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1章到第30章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道德经及全文注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觉得美,那是由于有貌寝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觉得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闪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而圣人用无为的观点看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施教化:听任万物天然兴起而不为其开创,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气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第三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第三十章全文及译文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真正大彻大悟的大智慧者,只是因为遵循了道,顺天之道而为。
道是物质客观存在的,说无又有,说实又虚,既看不清又摸不到。
在这恍惚之中,它又具备万物的形象;在这恍惚之中,它又涵盖了天地万物。
微不可见,深不可测,其中具有能化育一切生命的微小物质能量,这微小物质能量是真实可信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一直没有废除,可以发现天地万物的起源。
我是如何知道万事万物的起源呢?就是从这里知道的。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曲求能保全,绕行弯曲前行,反而能够直达低洼,才能汇聚千川万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少了,才能得到别的,多了,就会变得迷惑。
所以圣人只须坚守一个“道”,就能对天地万事万物了然于胸,树立了一个榜样。
不固执己见,则能明了事理;不自以为,则能彰显出是非真理;不自居功,则能事遂功成;不自我骄傲,就能够不断成长。
正因为圣人不与天争功,不与万物和天下人争利,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人能与其争,也没有东西可争。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这句话难道是空穴来风么?诚心诚意了,就能全部得到里面的“道”。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很少说但大家知道的自然现象:狂风施虐不了一上午,暴雨也瓢泼不了一整日,是什么生成了飘风骤雨?是天地。
《道德经》二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二十一章精解及译文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十一章关于道,老子给我们再次上一堂意义深远的课程,一定让我们重新认识。
世人眼前呈现的是一地鸡毛,但世人需要的是那只鸡。
耳目是感觉器官,不是认知主体。
世间万象只是一地鸡毛,但在世人耳目面前,似乎就是那只鸡。
世人误用感觉器官,这是世人最大的损失。
世人还在问:“道在哪里?拿出来给我看看!”世人振振有词,真是“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的昭昭,是耳目昭昭,不是真心昭昭。
俗人察察,是感觉器官察察,不是真心察察。
《道德经》就是要让真心昭昭察察,不是让耳目昭昭察察。
凡夫耳目不见道,非常着急,怎么办?此章老子宣说道的真谛,让道的光辉照亮凡夫的心。
第一段: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二段: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三段: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fù,父)。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此章经文分三段。
第一段经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德经》的名称历来有争议,古代称为“老氏言”、“老子”。
帛书出土以后,有人改称为“德道经”。
这一句让《道德经》得到正名,“老氏言”就是《道德经》,道德就是老子心中的二大主题,就是经典的正式名称。
《道德经》宣说以道为核心,以德为辅的文化、修行体系,这个体系与孔子的孝道是华人的精神之源。
“德道经”就成为以德为核心,以道为辅的文化、修行体系,那不是老子的本怀。
河上公注:”孔,大也“。
范应元注”孔,甚也“。
孔德就是盛大之德,简称大德。
佛教高僧称为大德,原来称为孔德,因与孔子之名重复而改。
容即象,即后文的物、象、精、真、信五象。
孔德之象,一直紧随道的真身,德好像是道的影子。
道站立,德也站立,道行走,德也行走。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为81章,通篇以道德哲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着“道”、“德”这两个概念展开。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感悟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而名是可以被人用言语表达的,但它不足以描述事物的实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善良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概念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东西被认为是美好的或善良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说,一位领袖应该尽量不偏袒任何人,这样可以避免人们之间的争斗。
如果百姓知道领袖不过分追求奢侈品,也不会去盗取别人的财物。
最后,领袖也不应当激励人们的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的混乱。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但它可以渗透到所有事物中,引发它们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不关心任何事情,它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同样,圣人也并不关心百姓的利益,他们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保持着高度的自觉。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缺陷和死亡,可用状词“玄”来形容,因为它们都是不可预测的。
而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比喻为生命的根源。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一种相互关联的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力量的存在使万物能够一定的时间内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意思是说,好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
水可以为人类舒缓沙漠的干燥,缓解火灾,使作物蓬勃生长。
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品质,善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自私和争斗。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注释】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引语】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
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
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
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评析】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道德经21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21章原文及感悟《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道作为无形的存在,它既模糊又清晰。
它的形象虽然恍惚,但却有着真实的存在。
它在深远幽冥之中,蕴含着精纯的真谛,并承载着可信的信念。
从古至今,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以此见证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我如何知道万物发展的状况呢?就是通过道的存在和作用来认识的。
这段文字表达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的、既模糊又清晰的存在,它虽然无法被肉眼看见,但却可以通过观察它的作用和影响来认识它。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他认为道是真实的、可信的,因为它承载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对于这段文字的感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首先,老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他对于道的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的、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但它却可以通过影响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来体现它的存在和作用。
这种观点启示我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要保持谦虚和敬畏的态度,不要轻易地用自己的想法和主观去评判和理解未知的事物。
其次,老子强调了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他认为道是真实的、可信的,因为它承载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这种观点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相信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只有通过相信和努力,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老子通过这段文字也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他认为道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但它却可以通过影响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来体现它的存在和作用。
这种观点启示我们要保持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不要轻易地去干预和破坏自然规律和生命秩序。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关注,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
总之,《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感悟表达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真实性和可信性的看法以及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òu又x uán 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é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21-4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21-4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21-40章先秦-老子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23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27章: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注释】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引语】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
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
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
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评析】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道德经第30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30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30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按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
穷兵黩武这种
事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很快遭到报应。
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
大战过后,必定会有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算了,不会以兵力强大来耀武扬威。
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自尊自大;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夸耀;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骄傲;即使达到了目的,也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逞强。
事物壮大
了,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走向败亡。
《老子》21-30章拼音注解
道德经《老子》第二十一章kǒnɡ孔dé德z hī之rónɡ容,wéi惟dào道s hì是cónɡ从。
dào道z hī之wéi为wù物,wéi 惟h uǎnɡ恍wéi惟hū惚。
hū惚xī兮h uǎnɡ恍xī兮,qí其z hōnɡ中yǒu有x iànɡ象;h uǎnɡ恍xī兮hū惚xī兮,qí其z hōnɡ中yǒu有wù物。
yǎo窈xī兮mínɡ冥xī兮,qí其z hōnɡ中yǒu有jīnɡ精;qí其jīnɡ精s hèn甚z hēn真,qí其z hōnɡ中yǒu有xìn信。
zì自jīn今jí及ɡǔ古,qí其mínɡ名bù不qù去,yǐ以y uè阅z hònɡ众fǔ甫。
wú吾hé何yǐ以z hī知z hònɡ众fǔ甫z hī之z huànɡ状zāi哉yǐ以cǐ此。
【解释】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
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
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
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qǔ曲zé则q uán全,wǎnɡ枉zé则z hí直,wā洼zé则yínɡ盈,bì敝zé则xīn新,s hǎo少zé则d uō多,d uō多zé则h uò惑。
s hì是yǐ以s hènɡ圣rén人bào抱yī一wéi为t iān天x ià下s hì式。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注释: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作者:李耳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注释: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翻译: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解读: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
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
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
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注释: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翻译: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解读: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
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
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
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表达为“德〞。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作者:李耳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注释: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翻译: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解读: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
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
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
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注释】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引语】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
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
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
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评析】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第二十一章[原文]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注释]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空也。
唯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恍惚无形,不系之叹。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
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冥,深远之叹。
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
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信验也。
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
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
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阅众甫。
众甫,物之始也。
以无名说万物始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三十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全书可以从养生、人生、政治、军事、哲学和自然哲学等角度来阐释,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三十章》注释:1、其事好还:用兵这件事一定能得到还报。
还:还报、报应。
2、凶年:荒年、灾年。
3、善有果:果,成功之意。
指达到获胜的目的。
4、不敢:帛书本为“毋以取强”。
5、取强:逞强、好胜。
6、物壮:强壮、强硬。
7、不道:不合乎于“道”。
8、早已:早死、很快完结。
《道德经·第三十章》翻译: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
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
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
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
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道德经·第三十章》解读:在《道德经》的这一章和下一章里老子都讲到用兵问题。
但必须重申,《道德经》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不是兵书,他论兵是从哲学的角度,而不是军事学的角度。
讲到许多哲学问题时,也涉及到军事,因为哲学与军事虽非属于同一学科,但有许多内在相通之处。
他着重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是从反对战争这一角度出发的。
因为战争是人类最残酷最愚昧的行为。
本章中所讲“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就是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唐代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说,“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21章到第30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huǎng)惟惚(hū)。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míng)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fǔ)。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现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能长(zhǎng)。
夫(f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跂qǐ)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现xiàn)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形。
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
不处(chǔ)。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zhònɡ)。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善闭
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
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傒)。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榖(谷gǔ)。
为天下榖(谷gǔ),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
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培或堕(duò)。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hào)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