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0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_2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1、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三、合作探究再次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
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及其寓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坚持与努力的思考,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们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在讲解对比、衬托、夸张等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采用了举例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实际语境中感受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关注这一点,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举例: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例子,并进行模仿创作,以加深理解。在讲解愚公移山寓意时,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其精神内涵,并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品质。在教学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辨和口语表达能力。
注意:由于字数限制,本示例未达到2000字,但已按照要求列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并给出具体举例。在实际教案编写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拓展内容,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1)
22 愚公移山◇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不经意中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本篇尤善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且人物的描写较为形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探究质疑。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学情分析◇1.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文言语感。
(2)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2.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国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新的时代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了解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学习新课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
22 愚公移山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重点)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还要不要发扬愚公的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2.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字词积累箕畚..(jī běn)始龀.(chèn)穷匮.(kuì) 万仞.(rèn)孀.妻(shuāng) 智叟.(sǒu)一厝.(cuò) 荷.担(hè)迂.(yū) 魁.父(kuí)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4.听读录音,注意重音、停顿及语气。
(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5.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6.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1)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②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③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④一厝雍.南(“厝”同“措”,放置)⑤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一词多义①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副词,表示诘问)②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③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④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⑤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3)词类活用①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③面.山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向,面对着)(4)特殊句式①宾语前置: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前置)②状语后置:告之于帝(状语“于帝”后置)③被动句: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④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即“汝之不惠,甚矣”,你也太不聪明了)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案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2017年10月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习近平同志健步走向报告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3万余字,近3个半小时,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响起70多次掌声。
这掌声凝聚着党心和民心,这掌声升腾起信心和力量。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_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
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用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1、疏通课文(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
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示例。
设计一: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设计二: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朗读训练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订正读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22愚公移山1.累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 辨析一词多义。
教知识与技术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学 3. 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 领会对照、烘托手法的表达成效。
目过程与方法剖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 理解愚公精神的深故意义。
标感情态度与学习愚公精神 , 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险阻, 百折不回。
价值观1. 累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培育语感。
教课要点2.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1. 培育多角度剖析问题的能力。
教课难点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 领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 ( 歌曲导入 ): 播放 MTV《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习的歌曲, 它陈述了中国古代出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表达了后辈人对愚公, 精神的崇拜。
有人说, 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 一种是大路 , 一种是小道 , 可是无论哪一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展的都会有波折、有崎岖, 面对波折崎岖, 我们应当采纳什么样的态度呢?今日我们持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 看看先人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 ( 情境导入 ): 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人皆知, 同学们耳熟能详, 愚公移山这首歌唯恐也都吟唱自如。
下边请看动漫flash ——愚公移山。
学生赏识画面, 品尝美好的乐曲。
1. 作者简介《列子》 , 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 早已散逸。
今本《列子》八篇, 可能是东晋人依据古代相关资料编写而成, 里面保留了许多先秦期间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 , 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 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 被道家尊为长辈。
2. 沟通背景本文选自《列子》, 成书于战国先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 人们只好想象借助拥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梦想。
所以, 本文采纳了神话式的结尾, 反应了古代办感人民的美好梦想。
3.知识链接对于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达到告诫、教育或嘲讽的目的。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 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6. .操蛇之神和天帝对待愚公移山是什么态度?有何作用?
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师友讨论共品。
全班交流
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其他师友
互助释疑
四、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掌握学情,及时解惑。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友回顾交流
研读共品
三、探究学习
1. 对于愚公移山的想法和行为,众人和邻居有什么态度?“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2. 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3.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
教师总结提升
布置作业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板书设计
补充修正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
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2021年整理)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
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往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3)、移山有什么困难?(4)、结果怎样?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1、朗读第二.三段。
(小组讨论)(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k12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部编版1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1.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
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
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仍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则寓言。
寓言是一种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篇幅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
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经常采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结构图。
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冲突:愚公、智叟移山结局:无陇断1.这则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通过问答,明确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年且.九十——且,将近。
智叟.——叟,老头。
京城氏...——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
始龀.——龀,换牙;始龀,七八岁。
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
“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
5.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哪些话只由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由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甚矣,汝之不惠。
”这句话是只有智叟才会讲。
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只有愚公的妻子才会讲。
“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
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
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
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表轻贱的称呼。
6.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
“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7.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
“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
“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8.那个“始龀”的“遗男”为移山做了什么?“跳往助之”;“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9.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想过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0.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11.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即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是顶真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12.“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
“而”在这里起转折的作用。
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
这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
13.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公愚笨呢?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
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
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
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
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
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
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侧面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17.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
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等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18.请大家想想,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九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
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诘难”做铺垫。
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