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报告4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想必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都知道数据结构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栈和队列这两种特殊的线性表,熟悉它们的特性,在实际问题背景下灵活运用它们。
本实验训练的要点是“栈”和“队列”的观点;二、实验内容1) 利用栈,实现数制转换。
2) 利用栈,实现任一个表达式中的语法检查(选做)。
3) 编程实现队列在两种存储结构中的基本操作(队列的初始化、判队列空、入队列、出队列);三、实验流程、操作步骤或核心代码、算法片段顺序栈:Status InitStack(SqStack &S){S.base=(ElemType*)malloc(STACK_INIT_SIZE*sizeof(ElemTyp e));if(!S.base)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TACK_INIT_SIZE;return OK;}Status DestoryStack(SqStack &S){free(S.base);return OK;}Status ClearStack(SqStack &S){S.top=S.base;return OK;}Status StackEmpty(SqStack S){if(S.base==S.top)return OK;return ERROR;}int StackLength(SqStack S){return S.top-S.base;}Status GetTop(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S.stacksize){S.base=(ElemType*)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ElemTyp e));if(!S.base) 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OK;Status Push(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S.stacksize){S.base=(ElemType*)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ElemTyp e));if(!S.base)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OK;}Status Pop(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return ERROR;e=*--S.top;return OK;}Status StackTraverse(SqStack S){ElemType *p;p=(ElemType *)malloc(sizeof(ElemType));if(!p) return ERROR;p=S.top;while(p!=S.base)//S.top上面一个...p--;printf("%d ",*p);}return OK;}Status Compare(SqStack &S){int flag,TURE=OK,FALSE=ERROR; ElemType e,x;InitStack(S);flag=OK;printf("请输入要进栈或出栈的元素:"); while((x= getchar)!='#'&&flag) {switch (x){case '(':case '[':case '{':if(Push(S,x)==OK)printf("括号匹配成功!\n\n"); break;case ')':if(Pop(S,e)==ERROR || e!='('){printf("没有满足条件\n");flag=FALSE;}break;case ']':if ( Pop(S,e)==ERROR || e!='[')flag=FALSE;break;case '}':if ( Pop(S,e)==ERROR || e!='{')flag=FALSE;break;}}if (flag && x=='#' && StackEmpty(S)) return OK;elsereturn ERROR;}链队列:Status InitQueue(LinkQueue &Q) {Q.front =Q.rear=(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if (!Q.front) return ERROR;Q.front->next = NULL;return OK;}Status DestoryQueue(LinkQueue &Q) {while(Q.front){Q.rear=Q.front->next;free(Q.front);Q.front=Q.rear;}return OK;}Status QueueEmpty(LinkQueue &Q){if(Q.front->next==NULL)return OK;return ERROR;}Status QueueLength(LinkQueue Q){int i=0;QueuePtr p,q;p=Q.front;while(p->next){i++;p=Q.front;q=p->next;p=q;}return i;}Status GetHead(LinkQueue Q,ElemType &e) {QueuePtr p;p=Q.front->next;if(!p)return ERROR;e=p->data;return e;}Status ClearQueue(LinkQueue &Q){QueuePtr p;while(Q.front->next ){p=Q.front->next;free(Q.front);Q.front=p;}Q.front->next=NULL;Q.rear->next=NULL;return OK;}Status EnQueue(LinkQueue &Q,ElemType e) {QueuePtr p;p=(QueuePtr)malloc(sizeof (QNode));if(!p)return ERROR;p->data=e;p->next=NULL;Q.rear->next = p;Q.rear=p; //p->next 为空return OK;}Status DeQueue(LinkQueue &Q,ElemType &e) {QueuePtr p;if (Q.front == Q.rear)return ERROR;p = Q.front->next;e = p->data;Q.front->next = p->next;if (Q.rear == p)Q.rear = Q.front; //只有一个元素时(不存在指向尾指针) free (p);return OK;}Status QueueTraverse(LinkQueue Q){QueuePtr p,q;if( QueueEmpty(Q)==OK){printf("这是一个空队列!\n");return ERROR;}p=Q.front->next;while(p){q=p;printf("%d<-\n",q->data);q=p->next;p=q;}return OK;}循环队列:Status InitQueue(SqQueue &Q){Q.base=(QElemType*)malloc(MAXQSIZE*sizeof(QElemType)); if(!Q.base)exit(OWERFLOW);Q.front=Q.rear=0;return OK;}Status EnQueue(SqQueue &Q,QElemType e){if((Q.rear+1)%MAXQSIZE==Q.front)return ERROR;Q.base[Q.rear]=e;Q.rear=(Q.rear+1)%MAXQSIZE;return OK;}Status DeQueue(SqQueue &Q,QElemType &e){if(Q.front==Q.rear)return ERROR;e=Q.base[Q.front];Q.front=(Q.front+1)%MAXQSIZE;return OK;}int QueueLength(SqQueue Q){return(Q.rear-Q.front+MAXQSIZE)%MAXQSIZE;}Status DestoryQueue(SqQueue &Q){free(Q.base);return OK;}Status QueueEmpty(SqQueue Q) //判空{if(Q.front ==Q.rear)return OK;return ERROR;}Status QueueTraverse(SqQueue Q){if(Q.front==Q.rear)printf("这是一个空队列!");while(Q.front%MAXQSIZE!=Q.rear){printf("%d<- ",Q.base[Q.front]);Q.front++;}return OK;}数据结构实验报告2一.实验内容:实现哈夫曼编码的生成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总结本次数据结构实验主要涉及线性表、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以及链表的应用。
通过实验,我对这些数据结构的特点、操作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对每一部分实验进行总结。
实验一:线性表的基本操作线性表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本实验要求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遍历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对线性表的结构和实现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掌握了用数组和链表两种方式实现线性表的方法。
实验二:栈的应用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本实验要求利用栈实现简单的括号匹配和后缀表达式计算。
通过实验,我了解到栈可以方便地实现对于括号的匹配和后缀表达式的计算,有效地解决了对应的问题。
实验三:队列的应用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数据结构,本实验要求利用队列实现银行排队和迷宫求解。
通过实验,我对队列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到队列可以解决需要按顺序处理的问题,如排队和迷宫求解等。
实验四:链表的应用链表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本实验要求利用链表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实验,我对链表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到链表可以方便地实现对于数据的插入、删除和修改等操作,并且可以动态地调整链表的长度,适应不同的需求。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线性表、栈、队列和链表的基本操作,并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方式。
同时,通过实际编程的过程,我对于数据结构的实现方式和效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锻炼了自己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程序逻辑错误和内存泄漏等,但通过调试和修改,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重要性,也对于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总之,本次数据结构实验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和收获,对于数据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加强对数据结构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总结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总结本次数据结构实验主要涉及到线性表、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和总结,我对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我们进行了线性表的实验操作。
线性表是一种数据结构,它是由n(n≥0)个数据元素组成的有限序列。
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通过代码实现,我深刻理解了顺序表和链表的存储方式和特点。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顺序表适合查找操作,而链表适合插入和删除操作。
这让我对线性表的应用场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们进行了栈的实验操作。
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它只能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在实验中,我学习了栈的基本操作,包括入栈和出栈。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理解了栈的“先进后出”的特性,以及它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我发现栈在递归算法、表达式求值和括号匹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让我对栈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我们进行了队列的实验操作。
队列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它只能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操作,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操作。
在实验中,我学习了队列的基本操作,包括入队和出队。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理解了队列的“先进先出”的特性,以及它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发现队列在广度优先搜索、模拟系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这让我对队列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次数据结构实验,我不仅掌握了线性表、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还深刻理解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对我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有着重要的帮助。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次数据结构实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在数据结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本次实验,旨在深入理解和掌握常见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具体目的包括:1、熟练掌握线性表(如顺序表、链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查找等。
2、理解栈和队列的特性,并能够实现其基本操作。
3、掌握树(二叉树、二叉搜索树)的遍历算法和基本操作。
4、学会使用图的数据结构,并实现图的遍历和相关算法。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环境为具体编程环境名称,编程语言为具体编程语言名称。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线性表的实现与操作1、顺序表的实现定义顺序表的数据结构,包括数组和表的长度等。
实现顺序表的初始化、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
2、链表的实现定义链表的节点结构,包含数据域和指针域。
实现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
(二)栈和队列的实现1、栈的实现使用数组或链表实现栈的数据结构。
实现栈的入栈、出栈和栈顶元素获取操作。
2、队列的实现采用循环队列的方式实现队列的数据结构。
完成队列的入队、出队和队头队尾元素获取操作。
(三)树的实现与遍历1、二叉树的创建以递归或迭代的方式创建二叉树。
2、二叉树的遍历实现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算法。
3、二叉搜索树的操作实现二叉搜索树的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
(四)图的实现与遍历1、图的表示使用邻接矩阵或邻接表来表示图的数据结构。
2、图的遍历实现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线性表1、顺序表插入操作在表尾进行时效率较高,在表头或中间位置插入时需要移动大量元素,时间复杂度较高。
删除操作同理,在表尾删除效率高,在表头或中间删除需要移动元素。
2、链表插入和删除操作只需修改指针,时间复杂度较低,但查找操作需要遍历链表,效率相对较低。
(二)栈和队列1、栈栈的特点是先进后出,适用于函数调用、表达式求值等场景。
入栈和出栈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均为 O(1)。
2、队列队列的特点是先进先出,常用于排队、任务调度等场景。
数据结构 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对常见数据结构(如链表、栈、队列、树、图等)的理解和应用,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语言为C++,开发工具为Visual Studio 2019。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
三、实验内容1、链表的实现与操作创建一个单向链表,并实现插入、删除和遍历节点的功能。
对链表进行排序,如冒泡排序或插入排序。
2、栈和队列的应用用栈实现表达式求值,能够处理加、减、乘、除和括号。
利用队列实现银行排队系统的模拟,包括顾客的到达、服务和离开。
3、二叉树的遍历与操作构建一棵二叉树,并实现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进行二叉树的插入、删除节点操作。
4、图的表示与遍历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两种方式表示图。
实现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链表的实现与操作首先,定义了链表节点的结构体:```cppstruct ListNode {int data;ListNode next;ListNode(int x) : data(x), next(NULL) {}};```插入节点的函数:```cppvoid insertNode(ListNode& head, int val) {ListNode newNode = new ListNode(val);head = newNode;} else {ListNode curr = head;while (curr>next!= NULL) {curr = curr>next;}curr>next = newNode;}}```删除节点的函数:```cppvoid deleteNode(ListNode& head, int val) {if (head == NULL) {return;}ListNode temp = head;head = head>next;delete temp;return;}ListNode curr = head;while (curr>next!= NULL && curr>next>data!= val) {curr = curr>next;}if (curr>next!= NULL) {ListNode temp = curr>next;curr>next = curr>next>next;delete temp;}}```遍历链表的函数:```cppvoid traverseList(ListNode head) {ListNode curr = head;while (curr!= NULL) {std::cout << curr>data <<"";curr = curr>next;}std::cout << std::endl;}```对链表进行冒泡排序的函数:```cppvoid bubbleSortList(ListNode& head)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return;}bool swapped;ListNode ptr1;ListNode lptr = NULL;do {swapped = false;ptr1 = head;while (ptr1->next!= lptr) {if (ptr1->data > ptr1->next>data) {int temp = ptr1->data;ptr1->data = ptr1->next>data;ptr1->next>data = temp;swapped = true;}ptr1 = ptr1->next;}lptr = ptr1;} while (swapped);}```测试结果:创建了一个包含 5、3、8、1、4 的链表,经过排序后,输出为 1 3 4 5 8 。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树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它由节点和边组成,节点之间存在层次关系。
树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存储和检索数据上。
在本次实验中,我对树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撰写了本篇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中,我首先学习了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树由根节点、子节点、叶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边组成。
每个节点可以有多个子节点,但只能有一个父节点(除了根节点)。
叶节点是没有子节点的节点。
这种层次结构使得树可以用来表示具有层次关系的数据,例如家谱、目录结构等。
接下来,我学习了树的不同种类和它们的特点。
最常见的树结构包括二叉树、二叉树(BST)、平衡二叉树、AVL树等。
二叉树是一种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的树结构。
二叉树是二叉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左子树的所有节点值都小于根节点的值,右子树的所有节点值都大于根节点的值。
平衡二叉树是一种高度平衡的二叉树,它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AVL树是一种自平衡的二叉树,它通过旋转和重新平衡来保持树的平衡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树的应用,我选择了二叉树(BST)作为本次实验的主要研究对象。
BST是一种高效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存储一组有序的数据,并且支持快速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
我首先实现了BST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节点、删除节点和查找节点。
通过这些操作,我可以在BST中存储和检索数据。
在插入节点时,我按照BST的特性将节点插入到相应的位置,并保持树的有序性。
在删除节点时,我考虑了不同的情况,包括删除叶节点、删除只有一个子节点的节点以及删除有两个子节点的节点。
在查找节点时,我使用了递归的方式在树中查找节点的值。
接着,我实现了一些BST的扩展操作。
首先是中序遍历,它可以按照节点的值的升序输出BST中的所有节点。
其次是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查找,它们分别返回BST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最后是查找一些节点的前驱和后继,前驱是小于该节点的最大节点,后继是大于该节点的最小节点。
这些扩展操作可以进一步提升BST的功能和灵活性。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一、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实验环节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据结构的概念、算法和操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我们进行的数据结构实验,并提出相应的心得体会。
二、实验一:线性表的实现与应用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现和应用线性表的基本操作,掌握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和算法。
2. 实验内容我们选择了顺序表和链表两种线性表的实现方式,并实现了插入、删除和查找等基本操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顺序表适用于元素个数较少、频繁查找的情况,而链表适用于插入和删除操作较多、元素个数不确定的情况。
3. 实验心得通过实验一,我们深刻认识到数据结构的不同实现方式对算法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提高算法效率,提高程序的性能。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不同的数据结构才能得到最优解。
三、实验二:栈与队列的应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实现和应用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掌握栈和队列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实验内容我们分别实现了顺序栈、链式栈、顺序队列和链式队列,并实现了入栈、出栈、入队和出队等基本操作。
我们发现栈适用于实现回溯算法、递归算法等,而队列适用于广度优先搜索、线程池等场景。
3. 实验心得通过实验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栈和队列在实际编程中的运用。
它们提供了方便的数据结构,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栈溢出的问题,意识到了合理管理栈空间的重要性。
四、实验三:树与二叉树的实现与应用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现和应用树和二叉树的基本操作,掌握树和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和算法。
2. 实验内容我们实现了树和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插入、删除和遍历等。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树在表示具有部分层次结构的问题时更合适,而二叉树在表示递归结构时更加方便。
通过实验三,我们深入理解了树和二叉树的特性及其应用。
树和二叉树是许多高级数据结构的基础,熟练掌握它们的操作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北京理工大学-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四--图书管理系统
实验四图书管理系统姓名:任子龙学号:1120140167 班级:05111451一。
需求分析(1)问题描述有一个小型书库保管了大量图书,关于图书有大量信息需要处理,这些信息包括图书的分类、书名、作者名、购买日期、价格等。
现要求编写一个程序以便于对图书的管理。
(2)基本要求:a.建立图书信息.b.提供查找功能,按照多种关键字查找需要的书籍。
例如按书名查找,输入书名后,将显示出该图书的所有信息,或显示指定信息。
c.提供排序功能,按照多种关键字对所有的书籍进行排序,例如按出版日期进行排序。
d.提供维护功能,可以对图书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
(3)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将每一本书看作是一个基本单元。
由于涉及添加、修改操作,这里使用了链表作为数据存储结构;同时,考虑到排序功能,尝试使用双向链表。
其中,每本书作为一个结点,数据域包含char 型变量,指针域含有左右指针left和right。
二.概要设计1。
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为实现上述功能,程序中使用了双向链表,只需要定义一种数据类型:typedef struct book{char number[10];char title[20];char author[10];char date[15];char price[10];struct book *right;struct book *left;}BK;注意结点的指针域有left和right两个。
2.本程序包含两个模块(1)主程序模块主函数只包含了Menu_select()函数。
目的是进入主菜单界面,进行功能选择;直到输入操作码0,退出系统;(2)双向链表单元模块——实现书籍信息的链式存储的抽象数据类型.各函数之间的调用关系:三。
详细设计1。
结点类型typedef struct book{char number[10];char title[20];char author[10];char date[15];char price[10];struct book *right;struct book *left;}BK;2.子函数(1)功能菜单调用函数Menu_select()使用户进入主菜单界面,进行功能选择;先进入无限循环,输入操作码进行系统管理工作,直到输入操作码0,退出系统;(2)各种功能函数Initialize()//初始化图书系统信息;Insert()//添加新的图书信息;Sort()//对图书进行排序,本程序可以实现按“图书编号”、“出版日期"、“图书价格”多种关键字进行排序;Search()//实现对图书的查找功能,本程序可以实现按“图书编号"、“出版日期”、“图书价格”多种关键字进行查找;deletebook()//删除无效的图书信息;Print_book()//打印全部图书信息。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本次数据结构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树的相关操作,包括树的创建、遍历、查找等。
通过实验,我们将对树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进行深入了解,并掌握相关算法的实现和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树的创建和基本操作。
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由节点和边组成,具有层次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数组和链表两种方式来创建树。
数组表示法是将树的节点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存储在一维数组中,通过计算节点的下标来实现对树的操作。
链表表示法则是利用指针来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实现树的各种操作。
在创建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节点的插入、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以及树的遍历方式,包括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其次,我们将介绍树的查找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树进行查找操作,以找到特定的节点或者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实现对树的查找操作,包括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两种方式。
通过这些查找算法,我们可以高效地找到树中的特定节点,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最后,我们将进行树的应用实例分析。
树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介绍树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包括文件系统、数据库索引、网络路由等方面。
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树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总之,本次数据结构实验涉及了树的创建、遍历、查找和应用等方面,通过实验,我们将对树的相关概念和操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算法的实现和应用。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对数据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及实验报告栈和队列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及实验报告栈和队列实验四栈和队列⼀、实验⽬的1、掌握栈的结构特性及其⼊栈,出栈操作;2、掌握队列的结构特性及其⼊队、出队的操作,掌握循环队列的特点及其操作。
⼆、实验预习说明以下概念1、顺序栈:2、链栈:3、循环队列:4、链队三、实验内容和要求1、阅读下⾯程序,将函数Push和函数Pop补充完整。
要求输⼊元素序列1 2 3 4 5 e,运⾏结果如下所⽰。
#include#include#define ERROR 0#define OK 1#define STACK_INT_SIZE 10 /*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define STACKINCREMENT 5 /*存储空间分配增量*/typedef int ElemType; /*定义元素的类型*/typedef struct{ElemType *base; /*定义栈底部指针*/ElemType *top; /*定义栈顶部指针*/int stacksize; /*当前已分配的存储空间*/}SqStack;int InitStack(SqStack *S); /*构造空栈*/int push(SqStack *S,ElemType e); /*⼊栈操作*/int Pop(SqStack *S,ElemType *e); /*出栈操作*/int CreateStack(SqStack *S); /*创建栈*/void PrintStack(SqStack *S); /*出栈并输出栈中元素*/int InitStack(SqStack *S){S->base=(ElemType *)malloc(STACK_INT_SIZE *sizeof(ElemType)); if(!S->base) return ERROR;S->top=S->base;int Push(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S->stacksize){S->base=(ElemType*)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ElemType)); 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1}/*Push*/int Pop(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e=*--S->top;return 1;}elsereturn 0;}/*Pop*/int CreateStack(SqStack *S){int e;if(InitStack(S))printf("Init Success!\n");else{printf("Init Fail!\n");return ERROR;}printf("input data:(Terminated by inputing a character)\n"); while(scanf("%d",&e))Push(S,e);return OK;}/*CreateStack*/while(Pop(S,&e))printf("%3d",e);}/*Pop_and_Print*/int main(){SqStack ss;printf("\n1-createStack\n");CreateStack(&ss);printf("\n2-Pop&Print\n");PrintStack(&ss);return 0;}●算法分析:输⼊元素序列1 2 3 4 5,为什么输出序列为5 4 3 2 1?体现了栈的什么特性?2、在第1题的程序中,编写⼀个⼗进制转换为⼆进制的数制转换算法函数(要求利⽤栈来实现),并验证其正确性。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是针对数据结构概念与应用的课程要求进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场景。
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线性表、栈、队列、二叉树等数据结构,并实现了它们的各种操作。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数据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并且掌握了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各种数据结构来解决问题。
1. 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以及如何在这些数据上进行操作。
它对于算法的设计和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并掌握其基本操作和应用场景。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 理解线性表、栈、队列和二叉树等数据结构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查找等;(3) 学会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各种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3. 实验工具本实验使用的工具有:(1) 编程语言:C++;(2) 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3) 相关库:标准模板库(STL)。
4. 实验内容和步骤4.1 线性表线性表是最基本的数据结构之一,它包括顺序表和链表两种形式。
在本实验中,我们实现了一个基于顺序表的线性表。
具体步骤如下:(1) 定义线性表的数据结构和基本操作函数;(2) 实现线性表的初始化、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基本操作;(3) 编写测试代码,验证线性表的功能和正确性。
4.2 栈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它遵循先进后出(LIFO)的原则。
在本实验中,我们实现了一个基于数组的栈。
具体步骤如下:(1) 定义栈的数据结构和基本操作函数;(2) 实现栈的初始化、入栈、出栈、查看栈顶元素等基本操作;(3) 编写测试代码,验证栈的功能和正确性。
4.3 队列队列是另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它遵循先进先出(FIFO)的原则。
在本实验中,我们实现了一个基于链表的队列。
具体步骤如下:(1) 定义队列的数据结构和基本操作函数;(2) 实现队列的初始化、入队、出队、查看队首元素等基本操作;(3) 编写测试代码,验证队列的功能和正确性。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组织和管理数据的方式和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必修实践课程之一,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探索不同的数据结构类型,并理解它们的优势和应用。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数据结构实验中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练掌握线性表、二叉树和图等常见数据结构的构建与操作方法。
通过编写代码,我们可以加深对这些数据结构的理解并且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能。
三、实验过程1.线性表实验:在这一部分,我们使用C++语言实现了顺序表和链表两种线性表的数据结构,并比较了它们在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上的性能差异。
2.二叉树实验:我们在实验中实现了二叉树的构建和遍历算法,包括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遍历算法对于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效果。
3.图实验:本次实验中,我们实现了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两种存储结构,并比较了它们在图的遍历和搜索等操作上的性能差异。
同时,我们还实现了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算法,这些算法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验结果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插入和删除等频繁变动的操作,链表比顺序表更适合,因为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而顺序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n)。
2.在二叉树的遍历中,前序遍历是最简单和常用的一种方式,而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更有用。
例如,在寻找路径上的节点时,后序遍历可以更方便地找出叶子节点。
3.在图的存储中,邻接表比邻接矩阵更节省空间,特别在稀疏图的情况下。
而邻接矩阵在搜索操作中更高效,因为邻接矩阵可以在O(1)的时间内检查两个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边。
4.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算法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在城市规划和网络布线中。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Prim算法和Dijkstra算法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线性表、二叉树和图等常见数据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践中的编码和测试,提高了我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1. 实验目的1.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操作1.2 学会使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1.3 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的实现和应用2. 实验环境2.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2 编程语言:C++2.3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3. 实验内容3.1 实验一:线性表的实现和应用3.1.1 设计并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函数3.1.2 实现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等功能 3.1.3 实现线性表的排序算法3.1.4 应用线性表解决实际问题3.2 实验二:栈和队列的实现和应用3.2.1 设计并实现栈的基本操作函数3.2.2 设计并实现队列的基本操作函数3.2.3 实现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3.2.4 比较栈和队列的优缺点3.3 实验三:树的实现和应用3.3.1 设计并实现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函数3.3.2 实现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和查找等功能3.3.3 实现树的遍历算法(前序、中序、后序遍历)3.3.4 应用树解决实际问题4. 数据结构实验结果4.1 实验一的结果4.1.1 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1.2 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功能测试结果4.1.3 线性表的排序算法测试结果4.1.4 线性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效果4.2 实验二的结果4.2.1 栈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2.2 队列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2.3 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测试结果4.2.4 栈和队列优缺点的比较结果4.3 实验三的结果4.3.1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3.2 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和查找功能测试结果 4.3.3 树的遍历算法测试结果4.3.4 树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效果5. 实验分析与总结5.1 实验问题与解决方案5.2 实验结果分析5.3 实验总结与心得体会6. 附件附件一:实验源代码附件二:实验数据7. 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版权:著作权法规定的对原创作品享有的权利7.2 专利:国家授予的在一定时间内对新型发明享有独占权利的证书7.3 商标:作为标识企业商品和服务来源的标志的名称、符号、图案等7.4 许可协议:指允许他人在一定条件下使用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协议。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简介1.1 实验背景1.2 实验目的1.3 实验内容2. 实验方法2.1 数据结构选择2.2 算法设计2.3 程序实现3. 实验结果分析3.1 数据结构性能分析3.2 算法效率比较3.3 实验结论4. 实验总结1. 实验简介1.1 实验背景本实验是数据结构课程的一次实践性操作,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1.2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来解决特定问题,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的关系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1.3 实验内容本实验将涉及对一些经典数据结构的使用,如链表、栈、队列等,并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算法设计和实现。
2. 实验方法2.1 数据结构选择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比如针对需要频繁插入删除操作的情况可选择链表。
2.2 算法设计针对每个问题,需要设计相应的算法来实现功能,要考虑算法的效率和实际应用情况。
2.3 程序实现根据算法设计,编写相应的程序来实现功能,并进行调试测试确保程序能够正确运行。
3. 实验结果分析3.1 数据结构性能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不同数据结构的使用进行性能分析,如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等,以便选择最优的数据结构。
3.2 算法效率比较实验完成后,可以对不同算法在同一数据结构下的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优算法。
3.3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提供参考。
4.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实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包括:1、熟悉常见的数据结构,如链表、栈、队列、树和图等。
2、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如创建、插入、删除、遍历等。
3、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合适的数据结构解决具体的问题。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语言为C++,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1、链表的实现与操作单向链表的创建、插入和删除节点。
双向链表的实现和基本操作。
循环链表的特点和应用。
2、栈和队列的实现栈的后进先出特性,实现入栈和出栈操作。
队列的先进先出原则,完成入队和出队功能。
3、树的操作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前序、中序、后序)。
二叉搜索树的插入、查找和删除操作。
4、图的表示与遍历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表示图。
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实现。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链表的实现与操作单向链表:首先,定义了链表节点的结构体,包含数据域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域。
通过创建链表头节点,并使用循环依次插入新节点,实现了链表的创建。
插入节点时,根据指定位置找到插入点的前一个节点,然后修改指针完成插入操作。
删除节点时,同样找到要删除节点的前一个节点,修改指针完成删除。
实验结果:成功创建、插入和删除了单向链表的节点,并正确输出了链表的内容。
双向链表:双向链表节点结构体增加了指向前一个节点的指针。
创建、插入和删除操作需要同时维护前后两个方向的指针。
实验结果:双向链表的各项操作均正常,能够双向遍历链表。
循环链表:使链表的尾节点指向头节点,形成循环。
在操作时需要特别注意循环的边界条件。
实验结果:成功实现了循环链表的创建和遍历。
2、栈和队列的实现栈:使用数组或链表来实现栈。
入栈操作将元素添加到栈顶,出栈操作取出栈顶元素。
实验结果:能够正确进行入栈和出栈操作,验证了栈的后进先出特性。
山东大学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四
山东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学号:姓名:班级:软件工程2014级2班实验题目:矩阵和散列表实验学时:实验日期: 2015.11.11实验目的:掌握特殊矩阵和稀疏矩阵。
掌握散列表及其应用。
硬件环境:实验室软件环境:Vistual Studio 2013实验步骤与内容:实验内容:1、创建三对角矩阵类,采用按列映射方式,提供store和retrieve 方法。
2、创建下三角矩阵类,采用按列映射方式,提供store和retrieve 方法。
3、创建稀疏矩阵类,采用行主顺序把稀疏矩阵映射到一维数组中,实现稀疏矩阵的转置和两个稀疏矩阵的加法操作。
4、使用散列表设计实现一个字典,假设关键字为整数且D为961,在字典中插入随机产生的500个不同的整数,实现字典的建立和搜索操作。
分别使用线性开型寻址和链表散列解决溢出。
代码体:ChainHashTableNode.h#pragma once#include"ChainHashTableNode.h"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ChainHashTable{public:ChainHashTable(int divisor);~ChainHashTable();bool Insert(int k);bool Search(int k);void print();private:int d;ChainHashTableNode *ht;};ChainHashTableNode.cpp#include"ChainHashTable.h"#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hainHashTable::ChainHashTable(int divisor) {d = divisor;ht = new ChainHashTableNode[d];}bool ChainHashTable::Insert(int k){int j = k%d;if (ht[j].Insert(k)){return true;}else{return false;}}void ChainHashTable::print(){for (int i = 0; i < d; i++){ht[i].print();}}ChainHashTableNode.h#pragma once#include"Node.h"class ChainHashTableNode{public:ChainHashTableNode();bool Insert(int k);bool Search(int k);void print();private:Node *first;};ChainHashTableNode.cpp#include"ChainHashTableNode.h"#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 ChainHashTableNode::ChainHashTableNode() {first = 0;}bool ChainHashTableNode::Search(int k) {if (first == 0) return false;Node *current = first;while (current){if (current->value == k){return true;}current = current->link;if (current){if (current->value == k){return true;}}}return false;}bool ChainHashTableNode::Insert(int k) {if (Search(k)){cout << "已经存在此元素" << endl;return false;}else {Node *p = new Node();p->value = k;if (first == 0){first = p;return true;}else{p->link = first;first = p;return true;}}}void ChainHashTableNode::print(){Node *current = first;if (first){while (first){cout << first->value << " ";first = first->link;}cout << endl;first = current;}else {cout << -1 << endl;}}HashTable.h#pragma onceclass HashTable{public:HashTable(int divisor);~HashTable();int Search(int k);//搜索算法bool Insert(int e);void print();private:int hSearch(int k);int d;//除数int *ht;//桶,大小取决于d就是除数是多少bool *empty;//一维数组,用来存储第I个桶是否存入了元素};HashTable.cpp#include"HashTable.h"#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HashTable::HashTable(int divisor){d = divisor;ht = new int[d];empty = new bool[d];for (int i = 0; i < d; i++){empty[i] = true;ht[i] = 0;}}HashTable::~HashTable(){delete[]ht;delete[]empty;}int HashTable::hSearch(int k)//搜索值为K的元素{int i = k%d;int j = i;do{if (ht[j] == k || empty[j]) return j;j = (j + 1) % d;} while (j != i);return j;}int HashTable::Search(int k)//搜索值为K的元素{int b = hSearch(k);if (ht[b] == k) return b;return -1;}bool HashTable::Insert(int e){int b = hSearch(e);if (empty[b]){ht[b] = e;empty[b] = false;return true;}else if (ht[b] == e){cout << "已经存在此元素" << endl;return false;}else{cout << "表已经满了" << endl;return false;}}void HashTable::print(){for (int i = 0; i < 961; i++){cout << ht[i] << " ";}cout << endl;return;}LowerTriangularMatrix.h#pragma onceclass LowerTriangularMatrix{public:LowerTriangularMatrix(int size);void Store(int x, int i, int j);//向矩阵里存储一个元素int Retrieve(int i, int j);//返回矩阵中的一个元素void print();private:int n;//矩阵维数int sum;//矩阵非零元素个数int *t;//用数组来存储矩阵};LowerTriangularMatrix.cpp#include"LowerTriangularMatrix.h"#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LowerTriangularMatrix::LowerTriangularMatrix(int size){n = size;sum = n*(n + 1) / 2;t = new int[sum];}void LowerTriangularMatrix::Store(int x, int i, int j){if (i<0 || j<0 || i >= n || j >= n){cout << "下三角矩阵行列输入错误" << i << " " << j << endl;return;}else if (x == 0){cout << "下三角所添加的元素必须非零" << endl;return;}else if (i<j){cout << "下三角添加元素位置错误" << endl;return;}t[sum - ((n - j)*(n - j + 1) / 2) + (i - j)] = x;return;}int LowerTriangularMatrix::Retrieve(int i, int j){if (i<0 || j<0 || i >= (n - 1) || j >= (n - 1)){cout << "三对角矩阵行列输入错误" << endl;return -1;}else if (i >= j){return t[sum - ((n - j)*(n - j + 1) / 2) + (i - j)];}else{return 0;}}void LowerTriangularMatrix::print(){for (int i = 0; i < sum; i++){cout << t[i] << " ";}cout << endl;return;}Node.h#pragma onceclass Node{friend class ChainHashTableNode;private:int value;Node *link;};Node.cpp#include"Node.h"using namespace std;SparseMatrix.h#pragma once#include"Term.h"class SparseMatrix{public:SparseMatrix(int row, int col);void transpose();void Store(int x, int i, int j);//向矩阵里存储一个元素void Add(SparseMatrix &b);//两个稀疏矩阵相加void print();private:int row, col;//数组维数int sum;//元素个数int maxsum;//最多的元素个数Term *t;//存储的数组};SparseMatrix.cpp#include"SparseMatrix.h"#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SparseMatrix::SparseMatrix(int r, int c){row = r;col = c;sum = 0;maxsum = r*c;t = new Term[maxsum];}void SparseMatrix::transpose(){Term *cur = new Term[maxsum];int *ColSize = new int[col];int *RowNext = new int[row];for (int i = 0; i < col; i++) ColSize[i] = 0;for (int i = 0; i < row; i++) RowNext[i] = 0;for (int i = 0; i < sum; i++) ColSize[t[i].col]++;//表示每一列的非零元素个数RowNext[0] = 0;for (int i = 1; i < col; i++) RowNext[i] = RowNext[i - 1] + ColSize[i - 1];//表示新矩阵中每一行的矩阵的前面的矩阵的个数//进入转置操作for (int i = 0; i < sum; i++){int j = RowNext[t[i].col]++;cur[j].value = t[i].value;cur[j].col = t[i].row;cur[j].row = t[i].col;}delete t;t = cur;}void SparseMatrix::Store(int x, int i, int j){t[sum].value = x;t[sum].row = i;t[sum].col = j;sum++;return;}void SparseMatrix::print(){for (int i = 0; i < sum; i++){cout << t[i].value << " ";}cout << endl;return;}void SparseMatrix::Add(SparseMatrix &b)//两个稀疏矩阵相加{if (col != b.col || row != b.row){cout << "两个矩阵行列不同无法相加" << endl;return;}int sa = 0;int sb = 0;Term *cur = new Term[maxsum];int k = 0;while (sa < sum || sb < b.sum){if (t[sa].col == b.t[sb].col&&t[sa].row == b.t[sb].row){cur[k].col = t[sa].col;cur[k].row = t[sa].row;cur[k].value = t[sa].value + b.t[sb].value;k++;sa++;sb++;}else if (t[sa].row < b.t[sb].row){cur[k].value = t[sa].value;cur[k].row = t[sa].row;cur[k].col = t[sa].col;k++;sa++;}else if (t[sa].row > b.t[sb].row){cur[k].value = b.t[sb].value;cur[k].row = b.t[sb].row;cur[k].col = b.t[sb].col;k++;sb++;}else if (t[sa].col < t[sb].col){cur[k].col = t[sa].col;cur[k].row = t[sa].row;cur[k].value = t[sa].value;k++;sa++;}else{cur[k].value = b.t[sb].value;cur[k].row = b.t[sb].row;cur[k].col = b.t[sb].col;k++;sb++;}}sum = k;delete t;t = cur;return;}Term.h#pragma onceclass Term{friend class SparseMatrix;private:int col, row;int value;};Term.cpp#include"Term.h"TridiagonalMatrix.h#pragma onceclass TridiagonalMatrix{public:TridiagonalMatrix(int size);void Store(int x, int i, int j);//向矩阵里存储一个元素int Retrieve(int i, int j);//返回矩阵中的一个元素void print();private:int n;//矩阵非0元素个数int *t;//用数组来存储矩阵};TridiagonalMatrix.cpp#include"TridiagonalMatrix.h"#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TridiagonalMatrix::TridiagonalMatrix(int size){n = size;t = new int[3 * n - 2];}void TridiagonalMatrix::Store(int x, int i, int j){if (i<0 || j<0 || i >= n || j >= n){cout << "三对角矩阵行列输入错误" << i << " " << j << endl;return;}else if (x == 0){cout << "三对角矩阵所添加的元素必须非零" << endl;return;}else if (abs(i - j)>1){cout << "三对角矩阵添加元素位置错误" << endl;return;}switch (i - j){case -1:t[3 * j - 1] = x;break;case 0:t[3 * j] = x;break;case 1:t[3 * j + 1] = x;break;}return;int TridiagonalMatrix::Retrieve(int i, int j){if (i<0 || j<0 || i >= (n - 1) || j >= (n - 1)) {cout << "三对角矩阵行列输入错误" << endl;return -1;}else if (abs(i - j) <= 1){return t[3 * j + (i - j)];}else{return 0;}}void TridiagonalMatrix::print(){for (int i = 0; i < 3 * n - 2; i++){cout << t[i] << " ";}cout << endl;return;}Test.cpp#include<iostream>#include<cstring>#include<cstdlib>#include"TridiagonalMatrix.h"#include"LowerTriangularMatrix.h"#include"SparseMatrix.h"#include"HashTable.h"#include"ChainHashTable.h"using namespace std;int wei, num[100][100];void c(){for (int i = 0; i < wei; i++)for (int j = 0; j < wei; j++)cin >> num[i][j];}int main(){int k = 0, l = 0;/*三对角矩阵实验开始测试数据4~10~3n-241 2 0 03 4 5 00 7 8 90 0 8 7*/cout << "请输入三对焦矩阵维数及内容:" << endl;cin >> wei;c();TridiagonalMatrix *TM = new TridiagonalMatrix(wei);for (int i = 0; i < wei; i++)for (int j = 0; j < wei; j++)if (num[j][i] != 0)TM->Store(num[j][i], j, i);TM->print();cout << "请输入要查询的元素的位置" << endl;cin >> k >> l;l = TM->Retrieve(k, l);cout << "查询结果:" << l << endl;cout << "***********************************************" << endl;/*下三角矩阵实验开始测试数据4~10~n*(n+1)/241 0 0 02 3 0 04 5 6 07 8 9 -1*/cout << "请输入下三角矩阵维数及内容:" << endl;k = 0, l = 0;cin >> wei;c();LowerTriangularMatrix *LTM = new LowerTriangularMatrix(wei);for (int i = 0; i < wei; i++)for (int j = 0; j < wei; j++)if (num[j][i] != 0)LTM->Store(num[j][i], j, i);cout << "请输入要查询的元素的位置" << endl;cin >> k >> l;l = LTM->Retrieve(k, l);cout << "查询结果:" << l << endl;cout << "***********************************************" << endl;/*稀疏角矩阵实验开始测试数据4 54 51 0 0 0 20 3 0 0 04 0 05 00 6 7 0 84 58 0 7 6 00 5 0 0 40 0 0 3 02 0 0 0 19 0 7 6 20 8 0 0 44 0 0 8 02 6 7 0 9*/cout << "请输入稀疏矩阵的维数及内容:" << endl;cin >> k >> l;SparseMatrix *SM = new SparseMatrix(k, l);for (int i = 0; i < k; i++)for (int j = 0; j < l; j++){cin >> num[i][j];if (num[i][j])SM->Store(num[i][j], i, j);}cout << "稀疏矩阵为: ";SM->print();SM->transpose();cout << "转置后稀疏矩阵为: ";SM->print();SM->transpose();cout << "重新转置后稀疏矩阵为: ";cout << "矩阵相加开始,请输入要使用的矩阵维数及内容:" << endl;cin >> k >> l;SparseMatrix *SM2 = new SparseMatrix(k, l);for (int i = 0; i < k; i++)for (int j = 0; j < l; j++){cin >> num[i][j];if (num[i][j])SM2->Store(num[i][j], i, j);}cout << "新矩阵为: ";SM2->print();SM->Add(*SM2);cout << "矩阵相加后为: ";SM->print();cout << "***********************************************" << endl;cin.get();system("pause");/*使用散列表设计实现一个字典,假设关键字为整数且D为961,在字典中插入随机产生的500个不同的整数,实现字典的建立和搜索操作。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对常见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算法设计和分析的思维。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语言为C++,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1、数组与链表的实现与操作分别实现整数数组和整数链表的数据结构。
实现数组和链表的插入、删除、查找操作,并比较它们在不同操作下的时间复杂度。
2、栈与队列的应用用数组实现栈结构,用链表实现队列结构。
模拟栈的入栈、出栈操作和队列的入队、出队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如表达式求值、任务调度等。
3、二叉树的遍历构建二叉树的数据结构。
实现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三种遍历算法,并输出遍历结果。
4、图的表示与遍历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两种方式表示图。
实现图的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并分析它们的时间复杂度。
四、实验步骤1、数组与链表数组的实现:定义一个固定大小的整数数组,通过索引访问和操作数组元素。
链表的实现:定义链表节点结构体,包含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插入操作:对于数组,若插入位置在末尾,直接赋值;若不在末尾,需移动后续元素。
对于链表,找到插入位置的前一个节点,修改指针。
删除操作:数组需移动后续元素,链表修改指针即可。
查找操作:数组通过索引直接访问,链表需逐个节点遍历。
2、栈与队列栈的实现:用数组模拟栈,设置栈顶指针。
队列的实现:用链表模拟队列,设置队头和队尾指针。
入栈和出栈操作:入栈时,若栈未满,将元素放入栈顶,栈顶指针加 1。
出栈时,若栈不为空,取出栈顶元素,栈顶指针减 1。
入队和出队操作:入队时,在队尾添加元素。
出队时,取出队头元素,并更新队头指针。
3、二叉树构建二叉树:采用递归方式创建二叉树节点。
先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再递归遍历左子树,最后递归遍历右子树。
中序遍历:先递归遍历左子树,再访问根节点,最后递归遍历右子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总结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总结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到如何存储和组织数据,以便更高效地进行操作和处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不同的数据结构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践和测试,我们对数据结构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一:数组和链表在实验一中,我们研究了数组和链表两种常见的数据结构。
数组是一种连续存储的结构,其中的元素在内存中是连续存放的。
这使得数组具有随机访问元素的能力,但在插入和删除元素时效率较低。
而链表则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元素,节点之间通过指针链接。
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效率较高,但随机访问元素的效率较低。
通过实验测试,我们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数组在查找元素方面的性能更好,而链表在插入和删除元素方面的性能较佳。
这与数据结构的特性是一致的。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访问模式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来提高程序的效率。
实验二:栈和队列栈和队列是两种基于线性结构的特殊数据结构。
栈采用“先进后出”的原则,只能在栈顶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队列则采用“先进先出”的原则,只能在队列的一端插入新元素,并在另一端删除元素。
在实验二中,我们实现了栈和队列的操作,并测试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效果。
我们发现,栈在后缀表达式的计算和函数调用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队列则在广度优先搜索等算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三:树树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它由节点和边组成。
节点之间的关系以层次结构进行组织,并形成了树的形状。
树的基本概念包括根节点、叶节点和子节点等。
在实验三中,我们研究了树的各种操作和遍历方法。
特别是二叉树和二叉搜索树,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二叉搜索树可以用于搜索和排序,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
实验四:图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数据结构,它由节点和边组成。
图的节点可以互相连接,并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图的表达方式多样,例如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图的遍历算法有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等。
在实验四中,我们通过实践和测试,掌握了图的基本操作和遍历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1.引言1.1 问题背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数据结构是研究和操作数据的一种方式。
它涉及到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以便能够高效地检索和修改。
1.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些常见的数据结构,并通过实践掌握它们的实际应用。
具体实验目的如下:________1) 熟悉线性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和栈。
2) 熟悉非线性数据结构,如树和图。
3) 学习并实现一些常见的数据结构算法,如排序和搜索算法。
4) 测试和分析数据结构的性能。
2.线性数据结构2.1 数组a. 定义和用途数组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由相同类型的元素组成,并通过索引访问。
它被广泛应用于存储和访问大量数据的场景。
b. 实验要求在此实验中,我们将实现一个简单的整数数组,并提供一些基本的操作,如插入、删除和查找。
2.2 链表a. 定义和用途链表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由一系列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它可以灵活地分配内存,并且插入和删除操作比数组更高效。
b. 实验要求在此实验中,我们将实现一个单链表,并提供一些基本的操作,如插入、删除和查找。
2.3 栈a. 定义和用途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数据结构,遵循后进先出(LIFO)的原则。
它可以用于处理函数调用、表达式求值和追踪程序执行等场景。
b. 实验要求在此实验中,我们将实现一个简单的栈,并提供一些基本的操作,如压栈、出栈和查看栈顶元素。
3.非线性数据结构3.1 树a. 定义和用途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由一组节点组成,通过边连接起来。
它常用于模拟分层结构和组织数据。
b. 实验要求在此实验中,我们将实现一个二叉树,并提供一些基本的操作,如插入、删除和查找。
3.2 图a. 定义和用途图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由一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边组成。
它可以用于建模网络、社交关系、路径查找等问题。
b. 实验要求在此实验中,我们将实现一个简单的图,并提供一些基本的操作,如添加节点、添加边和查找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关键路径指导教师:姓名:学号:班级:日期:2012-12-25一、实验名称: 关键路径二、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采用C++实现;2.熟练掌握图的应用;3.熟练掌握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以及拓扑排序的基本思想。
4.上机调试程序,掌握查错、排错使程序能正确运行。
三、实验的环境:指硬件和软件环境1.硬件环境:Intel 酷睿2双核 T6600 CPU2Gb内存2.软件环环境: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7编译系统版本:VS2010四、算法描述:可用特殊符号加自然语言或算法框图(程序流程图、PAD图等)或伪语言(like C++)。
(1)输入m条弧<v,e>,建立AOE网的存储结构。
(2)用Dijkstra算法求各点间的最长路径并存储于D[i][j]中。
D[i][j]就代表以i为起点,j为终点的关键路径中起点i的最早开始时间。
(3)选取关键路径的起点start和终点end,求出从起点到终点的关键路径即为D[start][end]。
即该关键路径的最早完成时间。
(4)用拓扑排序得出拓扑序列。
(5)令max=D[start][end],根据拓扑序列求各点的最晚开始时间len[i]=max-D[start][end]。
(6)当结点的最早开始时间D[i][j]=最晚开始时间时len[i],则该结点为关键结点。
计算最长路径的算法:用Dijkstra算法可算的每个节点到其它节点的加权路径,其代码如下:void Dijkstra(Graph G,int *len,int s){for(int i = 0;i<G.n();i++)len[i] = -1;len[s] = 0;for(int i = 0;i<G.n();i++){int max = findMax(G,len);if(len[max]==-1)return;G.setMark(max,false);node *temp = G.first(max);for(;temp!=NULL;temp = G.next(max,temp->vertex))if(len[temp->vertex]<len[max]+temp->weight)len[temp->vertex] = len[max]+temp->weight;}}其中用到的拓扑排序算法:将入度为0的节点放入栈中,同时删除与该节点相关联的边(即将该节点所邻接的节点的入度减1)并标记该节点,然后不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节点都被标记了。
具体代码如下:void topsort(Graph G,stack<int> &coll){int n = G.n();bool *mark = new bool[n];for(int i = 0;i<n;i++)mark[i] = true;int count = 0;for(int i = 0;i<n;i++)for(int j = 0;j<n;j++)if(mark[j]&&G.getIndegree(j)==0){coll.push(j);G.freshIndegree(j);mark[j] = false;}}NY流程图输入m 条弧<v,e>建立AOE 图求出各点的最 早开始时间Vl[i] 求出各点的最 晚开始时间V e[i] 是关键点 不是关键点 Vl[i]=V e [i] ? 周游图,输出关键路径结束 开始五、源程序清单:#include<iostream>#include<stack>#include<string>using namespace std;struct node{int vertex;int weight; //vertex---表括示有向边的终点node *next; //weight---表括示边的权};class Graph{private:int numVertex; //numVertex---表括示图的节点数int*indegree; //indegree数组存储每个节点的入度,以便拓扑排序用node **List; //vertex为邻接表,存储以每个节点为起点的边的终节点,用list存储bool *mark; //mark数组用于标记每个节点,mark中的元素为true时,表括示可以访问,否则,不可以访问public:Graph(int numVert) //建立有numVert个点的图{numVertex = numVert;indegree = new int[numVert];mark = new bool[numVert];for(int i = 0;i<numVert;i++)indegree[i] = 0;List = (node**) new node[numVert];for(int i = 0;i<numVert;i++)List[i] = NULL;}int n(){return numVertex;}void initMark(bool flag) //将图中各个点的标记重新初始化为flag。
{for(int i = 0;i<numVertex;i++)mark[i] = flag;}void copyIndegree(int *a) //将图中各个点的入度复制给数组a{for(int i = 0;i<numVertex;i++)a[i] = indegree[i];}void setIndegree(int *a) //将图中各个点的入度按数组a来初始化{for(int i = 0;i<numVertex;i++)indegree[i] = a[i];}int weight(int v1,int v2) //获取边(v1,v2)的权重{node *temp = List[v1];while(temp!=NULL&&temp->vertex!=v2)temp = temp->next;if(temp!=NULL)return temp->weight;elsereturn -1;}void setEdge(int v,int w,int weight){node *p = new node();p->next = NULL;p->vertex = w;p->weight = weight;if(List[v]==NULL)List[v] = p;else{node *temp = List[v];while(temp->next!=NULL)temp = temp->next;temp->next = p;}indegree[w]++;}bool getMark(int v){return mark[v];}void setMark(int v,bool flag){mark[v] = flag;}int getIndegree(int i ){return indegree[i];}void freshIndegree(int v) //当删除一个点时,图中所有与该点相关联的点的入度减 1。
{node *temp = List[v];while(temp!=NULL){indegree[temp->vertex]--;temp = temp->next;}}node *first(int v){return List[v];}node *next(int v,int w){node *temp = List[v];while(temp!=NULL&&temp->vertex!=w)temp = temp->next;if(temp==NULL)return NULL;temp = temp->next;return temp;}};int findMax(Graph G,int *len) //寻找最长边并返回该边的终点{int max,i;for(i = 0;i<G.n();i++)if(G.getMark(i)){max = i;break;}for(i++;i<G.n();i++)if(G.getMark(i)&&len[max]<len[i])max = i;return max;}void Dijkstra(Graph G,int *len,int s) //求最长路径{for(int i = 0;i<G.n();i++)len[i] = -1;len[s] = 0;for(int i = 0;i<G.n();i++){int max = findMax(G,len);if(len[max]==-1)return;G.setMark(max,false);node *temp = G.first(max);for(;temp!=NULL;temp = G.next(max,temp->vertex))if(len[temp->vertex]<len[max]+temp->weight)len[temp->vertex] = len[max]+temp->weight;}}void topsort(Graph G,stack<int> &coll){int n = G.n();bool *mark = new bool[n];for(int i = 0;i<n;i++)mark[i] = true;int count = 0;for(int i = 0;i<n;i++)for(int j = 0;j<n;j++)if(mark[j]&&G.getIndegree(j)==0){coll.push(j);G.freshIndegree(j);mark[j] = false;}}void DFS(Graph graph,int start,string &str) //用DFS周游图,获取关键路径{str += start+'0';str.append("-->");graph.setMark(start,false);node *temp = graph.first(start);while(temp!=NULL){if(graph.getMark(temp->vertex))DFS(graph,temp->vertex,str);temp = temp->next;}}string keyRoat(Graph graph) //获取关键路径{int n = graph.n();int *len1 = new int[n];int **D = (int**)new int*[n];for(int i = 0;i<n;i++)D[i] = new int[n];int start,end;cout<<"输入关键路径的起点(0-"<<n-1<<"): ";cin>>start;cout<<"输入关键路径的终点(0-"<<n-1<<"): ";cin>>end;stack<int> coll;topsort(graph,coll);int max = 0;for(int i = 0;i<n;i++){graph.initMark(true);Dijkstra(graph,D[i],i);node *temp = graph.first(end);while(temp!=NULL){D[i][temp->vertex] = -1;temp = temp->next;}}max = D[start][end];while(!coll.empty()){int v = coll.top();len1[v] = max-D[v][end];coll.pop();}graph.initMark(false);for(int i = 0;i<n;i++)if(len1[i]==D[start][i])graph.setMark(i,true); //将关键节点做标记string str;cout<<"关键路径为:";DFS(graph,start,str);if(str.length()>3)str.erase(str.length()-3,3);return str;}int main(){int n,m,a,b,c;cout<<"输入节点数n和边数m:";cin>>n>>m;Graph graph(n);cout<<"输入边的具体信息:起点、端点、权值:"<<endl;for(int i = 0;i<m;i++){cin>>a>>b>>c;graph.setEdge(a,b,c);}int *indegree = new int[n];graph.copyIndegree(indegree);while(true){cout<<keyRoat(graph)<<endl<<endl;graph.setIndegree(indegree);}return 0;}六、运行结果:示例:示例2:七、实验运行情况分析(包括算法、运行结果、运行环境等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