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与“新媒体政治时代”

合集下载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后喻文化是指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中,回避直接表达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通过寓言、隐喻等间接方式来传达观点和价值观的文化现象。

在当今社会,后喻文化渐渐成为主流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后喻文化视角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临的挑战,并思考应对之策。

一、挑战一:传统教育方式受挑战后喻文化的兴起,使得直接表达的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通过讲述历史、阐述理论等形式来传达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

然而在后喻文化的背景下,这种直接的教育方式显得有些陈旧和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由于后喻文化的影响,学生们更倾向于接受那些蕴含深意的寓言与隐喻,而对于直接灌输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产生共鸣。

二、挑战二: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后喻文化的兴起也使得审美情趣变得更加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审美情趣的多样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发表形式和表达方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学生的审美情趣需求,他们更希望通过更加多样的方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单一的传统发表方式。

三、挑战三:教育内容的隐喻化后喻文化的兴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开始向隐喻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通过一些隐喻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无法像以往那样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

而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需要通过隐喻和寓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需要教育者有更加高超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挑战四: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随着后喻文化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愈加多样化。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并且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必须理解,只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

五、挑战五:价值观的多元化后喻文化使得社会上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高校思政宣传工作是现代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适当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道德感召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高校思政宣传工作也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宣传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从后喻文化的视角,研究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路径与探索。

一、后喻文化概述后喻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它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方面的重新审视和重新阐释。

其中,“后喻”一词是指对喻式表达的反思和再造,即通过消解传统喻式的单一性,创造出具有新意和新趣的喻式表达方式,从而达到与时俱进的文化呈现。

二、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信息时代的特征: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文化资源,进一步实现思想引导和精神教育的目标;2.自主性特征: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特征,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更多的互动交流、主动求知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自主学习需求;3.互动化特征: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采用各种互动方式,比如线上讨论会、视频评述等等,使学生更加直接、深入地参与到思政宣传工作中,从而提高思政宣传工作的效果和人气。

1.内容单一:部分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内容呈现单一、扁平化的特点,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多功能性和多样性,缺乏新颖的思考和系统性的探讨;2.缺乏互动:有些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中,学生作为接受者和消费者的身份比较明显,无法真正实现互动、共建的目标,从而影响思政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3.难以量化:传统的思政宣传工作中,往往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等产生具体的效果,而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效果比较难以量化,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1.多元内容呈现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要切实增加多元化的思维和视角,使内容呈现出生动、多彩、新颖、创新等特点,符合网络时代多元化的文化趋势,从而将思政宣传的理念和知识传递给学生。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知识文库 第01期44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罗 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也正是步入了后喻时代。

在这个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行为方式,从而转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学目标,利用科学化的手段,营造新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理念与后喻文化时代的背景予以结合,为当代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1 后喻文化基本内涵所谓后喻文化,即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晚辈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要优于长辈,晚辈将自身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理论传授给长辈,实现传承模式的交互性发展,简而言之,文化反哺是后喻文化时代的主要特征。

2 后喻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的影响 2.1 教师在部分知识上要落后于学生就传统教育模式而言,在某种程度之上教师需比学生掌握跟多的知识,正所谓要给予学生甘霖,则自身必须丰沛,这也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内涵。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所获取的知识内容占据自人来起源以来的90%,而且这种爆炸式的知识增长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更加突出。

这也意味着人类凭借个体力量钻研知识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那种以教师作为主体,在知识、思想、道德层面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已经被逐步削弱,教师在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方面的主要作用也渐渐弱化,不少教师在接受信息与学习技能方面的能力也未必比学生胜出。

简而言之,在信息技术占据主导的今天,教师在接收新的思想观念以及知识技能方面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由此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对教师权威性的质疑,许多具有独立主见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说的话不再盲从,更加信赖于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行为准则。

不过,即便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是学生知识源泉这点仍是毋庸置疑的。

2.2 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降低简单来说,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体现在人与人沟通方式的变化之中。

“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第10卷第5期2018年10月高校辅导员学刊教育与教学D O I :10.13585/j .c n k i .g x f d yx k .2018.05.011 后喻文化 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张鑫焱1,周培京2(北京大学1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青年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㊀要: 后喻文化 特指由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知识传递的文化发展模式,其背后体现出青年主体地位的崛起和确立.文章从 后喻文化 的概念和历史沿革出发,分析 后喻文化 兴起给青年成长和育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提出尊重青年主体地位㊁重视互联网新媒体的渠道作用㊁推动育人工作个性化㊁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育对策.关键词:后喻文化;青年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 64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5337(2018)05004804㊀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深度融合赋予了当代青年技术和思维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互联网平等共享的本质精神使得网络参与者的地位与角色渐趋对等.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模式逐渐发生改变,由学生向老师㊁向家长的反向教育模式开始成为普遍现象,由此便推动了 后喻文化 的出现和 后喻时代 的到来.一㊁ 后喻文化 的概念及其沿革(一) 后喻文化 的概念后喻文化 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根据文化传递的不同类型将人类社会文化模式分为前喻文化 互喻文化 和 后喻文化 .其中, 前喻文化 主要是指晚辈完全向长辈学习,知识通过代代相传进行传播的文化类型. 成年人的过去就是每一个新生一代的未来,他们早已为新生一代的生活定下了基调 .[1]相较其余的形式而言,典型的 前喻文化 体现的是相对传统的原始文化,通过传统的口译方式进行传播,也只能是进行单线短途的传播,范围扩大则会影响传播的结果.在这类文化模式中,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对晚辈的知识㊁技能的传递也是单向的,老师的任务也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两者的地位处于一种明显的不对等的关系. 互喻文化 则体现的是晚辈㊁长辈这两种行为主体相互学习的情况.随着时代的变革,纸媒传播形式的出现,增加了人们学习的途径, 前喻文化 中长辈向晚辈传递现成经验的情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革,人们为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开始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互喻文化 中学习开始从单向途径向多种方向维度转变,虽然长辈和晚辈开始互相学习,但是长辈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后喻文化 则指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主要是长辈向年轻晚辈学习相关知识,晚辈凭借互联网赋予的优势㊁按照自身的精神与行动适应着社会,并在日常生活中对长辈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主体性得以充分激发,不仅主动施加自我教育,还能够对长辈进行教育和指导.典型现象如在当下的生活中,面对潮流文化㊁新鲜资讯㊁新鲜事物,晚辈的信息获取能力与技术远超长辈,长辈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和网络文化的理解需要通过青年的帮助和阐发.根据刘瑞平等(2010)在多所高校中进行的抽样调查,针对问题 在家里,父母向您请教过现代科技方面的知识吗? 所回收的1682份问卷中,271人回答经常有 ;1025人回答 偶尔有 ;386人回答 没有过 ,可见,至少有77%的被调查者有向父母教授现代科技知识的经历.[2](二) 后喻文化 的历史沿革通过对 后喻文化 的概念探析,我们发现,一84∗作者简介:张鑫焱(1994-),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周培京(1995-),男,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干部.. All Rights Reserved.方面, 后喻文化 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是在传播手段大大丰富,互联网社会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兴起并普及的,与互联网时代精神完美契合;但另一方面, 后喻文化 并非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在人类发展变革的历史进程中, 后喻文化 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早期农业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就频繁出现年轻一代的身影,无论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于文化的革新和对于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还是古希腊阿卡德米学园对哲学㊁物理学等科学的探讨与奠基,都体现出年轻一代对于社会变革的适应性和引领作用.而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中国的五四运动将青年推向历史的前沿,形成了以 爱国㊁进步㊁民主㊁科学 为核心的五四精神,青年成为引领时代㊁变革时代的先锋;欧洲的科技革命则实现了对整个人类生产方式的颠覆,青年同样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旗手.而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信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交通和通讯传媒的发达与便捷增强了社会流动性,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开始发生变化.20世纪60㊁7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此呼应,其核心理念就是反理性,反对传统的中心主义,主张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这对于传统教与学㊁师与生㊁主与客的关系形成了巨大冲击.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余年间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3] 90后 00后 作为与中国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其基本身份特质便是 网络原住民 ,相较于年长一代,他们掌握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巨大优势,能够快速适应并引领网络时代.此外,教育的普及也使得青年掌握知识更为便捷㊁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社会文化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青年有能力对自我㊁对长辈进行教育, 后喻文化 开始成为时代性特征.二㊁ 后喻文化 的时代特点与现实挑战(一) 后喻文化 的时代特点后喻文化 作为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代际关系模式,不同代际群体的特点与差异是阐发问题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落脚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些特点和差异进行总结.从价值观念上看,相对于老一辈在传统单一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网络化和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当代青年能够接触并接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受到外来文化价值的影响,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当代青年也进行了独特的文化融合,创造出独有的青年网络亚文化,从久远的 凡客体 到随后的 火星文 二次元 ,再到近期的 丧文化 燃文化 ,都是青年亚文化的生动折射.与老一辈群体中主流文化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相比,年轻一代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亚文化围绕主流文化的格局,青年在认同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又通过各类网络亚文化进行自我定位;从思维方式上看,年长一代工作机遇和成长路径相对单一,人生阅历丰富,处事风格更为理性化.而由于物质条件和社会文化的极大丰富,年轻一代的选择往往更加感性化,常常 跟着感觉走 ,他们有着更加活跃的思维和更强的创新精神,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放弃了长辈眼中的 铁饭碗 ,而选择更加灵活的职业和人生路径,甚至创造出许多新兴职业,如职业电竞选手㊁网络主播等;从学习方式上看,年长一代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模式大多是前喻文化或互喻文化中所阐发的以长辈为主体的灌输式学习,而年轻一代的时代优势使得他们不再是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者,乃至成为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和教授者.(二) 后喻文化 的现实挑战互联网是 后喻文化 兴起的重要动因,但互联网的底色也为后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后喻时代中知识和信息的传输方式主要是互联网,传统的交流方式影响力迅速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依托于网络的新兴交流途径,如微信㊁微博㊁s k y p e等.人们的人际关系开始从现实社会转移到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日渐增大,出现网络孤独症㊁人际关系危机等问题.同时,后喻时代特有的知识传播方式也使得年轻一代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受到压制.丰富的知识资源在网络中呈现和流传,人们能够很快通过网络找到各自需要的答案,省去了传统学习技能所必须要花费的额外时间,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长此以往,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求助于百度㊁谷歌㊁知乎等网络平台,以网络搜索来代替传统的书籍查阅,思考的过程被省略,这在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年轻一代身上体现94教育与教学. All Rights Reserved.得更为普遍和明显.此外,后喻时代的知识传播往往掺杂着情绪表达和错误信息.网络在成为年轻一代获取知识技能重要途径的同时,也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宣泄自身情绪成为普遍现象.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由个人诉求和情绪导致的错误和负面信息也随之出现,网络暴力㊁网络谣言等情形屡见不鲜. 后喻文化 也带来了长辈㊁教师权威的消解和传统知识传播者与接受者间关系的疏离.多种渠道的知识资源共享和利用,使得传统知识传播者的垄断性地位被打破,同时也使得其在知识接受群体中的 教师光辉 被消解,传统的师生关系更为疏离,根据杨会良(2011)的调查研究,当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有36%的学生会 把头低下,不让老师注意到自己 ,只有24.4%的学生会 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有14.4%的学生表示会 直接说不会 ,余下的学生选择了沉默.[4] 后喻文化 正在给传统课堂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三㊁ 后喻文化 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㊁因时而进㊁因势而新 [5],面对 后喻文化 给青年成长和思想教育带来的新的特点与挑战,我们应当对育人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特点㊁满足青年需求.(一)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后喻文化 背景下的师生主客体关系发生颠覆性变革,青年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自主平等意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加强烈.教师也已不再以硬性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而转变为指导青年学生掌握研究学习能力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从青年学生处学习新的知识.因此育人工作者应当积极转变观念,更加注重师生地位的平等,尊重青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尊重青年的主体权利与独立㊁自由㊁自主的存在状态出发,把传统的限制青年主体性发展的异己力量剥离出去,把开掘和提升青年的主体性作为价值目标,使青年获得 更高的解放 ,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时代风气之先,真正成为青年的自由自觉的行为选择 [6],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走近青年㊁了解青年,贴近青年实际㊁思考青年问题㊁了解青年变化,引导青年学生自我发现㊁自我创造,支持受教育者自主选择㊁多元发展,从而由青年学生自主完成主体性地位的构建.同时,树立部分青年在青年同辈群体中的榜样作用,通过青年学生内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得以实现自育育人㊁互动育人目标.(二)重视新媒体的渠道作用在后喻时代,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和知识传授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深入发展也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同时准确把握学生的群体特点㊁思想行为差异也更为便捷,而互联网新媒体也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平台,因此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应当更加关注青年学生的这些特点和差异,注重互联网新媒体的运用,充分考虑学生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感受,以学生接受度最强的方式进行互动和引导.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积极接纳互联网理念和方式,主动采用MO O C等新兴教学手段,重塑传统课堂教育的权威;另一方面,应当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将虚拟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主动开展 第三课堂 教育,将微信㊁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手段应用于育人全过程,通过接近互联网㊁融合互联网来获取互联网优势,从而在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巩固教师的教育主导权.(三)推动育人工作个性化后喻时代给予了青年充分的成长空间,也创造了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传统权威的消解,使得青年学生更有意愿和能力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发展自身,从而呈现出更加鲜明㊁独特的个性,青年个体差异性更加突出.因此育人工作应当更为精细化,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个性,充分了解育人工作对象,完整把握学生线下身份与线上身份的不同个性特征,结合不同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思想特点㊁行为特征及客观情况,给予相应的思想引导.同时,要在坚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总目标的基础上,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职业和人生路径,充分体现高校育人工作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四)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高校育人工作在顺应时代特点和青年需求的同时,也要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 后喻文化 模式下的信息传输和知识传授主要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在带来便捷㊁快速等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05 教育与教学. All Rights Reserved.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在育人工作中,既要关注线上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争取学生的注意力资源和碎片化时间,同时也要注重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线下展现个性的机会和线下沟通的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递节制理念,推动青年成长回归线下本位.这就需要统筹现实和虚拟两大教育环境,进一步打破线上线下育人空间壁垒,形成两者相互交融㊁互为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全环境.参考文献:[1]㊀玛格丽特 米德,等.文化与承诺[M ].周晓红.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㊀刘瑞平,等.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3]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 ].2013-1-15[4]㊀杨会良,等.后喻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嬗变与重构[J ].教育探索,2011,(10)[5]㊀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9[6]㊀蒋广学,等.全环境育人理念与当代青年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0)O nH o wt oC a r r y o u t I d e o l o g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g a i n s t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P o s t -F i gu r a t i v eC u l t u r e Z h a n g X i n y a n 1,Z h o uP e i j i n g2(1S c h o o l o f E a r t ha n dS pa c eS c i e n c e s ;2Y o u t h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87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P o s t -f i g u r a t i v e c u l t u r e r e f e r s t o t h e p a t t e r no f 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w h i c hk n o w l e d ge i s t r a n s m i t t e df r o m y o u ng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s t o o l d e r o n e s .P o s t-f i g u r a t i v e c u l t u r ehi g h l i gh t s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e dd o m i n a n t r o l e o f t h e y o u t h .T h e p a p e r e x p l a i n s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p o s t -f i g u r a t i v e c u l t u r e a n d i t s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a n dd i s c u s s e s w h a tc h a l l e n g e sa n d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i th a sb r o u gh tf o rt h e g r o w i n gy o u t ha n d f o r e d u c a t o r s .I t i s e s s e n t i a l t or e s p e c t t h ed o m i n a n c e p o s i t i o no f t h e y o u t h ,p a y 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u s e o f t h e I n t e r n e t a n dn e w m e d i a a n d c a r r y o u t p e r s o n a l i z e d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G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w i t hc o m b i n e do f f l i n e a n do n l i n e e n d e a v o r s .K e y wo r d s :p o s t-f i g u r a t i v e c u l t u r e ;d o m i n a n t p o s i t i o n o ft h e y o u t h ;o n l i n e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责任编辑:乐程)15 教育与教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尤其是在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需要面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挑战,还需要应对新兴媒体和国际交流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从后喻文化视角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尊老敬师、忠诚纯洁等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另一方面,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也可能被误解、曲解、甚至被旁观者看做僵化、迂腐等,这极易引发价值观的摇摆不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推进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并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有机结合,以实现价值观的现代化。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需要迎接新兴媒体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冲击。

新媒体、社交网络等数字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知识获取的途径,然而,这种方式下的知识获取不具备聚焦、系统性和权威性。

同时,这些平台也并不是毫无用处,它们提高了教育者面对年轻人的教育难度。

面对这个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在不断地思考中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内容、形式、场景设计,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和兴趣,让思政课不再仅仅停留于传统的课堂之内。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面临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下,年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学习能力,也能够透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具有“中国元素”的传承教育中产生改革思想,对国际化思想进行反思、借鉴,并开展多元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以增强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思维能力。

中外文化的交流,必将有益于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国际交流。

因此,以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提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建议:一是要坚定传统的文化自信心;二是加强教育方式的改革;三是注重国际化和多元化交流,以使学生更加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能力。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在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许多挑战。

后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于价值观念、信仰、道德体系等方面产生怀疑和质疑,进而产生疏离感和迷茫感。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变得更为困难。

后喻文化下的挑战在于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后喻文化下的人们往往对传统的道德体系、权威观念、道德信仰等产生怀疑,并且不再盲从于传统的价值观念。

这种质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学生的质疑和异议。

他们需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和讨论,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观点,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传统的价值观。

后喻文化下的挑战在于日益个体化的社会观念。

后喻文化下的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追求和满足,主张个体权利的优先。

这种个体化的社会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他们需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来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个体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后喻文化下人们对权威的怀疑和反抗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后喻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往往对权威的观念持怀疑态度,他们不愿意盲目服从权威的意见和指示。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摆脱以往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具备辨别真伪、抵制虚假和谎言的能力。

后喻文化下的挑战在于信息发达和网络化带来的冲击。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这也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短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更加难以获得真实和权威的信息。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获取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许多挑战。

他们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年轻一代的质疑和疏离感,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会他们正确获取信息和辨别信息的真伪。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者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后喻文化的兴起,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后喻文化是指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认知和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后喻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在于认知方式的变革。

在后喻文化中,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多样化,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再是唯一的认知标准。

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去认知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破除单一化的认知模式,使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以满足后喻文化下学生的认知需求。

后喻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在于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教育者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教育内容,注重融合当代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使之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更加契合,从而提高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后喻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在于教育方法的变革。

后喻文化的兴起使得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

传统的教育方法可能已经无法适应后喻文化下学生的需求,教育者需要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者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后喻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在于教育目标的重新确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灌输和规范,而后喻文化下的教育目标应更多地体现个性化和多样性。

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使教育目标更加符合学生的自身需求和成长轨迹,从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更加关注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及更加关注教育目标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后喻文化名词解释

后喻文化名词解释

后喻文化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后喻文化不?简单来说呀,后喻文化就是晚辈反过
来给长辈传授知识和观念的一种文化现象呢!比如说吧,现在的年轻
人对各种新科技那可是玩儿得贼溜,像什么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啊,
各种新奇的社交媒体玩法呀,他们能很快上手并玩得团团转。

这时候,长辈们可能就有点儿懵啦,这时候年轻人不就成了老师,教长辈们怎
么用这些新玩意儿嘛!这就是后喻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呀!
你想想看,以前都是长辈教晚辈,什么人生经验啦、传统知识啦。

但现在时代变了呀,信息更新得那么快,年轻人接触新东西的机会多,学习能力又强,可不就反过来教长辈了嘛!这就好比一场接力赛,以
前是长辈拿着接力棒跑在前面,现在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里啦,他们
带着长辈一起往前跑呢!
我就记得有一次,我爸拿着手机研究半天,不知道怎么弄那个视频
通话,急得直挠头。

我一看,这多简单呀,我就一步步教他,嘿,他
还学得挺认真。

后来呀,他和我妈视频聊天可开心了,还直夸我厉害呢!这不就是后喻文化的体现嘛!
再看看现在的职场,很多新的工作模式和理念也是年轻人先掌握的呀。

他们有新的创意和想法,能给公司带来新的活力。

这时候长辈们
就得虚心学习啦,不能总是端着架子,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呀!
后喻文化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呢!它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能互
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不能小瞧年轻人的力量,他们可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重要力量呢!所以呀,我们都要积极拥抱后喻文化,别老是觉
得自己啥都懂,要多向年轻人学习,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呀,你说是不是?。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思政宣传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基于后喻文化视角,探讨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路径。

一、后喻文化视角的解读后喻文化是相对于传统喻体语言而言的,后喻文化是指当下一种将语言转化为图像、音乐、视频等形式来展现并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文化方式。

也就是说,喻体语言是我们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后喻文化是我们正处于的一种崭新文化,是人们通过新媒体传播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形式。

发达的网络技术让人们更加容易接触到后喻文化,也让后喻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后喻文化已经成为校园网络思政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事件、繁荣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高校网络思政宣传中,运用后喻文化进行形象化的宣传已经成为了一种新趋势。

1、视频类节目在高校网络思政宣传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类形式的视频类节目。

比如,校园微电影、访谈专栏等。

这些视频类节目通过动态的镜头,生动的音效以及精美的视觉效果展示出学生群众关心的话题,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通过细腻的情感演绎,以及剧情引导,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和认同正确的理念和信念。

2、微博等社交媒体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思政宣传的新关口。

在社交媒体上,校园宣传部门通过微博等形式,推送学生群众关心的话题,传递正确的信息,引导大学生营造优良的思想文化氛围。

例如,《慎言》微博账号以宣传“言论自由”的理念为重点,通过精准的话题营销,引导大学生发表健康、科学的言论。

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需要遵循后喻文化的路线,对于后喻文化的应用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内容和媒介的同步性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关键在于将宣传的信息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策划好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思政宣传已成为高校宣传的新渠道、新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数字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思想不深入、宣传不精准、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寻求更加有效的路径。

通过后喻文化视角,可以为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

后喻文化是作为对前喻文化的一种超越和变革,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和潮流,是一个开放、多元、创新的文化形态。

将后喻文化引入高校网络思政宣传中,可以借鉴后喻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新性,实现网络思政宣传的更好落地。

第一,开放,是后喻文化的重要特征,它能够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今天的高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社区,而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群体,需要通过开放的方式传递思政内容。

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可以采用多媒体交互形式,如博客、微博、公众号等方式,让学生和教师能够产生互动,分享思政资讯和经验。

高校可进行专题讨论,邀请专家、学者等参与,并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和教职工通过开放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思想,互相借鉴、交流,逐步形成共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创新,是后喻文化的又一显著特点,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也需要注重创新。

在互联网下,拥有新的传播工具、新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上,还能够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具价值的思政内容。

高校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详细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研发新的思政策略等创新性方法,得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思政宣传效果,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综合素质。

总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数字时代的新形式,后喻文化视角下的思考可以为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从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等方面来重新设计和组织思政宣传,实现精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这是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率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的网络思政宣传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本文以后喻文化视角为切入点,研究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路径,旨在为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现状当前,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和使用率高,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信息和声音,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很容易渗透到大学生心中,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传统的宣传方法在网络空间中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理论宣传往往难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网络空间具有分散性和碎片化,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得宣传工作难以精准地触达目标群体。

综合上述问题,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亟待寻找一条新的路径。

后喻文化是一种辅助传统文化的文化形态,强调文化形象和思想内涵的传达。

基于后喻文化视角,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可以寻找到新的路径和方法。

1. 引导大学生进行思维升华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后喻文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思维升华。

即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件、人物或者故事进行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内化。

在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寻找共鸣点,引导大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内心升华,从而达到正确引导思想的效果。

2. 创新形式,提高传播效果传统的宣传形式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需要创新形式,提高传播效果。

通过后喻文化的形式,比如动漫、微电影等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思政宣传工作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化。

3. 利用新媒体平台,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需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精准触达目标群体。

通过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内容,将思政宣传工作精准地送达到大学生的视野中,增加传播效果。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后喻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流行的文化形式,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建构和表述过程,将生活现象转化成为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形式,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时,后喻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方法。

首先,后喻文化的流行意味着学生对于传统抽象性课程的逃避。

在很多学校,学生普遍对于传统的哲学、政治学等课程感到枯燥乏味,而喜欢具体、生动的故事和情节。

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

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采用个案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尽可能多地结合生活实例,加强课程的情境性,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其次,后喻文化的流行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教育者往往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然而,在后喻文化的视角下,教学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知识和理念的传递,更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和认知方式。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展开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此外,还需要寻求与学生更好的互动平台(如微信、QQ等)进行线上交流和思考。

再次,后喻文化的流行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和跨学科交叉性。

在这个时代,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不同文化、民族和传统习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宽容不同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跨学科为特点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

最后,后喻文化的流行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思想修养。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教育者更多关注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教育者自身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各国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正确道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教育理念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对传统权威和价值观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相对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它质疑了传统的权威和价值观,提倡个人主义和多元文化。

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面对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和质疑,需要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方式,以适应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挑战。

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相互交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同时也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人才。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信息化和媒体化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新媒体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更加重视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影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

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倡导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不断思考、质疑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变革,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后喻文化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后喻文化是指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形式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现代社会的变革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文化多元化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更是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后喻文化视角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1.2 问题阐述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随着后喻文化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阻碍,更由于现代社会变革、文化多元化和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

面对学生们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和思考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和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有效。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传承和弘扬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接触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如何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也是一个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正文2.1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后喻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借鉴后喻思维方式和文化语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化和引导。

后喻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不再僵化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后喻文化的概念

后喻文化的概念

后喻文化后喻文化,也称为后喻时代,是指长辈的知识和经验在晚辈中无法传承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中,晚辈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和新的思维方式,不断创造出与前辈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形式,从而使得前辈的知识和经验逐渐失去传承的价值。

后喻文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耳相传或者书本传承,而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新兴科技手段获取信息。

这些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晚辈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现出更加出色的能力和素质。

在后喻文化的影响下,长辈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再是晚辈必须学习的内容。

相反,晚辈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和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形式。

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使得晚辈们更加注重创新和思考,同时也更加注重与长辈的沟通和交流。

在后喻文化中,长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成为晚辈们学习和借鉴的资源之一。

后喻文化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后喻文化促进了知识的更新和进步。

在后喻文化中,晚辈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在各个领域中创造出更加出色的成果。

其次,后喻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后喻文化中,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最后,后喻文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在后喻文化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后喻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长辈的知识和经验在晚辈中无法传承,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遗失和消失。

其次,后喻文化中晚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可能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例如,一些不良信息、虚假新闻等可能会对晚辈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后喻文化中,需要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和管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晚辈的引导和教育。

总之,后喻文化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后喻文化中,晚辈们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和新的思维方式,不断创造出与前辈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形式。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路径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后喻文化视角成为了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后喻文化视角出发,探讨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路径和策略,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1. 多元文化融合后喻文化视角强调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融合,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魅力,而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在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把握好这一点,积极传播和弘扬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让学生在网络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培养跨文化意识和综合文化素养。

2. 个性化定制后喻文化视角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和文化情感,应该给予个体更多的空间和权利,让他们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定制。

在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展个性化定制的思政宣传活动,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和互动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活动,增强他们的思政教育参与度和认同感。

3. 碎片化传播后喻文化视角鼓励碎片化的文化传播,认为大量微小的文化讯息在不断积累和传播的过程中,也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在高校网络思政宣传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碎片化编排和传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够接触到思政教育的信息和资源,增强思政宣传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1. 建设多元化的网络宣传平台在后喻文化视角下,建设多元化的网络宣传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可以开发自己的校园APP,集成校园动态、学术讲座、思政活动等内容,提供线上报名、在线观看等功能;同时也可以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热门社交平台上建立官方账号,发布学校新闻、思政活动等内容,并且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多元化的网络宣传平台,可以让思政宣传工作更加立体化和生动化,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后喻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政工作研究

后喻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政工作研究

后喻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政工作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校思政工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在这一过程中,后喻文化视阈的引入使得高校思政工作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关注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后喻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概念、实施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后喻文化是指在新时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重构,加入现代元素,以新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价值的文化现象。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后喻文化视阈即是指在宣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注重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态势和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现代文化元素的引入,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接受。

从后喻文化视阈来看,高校思政工作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更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后继的创新和发展。

它不只是教育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和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形成有思想、有品格、有能力的现代青年。

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实施中,后喻文化视阈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和探索。

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应用和发展。

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大会、传统文化展览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学生管理和教育过程中,高校也开始注重对其思想品德的培养。

学校通过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德育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习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现实情况看,后喻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尽管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于如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来自内在文化观念的不断演变。

尤其在后喻文化的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挑战。

本文将结合后喻文化的概念,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一文化视角下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之道。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群体对于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理解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基于特定价值观念的灌输和传播,然而在后喻文化的语境下,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认识到不同人群对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认知,并且学会在教育实践中融合多元的价值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思考能力。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挑战还包括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着重于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在后喻文化的视角下,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更加注重互动式教学、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面临着教育目标的重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往往是灌输学生特定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而在后喻文化的视角下,教育目标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推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教育目标的重构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等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正确认识这些挑战,与时俱进,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以满足当代社会的教育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当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喻文化与“新媒体政治时代”作者:郭人旗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7期【摘要】2008年11月4日,47岁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以绝对优势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来首位黑人总统。

本文试图从后喻文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的视角来剖析、建构一种新的理论概念——“新媒体政治时代”,并认为,首位“互联网总统”的产生,标志着“新媒体政治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美国大选奥巴马后喻文化新媒体政治2008年11月4日,注定将是一个载入美国甚至世界历史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47岁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以绝对优势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当选美国总统。

本文试图从媒体技术角度来阐释其时代涵义,即奥巴马的胜选不仅成就了美国历史上的首位黑人总统,而且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互联网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是种族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胜利,彰显了新媒体政治时代的到来。

奥巴马胜选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比如说前任总统布什糟糕政绩的负面影响,伊拉克局势的恶化,美国硬、软实力的相对下降,奥巴马年轻、富有朝气的魅力形象,或许更重要的是在大选节骨眼上由美国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有评论家就认为,正是这一突发的金融危机将奥巴马成功地送进了白宫,是时代造就了奥巴马。

但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以一时事件的表层现象来阐释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

在此,笔者试图将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这一历史事件还原在文化背景下来进行长时段的、历时性的考察,以探讨这一政治开创行为的必然合理性。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递,人类文化的传递有着不同的模式。

美国当代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方式的差异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传统农业社会是以“前喻文化”为代表,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又称老年文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发展,是以“并喻文化”为代表,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

而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则以“后喻文化”为代表,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晚辈代表着未来,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将权威地位让给了晚辈,又称“未来文化”、“青年文化”。

“后喻文化”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认识,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米德的后喻文化理论基于二战以来迅猛的社会变迁。

社会急剧变迁和经济高度快速发展是后喻文化生长发芽的良好土壤。

而自二战以来,迅速崛起并成为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无疑具有这种良好的土壤,酝酿了后喻文化的种子。

二战以后,美国凭借经济的快速发展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并于1993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直接推动了多媒体网络化时代的来临。

20世纪90年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拉开了后喻文化时代的序幕。

后喻文化背景下,青年成为了时代潮流的掌舵者。

他们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熟练应用使得他们在“新媒体政治时代”抢占了政治话语的制高点,也极大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

与过去美国的大多数年轻人不关心政治不同,2008年大选年轻选民显示了强烈的参与热情。

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美国当时内忧外困的境况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关注现状进而选择,以有利于自己的未来。

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等新媒体的大量普及,为他们积极参与政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由于青年人与他们的父辈之间在价值观、信仰及生活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决定了两代人政治态度的不同,因而出现了一种“代沟政治”。

而奥巴马的当选,则表明在这场代沟政治的较量中,后喻文化取得了最终胜利,使新媒体政治时代悄然来临。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试图以媒介来划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

他认为,“媒介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因此,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基于此,麦克卢汉以口语媒介,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三个媒介发展阶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与之相对应的部落社会,脱部落社会,地球村等三个发展阶段。

在此,姑且不论这种带有技术决定论之嫌的理论的合理性如何,重要的是,这种以媒介形态演变划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方法无疑为我们观照人类政治发展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维视角。

比照麦克卢汉的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类政治史划分为前媒体政治时代,媒体政治时代和新媒体政治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即:口语媒介——部落社会——前媒体政治时代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媒体政治时代电子媒介尤其互联网媒介——地球村——新媒体政治时代以媒体形态演变来划分政治史并非毫无根据的的主观臆造,而是基于二者紧密互动的联系作出的。

“新闻传媒,从其最早的成员近代报刊诞生起,就在传播近现代政治思想,参与政治革命,参与近现代政治民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代报刊于17世纪诞生后,随即和印刷书籍一起,在近代文明的传播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的思想根基,正是由启蒙运动中的进步思潮奠定的。

此后,随着新闻传媒的进一步发展,包括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兴起,以及当前网络新闻业的兴起,传媒业始终以其掌握的采集、处理、发布信息的资源及其在沟通信息、传递信息中的独特影响和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进程中,充当着重要的工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网络迅速向新闻传播领域渗透,新媒体迅速崛起。

新媒体崛起后,也参与到当前民主政治的加速化进程当中,并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彼此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每一种新型媒体的出现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当时的政治实践产生互动性的影响。

一部媒体变革史也必将催生出一部相应的政治变革史。

因而,一类特定的媒介形态也必定对应一类特定的政治形态。

“前媒体政治时代”是指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媒体诞生前的时期,时间上大约自“国家”这一政治实体诞生起至17世纪近代印刷报刊的诞生。

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尽管不乏诸如古罗马《每日纪闻》及中国古代邸报等报刊的雏形,但其大多是作为统治阶层内部发布政令、沟通信息的平台而存在,远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所应具有的功能,也就不可能对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干预和影响。

因而,这一时期的政治是鲜有媒体参与的政治,这一时代可被视作“前媒体政治时代”。

“媒体政治时代”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

时间上大致从17世纪近代印刷报刊的诞生至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前。

在这一时期,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媒体早已诞生,并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

随着其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政治生活的积极干预和影响,为其赢得了“第四等级”的美誉。

这一时期的政治是由媒体积极参与并发挥重大影响的政治,媒体服务并监督政治,以一种社会公器的身份而存在。

政治也试图控制和利用媒体以为其自身利益服务。

因而可以说,这个时代是“媒体政治的时代”。

“新媒体政治时代”则正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而到来的政治时期。

新媒体政治时代的政治是一种公民政治。

与民主政治的代议制形式下公民间接参与政治生活不同,公民政治使得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从而最大限度上最有效地保护了每一个公民自身的利益诉求。

而这一巨大进步则明显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所谓新媒体,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的,是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运行载体的网上交互媒体的统称,诸如近些年来兴起的博客、论坛、BBS、共享视频等以Web2.0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最突出特点是即时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信息传递迅捷,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从而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递,受众被动接受的模式缺陷,具有重大的革新意义,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

作为一种生产力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无疑对上层建筑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通过新媒体,人们有了充分表达的自由和能力,新媒体把人类带入了“电子民主”的新时代,加速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改变了每一个人的政治能力。

在中国,政府网上公布信息,两会博客,书记开博,汶川大地震中网络发挥的独特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做客网络,在线与公众交流,温家宝总理通过网络征集民意等,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新媒体在当今政治生活中独特而重大的影响力。

如果说,17世纪初第一份印刷报刊的诞生,标志着“前媒体政治时代”的结束和“媒体政治时代”的到来。

那么,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则标志着“媒体政治时代”的退位和“新媒体政治时代”的诞生,而第一位“互联网总统”的产生则彰显了“新媒体政治时代”的真正来临。

■参考文献【1】刘长城,徐光芳,《试论网络时代的后喻文化特征》,[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2008年5月【2】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裔昭印:《世界文化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人民出版社,1973【6】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7】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1988(创刊号)(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新闻学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