………72 老子第六十九章…………………………………………………73 老子第七十 章…………………………………………………74 老子第七十一章…………………………………………………75 老子第七十二章…………………………………………………76 老子第七十三章…………………………………………………77 老子第七十四章…………………………………………………78 老子第七十五章…………………………………………………79 老子第七十六章…………………………………………………80 老子第七十七章…………………………………………………81 道德经 ·4· 老子第七十八章…………………………………………………82 老子第七十九章…………………………………………………83 老子第八十 章…………………………………………………84 老子第八十一章…………………………………………………85 道德经 ·5·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 第七十章

道德经 第七十章

第七十章上善①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②众人之所恶③,故几于④道。

居⑤善地⑥者,心善渊,与⑦善仁,言善信⑧,政⑨善治,事⑩善能⑪,动善时……不争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上善若水。

水德,利万物而争无争,置身在众人所难以理解的委屈窝囊处境,所以水近于道。

分别事理使各得其所永居知道守法遵循规律的合宜领域,心理思想知道守法能如淵,人际交往知道守法能大仁,政令知道守法能大信,政治知道守法能大治,事功知道守法能使贤用能,行动知道守法能把握时机……称之为不争。

因为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争,所以没有过失。

注释①上善:尚积德,重积德,符合善,符合知道守道,遵循道法,同合于道,同道合一,与道保持一致。

善:德,玄德,知道,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同于道,同道合一。

上:(1)增加。

(2)等级和质量高的。

(3)上天;天帝。

(4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5)君主;皇帝。

(6)合符,符合。

②处:居住;存在,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处置,办理;决定,决断;处罚;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止,隐退。

③恶:(1)<名> (形声。

从心,从亚,亚亦声。

“亚”意为“内部的闭锁圈”。

“亚”和“心”联合起来表示“心情被禁锢”。

本义:心里憋闷、憋屈。

憋屈:通常表示在不公平或不顺利的处境中,又无法向其他人诉说或无法被他人所理解、关注时的心理感受。

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字面上可理解为一种“憋闷、委屈,气闷难受”的感觉。

(2)恶囊,窝囊。

恶囊:窝囊。

窝囊:因受委屈而烦闷、难受。

④几于:(1)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2)接近;达到。

几,近也。

——《尔雅》(3)近于。

近于:在种类或性质上趋于相近。

⑤居:(1)(象形。

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

本义:蹲着)(2)同本义。

后作“踞”居,蹲也。

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说文》(3)居住。

(4)坐。

(5)处在,处于,置于,处置。

处置:分别事理,使各得其所。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第六章 玄牝(pìn)之门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 玄牝之门
译文
“道”看似虚无变幻,实际则是永恒不灭 的,因为它是孕育神妙莫测的天地万物的根源 。而绵延不绝的天地万物同样也承载着“道” ,使其发挥它无穷无尽的作用和价值。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yá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凑集到一根毂的孔洞当中,有 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的作用。揉和 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成就 了容器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 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成就了房屋的作用。总 而言之,“有”可得利,“无”可为用。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迭(dié)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 中。
第五章 天地不仁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把万物当做刍草扎成的用 来祭祀祈福的刍狗。圣人亦是如此。对待万事 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自 作自息。天地之间,就像个风箱一样,它空虚 但不穷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因此 ,政令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瓦解,不如始终 保持在中间的状态之下。
第八章 不争无尤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 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 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 不争无尤
译文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感悟及体会作文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感悟及体会作文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感悟及体会作文作文一:《大邦与小邦的相处之道》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这一章里讲了一个很有趣的道理,就像大邦和小邦相处一样。

比如说,在学校里,有大一点的班级,也有小一点的班级。

大班级不能欺负小班级,要友好相处。

就像大邦对待小邦,要谦虚,要温和。

如果大班级总是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了不起,去嘲笑小班级,那大家肯定都不开心,也不会成为好朋友。

反过来,小班级也不能害怕大班级,大家都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这样,整个学校就会充满快乐和友爱。

所以呀,我们要记住这个道理,不管是和比我们大的朋友,还是比我们小的朋友,都要友好相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作文二:《以静为下,和谐相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道德经》第六十一章里有好多有趣的想法。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如果大家都争着当第一名,都不想让着别人,那游戏肯定玩得不愉快。

这就好像大邦和小邦,如果都想争强好胜,那肯定会有矛盾。

但是,如果我们都能安静下来,不那么着急,就像大邦愿意处在下方,愿意让着小邦,那大家就能和谐地一起玩游戏啦。

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我们不抢着出风头,而是互相配合,这样就能完成得又快又好。

所以,我们要学会以静为下,这样才能和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不知道小朋友们明白了没有呀?。

道德经第6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6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6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61章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交,常以好礼相访;
小邦者上流,天下之塞,
天下之塞,常以雄兵相威。

故甚愈失民,己愈被。

是以圣人之言:
“彰善,疾恶,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61章译文:
国大者由下流兴起,天下之间的往来交通必须以礼节取悦。

天下之间的往来交通,总是以很好的仪式相待。

小国,从高处兴起,它所处的地点是天下的狭隘之处,
当与别国相互接触时,必须靠强大的武装力量来显示他的精神胆略和实力。

因此,他们更加失去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被孤立无援。

因此,圣人说:“揭示善行,制止恶行,做一个大丈夫就应该坚守它所长,不居于它所短;
应该实事求是,不居于表面的华丽。

因此,为了改善当前的局面,就必须放弃旧有的,去寻找新的。

《道德经》译解(第六十一至七十章)

《道德经》译解(第六十一至七十章)

《道德经》译解(第六十一至七十章)第六十一章【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而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故大者宜为下。

译文:国之所以大,就象处在下游的河一样,百川交汇都流入就变成了大海,成为母体。

自然界中的母体,常常以静胜过公的,是因为母的以静为下。

所以大国的位置低于小国,小国就象河流一样归入大国,大国就获取了小国。

如果小国的位置自低于大国,则大国就被小国获取。

所以说要想获取就应以低位。

以低位去获取,只是说大国不过是为了兼并保护人,小国也不过是寻求保护人,两者各自都想取得自己所要的。

所以,要大必须居于下位,不可自高自大,否则必然落于低和小。

第六十二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万物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是善人的宝,修道以成真,也是不善人的保护者。

善是达官高人修身养性的宝,也是贫穷人修身养性的宝。

道的美言可以去市场上去卖,现在和过去只有卖道之言的,常在市场上卖钱使用。

遵照道的修行方式去修炼就可以炼出真人,加出人来。

不善良的人也不能抛弃它,可以改恶从善,没有恶人就显不出善人。

所以建立了天子,三公就是为了惩恶扬善。

人虽然有了金钱、美玉、车马行头,也不如进入修道的过程。

古人之所以以修道为贵,就是因为修道不终日学习而可得知天地自然万物之理,有求必应,智慧如海。

有罪的人一旦开始修炼,他的罪也给免了,道可以使好人、坏人、穷人、富人各得其所,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

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其大。

道德经六十一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六十一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六十一章原文及感悟
原文:
大圆满之道,甚平易也。

只是人之所以不得之,甚嫌难也。

天下之事弥众,而人之所恒为,其私曲不义者多矣。

民埃其无知,举世皆谓自己至道,
而我独异于人,足以知圣人之德。

我之所以异于人者何也?
源于好古,因循先得之道;
又何为?缘养心以致静,众人不知,而我独实之。

饱食、细服,居房不过千仞之峰,
攵雕饰之家,不居其间。

三公之有官,我独不行其事。

怀异于众,故可以任大道。

感悟:
道德经第61章中,作者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不能实现大圆满之道。

他说,虽然大圆满之道甚平易,但人们难以领悟它。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会走向私曲不义的道路。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大道呢?作者告诉我们,要像圣人一样好古,重视先人的道德经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静,并与那些虚有其表的人和事物保持距离,避免受到它们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异于众人的思想,以更高的标准对待自己,以更高的标准评估自己的行为,从而在实现大圆满之道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定。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第七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第七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第七十章原文及译文第六十一章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

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

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

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

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

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第六十二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可以庇荫万物,是善良人的修身养命宝贝,不善的人也依靠它来保护自己。

美好的话语,可以获得人们的尊敬,高尚的行为,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

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

古人为何要如此重视道呢?还不是因为有道可以立身,有求就能得到,有罪就能免除吗?所以道可以说是天下最尊贵的了。

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心境来作为,以无事的心境来做事,以恬淡的心境来品味,把大小多少看淡,才能以德报怨。

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简单处下手,成就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细节决定成败。

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

轻易的许诺,往往很少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那必定会遭遇更多困难。

故而,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但终无难成之事。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音版】大(dà)邦(bāng)者(zhě)下(xià)流(liú),天(tiān)下(xià)之(zhī)牝(pìn),天(tiān)下(xià)之(zhī)交(jiāo)也(yě)。

牝(pìn)常(cháng)以(yǐ)静(jìng)胜(shèng)牡(mǔ),以(yǐ)静(jìng)为(wéi)下(xià)。

故(gù)大(dà)邦(bāng)以(yǐ)下(xià)小(xiǎo)邦(bāng),则(zé)取(qǔ)小(xiǎo)邦(bāng);小(xiǎo)邦(bāng)以(yǐ)下(xià)大(dà)邦(bāng),则(zé)取(qǔ)大(dà)邦(bāng)。

故(gù)或(huò)下(xià)以(yǐ)取(qǔ),或(huò)下(xià)而(ér)取(qǔ)。

大(dà)邦(bāng)不(bù)过(guò)欲(yù)兼(jiān)畜(chù)人(r én),小(xiǎo)邦(bāng)不(bù)过(guò)欲(yù)入(rù)事(shì)人(r én)。

夫(fū)两(liǎng)者(zhě)各(gè)得(de)所(suǒ)欲(yù),大(dà)者(zhě)宜(yí)为(wéi)下(xià)。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61-81章先秦-老子第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以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65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道德经61章原文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61章原文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61章原文及心得感悟道德经第61章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心得感悟:这一章讲述的是道德经中有关政治的一些思考。

从一个王国的角度出发,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被比作雄性和雌性的关系,而雌性常常通过柔和和平的方式胜过雄性。

大国降低自己的姿态与小国接触,就能够获取小国的支持和资源;而小国降低自己的姿态与大国接触,也能够获取大国的保护和支持。

因此,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学会降低姿态,以谦卑、包容的态度与他人交流,取得对方的理解和合作。

这一章的观点可以应用到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中。

在家庭、公司、社会等各个环境中,人们常常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和交流。

若能以谦卑谦和的态度与他人相处,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合作和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并不意味着自己处于劣势或受辱,而是一种相互交流、互相促进的过程。

这一章还提醒我们,不要追求过度的权力和利益。

大国或者权势者往往渴望统治和掌控更多的人,而小国或者辅助者往往追求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然而,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盲目追逐权力和地位,那么社会将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总之,这一章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各种交往关系中,以谦逊、柔和的态度去面对他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合作。

同时,要明智地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不被权力和地位的诱惑所迷惑。

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道德经6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6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6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61章原文如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以下是这段原文的译文:
大国要像江海那样安于处在卑下的地方,居于天下雌柔的位置,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于这里。

雌柔能以安静宁定战胜雄强,就在于它既能以静制动又安于居下。

所以,大国如能对小国谦虚卑下,则必然能取得小国的信任依附;小国若能对大国谦虚卑下,则也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支持。

所以,不管是大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小国的信任,还是小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大国的信任,大国无非是想兼并小国,小国无非是有求于大国。

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各自的愿望。

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虚卑下。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感悟及体会作文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感悟及体会作文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感悟及体会作文在我刚开始接触第六十一章的时候,说实话,真是有点摸不着头脑。

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文字,仿佛是一道道谜题,等着我去解开。

这一章里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起初,我读着这些话,只觉得云里雾里。

但后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让我对这看似晦涩的话语有了新的感悟。

前段时间,我们社区组织了一场志愿者活动,是为了改善小区的公共环境。

这事儿本来挺好,可在分工的时候,却出了点小岔子。

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负责清理小区花园里的杂草和垃圾。

这个小组里,有一位大妈,平时在小区里就是个热心肠,但脾气有点急;还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刚搬到小区不久,不太熟悉情况,但干活很卖力。

一开始,大妈就风风火火地指挥起来,说小伙子这不对那不对。

小伙子呢,一脸的委屈,也不吭声,只是默默地按照大妈说的做。

可没一会儿,小伙子就忍不住了,说大妈的方法不太合理,效率太低。

这下可好,大妈不干了,扯着嗓子就开始数落小伙子不尊重长辈,没经验还乱说话。

两个人就这么僵持着,气氛变得很紧张。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想,这可咋办呀?这时候,我突然就想到了里的那句话:“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 虽然这是一个社区活动,和国家大事没法比,但道理是相通的呀。

我走过去,先拉着大妈,笑着说:“大妈,您别急,您经验丰富,我们都知道。

但这小伙子也是好心,想把活儿干得更好更快,您说是不?您就稍微听听他的想法,说不定真有新的办法呢。

” 然后又对小伙子说:“兄弟,大妈也是为了把活儿干好,可能说话急了点,您别往心里去,多尊重尊重大妈的意见。

”没想到,就这么几句话,大妈的脸色缓和了下来,小伙子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接下来,大妈不再一味地指挥,而是耐心地听小伙子讲他的想法;小伙子呢,也很尊重大妈的经验,两个人开始商量着干活儿。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老子二零一六年四月打印于和利时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

幽幽兮,深邃兮。

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

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

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

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

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

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

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

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

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

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

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

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

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

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

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

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

道德经61章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61章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61章感悟心得体会道德经61章感悟心得体会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经历的人和事不同而产生新的感悟,这个时候,可以写篇感悟的文章将其记录下来。

不过,是不是写起来就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61章感悟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61章感悟心得体会1“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

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

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

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

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

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

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聚jù)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聚jù)于大邦。

故或下以取(聚jù),或下而取(聚jù)。

大邦不过欲兼畜(蓄xù)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g?ng)璧以先驷(sì)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yé)?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事,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nán)。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zhònɡ),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xiào)”。

夫(fú)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f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xíng)无行(háng),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pī)褐(hè)怀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