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_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MPLS_协议

MPLS_协议

MPLS_协议协议名称:MPLS协议一、背景介绍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是一种网络传输技术,它将数据包通过标签进行转发,提高了网络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协议旨在规范MPLS协议的使用和实施,确保网络通信的安全和稳定。

二、协议目的本协议的目的是规范MPLS协议的使用,确保网络设备之间的互通性和互操作性,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管理性。

三、协议范围本协议适用于所有使用MPLS协议的网络设备和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

四、术语定义4.1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一种基于标签的网络传输技术,用于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4.2 标签(Label):用于标识数据包的特定信息,用于进行转发和路由选择。

4.3 LSR(Label Switching Router):支持MPLS协议的路由器,用于转发带有标签的数据包。

4.4 LSP(Label Switched Path):通过一系列的LSR建立的标签转发路径。

4.5 FEC(Forwarding Equivalence Class):具有相同转发行为的数据包集合。

4.6 RSVP(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一种用于建立和维护LSP的协议。

五、协议规定5.1 MPLS网络架构5.1.1 MPLS网络由LSR组成,通过LSP进行数据包转发。

5.1.2 MPLS网络中的数据包包含标签,用于唯一标识数据包和指示转发路径。

5.1.3 MPLS网络中的LSR负责标签的交换和转发,确保数据包按照预定的路径进行传输。

5.2 标签分配和交换5.2.1 标签的分配由MPLS网络中的LSR进行,确保每个数据包都被分配一个唯一的标签。

5.2.2 标签的交换由LSR之间进行,确保数据包按照标签进行转发和路由选择。

5.3 LSP的建立和维护5.3.1 LSP的建立由RSVP协议进行,确保网络中的LSR之间建立起正确的路径和转发关系。

现代交换技术MPLS论文

现代交换技术MPLS论文

【标题】帧模式MPLS的技术与应用【摘要】随着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经济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网络业务要求需要具备相应的数据传输交换技术与之相配套,因此,传统路由交换交换技术不能充分地满足各种新网络业务的需求,所以产生了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此技术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业务需求。

本文将主要围绕帧模式下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原理及应用进行阐述【关键词】多协议标签交换帧模式原理应用【正文引】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一种在开放的通信网上利用标签引导数据高速,高校传输的技术,是一种可提供高性价比和多业务能力的交换技术,采用MPLS技术可以提供灵活的流量工程,虚拟专网等业务,同时,MPLS也是能够完成涉及多层次网络集成控制与管理的技术,在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技术的发展需要在通信网络中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宽带通信网络。

下面将对帧模式下MPLS的工作原理以及在通信传输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地阐述。

【正文】一.帧模式MPLS的起源1.1传统的IP路由路由器转发报文时必须有一个依据,这个依据就是路由。

也就是说,路由就是指导IP报文转发的路径信息。

路由器的转发特点是逐跳转发,即路由只指导本地转发,而不影响其他设备转发,设备之间的转发是相互独立的。

这种技术是一种面向非连接,在数据传输时尽力而为的协议,由于每一跳都需要分析IP头,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于部署,而且所有路由器都要知道整个网络的所有路由,在路由器数量变多时管理会有很大困难,1.2新兴的ATM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顾名思义就是异步传输模式,ATM信元是固定长度的分组,A TM技术简化了交换过程,去除了不必要的数据校验,采用易于处理的固定信元格式,所以ATM交换速率大大高于传统的数据网,如x.25,DDN,帧中继等。

但是由于ATM技术中信令的建立过程复杂,路由灵活性差等缺点,还需新的技术来完善。

基于MPLSVPN技术的企业网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MPLSVPN技术的企业网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MPLSVPN技术的企业网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
在企业网络设计中,首先需要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

一般来说,企业
网络包括总部和分支机构,可以采用星型、树型或混合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这里我们以星型拓扑结构为例进行讨论。

在这种拓扑结构中,总部作为网
络核心,分支机构通过VPN隧道连接到总部网络。

然后,需要确定网络的访问权限和安全策略。

由于企业网络中传输的
是敏感的商业数据,必须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访问
控制列表和加密传输等方法来保护网络的安全。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
求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可用性。

最后,需要进行网络性能的优化和监控。

由于企业网络中的数据量较大,为了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可以对网络进行负载均衡和流量控制。


载均衡可以将网络流量均匀地分配到不同的路径上,避免网络拥塞;流量
控制可以限制流量的大小,防止网络的负载过大。

同时,需要进行网络性
能的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故障,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基于MPLSVPN技术的企业网络设计与实现是一项复杂而关
键的任务。

通过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严格的访问权限和安全策略、可靠
的网络设备以及网络性能的优化和监控,可以构建出高效稳定的企业内部
通信网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安全性。

MPLS_协议

MPLS_协议

MPLS_协议协议名称:MPLS协议一、引言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是一种网络协议,用于在数据通信网络中传输数据。

本协议旨在提供一种高效、可靠和可扩展的数据传输解决方案,以满足现代网络通信的需求。

二、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络架构面临着各种挑战,如网络拥塞、延迟、安全性等问题。

MPLS协议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引入标签交换技术,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

三、目标本协议的目标是:1. 提供一种灵活、可扩展的数据传输协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

2. 降低网络拥塞和延迟,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3. 提供安全性和保密性,以保护数据的传输和存储。

四、协议规范1. 标签交换a. MPLS协议使用标签来标识数据包的转发路径,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b. 标签由网络设备分配和管理,用于识别数据包的源和目的地。

2. 路由选择a. MPLS协议使用基于标签的路由选择算法,通过查找标签转发表来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路径。

b. 路由选择算法应考虑网络拥塞、带宽利用率等因素,以提供最佳的数据传输路径。

3. 数据传输a. MPLS协议使用标签交换技术来传输数据包,将数据包的源和目的地信息封装在标签中。

b. 标签交换过程中,网络设备根据标签转发表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

4. QoS支持a. MPLS协议支持服务质量(QoS)机制,以提供不同应用程序的不同传输需求。

b. QoS机制包括带宽保障、优先级传输等功能,以确保关键应用程序的高质量传输。

5. 安全性a. MPLS协议提供安全性和保密性,以保护数据的传输和存储。

b. 安全机制包括加密、身份验证等,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六、实施建议为了有效实施MPLS协议,建议以下几点:1. 网络设备的支持:确保网络设备支持MPLS协议,并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性能。

2. 协议配置:按照MPLS协议规范,正确配置网络设备的MPLS功能。

3. 路由优化:使用合适的路由选择算法和策略,优化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及其实际应用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及其实际应用
流量工程 服务等级(CoS) 虚拟专网(VPN)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及其实际应用
MPLS的应用
流量工程: “把流量放到有带宽的地方”
将业务流从由IGP计算得到的最短路径转移到网络中可能的、 无阻塞的物理路径上去,通过控制IP包在网络中所走过的路 径,避免业务流向已经拥塞的节点,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利 用。
FEC/标记绑定信息; • 给分组加标记或剥去标记,也可用于确定
业务类型,实现策略管理,接入流量工 程控制等。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及其实际应用
MPLS基本原理
LSR功能:
• 使用标记交换转发MPLS数据包 • 能够转发普通IP包 • 执行一种或多种IP路由协议 • 参与MPLS控制协议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及其实际应用
当前网络概况
另外,接入网概念的提出以及随后光传输在 接入网上的应用,使得传统的电话接入网经过“光 进铜退”的改造之后,具备了数据传输的能力。 ADSL在这时候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 一些宽带接入网尚未引入的住宅小区。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用户驻地网) 在宽带城域网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巨大的推动。
在城市,基本上实现了10M宽带入户。乡镇也具
备了基于以太网基础的宽带入户的条件。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及其实际应用
当前网络概况
驻地网在网络IP化的过程,无需改造。而接 入网网络IP化时只需改造相应的节点,将ONU、 OLT用具有宽带接入和交换、路由功能的宽带 交换机、路由器等即可。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及其实际应用
ATM网络或者帧中继; ➢ 采用标记分发协议(LDP),使MPLS节点为每个数据包加上标
记 ➢ 支持传统的路由协议

CCIE理论---MPLS(自用笔记)

CCIE理论---MPLS(自用笔记)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 一种数据交换机制,由多种协议共同完成交换功能。

帧中继交换,L2为哪些上层协议提供交换服务:IP为什么要开发MPLS:替代IP网标签代表的内容,转发等价类FECIP缺点:基于目的IP转发,最长匹配,效率低。

解决方案:硬件转发,提速MPLS初衷:基于标签转发,提速。

MPLS应用:MPLS VPN ; MPLS TE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相关概念:LSR,标签交换路由器,支持MPLS的路由器label switchLSP,标签交换路径FEC,转发等价类,标签所代表的内容Label格式:32bit8bitTTL+3bitEXP+1bit栈底+20bitLabel8bitTTL:继承,防环3bitEXP,用于qos1bit栈底,最后一个标签将此bit置位,即置1有两种形式:数据帧:大小不固定信元:53字节,只应用于异步传输L2.5,二层type=0x8847Control plane,决策层:协议,邻居建立维护,路由表更新Routing Protocol Ip Routing Table(RIB)(包含所有的标签信息) Label Exchange PotocolData plane,执行转发,存有各种转发表,转发数据Ip Forwarding Table(FIB) Label Forwarding Table(LFIB)交换技术介绍:进程交换:包文转发要到CPU进程表里排队等待处理,最长匹配,递归查询,慢基于缓存交换:快速交换,缓存第一个进行进程交换的包文的查找结果,后续相同包文可以插队,第一个包文仍慢且缓存有时间限制,流量驱动基于拓扑交换:拓扑生成时,提前生成CEF表,根据路由生成邻接表(adjacency 表)L3 CEF表,节约三层查找路由表的时间L2 adjacency 节约二层查找ARP表的时间CEF还有打标签作用LIB-→LFIB路由表-→FIB,即CEF表,含标签Show ip cef x.x.x.x detailIp cef若no ip cef,则show mpls forwarding-table 显示为空LSP建立,数据流转发过程帧模式MPLS信元模式MPLS标签栈:内-->外,VPN、LDP、TE8847表示MPLS0800表示IP86DD表示IPV6标签动作:压入impose,边缘LSR交换swap弹出pop,边缘LSR标签交换分配:0~15 预留路由表里德,每个路由条目分配一个标签标签交换协议:(实为同一协议)TDP,cisco,tag distribute protocol,端口711Hello包文,6byte, LDP identifier(TV);4bit,携带用于建立LDP会话用的源地址LDP,label,TCP/UDP,端口646 标签分发协议,国际标准完成标签交换:基于UDP,发往224.0.0.2基于TCPOSPFOSPF工作原理:Hello--->nbr--->LSA--->LSDB--->SPF--->路由表OSPF选路:1.OSPF路由形成:O > O IA > O E1 > O E2 > O N1 > O N22.Cost 相同的表现形式的OSPF路由才比较cost cost越小越优先报文类型:Hello,发现邻居,包括:源地址,用于建立后续的TCP会话LDP-ID:X.X.X.X:YY//前4B,后2B,IP地址+标签空间前4byte必须是一个自己生成的IP地址,后2byte是标签空间标签空间:标签在多大范围内,即标签唯一的范围目前每台设备一个标签空间每个平台:帧模式,标签在本地设备上唯一,X.X.X.X:00每个接口:信号模式,ATM1.邻居发现,hello-→224.0.0.2 5s间隔15s有效期(同eigrp)2.建立会话,IP大的一方主动发起TCP会话,起TCP连接作用控制平面:主要执行协议方面的操作。

关于MPLS协议的VPN技术研究

关于MPLS协议的VPN技术研究

关于MPLS协议的VPN技术研究0 引言VPN(虚拟专用网)是一门网络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公用网络安全地对企业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

该技术采用认证、存取控制、数据完整性等措施,以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1][2]。

随着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的成熟,其对IP 数据传送的安全性和较强的流量工程能力,以及对业务灵活的、针对性的QoS 保证能力,使得该技术在运营商和大型企业的IP 网络上广泛使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MPLS 的VPN 具有提供无连接服务、建立在第三层上、可扩展性强、VPN 之间的数据不会干扰、易构建、灵活的地址空间等特点,使得它以独特的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3]。

MPLS VPN 能够利用公用骨干网络的广泛而强大的传输能力,降低企业内部网络的建设成本,极大地提高用户网络运营和管理的灵活性,同时能够满足用户对信息传输安全性、实时性、高带宽、方便性的需要。

1 MPLS VPN 基本原理MPLS VPN 采用隧道协议为MPLS 技术,利用标签交换,通过LSP(标签交换路径)将私有网络的不同分支联结起来,并结合传统的路由技术,构建一种站点到站点(LAN-to-LAN)的VPN 技术。

它能够比较完善的实现有关QoS 服务,因而能满足各种企业互联和应用的需求,使VPN 可以成为专线的替代业务。

MPLS VPN 使用双层标签技术实现隧道,内层标签表示分组去往的目标用户站点,外层标签表示分组去往与目标用户站点直连的出口LER(标签边缘路由器)的MPLS 域路径。

当IP 分组到达入口LER,入口LER 查找LFIB(标签转发信息数据库)给分组打上双层标签,封装后的标签分组在MPLS 域中沿着LSP(标签交换路径)路径转发,核心LSR(标签交换路由器)不需要也不知道内层标签的存在,只知交换标签分组的外层标签,当标签分组到达倒数第二跳LSR 时弹出顶层标签,将只含有内层标签的分组发往出口LER,出口LER 弹出内层标签,并查找内层标签关联的IP 路由,然后按照IP 包的路由方式到达目的地。

MPLS_协议

MPLS_协议

MPLS_协议协议名称:MPLS协议一、背景介绍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是一种基于标签的分组交换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

本协议旨在规范MPLS网络的运行和管理,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协议目的本协议的目的是为了确保MPLS网络的正常运行,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定义MPLS网络的基本架构和组成要素,包括核心路由器、边界路由器、标签交换路径(LSP)等。

2. 规范MPLS标签的使用方式和标签分配机制,确保标签的唯一性和有效性。

3. 确定MPLS网络中各个节点的职责和功能,包括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标签交换和转发等。

4. 定义MPLS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接口要求,确保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

5. 规范MPLS网络的运维管理要求,包括网络监控、故障排除、性能优化等。

三、协议内容1. MPLS网络架构MPLS网络由核心路由器、边界路由器和标签交换路径(LSP)组成。

核心路由器负责转发数据包,边界路由器负责与其他网络相连,LSP是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路径。

2. MPLS标签MPLS标签是在数据包头部添加的一个标识符,用于指示数据包的转发路径。

标签由边界路由器分配,并在整个传输过程中保持不变。

3. MPLS节点功能MPLS节点包括标签交换器、标签解封装器和标签转发器。

标签交换器负责将标签添加到数据包头部,标签解封装器负责将标签从数据包中移除,标签转发器负责根据标签进行数据包的转发。

4. MPLS通信协议和接口要求MPLS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使用MPLS协议进行,节点之间的接口需满足以下要求:- 支持MPLS标签的添加和移除。

- 支持标签交换和转发功能。

- 支持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

5. MPLS网络运维管理要求MPLS网络的运维管理包括网络监控、故障排除和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MPLS

MPLS
(E L R)
转 发应 遵循 最 长匹 配算 法 ,对 I 报头 进 行分 析 , I ) 并
根 据分 析 结 果 分组 转 发 , L MP S的转 发 则 根 据 简 洁 短 小 的标 记 匹配 , 以交 换方 式完 成 , 种 转发 通过 交 这 换 机完成 , 既充分利 用 交换机 的高吞 吐量 , 又提 高 了 转 发速度 。 ( ) 记 分发 协议 ( DP 3标 L )
L R 能 用 快 速 的 硬 件 技术 做 出 简 单 快 速 的 表 查 询 S
和分 组转发 , 发是 不对 I 数据 包 的 内容作 任何 处 转 I ) 理 。标 记是 MP S的一 项核 心技 术 。一 般 的 网络层 L
( ) 记 交 换 路 由 器 ( S 和标 记 边 缘 路 由器 1标 L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se n ti p p r u s d i s a e . h
Ke wod MP S Qo t f c e g er g DP L R y rs L S r i n i e n L S L R P a n i E I
随 着 互 联 网 的快 速 发 展 ,C D 已经 成 为 应 T P/
步检 测到 数据包 的更上层 ( 括第 四层甚 至应用 包
层 ) 从 而判 断该 数 据包 的 应 用属 性 , 按业 务 分 级 , 使
(O ) C S 成为 可能 。 () 2 标记 及其交 换 标 记是 指 每个 分 组 中具 有 固定 长 度 的短 数 值 , 是根 据 F C加 到 I 数据包 的报 头 中 的。通 过标 记 , E I )
h m,whc n be i - e d s i h g rfc egn ei n S p r r n c te ih e a l hg s e w t i ,t f n ier g a d Qo e oma e i s hp cn ai n f n

多协议标记交换_MPLS_综述_杨国民

多协议标记交换_MPLS_综述_杨国民

文章编号:1007-9513(1999)03-0003-05多协议标记交换(M PLS)综述杨国民,范 滢(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江苏南京 210003)摘 要:在各种IP和A TM结合的方法中,多协议标记交换(M P LS)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

通过讨论标记的分配、分布和封装,以及标记站和数据流融合等问题,详细说明了M PL S的基本模型及其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使用A T M技术后的多协议标记交换与传统Internet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异步转移模式;多协议标记交换;网间协议中图分类号:TN915.2 文献标识码:A一、引 言随着Internet网络规模的快速增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Internet技术的巨大生命力。

它采用了广泛应用的TCP/IP协议,IP数据报的传送平台可以是任何现有分组交换网络。

TCP/IP代表了网络分组化、无连接化和全球寻址的大趋势。

低廉的通信成本孕育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传统的Internet技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骨干网传送容量小,带宽资源不足;路由器寻址速度低,吞吐量小,且端口受到限制;只能提供尽可能最好的(Best Effort)业务,不能满足多媒体业务对实时性及其它服务质量(QoS)的要求。

而ATM以其速度快、带宽资源丰富的优点,最适宜于作为数据链路层传送平台。

通过IP和ATM 技术相结合,即将灵活的第三层IP选路和第二层高速交换结合起来,可以对现有Internet所面临的那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IP与ATM相结合的技术有LANE、CIPOA、M POA、IP交换、标记(TAG)交换以及多协议标记交换(M PLS)。

其中M PLS为最有发展前途的综合IP和ATM功能的网络结构,它使用LDP(标记分布协议),其基本思想与Cisco公司提出的标记交换基本相同。

M PLS技术可用于多种网络层协议(如IP、IPX、Appletalk、DECnet、CLN P),并可以用各种物理媒体作为平台(如ATM、帧中继等)。

计算机网络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第4版)英文影印版Andrew S. Tanenbaum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COMPUTER NETWORKSFOURTH EDfTlON简介:本书是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

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自下而上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大量实例。

在讲述各网络层的同时,还融合进了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网络技术,如In ternet 、SONET ADSL CDMA WLAN和蓝牙等。

另外,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本书用了一整间的篇幅对计算机安全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书的适用对象很广泛。

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本书都可以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每一章后面的大量练习题,可用于课程作业或者复习要点。

对于从事网络研究、网络工程以及使用和管理网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本书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2、《计算机网络》(第4版)Andrew S. Tanenbaum 著,潘爱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网络(win)简介:本书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

本书为翻译版。

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自下而上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大量实例。

在讲述各网络层的同时,还融合了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网络技术,如In ternet 、SONET ADSL CDMA WLAF和蓝牙等。

另外,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本书用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安全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书的适用对象很广泛。

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本书都可以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每一章后面的大量练习题,可用于课程作业或复习要点。

对于从事网络研究、网络工程以及使用和管理网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本书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读物3、《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L 询宦jE - 一' ■■丁° ' kun简介:本书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来,于1994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别出了修订版。

MPLS技术综述

MPLS技术综述

MPLS技术综述姓名:汪子峰学号:2010021110022 指导老师:叶娅兰摘要:本文将主要从MPLS基本网络结构、MPLS标签和MPLS LDP协议这三个方面介绍MPLS 技术原理,其中重点介绍MPLS标签,包括标签结构、标签空间、标签栈、标签的分发模式、标签的控制方式和标签的保留方式等。

而对它的网络结构和协议只做简单阐述。

此外,还将简要介绍MPLS技术的产生背景和应用前景,把它与IP技术、ATM 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它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MPLS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引言:1997年IETF(互联网络工程组)为了结合IP和ATM的优点,在维护现有投资的前提下,又能满足新业务的需求,提出了MPLS技术。

MPLS(Multi-Propocol Label Switching)即多协议标记交换,是一种在开放的通信网上利用标签引导数据高速、高效传输的新技术。

MPLS属于第三代网络架构,是新一代的IP高速骨干网络交换标准。

MPLS组网技术是实现IP over ATM的技术方案。

采用带有MPLS 功能的IP路由器和带有MPLS功能的ATM交换机组建未来宽带综合业务通信网,是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它的价值在于能够在一个无连接的网络中引入连接模式的特性。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网络复杂性,兼容现有的各种主流网络技术,使网络的总体成本降低50%,在提供IP业务时能确保QoS(Quality of Service)和安全性,具有流量工程能力。

(一) MPLS 基本网络拓扑结构 MPLS 网络的典型结构如图所示: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文档密级:内部公开MPLS 基本网络拓扑结构●LSR :Label Switch Router ●LER :Label Edge Router ●LSP :Label Switch Path LER LERLER LER LSR LSRLSRMPLS 域IP MPLS LSPIP 域IP 域IP 域MPLS 的基本组成单元是MPLS 标签交换路由器(LSR )。

基于MPLS的VPN网络设计及应用分析

基于MPLS的VPN网络设计及应用分析

基于MPLS的VPN网络设计及应用分析摘要MPLS是一类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提高数据包交换的速度,同时规范好网络路由的运行体系。

MPLS下的VPN网络设计,能够为企业提供骨干网络,有逻辑的实行网络资源的交叉互访。

基于MPLS的VPN网络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本文主要在MPLS作用下,分析VPN网络设计以及实践应用。

关键词MPLS;VPN;网络设计;应用前言我国企业建设的速度逐步加快,朝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网络设计的过程中,比较注重VPN网络,在MPLS的基础上,完善VPN网络的设计,规范好VPN网络的应用[1]。

VPN网络的设计和应用,需要确保各项资源业务的有效分配,专门构建骨干网络,提高VPN网络的业务水平,高效、灵活的分配企业中的网络资源,体现VPN网络设计的有效性。

1 MPLS VPN简介1.1 MPLS VPN 基本概念MPLS VPN网络的设计和应用,在专用的广域网中,设计了非IP协议,促使网络资源能够从专用网络,传输到另外的专用网络内,而且VPN网络中的数据包,都是在明文状态下传送的,由此运用MPLS平台,构建专属企业的VPN 网络。

本文专门从VRF、RD、RT上,分析MPLS VPN的基本概念。

(1)VRFVRF在MPLS VPN中,起到区分的作用,主要区分VPN中重复的IP地址,基于MPLS的VPN,本身就是共享路由的站点集,用户站点采用一到多的方法,连接VPN的接口,进入到服务提供商网络内,服务提供商的每个接口,都关联着对应的VPN路由表,也就是VRF实例,每个VRF,都对应着一个VPN实例,MPLS VPN中,每台路由器,可以从逻辑上,规划成多个虚拟路由器,促使多个VPN路由,可以转发实例VRF,在VRF作用下,VPN具有独立的路由表、结构以及转发表,不同VPN的路由信息,存放在不同的VRF内,还可以解决路由重叠的问题。

(2)RDRD向VPN实例提供了标识作用,促使VPN的实例地址,可以实现有效的复用,RD和MPLS VPN的IP地址,构成了地址空间,促使RD与IP信息,可以同时发送到路由的对端[2]。

MPLS技术

MPLS技术

第十二章MPLS技术12.1 MPLS介绍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多协议标签互换的简称, 它用短而定长的标签来封装网络层分组。

MPLS从各种链路层(如PPP、ATM、帧中继、以太网等)得到链路层服务, 又为网络层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MPLS能从IP路由协议和控制协议中得到支持, 同时, 还支持基于策略的约束路由, 它路由功能强大、灵活, 可以满足各种新应用对网络的规定。

这种技术起源于IPv4, 但其核心技术可扩展到多种网络协议(IPv6、IPX等)。

MPLS最初是为提高路由器的转发速度而提出一个协议, 但是, 它的用途已不仅仅局限于此, 而是广泛地应用于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VPN、QoS等方面, 从而日益成为大规模IP网络的重要标准, 现在H3C系列互换机和路由器产品上已经实现MPLS特性。

12.2 技术应用背景Internet在近些年中的爆炸性增长为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同时也对其骨干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规定。

人们希望IP网络不仅可以提供E- Mail上网等服务, 还可以提供宽带实时性业务。

ATM曾经是被普遍看好的可以提供多种业务的互换技术, 但是由于实际的网络中人们已经普遍采用IP技术, 纯ATM网络已经不也许, 现有A TM的使用也一般都是用来用来承载IP。

如此人们就希望IP也能提供一些ATM同样多种类型的服务。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多协议标签互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技术。

它吸取了ATM的VPI/VCI互换的一些思想, 无缝地集成了IP路由技术的灵活性和2层交换的简捷性, 在面向无连接的IP网络中增长了MPLS这种面向连接的属性, 通过采用MPLS建立虚连接的方法为IP网增长了一些管理和运营的手段。

MPLS的最早原型是90年代中期由Ipsilon公司率先推出的IP Switching协议, 其目的重要是解决ATM互换机如何更好地支持IP。

《MPLSVPN笔记》word版

《MPLSVPN笔记》word版

MPLS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MPLS是IP的承载层,但与实际的L2链路层还是有区别,所以定义为2.5层MPLS包头结构:32bitLabel----20bit保留----3bit 通常用作COSS--------1bit 标明是否是栈底,标明MPLS标签可以嵌套TTL------8bit 防环(万一IP出现环路怎么办)MPLS最有魅力之处:理论上无限制嵌套MPLS术语:Label------FEC-------转发等价类(强调的是一种动作,例如这个接口进那个接口出就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就称作一个FEC,或者从某个接口进打上什么标做什么QOS,这个动作可能就是另一个FEC,作为厂商:最好是一条路由对应一个FEC,而FEC就绑定label,所以可以有一条路由对应一个label)LSP-------标签交换通道(假设一条路由从A网段来,到B网段去,那么沿途的路由器如果有该路由的话都会维护相同的FEC,这样就会有一条路径产生,这条路径就是LSP,一个FEC的数据流)LSP很像frame-relay里的PVC概念LSR-------标签交换路由器 LSR是MPLS网络的核心交换机,提供标签交换和标签分发(分配标签)功能LER-------标签交换边缘路由器 LER在MPLS的网络边缘进到MPLS网络的流量由LER分为不同的FEC,并为这些FEC请求相应的标签提供更多的功能,涉及到进流量打标签,出流量弹标签链路层协议收到MPLS报文,如何判断这是一个MPLS报文,应该送给MPLS处理,而不是像普通IP报文那样直接送给IP层处理?以太网中:回顾802.3以太网帧头部有个type字段,如果是0800则表明上层是IP报文,如果是0x8847(单播)0x8848(组播)则表明链路层承载的是MPLS报文PPP中:增加了一种新的NCP:MPLSCP,用0x8281来标识LDP(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标签分发协议Label的转发很容易,如何生成label则很难,LDP就是一个动态生成label的协议LDP消息:先UDP发现邻居,再TCP形成会话Discovery:用于通告和维护网络中的LSR的存在Session:用于建立,维护和结束LDP对等实体间的会话连接Advertisement:用于创建,改变和删除特定FEC标签绑定Notification: 用于提供消息通告和差错通知LDP标签分配方式:DOD:(不再使用的方式)下游按需标记分发,即上游向下游请求DU:下游自主标记分发 16以下label值为保留,其中3label是ELSR给倒数第二跳(ELSR的上游LSR)的特殊label,当该LSR收到3label就隐含知道自己是倒数第二跳,当数据(数据层面)传到自己时直接弹出(PHP)label,变成了纯数据交给ELSR直接做路由转发,而不需要等到数据到了ELSR,ESLR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出label了,即刻做弹出,再做IP路由转发,这样浪费一个周期是不明智的,PHP的价值就在于数据到了自己就弹出,给ESLR的数据已经没有label 了,直接由ELSR做IP路由转发上游与下游:在一条LSR上,数据层面看:相邻LSR分别叫上游LSR和下游LSR,下游是路由的始发者(控制层面)自己产生的label是IN label 收到的label都是out label心法口诀:入标签是我分给别人的,出标签是别人分给我的我分配的标签是给别人用的,我不会添加到报文中LDP标签保留方式:(常用的是自由方式,保留所有label)自由方式:保留(来自邻居所有发送来的label)-----lsp收敛快保守方式:丢弃(所有非下一跳邻居发来的label)----lsp收敛慢LDP标签控制方式:(常用有序方式)有序方式:独立方式:MPLS的衰落:还是基于一种软件转发,当硬件转发出现后(基于ASIC ,NP)MPLS的这种转发模式似乎没有起到多大的效能提升。

mpls vpn 毕业设计

mpls vpn 毕业设计

mpls vpn 毕业设计在现代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企业的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许多公司开始采用MPLS VPN技术。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种基于标签的交换技术,它通过在数据包中添加标签来实现数据的转发。

与传统的IP路由相比,MPLS具有更高的转发速度和更好的网络性能。

而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则是一种通过公共网络建立私密连接的技术,它可以在不安全的公共网络上建立一个安全的通信通道。

MPLS VPN技术将MPLS和VPN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连接。

首先,MPLS VPN可以实现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

对于跨地域的企业来说,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需要进行数据的共享和协作。

通过建立MPLS VPN,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可以建立起安全的通信通道,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

其次,MPLS VPN可以保护企业的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

在传统的IP网络中,数据包的转发是基于IP地址的,这意味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容易被窃听和篡改。

而MPLS VPN通过添加标签,将数据包从原始IP地址中解耦,使得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更加安全。

同时,MPLS VPN还支持加密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进一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另外,MPLS VPN还可以提供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

传统的IP网络通常采用星型或者网状的拓扑结构,这种结构在扩展性和灵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MPLS VPN可以支持更加复杂的拓扑结构,如全网互联、部分互联、点对点连接等。

这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和部署网络。

此外,MPLS VPN还具有较好的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保障。

MPLS VPN可以通过设置服务质量参数,如带宽、延迟、抖动等,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1. Awduche, D. “MPL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in IP Networks.” IEEE Communications, December,1999.2. Awduche, D., et al. Requirements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over MPLS. RFC 2702, September, 1999.3. Bates, T, R., Chandra, D. Katz, and Y. Rekhter. Multiprotocol Extensions for BGP-4. RFC 2283, February1998.4. Bates, T., and R. Chandrasekeran. BGP Route Reflection: An Alternative to Full Mesh IBGR RFC 1966,June 1996.5. Blake, S., et al. An Architecture for Differentiat6d Services, RFC 2475, December 1998.6. Braden, R., S. Shenker, and D. Clark. Integrated Services in the Internet Architecture: An Overview. RFC1633, June 1994.7. Braden, R., L. Zhang, S. Berson, S. Herzog, and S. Jamin. Resource ReSerVa tion Protocol (R SVP): Version1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 RFC 22O5, September 1997.8. Brodnik, A., S. Carlsson, M. Degermark, and S. Pink. “Small Forwarding Tables for Fast Routing Lookups.”In Proceedings of ACM SIGCOMM 97, Cannes, France, September 1997.9. Chandra, R., P Ttaina, and T. Li. BGP Communities Attribute. RFC 1997, August 1996.10. Chandranmenon, C., and G. Varghese. “Trading Packet Headers for Packet Processing.” In Proceedings ofACM SIGCOMM 95, September 1995, l62--173.11. Comer, D. 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Vol. 1: Princi p les, Protocols and Architecture. 3rd ed.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5.12. Davie, B., P Doolan, and Y. Rekhter. Switching in IP N etworks: IP Switching, Tag Switching and RelatedTechnologies.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1998.13. Davie, B., and J. Gibson. “Enabling Explicit Routing in IP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Globecom'98,Sydney, Australia, November 1998.14. Deering, S., D. Estrin, D. Farinucci, V. Jacobson, C. Gung Liu, and L. Wei. “An Architecture for W ide-AreaMulticast Routing.” In Proceedings of ACM SIGCOMM 94, London, September 1994.15. Estrin, D., et al. 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Sparse Mode (PIM-SM: Protocol Speci f i cation. RFC 2368,June 1998.16. Feldman, N., and A. Viswanathan. ARIS Prot ocol Speci f i cation. IBM Technical Report TR 29.2368, Marchl998.17. Garcia-Luna-Aceves, J. “A Unified Approach to Loop-Free Routing Using Distance Vectors or Link States.”ComPut6r Communications Review l9, no. 4, September 1989.18. Ghanwani, A., B. Jamoussi, D. Fedyk, P. Ashwood-Smith, L. Li, and N. Feldman. “Traffic EngineeringStandards in IP Networks Using MPLS.” IEEE Communications, December 1999.19. Halabi, B. Internet Routing Architectures. Indianapolis: Cisco Press, 1997.20. Heinanen, J. Multiprotocol Encapsulation over AAL5. RFC 1483, July 1993.21. Huitema, C. Routing in the Interne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5.22. Jacobson, V. “Congestion Avoidance and Control.” In Proceedings of ACM SIGCOMM 88, September1988.23. Katsube, Y., K. Nagami, and H. Esaki. Toshiba’s Router Architecture Extensions for A TM: Overview. RFC2098, April l997.24. Laubach, M. Classical IP and ARP over ATM. RFC 1577, January l994.25. Li, T., and Y. Rekhter. A Provider Architecture for Diffe rentiated Services and Traffi c Engineering (PASTE).RFC 2430, October 1998.26. Lin, S., and N. McKeown. “A Simulation Study of IP Switching.” In Proceedings of ACM SIGCOMM 97,Cannes, France, September l997.27. Luciani, J., D. Katz, D. Piscitello, B. Cole, and N. Doraswamy. NBMA Next HOP Resolution P rotocol(NHRP). RFC 2332, April 1998.28. Moy, J. OSPF V ersion 2. RFC 2328, April 1998.29. Nagami, K., et al. Toshiba's Flow A ttribute N otification Protocol (FANP) Speci f i cation. RFC 2l29, April1997.30. Newman, P., T. Lyon, and G. Minshall. “Flow Labelled IP: A Connectionless Approach to ATM.”In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focom, March 1996.31. Newman, R., T. Lyon, and G. Minshall. “IP Switching: ATM under IP.”IEEE/ACM T ransactions onNetworking 6, no. 2 (April 1998): 117--129.32. Newman, P., G. Minshall, T. Lyon, and L. Huston. “IP Switching and Gigabit Routers.” IEEECommunications, January 1997.33. Paxson, V. “End-to-End Routing Behavior in the Internet.”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5(October l997): 60l--615.34. Perlman, R. Interconnections: Bridge and Router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l992.35. Peterson, L., and B. Davie. Computer Networks: A Systems A pproach.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2000.36. Ramakrishnan, K., and S. Floyd. A Proposal t o Add Explicit Congestion N otifi cation (ECN) to IP. RFC2481, January 1999.37. Rekhter, Y., B. Davie, D. Katz, E. Rosen, and G. Swallow. Ci sco Systems' Tag Switching ArchitectureOverview. RFC 2lO5, February l997.38. Rekhter, Y., B. Davie, E. Rosen, G. SwalloW, D. Farinacci, and D. Katz. “Tag Switching ArchitectureOverview”.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82, no.12 (December 1997): l973--l983.39. Rekhter, Y., and T. Li. A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4 (BGP-4). RFC l77l, March l995.40. Stewart, J. BGP4: Inter-domain Routing in the Interne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l999.41. SwalloW, G. “MPLS Advantages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IEEE Communications, December l999.42. Waldvogel, M., G. Varghese, J. Turner, and B. Plattner. “Scalable High Speed IP Routing Lookups.” InProceedings of ACM SIGCOMM 97, Cannes, France, September, l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