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

合集下载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

浅析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浅析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浅析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摘要: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普遍提高,国内外经济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中国经济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同样存在着诸多结构性、发展性和体制性的矛盾。

因此,应该把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并把“稳政策、调分配、拉两头、优中间、扩内需、促出口”为导向的18字宏观综合治理方针。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增长,预测,治理建议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普遍提高,国内外经济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中国经济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根据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预测2010年度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

一、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具体考察我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可以发现“四个远高于”的现象。

一是政府财政收入增幅远高于居民收入。

我国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上依然处于恶化状态。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962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85.02亿元,同比增长34%。

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8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同比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

可以看出,国民财富分配体系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让老百姓更多地从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是重工业增加值增幅远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

我国在经济结构上有重新“重工业化”的趋势。

一季度,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1%、14.1%和10.2%,重工业与后二者之间的增幅差距达8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相适应,同期我国生产钢材 1.86亿吨,增长28.55%;生产粗钢1.58万吨,增长24.52%;生产生铁1.50万吨,增长21.67%;生产水泥3.36亿吨,增长20.25%。

从行业投资来看,煤炭投资增长29.9%,有色金属增长34.5%,非金属矿增长37.2%。

宏观调控的特征

宏观调控的特征

宏观调控的特征宏观调控的特征2008-05-3116:51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管理模式相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间接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间接性的集中体现,就是国家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实现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控制和调节。

这种宏观调控的作用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市场又是覆盖全社会的。

在过去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调控是以直接控制为主,主要表现为国家不通过市场(当时也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直接而具体地调节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

这种调控方式以一对一的个量调控为主,主要依靠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进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变革,就是由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开始的。

这种变革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主要是依据市场机制来运作的,而市场机制则集中体现为三大经济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综合运用。

正是这只“无形的手”,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

这就决定了宏观调控的直接对象是市场,而不是各个企业。

当然,市场活动是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运行过程。

就此意义而言,国家调控市场,也就控制了社会经济总量。

在实际调控过程中,国家根据特定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运用利率、税率、价格、汇率等经济杠杆,有意识地输入各种经济参数和市场信息,间接地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预期影响。

所以,宏观调控的过程即是国家自觉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调节市场,进而间接影响企业微观经济行为,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过程。

宏观调控的间接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市场和企业的关系,使调控主体(国家)、调控中介(市场)和调控客体(企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起“国家—市场—企业—市场—宏观目标”的宏观调控模式。

2010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

2010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

三季竟曾长 8 %前三季度累计增长 7 ‰ 农业 、 、 、 保等 基础设施 与民生 . , 9 . 7 铁路 医疗 环
领域投资大幅提高 ,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
1内需回升明显 .
消 费稳 步 提 高。20 年 1 1 月 09 ~ 1
投 资与消 费成为拉动 经济 增长 的主 份社会消费 品零 售额增长 1 . 扣除价 5 %, 3
2工 业 生 产 加 快 .
2O 年 1 l 月份 , 国 规模 以上 O9 ~ 1 我
左右 , 国际收支平衡 状况继续 改善。2 1 量, ~ 1 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 名义增 工业增加值 同比增长 1.6其 中一季度增 00 1 1 0 9, 3 年, 应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 为宏观 长 3 . 高 于平均水平 5 个百分 点; 7 %, 8 . 6 从 长 5 %, 季度 增长 9 %, 季度 增幅 达 . 二 1 _ 三 1
O s r a in& R f c in f 察 思 b ev t o el t 观 与 考 e o
2 0 0年 1
国 内经济发展趋 势分析 和调控对策建议
文 / 宝 良 祝
2 黧 O
遏制了急剧下滑 的势头 , 呈现企稳 回升的 良好态势 , 预计全年 G DP增长 8 %左右 。 . 5
粮 收购 蒙牛 , 有亏 损企业 山东 钢铁收 国
1产 能过 剩 问题 突 出, . 有些 行业 仍 购 民 营盈利 企业 日照 钢铁公 司 , 民营航
在重复建设
3物价下降势头得 到遏制 .
空公 司基本退 出航 空运输领域 。社会投
目前 , 国产能过剩 问题较 为突出 , 资由于受到市 场信心 、 我 国外需求 、 融资 约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论2010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论2010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论2010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一、摘要: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

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在今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过后,如何使中国在2010年GDP健康、稳定增长,在分析了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式,可以得出2010年要关注四个宏调方向。

关键词:宏观调控、马克思主义经济、2010年中国经济、二、内容:宏观调控,是指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

所谓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

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

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

中国目前经济形式:2009年12月12日,第三届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海外市场策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预计全年外贸数据为-17%,明年出口或达10%左右。

他同时表示,未来如果形势变化较大,宏观调控方向也需适度调整。

卢中原称,1—9月份,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是-3.6%,预计全年至少负两个百分点。

今年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拉动,这是目前面临的突出矛盾。

在此次年会上,对于明年中国宏观政策的变化,卢中原指出,宏观政策的基调不会发生变化,但是短期会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

20102011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研究144506316(精)

20102011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研究144506316(精)

前言: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最严厉政策调控,从“国十一条”到“国十条”再到“ 9.29新政”政策调控不断加码;回顾以往历年调控政策,在调控的方式上 2010年的调控存在两大特点:一是从单一的调控方式向政策组合方式的转变;二是“经济 +行政”的调控,强调“问责” ,这是历次调控所未见的。

可见,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

同时,在如此严厉的调控政策下, 2010年房地产市场依然高歌猛进,涨声不断。

调控已成“空调”之势。

2010年的最后一天,郑州政府发布 35号文《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通知》 ,随后, 2011年 1月 4日郑州市房管局发布《关于本市及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我市限购商品住房的通知》 , 即“郑州限购令” , 拉开郑州 2011年房地产调控的序幕。

岁末之际, 郑州市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 与郑州 2010年持续上涨的房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问责”的影子。

一方面是政府调控的决心,一方面是面对“失控”的市场, 2011年政策调控将走向何方?一、 2010年郑州房地产市场总结1、政策环境图-1 2010年中国楼市调控回顾调控方式: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并用,政策调控不断加码2010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采用“经济 +行政”方式,从抑制需求、增加供给、加强监管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控。

经济措施上,严格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提高首次购房和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和利率, 停止对家庭第三套住房的贷款等; 行政措施方面, 在部分城市限定家庭购房套数、限制外地人购房贷款,以问责省级政府和力促地方政府及各部委出台配套措施的方式抓落实等。

三轮调控政策持续出台和不断加码,对包括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商业银行、购房客户在内的房地产各主体形成明显的影响。

2010年三轮市场调控回顾:第一轮调控(国十一条 :2010年 1月 10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即国十一条,增加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有效供给,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由此拉开了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序幕。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

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2010年我国经济形势展望及宏观

2010年我国经济形势展望及宏观

三、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 三、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 面临的主要问题
• 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国民收入严重偏向于资本 与政府,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中国劳动 者报酬连续22年占GDP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这 对社会公平和消费都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 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和内部 约束都将明显加大,下一轮经济增长将不是过去 一轮经济增长的重复,经济发展模式与方式都要 做重大调整和完善,最主要的是根据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国际竞 争优势,在部分高科技领域中抢占制高点,为下 一轮快速发展增强后劲。
• 2.结构性矛盾继续积累将严重影响下一轮经 济增长 • 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在外部金融危机的 冲击下和国内经济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显 得更加突出。当前结构性矛盾是:城市化 严重滞后,不仅整体城市化率偏低,而且 非完全城市化(1.5亿左右的农民工)的比 重较高,这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又 造成了很大的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
二、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 二、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 的主要趋势
• 1.全球经济回暖,出口逐步回升 • 2009年二季度后,世界三大发展经济体下降幅度明显收窄, 并已初步复苏,表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困难的时期已 经过去。 • 2010年将是美国的复苏之年,另两大经济体欧盟和日本情 况更好一些。尽管全球步入完全的复苏还有相当长的路要 走,但复苏向上的趋势开始形成,一定程度上这会带动我 国出口的明显复苏。预计2010年我国出口增长将反弹到 10%左右。 • 但是,由于美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都不会很强,我国 出口产品结构档次较低并面临印度、越南等后发国家的竞 争挑战等,未来几年我国出口都可能呈现弱势增长局面, 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准备。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效果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效果

2010年宏观调控的政策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较快,但经济发展仍面临着结构性、发展性和体制性等诸多矛盾。

特别是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协调,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内外需不平衡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有一定难度。

2010年是我国五年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既要解决经济稳定增长这个根本问题,又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既要积极扩大就业,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

因此,2010年宏观调控的思路大致可以描述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

(一)支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一是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手段,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的力度,解决重大民生问题,较大幅度地增加支持“三农”、扶贫、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公共服务支出。

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就业,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全覆盖、可流转、可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预期。

三是加大支持家电、机动车下乡政策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其刺激和带动消费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下乡家电产品补贴标准和办法,增选品种纳入补贴规范。

四是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大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力度,扩大新能源汽车试点;同时,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适当增加补贴资金规模。

五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进程。

一方面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降低城市准入门槛。

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稳定就业和落户,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中小城镇消费增长。

(二)重点培育民间投资的增长一是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投资。

二是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参股金融、铁路、电信等行业、市政公用事业等。

三是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获得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简述宏观调控的特点

简述宏观调控的特点

简述宏观调控的特点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解决经济波动,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与管理方法。

宏观调控的特点如下:
一、综合性
宏观调控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包括财政、货币、金融、税收、外汇、就
业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科学且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周期性
宏观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宏观调控也具有周期性特征,政府需要不
断地进行调整和反应。

三、政府主导性
宏观调控通常由政府主导,政府在决策制定中拥有最终决策权,而且政府能够通过财
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调控。

四、市场反应
宏观调控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自由竞争,因此政府调控措
施不能完全取代市场自身调节,必须根据市场反应及时调整政策。

五、计划性和灵活性
宏观调控需要一定的计划性和预测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灵活变通,因为宏观经
济波动变化多端,政府需要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及时调整政策。

六、公正性
宏观调控需要维护社会公正,政府调控政策必须合理有效,考虑到各个群体的权益,
以达到社会公正的目的。

七、长期性
宏观调控需要长期性,政府需要制定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长期
效应。

总之,宏观调控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理方式,需要政府坚持目前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兼
顾计划和灵活,坚持市场和政府发挥各自优势,及时调整政策,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特点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特点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特点点击154次盛高咨询(北京)总经理/李鑫一、2010年我国经济走势:1. 由保增长到调结构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会持续在9-10%,但是增长方式会发生显著变化。

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主力变为次要地位,内需增长开始逐步唱主角,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升值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加速转变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1)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速我国经济由原来靠出口拉动增长的方式向内需驱动增长的方式转变;(2)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促动下,会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效益,逐步降低关键原材料、技术等资源或产品的成本;(3)通过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产品价格变相提升带来的压力,促使外贸增长结构进一步调整,通过技术含量逐步取代劳动力低成本,从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如下图所示:人民币升值会促进投资高位回落,出口低位启稳,消费平衡增长,从而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可升级,以及内需消费的真正启动。

2. 通货膨胀在可控范围内从目前来看,美国失业率水平仍然居高不下,作为将失业率作为重要目标的历届美国政府而言,经济复苏的压力依然不小,美国经济复苏速度不会太快;欧元区经济步入慢速复苏轨道,但希腊政府信用危机提醒我们,新的挑战还会继续存在,金融危机的阴影尚存。

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从而使得粮食等进口物资价格波动不会太大,不会对我国构成输入型通胀压力。

从国内来看,进口与走出去战略提速,会抑制通胀压力。

而央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预期增强,银行存款和债券资产会增大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通胀应在可控范围内。

3. 经济支柱产业在发生转变房地产支柱地位作用在降低。

对于严重偏离市场发展规律的房市,需要政府这支有形的手采取措施来管控。

而土地收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方式,房地产又是政绩的重要模量尺度,这一切都会促使地方政府看重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

在与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相冲的情况下,目前中央政府也会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进行管控,也会通过实行EVA考核等手段,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重点 2010-2011 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重点 2010-2011 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重点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些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作用下,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低谷,实体经济快速反弹,但与此同时,伴随着资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也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总体来看,随着实体经济层面的根本性好转以及国外经济环境的改善,2010年我国经济仍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速回调趋势不可避免,出口会随着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而好转,消费仍将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势头,但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去,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另外,内外双重因素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虽然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物价水平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国内资产市场价格快速攀升而诱发形成的资产泡沫需要警惕,一旦央行加息,资产泡沫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给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巨大冲击。

虽然去年一篮子的财政刺激计划使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中的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积累,这些隐患或将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

第一,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政策拉动,支撑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仍不健全,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回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领域,去年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政府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在政府大规模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出现了国有资本与民争利的局面,部分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挤出了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融资约束、市场准入等因素的影响,增长乏力。

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刺激政策暂时并没有培养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其副作用却正在逐步放大。

因此,201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通过结构性的调整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以消费升级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增长引擎,通过财税优惠与信贷支持引导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流向更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产业和行业上来,从而为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概括论述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

概括论述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

概括论述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引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临近202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本文将概括论述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特点。

背景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是指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调控通胀、稳定就业等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如下:1.发展与稳定并重传统宏观调控更注重稳定,而新时代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发展。

在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2.多政策协同作用新时代宏观调控中,各种政策相互协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

经济调控没有单一的政策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的有机结合,提高调控效果。

3.精准施策新时代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精准施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通过差异化政策的实施,促进良性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

4.灵活适度新时代宏观调控注重灵活适度,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调控政策。

通过及时的调整和反馈机制,实现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新时代宏观调控还注重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结论总之,我国新时代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是发展与稳定并重,多政策协同作用,精准施策,灵活适度,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

这些特点旨在应对新时代的经济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宏观调控将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特点2

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特点2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特点表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政府干预来弥补“市场失灵”。

同时,在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长期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期时期。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去年3月份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政策效果初步显现,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调控力度,由投资拉动的本轮经济扩张有可能在今年年中基本结束,经济发展进入稳定增长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三次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历过三次宏观调控:20世纪80年代末的宏观调控,以“治理整顿”为标志;90年代实行宏观调控之后,经济走入了通货紧缩;2004年实行的第三次宏观经济调控,使经济走出困局稳步发展。

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是在“投资热消费不热”的局部过热、“物价温和可控”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继而导致“大落”的“预调”。

因此,当前宏观调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宏观调控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宏观调控重点明确,措施有力,主要解决部分过热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和粮食生产连年下滑两个问题。

看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抑制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其他由此所引发的侵占土地严重、贷款投放过多、部分上游产品价格明显上涨等问题,相应地就会迎刃而解。

在投资过快增长这个情况下,国务院决定开展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对所有在建、拟建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审核,并对违规项目进行处理。

对国家明令禁止建设的、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法等的在建项目,要停止建设;对不符合环保规定、城市规划、项目审批等建设程序以及信贷政策要求的在建项目,要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对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的拟建项目,要取消立项。

结合新一轮宏观调控谈谈对我国宏观调控的认识

结合新一轮宏观调控谈谈对我国宏观调控的认识

结合新一轮宏观调控谈谈对我国宏观调控的认识。

答: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确定了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注重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

一定要对市场存在的风险有预见性,要采取各种手段有机结合规范风险。

2007年奥运会前,国家已经意识到服务性收益增加,奥运效应产生的大量投资及国外资本,套现转移的风险,将在2008年释放,为此国家在2007年打压股市、释放风险。

二是重点突破,果断出手。

2009年、2010年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规划了4亿元的投资计划。

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保增长,保就业,进而保民生。

09年为扩大内需,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补贴政策,调整了1.6升排量以下汽车的购置税,刺激消费。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重点以铁路、公路、机场等民生相关的基础行业。

三是措施方面,注重实效。

一方面需扩大投资,增加信贷刺激经济平稳发展,让经济尽快复苏。

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防止由于大量货币政策投放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为此,国家出台了新国十条,被称为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平抑房价,对其他物价上涨,国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

四是力度加大,保证经济“列车”平稳快速。

目前中国经济虽然较快的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平稳回升,09年GDP增长达到9%的较高水平,但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发展贡献很不平衡,需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2010年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形势是遇到通货膨胀,不能让结构性通货膨胀演变为全面膨胀,政府正在采取价格监管,价格干预等措施保证物价平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2009上半年,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从开始主要集中于金融业的形式逐步向各国实体经济渗透,大有衍变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趋势。

从整体上看,美元呈现疲软态势,投资者情绪低落,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走低,各国失业率持续走高,悲观的信贷紧缩氛围仍未消散,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的态度愈加谨慎,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实体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贸易保护主义也在这次危机中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2009下半年,得益于今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各国政府为稳定本国经济秩序所作出的救市举措,金融危机得到了控制,大部分国家经济呈现出回暖势头。

不过,危机余波效应仍不容乐观,虽然各国政府不惜余力救助动荡中的金融市场并确实取得了成绩,但是救助中所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也使得各国经济雪上加霜,有些国家甚至因为赤字过于庞大而直接导致其主权信用危机,有的国家则仍完全处于信贷紧缩的尴尬局面,再加上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滞后冲击影响还没有充分暴露,全球经济回暖的道路仍旧是荆棘丛生,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都仍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

2009年金融危机的震荡波逐渐趋于减弱,世界经济下半年显露反弹迹象,但全面摆脱负增长进入复苏为时尚早。

美国在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于今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增长,这表明美国经济可能已摆脱衰退,开始步入复苏阶段。

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也已开始摆脱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分别在三季度取得0.4%和0.2%的增长。

相对于欧美国家,亚洲经济复苏步伐更为稳健,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明显加速。

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则跟美国一样,依然为财政赤字所困扰。

中国经济从2008年一季度到2009年三季度,走出了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态势,实现第三季度增速8.9%,就此“保八”增长已无悬念。

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不仅给亚洲经济企稳回升增添了信心,更给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中东和非洲经济增速相对缓慢,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和中东欧国家则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程度不一的负增长。

近期一系列数据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亚洲经济复苏的步伐已领先全球。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以及IMF此前也曾一致表示,亚洲经济无疑是带领全球经济重回增长的火车头。

二、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在过去的2009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目标,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GDP呈现“V”形反转、进出口总值由负转正、投资消费高位增长。

同时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

2009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下降趋势,跌至6.1%低谷,之后即出现新一轮回调,二季度7.9%,三季度8.9%,四季度超10%,一条“V”形反转曲线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需空间急剧缩小,到2009年2月外贸进出口总额跌至谷底,3月开始出现连续环比增长,10月进口值年内首次实现月度正增长,11月进出口总值月度指标也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

进出口总值由负转正根本原因在于外需好转,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复苏转暖,而去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外需、促出口的政策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09年以来,全国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态势。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3%。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09年以来中国出口大幅下降。

正是投资消费高位增长弥补了外需不足,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90%以上靠投资拉动,消费贡献率依旧偏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伴随经济增速的“V”形反弹呈逐步回升态势:1月,全国财政收入下降17.1%;5月,首次转正实现4.8%增长;8月以后,连续出现30%左右高增长。

从目前情况看,完成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目标已没有悬念。

值得关注的是,直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两大税种—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相继实现正增长,表明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尤其是大规模投资拉动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企业效益开始好转。

在经历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在09年11月份“转正”:同比增长0.6%。

而从月度环比情况看,CPI从09年7月份开始由负转为持平,8、9月份微升,10月份虽有微降,11月份再度微升。

作为物价核心指标,CPI同比、环比双双由负转正,尽管还不能认为存在通货膨胀,但也引起各界对通胀预期的高度关注。

09年以来,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量大起大落:1到3月不仅月月超过万亿元,且不断创出新高;4到5月,增长脚步骤然放缓;6月,再超万亿元;7月二次下跌之后,逐步趋于稳定。

一季度信贷的高增长与此前国家4万亿元投资密切相关,体现了金融部门对国家拉动经济的支持力度。

下半年,信贷投放虽有回落,但与历年相比仍然较高。

09年以来,中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从城镇新增就业情况来看,一季度扭转08年四季度下滑趋势逐月回升;进入二季度以后,每个月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在90万人以上。

预计09年全年可实现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将超额完成全年新增900万就业的目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得益于特殊时期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同时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建立政府投资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通过实施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来拉动就业,不少地区在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时同步制定扩大就业的目标计划,较好地实现了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2009年,由于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实现了GDP保增长的目标,财政收入增长目标也得以实现。

从全年全国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措施卓有成效。

三、当前我国实施的主要财政政策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2、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09年1月1日起,将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预计减收将超过1200亿元;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工业机器人、摩托车及缝纫机等553种产品;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总减免金额约190亿元。

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3、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4、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

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四、当前我国实施的主要货币政策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把握政策操作的重点、力度和节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发挥好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情况,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公开市场操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是合理把握操作力度与节奏,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二是进一步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有效熨平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波动;三是适时调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从稳定市场预期到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2、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加强对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金融支持。

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三农”、就业、助学、服务外包、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

鼓励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

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

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合理把握信贷资金投放节奏,防止产生新的信贷风险。

3、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已改制上市的大型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改革继续深化,经营业绩不断提高。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继续完善公司治理,改进决策机制,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增加信贷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严防不良率反弹和经营效益下滑。

中国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

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目前,中国农业银行正稳步推进事业部制管理体制改革,制定面向“三农”的专门信贷政策,构建服务“三农”的正向激励机制,强化“三农”业务风险管控,“三农”和县域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不断增加,农户金融服务不断改善。

国家开发银行不断探索建立符合中长期信贷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和经营模式。

8月末,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将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国开金融公司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务。

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全面展开并稳步推进。

2009年2月,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问题。

同时,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继续推进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

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围绕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治理结构等主要问题深入调研,推动两家机构扎实进行内部改革,促进其不断改进政策性金融服务。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相关问题,为论证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做好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