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三种方法的比较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科学管理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所得税条例,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而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为企业准确地对所得税进行确认、计量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所得税会计信息高层次的要求。
我国原有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可选择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应付税款法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认定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即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理解。
其缺点是不考虑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能体现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的会计影响,不能反映所得税费用的真实性质。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在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应该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
此方法认为,会计利润和应税的利润之间的差异可分为2种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对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这种差异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也不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对收入、费用所属会计期间的规定不同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
它包括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两种方法:(1)递延法是将会计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的纳税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的会计期间予以转销。
递延法需要确认暂时性差异,这显然比应付税款法更加合适目前的会计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递延法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
(2)损益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
它是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为着眼点,注重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并将其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会计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以下是一
些比较明显的差异:
1. 计算收入的时点:企业会计准则通常将收入确认为收到货款
或服务费用的同时,而企业所得税法则要求收入确认为发生时点。
2. 投资收益的确认: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在控制或具有显著影响
的共同控制下的投资收益为范围外收入,在投资成本中减少相关支出。
而企业所得税法则只允许确认分红和出售投资收益。
3. 存货计价方法: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
均法计算存货成本。
而企业所得税法则规定必须使用先进先出法。
4. 固定资产折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应该
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范围内,而企业所得税法则则规定不同的固定
资产应该使用不同的折旧年限。
5. 商誉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在收购企业时计入商誉,而企业所得税法则不允许商誉的抵税。
这些差异显然影响了企业在财务和税务领域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因此企业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用正确的方式去编制财务报表
和申报纳税。
企业所得税预缴、汇缴补缴、汇缴退税的会计处理
企业所得税预缴、汇缴补缴、汇缴退税的会计处理企业适用的会计制度主要有三类,一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二是《企业会计制度》、三是《企业会计准则》。
预缴企业所得税在平时按月或按季预缴时,企业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在三种制度下基本是一致的:第一步:按月或按季计提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第二步:实际缴纳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银行存款汇算清缴企业在汇算清缴时,三种会计制度的账务处理差别较大,其中《企业会计准则》处理最为复杂。
但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所以今天主要介绍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时,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账务处理:一、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账务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处理采用的是应付税款法,且没有“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税目。
主要目的是简化小企业的账务处理,将汇算清缴应补税款直接计入当期利润。
1、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第一步:补计提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第二步:实际补缴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银行存款第三步:转入当年利润借:利润分配贷:所得税费用2、汇算清缴时应纳税额小于已预缴税额,多交的税款用于留抵。
第一步:冲回所得税费用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所得税费用第二步:调整当年利润借:所得税费用贷:利润分配3、汇算清缴时应纳税额小于已预缴税额,多交的税款申请退税。
第一步:冲回所得税费用借: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贷:所得税费用第二步:收到退税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第三步:调整当年利润借:所得税费用贷:利润分配二、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应付税款法较为简单,且较为常见。
(一)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1、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第一步:补计提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第二步:实际补缴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银行存款第三步:转入利润分配借:利润分配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汇算清缴时应纳税额小于已预缴税额,多交的税款用于留抵。
所得税的计税方法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所得税的计税方法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所得税是指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等从其各种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所得,按法定比例缴纳给国家的税款。
为了确定应缴纳的所得税金额,需要采用合适的计税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所得税计税方法:一、综合所得税计税方法综合所得税计税方法是指根据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总额,适用相应的税率进行计算,确定应缴纳的所得税金额。
这种计税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包括工薪收入者、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
二、分类所得税计税方法分类所得税计税方法是指根据纳税人的所得来源和性质,将所得分为不同的类别,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和税扣除方式进行计算。
比如,将工资薪金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分为不同类别进行计税。
三、简单计税方法简单计税方法是指对某些纳税人按照一定的税率进行简化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微利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等,以简化税收管理,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四、定额计税方法定额计税方法是指将纳税人的所得按照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不同项目的规定金额进行计算,适用相应的固定税率缴纳所得税。
这种计税方法一般适用于特定行业或特定收入来源的纳税人。
五、差额所得计税方法差额所得计税方法是指先计算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扣除一定的费用和支出后得到差额所得,再按照差额所得适用相应的税率进行计算缴税。
这种计税方法适用于一些高收入人群或所得较为复杂的纳税人。
六、分期计税方法分期计税方法是指将纳税人的所得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期计算,分期缴纳所得税。
这种计税方法适用于一些季度纳税人或在特定时间段内有大额所得的纳税人。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计税方法和税率的适用标准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而有所不同。
纳税人在申报所得税前,应该仔细了解和掌握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税法规定,确保正确申报并缴纳所得税。
所得税的计税方法不仅关系到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通过采用合理的计税方法,既可确保纳税人的公平纳税,也能维护国家税收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企业所得税直接法与间接法的差异及会计处理
企业所得税直接法与间接法的差异及会计处理一、直接法与间接法计算原理由于会计准则的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与税法收入与允许抵扣额的确认有不同之处。
所以会计的利润不能直接用作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有直接法、间接法两种方法。
1、直接法用收入逐项减去允许扣除的部分得到应纳税所得额。
直接法的本质是忽视会计账的存在,利用税法的要求,重新计算税法认可的利润。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全部收入—免税收入—允许抵扣的支出优势:计算简单,不必考虑调整,对会计账没有要求。
缺点:需要逐项收入支出计算、不能反映出会税差异。
适用:小企业,年业务量越少,直接法优势越明显。
2、间接法用会计利润加调增减调减得到应纳税所得额。
间接法的本质是利用会税之间的差异,利用会计利润作为计算的起点,根据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利润+税法不认可的支出—会计不记入但税法认可的支出优势:能够反映出会税差异及未来需要调整的企业所得税缺点:对会计账要求高,需要记账之初就要考虑会税差异。
适用:使用《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需要记“递延所得税”、年会计业务量大的企业。
二、案例讲解两者的区别甲企业是一家高新科技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
2022年实现收入3000万。
10月购入一台价值600万元新设备一台,预计使用5年,22年计提折旧20万,记入主营业务成本。
22年发生“业务招待费”20万。
除以上两项外,其他税法允许扣除的成本与费用共计16000元。
当年实现利润1,360元,计算甲公司22年企业所得税。
1、业务招待费计算可抵扣额计算务招待费在企业所得税税前的列支标准是:按发生额外的60%与收入的千分之五相比较,取最小值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收入千分之五=3000×5‰=15万实际发生额的60%=20×60%=12万(此项低)2、直接法下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3000 —1600 —1200(购入固定资产可抵扣额) — 12(可抵扣的业务招待费)=188万应交企业所得税=188×15%=28.2万会计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 28.2万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8.2 万3、间接法下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1360+ 20(税法不认可的折旧)— 1200(税法认可加计100%的一次性扣除)+ 8(税法不可扣除的业务招待费)=188万应交企业所得税=188×15%=28.2万产生暂时性纳税差异=(600 — 20)×15%=87万会计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 115.2 万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8.2 万递延所得税负债 87万企业所得税简洁分录1、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2、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负债3、季度预缴时计提缴纳所得税: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银行存款4、在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补缴的所得税所得税汇算清缴在会计年报审计后完成的: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银行存款所得税汇算清缴在会计年报审计前完成的: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银行存款5、汇算清缴时发现多预缴的所得税所得税汇算清缴在会计年报审计后完成的:借: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贷:所得税费用收到退税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如果是抵减以后期间应纳所得税款的: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所得税汇算清缴在会计年报审计前完成的:借: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收到退税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如果是抵减以后期间应纳所得税款的: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一、《小企业准则》下企业所得税处理1、计提也所得税分录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Ps:有政策性减免的,直接计提时减免,不做政府补助处理。
不同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年
12 第·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总第 137 期
Dec2012
期
不同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陈爱霞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摘要] 财政部于 2011 年 10 月 18 日颁布的 《小企业会计准则》 与现行的 《企业会计制度 》 、 《企业会 计准则》 分别对不同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做了相应的规定, 论文通过对不同所得税会计 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建议小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 中大型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 得税会计处理。 纳税影响会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关键词] 应付税款法;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 (2012)12- 0157- 03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法规分别对各类企业的所得 税会计处理方法作了规定,对于非上市公司的企业, 其 适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 论文通过对 各种法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针对不 同企业提出相应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建议。 一、 不同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制度比较 我国目前在各类企业中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有: 1. 《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3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原执行 《小企业会计制度》 )在小企业中实施执行; 2. 《企 的是 业会计制度 》 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在大中型企业执 3. 《企业会计准则》 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 行; 2008 年鼓励大中型企业执行。 司执行, 、 《 企业会计制度 》 、 《 企业会 《 小企业会计准则 》 计准则》 分别对各类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作了不同 的规定: 1. 《小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小企业应采用应付 2. 《企业会计制度》 要求企业根据 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 所得税核算,同时还规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 3. 《企 可以选择采用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进行核算; 业会计准则》 要求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 表债务法。 二、 不同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比较 应付税款法要求所得税费用按税法计算, 将本期会 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直接 计入当期损益, 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纳税影响会计法对永久性差异的处理与应付税款 法相同, 但要求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递延 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其分为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递 延法将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用现行 税率计算, 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 得税金额用前期发生时的税率计算。 损益表债务法将本 期发生和转回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都用现行 税率计算, 且当税率变动时, 对以前确认的递延税款账 面余额要进行调整。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涉及两个关键性指标: 计税基 础和暂时性差异。 计税基础是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计税时 归属该资产或负债的金额。暂时性差异, 是指资产或负 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它包括所有的 按照暂时性差异对 时间性差异和非时间性差异。同时, 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 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 抵扣暂时性差异。 论文通过以下两个例子对上述四种所 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例 1: 假设某企业在 2006 年年初购入一台新设备, 预计无残值。 会计上按年数总和法计提 价值 300000 元, 折旧, 折旧年限为 4 年; 税法上规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 旧, 折旧年限为 6 年。假设该企业从 2006 年至 2011 年 2006 年、 2007 年所 每年实现税前会计利润 1000000 元, 得税率为 33%, 2008 年—2011 年所得税率为 25%。 下面分别用应付税款法 、 递延法 、 损益表债务法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四种方法对此例进行所得税会计处 附表 2 所示。 理, 如附表 1、 例 2: 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 10 万元, 重估的 公允价值为 20 万元,会计和税法都规定按直线法计提 无残值。 会计按重估的公允 折旧, 剩余使用年限为 5 年, 价值计提折旧, 税法按账面价值计提折旧。假设该企业 所得税率为 25%。 每年实现税前会计利润 500000 元, 下面分别用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 此例进行计算, 如附表 3 所示。 三、 结语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中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计 算结果来看, 应付税款法因为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 所得税的影响,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核算, 其 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 与纳税影响会计 法计算的结果有明显差别 (如例 1 所示)。递延法和损 益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过程及结果在税率不变的情况 只是在税 下完全相同 (如例 1 中 2006- 2007 年所示), 率变动的情况下, 两者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和递延税款才 有明显的差别 (如例 1 中 2008- 2011 年所示)。损益表 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处理时间性差异时, 两种 方法计算的所得税费用结果是相同的 (如例 1 所示), 但是对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会计处理上, 损益表 债务法的核算反映不出这种差异的未来税收影响, 类似 于永久性差异处理, 使两种方法核算下的递延所得税及 所得税费用均不相等 (如例 2 所示)。 由此可见,应付税款法操作简单且核算成本低, 适 合于小企业使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无论是在处理差异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2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2)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即所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内资企业或其他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六类企业:(1)国有企业;(2)集体企业;(3)私营企业;(4)联营企业;(5)股份制企业;(6)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
2.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所得。
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二、关于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一些观点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中的所得税费用。
而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又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
按照现行有关规定,采用“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所得税。
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明明企业所得税是一种重要税种,为什么要按照所得税费用这一科目名称来核算呢?而且还又细分为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明细核算呢?笔者认为,所得税的核算毕竟不能等同于自然科学,和卫星上天不可同日而语,说白了,就是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按时足额缴纳税款!没有必要这么复杂、精细。
这纯系在搞繁琐哲学,有故弄玄虚之感。
应该取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径直采用应付税款法为好。
1.采用应付税款法简单易行。
在该方法下,只要把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加减本会计年度或财政年度纳税调整额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税率,即可得出应纳所得税额。
而纳税调整工作在实际中,是五个月的调整时间,绰绰有余,决定两个中国、两种前途与命运的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南北三大会战不也就打了四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而且纳税调整表设计得比较规范,方方面面的调整因素几乎都考虑到了,几无疏漏之处,再加上广大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鼎力合作,辅之于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纳税调整工作自会进行的比较顺利,相应的汇算清缴工作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也为多年来征管实践所证实。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所得税费用
(一)计算依据:企业所得税法而不是本准则 由于会计与税法的目的不同、收入和费用口径不同, 还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异,如通常所讲的永久性差 异,而在计算所得税费用时由于依据的是企业所得税法 而不是本准则,因此仍需要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
(二)应纳税额等于所得税费用 既有助于小企业直观地掌握实际负提的所得税费用 的金额,又有助于税务机关对小企业实行查账征收企业 所得税,提高双方的沟通能力,减轻了小企业的负担, 提高了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水平和效率,从而实现公平 税负和保证国家税收的目的。
(4)业务招待费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 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 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假定2×14年发生职工教育经费18万元,当年工资薪金 总额为100万元,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由于20.5万元 (2×14年当年新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18万元+2×13年结转的 职工教育经费支出2.5万元)<25万元(100×2.5%),因此, 2×14年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税前扣除金额为20.5万元。
(3)工会经费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拔缴的 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指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 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确定的计 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 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 的所得税费用。
分析:小企业2×13年发生职工教育经费20万元,假定 当年工资薪金总额为100万元,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由 于20万元<25万元(100×2.5%),因此,2×13年职工经费支 出20万元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
新旧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管 理 学 院
有限公 司
李
盖
芳
黎
用 资产 负债表债 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 算。本文对企 业原先采用的应
得 税 会 计 处 理 方 法 改 变 对 企 业 的 影 响 。如 , 方 法 的 应 用 增 加 了会 计 核 新 变化 : 弥补 以前 年 度 亏 损 时 的 所 得 税 会 计 处理 方 法 也 发 生 了变 化 。 新
期所得税费用。
: 务法的会计处理 债 务 是将本期 时间 性差 法 影响额 递延分 配到 以后
( ) 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的账户设 置 采用资产负债 表债务法 时 , 设置 “ 所得 税 费用” “ 、递延所得 税资产 ” “ 、 递延所 得税
结束语 :本 文详细介绍 了企业财务 管理信 息系统 的设 计思想
和设计方 案 , 从建设单位 的特点和信息 化发展趋 势出发 , 合实际 结 工作 , 开发 出适合财务部 门实际情况的管理信息 系统 。从系统应用
的结果来看 , 本论 文 的研究 结果是有效 和实用 的, 基本达到 了规范 基 建财务业务流程 、 提高财务部 门管理 水平的 目的。 ●
【 主要参考 文献 】
跨期分摊 ,因而确认 的所 得税费用 通常不
下, 要求企 业对 能够结 转后期 的 尚可抵 扣
的亏损 。 税利 润 为 限 ,确 认 递 延所 得税 资
产 。使用 资产 负债 表债 务法 , 亏损企 业应 当对 五年 内可抵 扣暂 时性 差 异是 否能 在
[ ]王玮晶对 公 司财务管理 的思考[] 1 1 I- 进与咨询,0 8(2 :2 5 . 弓 2 0 ,1 )5 — 3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加: 久性差异: 5 0 永 00 减: 时间性 差异: 140 4 5 应纳税 所 得额: 55 50 所得 税 税率
应交 所得 税:
应纳税 所得 额 所得 税税 率:
应交所 得税 :
3% 3
135 810
制和提 供所 得税报表 的一 种专门会计。 其研 究的核心问题就 是 计算会 计收 益
一
规 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的永
、
如上例中的罚款支出) 均在 , 应 付 税 款 法 与 递 延 法 的 比 较 久 性差异 (
和 应 税 收 益 之 间 的差 异 及 其 对 所 得 税 分 析 产生的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抵减所 应 付 税 款 法 , 指 企 业 不确 认 时 间 得税费用。 是 影 响的 会 计 处 理。所 得 税 会 计 处 理 方
通过表 1 两种方法对所得 税核算 ,
核算和调整企业的收支盈 亏, 处理会计 施 行 ,鼓励 其 他 企 业 执 行 。新 所 得 税 准 的过 程 可 知 : 1 种 方 法 的共 同点 是 : 于 按 会 . 两 对 企 利润和应纳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算企 则 规 定 , 业 采用资 产负 债 表 债 务 法 核 计 业 纳 税 年度 的 应纳 所 得 税 额 ,并 定 期编 算 所 得 税 。 计 制 度 计 算 的税 前 会 计 利 润 与 按 税 法
税 款 法 和 递 延 法 对 所 得 税 核 算 。具 体
所 所 得税会 计是以所 得税 法规 为依 得 税 》 准 则 ( 以下 简 称 新 所 得 税 准 则 ) 处 理 如 表 1 示 。 , 据,运 用财 务 会 计 的 一 般 原 则 和 方 法 , 自 2 0 0 7年 1 1 起 在 上 市 公 司 范 围内 月 日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张国柱【摘要】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是重要而又复杂的会计课题之一.文中对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债务法和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提出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是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最优方法的观点.【期刊名称】《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028)005【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作者】张国柱【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0财务会计和税法体现着不同的经济关系,分别遵循着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目的。
因此,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的结果不一定相同,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有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笔者选择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中几个复杂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一、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比较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在会计核算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一)两者概念的比较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
在这种方法下,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税所得与现行税率的乘积。
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仅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影响程度。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即将本期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中[1]。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应付税款 法和 纳税 影响会 计 法 。
( 两者概念 的 比较 一)
应 付税 款法 , 将 本 期 税 前会 计 利 润与 应 税 是
同期确认 所 得税 费 用 , 以遵 循 配 比原则 。 纳税影 响
所 得 之 间产 生 的差 异 均在 当期 确 认 为 所 得 税 费 会 计法 所计 算 的本 期 所 得税 费用 直 接与 本期税 前 用。 在这种方 法 下 , 本期 所 得税 费用 等于 本期应 交 会 计利 润 相联 系 , 真实 反 映企 业各 期 的净利 润 , 能 的 所得税 , 即本期 所 得 税 费 用 等 于 本期 应 税 所 得 避 免采 用应 付税 款 法 时所 造成 各 期 间净 利润忽 高
财务会 计 和 税法 体 现着 不 同 的经 济 关 系 , 分
别 遵循着 不 同的 原则 , 务于 不 同 目的 。 因此 , 服 按 照财务会 计方 法计 算 的利 润与 按 照税 法 规定计 算
所得 , 只有 当经 济 事项 的所 得 与确 定 该期 的应 即 税所 得结合 起 来 时才 产 生所 得 税 。会 计 核算 的重 点应 放 在 当 发生 应 税 所 得 时 , 当期 所 得税 费 用 对
所 得税 会计处理方法 的 比较 分析
张国 柱
( 武汉 工程 大 学经济 管理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4
摘 要 : 得 税 会 计处 理 方 法 是 重 要 而 又 复 杂 的会 计 课 题 之 一 。文 中 对 应 付 税 款 法 与纳 税 影 响 会 计 法 , 务 所 债
维普资讯
第 2 8卷 第 5期 20 年 0 06 9月
武
汉
化
工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企业财务会计中,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成本,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确保企业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本文将介绍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所得税的基本概念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一定税务期限内,根据国家有关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按规定比例缴纳的税金。
所得税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类,本文主要讨论企业所得税。
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经营所得中按规定扣除费用和损失后,按照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应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2. 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将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确定应纳税额。
同时,根据税法规定的以往损失、减免税额等因素,调整应纳税额。
根据税法规定将应纳税额与以前税期的实际缴纳税额进行比较,确认所得税负债或税收资产。
3. 所得税的计提与转出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率计提应纳税额,同时将所得税负债或税收资产科目进行相应调整。
当企业实际缴纳或转出所得税时,应及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所得税的会计报表披露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所得税的会计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具体披露内容包括:1. 所得税费用的分类将所得税费用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结果进行分类,并注明适用的税率和税法的具体依据。
2. 所得税负债的信息披露披露所得税负债的起止期间、计提与转出的金额、以往税期不可抵扣亏损、可抵扣亏损和减免税额的变动情况等信息。
3. 所得税相关的注解在财务报表中,对所得税科目进行相关注解,解释相关的准则和计算依据,以及影响所得税费用的重大事项等。
四、所得税的特殊情况处理除了一般的会计处理方法外,所得税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企业重组、合并、分立等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企业需要根据税务规定和会计准则,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报表披露。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作者:徐哲来源:《财会学习》2008年第08期所得税会计是以所得税法规为依据,运用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核算和调整企业的收支盈亏,处理会计利润和应纳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计算企业纳税年度的应纳所得税额,并定期编制和提供所得税报表的一种专门会计。
其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计算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所得税影响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从中外所得税会计准则和有关规定来看,经历了从应付税款法到递延法或利润表债务法(统称纳税影响会计法),到利润表债务法,再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四个阶段。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以下简称新所得税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新所得税准则规定,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一、应付税款法与递延法的比较分析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的差异(包括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按照当期确认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递延法,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一种,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并将其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即将本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采用跨期分摊的方法。
在采用递延法进行核算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照原所得税率计算转回。
【例1】某企业2007年12月25日购入一台设备,原价58 000元,预计净残值200元。
按照税法规定,该设备可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2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4年。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假如该企业利润表上反映的每年税前会计利润为15 000元,所得税率为33%。
该企业每年度支付了税收罚款5 000元,列入营业外支出(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各年税率未发生变化)。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下, 当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 时, 不需 要对原 已确认 的时间性差
异 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 ,使得资产负债表中递 延税款
用观 以损益表 为重心 ,而资产负债表只是确认 与计量收益 的 跨期摊配中介 , 成为损益表的附属 。
二、 所得税会计方法概 述
收益表债务 法注 重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 间的时 间 性差异 ,并将其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作为对递延所得税 和所
得税费用 的调整 , 的主要 是收入 / 应用 费用 观 ; 资产负债表债 务法 则注重资产和负债 的账面价值与计税 基础之 间的暂 时性
差异 , 暂时性差 异的本质出发 , 从 分析暂时性差异 的原 因及其 对 当期期末资产 和负债 的影响 ,进而确认未来 的所得税 责任
益总额更为有用 , 这是收入费用法最大 的优点。 然 , / 显 收入 费
1应付税款 法。应付税款法是按照 当期计算 的应交所得 . 税确认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 在这 种方法下 , 定期 间的所得税 一
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 。 虽然这种 方法简便实用 , 由于它 但 有悖于权责发生制原则 ,导致财务报告 中的实 际税率与法定 税率的不一致等原因而不被推崇。
都采用或倾向 于采用 债务法而 摒弃应付税 款法 和递延 法, 而 资产 负债表债务法 又备受 F S A B和 I S A B的推 崇, 这一点可 以
口 ・ 4・ 会月 刊 ( 论)06I 8 财 理 2o.I
和利益 , 应用 的是资产 / 负债观。 三、 收益表债务法 与资产 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1分析的 出发点及其 应用范 围。收益表债务法着 眼于时 .
间性差 异及其纳税影 响 ,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 时性 差 异及其纳税影响 。时 间性差异是指在一个会计 期间产 生而在 以后的一个或 多个会计期 间转 回的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 的差额 。 在传统纳税影 响会计法 中, 包括递延法和收益 表债务 法, 都主要是针对时间性差异的纳税影响会计法 。 而暂时性差 异 是指一项 资产 或负债的计税 基础 与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 面金额 之间的差额 ; 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 的项 目, 照税法 按
所得税会计详细概述
(二)暂时性差异
1、概念: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 之间的差额。
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有且仅有两类:资产和负债
。
资产的账面价值: 一般资产: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减值准备,例如存 货。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减值 准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四、资产的计税基础
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初始计量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 础是相同的,但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与税法 规定不同,资产帐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可能产生差异。
例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 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 如果资产的计税基础不等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会产生 暂时性差异。
本章的最终目标是要确定所得税费用。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现行准则规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称为资产负债 表债务法。
“所得——利润”为何与资产、负债相关?
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收入总额-准予扣除 项目金额 会计利润=收入-费用
税法与会计三组对应概念: (1)税前会计利润——利润总额 (2)应纳税所得额——“会计收益” (3)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应纳税)
【例】A企业于20×5年年末以300万元购入一项生产 用固定资产,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情况,A企 业在会计核算时估计其使用寿命为10年,计税时,按 照适用税法规定,其折旧年限为20年,假定会计与税 收均按直线法计列折旧,净残值均为零。20×6年该项 固定资产按照12个月计提折旧。
该项固定资产在20×6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
(一)永久性差异
1、会计上作收入,税法规定不计收入的项目 (纳税调减项目)如:国债利息收入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暂时差异法是根据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将所得税分为临时差异和永久差异。
所谓临时差异是指企业根据税法先支付或者先计收所得税,而根据会计准则则在不同时期计入所得税费用的差异。
临时差异的处理方法是通过设立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来反映这些差异。
当临时性差异逐渐消除时,所设立的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也相应减少或增加。
而永久差异是指不能通过时间的推移而消除的差异,所以在计入净利润时,就需要调整这些永久差异。
暂时差异法的优点是可以准确地计量所得税费用,并能反映企业税收成本的变动情况。
同时,暂时差异法还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分析者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但是,暂时差异法的缺点是需要额外的成本进行差异调整,并且在涉及多个税域的情况下,需要处理多个税率以及多个税法的计量问题。
永久差异法是指企业不计提所得税负债,而将其全部计入净利润。
这种方法简化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减少了差异调整的成本。
但是,永久差异法的缺点是会导致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下降,因为企业所支付的税收成本没有得到准确的反映。
此外,永久差异法还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的失真,从而影响分析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
综合来看,不同企业在选择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时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具体情况。
对于跨国企业,暂时差异法更为适用,因为可以反映跨国税收成本的差距。
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永久差异法可能更为简便和实用。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企业的选择,企业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所得税费用的借贷方【2017至2018最新会计实务】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可以打赏购买全文!本WORD版下载后可直接修改所得税费用的借贷方【2017至2018最新会计实务】
很多人在所得税在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分不清借、贷两者如何登记使用,本文通过实例为大家演示如何区分所得税的借与贷。
所得税费用在借方是已交贷方是未交
借方是提取,贷方是转出。
借方是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应交所得税,贷方结转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要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之后,无期末余额帐户借方就登记企业负提的所得税,贷方登记转入本年利润的所得税。
计提时: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缴税时做: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结转时: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后语点评:会计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每一笔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方法的选择都离不开基本理论的指导。
为此,要求我们首先要熟悉基本会计准则,正确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并在每一会计业务处理时遵循一般原则的要求。
会计学的学习,必须力求总结和应用相关技巧,使之更加便于理解和掌握。
学习时应充分利用知识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实质,找出核心要点。
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所得税费用2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0.6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6万元
2015年
(1)应纳税所得额=10+3-0=13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13x20%=2.6万元
(2)当期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
=2.6万元
(3)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6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6万元
(4)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万元
递延税款0.5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5=8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8x25%=2万元
(2)累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9)-(15-15)=6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6X20%=1.2万元
当期应记录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2-1=0.2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0=13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13x20%=2.6万元
(2)当期暂时性差异=(-3)-0=-3万元
当期递延税款发生额
=-3X25%=-0.75万元
(3)当期所得税费用=2.6-0.75=1.85万元
(4)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1.85万元
递延税款0.7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6万元
2、目的
使本期被征收和所得税得以确认为费用
使所得税事项体现会计核算基础。
使所得税事项体现资产负债的定义和会计核算基础。
3、主要特点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的所得税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的所得税±本期暂时性差异X适用税率-本期转回以前期间暂时性差异X当时的入账税率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的所得税+本期递延所得税负责净增加额-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净增加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0.6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6万元
5年内合计所得税
2+2+2+2.6+2.6=11.2万元
2.5+2.5+2.5+1.85+1.85=11.2万元
2.5+2.5+2.2+2+2=11.2万元
6、主要优缺点
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和配比原则
符合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和配比原则,但“递延税款”未体现资产负债的定义,因此难以理解。
应纳所得税额=8x25%=2万元
(2)累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3)-(15-5)=2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2X25%=0.5万元
当期应记录的递延所得税负债=0.5-0=0.5万元
(3)当期所得税费用=2+0.5=2.5万元
(4)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万元
当期递延税款发生额=2X25%=0.5万元
(3)当期所得税用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万元
递延税款0.5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5=8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8x25%=2万元
(2)累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6)-(15-10)=4万元
递延税款0.7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6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0=13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13x20%=2.6万元
(2)累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12)-0=3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3X20%=0.6万元
当期应记录的递延所得税负债=0.6-1.2=-0.6万元
(3)当期所得税费用=2.6-0.6=2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0.5万元
2012年
(1)应纳税所得额=10+3-5=8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8x25%=2万元
(2)当期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
=2万元
(3)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5=8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8x25%=2万元
(2)当期暂时性差异=(-3)-(-5)=2万元
(3)当期所得税费用=2+0.2=2.2万元
(4)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2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0.2万元
2014年
(1)应纳税所得额=10+3-0=13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13x20%=2.6万元
(2)当期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
=2.6万元
(3)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6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0=13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13x20%=2.6万元
(2)累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15)-0=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0X20%=0万元
当期应记录的递延所得税负债=0-0.6=-0.6万元
(3)当期所得税费用=2.6-0.6=2万元
(4)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万元
(2)一切调整要以所得税法规规定为准。
(1)逐项比较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会计费用与税前扣除项目金额,找出各项新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或应转回的以前期间已经确认的暂时性差异;
(2)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
(3)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一般用原来的税率计算。
(2)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代表了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或者未来应付税款的债务;
(3)累积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按现行税率计算。但是,如果已知累积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在今后转回时的所得税率,则一般应当按照预计今后的所得税率计算。
【例题资料】2010年12月A公司以银行存款15万元购入管理用甲设备,并投入使用。会计规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5年,无残值。按税法规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3年,不考虑减值。假设:(1)A公司每年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万元;(2)2013年A公司获知其自2014年起适用20%的所得税税率;(3)企业不存在任何其他会计与税收差异。
所得税会计三种方法的比较
项目
应付税款法
递延法
债务法
1、原则
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额对所得税的影响数额,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计入本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将本期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将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累积影响在影响期内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和配比原则进行系统的分摊确认。
(2)当期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
=2万元
(3)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5=8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8x25%=2万元
(2)当期暂时性差异=(-3)-(-5)=2万元
当期递延税款发生额=2X25%=0.5万元
(3)当期所得税费用=2+0.5=2.5万元
(1)逐项比较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计算出累积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再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减去其已有账面余额,得出当期应当记录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以及所得税费用的调整金额;
4、关注点
税法,即以税法为唯一的考虑
基于收益观,注重利润表
基于权利义务观(资产负债观),注重资产负债表
5、举例
2011年
(1)应纳税所得额=10+3-5=8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8x25%=2万元
(2)当期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
=2万元
(3)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4X25%=1万元
当期应记录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0.5=0.5万元
(3)当期所得税费用=2+0.5=2.5万元
(4)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0.5万元
2013年
(1)应纳税所得额=10+3-5=8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8x25%=2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5=8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8x25%=2万元
(2)当期暂时性差异=(-3)-(-5)=2万元
当期递延税款发生额=2X25%=0.5万元
(3)当期所得税费用=2+0.5=2.5万元
(4)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万元
递延税款0.5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5=8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6万元
(1)应纳税所得额=10+3-0=13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13x20%=2.6万元
(2)当期暂时性差异=(-3)-0=-3万元
当期递延税款发生额
=-3X25%=-0.75万元
(3)当期所得税费用=2.6-0.75=1.85万元
(4)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1.85万元
符合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和配比原则,且体现了资产负债的定义,因此较容易理解。
7、注意事项
(1)在做会计习题时,一般是直接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其调整方法为: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收入调增金额-收入调减金额)-(成本费用调增金额-成本费用调减金额)
在会计实务工作中,要求分别将会计收入调整为所得税的应税收入、将会计成本费用调整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金额,再以“应税收入-扣除项目金额”算出应纳税所得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