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第二课时)(高二必修五)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一、又见鲁迅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师: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二、重温历史师: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一部血的历史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在内的两百多名请愿群众惨烈地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和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来谴责邪恶的统治者警醒国人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去缅怀那些烈士,领会文章的深意重点放在体味作者的情感上面,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师:3月18日,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事件发生以后,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师:表达了国人的义愤,说我们的政府“甘拜异种作爹妈”,我们要“枭其首”,要革命师: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使鲁迅先生倍感沉痛、悲愤,也让鲁迅先生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新的认识!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三、初读课文现在大家把课文,有些字音要注意一下啊,字词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要求(读的过程中,解决字音问题,划出重点句子,找出能够体现刘和珍性格的句子)师:本文的题目叫《记念刘和珍君》,其实鲁迅先生跟刘和珍君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的紧密回忆刘和珍其人,其实也不完全都是记叙,其中还掺杂着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我们先来看看一二两节写的什么呀?生:反复地讲,“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又只能如此”,“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早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师:这讲来讲去,不是重复哕嗦吗?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在强调什么?好,这位同学你来说一说吧生(陈明宇):我觉得他强调写这个东西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觉悟师:就是申诉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是不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唤醒这些平庸的人!对,非常准确!这位同学很有眼光啊,“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反复来申诉这个理由表达作者优秀的学生被害后沉痛悲愤的心情好,请看最后两个小节——六七两节大家看,六七两节写了什么?学生:看书第六小节写了作者对刘和珍遇害的一些感悟,一些深思师:对,非常准确!好,坐下!回答这就够了对这个死难者死去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徒手的请愿这件事情的看法,也就是惨案的意义四、刘和珍君看第三节“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请注意,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了两个定语,“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说明刘和珍这些意气昂扬的中国青年才是真正代表中国的人,而鲁迅先生在这个地方特别的说了“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他非常勇于解剖和批评自己,他说自己是什么?生:苟活师:什么是“苟活”呀?苟且偷生“苟”就是随便、随意的意思逆来顺受,不敢反抗,就叫“苟活”现在有很多人也是苟活,对不正当、邪恶的东西不敢提出批评,对愚昧无知的行为不敢表示自己的意见,这都叫“苟活”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心目中的刘和珍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跟这个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来做对,她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是有一些桀骜锋利的,但是真正见到刘和珍以后,我发现怎么样?刘和珍给“我”的印象,作者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生:温和的师: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等到这几个学生被开除了,我再给她们赁屋授课的时候,又发现她怎么了?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等到“教职工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里所提及的刘和珍实际上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印象,这个学生跟鲁迅交往不多,没有很多具体的接触,但对她的印象却很深刻,这个学生是怎样的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她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呢?鲁迅先生心目中的这个“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学生应该不是段祺瑞政府说的“暴徒”吧?!有一些屠杀是必须冠以一些名号的,否则怎么能杀死那么多呢?大家知道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了近六百万犹太人,希特勒于1935年9月通过了一个所谓的“纽伦堡法案”之后,犹太民族从此因血统不正被隔离开来在纳粹党的统治下,犹太民族到底遭受怎样的迫害与屈辱大家知道吗?通过法律的形式,在全德国宣传犹太人是他们的敌人,是劣等民族,应该干掉所以我们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个军官早晨起来漱口之前,他盒着枪对操场里面的犹太人打死几个再去漱口,他把杀人当作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没有任何的羞愧感和负罪感,为什么?他们把这种暴行冠于一个特殊的名号(即法律形式予以保护其暴行的合理性),对不对呀?我们即将讲《奥斯威辛没有新闻》这篇经典的新闻这个文章,大家先去查一下关于奥斯威辛的资料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优秀的学生,居然被反动政府枪杀了还冠以“暴徒”、“土匪”这样的名号这样的政府是什么样的政府?鲁迅先生这样写的深意何在?在一个邪恶的社会里面,善良被摧残无辜的人被杀害,进步的人被杀害,这正是鲁迅先生揭示的社会黑暗的实质!最重要的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要理解这段话,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这里面有一个程度上的递进注意,看这里“已”和“尤”用的特别好,鲁迅先生特别善于用虚词,文言文功底好的人虚词用的特别好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惨象加流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我简直就没有办法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悲愤啊!这个“衰亡民族”是鲁迅先生的愤极之词,不能认为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就绝对没有希望了啊,老师有时候批评学生说,“你这个不争气的!”有时候甚至带点骂,骂的那种口吻来说这种话,但老师并不是要表达对学生的绝望,而是对他的一种期望,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忧愤,是不是?这就是典型的情感性的语言所以,“衰亡民族”指的是谁呢?指的就是中国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默无声息的原因在哪里?像这样残杀学生的事情发生了,都没有人出来主持正义,“我”(指鲁迅先生)简直受不了了这绝对是非人的世界“默无声息的缘由”,这个“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大家注意在一个专制统治非常严酷的社会,用鲁迅先生的一个比喻来讲叫“密封的比罐头还严”不准老百姓讲话,所以老百姓害怕有一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的《胡同文化》里面讲,北京的老百姓对于闹学潮的学生游行是很漠然的,还起了个专业的名字——“过学生”什么叫“过学生”呢?搞两天就过去了,看他们去游行游吧,明天后天就走了,很麻木!鲁迅先生痛恨的就是这种麻木,而统治阶级、专制统治者他们的手段却往往是非常奏效的这是什么手段呢?屠刀加钳口术,不准讲话,不准发表正义的声音说了,就杀掉!那你们想想,在鲁迅先生那个政治封锁的时代,还能发表这样的文章,还创办私人报纸杂志呢!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就是“默无声息”,把这个民族整得“默无声息”,敢怒不敢言我要同学们阅读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用的是什么方法?周厉王用的就是钳口术,老百姓只敢“道路以目”结果最后他也“三年流于彘”所以鲁迅先生是反对沉默的,最后两句,既是一种感叹也是一种呼唤,更是一种警告!沉默,怎么能像这样沉默下去呢?“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到极点会怎样?爆发!所以这是警告与呼唤!表达了鲁迅先生渴望这个民族应该有一点英勇精神,有一点血性,起来战斗这样的政府我们还能忍受得了吗?一些人在街上无缘无故杀人,连十几岁的学生都被杀掉了所以,《庄子》里面有句经典的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了衣钩子的人,把他砍掉,把国家都偷了的人反而成了王,反动统治者就是最大的强盗谭嗣同在《仁学》里讲:“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大盗也!”鲁迅先生曾经在《革命时代的文学》这篇文章里面这样写道:“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退下来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它便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把这段文字记下来,特别经典!这里鲁迅先生是主张沉默还是主张怒吼?生:怒吼!!师:显然是主张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的五、为何纪念师:下面,我们再看一二两节,“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鲁迅先生为什么强调这个日子?“中华民国十五年”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中华民国呢?现在的问题是,民国的政府会这样枪杀学生吗?学生到政府门口请愿被活活的打死了,这难道是民国政府应该干的事情吗?所以鲁迅先生特别点这个日子这个“中华民国”,它的深意呀,大家要理解看下面最重要的一句话——“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有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为什么呢?大家都在那里开追悼会,鲁迅先生按道理是应该去的,或者说最应该去的但是鲁迅先生为什么“独自在礼堂外徘徊”呀?他说,我不敢进去,我也没有进去,我在感情上实在是受不了大家有没有参加过丧葬之礼,有时候家里最亲的人死了最惨的场面是亲人在感情上受不了,别人就只有把他扶走了,特别是去世的人要去火化的时候,是不是?鲁迅先生说:“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这句话非常值得大家思考,单独的徘徊,说明鲁迅先生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里面?生:悲哀!师:悲哀!痛苦!处在非常痛苦的状态,这篇文章不是以叙事为主,而是以抒情为主抒情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叙事只是辅助,那么抒发了什么情呢?悲愤之情,还有“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里一连用了两个“只能如此而已”,这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有一种感情叫悲愤,有一种感情叫沉痛,有一种心情叫无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无话可说”,这是悲愤,“独在礼堂外徘徊”是沉痛,“只能如此”是无奈!“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注意了,鲁迅先生这里用了一个特别的词“浓黑”来修饰“悲凉”,“浓黑”是看得见的,“悲凉”是看不见的,这个地方是不是用错了?实际上,鲁迅先生要用“浓黑”这个形容词来让人感觉到悲凉的广大无边,就像浓黑的夜一样“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与我的苦痛,”这里用了一个特别的词——它们,这个“它们”一般是用来形容修饰什么的啊?非人的,谁在我的痛苦面前感到快乐了呢?学者、文人、有阴险论调的人,还有什么人呢?那些丧失人性的反动政客,段祺瑞之流以及他们的帮凶走狗——无耻的文人“我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我”实在是无奈呀,痛苦呀,没有办法呀,只好写这么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悲哀呀下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鲁迅先生的杂文你们读多了就会发现,他经常把人进行归类,有这种人那种人后面还有“苟活”的人,这里出了一个“庸人”,文章第1、2节中,提到了哪几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首先提到的刘和珍君是什么人啊?生:烈士师:烈士革命者,爱国青年使作者尤其感到悲哀的、痛苦的是什么人呀?是“所谓的”,“所谓”表否定,一般在名词前面加所谓,在情感色彩上是否定的意思“所谓的学者和文人阴险的论调”是对学者文人的否定“但是”,鲁迅先生这里说了,“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个世界上,“庸人”是绝大部分,勇敢的革命者却是少数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老天爷啊,它常常是替庸人在着想,时间一长,这个血色就会变淡,人们的心情也就会慢慢地平淡下来原先那么激动,那么悲愤,慢慢地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这几个烈士,这些学生的鲜血就会被人们渐渐的淡忘所以鲁迅先生用“庸人”这个词在这里也表达了一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生:悼念!师:悼念,怀念,悲痛!对阴险的学者文人是什么态度啊?“尤使我感到悲哀”,愤怒和谴责对“庸人”呢?“庸人”善于健忘,没过几天他们就把这件事情忘了,大部分民众也不会像鲁迅先生一样感受那么深切,所以对他们的感情,作者是批判鲁迅先生在《无花的蔷薇》里就这样写过:“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屠杀者虽然因为积有资金可以比较长久的养育子孙,然而必至的结果是一定要到的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这表明了鲁迅先生对社会进步,民众觉醒,社会变革,还是有信心的师:看下面的话,这是很难理解的几段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个“直面”啊,就是直接面对,“真的猛士”是指有勇气的真正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是指在反动统治者旗下的黑暗现实“正视”就是正眼看,勇敢面对,不漠视,看了只当没看见叫“漠视”,“淋漓鲜血”表明在革命过程中付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字指代的是谁啊?猛土!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哀痛者和幸福者”是什么意思啊?师: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呢?说他们是哀痛者,又说他们是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啊?像刘和珍这样的学生,她为了什么而哀痛呀?生:邪恶的旧社会‘师:为邪恶的旧社会而哀痛这个回答不够准确,请坐!这位同学再说说,他们为什么是哀痛者呢?生:他们哀痛是由于国家十分混乱黑暗,反动政府统治下的这个社会像是没有出路一般,但是人们还没有觉醒,还很麻木师:他们为黑暗的社会而哀痛,是不是啊?忧国忧民而哀痛,是不是?非常准确为什么又说他们是幸福者呢?说他们是幸福者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说一说?好,你说!生:是因为他们看到那些反动统治的黑暗啊,不像那些庸人一样师:哦,他们拥有一双犀利的眼睛,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因此他们是幸福者,是不是?生:是师: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些革命者,这些勇士,这些真的猛士,他们有一种为社会去付出、去牺牲而感到自豪的心理,有没有?生:有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过的秋瑾也是,死的时候31岁,她从日本留学回来,计划与徐锡麟一起发动起义,结果被叛徒告密了,被抓的时候,她说:“革命的同志你们先走”什么叫幸福者啊?这就是幸福者,他们为社会的进步,民众的利益去牺牲而感到骄傲和幸福!这些爱国志士,看到社会的黑暗,忧国忧民而哀痛,以为人民谋幸福牺牲自我而感到幸福鲁迅先生是歌颂他们的,“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是真的猛士,他们是伟大的刘和珍这样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啊,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面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也就是说时间一长,猛士的鲜血就会被占国民中大多数的“庸人”忘却了“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人们好死不如赖活着,活得没有骨气,没有尊严就叫“苟活”!“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家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师:大家有没有听出鲁迅先生的话里面有一种对文化改造的声音了?他觉得这样的世界无法活下去了一个真的猛士精神得不到张扬的世界,人活着只能苟且偷生“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因此,“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写东西干什么?来唤醒麻木、愚昧的国民,来拯救在文化上人们普遍愚昧不觉醒的世界!我们来研究文章里面的几段话鲁迅先生说:“我早已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方面,作者强烈地感觉到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艰于呼吸视听”,这个惨案已经把作者击倒了没有办法说一个人到了最悲愤的时候他就是无话可说比如死了亲人最悲的时候不是他哭的时候,而是眼泪都哭干的时候,是不是?但是,鲁迅先生又转过头来,他又说:“我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师:文章在三个地方分别讲了“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大家能发现这三个地方特别有所指吗?也就是说“我”写东西还是要写的,“我”为了什么要写?能把这三个点分析一下吗?这个是真正的阅读和理解啊,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生:我觉得第一个他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纪念刘和珍君的事迹:第二个是表明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惊醒世人:第三个是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写点东西希望人们铭记住这件事情所带来的一种教训师:好,基本准确除了第二个有一点问题,第一个、第三个说得非常好!你看看,作者写这句话的旁边分别有不同的句子,“这虽然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这表明作者要写一点东西,是要对死者表示悲哀和尊敬是要悼念死难的烈士,“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个“这样的世界”鲁迅先生在另外的地方是怎么表述的呢?“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要把“并非人间”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个旧中国改造成一个新的环境人文环境都非常好的真正的人间因此“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那么第二个“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什么意思呢?是要揭露凶残者的嘴脸!让人们看到我们改造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的文化,铲除邪恶的重要性,控诉段政府的暴行,抨击文人的阴险论调,揭露凶残者“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先生常常批评中国人善于忘记历史的教训,称之为“特别健忘”。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3)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方法,提高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提高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他人;(3)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3. 文中主题思想的阐述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与运用;3. 主题思想的抽象阐述与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修辞手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表达能力;4. 启发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 分析修辞: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组织讨论交流;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态度等;4.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5. 思考与批判: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环节中表现出的思考与批判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2)分享讨论成果,整体感知课文。

4.4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5 品读课文(1)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推荐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

6.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6.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语法、表达清晰度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 写作技巧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念刘和珍君》;2. 相关资料:刘和珍的生平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刘和珍的事迹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鉴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和写作练习。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二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刘和珍君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2、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解决练习2、3练习2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追求进步思想,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

是一位热血青年。

练习3明确:①爱国青年:包括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猛士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

(以刘和珍君为代表的)对他们的态度:尊敬、颂扬、激励。

感情:悲②反动派:段祺瑞执政府、流言家、当局者、有恶意的闲人对他们的态度:控诉抨击,揭露他们丑恶的嘴脸。

感情:愤、恨结合句子理解A、如:作者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为什么?明确:第一小节:“我实在无话可说”——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第四小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唤。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纪念刘和珍君》2课时

《纪念刘和珍君》2课时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 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 青年学生。
文章总共七个部分,可只有三个部分讲述了有关 刘和珍的事迹。联系文章题目,思考:鲁迅先生 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是述评”三一八” 惨案,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 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 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 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爱国青年
n 惮 dà 尸骸 hái
喋血 dié
殒身不恤 yǔn xù 荫庇 yì n
桀骜 jié ào
解释: 桀骜: 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黯然: 噩耗: 无端: 忧伤的样子。黯,阴暗。 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有开头没有结尾,指做事半途而废。 有始无终:
到处都有帮凶。羽翼,指帮凶。 广有羽翼:
①深味非人间的悲凉.
②在非人间显示”我”的最大哀 痛. ③痛悼死者,奉献 敬意. ④表 达自己的歉疚之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 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 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 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 一个尽头!

3此句用选择关系,看似客观,实则号
召人们在沉默中爆发。鲁迅《革命时代 的文学》:“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 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 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于反抗性的 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 由哀音而变为怒吼。”理解句中重点词语 Nhomakorabea四节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

在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孩,她叫刘和珍。

刘和珍是一位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女生。

在她的求学路上,她不仅努力学习知识,还积极参与爱国活动,为保护自己的国家、为了争取民族的尊严而奋勇前行。

然而,在一次惨烈的历史事件中,她不幸牺牲,但她的勇敢和爱国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今天的课文正是要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刘和珍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故事,感受她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问题一: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纪念谁呢?学生回答:纪念刘和珍君。

教师点评:是的,文章确实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体现了作者对这位英勇青年的敬意和哀思。

问题二:课文的结构有哪些部分呢?学生回答:有纪念缘起、刘和珍的事迹、"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等。

教师点评:不错!通过这些部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问题三:课文中作者想通过怎样的方式让人们铭记刘和珍君?学生回答:通过纪念文章来让人们铭记。

教师点评:是的,通过文章的铭记让人们记住刘和珍君,同时也提醒大家铭记历史,铭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明白了,我会根据您的要求为您重新输出在读文本深入分析环节,包括具体的问题和老师的点评意见。

三、再读文本、深入分析教师:现在让我们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

请各小组注意,我会提出几个问题,请你们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刘和珍君在文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第二个问题是:你觉得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方式突出了刘和珍君的牺牲精神?第三个问题是: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启示和警示?请各小组开始讨论。

爱国组回答:我们认为刘和珍君在文中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她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点评:很好!刘和珍君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时间:总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稿,配学案)
备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3、分析第三部分
1、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3、人物简介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以此来称呼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这是对他们的礼赞。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以匕首投枪式的犀利而名满天下,声震江湖,,江湖黑白两道闻之丧胆,步步惊心。

真所谓倚天一出,谁与争锋。

先生由于受黑色的熏染太多,总是千方百计的掩藏自己的容颜行迹,不想让对手看到自己的受伤的心灵,宁可像一个黑色的魔鬼一样,站在死敌的面前,让他们感到如坐针毡,无地自容。

像纪念刘和珍君这样大袒露、大悲怆、大流泪、大嚎叫、大滴血、大矛盾,实属罕见,此祭文只能反复诵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进入鲁迅的凝练沉郁,翻滚回旋的内心世界。

师:出示民国时候女大学生的照片,其中有著名才女林徽因的照片。

师:这些是当时女神级的人物。

民国时的女生有什么特点?生:当时女生的打扮以黑白为主,很朴素。

白衫黑裙,生:像中国水墨画中的人物,很自然,不造作,师:黑白,最常见的色彩,是如此的协调,美丽。

白面黑发,白衫黑裙,白袜黑鞋。

你都会觉得那是一种美,一种纯真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永恒的美。

作家孔庆东这样热烈的歌颂,那美中包含着太多的快乐与哀伤,理想与幻灭,刚强与柔弱,激越与平静……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美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一般,几乎是不可再现的。

师:阳光依旧浪漫,花儿正在怒放,青春如此妩媚,美好正被憧憬,有谁能料到,罗网正在张开,恶魔露出狰狞,八十八年前的春天,是如此的寒冷和罪恶。

刺穿耳膜的警笛,寒光闪闪的大刀,阴森怕人的棍棒,还有呼啸四飞的子弹,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在鲜血迸裂中凋谢,温和清婉的微笑,在魔鬼的笑声中化做冰冷。

目不忍视的惨像叠加,耳不忍闻的流言中伤,你忍无可忍,横眉冷对,写下了3月18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诅咒,写下了祭奠青春消逝的不朽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老师全文朗读,此文必须要全文朗读,慢慢的,学生跟着朗读,走进鲁迅)师:读完这篇用血泪写成的祭文,老师想起了1999年《南方周末》的一段新年献词(师生共同朗读,出示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珍惜友谊。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探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收阅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鲁迅对她的评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 (文字)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 (文字)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文字)(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师:第二段话中的“生活艰难”是指刘和珍,还是作者自己?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生1:当然是刘和珍了。

师:为什么?生1:刘和珍是学生,学生靠家里供给学费、生活费,自然“艰难”。

师:大家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吗?(全体学生思考后一致说“找不到”。

)生2:文章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刘和珍“生活艰难”的具体内容,如果“生活艰难”是指刘和珍,那么它前面的定语“这样”指代什么就落不到实处。

生3:如果“生活艰难”的陈述对象是刘和珍,那么“然而”后的分句就变成:“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这个句子不通。

生4:只有说成“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才通顺,但是作者没有这样说,可见“生活艰难”不是指刘和珍而言。

(全体学生认同生2、生3、生4的看法。

)师:那么“生活艰难”就指作者自己了。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生5:“这样的生活艰难”指上句中的“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作者的意思是说,“我”编辑的期刊因为往往中途被查封,所以一向销路不好,订数很少;这对以办刊物来维持生计的“我”来说,确实是“生活艰难”。

所以,“生活艰难”指作者自己。

师:本段第一句话“这是我知道的”中的“这”指代什么?它和下文是什么关系?生6:指代上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就是程君说的“刘和珍生前就爱看先生的文章”。

生7:下文“凡我所编辑的期刊……”是对本段第一句话的解释,意思是说,在“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这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从订单里发现,在“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人中就有刘和珍,因此我知道她爱看我的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尊重和赞美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介绍。

- 刘和珍君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 刘和珍君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处世之道。

3. 教学准备•教材:教科书、课件、故事书和相关阅读材料。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板书工具:黑板或白板。

4.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引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第二步: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包括他的成就和经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刘和珍君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刘和珍君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及其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展开讨论。

第四步:学习刘和珍君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处世之道•通过阅读刘和珍君的相关文章和故事,学生们对刘和珍君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处世之道进行深入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刘和珍君的优点和特点,如诚实、正直、勤奋等。

第五步:总结和延伸•对刘和珍君进行总结,强调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鼓励学生深入阅读相关资料,并写一篇关于刘和珍君的短文。

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写作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于刘和珍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

6. 参考资料•刘和珍君相关文章和故事。

•相关历史资料和书籍。

备注:本教学案以Markdown格式输出,可用于课堂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获奖课例教学实录(第2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获奖课例教学实录(第2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第2课时)——再现场景,以景激情一课前导入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们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

二第四、五部分学习1 初步感知内容,巩固字词(学生自读,大约3分钟,趁此时间,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字词。

)师:请大家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与书写。

尸骸喋血屠戮攒射言简意赅间谍擢发难数骇人听闻光碟戳穿攒钱生辨析(略)2第五部分学习⑴再现场景,以景激情师:我们今天调个个儿,先学第五部分。

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生:写的是刘和珍、张静淑等人是如何遇难的,作者对她们的勇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师:对。

这部分是写受伤遇难经过,作者用了“伟大”一词来评价这几位女子的勇气与从容。

请大家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向大家描述这几个人的死伤具体情况呢?生1: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对事实了解得更清楚。

生2:是为了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师(追问):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可以有多种方法,在这儿,作者没有写混乱的场面,没有特写几个女子遇难时的勇敢,也没有直接写反动派的疯狂屠杀。

字里行间,我们感受不到喧嚣、鼎沸,作者为什么不写那些?那些不是会使场面更盛大、更逼真吗?生3:本文的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场景并不是本文的写作重点。

师:那么,在第四部分第②自然段,作者究竟想侧重表现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生4:鲁迅先生侧重写了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的死亡、受伤情况。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刘和珍被枪击的句子。

生读:“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师:请大家注意“背部”这个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s生1:开枪人在刘和珍的后面,刘和珍没有察觉到。

生2:她们是去执政府请愿的,段祺瑞政府已做好了部署,作者在本段说“罗网”,背部中弹,说明不是正面冲突。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通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通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通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和尊重父母,并让他们明白生命是短暂而珍贵的。

2. 启发他们珍惜父母,面对父母预早离去,需要有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境界。

3. 鼓励儿女们用爱心及真挚的思念纪念和守护父母的灵魂。

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1.老师出示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让学生读,并放出一段漂亮的音乐,中断时间让
学生小组讨论,以感受父母亲爱。

2.进行文章解析,老师归纳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文章中几个要点,让学生
归纳文章中提到的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及影响:
(1)父母用爱养育子女;
(2)父母给自己的劳动和牺牲让子女有一个好的环境;
(3)子女念念不忘父母的付出;
(4)子女必须变得强大,回报父母。

二、课文细节研究
1. 学生分角色读全文,并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细致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父母
子女关系的崇高精神,家庭的牺牲与永恒的爱。

2. 师生上下互动,提の学生要把文章所讲的爱和牺牲,实施到自己的生活里去。

三、感悟环节
激发学生的心灵,好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去进一步感受和体验父爱的温暖,唤
醒子女对父母的应有的尊重和爱的感情,不仅要对父母表达爱,而且要用实际行动表达爱。

四、总结环节
1.让学生总结《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主人公许修文生活中对父母的爱,并把文章
所蕴含的关系取得实践规范。

2.老师结束本节课,激发学生用心细致去完成珍贵父母付出的每一件事,爱生活,爱
父母。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讲读二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第一课时导入课文: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后我们还将学习他的杂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背景介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走第一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问: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

(见教材)问: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悲哀--悲愤--出离愤怒)第二步: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问: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

(见教材)如:“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

问: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问:请学生们概括思路。

(见前面)关于惨案的意义:问: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

(见教材)问: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

小结:全文的思路是: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布置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二、四部分。

第二课时检查作业:请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理清局部思路:第一步:把握句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梳理刘和珍的事迹,概括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2 作者对刘和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勾画关键词语,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刘和珍的事迹,概括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难点】培养学生梳理概括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分析、讨论、迁移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但记忆却是越来越清晰。

那一天,阳光如此灿烂;那一天,人潮如此汹涌;那一天,青春如此妩媚;那一天,枪声如此清脆。

那一天,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她才22岁啊,如花似玉的年龄,诗与歌的年龄。

但是她如许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

我只知道,她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自幼丧父,家境清贫。

我可以想见她的勤劳,她高超的针线与厨艺,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她在一盏如豆的灯下读书到天明。

191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刊的编辑。

我在图书馆以及网上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她的文章,但我猜想,她的文字必不同于卓文君,不同于薛涛,不同于袁枚的女弟子们。

蕴藉中有锋芒,温婉中有热情。

这就是她吗?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通过揣摩语言,把握刘和珍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我们的哀思。

(二)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问1:快速阅读文章三、四、五部分,勾画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圈点勾画)明确:事迹①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②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③“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④“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⑤始终微笑,态度温和问2:找出描写后,请同学们用“描写什么时候的刘和珍,是怎样的性格”这样的句式概括。

(分析、讨论)明确:这是(第一次见面)时的刘和珍,是(勇敢、友善)的刘和珍。

这是(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是(善良乐观)的刘和珍这是(请愿)时的刘和珍,是(勇敢)的刘和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师:任何作家的作品总是在情感平静下来,然后进行创作,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长歌当哭,艰于呼吸视听的文字,文字大量充斥了鲜血,红色的液体在他的头脑中始终出现,在文中我们可以找出血的字眼(学生可以迅速找出,共10处)
师:当时社会上的各类人,对这次流血的态度是怎样的?先说说文中出现了哪些人?
生:文人学者,
师:注意前面的修饰语
生:所谓的文人学者。

生:真的猛士,还有庸人
生:杨荫榆女士,刘百昭,段祈瑞政府。

生: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

师:总结起来就是
生:当局者流言家、中国女性。

师:流言家这个词太妙了,属于鲁迅制造。

制造流言居然能成家的,这也是一种能耐。

强烈的讽刺。

哪些是流言家?
生:有恶意的闲人,
师:也就是
生:所谓的文人学者。

师;那么无恶意的闲人是
生:庸人。

师:我们来看看当局者和流言家的表现
生:而此后几个所谓的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注解告诉我们指陈西滢称学生和群众是受人利用,
师:言外之意
生:学生的死亡咎由自取,为执政府开脱罪行。

生:当局者和流言家相互勾结,是狼狈为奸
生:说他们是暴徒,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
师;朗读第四部分中两个表示转折的但(学生朗读,充满愤恨),对,这些凶手从幕后走到幕前,(师生激情朗读朗读惨象一节)
师:这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文字,哪些词语要重读,铿锵有力而沉痛(学生体会,反复朗读)师:两者比较,谁更可恶?
生:流言。

师;鲁迅对反动政府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一向是凶残的,视民如草芥。

然而更感到痛恨的是帮凶,鲁迅对这些流言家有精彩的描绘:(出示自在黑暗中,偏说不知道,替暴君奔走,却以局外人自居,满肚子怀着鬼胎,而装出公允的笑脸。

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

)真是入木三分。

生:当局者制造的惨象和反动文人散布的流言。

用武力和用言论控制老百姓。

师:数千年来统治者杀戮百姓有时用钢刀,有时用软刀,这样继续维持,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生:爆发!
师:无论当局者怎样残暴和流言家何等的污蔑,“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饱含鲁迅先生无限的痛心和殷切的期望,这既是对敌人的警告,也是对民众的号召,号召民众起来摧毁这黑暗、腐朽的社会。

人们真的要活下去,就应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只有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们才是真的猛士。

什么是真的猛士?鲁迅的回答
——
生: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地鲜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