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流看语际词汇借用
英汉语之间借词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结论中大多数的英汉互借词都是用于表示英汉特有文 化的词汇.英语中的大多数汉语借词是按我国的普通话音 译而形成的,当 然 也 有 少 部 分 由 汉 族 中 的 地 方 方 言 演 变 而 来,其中还包括侨居海外的华人用语. 而 汉 语 中 的 英 语 借 词 大多数是根据英语读音规则音译成 汉 字 的. 另 外,英 汉 互 借 词语中有一部分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混合借词.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跨文化语境间词汇联想意义的异同
抓值日报告促进学生听、说训练陶 洁(朝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基础部,辽宁朝阳 122000)我国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听、说教学的重要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听、说教学的地位也在日趋提高。
英语口试早已成为部分学生考试的必考内容,听力测试成绩从2001年开始被列为参考分,短期内将记入总分。
本文试论值日报告对培养学生听、说训练的作用。
外语课上的值日报告是在每天上课开始的前几分钟里一名学生来到讲台上为大家讲一段话。
内容要求报告当天学生的出席情况(若有缺席,说出原因)、讲故事或自选题材。
在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据专家统计,听的时间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与阅读相比,就输入大脑的信息量而言,听比读来得快、便利。
不会听,就不会说。
在语言学习中,听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习得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手段。
所谓英语“听、说”能力,是指能够听懂别人说的英语和能够用英语口头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听、说能力是相互依存的。
在语言学习中,只有通过多听、多说,学生才能增强语感。
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颖的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环境能使学生心理处于最低焦虑状态,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作值日报告题材自选且选自己喜欢的或自己的形式,先由班级一号开始作个示范,作完老师给予评价———充分肯定其优点,并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学生讲解过程中不求每一词发音正确,教师不打断学生以纠正其错误,待学生讲完,发动同学评议,每次四至五人,客观地指出其口语中个别元音、辅音的发音毛病。
这样就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声音洪亮、清晰,语音准确,语调、语速适中让大家理解都有成就感是口语表达的关键。
在做值日报告时,学生自选话题,精心选材,学生的风采有所展示,临场发挥及应变能力有了锻炼。
语际语用学与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
放在 我们 对 交 际 研 究 和 语 言 运 用 的框 架 内来 理 解 。对语际语 用 学 角 度 下 的跨 文化 交 际 的研 究 , 主要关注 的是语 言使用 者在跨 文化 交际 当中如何
【 稿 日期 ]090 .2 收 2o —22
程来研 究语 用产 出的发 展 , 总 结 出两 者 之 间 的 并 关 系 : 习者首先 依 赖 固定 形 式 的 惯用 语 和 重 复 学 进行 交际 , 然后 随着 语 用 知识 的扩 展 逐 步发 展 语
学习者 的语 用 能 力 。语 际语 用 学 (ne —lll e I r a ga t I lg
语 用 能力培 养的启 示 语 际语用 学在 近 2 O年 的发 展 中取 得 了 丰硕 成 果 , 很少 涉及 第 二语 言 语 用 习 得 和语 用 能 力 但
的发展 过程 。近 年来 , 语 际 语 用 学 和二 语 语用 在
教学 的语 用 路 向 ” 的教 学 操 作 思 路 值 得 探讨 , 以期 为 外 语 教 学 改革 提 供 切 实 可行 的理 论 支 持 。
[ 键 词 】 际 语 用 学 ; 文 化 语 用 能力 ; 语 教 学 的语 用 路 向 关 语 跨 外 [ 图 分 类 号 】 39 中 H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6 1 3O 20 )3 l60 文 17. 3 (090 . 1— 5 O 216 ຫໍສະໝຸດ l安 阳 师 范学 院学 报
2o o9年
语 际 语 用 学 与 跨 文 化 语 用 能 力 的 培 养
李 慧
( 江 大 学 外 国 语 言 与 国 际 文化 交 流学 院 , 江 杭 州 305 浙 浙 lo8)
[ 摘
词汇借用
从跨文化交流看语际词汇借用(1)摘要:词汇借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既有规律性又有任意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见证了文化间交流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其它文化的态度。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只有互相包容,相互学习,才能共同繁荣,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词汇借用;态度词汇借用,顾名思义,是指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直接借用其它文化词汇的语音和/或词形及词义。
从人类文明之初至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始终没有间断过,并且变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自然条件、思维方式、知识信仰、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同时也构成了词汇借用的客观依据。
本文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对词汇借用的特点、原因及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以其作为支点探讨应对其它文化采取何种态度。
一词汇借用的主要特点文化间直接借用的词汇大多是名词,这主要是因为名词是命名各种事物、概念的词类且容易融入到借入语的语法结构中。
当然借用也发生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其它词类上,只不过频率要小得多。
词汇借用开始时一般都发生在某一特定的领域、阶层或行业中,随着交流的加深逐渐得到普及。
如汉语借用的英文词汇“windows”开始时只在电子行业中使用,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已家喻户晓。
尽管“windows”很难被收入辞典,但是它却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电脑有了解的人都能使用这个词。
词汇借用主要涉及词汇的三个方面,即语音、词形和词义。
从语音上看,受使用场合和使用者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一方面尽量模仿源语言词汇的发音,另一方面会对发音进行调整以适应借入语的音位系统。
拿英语从法语中借入的“résumé”一词举例。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词典》共提供了四种“résumé”的读音,分别是/’rezju:mei/, /’rez mei/, /r eiz’mei/ 和/rezju:’mei/。
从跨文化角度看二语词汇的习得与教学
词汇 习得 词汇教 学 人( 情夫或情妇) 。汉语 中的“ 叔叔 ”是指父亲 的弟弟或 比父 亲年轻 的长 , 辈, 而英语 中“ n l 一词 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 。再如 , uc ” e 英语 中的“ n — l d a l d 与汉语 中“ 主” o” r 地 的意义 也大相径庭 。另外 , 语 的“ rg t e 与 英 d o ” u sr 汉语 中的“ 药店” 也不同 ,rg t e d o 在美 国除了出售药物之 外 , u sr 同时也可 以出售食物 、 饮料等其他物品。 ( 词汇 内涵意义不同 3 ) 内涵意 义是 超 出概念 意义 以外 的意义 , 往往 与客观事物 的本性 和 特点有联 系 。如: 在英语 中 ielm一词 有两种 意义 , 是作为哲 学术 dai s 一 语, 意思是“ 唯心主义 ”不包含任何褒 贬之意; , 另一意义是“ 理想主义” , 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 。而汉语 中的“ 唯心主义” 理想主义” 和“ 都有贬义 , 往往含有脱离实 际的意思。又如“e s t和“ r e 这两个 paa ” f m r n a ” 词, 中文都解释 为“ 民” 农 之义 。但 在外国人眼里 , 这两个词却有着不 同 的涵 义 。英 语 中的p aat esn 是贬义 。 美 国传统词 典》 p aat 《 给 esn 下定义: “ 乡下人 、 庄稼人 、 乡巴佬” “ 养不好 的人 、 鲁的人” ,教 粗 。而在 汉语 中, “ 民” 农 指直接从 事农业生产劳 动的人 , 无论在 革命斗争 中或 是在社会 主 义 建设 中都 是一 支 重 要 的力 量 , 毫 无 贬义 。又 如 , o t i 和 丝 plc n i a i s t m n 两个 词 。初学英 语 的学生 往往 把英 文单词 pli a 译作 te a这 as ot i i n c “ 政治 家” 。而事实上 ,o t i 这个词在美 国英语 中 , plc n i a i 往往有很强烈 的 贬 义色彩 , 引起别人 的蔑视 , 它指为谋取个人 私利而搞政 治 、 耍手腕 的 人; 词还有“ 明圆滑 的人” m o — pr o 之 义 , 这个 精 ( ot o e t ) s h ar 指一个人做事 和 说话 时 , 信心 十足 , 非常老练 。反过来说 , 汉语 中的“ 政治 家” 这个词应 该 怎样译 成英语 呢? 有些 学生译 作 pli a , ot i 这是不合 适 的。汉 语“ i n c 政 治 家” 这个词 应译为 s t m n 在英 国英语和美 国英语 当中都很贴切 , te a, as stmn t e a 主要表示 善于管理 国家 的明智之 士; as 人们通 常把有 威望 的高 级 政 府官 员称 为 s t m n t e a 。类 似 的还有 : m u i 和 “ 团” po a as c m ny 社 o t ,rp— gna 宣 传”i as和“ 心主义 者 ”le lm和“ ad 和“ , elt 唯 d i ,bri i as 自由主义 者 ” , i e et 和 “ n lc a tl u l 知识分 子” by i d 男朋 友 ” ,o r n 和“ fe 以及 g l ed 女 朋 i r n 和“ ri f 友 ” 等 , 们的英 汉对应词语 的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 等 他 () 4词汇 的搭配意义不同 搭配意 义主要是 指词与词 之间 的横 向组合关 系 。例 ̄ : 中的 Z 汉语 t l “ 茶” 红 在英语 中应 用 “l k e ” 英 语 中“ l k o e” 汉语 中则 是 ba a , ct b c fe在 a cf
从文化历史观看英汉语言中的吸收借用现象
从文化历史观看英汉语言中的吸收借用现象王增文(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商务系,河北秦皇岛066311)摘要: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是不同语言的接触。
语言接触必然会带来语言的相互借用。
然而,语言的吸收同化功能,即各种语言对外来词语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种语言间的吸收同化功能差异主要受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心理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英语民族的“开放型”民族心理在语言上表现为主张语言上的“自由贸易”。
而汉语民族由于受长期封建制度及闭关自守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保守型”民族心理。
英汉两种语言在外来词上所表现的不同的吸收同化功能即是两种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关键词:外来词;吸收同化功能引言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是不同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必然会带来语言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词汇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它包括原有词汇的语义扩展、新词的添加、外来词取代本族词,有时甚至会带来词汇结构的变化。
语言的相互借用是语言的普遍现象。
然而,语言的吸收同化功能,即各种语言对外来词语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
本文将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入手,重点从历史条件与民族文化心理两个非语言因素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外来词的差异及其原因。
一、语言的吸收同化功能各种语言对外来词语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吉利民族在较短的1500年里吸收了50万个外来词,而汉民族在漫长的6000年中却只借用了1万个外来词(黄河清,1989)。
这种语言间的吸收同化功能差异既受语言因素也受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外来词在借入语言中往往要经历一系列同化过程,有些借词被完全同化,如英语中的法语词beef,pork,air,boil,tailor等;有些借词则没有被完全同化,如英语中的借词cliché,ballet,tsar,attorney general等。
外来词在借入语言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并从多方面影响借入语言的词汇。
借词的词义会经历范围缩小、范围扩大、贬化或褒化等变化,如源于法语的借词garage从指“any safe place”缩小为指“a building for housing automobiles”;源于拉丁语的villain原指“a man who works on a farm or villa”,现指“a wicked man”,词义已经贬化了。
英汉语相互借词与跨文化交际_杜曾慧
2008年第4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第80期英汉语相互借词与跨文化交际杜曾慧(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课部,江苏 南京 210016)摘 要:借语的出现是语言交流中文化融合和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
借词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从英汉相互借词的结构构成方式和文化心理上分析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借词;跨文化交际;语言发展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04(2008)04-0047-04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之间相互借用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
借词被誉为 异文化的使者 [1],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借语的出现是语言交流中文化融合和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
任何语言都做不到自给自足,只有通过不断借用别的语言成分才能得到丰富与发展。
英语如此,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借用外来词,特别是英语词,由来已久。
汉语借用外来词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葡萄、石榴、苜蓿、狮子等都是那时从西域传入的词语。
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实际上每个国家都能为英语提供新词。
事实上, 英语中80%以上的词汇借自其他语言 (Encycloped i a Am ericanna,Vo.l10,1980:423)[2],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借自汉语。
一、英语借词的主要构成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日益增多,国外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从而掀起了又一次吸收外来词的浪潮。
汉语吸收英语词汇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意译近些年来出现在汉语中的源自英语的意借词很多,如快餐(fast food)、休闲(le i s ure)、代沟(genera-ti o n gap)、软着陆(soft l a nding)等。
当英语词义在汉语中空缺时,汉语往往借助翻译的手段来增加新词语,如白领(wh ite co ll a r),并扩展了粉领、钢领、黑领、红领、金领、蓝领、小白领等词,从而赋予了 领 以十分明确的新义。
从跨文化交流看语际词汇借用
摘要:词汇借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既有规律性又有任意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见证了文化间交流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其它文化的态度。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只有互相包容,相互学习,才能共同繁荣,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词汇借用;态度词汇借用,顾名思义,是指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直接借用其它文化词汇的语音和/或词形及词义。
从人类文明之初至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始终没有间断过,并且变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自然条件、思维方式、知识信仰、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同时也构成了词汇借用的客观依据。
本文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对词汇借用的特点、原因及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以其作为支点探讨应对其它文化采取何种态度。
一词汇借用的主要特点文化间直接借用的词汇大多是名词,这主要是因为名词是命名各种事物、概念的词类且容易融入到借入语的语法结构中。
当然借用也发生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其它词类上,只不过频率要小得多。
词汇借用开始时一般都发生在某一特定的领域、阶层或行业中,随着交流的加深逐渐得到普及。
如汉语借用的英文词汇“windows”开始时只在电子行业中使用,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已家喻户晓。
尽管“windows”很难被收入辞典,但是它却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电脑有了解的人都能使用这个词。
词汇借用主要涉及词汇的三个方面,即语音、词形和词义。
从语音上看,受使用场合和使用者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一方面尽量模仿源语言词汇的发音,另一方面会对发音进行调整以适应借入语的音位系统。
拿英语从法语中借入的“résumé”一词举例。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词典》共提供了四种“résumé”的读音,分别是/’rezju:mei/, /’rez mei/, /reiz ’mei/ 和/rezju:’mei/。
试析借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社会功能
地从法语中借用 “ 苦迭 打 (opd a) , cu ’ t” 大谈 政 变经 。
( ) 国 实 施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吸 收 了 大 批 包 括 科 技 新 词 3我
、
借 词 是 丰 富 语 言 的 重 要 手 段
借词又称外来 词 , 即一 种 语言 向另 一种 语言 借用 的词语 , 它是 丰富语言的重要 手段 , 对于任何语 言都无
跨 文 化 交 流 中 的 社 会 功 能 , 举 案 例 多 半 来 自 中 法 两 所
种语 言 。
一
造反派们从 俄 语 中借用 了“ 红卫 兵” 从 法语 中借用 了 ,
“ 社 ” 把 上 海 造 反 派 夺 权 后 的上 海 市 政 领 导 机 关 命 公 , 名 为 “ 海 人 民公 社 ” , 居 心 叵 测 的 林 彪 则 不 止 一 次 上 而
言 。 ( 佐 良 ,94 而 作 为 语 言 三 大 要 素 ( ”王 18 ) 即语 音 、 语 法 、 汇 ) 一 的 词 汇 则 对 社 会 的 反 映 最 为 敏 感 、 为 词 之 最
受法国大 命 自由、 平等 、 博爱 思想 的 影 响, 《 青 在 新
年》 杂志上首先借用 了“ 先生” 指 民主 ,  ̄ or i) 德 ( l dm eae a t
部分, 它在 传播 文化 的同 时影 响文化 ; 一 方 面, 另 文
化的发展又直接影 响语 言的演 变。因此 ,不存 在没有 “ 语 言的 文 化 , 不 存 在 没 有 文 化 的语 言。 ( 文 仲 , 也 ”胡
19 :7 “ 了解 语 言 中 的 文 化 , 也 无 法 真 正 掌 握 语 99 5 ) 不 谁
和“ 先生( 赛 指科 学 , c ne ” () 化 大 革 命 时 期 , l s ec ) 。 2 文 a i
文化交流视角下的英语借词翻译
&学教育2。
18。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爾闥■文化交流视角下的英语借词翻译内容摘要:语言是人类互相了解对方的重要工具,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世界上的文化交流日益频 繁,不同语言间的交融也变得更加明显起来,借词在文化交流的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词汇的交融。
如今汉语已 经吸收了很多的英语借词,本文就对文化交流视角下英语借词的翻译进行探析,并分析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交流视角借词翻译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之一,具有非常独特的地域性,不同 语言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很平常的 社会现象。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借 入一方面是有利于拓展我国的汉 语词汇,从而增强汉语的表达能 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在国 际上的文化交流。
本文从文化交 流的角度来探析英语借词的翻译,探讨其中反映出的文化交流 现象。
1.借词的含义英语借词指的是从英语中借 来的词汇。
汉语在和其它语言的 交流过程中,大量借用外来词。
这 是汉语保持活力,不断创,拓展 和 的过。
英语借词借入汉 语,和 汉语的语 语法和词汇 。
英语借词的词是 的,到过语的影响,也可能正是由于这个 因,在词汇上大可曼词和词。
一 是采 用的 译 译 这方进翻译,译是指用 和英语词汇 很的汉语来进翻译,是过这方翻译来的英语一般都和词汇本的不一 ,是保 英语词 汇的 译是指 英语词汇本 的大 来进 翻 译,这 方 一 在翻译英语 借词的 词的用,文化交流 角来 的,译 是在强 汉语的文化 和英语词汇的文化之间的 性,在用意译方的过中能够不同民的文化,语言文化 改文化 文化和社会文化文化。
在这 翻译方 进入到英语借词 中之 ,过的化,现在 入英语的词汇和表面。
而同 英语中汉语借词 常化,到 和文化,具有很强的 性和影响力,这是因英语具有很强的f性,善于 外来词汇的语言,有语言本的展和的。
2.汉语中英语借词的文化渗透2.1国外一语言类的专家曾经说过,人们可以把文化理解成是社会提供自己所做的和所想的,在这个过中语言能够将人们的想法 表达方传输到另一个人耳朵,所,在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不管是在人际交往中是在国际贸易市场中,我国提供了很重的帮助。
构词法中的借词跨文化交流的词汇融合
构词法中的借词跨文化交流的词汇融合构词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词语形态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在词汇的构成中,借词是一项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融合更加突出。
本文将探讨借词在构词法中的作用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词汇融合现象。
一、借词在构词法中的作用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引入一部分词汇,并加以适应、拓展或转化的现象。
借词在构词法中起着丰富语言词汇、弥补表达空缺的作用。
通过借词,一种语言能够吸收其他语言中的新概念、新事物,并将其融入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中。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借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比如,英语从法语中借入了大量的词汇,如“champagne”(香槟酒)、“ballet”(芭蕾舞)等。
这些借词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资源,使得英语可以更好地表达法语文化中独特的概念和事物。
借词还可以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借词,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更轻松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减少沟通障碍。
在全球化的今天,借词在跨国交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跨文化交流中的词汇融合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词汇融合现象尤为突出。
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借词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些借词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词汇资源,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日本在与欧美国家的交流中,大量借入了英语词汇,如“コンピュータ”(计算机)、“ハンバーガー”(汉堡包)等。
这些借词让日本人在表达计算机技术和西方快餐文化时更加方便准确。
同时,在词汇的融合中,日本也创造出了一些独特的日式英语,如“サラリーマン”(白领),“エアコン”(空调)等。
同样,中国在与外国的交流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借词现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科技、商业等领域不断借入英语词汇,如“手机”、“电脑”、“网购”等,这些借词不仅方便了中国人的生活,也让外国人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中国的文化。
总结起来,跨文化交流中的词汇融合现象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语言技巧运用
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语言技巧运用跨文化交流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语言技巧的运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语言技巧,并通过举例说明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给出实践导向结论,进一步阐释问题,并增加更多细节和扩展内容。
首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规范。
在与对方交流时,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可以谈论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家庭聚会、亲情等话题。
而在与日本人交流时,可以谈论他们的传统文化,比如茶道、花道等。
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以建立起更好的沟通基础。
其次,运用适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是重要的语言技巧之一。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与西方人交流时,我们可以使用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而在与东方人交流时,我们可以使用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
此外,还要注意使用非口头语言,比如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加强交流效果。
再次,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俚语也是重要的语言技巧之一。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可能存在障碍。
为了确保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意思,应尽量使用简单、通俗的词汇和俚语进行交流。
同时,还要避免使用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俚语,以免引起误解或困惑。
例如,当与非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我们应避免使用英语中的俚语和习语,而应选择更通用的表达方式。
最后,积极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意见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我们要表现出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即使对方的观点与我们不同,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通过积极倾听,可以建立起更深入、更富有意义的跨文化交流。
浅谈跨文化交流视角下中俄词汇联想意义的异同
| 中外互鉴浅谈跨文化交流视角下中俄词汇联想意义的异同□陈雪/文“跨文化交流”,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注意什么,应如何交流。
在交流时,必须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该语言是交流者当中一方的母语,对于另一方来说,则是母语之外的该语种学习者。
所以在我国,跨文化交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学界。
而外语学习离不开词汇语义,它能充分、生动地反映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反映在词汇上,就会引起各种联想。
本文在跨文化交流视角下,对中俄词汇的联想意义做出分析,分析中俄两国词汇联想意义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来解释,希望对俄语学习者起到帮助作用。
外语学习离不开词汇语义,它能充分、生动地反映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反映在词汇上就引起各种联想。
联想意义是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世界。
处于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总结概括,赋予词汇吉凶、善恶、美丑含义,使其具有文化内涵时产生了联想意义。
而且英国语言学家杰弗瑞·里奇在他的名著《语义学》一书中提到,词的意义从广义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七种,即:理性意义、社会意义、内涵意义、反映意义、情感意义、主题意义以及搭配意义。
除去理性意义,其他六种意义统称为词汇的联想意义。
在跨文化语境间既有共同联想,也有特有联想。
而特有联想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文化语境不同,联想意义不同;二是联想意义为一文化语境特有,另一文化语境空缺[1]。
1 共同的词汇联想意义中俄两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且中俄两国的文化均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
但是,无论在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多大,总有相似之处。
面对相同或类似的外部自然环境,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形成对外部世界和环境的观点时,大脑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思维能力。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分析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分析1. 借词英语对汉语词汇影响最深远的方式是通过借词。
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某些词汇的现象。
许多英语词汇已经成为中文的一部分,如手机、网络和WiFi等。
这些词汇在中文语境中得到广泛使用,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更加便利。
同时,借词也通过汉化的转写和意译,逐渐融入到中文词汇中。
2. 影响语法英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而在一定程度上,英语对汉语的语法结构产生了影响。
例如,英语中的“倒装句”对汉语的句子结构产生了借鉴,人们开始习惯使用“地球何时停止转动?”这样的倒装语序。
同时,英语习惯使用省略句式,如“I'mgoing to the mall, wanna come?”这种短语式的表达也逐渐在汉语中得到应用。
英语和汉语的语音体系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的元音和辅音比汉语更多,发音也更加复杂。
然而,随着中文使用者增加英语学习的数量,英语的语音也开始影响汉语的语音系统。
例如,一些英语单词的发音被中国人接受,并且成为中文的一部分,如“boss”、“OK”等。
二、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利弊分析1. 利益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使得中文更加便于跨文化交际,增加了人们与世界各地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语音对中文的学习和运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英语影响的深入,中文更加丰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损失英语对汉语词汇的过多借用有可能造成中文语言本身的削弱。
许多中文词汇逐渐被英语借词所替代,可能导致中文词汇贫乏。
同时,对于一些不了解英语的人来说,借词会造成信息传达的不便,甚至误解。
三、结论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中文语言中,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虽然英语借词给中文带来了方便,但也需要警惕其对中文语言本身的影响。
对于中文语言的发展和保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汉语自身的丰富性和特点,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语言之间的区别和沟通。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技巧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技巧跨文化交流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往往需要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
然而,由于语言的差异,跨文化交流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掌握一些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说明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促进跨文化交流。
首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一步。
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流之前,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文化特点。
比如,如果要与日本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礼仪和价值观会对沟通起到很大的帮助。
在日本文化中,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此在交流时要避免过于自夸或自负的言辞。
此外,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其次,灵活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另一个重要技巧。
非语言沟通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
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非语言表达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情感。
例如,当我们与西班牙人交流时,他们通常会用手势和身体语言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因此,我们可以学习一些西班牙人常用的手势,以更好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第三,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另一个关键。
由于语言差异,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
简单明了的语言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例如,当我们与英语非母语的人交流时,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图片、图表和示意图等可视化工具来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图。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掌握一些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其次,灵活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可以增加交流的准确性和效果。
最后,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可以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意图和观点。
通过运用这些语言技巧,我们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
词汇量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系如何
词汇量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系如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无论是在国际商务合作、旅游、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的社交活动中,我们都有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而在这个过程中,词汇量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首先,丰富的词汇量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当我们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象时,拥有足够的词汇量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描述一种独特的文化习俗或者传统,精确的词汇可以让我们的描述更加生动和清晰,避免产生误解。
想象一下,在与外国友人谈论中国的春节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春联”“鞭炮”“年夜饭”等词汇,就很难将春节的热闹和独特之处传达给对方。
词汇量的丰富程度还影响着我们理解对方话语的能力。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有些词汇可能在一种文化中非常常见,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很少使用甚至根本不存在。
如果我们的词汇量有限,可能会在理解对方的意图时遇到困难。
比如,在与日本朋友交流时,如果不知道“和食”“茶道”等词汇,可能就无法完全理解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重视。
然而,仅仅拥有大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出色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
即使我们知道某个词汇的字面意思,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可能会在使用时出现不当的情况。
比如,“龙”这个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尊贵;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
如果在与西方友人交流时,不考虑这种文化差异,随意使用“龙”来表达赞美或尊敬,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或不适。
另外,跨文化交流还需要我们具备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
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同样的意思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达。
比如,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拒绝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需要用更加委婉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
因此,仅仅记住大量的单词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交流情境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021语音、词汇、语用角度探讨语言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范文1
2021语音、词汇、语用角度探讨语言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范文 摘要: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在进行交际过程中会产生文化冲突与交际障碍。
从语音、词汇、语用三个方面分析语言符号体现的文化认知差异, 对实现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影响。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语音; 词汇; 语用;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会通过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各种形式对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了解对方的语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 目前在中国的很多大学里, 跨文化交流本身就是外语系学生的一门必修功课。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用等三个角度探讨语言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语音 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不同语言中语音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由此产生了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 这些都对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比如说,中文当中有大量的绕口令、藏头诗、同音异义字、谐音、平仄等语言现象, 这些都很难通过翻译来为其他语言的使用者所理解。
比如, 汉语中的谐音双关语几乎就不可能翻译, 如《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双关语“空对着, 山中高土晶莹雪”, “雪”字为谐音双关, 指“薛宝钗”的“薛”;比如说中国人都熟悉的《静夜思》, 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 也很难体现出其中的平仄。
另外, 外国人之所以很难欣赏中国的相声, 原因也就在于不同文化的人很难欣赏相声艺术中的谐音、讽刺、绕口令等要素。
表1静夜思的平仄规律 二、词汇 词汇作为语言的材料,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尤其应当选择恰当的词汇来进行语言表达, 所以理解词汇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关键。
关于词汇的问题,本文主要将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关系总结为五种情况: (一)重合词汇 重合词汇,就是指不同文化中那些无论是字面意思还是引申意思都完全相同的词汇。
跨文化沟通关键词汇
跨文化沟通关键词汇介绍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跨文化沟通也经常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掌握一些关键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提高沟通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跨文化沟通中非常关键的词汇。
1. 身份认同在跨文化沟通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身份认同是至关重要的。
身份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和文化的认同感。
了解对方的身份认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习惯。
同时,我们也需要展示对他人身份认同的尊重和关注,避免言行上的冒犯和歧视。
1.1 多元身份在跨文化沟通中,一个人可能具有多个身份,如国籍、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
这些身份的交织和相互作用,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对方可能有多元的身份认同,避免将其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身份,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的可能。
1.2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感。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认同,以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认同,寻找共同点和共识,促进更好的沟通和合作。
2. 语言和交际语言是跨文化沟通中最基本的工具。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表达方式,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需要克服语言障碍,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此外,交际方式和习惯也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我们需要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中的交际规则。
2.1 实质性和形式性交际在跨文化沟通中,有些文化更注重正式和礼貌的交际方式,而有些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和坦率的交流。
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实质性和形式性交际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态度,避免造成误解或冲突。
2.2 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词汇借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既有规律性又有任意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见证了文化间交流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其它文化的态度。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只有互相包容,相互学习,才能共同繁荣,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词汇借用;态度词汇借用,顾名思义,是指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直接借用其它文化词汇的语音和/或词形及词义。
从人类文明之初至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始终没有间断过,并且变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自然条件、思维方式、知识信仰、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同时也构成了词汇借用的客观依据。
本文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对词汇借用的特点、原因及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以其作为支点探讨应对其它文化采取何种态度。
一词汇借用的主要特点文化间直接借用的词汇大多是名词,这主要是因为名词是命名各种事物、概念的词类且容易融入到借入语的语法结构中。
当然借用也发生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其它词类上,只不过频率要小得多。
词汇借用开始时一般都发生在某一特定的领域、阶层或行业中,随着交流的加深逐渐得到普及。
如汉语借用的英文词汇“windows”开始时只在电子行业中使用,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已家喻户晓。
尽管“windows”很难被收入辞典,但是它却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电脑有了解的人都能使用这个词。
词汇借用主要涉及词汇的三个方面,即语音、词形和词义。
从语音上看,受使用场合和使用者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一方面尽量模仿源语言词汇的发音,另一方面会对发音进行调整以适应借入语的音位系统。
拿英语从法语中借入的“résumé”一词举例。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词典》共提供了四种“résumé”的读音,分别是/’rezju:mei/, /’rez mei/, /reiz ’mei/ 和/rezju:’mei/。
其中/rezju:’mei/最接近法语本来发音,而/’rezju:mei/相对比较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中间的两种读音介乎两者之间。
从词形上看,一方面直接使用源语言的文字,另一方面又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记录,如英语借自法语的“未婚夫”一词有两种拼写方法,“fiancé”是法语的原词,而“fiance”则符合英语的拼写习惯。
因此,这种借用可以看作一个异化和归化的动态过程,异化的结果是保留源语言词汇音、形的特点,而归化的结果是产生音译词。
在借用词汇语音和词形的同时一般将词义也借过来,但有时也会对词义进行一些调整。
例如,英语从澳大利亚东北部土著语言“古古易米德语”借入ga urru (kangaroo)一词来指所有种类的袋鼠,而ga urru在当地语言中单指一种大型的袋鼠。
二词汇借用的主要原因1 文化间词汇所涵盖的意义的不完全对应和对应物缺失——词汇借用的客观原因众所周知,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Sapir 和Whorf指出“脱离了文化背景,任何语言都无法存在;没有自然语言作为结构中心,文化将无所依托”(Susan Bassnett,2004:22)。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文化交流在本质上是以语言作为工具的思想交流。
Sapir还指出“不同语言并不反映同一客观现实;不同社会所存在的世界是不同的,而不是被标上不同标签的同一世界”(Susan Bassnett,2004:21)。
在这里“世界”实际上指的是被文化浸染的世界。
正是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以及不同语言反映不同客观现实这两个原因,造成不同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它们的词汇所代表的意义不完全对等,有时甚至没有对应物,即一个文化里存在着独特的思想和事物——文化间对应物缺失。
譬如汉语词汇“阴”反映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所涵盖的意义极为广泛,就是中国人自己如果不经过专门学习也很难完全了解。
像“阴”这样词汇和中华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在其它文化里是没有对应物的。
这种词汇意义的不完全对应和对应物的缺失是词汇借用的客观原因。
2 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词汇借用的主观原因人们对其它文化的兴趣也是造成词汇借用的主要原因。
这种借用有一定的任意性,往往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完全忽视任何规则,甚至即使一个文化里已经有了表达某一概念的词汇,但出于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喜爱、崇拜、好奇等主观因素,还是从其它文化中借用这些词汇的对应物。
英文本来已有“pen name(笔名)”一词,但却从法语中借用“nom de plume”,这是因为法语在很多世纪里被认为是有声望的语言。
gulawa?出自德哈鲁克语(澳大利亚东南部土著语言),指澳大利亚所独有的一种有袋动物,汉语在借入这个词时出现了有趣的现象。
尽管人们创造了一个新词“树袋熊”,然而出于对澳大利亚这种独特、可爱的野生动物的兴趣,人们还是喜欢称它为“考拉”。
三词汇借用的主要作用词汇借用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客观上讲,使用其它文化的词汇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由于在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对应物缺失现象,因此词汇借用是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补充方法,大量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和其它一些在其它文化里没有对应物的词汇都经常这样被借用。
从主观上讲,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目标/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的借用其它文化的词汇,尤其是借用那些“富含文化意义的词汇”,可以起到突显作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拿“福娃”举例。
“福娃”是一个饱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蕴涵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词汇,传递着中华民族对和平、友谊、繁荣的向往,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物。
起初将之翻译成“Friendly”过于平淡和勉强,既不能体现“福娃”的文化含义,又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后来直接音译为“Fuwa”则非常贴切,在其它语言作为背景的映衬下“Fuwa”显得非常醒目,人们对它的发音和词形都很陌生,对它的意义更一无所知,这反而将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来,并且急切地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它的含义。
此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直接借用其它文化的词汇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上文提到不同文化所反映的世界不一样,不同语言间词汇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对应物缺失现象。
因此,在交流时人们经常会在本文化语言中寻找“伪对应物”——即在意义上和源语言独有词汇词义相近的词。
“饺子”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食物,在英语里没有相对应的词汇,于是人们为它找了一个伪对应物“dumpling”。
然而“饺子”和“dumpling”指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物,不但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不一样,而且代表的文化含义更是大相径庭。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饺子”被赋予了许多文化意义,如代表着财富和家庭团圆,甚至有些地方还用它来象征捏小人嘴等等,这些文化含义都是“dumpling”所不能传递的。
因此“饺子”和“dumpling”是一对典型的伪对应物。
通常情况下使用伪对应物不会影响交际,然而如果这些伪对应物在两种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相冲突时,就会影响交流甚至造成误解。
汉语的“龙”在英语中被译为“dragon”是一个经典的反例。
从表面上看汉语的“龙”和英语的“dragon”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动物,貌似相似,于是就把英语的“dragon”勉强地当作“龙”的对应物。
然而,两者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却大相径庭,“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象征着吉祥、威严和幸运,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而“dragon”在英国的文化里确是一个邪恶、冷酷、嗜血成性的怪物。
两者所代表的意义在文化层面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勉强地将“龙”作为“dragon”的对应物会给两个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造成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借用“Long”才是正确的选择。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涉及对一些“富含文化意义的词汇”的翻译时一定要慎重,对于那些容易造成误解的词汇最好直接借用,不要勉强寻找伪对应物。
四对词汇借用的态度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词汇借用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既有规律性又有任意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交流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涉及宗教、习俗、政治、商贸、心理、神话、军事、文学、医药和科技等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词汇借用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特殊手段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
在此用汉语和日语举例。
尽管作为使用表意文字的语言在借用时不如英语等使用表音文字的语言借用方便,但是汉语的词汇借用从古至今也从未间断过。
古时借用的范围局限在宗教、商贸、农业、军事等有限的领域,但随着交流的加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以来借用范围不断扩大:有的被归化为音译词,像粉丝(fans)、贴士(tips)、起司(cheese)等;有的直接借用原词,如windows、word、excel、CEO、Photoshop等;有的英汉混用,如阿Q、三K党、卡拉OK等,这些词甚至被收入字典。
同样,日语古时曾从汉语借入过大量词汇,如きょうだい(兄弟)、ば(马)、なん(男)等,至今还保留着汉朝和唐朝的发音,甚至干脆将汉字也借了过去。
明治时期以来,日语又引进了大量以科技词汇为主的西方词汇,并借入了罗马字母,从而形成了现代日语采用汉字、假名和罗马字混用的书写方法。
汉语、日语及其它许多语言的词汇借用现象深刻地记录了跨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其它文化的积极态度。
然而,对待词汇借用的态度并不都是积极的。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词汇借用其实是一种语言“洋泾浜”现象,因此有人将词汇借用视为“语言污染(language contamination)”,并提出要纯净语言。
在不同时期历史,许多国家都出现过纯净语言的运动,如法国、德国、土耳其、比利时等。
虽然纯净语言运动在某一时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从各种现代语言中的大量借词上看,它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借用词汇是为了满足文化间交流的需要,既有客观规律性又有主观任意性,不是强加限制就能阻止的。
它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促进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文化间的交流会变得更加频繁,人们对其它文化的态度也会变得更积极,词汇借用的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
词汇借用本身只是形式,在其背后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过程,即吸收其它文化的先进思想从而丰富、充实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只有互相包容,相互学习,和平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注:①虽然“windows”在汉语中被译为“视窗操作系统”,但人们通常直接使用英文原词“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