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下

合集下载

选择题经济学

选择题经济学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1.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创办的全国性教育经济学的学术刊物是A.《教育经济研究》 B.《教育与经济》C.《经济与教育》 D.《教育与经济研究》2.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之间的关系是【】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正弦比例关系D.余弦比例关系3.舒尔茨认为,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财产、劳动、金钱以及时间的能力是【】A.处理时间的能力 B.处理劳动条件的能力C.处理金钱的能力 D.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4.在影响教育的个人需求的动因中,人们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个人素质的审美水平的需求是A.社会地位需求 B.审美生活需求 C.精神生活需求 D.求知生活需求5.与工业经济不同,衡量知识经济的效率标准是【】A.劳动生产率 B.知识生产率 C.资金增长率 D.人口增长率6.目前,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中,特殊培训所需的费用来自于【】A.工厂 B.职工本人 C.工厂和职工本人 D.国家拨款7.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是【】A.升学 B.就业 C.科研 D.管理8.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国防经费支出属于【】A.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 B.非生产性基本建殴投资C.社会消费 D.补偿消费9.在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中,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富态指标 D.势态指标10.直接影响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的指标是【】A.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支出的比例B.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增长率C.义务教育投资总量D.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1.教育成本中,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是【】A.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B.教育个人间接成本C.教育社会直接成本 D.教育社会问接成本12.提出教育经济效率计量的实用性指标体系的我国学者是【】A.刘道玉 B.韩礼 C.厉以宁 D.文达13.教育规模的理想类型是【】A.规模过大成长型 B.规模适度萎缩型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适度稳定型14.西方经济学中,用于计量各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反事实度量法,最早运用于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15.中国国家教委规定,高中教师应具有的文化水平为【】A.高中文化水平 B.大专文化水平C.大学本科文化水平 D.教育硕士文化水平16.首先在经济学领域提出“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是【】A.舒尔茨 B.丹尼森 C杜威 D.熊彼特17.经济部门中,由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被称作经济部门的【】A.级别结构 B.程度结构 C.劳动技术结构 D.人员结构18.在教育投资比例的计算方法中,能够反映各国对教育投资重视程度的计算方法是A.纵断面历史分析比较 B.横断面分析比较C.横断面历史分析比较 D.纵断面分析比较19.费希洛认为,对于农业地区的学生来说.从事农业劳动的年龄应为【】A.10岁 B.11岁 C.12岁 D.13岁20.为了发挥学校教育经济效率,学校资源不能因为学生人数少而减少某些资源的利用,反映了教育资源利用的【】 A.不可分性 B.有限性 C.适当性 D.整体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韪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A.电子革命 B.蒸汽机革命 C.电气技术革命D.信息革命 E.后现代革命22.考察我国教育级别或教育程度的指标有【】A.在校学生人数 B.入学率C.全社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D.成人业余教育人数E.文盲率23.反映教育投资比例的静态指标包括【】A.教育投资占社会总产值比例 B.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C.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D.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E.人均教育投资24.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经济效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A.质量转换系数法 B.函数计量法 C.文达先生计算法D.科恩计算方法 E.科斯塔年计算方法25.形成教育规模经济的条件包括【】A.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B.教师的水平 C.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D.教育管理者的索养 E.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是【】A.斯特鲁米林 B.弗里德曼C.克里克 D.舒尔茨2.西方国家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是【】A.《人力的资本观》 B.《论最佳投资标准》C.《教育费用》 D.《教育与投资增长》3.“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个论断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 B.恩格斯C.列宁 D.毛泽东4.“年龄——收入,,曲线的提出者是【】A.沃尔什 B.舒尔茨C.贝克尔 D.斯特鲁米林5.教师、行政人员、工勤人员以及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即是【】A.教育人力结构 B.教育投资结构C.教育类别结构D.教育级别结构6.直接受劳动力职业结构影响的是【】A.教育投资的发展变化 B.教育布局的发展变化C.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D.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7.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的【】A.布局结构 B.产业结构C.分配结构 D.消费结构8.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其工作岗位上能够持久地发挥效用,这表明教育投资具有【】A.周期长的特点 B.弹性大的特点C.长效性的特点 D.间接性的特点9.构成教育投资的主要部分是【】A.教育科研费 B.教育公用费C.教育基建费 D.教育事业费10.一个国家教育投资总量的上限取决于【】A.该国的受教育人数 B.该国的人口总数C.该国的经济实力状况 D.该国的教育发展速度11.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和公共性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是【】A.个人 B.社会C.企业 D.政府12.为了确保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许多国家都提出了义务教育【A.收书本费的标准 B.收学费的标准C.收杂费的标准 D.免费性原则13.公式:×l00%用于计量【】A.教师利用率 B.教师潜力率C.教育资源利用率 D.专业教师利用率14.单位学生成本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表明【】A.教育规模不经济 B.教育规模经济C.教育规模过大 D.教育规模有限15.西方学者认为,计算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是【 lA.现值折算法 B.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C.劳动简化法 D.费用——效益分析法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世界上最早通过分析劳动者的年龄、工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来论述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论文是【】 A.《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B.《人力资本论》C.《教育投资收益率》 D.《教育与收入》2.在教育经济学形成时期,欧美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人力资本理论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个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 B.列宁C.马克思 D.恩格斯4.“复杂劳动等于多倍或自乘的简单劳动”,持这个观点的理论是【】A.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B.沃尔什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C.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D.韦锥的教育经济学理论5.舒尔茨用“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估算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额中,教育作出的贡献约占【】A.20% B.25% C.28% D.33%6.“年龄——收入”曲线的提出者是【】A.沃尔什 B.舒尔茨 C.贝克尔 D.斯特鲁米林7.强调劳动力个性特征培养的一种人力资本理论是【】A.筛选假设理论 B.社会化理论C.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D.经济增长理论8.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这个概念的国际组织是【】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C.世贸组织 D.世界卫生组织9.经济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A.专业结构 B.级别结构 C.禅传结构 D.形式结构10.一国教育投资总量的上限取决于该国的【】A.决策者的意志 B.经济实力的状况C.教育规模的大小 D.人口基数的大小11.从用途划分来看,教育事业费中占主要部分的是【】A.基建经费 B.公用经费C.科研经费 D.人员经费12.集权制国家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是【】A.政府 B.企业C.个人 D.家庭13.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住宿费、交通费和生活差距费等构成家庭和学生个人的【】A.教育间接成本 B.教育直接成本C.教育精神成本 D.教育物质成本14.计量教师潜力率的公式是【】15.教育纯收益的计算公式是【】A.教育成本总额一教育收益总额 B.教育收益总额一教育成本总额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从学科的发展历史上考虑,教育经济学研究著作的大量出现是在【】A.学科萌芽阶段 B.学科形成阶段C.学科发展阶段 D.学科繁荣阶段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认为生产劳动是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劳动,其对生产劳动考察的角度是【】 A.扩大了的概念角度 B.简单生产劳动角度C.社会关系角度 D.人员结构角度3.人力资本就是【】A.人口交流投资 B.人口教育投资C.人口保健投资 D.人口质量投资4.教育供给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A.教师供给 B.教育资源配置C.教育单位成本 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5.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所遵循的三个原理中,其核心是【】A.人员素质理论 B.物质稀缺原理C.收益递减原量 D.集合生产函数理论6.市场经济是没有边界的,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特征是【】A.服务经济 B.网络经济 C.开发经济 D.动态经济7.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各系统的排列组合以及物质结合的方式是【】A.系统 B.结构 C.类别 D.顺序8.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被称为【】 A.教育效益 B.教育效率 C.教育投资 D.教育规模9.人口密度稀疏、分散.平均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投资比例就会【】A.缩小 B.增大 C.守衡 D.消失10.能够反映基础建设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的教育投资比例是【】A.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B.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与国民收入固定资产积累额的比例C.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D.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1.在计量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的方法中.常用于对生均教育事业费进行计算的方法是A.估算法 B.余算法 C.实算法 D.匡算法12.经济学上将投入和产出之比称作【】A.效益 B.效率 C.效度 D.投资13.规模经济问题的提出者是英国人马克西和【】A.丹尼森 B.布鲁姆 C.西尔伯斯 D.李嘉图14.对一定时期内由于新增加的教育成本而增加的教育收益进行计算.其公式是A.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 B.教育边际收益计算公式C.教育平均收益计算公式 D.教育报酬计算公式1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复杂性 B.主导性 C.迟效性 D.长效性16.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沦文发表于【】A.1921年 B.1922年 C.1923年 D.1924年l7.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消失的企业边界:移动让企业无处不在

消失的企业边界:移动让企业无处不在

企 业 商 务 已经 进 入 移 动 时 代 。 打 破 运 营 和 管 理 的 时 空 限 制 ,提 高 了 决 策 效 率 和 服 务 水 平 ,保 持 企 业 业 务 连
续 性 和 一 致 性 ,这 便 是 移 动 带 给 企 业
的价值和改变。麓
2 1 12 中国信息化 29 0 11 .O l
连续 性 。
公 司 管 理 者 的 出差 问题 ,一 个 审 批 流 程 的完 成 可 能 需 要 一 周 的 时 间 ,有 了 移 动 应 用 后 .他 们 在 任 何 地 点 任 何 时 间都 可 以完 成 审 批 .这 不 就 是 流 程 加 速 器 ”吗 7 “ 息 价 值 放 大 器 ” 信
医护 人 员之 间信 息 沟通 不 够及 时 , 医生不 能 实 现
昂贵 、质 量要 求 高 、而且 需要 反 复使 用等 特点 ,
因此 实 现钻 井物 资的 单件 管理 无 疑是 每个 油 田都
在追 求 的 目标 。 位 于 新 疆 库 尔 勒 市 塔 里 木 油 田是 由工 程 技 术部 负 责提供 和 管理 钻井 物 资的 ,他 们部 署 了钻 井物 资 单件 管理 信息 系统 来建 立 每件 物资 的运 行 历史 ,从 而 实现 单件 管理 ,提 高 事故 责任 界定 的 透 明度 。然 而 ,他们 遇 到的新 麻烦 是 ,与 传统 批
P 0 移动让企业无处不在 3 P 4 移动展业阳光人寿延续创新基 因 3
P 6 移动互联 ,联想整合云+ 3 端
企 业 信 息 化 正 日益 深 入 .许 多企 业 已先后 实施 了0 C M、E P T A R R 等l 系

的 企 业 ,应 用 也 从 传 统 的 需 求 和 执 行

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企业边界理论评述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高科技产业中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同时各种形式的混合性治理形式,如企业间联合体和风险投资急速发展,企业边界进一步模糊,这种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边界的激烈讨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规模经济(生产)来解释企业扩张的机理,涉及到企业边界的制约因素。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而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

穆勒从节约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角度论述规模生产,探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马歇尔在对工业组织问题进行分析与考察的过程中,系统论述了大规模生产对工业的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的概念,并由此推演出被称为“马歇尔冲突”的命题,只有通过改进组织才能有效解决这种“冲突”。

虽然钱德勒没有明确提出企业边界的概念,但他研究发现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是效率。

针对有人提出垄断是决定企业规模的最终原因这一论断,他指出效率提高与否是企业能否成功进行一体化的关键标准。

该观点实质上阐述了企业规模边界问题。

当企业规模边界扩张不能产生效率时企业应停止扩张活动,从而确定其规模边界。

因此,其结论就是企业的规模边界是由其效率决定的。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评述科斯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采用标准的新古典分析方法,对新古典企业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价格机制不是唯一的,企业也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科斯用市场机制需要交易成本的理论,较为成功地解释了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原因,比新古典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继而,他用交易成本概念解释了企业规模的大小:当追加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

因此,企业规模被界定在这样一个定点: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近期的交易费用经济学重新回到了科斯的观点上:将交易费用与组织成本结合起来分析企业边界。

申论范文欣赏:知识经济的价值 生意之外的意义1500字

申论范文欣赏:知识经济的价值 生意之外的意义1500字

申论范文欣赏:知识经济的价值生意之外的意义1500字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融合,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核心资产,以知识创新为动力,以知识转化为价值,以知识服务为目标,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知识经济的价值和意义,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知识经济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

知识经济将知识作为相对稀缺的资源,并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创造、应用和转化,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效益。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知识经济带来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质量。

同时,知识经济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可以说,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知识经济的价值还体现在社会方面。

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

知识经济提倡创新和创业精神,鼓励个人和团体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价值。

这种思维方式的普及和推广,改变了人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身潜能的释放。

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融合和共享。

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人们可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的共赢和共享。

此外,知识经济的价值还体现在文化方面。

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的兴起。

知识经济的主要动力——知识创新,需要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这就要求人们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接纳新观念和新文化。

知识经济使得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碰撞。

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企业边界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边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 2011年6月75企业边界的影响因素分析张 林(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摘 要:随着技术改革创新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为了扩大其企业规模获得更大的收益,往往采取合并的方式。

这种合并以及一体化的方式,大大的模糊了企业的边界,企业边界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容易划分。

在这种环境下,本文研究和分析影响企业边界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企业边界的划分提供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字:企业边界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6—0075—01 一、引言企业边界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自科斯《企业的性质》以来,如何认清企业生产与交易的本质属性,划定企业与市场两种资源分配方式的界限,以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企业边界,成为理论界以及企业家们思考的前沿课题。

二、企业边界理论自亚当·斯密开创古典经济学以来持续不衰。

企业的边界如何确定等许多经典企业理论难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们,并激励他们努力寻找其中的答案。

新古典经济学派在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下,企业被简化为一个投入产出的转换器,企业的边界主要是由生产中的技术因素决定。

1937年科斯发表名著《企业的性质》,用交易成本解释企业的概念。

以德姆塞茨和阿尔钦为代表的产权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内部的激励结构问题,认为企业其实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在团队生产中,一个人存在着偷懒的可能,因此设立监督者成为必要。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姆森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交易成本。

三、影响企业边界的外部因素 (一)技术进步技术影响企业边界的演进,并选择与技术类型相匹配的企业规模。

首先,企业使用的技术设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次,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转变。

第三,企业生产周期缩短,生产和配送速度加快,库存减少,质量提高;企业组织战略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产品开发和设计越来越倾向于顾客、供应商和员工之间的网络化合作。

企业边界理论分析论文

企业边界理论分析论文

企业边界理论分析论文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在古典经济学中,对企业边界的认识基本围绕在专业化和分工所产生的企业规模扩大的水平上,此时企业边界也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规模概念。

亚当•斯密1776年在其《国富论》中非常重视专业化和分工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虽然斯密的理论没有直接给出企业形成和扩张的原因,但是认为分工与企业的形成及扩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术,这种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企业规模自然也在进一步扩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马克思也十分重视分工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他指出,协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认为企业规模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技术手段。

当企业把它的主要任务放在努力生产劳动产品而满足社会对产品需要的时候,企业与市场的作用方式就显得单一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企业边界也是非常清晰的。

这是因为市场的需求量过大进而使企业与市场联系的媒介仅仅只有企业的劳动产品,或者叫商品。

这样,企业的真正形象也被市场上的商品的用途和数量所取代,使它成为被掩盖在商品背后的“黑箱”。

对于这样的“黑箱”,它的存在与否以及它边界的形式及形状与使用商品的消费者来说是毫无关系或者说是关系不大的,而且对于生产劳动产品的企业本身来说也觉得企业形象对它们生产和销售的关系不大。

这就使得企业边界曾经一度被管理学家,进而被经济学家忽视或者不予理睬的重要原因。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在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体系运转的中心问题是一个经济体如何在给定的技术和偏好条件下来配置资源。

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分析,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

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上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上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上)2012年10月31日15:47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第2期作者:龚晓瑾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4 摘要: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论证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市场之间边界模糊性的问题时,得出企业边界不存在的结论,并从而否认知识经济条件下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

同时,以企业边界的存在为基本假设前提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作为研究企业边界的主流理论,却未能对企业边界不存在观给予正面的回应。

针对这种研究现象,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不存在观的主要论据进行评判是必要的。

关键词:知识经济,分布式知识,企业边界一、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归纳近年来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的存在性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边界消失观成为了二十世纪末以来组织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对此,学者们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依据。

例如,Brusoni就指出,由于知识变得更为分散,越来越多地掌握在知识员工手中,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1]根据哈特和威廉姆森有关管理者权威的边界等同于企业的边界的定义[2][3],必然得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存在的结论。

其典型论据可归纳为一点,就是以分散知识与企业权威不相容为依据,否认企业的存在,进而也否认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

另外,Jensen and Meckling[4]、Nonaka和Takeuchi[5]、Grant[6]、Sautet[7]以及Grandori[8][9]等学者则是或明确或隐含地把哈耶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效率的辩论中得出的集中式的资源分配受分布知识的性质约束的基本论点应用到了企业组织的分析上,认为集中协调机制,包括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在分布知识的条件下可能会失败。

因此,集中协调机制除了在很小规模的企业外,在大企业中没有理由存在。

其中,Grandori的论述最系统也最具代表性。

Grandori等学者以分布知识与企业权威的不相容为由,否认企业边界存在的现实性。

全国部分报刊经济类文章目录索引

全国部分报刊经济类文章目录索引

促 进 产业 结 构 战 略 性 调 整 的税 收 政 策 取 向/ 周 波
服务 业与居 民消费的逻辑关系及税 收政 策选 择
/ l群 麻
会计准则 国际趋 同效 果的影响 因素及研究框架
探 讨 / 雪 娇 孙
区域 税收分配简论/ 靳万军
我 国《 政府采购法》 实施 效果考察/ 章
经 济 管理

明 钰
区域 税收分配效率探讨/ 王久瑾
/ 崔景 华 李 浩研
李晓 波
2 1 。 022
碳税与能源税之制度协调模式分析 我 国环境税收立法模式现则/ 京 肖
灾 后 1本 的 税 制 改 革 / 向红 3 唐
经济学家 2 l . 02 2
中国物 价上涨是货币超发引起 的吗?/ 家智 张 谢 资源禀赋 、 区位条件 与区域 经济发展/ 陈 耀 陈
低碳 经济背景下 国际碳金融市场及 风险研究/ 林 孙天华
经 济 问题 2 1 . 02 2

完 善农 作物 良种补贴政策 的几点建议/ 张淑杰
涉外税务 2 1 . 02 2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 、 效及其障碍/ 玉香 绩 潘
韩克勇
构建促进居 民收入合理分 配的税收体系
/刘 怡 缪 思
中国创 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 响的实证研究/ 陈雨柯 基 于模 糊多准则决策方法 的产业集 群政策评 价/ 严 飞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李 / 陈秀梅

我 国债券 市场信用风险管理 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制度条件 、 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 司市 场价值 / 李海 荚 毕晓芳 控制权 收益与公 司融资方式 的选择/ 向冠春 演化博弈 视角的会 计准则变迁诠释/ 盖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环境分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使市场营销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贸易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及地区间的距离,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经济也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大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跨国公司作为市场营销主体,它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目标市场的市场营销活动,正深刻地影响着目标市场国的产品、消费乃至管理,其所推崇的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正日益渗透,它不仅使企业受到剧烈冲击,甚至使目标市场国的经济与贸易政策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境外投资经营已由原来的新建投资向兼并收购方向发展,全球战略联盟逐渐形成。

随着全球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全球化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产生了新的制造规模优势。

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使企业在上、中、下游产品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产品生产、消费在地域特征和时间上的差异逐渐消失。

可见,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日益突出。

首先,环境立法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出现。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措施并实行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环境标志,采用绿色包装,对农产品和食品实施严格的绿色检疫制度。

对一些污染环境或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出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或出口,有的甚至是实施贸易制裁。

许多国家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还通过经济手段给予配合和诱导,通过税收手段来抑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的损害。

其次,绿色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随着环境立法的推行,环境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正在迅速发展,各国都把环保视为朝阳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

科技型创新企业界限模糊化问题研究

科技型创新企业界限模糊化问题研究

科技型创新企业界限模糊化问题研究科技型创新企业是指以创新、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它与传统企业相比,具有更快的技术迭代速度、更高的风险投资需求、更长的产品研发周期和更高的市场需求敏感度。

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科技型创新企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竞争力,成为了摆在科技型创新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科技型创新企业背景科技型创新企业源于西方,70年代开始兴起。

80年代中期以降,科技型创新企业已日臻成熟,并在西方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尽管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兴起,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但科技型创新企业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逐渐形成了一股新风潮。

二、科技型创新企业的界限模糊化状况科技型创新企业是指以技术为根本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传统企业则以生产和销售为主导。

但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科技型创新企业仅仅依靠技术和研发能力并不能赢得竞争。

同时,传统企业在更好地利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研发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另外,很多科技型创新企业也开始涉足到传统领域,比如,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大获成功,阿里巴巴进入到电商和物流领域等。

这些企业的扩张也进一步模糊了科技型企业的边界。

三、科技型创新企业应对策略1、加强自身技术研发与创新在技术创新剧烈发展的今天,科技型创新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向前推进并不断提升自己,保持在技术领先者的位置上。

2、与传统企业合作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下,科技型创新企业也需要从单打独斗的模式中跳脱出来,着重与传统企业进行合作,并通过合作不断地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3、转变经营模式与合作共赢类似,科技型创新企业正逐渐转为一种协作、共生的经营模式,将注意力放在提供一流的服务、解决客户需求上,力求做好“技术 + 运营”的融合,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形式。

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跨界内涵价值主张视角

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跨界内涵价值主张视角

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跨界内涵:价值主张视角刘嘉慧,高山行(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收稿日期:2020-03-23 修回日期:2020-05-20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9Y J A Z H 0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 J C 630072)作者简介:刘嘉慧(1994-),女,河北沧州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高山行(1963-),男,陕西兴平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㊁创新管理㊂摘 要:数字技术加深了企业对于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跨界成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战略,并呈现出深度融合异质性要素以创造新价值的特点㊂围绕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跨界呈现出的特点,提出基于价值主张的跨界内涵,认为跨界是不同价值主张相互渗透㊁融合形成新价值主张的过程,并借用吸收能力理论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对跨界过程进行详细描述㊂此外,根据跨界内涵将跨界现象分为多主体多价值主张相互影响㊁双主体双价值主张单向影响㊁单主体多价值主张融合3大类,并分别选取案例对每个类别进行过程分析,深化对跨界内涵的理解㊂最后,从影响跨界的前因㊁跨界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障碍以及深化跨界案例研究3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㊂关键词:数字经济;企业跨界;价值主张;案例分类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200306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中图分类号:F 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1-0063-08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E n t e r p r i s e B o u n d a r y S p a n n i n g co n n o t a t i o n i n D i g i t a l E c o n o m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b a s e d o n V a l u e P r o po s i t i o n L i u J i a h u i ,G a o S h a n x i n g(S c h o o l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X i 'a n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 71004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D i g i t a l e c o n o m y h a s d e e p e n e d t h e c o m p a n y 's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n e e d s o f c u s t o m e r s ,a n d b o u n d a r y -s p a n n i n g ha sb e -c o m e a n e w s t r a t e g y f o r e n t e r p r i s e s t o m e e t c u s t o m e r n e ed s a n de n h a n c e t h e i r o w n c o m pe t i t i v e n e s s ,w h i c h p r e s e n t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f d e e p i n t eg r a t i o n a n d v a l u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i m i n g a t th e s e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t h i 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a b o u n d a r y-s p a n n i n g c o n n o t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v a l u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I t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b o u n d a r y s p a n n i n gi s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m u t u a l p e n e t r a t i o n 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d i f f e r e n t v a l u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s t o f o r m n e w v a l u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s ,a n d u s e s t h e k n o w l e d ge t r a n sf e r p r o c e s s i n a b s o r p t i v e c a p a c i t y t h e o r y t o d e s c r i b e t h e t r a n s b o u n d a r y p r o c e s s i n d e t a i l .I n a d d i t i o n ,a c c o r d i ng to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b o u n d a r y -s p a n n i n g p h e n o m e n a a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c a t e g o r i e s :t h e m u t u a l i n f l u e n c e o f m u l t i -s u b j e c t a n d m u l t i -v a l u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s ,t h e o n e -w a y i n f l u e n c e o f d u a l -s u b j e c t a n d d u a l -v a l u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s ,a n d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s i n g l e -s u b je c t a n d m u l t i -v a l u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s .C a s e s a r e s e l e c t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r o c e s s of e a c h c a t eg o r y ,s o a s t o d e e p e n th e u n d e r s t a n di n g of b o u n d a r y -s p a n n i ng .F i n a l l y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h di r e c t i o n s a r e p r o p o s e d f r o m t h r e e a s pe c t s :t h e a n t e c e d e n t s t h a t af f e c t t h e b o u n d a r y s p a n n i ng ,th e l e a r ni n g b a r r i e r s i n t h e b o u n d a r y -s p a n n i n g p r o c e s s ,a n d d e e p e n b o u n d a r y s p a n n i n g ca s e s t u d i e s .K e y Wo r d s :D i g i t a l E c o n o m y ;B o u n d a r y -S p a n n i n g ;V a l u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C a s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0 引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给经济结构优化带来了深远影响, 大智移云 (大数据㊁智能制造㊁移动互联㊁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也使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㊁同质化㊁单一化向差异化㊁个性化㊁多元化升级㊂消费结构升级对提升供给端效率和水平产生倒逼作用[1],企业生产更加关注消费端需求㊂数字新技术发展同样使企业价值创造方式由以企业为主,向以顾客为核心转变[2]㊂在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不再提供单一的商品,而是围绕顾客需求提供一种以产品(有形或无形)为载体的 解决方案 [3]㊂纵观当前商业实践,企业纷纷跨越熟悉的领域,通过整合不同行业内资源满足顾客需求,提升竞争优势㊂换言之, 跨界 已经成为企业应对挑战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战略[4]㊂例如,凭借团购业务起家的美团,围绕为顾客吃喝玩乐提供价值的理念,横向跨越外卖㊁娱乐消费和出行3大领域,构建了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消费体系,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第三家市值跨过千亿美元门槛的互联网公司㊂在学术界,众多学者已从不同理论视角(交易成本㊁身份认同㊁资源基础等[5])探索了企业边界特点,并初步探究了跨越边界对企业绩效与创新产生的影响[6],然而现有研究对于数字经济环境下的跨界内涵还存有争议,缺少较为统一的认识㊂这种争议出现的根源在于,跨界已不只是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或应对环境变化,数字经济发展赋予了跨界更加丰富的内涵,使其具备了通过深度融合异质性要素创造新价值的特点㊂虽然已有研究初步刻画出跨界的新特点,但并未明确依据呈现出的新特点对跨界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使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跨界内涵缺少一个系统性的分析视角㊂跨界呈现出的新特点与数字技术发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密切相关,数字技术促使企业更接近终端用户并加深了企业对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关注[7-8],而跨界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新手段㊂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关注能从其价值主张中反映[9],同时企业通过跨界实现价值创新的过程也体现在价值主张的变化中,因此,价值主张是分析企业跨界内涵的核心要素㊂鉴于此,本文从价值主张视角探索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跨界内涵,在理论上,结合已有研究与跨界呈现出的新特点,深入剖析跨界内涵;在实践上,结合典型案例阐明跨界类别及特点㊂1数字经济环境下跨界概念与实现过程1.1跨界内涵变迁:从 纽带 到 价值创造跨界相关研究由来已久,自C o a s 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探讨企业边界后,众多学者对企业层面的边界跨越行为进行研究㊂这类研究从开放企业边界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角度切入,关注边界特性以及跨界作为企业 纽带 的功能,如F e n n e l&A l e x a n d e r[10]认为跨界活动能够帮助企业连接其它企业,也能缓解其应对环境剧烈变化时的压力;H a u s e r等[11]认为跨界活动包括发展联盟㊁网络,或是与竞争者㊁供应商㊁顾客,甚至业务不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T o r t o r i e l l o& K r a c k h a r d t[12]认为跨界是一种外部信息收集活动,能够将获得的新信息与企业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创新或应对环境变化;H a w k i n s&R e z a z a d e[13]从组织知识边界角度出发,将跨界定义为一个包含时间以及多种机制(跨界人员㊁跨界载体㊁跨界实践㊁跨界论述)复合作用的过程;H o n g&S n e l l[14]通过研究企业间协作,提出企业可以通过跨越认知边界㊁社交边界或治理边界,与多个企业共同开发组织能力㊂部分学者延续了将跨界作为一种外部信息搜集与整合方式的思路,从搜索角度研究了企业跨界行为, R o s e n k o p f&N e r k a r[15]根据搜索内容范围将跨界拆分为跨越组织边界或技术边界2个维度,并探究了企业跨越不同边界带来的知识对技术演变的影响;熊伟等[16]从价值链职能环节㊁新旧知识相关性㊁联盟边界等多个维度对跨界搜索行为进行了总结,认为现有研究对跨界搜寻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尚不明确;韵江等[17]认为跨界搜索的关键在于对搜索边界的跨越,其本质在于搜索新知识;Z h a n g等[18]提出跨界搜索是一种从更大范围内搜索和识别新知识的前瞻性活动㊂另有一部分学者则从能力视角探讨跨界内涵,认为跨界是一种核心社会领导能力,能够将组织单元联系起来,帮助企业提升与其它实体间交流效率[19]㊂随着知识经济到来,组织越来越需要具备整合多项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组织间跨界成为一项核心竞争力[20]㊂上述有关跨界的研究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沟通,关注跨界所具备的 纽带 功能,将跨界视为一种企业为解决问题或发现机会而进行的外部资源获取或整合活动,并且按照不同划分标准界定跨越边界㊂然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数据㊁物联网㊁人工智能㊁区块链等数字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企业与外部环境间沟通变得频繁,数字化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模糊了产业㊁知识等边界,跨越包括组织㊁产业㊁地理区域等在内的多重边界成为企业常态,通过定义边界性质探讨跨界内涵难以揭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跨界本质㊂与此同时,跨界被赋予了具有数字环境特点的更多内涵,其作为企业连接外部环境的 纽带 以及资源获取与整合的功能也得到拓展㊂已有学者结合数字技术发展背景探讨了具有跨界特色的企业行为,并初步刻画出跨界的特点㊂如章长城和任浩[21]㊁李仕明等[22]认为信息技术发展为跨界创新提供了机会,跨界创新通过连接原领域价值点与新领域价值点而产生新价值;陶小龙等[23]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融合不同行业异质性知识是跨界创新的重要手段;邵云飞等[24]将跨界创新分为跨界搜索和跨界合作两部分,认为企业在跨界创新过程中不仅需要跨越多种边界获取异质性资源,还需要突破自身边界与其它行为主体进行合作,实现价值共创;荣帅等[25]则拓展了跨界创新内涵,认为跨界创新不仅包括借鉴外部知识的模式,还包括将本领域知识应用于全新领域进行创新的模式,并从颠覆性创新角度提出平台型企业在进行跨界创新时可发挥其挖掘和创造用户需求的优势㊂除了跨界创新,跨界创业也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㊂王冲[26]认为跨界创业是一种具有新锐策划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创业活动,企业可以借助跨界创业嫁接外行业价值㊁融合不相干的元素从而制定出全新的品牌价值;孙亚清[27]则提出跨界是创业的一种属性,从资源㊃46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视角来看,跨界创业是一个通过跨越地域㊁组织㊁行业等边界获取外部资源,并与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交叉融合,进而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王节祥[8]等以江苏宜兴环保产业集群推出的 环境医院 模式为典型个案,发现 互联网+ 背景下集群龙头企业的创业行为呈现出 为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从单一产品转变为多产品集成运营平台 的跨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跨界创业内涵是通过跨界信息搜寻和资源整合促进创业机会构建和实施,以实现商业逻辑转变;葛宝山[28]从知识视角探究跨界创业,认为跨界创业能够通过跨越多种边界获取知识㊁资源,并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新领域市场需求㊂其他学者也从营销㊁商业模式等多个角度探究企业跨界行为㊂如赵振[29]提出 互联网+ 是一种跨界经营现象,这种模式要求企业以互联网价值理念为主导,将互联网产业链的相关价值创造要素与自身创造环节深度融合,进而形成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黄家涛[30]认为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双向渗透催生了跨界营销,而跨界营销呈现出以顾客个性化和体验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特点;李治和孙悦[31]从商业模式角度出发,提出跨界商业模式更关注客户个性化需求,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价值创新㊂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数字经济背景下跨界呈现出对异质性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并为企业创造新价值的新特点㊂然而,已有研究将跨界作为企业战略行动的属性,并未针对这些新特点对跨界内涵进行分析,不同来源的资源间如何相互渗透㊁融合,进而实现价值创新的过程尚不明了,这也使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跨界内涵缺少一个系统性分析视角㊂1.2基于价值主张的跨界概念提出跨界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数字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息息相关,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促使消费端与生产端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不仅能够借助大数据㊁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了解顾客偏好并提供相应服务[8],还能够将顾客创意引入产品设计中,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关键点㊂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企业价值创造方式逐渐从单个企业行为转向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跨界协作的方式[29],结合产品特性和服务要素,为顾客提供定制化集成解决方案㊂而数字技术发展也为不同产业间企业建立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进一步推动企业链接多种要素,重新排列优化价值创造过程,增强产品与服务的差异性,最大化用户价值㊂可以说,数字经济发展使企业更加接近终端用户并加深了企业对于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而跨界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新手段,并具有融合异质性价值要素(产品与服务特性)创造新价值的特点㊂企业对于顾客需求的关注体现在其价值主张(v a l-u e p r o p o s i t i o n)中,价值主张是对企业整合各类资源以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价值描述,反映了企业为解决目标顾客的 问题 而提供产品/服务[32]㊂当原有价值主张与顾客真实需求 脱节 时,企业将更新其价值主张,即调整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33]㊂不同产品与服务代表着不同价值主张,而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通过跨界结合产品特性与服务要素创造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正体现出不同价值主张的融合以及新价值主张的产生㊂因此,本文认为价值主张是分析数字经济环境下跨界内涵的重要视角㊂此外,价值主张是企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函数,合作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补㊁融合以及利用彼此能力与竞争优势创造出新的价值主张[34],价值创新也能够通过价值主张的变换体现出来㊂因此,基于价值主张描述跨界内涵,可以从动态视角揭示其对不同来源的价值要素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价值创新的过程,有助于理解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跨界的本质㊂为了更好地理解所提跨界概念与以往概念的区别,本文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如表1所示㊂表1本文跨界概念与以往跨界相关研究比较研究内容关注重点跨界特点代表性文献跨界活动跨界能力跨界搜索关注跨界具备的对外联系 纽带 以及资源获取与整合的功能,强调所跨的边界性质以及带来的结果跨越不同边界,帮助企业与 外界 获取联系,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缓解环境动荡带来的压力㊁获取一致性资源等)F e n n e l l&A l e x a n d e r;H a w k i n s&R e z a z a d e;H o n g&S n e l l;Z h a n g等跨界创新跨界创业跨界经营跨界营销等初步结合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发展,探讨具有跨界特色的企业行为连接㊁融合不同产业或领域的异质性资源,并为企业创造新价值章长城和任浩;李仕明;陶小龙等;邵云飞等;荣帅等;王冲;孙亚清;王节祥等;黄家涛等跨界内涵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跨界的本质融合不同价值主张(产品特性与服务要素)来创造新价值以满足顾客需求本文内容㊃56㊃第1期刘嘉慧,高山行: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跨界内涵:价值主张视角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基于价值主张的跨界新概念,认为企业跨界是不同价值主张渗透㊁融合形成新价值主张的过程㊂该过程中跨界企业对原有的不同价值主张进行拆解,相互学习借鉴,重新构建出新价值主张,从而实现价值创新㊂1.3 基于价值主张的企业跨界过程分析价值主张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体现出企业核心能力[35],根据核心能力理论(c o r e c o m p e t e n c yt h e o r y ),核心能力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高阶资源,这种高阶资源本质上是一种整合了多种基础资源的知识和技能束 ㊂因此,价值主张反映了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技能指专有技术(k n o w -h o w ),重点解决产品㊁流程和管理等方面问题[36]㊂不同价值主张进行渗透㊁融合形成新价值主张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不同知识和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㊂这种不同知识和技能进行联结㊁融合的过程与吸收能力理论中涉及知识转移的过程有相似之处㊂ 吸收能力 于1990年由C o h e n &L e v i n t h a l [37]提出,被定义为企业评估㊁吸收和商业化新外部知识的一般能力㊂吸收能力理论认为,组织间相互学习的知识可以为组织自身拥有的能力增加独特价值㊂T o d o r o v a &D u r i s i n [38]立足于已有研究细化了组织吸收新知识的过程,认为组织首先识别新知识价值,然后对知识进行获取㊁消化㊁转换和利用,其中,消化指组织能够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理解知识,转换则需要组织改变或重新构建已有的知识结构,消化和转换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㊂借鉴吸收能力理论中新知识与已有知识间消化㊁转换和利用,结合前文对跨界内涵特点的分析,本文认为跨界包括4个阶段:拆解原有价值主张㊁渗透㊁融合以及产生新的价值主张,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㊂拆解价值主张,意味着分析和评估构成企业价值主张的知识与技能,包括企业掌握的与目标市场㊁最终产品/服务㊁企业内部管理等有关的信息㊁经验与知识㊂不同企业原有价值主张并不相同,其知识与技能也不尽相同,图1中不同形状的虚线大图代表不同企业的价值主张,用不同形状的小图形代表构成价值主张的知识和技能㊂但同时,企业知识与技能会存在相同性质,比如不同企业都有各自有关目标市场㊁内部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因此,用颜色代表知识与技能的性质,即具有相同颜色的不同小图形代表具有相同性质的知识与技能㊂图1 跨界过程模型将各自价值主张拆解为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后,企业将渗透彼此的价值主张,具体表现为企业理解㊁学习并尝试运用另一价值主张的知识和技能㊂这一阶段,企业将溶解(l i q u e f y)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39],即剔除掉低价值或无价值的信息,为后续整合作好准备㊂对于具有不同价值主张的主体而言,渗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学习障碍(这种障碍体现为小图形的棱角),因为企业经常受到现有知识库㊁路径依赖等限制,而无法识别和吸收新知识[40],这种学习障碍在跨界过程中比较常见,企业应预见到并提早作好准备㊂当两个企业开始产生新知识和技能时,他们的跨界就进入了价值主张融合阶段㊂这种融合的本质并不是重组而是重建,即通过重新构建现有资源创造一种新价值主张㊂因此,企业将产生新性质的知识与技能,以实现新价值主张,这种新性质的知识与技能在图中表现为形状与颜色都与渗透阶段不同的小图形㊂融合的结果是产生一个新价值主张,在图中表现为圆形虚线大图㊂圆形虚线大图(新价值主张C )中包含的代表知识与技能的小图形,数量和颜色都发生了改变㊂这意味着,新价值主张下的知识与技能都与原有价值主㊃66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张下的知识和技能不同㊂从融合到产生新价值主张之间还涉及筛选与整合的操作,这是因为融合产生的新知识与技能并不一定全部适用于新价值主张,因此同样要对其进行筛选,最终整合成新价值主张㊂2基于价值主张的跨界类型及其商业实践根据价值主张主体间关系,商业实践中的跨界被分为3类㊂为深化跨界内涵认识,本文将根据跨界类型分别选取典型商业案例,对其类别㊁跨界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创新结果进行描述㊂2.1多主体多价值主张相互影响 斑马网络多主体多价值主张相互影响的跨界,指不同企业拆解各自的价值主张,并进行渗透㊁融合,形成一个共同的新价值主张㊂在此过程中,企业间价值主张相互影响,最终达成共识㊂此类别的典型案例为上海汽车集团和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共同跨界互联网汽车行业,成立斑马技术有限公司㊂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斑马网络)成立于2014年7月,是由上海汽车集团和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共同成立的股比对半的合资公司,致力于开发互联网版汽车(简称:互联网汽车)㊂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的跨界始于对未来新价值主张的共同期许㊂2014年6月19日,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阐述了其对未来汽车业的看法: 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工业的挑战越来越大,跨界进入汽车业已经开始了,比如谷歌的无人驾驶㊁苹果的汽车应用软件㊂ 上汽在当年年报中也明确提出,要 主动跨界㊁力争创造出新的产品概念,把产品差异化优势集中体现在互联网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组合上 ㊂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意识到以汽车为介质的互联网市场具有极大潜力,逐步渗透汽车用品㊁新车销售㊁地图导航㊁汽车金融等多个业务板块,开展互联网汽车布局㊂基于对互联网汽车的共同期许,2014年7月23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上海签署 互联网汽车 战略合作协议,开展 互联网汽车 和相关应用服务领域的合作,并成立合资公司斑马网络㊂然而,由于认知刚性等因素,跨界过程中企业间价值主张发生冲突㊂斑马公司C E O施雪松曾在采访中表示: 公司内部来自不同背景的团队想要在观点上达成一致是很困难的,双方往往会站在原有行业角度看待问题,最终产生分歧㊂ 上汽互联网汽车副总经理㊁斑马公司副总经理闫枫也指出,来自阿里与上汽的成员完全基于两种不同的流程和知识结构,由此形成的文化和理念也完全不同㊂受传统汽车制造业原有价值主张影响,来自上汽集团的成员认为研发应以 安全 为要,所以,首先需要厘清互联网汽车研发流程,再进行实践㊂而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成员认为 快 才是研发过程的关键,研发初始时期难以把所有情况都想清楚,只有研发与修正相结合才能抓住市场㊂针对这样的思维碰撞,闫枫向团队成员表示 不管你过去来自于哪里,在斑马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相互学习,最后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体系㊂ 两组成员开始重新思考核心用户需求,理解彼此知识与技能差异,达成了在开发过程中能快速迭代的部分就要快速迭代,影响汽车安全的东西则需要保持原状的共识, 以用户为第一㊁归零心态㊁不断学习 逐渐成为斑马新的企业文化㊂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解与学习,双方企业逐渐形成新价值主张,认为互联网汽车应该随时与外界产生互联,为车主提供智能化与场景化服务㊂为了实现这样的价值主张,斑马网络开发了一款智能车载操作系统,融合了位置服务㊁交互服务㊁支付服务㊁云计算能力,可以实时为车主提供信息服务㊂与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其它车载系统不同,这套系统是国产自主研发的,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㊂此外,斑马网络还采用了新商业模式,构建了一整套开放的技术架构,让车厂能够从应用和运营层面进行定制,并通过服务整个汽车产业链,逐渐形成一整套互联网汽车整体解决方案㊂2016年,上汽集团与阿里联手打造的全球首款 互联网汽车 荣威R X5正式上市,新型互联网汽车使得汽车本身成为一个智能终端,不仅满足了消费者轻松便捷㊁易于操作的需求,还推动了传统汽车行业整体变革,构建出全新的出行服务生态圈㊂2.2双主体双价值主张单向影响 涂鸦智能双主体双价值主张单向影响的跨界,指一方企业在另一方企业价值主张影响下产生新价值主张,而另一方价值主张并未改变㊂在这类跨界实践中,只有一方企业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变化,因此被称为单向影响㊂借助平台实现跨界的案例多属于此类,例如借助涂鸦智能实现跨界的家居企业实践㊂杭州涂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涂鸦智能)成立于2014年6月,是一家全球化智能平台企业,通过将A I(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人工智能)技术与I O T(I n t e r n e t o f T h i n g,物联网)设备相互融合,连接消费者㊁设备制造厂商和零售连锁店等的智能化需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㊂对于涂鸦智能的客户,尤其是传统家居企业而言,依靠涂鸦智能跨界到智能家居行业时,其原有价值主张将受到 A I+I O T 影响,演化出适合未来发展的新价值主张㊂涂鸦智能董事长兼总裁陈燎罕曾在2018第四届国际家居互联网创见峰会上的演讲中提到: 传统家装行业成本高,利润空间小,智能家装和智能地产是大势所趋,也是突围之路㊂ 涂鸦智能的价值主张则是涂鸦智能以 A I+I O T 的技术优势帮助传统企业重㊃76㊃第1期刘嘉慧,高山行: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跨界内涵:价值主张视角。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中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中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中)2012年10月31日15:46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第2期作者:龚晓瑾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三、从知识治理角度对论据二的批判从知识治理角度分析论据二的错误。

基本结论是:分布知识与企业权威相容。

以分布知识与权威的不相容为由,否认企业和企业边界的存在的观点既不符合现实,又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布式知识”条件下企业权威正受到挑战和削弱的观点,甚至认为分布知识与企业权威是不相容的;并以分布知识与企业权威的不相容为由,否认企业的存在,从而否认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

针对这些学者的论据,笔者赞同Foss K和Foss N J的观点,认为应该在对权威准确定义的基础上,来分析分布知识与企业权威的相容性,以及企业边界的存在性问题。

Foss K和Foss N J[14]从知识治理的角度否定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关于分布式知识存在的条件下权威不再是有效协调机制,以及企业和企业边界不存在的观点。

他们正确地指出,西蒙对权威的定义相比其他学者的权威定义而言更精确,且与相邻概念如领导能力(leadership)不容易混淆。

西蒙早期[15]的企业定义与科斯提出的“雇员同意在可接受范围内服从雇主的命令”[16]这个企业权威定义是相似的,他也把企业权威定义为企业老板在工人接受的范围内选择工人的行动方案。

但西蒙1951年的企业权威定义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雇工的行动方案完全由雇主权威决定,而完全排斥了雇员的自由裁量权。

而事实上,企业权威与雇员的自由裁量权通常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常常是并存着的。

而西蒙后期的企业权威定义:企业权威并非完全地,甚至并非主要地用于指挥和规定具体的行动;相反,企业权威是以要产生预定的某种结果,要适用某种原则,或达到限定的目标等形式出现的一种命令,也即是说,雇主的命令往往只规定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具体规定达成最终目标的方法。

[17]显然,这种权威的定义允许自由裁量权的授权的存在。

企业边界论文:基于横向和纵向边界的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企业边界论文:基于横向和纵向边界的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企业边界论文:基于横向和纵向边界的企业边界理论评述内容摘要:按照卡布罗的观点,企业边界可划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

本文沿着企业边界理论发展的脉络,从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两个角度,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下的企业边界、企业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以期能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边界横向边界纵向边界自亚当斯密开创古典经济学以来,对企业理论的探讨持续不衰。

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企业的边界如何决定等许多经典企业理论难题一直困绕着经济学家们,并激励他们努力寻找其中的答案。

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看成一个“黑匣子”,把企业抽象成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

因而将企业定义为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经营性组织。

企业边界的决定对于企业长期规划和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卡布罗的思路,将企业边界划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主要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特定产品的数量及其生产产品的种类,而横向边界是指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中不同生产阶段的数量。

本文对比较经典的理论流派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下的企业边界、企业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和权力企业边界的影响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企业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的影响因素。

企业边界理论回顾(一)企业边界的早期研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

他认为市场范围的扩大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分工的扩张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增加。

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

穆勒从节约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角度论述规模生产,探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马歇尔认为企业与市场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企业和市场代表不同的分工形式。

企业的边界位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达到了最佳规模。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科斯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认为价格机制不是唯一资源配置方式,企业也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手段,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边界的多种变化及其原因_刘东

企业边界的多种变化及其原因_刘东

&收稿日期 ’ !##0,#",!&作者简介 ’
研究员。 刘东 ("$0- —) , 女, 江苏南京人,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 企业就会继续扩大。 进一步思考, 可以认为, 根本原因是以一个大企业运作可 以提高交易效率。交易费用论新近的研究成果显示, 交易费用与企业组织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二者 是相互影响的。 交易费用并不独立于企业组织, 在很大程度上, 它是企业组织的函数。 企业组织可以 从多方面影响和降低交易费用。 “公司的特征—— —为了促进生产和销售目标而对人力和非人力投入 ” ( 迪屈奇, 。也就是说, 企业 进行的组织……战略动态使生产和市场参数内生化 (!"#$%&"’(& ) )***) 在营销和运作市场方面的长期投入和经验积累, 可以提高交易效率, 降低交易费用。一个明显的事 实是, 拥有实力、 品牌和声誉的大企业, 可以提高重要资源的交易效率, 例如, 吸引投资的能力, 得到 银行贷款的能力、 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 以及拥有客户资源和良好供货商的能力, 这些都是交易效 率高的表现。而品牌的分裂常常会因其中低质量品牌分支的外部性而损坏整个品牌。 将相关的知识,其中许多是隐含知识集中在一个企业中加以运用,而不是出售这些知识来获 利, 既是规模化运用知识的需要, 也是知识难以交易的性质决定的。某一个行业成功的经验可以被 用于相关新行业的经营, 但是, 这种经验, 大部分是隐性知识, 难以在市场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组织 是有效利用不可言传知识的方式。 因为, 这种知识只能为共同经历者分享 (迪屈奇, , 而且通常 )***) 必须通过面对面传授。 在现实中, 许多重要特许经营权交易是特许经营者在母公司内通过 “干中学”

浅析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阻碍

浅析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阻碍

浅析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阻碍创新经济治理制度指的是对企业人员进行治理和约束,同时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企业人员的行为能够在治理制度范围内进行。

要创新企业经济治理第一就要创新治理制度。

第一要对已有的企业经济治理制度进行创新,增强企业各环节治理水平,并及时发觉和解决治理进程中所显现的问题,创新经济治理制度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符合企业进展实际轻快的经济治理制度,制度要明确员工职位的花费和落实职位职责,治理工作的责任必需落实到各职位负责人身上。

二是在完善制定治理制度的同时做好员工监督制度,确保经济治理在进行进程中不显现人员玩忽职守的问题,最大程度幸免企业经济受损。

三是成立企业内部经济操纵制度,构建一体化企业治理,以此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使企业稳固、健康进展。

知识经济时期下,人力资源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的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所制造的价值,并慢慢成了经济和财富增加的要紧源泉。

由此可见,企业进展应当重视知识的价值,使其成为企业进展的核心资源。

创新人力资源治理能够从以下四点入手。

坚持“以人为本”治理理念。

“以人文本”治理导向及时治理哲学上的一次变革,也是对企业自身经济进展的合理考虑。

企业在进展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注重于员工的情感交流,为员工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关于员工在企业中所表现出的能力要采取及时的认可,充分尊重员工人格,并充分挖掘员工潜在能力,多方面培育和调动员工的工作踊跃性,从而进一步增进员工制造性,带动企业经济进展。

注重员工知识培训和教育。

关于在岗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深切了解企业,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技术和实际操作水平,以此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养。

只有相关的培训学习,员工才能及时更新自身观念,从而能够踊跃应付工作中显现的问题,提高执行能力。

另外,在人材招聘进程中,企业要依照自身进展情形来制定考核标准,多吸纳高技术应用人材,打造高素养、高知识含量的企业人材队伍,为企业持续进展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

再论企业边界

再论企业边界

再论企业边界企业为什么存在?其功能是什么,以及什么决定了它们的范围?这些仍然是组织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业务主管和公司战略家的核心问题。

1997年全球的公司并购总额超过了万亿美元。

如果没有某些潜在的经济收益,我们很难想象会有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和投资银行家的酬金花在企业边界的调整上。

其实,过去20年里大量的并购活动有力地表明,一些重要的经济力量决定了组织的边界。

对企业边界的研究肈端于Coase那篇着名的论文,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像经济学家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市场是非常有力又有效的配置稀缺资源的机制,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如此多的经济活动在正式组织内部进行。

Coase认为其原因在于不完美信息的世界里存在交易成本。

当市场交换的交易成本很高时,通过一个正式组织比通过市场来协调生产的耗费可能更低。

很大部分归功于Williamson的工作,在近几十年,Coase提出的企业边界可从效率角度来加以解释的基本洞见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通过更确切地区分不同环境下交易成本的性质和来源,我们对企业边界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焦点从Coase最初所强调的协调问题转向企业边界在激励提供中的作用。

特别地,近20年来,在企业为什么存在、什么决定了企业边界等方面,最具影响力的研究集中于所谓的“敲竹杠问题”。

讲述敲竹杠故事的经典版本是Klein、Crawford和Alchian;其精髓由Grout加以模型化。

一方为了和另一方交易就必须作出一项投资。

这种投资是关系专用的;即,如果不用于支持双方这一交易,其价值在任何其他的用途中都将明显降低。

1此外,制定一份包括交易执行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投资回报分配的所有可能争端的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

Klein、Crawford和Alchian所引用的经典例子涉及这样一种冲模,用它可以把钢材制成特殊车型的车身部分所需的特定形状。

这些冲模很贵——价值数千万美元。

进一步,如果不用于制造该部件,它们几乎一文不值。

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

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

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摘要:企业边界研究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边界变化解释的不足。

在对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知识转移效率、知识创造效率、知识使用效率及知识与交易成本的共同分析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做了回顾及简单评述,最后并简单地阐述了将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边界变化;知识、;交易成本一引言现代企业理论有三大核心研究问题: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边界是如何决定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Foss and Klein,2005)自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以交易成本为分析工具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成为解释企业边界变动的主流理论(Foss and Klein,2005),然而,其主流地位不断受到挑战针对新出现的诸如外包和全球专业化价值链的非一体化以及重新一体化等问题,交易成本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霍姆斯特罗姆和罗伯茨(Holmstrom and Roberts,1998)认为,即使当资产专用性行为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都很高时,也不一定导致纵向一体化,而可能更多地采取外包战略联盟等中间形态进行治理有的学者(Grant,1996;Spender,1996 et al)认为企业是个生产单位,企业边界的决定更应考虑生产效率问题沃克和韦伯(Walker and Weber,1987)认为,企业在做自身制造还是外购决策时,生产成本比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指标德姆塞茨(Demsetz,1988)认为,企业是否内部生产取决于自身生产成本,而交易成本分析则假设企业能够同样好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模糊了我们的观察科斯(Coase,1988)也承认自己缺乏对企业异质性及生产成本的分析,这导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没有把在企业内部生产所需的成本与在其它企业生产所需的成本进行比较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交易成本分析的不足它基于企业的异质性,分析了知识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一些学者也尝试把交易费用分析和知识分析两种框架融合在一起共同解释企业边界的变化本文主要对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研究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二部分就研究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影响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三部分就研究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影响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四部分就研究知识与交易费用对企业边界影响的文献进行相关回顾及评述;第五部分为简单结论及研究发展二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企业知识理论强调企业的生产属性,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为了维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获取自身所必需的知识,知识转移是有效途径之一有些学者从知识转移的效率分析企业是采取市场购买的方式还是内部化方式现有研究一般从知识的隐性程度专用性程度以及技术的标准化程度等因素对知识转移的效率进行分析,如知识转移效率高,则一般会采取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相应知识;否则内部化相关知识德姆塞茨分析了产品转移与知识转移的不同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由于产品相对容易转移,知识具有的隐性特性阻碍了它的顺利传递,德姆塞茨(Demsetz,1991)认为,如果上下游两环节部件的生产不需要知识的转移,则最好采用市场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一个环节的生产需要利用另一环节的知识,则最好采用一体化的方式蒙特维德(Monteverde,1995)的论文证实了德姆塞茨的观点,他以电脑产业为例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由于电脑主机的设计依赖于集成电路的特性,需要利用集成电路的知识,必须进行知识的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电脑的生产一般都后向一体化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生产同时在对集成电路行业内部进行分析时,他也认为设计与生产两个环节纵向(Conner and Prahalad,1996)也从知识转移效率的角度对企业边界变化进行分析他假设人是“有限理性”的,在此前提下就知识隐性程度对交易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当需要被转移的知识具有高的隐性程度时,即使通过个人的观察学习等方式,它也很难被转移;同时,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认知和语言的限制使得人们很难把他所知道的隐性知识(如技能Know—how等知识)表达出来,即使能够被描述出来,接受者由于自身的有限理性也很难把它们消化吸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企业一般会内部化知识所有者,实行内部化生产尼克森和曾格(Nickerson and Zenger,2004)研究了“问题复杂程度”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他们认为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复杂程度不同,需要与外部进行知识转移的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结构在他们的分析中,把知识难于转移作为分析的前提,而没有对知识为什么转移困难进行详细地解释他们把问题分为三类:低交互作用问题(Low―interaction Prob lems)中交互作用问题(Moderate―interaction Problems)高交互作用问题(High―interaction Problems) 每类问题具有不同的可分解程度,低交互作用问题具有很高的分解程度,而高交互作用问题则具有低的可分解程度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种类及数量的知识,因此自身对知识整合的效率及知识转移的效率就至关重要治理机制的选择决定着知识转移的效率,市场中间形态及层级制对知识转移治理的效果分别不同,市场有激励去发展自身的知识,但不利于解决知识悖论问题,且没办法促成共同语言的形成;权威型层级制有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但对发展自身知识的激励有阻碍作用;多数决定型层级制适合于组织里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情形,以及需要知识的积极转移,此时权威的作用主要在于选择研究项目,而不确定研究的具体路径因此,他们认为,当问题是低交互作用时,本地知识就可解决,并不需要知识的转移,或者知识转移的程度很低,市场是好的治理方式;当问题是高交互作用时,需要进行团队研究,或者需要大量的知识转移,因此权威型层级制是好的选择;而当问题是中交互作用时,选择民主型层级制相对较好布鲁索尼帕轮斯帕和帕唯特(Brusoni,Prencipe and Pavitt,2001)则讨论了在技术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边界的变化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技术的技术专用性(Knowledge Specilization)及标准化程度不同,导致相关知识的转移效率不同,随着技术专用性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的效率越低他们以飞机发动机为例对其不同部件的生产是否应一体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在发动机技术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是否内部化生产的问题作者认为,在不同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技术的专用性程度和标准化程度不同,对不同部件知识的转移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应选择不同的一体化策略在技术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属于新兴技术,专用性强,技术标准不确定,部件知识的转移效率低下,大部分企业实行一体化方式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它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程度,技术稳定性强,因此部件知识较易转移,很多企业实行业务外包方式与布鲁索尼等人的分析结果一致,阿福(Afuah,2001) 在就不同技术阶段对企业边界选择的影响进行分析时,也认为企业应将新技术的商业化过程内部化于企业中,而对于旧技术,则应外包其生产业务在他的研究中,认为一项新技术在商业化过程中,企业需要与不同的部件供应商进行大量互动,相关费用高昂;同时企业也要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学习积累相关经验;最主要的在于部件知识隐性程度高,知识转移效率低下,因此企业一般内部化相关部件的生产在他们对电脑工作站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在技术变化(由CISC到SISC)时一体化新技术相关部件生产能提高企业绩效的结论,证实了作者关于企业边界变化的观点在就技术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布鲁索尼等人和阿福的观点实际上与德姆塞茨等人的观点一致,都潜在地假设了分析前提,即在新技术阶段部件的生产需要利用另外部件的知识,要进行知识的转移在此前提下再进行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三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创造(Generate)整合(再整合)使用(Exploit)知识(Grant,1996;Nonaka,1994)在讨论企业边界变化的原因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是在自身内部还是通过市场契约从事该项活动依赖于企业是否能够更有效率地创造知识,知识创造的效率越高,企业越应该内部化这项活动野中郁次郎等人(Nonaka,Toyama and Nagata,2000)认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它通过影响知识创造的投入成本,从而影响了企业边界的选择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是基于现有的知识资产,知识资产的基础如何,影响了企业对知识创造方向的选择知识的投入成本以及创造成功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创造知识的效率知识创造活动又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知识的累积效应,企业在现有的知识资产基础上进行知识创造,同时知识创造活动又进一步增加了原有知识范式下的知识积累因此,除了直接投入成本影响了知识创造效率外,还必须考虑其它的因素野中郁次郎等人认为,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Knowledge Creation)和时间成本(Time Cost)等因素同样会对知识创造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进行知识创造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在“试错”中学习“干中学”等方式获取有益的额外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与企业想要创造的知识互补,也有可能是关于创造知识的知识,等等它们一般都是隐性的,企业并不能或者很难从外部市场购买到相关知识如企业采用市场的方式获取所需知识,则它丧失了获得这些知识的机会,必须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企业在进行知识的创造时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企业自身创造知识必须付出相应的时间成本野中郁次郎认为,当企业所处的产业发展迅速变化快时,企业通过市场的方式从外部获取知识将需要承担高昂的机会成本野中郁次郎等人实际上强调,企业边界的变化取决于直接投入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市场外购成本无论是基于知识转移效率还是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进行分析,这些文献都是从企业获取必需知识的效率角度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将回顾从知识使用效率角度对企业边界变化进行解释的相关文献四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知识使用效率强调企业通过对自身现有知识的利用,能否比其它企业以更低成本生产出产品,以更快的速度创新产品或者解决问题等等当企业具有更高效率时,企业应采取一体化策略沃克和韦伯就认为,企业在做自身制造还是外购决策时,生产成本是个比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指标安吉莱斯(Argyres,1996:130)认为,“我们公司不从事X活动,因为我们不擅长它”兰格路易斯和罗伯特森(Langlois and Robertson,1989)在对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进行解释时,强调自身生产能力对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他们以福特汽车的一体化为例,认为由于移动生产线(Moving Assembly line)的引进,原来部件供应商的能力遭到破坏,而自身的生产能力更高,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最后福特一体化了部件的生产活动有的学者就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与交易成本等理论分析进行比较,研究结论一般认为知识分析框架更能解释企业边界的变化安吉莱斯(Argyres,1996)认为,企业会一体化那些自身具有比供应商更丰富的生产经验及组织技能的活动,而外包那些自身不擅长的活动他以光缆生产企业为背景,分别利用知识分析框架和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企业能力对企业边界的变化具有更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自制或外购的决策主要依赖于企业是否具有生产部件所需的资源能力,当自身拥有更高的能力时,企业一般会进行内部化生产同时,交易成本也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由于资产专用性导致高的交易成本,同时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企业把“组合”(Compounding)的工作内部化了以上三个部分回顾的文献都是单独应用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解释,分别强调企业转移知识创造知识及使用知识的效率三个角度分析了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而没有考虑交易成本的作用或者认为交易成本的作用不够突出,限制了他们分析框架的解释力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多地综合分析知识理论及交易成本分析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下面部分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五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知识理论的共同分析在这类文献中,作者综合分析了知识理论及交易成本分析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认为知识及资产专用性等交易费用分析维度都对企业边界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有的学者甚至把两种理论综合在一个解释框架中进行分析莱伯茵和米勒(Leiblein and Miller,2003)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观及实物期权理论发展了自己的模型,分别检验了资产专用性需求不确定性制作经验外部获取经验(Sourcing Experience)多样化战略等变量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通过对117家半导体公司的469个“自制还是外购”决策的分析,得出了交易成本企业能力及产品市场战略都对生产活动的治理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作者发现,对于那些具有相关生产技术的企业,更有可能把相关生产过程内部化,而对于那些具有丰富外部获取经验的企业,则更有可能采取外包的形式;高度不确定征性及资产专用性导致企业的一体化,而单独不确定性则更可能导致企业的外包行为企业如何选择一个创新部件的供应商(是内部生产还是外部采购,从谁那里购买等),霍特克(Hoetker,2005)发展了一个模型进行解释他在交易成本企业间关系技术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把“内部或外部”选择相互间关系以及能力纳入模型中,分析不同的部件供应模式之间的替代关系作者以笔记本电脑生产行业为研究背景,讨论了技术能力生产商与供应商间的关系技术的不确定性三个变量对供应商选择的影响,认为当不确定性低时,技术能力在模式选择时起主要作用,当自身拥有更高的能力时,采用内部生产的方式,否则从外部采购;当不确定性增加,两者间的关系及内部化可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当不确定性非常高时,内部生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霍特克的模型中,强调了总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对模式选择的影响,但它并没有阐述各成本是如何总成本的,及各因素对成本的影响上述学者都从实证角度证实了知识理论及交易成本分析对企业边界变化具有解释力,但并没有证明各因素的影响有多大,谁的解释力更强,同时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框架把两种分析方法纳入一起对企业边界的变化作出分析下述文献尝试建立共同的框架进行分析鲍普和曾格(Poppo and Zenger,1998)是较早把交易和生产两种因素结合共同说明企业边界变化的学者作者分别从企业的知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产权理论三个理论所涉及到的主要维度,如资产专用性度量成本技术的不确定性规模经济技术拥有的数量等对企业内部化(自制)或外部化(外购)时的企业绩效进行研究,从而分析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治理结构作者同时从交易成本理论和知识理论对资产专用性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都有重大的影响作者认为,自制还是外购,主要在于这两种治理结构所能够带来的不同收益如市场收益大于企业内部化收益,则应从外部购买,如相反,则应内部化通过实证研究,结论认为资产专用性的增加会导致削弱市场治理的效果;但并不支持随着专用性的增强,内部化的效果会越来越好的结论,这主要由于这个行业技术的快速变化,如内部化会导致企业内部的“核心刚性”现象麦德霍克(Madhok,2002)强调交易成本理论与知识理论的结合共同解释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认为交易成本能力与企业的治理结构相互演进相互作用作者把企业看作是交易和资源的结合体,同时具备生产技能(Production Skill)和治理技能(Governance Skill)企业从对手那里进行学习,其生产技能得到提高,提高的程度取决于其治理技能,治理技能越高,越能从对手中获取所需知识同时,由于资源的隐性特性,企业治理技能的高低影响了资源交易的成本,因此,企业治理技能的不同导致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差异除此之外,在生产技能治理技能和治理结构三者关系中,企业生产技能及治理技能影响了企业治理机制的选择,同时企业的治理结构又影响着生产技能和治理技能作者通过这个分析框架把交易成本理论及知识理论融合在一起,共同说明了企业治理机构的变化一体化与否取决于生产环节是否必需设计环节的知识,所需转移的知识越多,则越有可能一体化康纳和普拉哈拉德杰科毕得斯(Jacobides)近来对企业边界变化进行了较多研究他把交易成本理论与知识理论结合融入模型中,共同分析企业边界的变化在他与希特合写的论文(Jacobides and Hitt,2005)中,认为交易成本理论在分析企业的纵向范围时,忽视了其它一些主要的因素,如生产能力(Productive Capabilities)在基于企业在不同价值链环节上的生产能力不同的前提下,他们分析了生产能力与交易成本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纵向范围,认为生产能力是决定企业“自制还是外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分析企业是否纵向一体化时,他们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它的生产效率pi;二是其官僚成本Bi;三是外部企业生产的效率pj;四是交易成本TCij企业的生产能力影响生产效率,层级制产生官僚成本,交易成本受信息的对称性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等因素影响如企业要纵向一体化,则pi-Bi>pj-TCij因此,企业的边界选择受生产能力及交易成本的共同影响在对美国抵押银行业的实证分析中,作者发现生产能力的影响作用比交易成本的影响要大在他与温特合写的另一篇论文中(Jacobides and Winter,2005),同样认为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是影响纵向分工范围的两个基本因素,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纵向分工范围作者从动态的角度对影响纵向分工范围的四个机制进行了分析:第一,选择机制,它是由于企业能力的不同驱使的,动态地影响纵向分工范围;第二,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交易费用的内生变化,进而影响分工范围;第三,纵向分工范围的变化影响着企业能力的发展;第四,能力发展过程的变化对行业中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潜在进入者造成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未来行业中企业的地位机制一阶段,由于竞争的作用,当专业化企业在竞争中占优时,选择机制将会促进更大的专业化,相反,则会促进更大的一体化机制二阶段,当存在潜在收益时,企业在长期内将有激励改变交易环境,如度量方式协调方式等,以及相互间模仿的增加以及交易次数的增加,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机制三阶段,企业专业化与企业一体化对能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当企业专业化时,它不但可以从本行业内部,而且可以从本行业外部吸取相关知识,有利于能力的积累,然而专业化也可能阻止行业的系统创新机制四阶段,在纵向分工范围较深时,为原外部企业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原外部企业能不同程度地参与行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现有企业造成冲击,从而最终影响行业中能力的分布状况四个机制的共同作用,说明了企业边界的变化作者并通过两个案例说明了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是如何影响企业边界的变化六结论及发展企业边界问题一直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交易成本理论长时间占据研究企业边界问题的主流理论地位,随着企业知识理论的兴起发展,不断地对交易成本理论的主流地位提出挑战通过众多学者们的努力,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步,有的学者也尝试把交易成本因素与企业知识结合起来研究企业边界的变化霍奇森(Hodgson,1998)认为,交易成本分析与知识理论的结合是解释企业边界变化的重要解释范式但目前并没有学者很好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将来的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将两者融进来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企业边界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现有的研究大都是静态研究,没有研究学习的作用,没有考虑知识交易费用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变化,较少动态地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于组织治理结构惯例的作用分析也不完全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将是将来企业边界研究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1.Afuah,Allan.Dynamic Boundaries of the Firm:Are Firms Better Off Be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Face of a TechnologicalChang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211-1228.2.Nickerson,Jack A.,Todd R.Zenger.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The Problem-Solving anization Science,2004,15(6):617-632.3.Brusoni,S.,A.Prencipe,K.Pavitt..Knowledge Specialization,Organizational Coupling,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Why do Firms Know More than They Mak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597-621.4.Spender,anizat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Memory:Three Concepts in Search of a Theor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1996,9(1):63-78.5.Holmstrom,B.and J.Roberts.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Revisite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8,12(4):73-94.6.Grant,Robert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Winter Special Issue),1996:109-122.7.Hoetker,Glenn.How Much You Know Versus How Well I KnowYou:Selecting a Supplier for a Technically InnovativeCompon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75-96.8.Jacobides,Michael G.and Lorinm Hitt.Losing Sight of the Forestfor the Trees? Productive Capabilities and Gains from Trade as Drivers of Vertical Scop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09-12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下)
2012年10月31日15:43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第2期作者:龚晓瑾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欧肯进一步指出,经济学研究必须借助“着重强调”的抽象法得出与各种通常的“现实类型”完全不同的“理想类型”,即在实际的经济中得出组成它的那些基本形式。

因为随着历史实际的不断变化,“现实类型”将会日益丰富;但“理想类型”由于其数目的有限性,而使得科学认清各种“现实类型”的经济组织形式的难以估量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成为可能。

欧肯此观点的意义,可以与印刷术相类比:印刷术的真正贡献在于只为各个个别的字母准备好各自的铅字,每一次根据具体词汇的需要把各个字母进行必要的组合,就能够印刷出任何词汇或语句。

如果想要让印刷术为我们语言的每个词汇都随时准备好特定的铅字,即使今天能穷尽所有词汇,随着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新词汇的不断出现,就得不断地为新词汇重新准备特定的铅字了。

以这种方法来做研究,显然只能永远落在现实后面而不可能得到它的真相。

笔者认为,Helper等学者以现实中市场和企业之间逐渐消失的边界作为例证来证明企业边界的不存在,否定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意义[12]。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是因为他们在研究方法上混淆了“理想类型”与“现实类型”的区别。

诚然,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渐变的连续系统,并且随着契约类型的不断增加,每两种相邻的契约形式之间的差别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仅以这种经验事实为依据,就推断出企业的理论边界无法清晰辨别,进而得出研究企业边界无意义的结论显然缺乏方法论依据的支持。

笔者赞同欧肯的观点,理论分析必须进行片面的抽象,通过用“着重强调”的抽象法找到所有那些纯粹的、“理想类型”的经济形式,在此基础上达到理论研究的一般性,才能实现“不管经济生活如何发展,都能像一张网一样捕捉住不断变化的经济实际的形态”的目标。

同理,即使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至于市场和企业之间不断地相互渗透和交融,但是,只有把现实中这种无穷多种连续、渐变的“现实类型”的组织形式划分成数目有限的几种“理想类型”来分析,才能建立起一般理论分析的前提。

只有建立起了一般理论分析的前提,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由上分析可见,以现实中市场和企业之间逐渐地相互渗透和交融现象为依据,提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学者,逻辑上犯了把“现实类型”误作为“理想类型”的错误。

五、小结
以分散知识或分布知识与企业权威的不相容为由,否认企业的存在,显然与现实不符;而以现实中市场和企业之间逐渐地相互渗透和交融现象为依据,否认研究企业边界的理论意义,则缺乏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根据。

因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既不符合现实,又缺乏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根据。

笔者认为,以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分析如何把“现实类型”的组织形式划分成数目有限的几种“理想类型”,是企业理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和思路。

注释:
①参见瓦尔特·欧肯.国民经济学基础[M].左大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9.
参考文献:
[1] BRUSONI STEFANO.The Limits to Specialization:Problem Solving and Coordination in Modular Network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5,(26):1885-1907.
[2] HART OLIVER.Firms,Contracts,and Financial Struc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 WILLIAMSON OLIVER E.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 JENSEN MICHAEL C,WILLIAM H MECKLING.Specific and General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C]//Lars Werinog Hans Wijkander.Contract Economics.Oxford:Blaekwell,1992.
[5] NONAKA I,H TAKEUCH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 GRANT ROBERT.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09-122.
[7] SAUTET FREDERIC.An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the Firm[M].London:Routledge,2000.
[8] GRANDORI ernance Structures,Coordination Mechanisms and Cognitive Model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1997,(1):29-42.
[9] GRANDORI ANNA.Cognitive Failures’and Combinative Failur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2002,(6):252-260.
[10] HELPER S,JP MACDUFFIE,C SABEL.Pragmatic Collaborations:Advancing Knowledge While Controlling Opportunism[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0,(9):443-487.
[11] PARMIGIANI A,W plementarity,Capabilities,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The Impact of Within-firm and Inter-firm Expertise on Concurrent Sourcing of Complementary Compon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30(10):1065-1091.
[12] JACOBIDES MICHAEL.How Capability Differences,Transaction Costs,and Learning Curves interact to shape vertical Scope[J].Organization.Science,2008,19(2):306-326.
[13] SILBERG E,WING SUEN.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4] FOSS K,FOSS N J.Managerial Authority When Knowledge is Distributed:A Knowledge Governance Perspective[R].SMG Working Paper No.1,2008.
[15] SIMON HERBERT A.A Formal Theory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J].Econometrica,1951,19(3):293-305.
[16] COASE R.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386-405.
[17] SIMON HERBERT anizations and Marke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25-44..
[18] AGHINO P,JEAN TIROLE.Formal and Re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1-29.
[19] HAYEK FRIEDERICH A VON.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4):519-530.
[20] FOSS KIRSTEN,NICOLAI J FOSS,XOSE H VAZQUEZ.Tying the Manager’S Hands’:Constraining Opportunistic Managerial Interven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0(5):797-818.
[21] 瓦尔特·欧肯.国民经济学基础[M].左大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2]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C]//库尔特(利尤伯.弗里德曼文粹.胡雪峰、武式宁,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3] COASE RONALD.Essays on Economics and Economist[M].Chicago and La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
06JDXM63001);2011年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招标课题(项目批准号:2011XMB04)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