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叶曼讲义第2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里让我们简单回顾上一讲的内容,上一讲主要谈了几点:道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恒久性;道又是形而上的,不可捉摸,不可言说,无法命名;道生万物,存在于万物之中。下面我们继续看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老子有很强的辩证能力,有人说他的思想是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有道理的。诸位看这段文字写得多好。天下人之所以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是因为有丑来比较和衬托;天下人知道善的事物是善的,是因为有不善来比较和衬托;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都是相依存的,决不能离开一个来谈另一个。就像音和声相和、前和后相随,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相对性。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比如我们说这件事情好难,“难”就是跟那些容易的事情相比较而言的,这就是“难易相成”。长之所以长是因为有比它短的,短之所以为短是因为有比它长的,这个比那个长一点,但是这个长的再遇见更长的,长也就变成短的了。这个短的比那个长的要短,可是再遇见一个更短的它又变成长的了,这既是“长短相形”。我们说泰山很高,但跟珠穆朗玛峰比起来怎么样呢?根本算不了什么,这就是“高下相倾”。古人常说五音,五音调和之后才有音乐。音和声是不能分开的,分开了就构不成乐曲,这就是“音声相和”;前和后也是相对的关系,我在你前面,你又在他前面,这就是“前后相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个“知”字非常吃紧,后面还要继续讲。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带有相对性的。我们起了分别心,就说天下有美的,有丑的,但从大道角度来看的话,根本就没有美和丑之分。佛教里头有一个公案:一个和尚赶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黑了没办法就在一个乱坟堆中间睡下来,半夜的时候他渴得不得了,一摸旁边正好有一个罐子,罐子里装满了水。这真是菩萨保佑,他拿起来就喝了,觉得好香好甜,然后又有睡过去了。第二天天亮,和尚起来一看旁边的罐子,原来却是一个骷髅头,里头积的雨水脏得不得了,他忍不住就开始呕吐了。后来他悟道了,知道就是这个“知”的问题。昨天晚上他不知是骷髅头里攒的旧雨水,以为

是罐子里装的甘露,现在他一看就知道了。认识在不同时空环境下是会改变的,只有泯灭了分别心才能证悟大道。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们知道善是好的,是因为有不善的、有坏的存在;我们说这个人是好人,是因为有坏人跟他对比。如果没有不善、坏人,就没所谓善和好人了。对善和不善存了分别心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是我做了这件事情,行自己所当行,行过便休,不要认为这个事是我做好的,这才叫做真善。倘若拿做事情来夸口,那不仅不是真善,而且是在沽名钓誉了。
诸位再看王弼的注解:“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此六者,不可偏举之明数也。”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都美、喜、善,不喜欢恶、怒、不善。但在老子看来,美和恶、喜和怒、善和不善出处相同,相依相存,决不可离开一个去谈另一个。第一章中已经提出有和无这一对概念,这里又引申得更宽广,从程度、形状、位置等方面来描述世间的各种情形;并且都回应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让我们知道这些分别都是后天人为的,都得等出来了以后才有不同的名。因此各种分别也不是肯定的和绝对的,更不是永恒不变的。
诸位,学了这一章以后,我们就知道世间的分别都是在互相比较中产生的。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有难易的分别,有了分别就有选择。人人都想要做容易做的事情,难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做。但比这个难事更难的事情还有呢,所以该我们做的事就得好好做,像“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偏激做法是错的。在对待人和事物方面,我们知道无论自己有多高、多聪明,永远都是天外有天,还有比自己更高的、更聪明的,所以不能以年龄、地位、相貌等外在的东西去评价一个人;而当我们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也要看到还有很多人不如我们,因此也就不会狂妄自大或妄自菲薄了。
再引申开去,这个比较道理也可以用来观察别人。倘若你是一个职员,想要了解自己的上司,只要看他是不是谄上、是不是骄下就可以了。对属下特别骄傲的人对上司一定非常谄媚,同样对上司谄媚的人对属下也一定很骄傲。《论语》里头记载,有人问拿贫富来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穷人穷得有气节,并不谄媚有钱人。富人富得有修养,并不摆出傲慢的姿态。要做到这样对一般人来说还是相当难的,所以孔子说“可也”。但这样还不够,孔子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如果处于贫穷的境地而能怡然自乐,富贵之后能爱

好礼节就最好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是承上面而来的。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那么我们保持自然的状态就好了,不要刻意去做什么事,因为在我看来很有意义的事,在诸位看来也许毫无意义;在此时看来很有意义的事,在彼时看来也许毫无意义。所以圣人处世崇尚无为,不去喋喋不休地教诲别人,而是通过回归自然状态来教化人民。圣人懂得顺应自然,使万物得以自由成长而没有阻碍,生养万物却并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做成了事情却不视以为自己的功劳,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得,所以万物都依附于他,不会离去。
这个道理就是前面“概说”中的“守弱”。我们再举一个例子。项羽跟刘邦争天下,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那时候项羽的势力远远超过刘邦,所以刘邦先入了咸阳,却故意什么都不取,一个女人也不要,一件东西也不拿,等着项羽进来,用这种谦退的办法保全了自己。汉高祖入关之后还跟咸阳人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样就把原来非常复杂的法令变得极其简单,充分保证人民的利益,赢得了民心。项羽进入咸阳以后志得意满,既不理会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做出令百姓很失望的事情,又不解决刘邦的威胁,最终丢失了天下。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说圣人教化万民也要跟天地一样,天地滋生万物而不言语、不居功,只要顺应自然之到,处无为的事,万民才可以得到宽松的生活环境。很多做领袖的人不懂这个道理,今天这个规定,明天那个检查,以为这样就是有所作为,其实什么正经事也做不了。
“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顺从自然,各得其所,不要加以人力。这是承上面我无为而民自化而言的。那么各随其生,只需要顺之事物发展的方向去引导它,这样帮着它成长就可以了,这样既不会感到累,也不会感到烦。
“生而不有”,意思是万物靠着我生长,我却不把天底下的万物据为己有。这里体现了一种像天地那样的无私精神,“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太阳照着大地上最高的山、最低的谷,大地承载着最好的人和最坏的人,没有一点私心。圣人对于人民也是没有私心的。“为而不恃”,虽然做成了这事情,但并不自恃说这些东西都是我做。天地是这样,圣人仿效天地也是这样。他把万民都教化了,教化以后并不求人家知道。他做了很多事情,事情做成了之后也不求人家知道。“功成而弗居”也是这个意思。
上一章讲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大智慧

是无法表达的,引申开去就是要以无为来处事。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诸位做过父母就会有所体会,父母教育孩子,如果整天叨唠叨唠,那孩子们都会嫌你烦,还把话当耳边风。很多人都说孩子不念书,整天就看电视,该怎么办?他就不想想自己原来也不念书也是整天看电视、出去应酬的。我整天坐在家里看书,孩子们自然跟着看,这就是“无言之教”。所以对于事物来说,不有、不辞、不恃、不居,这样能反而得到真正的“常”。
这句话王弼注解说:“自然已足,为则败也;知慧自备,为则伪也。”明白自然的道理,并按照自然之道去做才能成功,否则就是取败之道。诸位读过《孟子》中一个“拔苗助长”的故事,农夫种了禾苗之后,希望禾苗快快长大,便把禾苗一一拔高,结果没几天禾苗都死了,这就是“为则败”的典型例子。后来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也拿这个道理来说事。郭橐驼种树本领非常好,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在种树之前培好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种完树、浇过水之后就不必理它了,让它自然成长。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却很少人能做到。用种树来比拟人事,就是要“行不言之教”。这是怎么样的呢?老子后面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煎鱼的时候不能反复翻炒,否则鱼肉就会碎掉,治理国家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三天两头颁布法令去扰乱人民,而应该让他们有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诸位,《道德经》关于治国之道谈得非常深,学会这一套是可以为帝王师的。
“智慧自备,为则伪也”。智慧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只需要遵从自然之道,不要自以为是,显得很能干、很有作为的样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知灼见。但该怎么理解呢?诸位都知道《红楼梦》里有个王熙凤,是极聪明能干的人,可最后却落得很悲惨的下场,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老子后面又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的智慧是内敛着的,收藏着的,决不轻易流露在外表,所以他显得好像很痴愚的样子。“智慧自备”打破了超人的神话,佛教也说人人都有智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你为则为也,但若以为自己比别人强,那就错了。
王弼注又说:“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真正有智慧的人决不会违反物性,他只是因着自然的规律去行事,做成功了之后也不居功自得,因为他明白倘若居功自得,那么这个功也不会长久。诸位看这世界上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用处,把他安排在有用的位置,他就能自然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才华。我们所做的只

不过是因势利导而已,事情终究是他做成的,所以我们怎么能居功呢?天底下的事情很少一个人单独可以做成的,好比说现在建造文贤书院,那要汇集多少人的力量,多少的财力,多少的精神,多少的时间。倘若有人说因为是我倡导创建的,这是我的功劳,那就错了。倘若硬要把做成某件事情说是自己的功劳,那必然会遭到众人的反感。中国有句话叫“飞鸟尽,良弓藏;绞兔死,走狗烹”,还有句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诸位知道华盛顿是个伟大的人物。他领导美国革命取得胜利,担任了美国第一二任总统,到第三任他却不做了。1789 年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把四方强敌都打败了,做了法国的元首,他想永久地统治法国,就制订各种法典来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后却被大敌击退了。这是不懂得功成身退的后果。我们的国父孙中山也是个伟大人物,当袁世凯南北议和的时候,袁世凯要做总统,孙中山就把临时大总统让了。现在袁世凯在哪里呢?没有人关心他。但孙中山先生的精神被我们所敬仰,到处可以看到以中山命名的地方,这就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诸位要注意了,这一章里有两个地方必须辨清。首先,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不为”。圣人处无为的事情,但于事是无不通的。无论是宇宙的问题,还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圣人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因为出身低微,所以很多小事情他都会做。后来儒士也不以做事情为耻,反之他们觉得“一事不明,儒者之耻”,如果有什么不懂的事情,那才是读书人的耻辱。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念了书就应该享受特别的待遇,不屑于做小事情。我念大学的时候,中国大陆四亿同胞中,每两万人有一个女子念大学,所以大学里头的女同学都自得地说:“我不知道怎么做饭,也不会穿针缝衣。”似乎读了大学,就有特权不会针线,不会烹饪,不会打扫。但我们知道这说明了她们书都没读通。管仲是个干实事的人,他说过:“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社会必须在物质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后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批发左衽表示野蛮落后、没有文化的意思。(删:在齐国管仲的《盐铁论》这可以说学经济的人一定要读一读,他能够使齐国有盐有铁发展了,因为齐国的地方没有鲁国好。但是他们利用山里的矿,海里的食盐,使齐国富强。所以管仲这个人非常的聪明、能干。按:《盐铁论》是汉代的书)因此我们知道,做实事、小事并不是什么可害羞的事情,相反却是很光荣的事情。

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任其自然、因势利导,这上面我们已经讲过了。
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要顺应自然呢?有人说一味强调顺应自然,不是否定了人的能动性了吗?诸位,世间一切都是相对的,每个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不可能只有好的,没有坏的,如果我们人为地干涉自然就会出问题。我们都知道麻雀是吃谷子的,为了不让麻雀吃谷子,有人想了个办法,敲锣打鼓把麻雀吓得不敢下不来。后来麻雀飞得累死了,大家都很高兴,以为可以多收很多粮食。这下好了,第二年闹蝗虫。为什么?麻雀不止吃谷子,也吃小虫,它吃小虫比吃谷子的功劳大。这就是人为的方法干预自然,虽然取得了一时胜利,但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治国的道理也一样,社会有一些规则,大家都按照规则办事就会很方便,如果钻空子的人多了,当政者就会为各种琐事疲于奔命。比如说停车的问题,在台湾有很多规定,你说不准停车,可就有人要停车;你说这一定要停,可有人就专门闯红灯,于是就要查车,搞得交通堵塞。从美国回来的人说:“美国人真笨,半夜三更走到路口,四周都没人他还停车。”我说:“是啊,我们台湾人脑筋很活,可我们得天天查车,天天堵塞。”
在认识世界上也是这样,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强不能以为能,如果非要装得自己很能干,知道得很多,要么就会被人戳穿受到侮辱,要么就要拼命去填补自己的缺陷,最后连本来有的一点才干都遭到了怀疑。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要量力而为,做完了也不要夸口。
其次,不言之教、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在儒家里头也有表达。孔子说:“天何言哉?日月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上的阳光雨露使百物得以成长,如果没有阳光照射,没有清新的空气,我们还能够活下去吗?不能的。可阳光、空气都没有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值得炫耀。这就是自然。保持自然的生活状态才能过得身心舒畅,比如我们走路绝对不会考虑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因为这样你就走不了了。这就是拿无心来孕化,让事物自然成长。
孟子也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为大,大而化之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可欲之谓善”,这个“欲”不是指对功名利禄的欲望,而是说追求值得追求的,在儒家那里特别指各种美好的品德。这些美好的品德并不难得到,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发心追求美好品德,这就叫做善。“有诸己之

为信”,是说不能停留在口头,而要亲力亲为,把追求美好品德的理念落实在行为上,这才叫信。孔子说:“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我开始听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现在我还是听别人的话,但要看他怎么做了。所以光是有向善之心还不够,要言行一致。“充实之为美”,当心灵和行为都体现着善,这个人充满着美好的品质,人们就会觉得他很美。“充实”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词,一棵花、一个年轻人、一个饱含水分的果子,都很充实,这就是美。“充实而有光辉之为大”,充实的美自然地散发出动人的光辉,诸位看饱含水分的果子外表都发亮光,但是等衰萎的时候就瘦起来了。人也一样,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的充实会变成外在的气质,这个就叫做大。“大而化之之谓圣”,一个人用这种美好的品德和气质潜移默化地熏陶别人,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改变,也跟着追求美好的品德,那么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了。“大而化之”后来被曲解了,成了我们今天所说做事马马虎虎的意思,其实原意不是的。为什么要讲“化”呢?因为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说自己做好了,就觉得很伟大,可以去教导别人了,而是让自己的美好德行在悄无声息中产生影响。“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是最高的境界。美好的品质影响到人们,使人们发生改变,“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就是神。圣人永远不会自我满足,他的行为、气度让人感到高深莫测,这就是神。
这种最高的境界,《庄子》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不会存有物我之分,他在做事情的时候决不怀有私心;神人遵循自然之道,成事之后决不认为那是自己的功劳;圣人也是这样,真正了不起的人不会称自己为圣人,凡是自己标榜是圣人的话,都不是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