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社戏》word表格教案
《社戏》教案 (北师大九年级)
《社戏》教案 (北师大九年级) 山东省郓城县杨庄集中学苑仁纯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刚才大家听了罗大佑唱的《童年》,你从歌曲中体会到了什么呢?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
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
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回到幸福的童年,去体会他在童年所感受到的美吧!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叙述详略得当的写法。
2.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美。
二、检查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⒈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偏僻【pì】忌惮【dàn】撺【cuān】掇潺潺【chán】⒉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⑴延宕:拖延。
⑵大抵:大概,大都。
⑶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⑷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⑸沁人心脾:沁:渗入。
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⒊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社戏》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⒋背景材料:《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完整word版《社戏》教师教案.docx
《社戏》的优秀教师教案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 M1.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导入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 板书题目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 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
(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b. 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大意符合即可) 。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
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
( 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戏剧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戏剧知识,对戏剧进行欣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社戏》的背景和历史。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通过创作实践,体验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热情。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社戏》的背景和历史(1)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
(2)介绍《社戏》在我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1)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2)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
(3)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发展的逻辑和戏剧冲突的解决。
3. 第三课时:欣赏戏剧语言和艺术特色(1)分析戏剧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2)欣赏戏剧中的音乐、唱词和表演艺术。
(3)引导学生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4. 第四课时:体验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过程(1)分组进行戏剧创作,包括编写剧本、设计角色等。
(2)选择代表性的剧本进行表演展示。
(3)引导学生反思表演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5.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对学生的表演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社戏》融入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
三、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社戏》剧本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戏剧知识和技巧。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1社戏word教案(1)
第六单元《社戏》(第1课时)教案课前预习:1.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通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3.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4.积累摘抄文中精妙的比喻句和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熟练的动词。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研读课文,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3.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4.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是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与童年生活相关的短篇小说《社戏》。
2.解题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文章以“社戏”为题,表明情节与社戏有关,全文将以“社戏”为线索组织材料。
3.走近作者(学生展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爷爷因科考一事坐牢,每到秋收要处决犯人的时候,鲁迅一家人就得给变卖家产打人情,以保爷爷性命,所以孩子就躲到乡下去避避。
本文也就是在那时避难在乡下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良关系的追求。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1 社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某某、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某某,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 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初中语文课文《社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作品的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社戏》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作品《社戏》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4.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讲评。
(2)推荐相关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合作交流能力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阅读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
4.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回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修辞手法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社戏》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社戏的描绘,反映出的民间文化和社会现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社戏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了解民间艺术的价值。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社戏》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领会作者通过对社戏的描绘,反映出的民间文化和社会现实。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设置的把握。
2. 社戏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2. 相关资料:关于社戏的历史背景、民间习俗和文化意义等。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社戏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氛围。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的理解和感悟。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社戏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6.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作品中民间文化的认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社戏》的教案
语文《社戏》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守。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探究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取向。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社戏》原文及相关学习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社戏》原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取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社戏》原文,感知作品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学生合作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社戏》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教师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取向。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分组探究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代表汇报探究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对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复习《社戏》原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作品中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情节和人物为例,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社戏 初中课文教案
社戏初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对社戏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欣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观察、分析、综合等方法,掌握社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3)学会欣赏社戏,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
(2)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如何欣赏和评价社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社戏有什么了解?社戏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有什么地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社戏》,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播放社戏表演视频,学生进行欣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社戏的艺术价值。
(3)学生分组进行社戏表演,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社戏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6. 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社戏在其他地区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2)撰写一篇关于社戏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社戏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社戏》标准表格式教案
《社戏》标准表格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鲁迅、作品年代及社戏的含义。
分析并欣赏《社戏》中的重要词句、段落和人物形象。
解读《社戏》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社戏》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联。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社戏》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感受《社戏》所描绘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情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培养正义感和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社戏》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社戏》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社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难点解读《社戏》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理解《社戏》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心理。
分析《社戏》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引起学生对《社戏》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社戏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社戏的认识。
3.2 阅读理解分组让学生阅读《社戏》的不同部分,并讨论重要词句、段落和人物形象。
每组选择一个重要片段进行解读和分享。
3.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社戏》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社戏》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心理。
3.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选取一个与《社戏》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和写作。
学生可以选取一个社会问题,结合《社戏》中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作业与评估4.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社戏》的读书笔记,包括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社戏》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报告或短篇写作。
4.2 评估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社戏》的理解程度和兴趣。
社戏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
社戏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小说特点;(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概念、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3)分析小说的结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运用比较分析法,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情感;(2)领会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社戏》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2. 分析小说的结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 深入剖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内涵;3.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2)阐述《社戏》在文学史上的意义;(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3)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结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主题讲解:(1)讲解《社戏》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2)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3)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文学素养;(3)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小说特点的理解;2. 收集有关《社戏》的资料,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4. 选择一部类似《社戏》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社戏》word教案
16.社戏(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师:同学们,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题:社戏)(过渡语)这节课我们将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请看: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一)师: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XX你先读。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二)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
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三)师:下面,我们把这几个生字齐读两遍。
(四)学生齐读生字两遍。
可能读错的字有:归省(xǐnɡ) 扫墓(mù) 行(hánɡ)辈惮(dàn)撺掇(cuānduo) 潺潺(chán chan) 棹(zhào) 楫(jí)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一)先学。
1.师: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
下面我们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要求:语言简洁、准确。
时间:6分钟。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对不够专心的学生说上悄悄话。
(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指名学生回答。
若回答得不完善的地方,就请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若学生说不上来就让学习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则边听学生的回答边适时引导并板书。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社戏》word教学设计
《社戏》教课方案两课时教课目的:一.知识技术目标1、识记理解“惮、踱、归省、积极”等词语。
2 、理解本文光景描绘的方法。
3 、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方法经过合作研究理清文章复杂的构造,提升剖析人物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劳感人民的朴实、和善、友善、无私的美好道德。
培育热爱生活、热爱乡村、热爱劳感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课重难点 1 、领会文中情形交融的写作特点2 、鉴赏文中的美景、佳人。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形导入童年对很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在成人后回想旧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怀着一种浪漫的感情。
今日我来学习《社戏》,这是鲁迅先生记述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二、检查预习1、生字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积极()2、文学知识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写于1922 年,收入他的小说集《呼喊》。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照,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选了看社戏的部分。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用一句话归纳全文内容。
(依照小说三因素)明确:记述“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来看,文章环绕什么来写?从“时间”的角度,课文分为哪三部分内容?明确: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
3、指出这些情节中那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何这样安排?明确:看戏时是详写,其余略写。
由于文章的中心是写看社戏的过程,选材应环绕中心去选。
四、朗诵比赛本文是一篇美文,初读以后,大家选择一些你喜爱的句或段进行朗诵比赛。
第二课时一、情形导入文中说到:“真的,向来到此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么,那是一场什么样的戏,让先生这样倾慕呢?今日让我们走进作品看个终究。
二、精读课文,合作研究1、“我”幼年最美好的回想就是夏期随母到姥姥家,读第一段谈谈那是如何的一个地方?明确:离海边不远,极荒僻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耕田,捕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社戏》标准表格式教案
总结词:布置作业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如 课文背诵、阅读相关文献等,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
识。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 社戏的已有认知,以便更好地
引导他们进入课文。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案例分析等多种策略,帮助学
生全面理解课文。
教学风格
01
02
03
注重启发式教学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情境化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互动式教学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
个人教学理念
教育公平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 的识、技能和 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
在线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和在线教育平台,提 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互动学习 环境,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社戏的演出 场所和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04
教师自我分析
自我介绍
01
姓名:XXX
02
教龄:X年
03
专长科目:语文教育
04
荣誉与奖项:曾获市级优秀教师称号,多 次获得教学竞赛奖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审视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是 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 。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评估是否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以提高 教学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社戏》教案 北师大版
《社戏》【教学目标】:一、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四、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二、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
三、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进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
(板书并解释课题)《社戏》:“社”原指土地庙。
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二预习课文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见预习提示)(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2.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内容,快读课文。
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
明确:课文叙述顺序是:G、F、C、B、A、D、E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
提问: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提示: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11社戏》word教案 (2)
第六单元《社戏》(第2课时)教案一.复习导入1.检查本课词语掌握情况。
2.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梳理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知道了本文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看中国戏——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
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二至四部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本文的主题。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二)质疑探究,分组交流引导学生集中讨论以下问题(预设):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春末夏初“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2. 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乐土?(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明确: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
3. 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4.船上看戏的内容是什么?看戏心理如何?“我”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铁头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孩子们不喜欢听唱的戏,喜欢看动作的、好玩的戏。
所以,心里有些失望。
戏不好看。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这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5.既然社戏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还说是好戏,并且还要以社戏为题呢?(小说中心是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作者表现这个中心,正是通过社戏一步步展开的。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1社戏》word教案 (3)
第六单元《社戏》(第3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二.研读课文,交流探讨出示学习任务: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朗读,分析说明。
(分三个小组)组1:景美点拨: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朗读: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生展示: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组2:情美点拨: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齐读: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生交流: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
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组3:故事美点拨: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朗读: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学生展示: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细读课文,以四人小组讨论分析文中出现主要人物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依据是什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塑造的。
社戏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社戏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以下是社戏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一个例子:
教材内容:社戏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序》
教学目标:
1. 了解社戏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社戏的基本戏曲术语。
3. 能够理解并解读社戏序的意义。
教具准备:
1. 教材《社戏序》
2. 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社戏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社戏的表演形式和氛围,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介绍社戏的背景和特点。
步骤二:学习社戏的基本戏曲术语
通过展示PPT课件,向学生介绍社戏的基本戏曲术语,如“旦角”、“净角”、“丑角”等,让学生了解社戏的角色分工和形象特点。
步骤三:阅读社戏序
让学生认真阅读社戏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序》,理解作者借社戏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验他们对社戏序的理解程度。
步骤四:合作阅读和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自己对社戏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让他们分析社戏序中作者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步骤五:个人写作
让学生个人写一篇文章,探讨社戏在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步骤六:展示和评价
学生提交自己的文章,并互相阅读和评价。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社戏的背景、特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这将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写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读
体会作者的童年生活,并回想起你童年生活的某些片段。
板
书
设
计
十、社戏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者童年生活?
你的童年生活?
作
业
与
评
价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絮(dāo)撺(duo)纠(gé)
(fú)水(wǎn)转(yùn)藻
(piāo)渺(jiǎo)洁(duó)来
着重了解写看“戏”前铺垫
小结
我们训练了朗读;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清第一部分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
板
书
设
计
十、社戏
线索:到赵庄看戏
①看戏前(1-3段)→②看戏中(4-30段)→③看戏后(31-40段)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作
业
与
评
价
1、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了。(发觉、觉察)
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方法:集体讨论,然后归纳三点: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读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
无穷乐趣。
4、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思路,并加以叙述。
学
习
重
点
1、美好的童年往事前的铺垫作用。
2、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学
习
难
点
1、怎样引出“回忆童年”(作者意图)
学
习
材
料
课堂
结构
师生学习过程
教、学有感
教师、学生行为
教材目标
复习
生字词
字词的注音,以及词语的解释。
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问题解决后,自然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水乡月夜行船的美景)
4、第三层,按说小伙伴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可看到戏后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不好看,很失望)
5、那么小伙伴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偷罗汉豆)
6、由此,想一想,真正来看戏的目的
学
习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段落大意,并理解运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儿童的心理,并加以理解。
学
习
重
点
1、美好的童年往事;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语言的生动性
3、课文的思路和重要段落的作用,叙事的详略
学
习
难
点
1、语言的生动性
2、课文的思路和重要段落的作用,叙事的详略得当
第三层(14-21):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线索:到赵庄看戏。
①看戏前(1-3段)
②看戏中(4-30段)
③看戏后(31-40段)
了解作者写“戏”经过的过程
略读第一部分,明确其重要性
1、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二、给下列带点的多音字注音
归省乐土行辈模样
喝彩剥豆旺相弥散
教
、
学
反
思
课题
十、社戏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建议课时
3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
课程标准
要求
知识要求:
阅读课文,更加深刻领会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内涵。
能力要求:品味语言,感悟内涵。
学
习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思路加以概括,并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词的意思
导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生著作很多,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文集》里。
2、解题
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社,旧时祭祀土地神之所在。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年规戏”。
月色便在这水气里。(笼罩、朦胧)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安静)
最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惹眼、显眼)
教
、
学
反
思
课题
十、社戏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建议课时
3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
课程标准
要求
知识要求:阅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路
能力要求:品味语言,感悟内涵
学
习
材
料
课堂
结构
师生学习过程
教、学有感
教师、学生行为
教材目标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惮、踱、棹、归省、行辈
撺掇、凫水
二、
精读
第二
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4-9):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10-13):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桕树(jiù)
解释:
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行辈:辈份。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水:游水。
弥散:扩散,布满。
家眷: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纠葛: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
惹眼:形容词,显眼。
屹立:动词,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另外也比喻坚定不动摇。
掌握字词的书写
是什么?
①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
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②小朋友更在于看戏中彼此可以无拘
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等。
7、至此,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与事、情与景。
2、字词在语言中的特色。
学
习
难
点
1、词语在文中的运用
2、优美语句的作用
学
习
材
料
课堂
结构
师生学习过程
教、学有感
教师、学生行为
教材目标
一、
预习
生字词
注音:
惮(dàn)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行辈(háng)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蕴藻(yùn)家眷(juàn)
旺相(xiàng)撮(cuō)
课题
十、社戏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建议课时
3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
课程标准
要求
知识要求:阅读课文,领会其中的内涵。
能力要求: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
习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字词的掌握并运用。了解作者的生平、著作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应用。
学
习
重
点
1、美好的童年往事;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