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叶曼讲义第11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装车轴,才有车子的作用。
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门窗造房子,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价值的器具,起作用的是空间。
现代启发本章老子给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
善架车的驾驶员,能够确保终生平安,驾驶技术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给别人(包括新驾驶员)留有足够的空间,才是确保自己安全的关键。
这个哲理非常重要,我们做人、做事,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不能要求别人给自己提供多少空间、多少方便,这种要求可能永远都做不到。
马上能够做到的是自己给别人提供空间和方便,不要奢望回报,日积月累回报自然到来。
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的来理解,万事万物之间的平衡和谐,照样存在留有空间问题。
在把人类的空间留够的同时,也要给大自然留有足够的余地,只有大家都有生存空间,平衡和谐才会真实存在。
其实“留足空间”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早已存在,而且还根深蒂固。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底无私天地宽”、“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有善报”、“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广积善缘”等等,这些都是“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的社会哲学。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对青少年来说,全面发展就是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就代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给自己留有了足够的空间。
积极动手,就是提升能力的方法,就可以把自己打造得能文能武。
千万不要小看了动手,动手能使人心灵手巧,抬升能力,升华智慧,从而思路开阔,与众不同。
至少掌握一门技能的人的思维,往往要比没有掌握技能的人的思维,多出“一维坐标”。
在人群中能够很快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
其亡④之也,谓:天无以⑤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⑥,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⑦将恐蹶⑧。
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⑨,此非以贱为本耶?贵⑩以贱⑪为本,高⑫以下⑬为基。
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无欲也,琭琭⑭如玉⑮、硌硌⑯如石。
译文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
若其亡道、失理、背德、弃法,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
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
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
所以无欲啊,贵气若琭玉,平凡若硌石。
注释①卋:通“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大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亡:1)(1)逃离,出走。
亡,逃也。
——《说文》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2)死。
如:亡人(死人。
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3)掷,扔,抛弃,丢,丢失,丧失。
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
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4)背弃,背离抛弃。
背弃:背离抛弃;死亡的婉辞。
(5)灭亡。
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
据此而取舍。
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提到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方能
运用其价值。
首先,这句话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事物的
不同认知角度,每个人所看到的事物都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它
们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事物。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当其无,有车之用”则告诉我们,当我们忽略事物的本质,只
关注其外表时,将无法发挥其最大价值。
再美丽的装饰都需要有一个
承载其的本质,如果只注重其外表,而不关注其根本,那么其实际用
途就会被大大限制。
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个人的价值不
应该只看其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更应该看其内在品质;一件事情的意
义也不仅仅在于结果,而在于通过过程学到的东西和产生的变化。
当
我们深刻认识了一个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做出
正确的选择。
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呢?首先,我们需要学
会自我反省,思考自己为什么想做某件事情,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想法
等等。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视野,找到能够帮助自己
提升的资源;最后,我们需要在平淡的日子中积累经验,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尝试,不断深化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
在最后,我们要记住一点,把握事物本质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不要过分沉迷于事物的外表,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品质。
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时,才能正确地评价它,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道德经》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释义解读
第11章无之为用【原文】三十辐①,共一毂(gǔ)②,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yàn)埴(zhì)以为器③,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④,当其无⑤,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①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
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
②毂(gǔ):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北方叫它“车头”。
③埏(yàn)埴(zhì):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
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户。
⑤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译文】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
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导读】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却不知道这功用正是“无”造就的。
有无相生相成,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解析】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无”和“有”的辩证关系。
无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本章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与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
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
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读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读一、原文第十一章中空用无之道(题目为学而观复所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二、译文(意译)三十根辐条环绕支撑着一个车毂,正因为车毂中间是空无的,才有车轮转动之功用。
揉和黏土在陶器上制作器具,正因为陶器模型中间是空无的,才有制作器具的功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正因为房屋中间是空无的,才有房屋可居住之功用。
因此“有”只是辅助性的凭借条件,“无”才是其功用得以产生的地方。
三、释词辐:车轮上连接车毂和车圈的直条,俗称“辐条”。
毂:gǔ,车轮的中心用以穿轴承辐的部分,中有圆孔可以插车轴。
埏:shān,揉和,和泥,引申指制作陶器的模型。
埴:zhí,黏土。
户:本义为单扇门,引申泛指门,房屋出入口。
牖:yǒu,本义在墙上穿洞用木条交叉做的窗户,区别于天窗。
利:通“赖”,指凭借。
四、阐解与应用此章主题突出、集中,用意单纯,全在讲“中空用无”之道。
车毂、陶器模型、房屋这些靠“中空结构”来确立和发挥其功用的“器物”,在这里都是“道”的喻象,即是老子特意用来比喻“道”的功用的,其特点是:1.“中空”、中间虚无,或曰是用中空框架以为其特定“功用”的,即人们常说的虚怀若谷,虚心使人进步,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等等。
道理很简单,没有“空间”你就不能容纳东西,这“中空”也犹如天地之间、山谷之中、江海之床岸、人体胸腹之腔,等等,总之,世间任何事物其实都需要有个“中空”的处所、托体来含纳、承载,故这“中空结构”非常重要,是所有事物赖以存在、产生能量、发挥作用之根基。
2.“用无”。
“无”是什么?“无”在这里是指潜在的、不确定的可能性,它是产生“有”、创造“有”的根基。
故“用无”就是在运用创造、创新的“可能性机制”,只有这样你的作为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富有生机,才有用之不竭的原动力。
3.“中空用无之道”其实是宇宙或天地之间的最高法则,《老子》此章虽只是枚举车毂、陶器模型、房屋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具体、也最实用的例子,其实是在“以小见大”、“以微示著”,在讲“道”的特征与功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实用版】
目录
一、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
二、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
三、道德经第十一章讲解
四、道德经第十一章感悟
正文
一、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如下: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二、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
三十根辐条共围成一个毂,因为中间有空,才能发挥车的作用。
燃烧粘土制成器皿,因为中间有空,才能发挥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因为中间有空,才能发挥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三、道德经第十一章讲解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物都是由“有”和“无”两部分组成,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
例如,车毂、器皿和房屋等,都是因为有了空隙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
这说明,有形的东西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无形的存在。
这种辩证关系,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四、道德经第十一章感悟
从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感悟:
1.世间万物都是由“有”和“无”两部分组成,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
我们不应只关注有形的东西,更要认识到无形的价值。
2.有形的东西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无形的存在。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无形的资源和优势。
3.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辩证看待问题,这一章节是对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原文】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榖,当其无,有车之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译】三十根辐条共一个车毂,辐条实有,间隔虚空,正因为虚实相间,才成就了车子的功用。
用粘土烧制出来的陶器,外形实在,里面虚空,正因为虚实协调,才成就了陶器的功用。
房屋要开凿门窗,才能让空气,阳光和人物进出流通。
房屋实有,门窗和室内虚空,正因为虚实配合,才成就了房屋的功用。
所以说:人们只知道一切实有能共利益众生,却不知道是虚空在发展着功能作用。
一切有形的有用是有限的,而一切无形的无用却是无限的。
【朴记】常人只知道有形之为用,却不知道有形是体,而虚空无形才是用。
在中天的时候,道为体,德为用;而在后天之时,确实反其道而行之,德为体,道为用,本末倒置。
惟先天未分,道德混元,体用未判,故无体亦无用,自然就会无道亦无德。
有用无用无无用,无用之用是真用。
宇宙万物皆太极,一切都在不易,变易,交易之中。
太极阴阳,有无对峙,相辅相成,和合统一,生成万物。
我们的世界观,决定我们的方法论,我们看待宇宙万物,一定要执两用中,不可偏执,只有如此,才能接近于道真。
大道借形质之器以显其功用,形质之器必须符合道的规律,才有更大的功用。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此类推,一虚一实,一无一有都是道,也都不是道,因为,大道无形。
修行者,无为,无用,这只是暂时的,眼前的,具体的,局部的,有限的,一旦修而有成,定行而有功。
修行者,无为而无不为,无用而无不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非常无以显道,非道无以载器。
道本虚无,阴阳以显。
道者混元一气,万古长存。
阴阳二气者,有形质,有变化,有限有量。
修长生之道者,从阴阳入其门,学数术明其理,执两用中,阴阳和合,先后混合,得修真图者,道之可成。
修行者,修什么呢?修无用,修无能,修虚空;修矛盾的统一,修阴阳的平衡,修精气神的中和;修感应,修相应,行相应。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它对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态度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首先,第十一章强调了无为的重要性。
它告诫人们不要过分努力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只有通过无为而得到的内在和谐,才是真正的幸福。
其次,第十一章提醒人们要谦逊恬淡。
它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而是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只有谦逊恬淡的人才能够真正与道相合,获得道的庇佑。
再次,第十一章强调了无欲的重要性。
它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外在的成功,而是应该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深度和真正的自由。
只有无欲无求的心态,才能够真正得到满足和安宁。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强调无为、谦逊恬淡和无欲等道德原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
只有遵循这些准则,人们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和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和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道的存在与无存在的关系。
章节以三十辐共一毂的比喻开始,毂是车轮的中心,辐是连接车轮中心与车轮边缘的杆子。
车轮依赖于辐和毂的存在才能运转,但辐和毂本身并没有实际用途。
接着,通过埏埴(一种土壤)被用来制作器物的比喻,说明埏埴本身并没有用途,但是在制作器物时却可以发挥作用。
最后,以凿户牖(建造房屋的门窗)来说明,凿户牖本身并没有用途,但是在建造房屋时却必不可少。
通过这些比喻,道德经在强调道的存在与无存在的关系。
道被视为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基本原则和力量,它是无形的、无名的。
然而,正是由于道的存在,世界才能有秩序和功能。
道德经认为,事物的存在和有用性都是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的。
尽管无形、无名,但道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它为事物提供了存在的基础和功能的实现。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无来认识有,通过无来实现有。
只有在无中,才能找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和用途。
道德经 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
其失之也,谓:天无以④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⑤,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⑥将恐蹶⑦。
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⑧,此非以贱为本耶?贵以贱⑩为本,高⑪以下⑫为基。
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无欲也,琭琭⑬如玉⑭、硌硌⑮如石。
译文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
若其逆德失道,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
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
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
所以无欲啊,稀少珍贵若琭玉,众多普通若硌石。
注释①卋:通“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无以:没有办法,无法。
无法:无视法纪,没有办法。
⑤歇:竭,尽,到了尽头,歇菜,死,完蛋,停歇,灭绝,歇灭,歇绝。
歇灭:息灭,消失。
歇绝:消失,衰谢;止息,断绝。
⑥正:1)合于法则的,合于道理的。
2)官长,君长。
3)道理,规律。
4)通“政”,政治,政事。
政:(1)(会意兼形声。
从攴从正,正亦声。
攴(pū)敲击。
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
“正”是光明正大。
本义:匡正) (2)同本义政,正也。
——《说文》(3)主持政事。
5)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⑦蹶:跌倒,垮台。
⑧孤、寡、不穀: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孤独)、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古代帝王自称有后、孤、寡人、不榖、朕、皇帝等等。
其中,毂是善、美。
道德经第11章理解及感悟
道德经第11章理解及感悟摘要:1.道德经第11章的内容概述2.道德经第11章的核心思想解析3.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第11章的智慧4.总结正文:道德经第11章的理解及感悟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中,老子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主张在治理国家、处理事务时,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干预,以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
本章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解读。
首先,本章开篇即提出“大象无形”,意味着世间万物皆遵循道,而道是无形、无名的。
这里的大象并非实指动物,而是用来形容世间事物的总体。
这一概念告诉我们,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
其次,老子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地去行事。
在治理国家时,领导者应顺应民意、遵循自然规律,让民众自由发展,从而达到国家繁荣昌盛的目的。
这一观点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有相似之处,都强调领导者应为民谋福祉,保障人民的权益。
再次,本章还论述了道家的道德观。
老子认为,道德是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道德高尚的领导者能够感化民众,使国家和谐稳定。
而道德败坏的领导者则会导致国家动荡,民众离心。
因此,领导者应注重道德修养,以德治国。
最后,我们要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第11章的智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并非完全消极,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在面临问题时,我们应理性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顺势而为,不强行干预。
其次,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关爱他人,尊重自然规律,与他人和谐共处。
总之,道德经第11章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通过理解、感悟这一章的智慧,我们可以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得到启示。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老子》第十一章(2008-05-2715:48:48)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反反复复地强调无的作用,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
”这一章集中论述“无”的各种作用。
无是天地的开始,道的作用就是在有无之间体现的。
无和虚都非常重要,天地中间是空的,我们才能够有四时和万物;前面所说的谷神、橐龠等都是虚的,因为空虚才能容纳万物;一切东西都必须中空才能够使用。
关于这段话,王弼注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
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毂”是车轴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整个车轮的中心点;辐就是车轴,也即车轮跟中心点之间连接的东西。
古代的车轮上一共有三十根横轴,三十根横轴都是从轮毂辐射出去,当轮毂运动的时候,车轮就跟着转动了。
老子说,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带动车轮的运转,使车子能够前进后退,发生功用。
王弼说就是因为轮毂的无,所以才能够接受众物,统领三十辐。
“埏埴以为器”。
“埏”是搓揉的意思,“埴”是指黏土,搓揉黏土使它变成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怎么用呢?我们不是用它有的地方,而是用它中间无的地方。
不管杯子也好,碗盘也好,中间都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往里面放东西。
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房子内部必须是空的,这样才能够使用它,否则一堆死土是不可能称为房子的。
这个房子四壁还必须有窗有门,让人可以进出。
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
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
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
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
道德经第十一无欲无求的境界
道德经第十一无欲无求的境界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中的第十一章节探讨了人们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这一境界被视为道德修行中的最高境界。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道德经第十一章以极简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勾勒出无欲无求的境界。
在这一境界中,个体不再追求物欲的满足,也不追求权力和富贵的获得。
与现代社会追逐名利的盲目竞争相比,这样的境界是何等珍贵而难得!道德经将无欲无求与贪欲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欲望的泥沼,不断追求物质和刺激,追逐名利地攀爬。
但贪欲无度,只会使个体心灵沉沦,导致社会的腐败和混乱。
相反,无欲无求的境界使人们远离物欲的束缚,摆脱功利主义的干扰,重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实现无欲无求的境界首先要明晰自我。
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我们常常迷失于世俗的纷扰,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真正追求的方向。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认识自己的本质和目的,才能摆脱外界的诱惑和物质的束缚,进而达到无欲无求的境地。
其次,实现无欲无求需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但贪欲无度则会导致内心的恶性膨胀,阻碍个体追求道德和心灵的升华。
同时,道德经也提到了“无欲则刚”和“知足不辱”,暗示了克制欲望的重要性。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淡泊,才能真正体验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在无欲无求的境地中,个体将发现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不再为物欲所困扰,也不再为名利所烦恼,个体的内心将得到彻底的放松和释放。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更好地思考和领悟道德的真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同时,无欲无求的境界也意味着个体能够超越自我,关注他人和社会。
摆脱个人私利的束缚,个体将更加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幸福,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种无私无我、无欲无求的境界,既是个体内心的升华,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然而,要实现无欲无求的境界并非易事。
在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氛围无处不在。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为用》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为用》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为用》原文及鉴赏【导语】:无之为用【原文】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共收录81章,其中第十一章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十一章进行解释,探讨其主要观点与内涵。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比喻,意味着在事物运行、社会关系中,如果能够减少纷争与争斗,达到和谐共融的境地,将使得事物更加顺利运转。
这则比喻中的“三十辐”可以理解为不同个体、各类事物和人的意见、观点、动力等,而“毂”则代表着运行的中心枢纽。
当各方之间没有过多的冲突和竞争时,大家都能够团结一致,共同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这就好比车轮的各个辐条合作,共同推动车子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等。
当人们在这些关系中相互争斗、为自己利益而不择手段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不堪的状态。
相反,当人们能够理解彼此、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时,社会将变得和谐有序。
在这则比喻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当其无”。
这里的“当其无”可以理解为在冲突与争斗中缺乏个人之私欲、利益的驱使。
当一个人能够超越自我,将整个社会大局置于首位,不为个人利益而争斗时,整个社会将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深意在于呼唤人们放下自我,尊重他人,追求和平与和谐。
这样的境界不仅体现在个人关系中,也贯穿于整个社会体系。
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之下,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迈向进步。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启示依然不可忽视。
在人与人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应该追求互信、互助、和谐共处,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总之,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一个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比喻,告诫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追求和谐与合作。
只有当我们超越个人利益,将整个社会大局放在首位时,我们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这一章的教诲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引申一下,无永远比有要宽广得多,深刻得多。做学问有一句话,叫:“说有易,说无难”,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是存在的,只要找到文字记载或考古出土的证据就可以了,可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不存在就很困难了,因为即便它已经失传,不复存在了,焉知哪一天考古发掘就出土了这么个东西。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少,而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很多。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人的存在非常短暂,跟宇宙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而世间的知识太丰富了,无穷无尽。要懂得这个道理才能谦虚进步。对于修身治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说话做事情一定不能说得太慢、做得太足,否则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从“天地不仁”到“圣人不仁”,正说明了空虚处才能生物,治国也必须空虚无我,才能够做到无私无执。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首先必须虚己,心中不要有任何东西,这样打坐炼气才能发生作用,否则无论怎么修行都不会有效果。
关于这段话,王弼注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毂”是车轴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整个车轮的中心点;辐就是车轴,也即车轮跟中心点之间连接的东西。古代的车轮上一共有三十根横轴,三十根横轴都是从轮毂辐射出去,当轮毂运动的时候,车轮就跟着转动了。老子说,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带动车轮的运转,使车子能够前进后退,发生功用。王弼说就是因为轮毂的无,所以才能够接受众物,统领三十辐。“埏埴以为器”。“埏”是搓揉的意思,“埴”是指黏土,搓揉黏土使它变成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怎么用呢?我们不是用它有的地方,而是用它中间无的地方。不管杯子也好,碗盘也好,中间都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往里面放东西。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房子内部必须是空的,这样才能够使用它,否则一堆死土是不可能称为房子的。这个房子四壁还必须有窗有门,让人可以进出。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一般人都只知道有用的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都只知道有很方便,而不知道这一个方便之所以能够启用完全仗着无。
这一章的基本道理前面都已经谈过了,现在简单介绍到这里,请看下一章。
《老子》第十一章
(2008-05-27 15:48:48)
三十辐共一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反反复复地强调无的作用,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一章集中论述“无”的各种作用。无是天地的开始,道的作用就是在有无之间体现的。无和虚都非常重要,天地中间是空的,我们才能够有四时和万物;前面所说的谷神、橐龠等都是虚的,因为空虚才能容纳万物;一切东西都必须中空才能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