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合集下载

小学生物科学领域经验

小学生物科学领域经验

小学生物科学领域经验简介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机制以及生命演化历史的科学。

小学生物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认知,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本文将总结我在小学生物科学领域的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更多教师更好地开展生物科学教育。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授植物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提问:“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实验教学: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现象。

例如,在教授细胞结构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了解细胞的结构。

3. 案例教学:通过讲解生物科学领域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介绍疫苗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在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生物科学项目。

例如,让学生分组调查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特点。

5. 跨学科教学:生物科学与数学、化学、物理等领域密切相关,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例如,在教授遗传学时,可以引入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

注意事项1.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知识水平的学生,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侧重于生物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更深入的生物理论。

2. 关注学生安全:在进行生物实验和户外活动时,教师应确保学生的安全。

例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和药品,防止意外伤害。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物科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教授生态系统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

4.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实践活动,了解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探究能力是指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花朵的开放过程,并引导他们思考花朵为什么会开放,以及开放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主动探索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可以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力原理时,可以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和制作纸船,然后观察船在不同水位下的浮沉情况。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学习到科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团队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工能力。

例如,在研究太阳能的利用过程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利用方式进行研究,并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科学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的生长实验,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通过这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五、鼓励学生提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他们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开放性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欲望。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培养其科学探索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将就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引导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教学水的循环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雨会下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最终得出水的循环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认为实验教学法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能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其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型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和总结结论。

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镜子反射光线,观察光线的方向变化。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另外,合作学习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种子传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设计一种种子传播的方式,并比较它们的优劣势。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创造力。

此外,我认为教师还应该采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比较短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或者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复习和考核。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反思(3篇)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知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此进行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1. 学生兴趣不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科学学科缺乏兴趣,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

这可能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原因造成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游戏、故事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实践机会,或者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不到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加强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并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实验。

3. 评价方式单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开始尝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观察、访谈、作品展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 家校沟通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家校沟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家长对科学学科的了解有限,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为了加强家校沟通,我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并请家长参与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

三、反思与改进措施1. 创设趣味性教学环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趣味性教学环境,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科学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 实施多元化评价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加强家校沟通我将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并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行改进与探索。

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动手实践以及激发兴趣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

一、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小学科学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参与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科学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升小学科学实践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例如实验教学、实地实践、模拟实验等。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亲自参与,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实践操作的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兴趣是科学学习的源泉,因此教师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引入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将知识融入生活,形成亲身体验。

总结起来,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主要包括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动手实践和激发兴趣等方面。

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当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探索还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以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子。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科学教育始终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如何教授小学生科学知识?如何让小学生爱上科学?如何让科学知识变得有趣?本文将从教学策略方面谈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

一、调整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小学科学其中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情感体验的直观性和亲身性,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察、实验、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亲自实践中得到解决。

启发式教学正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启发式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自我思考,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同时感受知识的深层次内涵。

二、贯穿科学思维,引导创新思维科学课程中承载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是科学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老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积极发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然后,科学问题的分析、归纳、实验、判断,都应该贯穿于小学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对错”“好坏”等二分法的思维定式。

最后,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思维出发,进行创新思维。

比如,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组合,开启创新思维。

这样,就可以让科学成为一种喜爱的体验,让科学变得更有趣、更有深度。

三、注重讲解方法,轻松愉悦在讲解科学知识时,老师首先要注意的是概念的解释和解决教学难点。

在讲解概念时,不失实例,简洁明了。

老师可以用生动且有趣的比喻、故事、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

在讲解教学难点时,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解决方法。

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老师应该把课程设计得丰富有趣,通过启发式教学或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

四、巧妙运用资源,拓宽视野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图像、视频、实物等,让学生快速感知知识,把教学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直接感知信息。

如此种种手段,将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输入知识,并且发现多元角度,开人多维度思考。

解读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中的各种教育术语与理论

解读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中的各种教育术语与理论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中,出现了很多教育术语和理论,我将在本文中解读其中的各种术语和理论。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自主发现和探究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通过情境创设、启示性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法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教授“相互作用”这个主题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物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概念图谱概念图谱是一种图形化的知识表示方式,用于强化和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在概念图谱中,关键概念用简单的图形、符号或文字表示,概念之间用箭头、线条等符号连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课程材料,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这个主题时,可以使用概念图谱来描绘光的传播途径、光的特性、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探究活动,来自主地获取知识和经验,同时还能够积极地发挥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递者”,而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探究发现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咨询者和伙伴。

例如,在“生物是什么”这个主题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的特性和分类方法。

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方法,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互相协助和互相支持的情况下共同探究问题,共同取得成果。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分享信息、交流意见、协同解决问题,互相鼓励和支持,激发个人主动性,提高集体智力。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合作学习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教授“物体的重力和重量”这个主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物体的重力与重量之间的关系,协作完成数据记录和分析,并在组内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与方法

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与方法

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与方法引言: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

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与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与方法,希望能够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实验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水中看东西会变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最终让学生自主发现光的折射规律。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和水才能生长?”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

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具、动画和实物模型等资源,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图像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消化系统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具展示动物的消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运动和变化。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力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造纸船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浮力原理设计和制作纸船,并进行比赛和观察。

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和讨论

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和讨论

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和讨论启发式问题和讨论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合理设计启发式问题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一、启发式问题的作用启发式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启发式问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启发式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他们可以通过互相交流、思想碰撞来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原则1. 开放性原则:启发式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问题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2. 层次性原则: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的拓展。

问题可以从浅入深,逐渐引导学生发展更深入的思考。

3. 想象力原则:启发式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问题可以涉及到一些新颖或者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

4. 合理性原则:启发式问题应该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相关。

问题不宜过于抽象和离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促使他们主动思考。

三、讨论的重要性讨论是启发式问题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一步拓宽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和思路可能不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接纳不同观点的能力。

讨论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总结。

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论证,还可以从讨论中得到新的见解和体会,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外,讨论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有效方式。

在讨论中,学生需要相互尊重、倾听他人观点,并通过合理的语言交流解决分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科学教学在小学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科学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花草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探究中。

二、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去解决。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某些物质有酸味或碱味?”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讨,最终发现酸碱的特性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

三、故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是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教学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发现历程或者生动的科学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动物适应环境时,可以讲述企鹅如何适应极寒的南极环境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动物适应性的思考。

四、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科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教学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传播方式时,可以设计一个种子传播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了解植物的繁殖过程。

以上所述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探索和理解科学世界。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在科学学科中早期基础性的科学学习和体验探索。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效果,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即是以发现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问题、引领探究、发散思维、创新设计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

小学生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好学探究的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科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授《天象》这一科目时,可以通过询问学生为什么夜晚看天上的星星比白天多等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夜晚和白天的区别,分析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的区别,进而学习关于月相、星座等相关的知识。

二、情境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实验、场景展示、实际观测等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直接感性地感受知识的本质和影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授《传声和传感》这一科目时,可以将场景放到生活中的麻子姑奶奶面对窗外,用传感器检测是否有小偷来抢自己家的东西。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原理、作用和应用,并进一步展开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三、游戏化教学策略游戏化教学策略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游戏内容,通过游戏参与来实现学习的目的。

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尝试、挑战,迎接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尝试不断重复和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愉悦状态中完成知识的获取、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授《机械运动原理》这一科目时,可以设计一款模拟机械运动的小游戏,通过操控小机器人完成关卡和任务,让学生通过游戏模拟的方式来学习机械运动原理、运动规律和应用等相关知识。

实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实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实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

然而,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效果有限。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提供问题、情境或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来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什么条件下,砂糖会溶解得更快?”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便会思考不同因素对物质溶解速度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课题式教学法课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课题为单位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课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全面地了解该课题。

例如,在学习天气变化的课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和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题式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和研究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中的观察和总结,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方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简易的光线模型,通过实践中的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方向与物体的位置、光源的方向等因素的关系。

四、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通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种花比赛的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自种植并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

启发式提问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提问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提问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对于小学的孩子们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对于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讲述启发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增强孩子们的内驱力,发展成长型思维,提高学业成绩。

运用启发式提问的理念,在和善与坚定的氛围中,通过尊重、鼓励、平等对话、开放性的方式,构建有温度的科学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合作、责任感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启发式问题用于教学中启发式问题,在用于教学时,有一点不同。

不论是为了做出相互尊重的榜样,还是为了让孩子培养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问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就像问答题一样,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回答的,而是需要解释和说明。

)你想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使用问句的形式,往往很简单的一个启发式问题就可以达到效果。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天气》一节中,可以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述天气的词语呢?”你相信,孩子们会给你大量的描述天气的词语,但有时候会冒出来“大发雷霆”,而你只需说“同学们觉得呢?”而不是接着给他们解释大发雷霆的意思,或者说这个词不是说天气的。

而有时,却要更多的提问来帮助孩子了解,他们所做的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而不是强加给他们)。

例如,在讲授“天气与生活”一课中,讲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这个要点时,有一张图片是车在冰上走,你可以对应图片提出“这样的天气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怎么来应对呢?”孩子们会给出很多又好又不同的答案,但是会有这样的答案“可以在车上绑上滑板。

”那么对应这样的答案你直接说不行吗?如果用启发式提问,你只需问在座的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措施怎么样?”相信孩子们对给出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所以如果你用启发式问题而不是对孩子说(往往是对孩子提要求或是说教),你就能够达到让孩子更多地参与、更好地理解的效果,并且能营造出更具有鼓励性和尊重性的氛围。

创造引发学生思考的小学教学方法

创造引发学生思考的小学教学方法

创造引发学生思考的小学教学方法小学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而如何创造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每位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创造引发学生思考的小学教学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问题导向型教学法问题导向型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授数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他总共支付了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既能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问题导向型教学法中,教师需要注重问题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

可以通过逐步引导、启发式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问题或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探究式学习法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合作等方式,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富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鼓励他们提出问题,通过合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和发现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通过提供有趣的活动、情景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规律。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创造一个情境,引发学生理解和思考。

通过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逐渐发现问题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小学生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方法

小学生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方法

小学生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方法在小学生科学教育中,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跨学科教学和合作学习等。

通过采取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首先,启发式教学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天气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天空中会有云?”“云是由什么组成的?”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云的形成原因,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其次,实践性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探索和发现科学现象和规律。

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跨学科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跨学科教学是指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文化等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对于社会的意义,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创新意识。

最后,合作学习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学习活动,通过合作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本(4篇)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本(4篇)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本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下面我将以我的体会为基础,总结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设计一些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同时,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

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科学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和图片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索经历和发现。

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的乐趣和创造的喜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爱好和热爱。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配合、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我设立了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发挥自己的特长。

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发挥科学资源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具和科学资源。

通过运用实物、模型和图片等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利用实验室、自然教室等科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观察,增加他们的科学体验。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和实验,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丰富学生的科学见识和知识储备。

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小学科学教材教学解析

小学科学教材教学解析

小学科学教材教学解析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小学科学教材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教材的教学解析进行探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

一、教材内容简介小学科学教材是为小学生设计的一套科学教育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科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并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实验。

二、教材编写原则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编写。

对于抽象概念和复杂原理,教材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贴近生活和实践教材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紧密相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材中的案例和实验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3.强调实践和探究小学科学教材应该倡导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可以主动地了解和发现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系统性和渐进性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渐进性,以确保学生的知识能够有条理地组织和扩展。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顺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更好地教授小学科学教材,教师们可以采用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实践和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通过创造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观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实验、讨论和项目等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小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方法分享

小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方法分享

小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方法分享随着大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孩子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科学思维,锻炼实验能力。

然而如何锻炼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是许多家长和教师都面临的难题。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小学生科学思维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最初动力。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公园里观察蚂蚁、花朵、鸟类等,让孩子自由地提问,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想象和探索欲望。

2. 实践锻炼科学教育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检验理论,因此实践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家长可以在家里简单的实践活动,帮助孩子学习科学知识。

例如,用蛋、醋做化学反应、观察水的热膨胀,让孩子动手实践,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3.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启发思考来达到学习的方法。

这种教学法要求孩子主动思考并尝试去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因此,建议家长在日常教育中,给孩子提供一些思维活跃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猜想来寻找答案,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4. 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通俗的说就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

在科学教育中,问题导向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科学、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结论等。

因此,家长可以通过解答孩子的问题、鼓励他们尝试自主提出问题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问题导向的科学教育。

5. 善用科技资源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对计算机等科技设备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善用一些科技设备也能够帮助孩子快速了解并学习科学知识。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互联网、科技类软件等途径获取科学知识,将科技与科学结合,使孩子更好的融入到科学教育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好奇心,锻炼孩子的实践常识,引导孩子发现问题,用科技手段加深理解,采取不同的科学教学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强化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强化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强化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策略一:实践导向的研究实践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探索,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原理和现象。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策略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和自主研究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策略三:跨学科教学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与数学、语言艺术等学科相结合,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策略四:探究式研究探究式研究是一种基于问题和实践的研究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实验和研究,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五: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图像、视频和模型等多媒体资源来呈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研究体验,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结论强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实践导向的研究、启发式教学、跨学科教学、探究式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等策略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

小学科学“理趣法”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理趣法”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理趣法”教学策略科学是小学生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让小学生对科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们总是在不断探索适合小学生的科学教学方法。

而“理趣法”教学策略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那么,“理趣法”教学策略是什么?它有哪些优势?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理趣法”的定义“理趣法”是一种注重启发式教学的科学教学策略,其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

该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证、思辨、创新等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将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

“理趣法”教学策略的核心理念是“理”和“趣”并重。

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科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乐趣。

二、“理趣法”教学策略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理趣法”教学策略突破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和阅读材料认知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从内心自愿地去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理趣法”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证、思辨、创新等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感知科学、探究科学,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和方法。

3.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理趣法”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学生既能够获得科学知识,又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理趣法”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 注重启发式教学。

“理趣法”教学策略要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展示情境、引发思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与思考大朗镇鸣凤小学谢斌能【内容提要】“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

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当前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自然规律启发、诱导学生学习提高兴趣,精心设计和选择提问方式和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启发式应用思考对启发在教育中的重要认识,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就十分强调启发在教育中的作用。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及,则不复也。

”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由此可知,启发的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大凡成功的“启发式教学”不仅强调学生学、思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启发和诱导。

启发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会产生种种不同形式的行为,所以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具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能是形式多样的。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诵读法、发现法、自学法、观察法)进行教学,只要行之有效,体现启发、诱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启发式教学。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启发式思想的体现。

但是,人的思维常常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

有问题才可以推动人们进行积极的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这个道理。

启发学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提问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提问。

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提问并不等于就是启发式教学,我们鼓励学生质疑,也不是让其无止境地提问题,而是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笔者认为,要想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真正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启发艺术。

如果教师真得起到了主导作用,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就一定会“启而有发”,使我们的教学达到高效。

科学的未知性和探索性是“启发式教学”在科学课堂上得以普及的重要因素,但这不能成为“启发式教学”滥用的借口,不要以为简单的教师多问,学生多答,便是“点石成金”了。

本文将就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授人以渔”,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利用“启发式教学”,切实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探索科学原理和知识进行探讨。

1. “启发式教学”应用的原则——恰到好处,问到妙处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是科学乃至所有学科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只有熟悉了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整体认知水平,才能切实把握教学重难点,从而着手准备好启发式教学资料、实验器材及启发式提问切入点。

从学生身心年龄角度去认识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短期目标。

恰到好处的启发,可以起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要有以下特性:1.1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成功之母”,只有把握住学生相关知识的兴趣点,结合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去启发诱导学生,才能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教五年级《植物身体的奥秘》这一单元的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

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如教六年级《植物与环境》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

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

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

如教四年级《冷与热》一课,做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

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

”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2要有现实性当现实与已有的认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制造这种矛盾、利用这种矛盾,更要突显这种矛盾,促使学生产生问题,从而建立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如学生学习六年级《珍贵的淡水》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启发点要与时俱进,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必须掌握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又如在学习五年级《卵生和胎生》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学校动物园的管理员,了解到: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书本上还介绍了生物繁殖新技术克隆,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他们将会了解到很多精彩的事情。

1.3要有机动性机动性表现在科学知识是相互联系性、老师的提问答案的不唯一性,对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要适时普及新的科学知识点,适时“启发”,按需“启发”。

如学习五年级《种子和幼苗》一课时,课前我给每组分发了浸泡过的花生、蚕豆、绿豆、玉米种子。

从学生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种子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这都是他们常见的。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们解剖并观察蚕豆种子。

让他们小心地剥开种皮、掰开子叶,然后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

渐渐地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惊喜之色。

2. “启发式教学”应用的形式——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宋•刘挚《乞重修太学条制疏》:“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粤教版科学教材本身为沿海学生量身设计,教师仍要根据不同学生、班级采用相应的启发形式。

2.1提问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教学法是当代最普遍的教学法之一。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连续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养成科学学习的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教学三年级《物体的特征》第三课时,先通过看短片,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了曹冲是利用什么方法来测得大象的重量的?”,再让学生估算解释,最后通过实验操作,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2.2实验启发式启发式实验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积极、主动、自觉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

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

实验教学承担着传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精神的任务,实验教学应该与课堂教学很好地统一起来。

课堂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

课堂讲授的有关内容在前,实验教学有关内容在后。

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光的传播》时,学生问:“为什么潜望镜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景物?”我并没有立即解答这个问题,而是让他们先猜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再利用教材配套的实验材料进行组装探究验证之前的猜想,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2.3对比启发式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的方法,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如在学习了《今天的天气》一课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观察对比相关数据,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笔者是这样设计方案的:你想知道一周的天气情况吗?你想知道一周的天气变化有什么规律吗?那就请你按照下面的过程进行课外探究吧:(1)、按照描述天气情况的内容要求,制作一个表格,然后用这个表格来观察和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2)、从云量上分析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3)、从风向和风力方面分析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4)、把观察到的数据分析一下,你就会得出一周的天气变化规律;(5)、在班级中交流自己的收获。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对比,学生更加清楚天气的相关知识。

3 .“启发式教学”应用的思考——适可而止,善于总结启发式教学时要适可而止,不能为启发而启发,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消化。

启发式教学要合理调控教学进度及知识点,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做到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

教会学生总结,得出完整的科学知识。

教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

在教学《弹力》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材料增加为五种(钢尺、橡筋、海绵、弹簧、注射器)。

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

结果学生拉的拉、压的压、挤的挤、弯的弯……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

在学生做了大量弹性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

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弹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