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移情与离情_浅谈日常交际过程中人称指示语的选择_齐超

合集下载

从语用移情和离情看指示语运用

从语用移情和离情看指示语运用

2021年第10期48文学研究从语用移情和离情看指示语运用杨青纯一、指示语的定义“指示语”是指在话语当中,而不是在语言当中,说话人以自身为参照,用语言表达式指涉语言外事物的过程。

在典型的言语行为过程中,必须有一名说话者和至少一名听话者参与。

言语行为参与者通常选用定的词语表示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现象或表达自己的意愿、情感、评价等等。

而要对言语行为参与者所选用的这些词语做出确切的理解并明确其所指,就必须把它们和言语行为产生的具体环境即语境联系起来。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指示,这些词语也就是指示语。

因此,从定义上说,指示语是一切由语言环境(主要是交际主体)确定所指关系的词语。

二、语用移情与离情“移情”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的美学研究中,同时它也是个心理学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

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 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 移情主要体现的是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 然而有学者仍将情感或心理方面的趋异视为一种移情现象。

而在语用学上,“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何自然,1991)。

与移情相反,人际交往中的离情就是交际双方或多方的情感及心理趋异,体现为情感或心理上的排他性甚至对立。

语用离情可以制造或拉大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表达说话人的冷淡和疏远。

语用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的分离, 说话人不再设身处地地为听话人着想, 而是蓄意通过某些话语来表达自己对所指对象的态度与情感。

按、指示语中的移情和离情3.1人称指示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何自然, 1988) 。

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

在特定情况下,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特定选择反映了说话人的语用移情或离情,体现了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相互关系的亲疏。

电视访谈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理据

电视访谈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理据

移情是 19 世纪 晚 期 德 国 美 学 中 的 概 念,现 在 受 许 多 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汉语称谓的认知理据研究”(
12YJA740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辛庆连,女,山东茌平人,山东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彭建武,男,山东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因此,不同的语境 中,同 一 个 人 称 指 示 语 往 往 有 不 同 的 语 义
内涵,而且它不仅 具 有 传 递 信 息 的 功 能,还 反 映 了 交 际 双 方
特定的人际关系,这就 是 人 称 指 示 语 的 非 常 规 用 法。 即 “说
话人在交际过程中不以自我为中心,把 指 示 中 心 从 自 我 转 到
语料库,从语用移情视角来分析访谈 录 中 的 人 称 指 示 语 映 射
现象,以此来揭示其背后隐藏的语用认知理据。
解。
在这段话 中,“我”、“我 们”是 刘 涛 以 自 己 为 中 心 建 立 的
参照体系,对第一人称单数“我”的 使 用 表 明 了 她 自 己 的 观 点
(二)从语用移情看人称指示语的选择
人称代词来实现。从语用功能的角 度 来 看,人 称 指 示 语 可 分
听话人或其他听众身上,以实现 说 话 者 预 期 的 人 际 及
为第 一 人 称 指 示 语,即 说 话 人,可 单 指,也 可 复 指;第 二 人 称
语 用目的”,
Lyons(
1977)把 这 种 现 象 称 为 指 示 语 映 射 现
(
1971)和 列 文 森 《语 用 学 》(
1973)的 归 纳,指 示 词 语 分 为 五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分析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分析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分析本文以社区民生法制类节目《调解面对面》为研究对象,以“语用离情”为理论框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说话人在会话交谈中使用的人称指示语,旨在探讨人称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下所具有的语用离情功能,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交际双方间的情感趋异,并加深对该理论的认识。

标签:人称指示语语用离情情感趋异指示语,顾名思义,指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称指示语即表示人称的指示信息,是指示语类型中的一种。

索振宇(2014:37)指出:一般而言,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这是指示语的常规用法。

然而在实际的会话交谈中,说话人并非总是遵循这一常规用法,有时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达到所期待的语用目的,说话人会将指示中心转移至听话人或其他不在场的参与者,这属于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即指示语映射现象。

基于何自然与冉永平的研究,说话人在交谈中出现指示语映射现象可归纳为两种原因: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

笔者发现,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进行了研究,而对语用离情的具体分析却很少。

据此,本文以社区民生法制类节目《调解面对面》中的话语为语料库,浅析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理据,以帮助人们理解人称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下具体的交际含义。

一、语用离情简介“离情”即情感的分离,是相对于“移情”而言的。

“移情”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美学,后被应用于多种研究领域。

何自然首次将“移情”引用到语用学领域,并提出“语用移情”这一概念。

基于何自然的语用移情,冉永平(2007)又诠释了语用移情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语用离情”(pragmatic de-empathy)的概念。

根据“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的概念可知,“语用离情”(pragmatic de-empathy)指交际双方情感的分离,说话人不再设身处地地为听话人着想,而是蓄意通过某些话语来表达自己对所指对象的态度与情感。

人称指示语中的移情和离情

人称指示语中的移情和离情

人称指示语中的移情和离情摘要:人称指示语是指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者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并在日常交际中得到广泛的地应用。

本文试着对日常交际话语中出现的人称指示语的移情和离情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用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意图和作用。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语用离情1 引言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人称、时间、空间、社会及篇章等几类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就是指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者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使用的频率很很高、也很重要,因为人称指示语的选用不仅是交际双方对其所要表达事物的一个指示,而且还表达了彼此之间或对所指的人或物的态度。

尤其交际双方在面对面交谈时,不同的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由于交际受语境的制约,语用用意的不同,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所传递的情感和态度就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可称为“移情” (empathy)。

在语用学上,移情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本文将从日常生活中交际双方的对话中来分析这种移情和离情功能。

2 人称指示语中的移情Head. B.F.曾指出:“人称相互关系的物理性距离,是信息传递的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亲密程度有关的。

”并且,第三人称要比第二人称距离远,第二人称又比第一人称距离远,在个体的判断认知之中,复数可以拉开与单数的间隔距离。

随着距离的增大,亲密度就会减少,心理距离增大。

2.1 第一人称复指代词借指单数(1)顾客:“请问咱们这有卖变频空调吗?”店员:“咱们这卖的都是”。

(2)我们是研究生,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来写学术论文。

(老师对学生说)在例子(1)中,顾客用“咱们”代替“你们”,例子(2)中,老师用“我们”代替“你们”,按照语义对应关系这样是不恰当的,因为“咱们”指听话人和说话人,“我们”即可以包括听话人又可以不包括,而“你们”只能只听话人,不包括说话人。

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移情与离情

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移情与离情
使 用 语 言 是 一 个 不 断 地 进 行 语 言 选 择 (igii 1 usc n t
cocs 的过程 “ , 种选择涉及语 境 、 hi ) e 这 语言 结构 等方面 , 而 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依赖 于语言 的顺应性 (d p bly 。语 aat it) a i 言的顺 应性就是语言使 用者 从语 言所 提供 的可选项 目的范 围内做 出协 商 性 的选 择 和灵 活 变 通 , 而 满 足 交 际 的需 从
( ) 应理论 一 顺
V rcurn esh ee 在其 著作 U dr adn rg t s中 , 据 nes nigPamac t l 根
达尔文 的适 者生存理 论 以及皮亚 杰的 心理学理 论和 韩礼 德 的功能语用学 ,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 学。他 认为语 用
() 1 是老师教育学生时常说 的一句话 , 我们” 实指 的 “ 其
要 l
。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 言语交 际时 , 言语双 方都 自
觉 不 自觉地创造 和改 变语 境 , 使得语境 朝着有利 于双方交 际 的方 向发展 。其 中心理 因素 是制约说 话人 实施 言语行 为的 重要语境变 量 , 预示 着交 际 中必 然 出现 体现 交际 主体 情 这
感、 心理等语言结构 和 话语 , 以实现情 感趋 同 ( ovrec ) cnegne 或趋异 (ie ec ) dvr ne 。这也为诠 释交际 中人 称指示 语的语 用 g 移情和离情提供 了重要理据 。 ( ) - 人称指 示语 的顺 应性 人称指 示是指 在一个 言语实践 中用特 定的词语 来表示
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共同构建语 境的过程 , 际 交 者在言语行为 中应该 积极 主动地 选择语 境。成功 的交 际有 赖于交际主体根据语 言语境 的变化 和语言信息传递 的需要 , 进行语言形式 的不 断选择和调整 , 这是语境制 约下的适应 和 顺应 。在 V rcur e h ee s n的语用学框架 中, 顺应理论” tete “ (h . h o f d pao ) r o at i 是整个理论 建构 的核心参 照点 。这 为诠 释 y a tn 和理解语用学又提供一个全新 的视角 。指示语 ( e i) di s 是语 x 言的普遍现象 , 语言学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是 也是语 用学 的一

地点指示语使用中的语用移情和离情

地点指示语使用中的语用移情和离情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 o.2,2018G ener a.N o.1612018年第2期(总第161期)J our nal of Q i qi har J uni or T eacher s ’C ol l ege一、指示语及地点指示语“指示这一术语指的是在语言活动中,尤其是在有一名说话人和至少一名听话人参与的这种典型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过程和活动等要做出确切的理解都必须把它们和语境联系起来的现象”i 。

指示语是指在一定语境中具有指示作用的词语或结构,“指示语主要有五种类型: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话语指示;社交指示”i i 。

文中涉及地点指示语,因此简要介绍一下地点指示语。

地点指示语表示话语涉及的地点或空间,在英语中单纯地点指示语常见的有副词“her e ”“t her e ”、指示代词“t hi s ”“t hat ”等,大多数的指示语是由介词短语表示,如“on t he pl aygr ound ”“i n t he r oom ”。

汉语主要由地点名词(如“学校”,“上海”)、指示代词(如“这”,“那”)、方位名词(如“上面”,“左边”)、介词短语(如“在……”)等表示。

地点指示语还包括一些移动动词,如汉语的“来”“去”“离开”“到达”和英语的“com e ”“go ”“l eave ”“ar r i ve ”,因其在使用上与地点信息结合紧密,它们的出现必然或明或暗联系着一个与之相关的地点,因此也将它们算作地点指示语。

二、语用移情与离情何自然先生认为“移情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i i i 。

“离情”是从语用学角度提出的与语用移情相反的概念,顾名思义,“离情”指偏离正常情感交流,它可能是无意的(未理解说话人话语意义或自己未表达清楚),也可能是有意的(刻意阻碍交流),交际因此不能和谐流畅地进行。

【推荐下载】浅谈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

【推荐下载】浅谈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

浅谈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

 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

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

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 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07)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

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

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

例如: What a bit of luck that I am placed next to you. 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

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何自然冉永平,2002)。

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

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 a bit of luck that you are placed next to me ,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2002)。

比如,可通过come here 等指示语的选择来实现移情。

例如: One shouldn t waste a drop of water. 此例用不定代词one代替人称代词you,使批评或指责性言语更委婉。

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

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

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韦氏词典对移情(empathy)的定义是“分享他人思想或情感的能力”,与同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感知而产生接近他人情感的情感体验,即情感的共鸣。

从语用学进行研究的移情(pragmatic empathy)指言语交流双方达到情感相通,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本文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角度分析汉语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词的顺应性,并从语境关系的顺应方面归纳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对汉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一)顺应理论Verschueren 在其著作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学。

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

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用问题,这种综观是顺应理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l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并依赖于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

简单地说,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言语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和改变语境,使语境朝着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方向展开。

其中心理因素是较重要的语境变量,这预示着交际中必然出现体现交际主体情感、心理等的话语,以实现情感趋同(convergence)或趋异(divergence)。

这也为诠释汉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涉及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直接的语言反映。

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主要由人称代词来表示,有时也用呼语(vocatives)表示。

指示词语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

指示词语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
指示词语的语用视点 —— 语用移情与离情 冉永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例子: 例子:
a.“来到河北大学,发现我们 咱们 我们/咱们 我们 咱们这里的条件很不错。” b.“来到河北大学,发现你们 你们这里的条件很不错。” 你们 a. 老师说,“希望我们每个同学 我们每个同学都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 我们每个同学 b. 老师说,“希望你们每个同学 你们每个同学都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 你们每个同学 a. “中美足球对抗赛又输了,你说这支队伍 这支队伍还有希望吗?” 这支队伍 b. “中美足球对抗赛又输了,你说我们这支队伍 我们这支队伍还有希望 我们这支队伍 吗?”
趋同(convergence)指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改变自己的言语 习惯或语体风格,包括词语选择等,目的在于取得听话人的 接受或好感,缩短双方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实现双方之间 的相互理解或相互吸引。 趋异(divergence)则是交际一方改变自己的言语习惯或语 体风格,或违反常规地选择词语和语体风格等,以体现说话 人特有的社会身份和群体特征等,以区别于听话人一方,扩 大交际双方的社会心理距离。
该理论已被运用到社会语言学、交际学、会话分析以及语用 学之中,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有关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和 普通社会心理学基础,促使人们进一步关注交际策略的选择、 语体风格变化的趋同(convergence)和趋异(divergence) 等所隐含的心理动机和情感因素。 适应论的核心在于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交际主体(如说话 人和听话人)之间言语或话语的‘相似吸引’(similarityattraction)。如果说话人的话语和听话人的话语之间越相似 或趋于相似,对听话人来讲,说话人的话语就越具有吸引力, 越容易理解,越能体现语言的适应性。
3.人际交往中的语用视点 3.人际交往中的语用视点

文学话语中“移情与离情”的指示性分析

文学话语中“移情与离情”的指示性分析

文学话语中“移情与离情”的指示性分析作者:黄倩倩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7期摘要:文学作品、影视影像乃至动画漫画等一系列涉及言语行为的材料均可以为语用分析提供相应语料。

与此同时,对上述语料的语用分析不仅能够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力,而且还能够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

本文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为研究对象,以移情与离情等语用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通过分析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以及具体语境,探讨了其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功能,旨在为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乃至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移情与离情指示语《三国演义》一、引言随着语用学的扩展与延伸以及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批评的拓展,文学语用学逐渐成为当今语用学的发展趋势之一。

文学和语用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指示语、话语分析、预设等均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语料。

对文学作品的语用学分析不仅有助于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而且也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读者的语言鉴赏能力。

杜小红以《红字》中人称指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人称指示语非常规选择所产生的语用效果,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其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

尽管文学语用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谈及如何把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以及如何把文学与语用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与例证。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以及其特殊的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政治家、历史学家所关注的对象。

《三国演义》自问世至今,出现了多种整理、评价版本。

然而,纵观各个版本不难得知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刻画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核心人物。

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有名的雄辩家(沈伯俊,2002:151)。

本文以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为主要对象,以语用移情与离情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诸葛亮话语指示语的使用情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诸葛亮作为“雄辩家”这一形象,并为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乃至文学作品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浅析言语交际中语用移情的策略

浅析言语交际中语用移情的策略

浅析言语交际中语用移情的策略语用移情现象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言语合作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简要分析了语用移情现象的几种策略,认为语用移情的前提是交际双方在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基础上,调试交际策略缓和语境的重要措施。

标签:语用移情语境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一、引言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不仅仅要考虑到语言表达信息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到交际的现实语境和交际对方的思想情感问题。

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但是信息传递的最佳方式并不是仅仅实现等值传递。

在有些情况下,为了保证交际环境的融洽,我们不得不调整交际策略以迎合对方情感,以此来实现信息表达的顺利进行。

就拿“死亡”这个词来说,除了在医学上直接鉴定称之为死亡之外,其他时候我们大都采取一种比较忌讳或委婉的方式来提到它,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认为是人类求吉避凶的天赋本性。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本质上应该说是一种交际策略,把对方的思想和情感感同深受,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语言的实际效果,这样来拉近交谈者和自己的距离,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维索尔伦(Verschueren)曾经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言语交际双方必须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这样才能在言语交往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在语用学里,这种交际顺应策略称为“移情”现象。

移情(Empathy)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其实质是“将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

在心理学中,移情又被称为感情移入,是指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和动机。

言语交际中的移情就是指设身处地想象他人,并从中识别、体验别人的情绪。

移情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微妙之处在于说话人或听话人总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交际双方必须能够理解别人的认知和情感状态,才能有效地进行交际,错误的假设和判断往往导致交际中断。

第一人称指示现象及其语用移情功能分析

第一人称指示现象及其语用移情功能分析

第一人称指示现象及其语用移情功能分析作者:马嘉俪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9期摘要:人称指示作为交际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的相互称呼,是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的重要标志。

本文以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教学用语为例,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对第一人称的相关指示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意在突出它们的功能,使我们在日常交往和汉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人称指示语,保证言语交际和教学的顺畅进行。

关键词:人称指示第一人称语用移情汉语教学一、人称指示现象指示现象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语言现象集中体现了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语言反映(费尔默,1971)。

列文森(1983)把指示语分为五类:人称、地点、时间、社会和篇章指示。

人称指示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的称呼,通过人称代词标示参与会话或会话中涉及的角色,使这些角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基本的会话系统,同时为区分主体、受话人和其他人提供了语言手段。

与第一人称相关的指示现象是人称指示现象中很常见又比较特殊而复杂的一个类型,不仅涉及语法范畴上人称代词的内容,而且在会话角色、语用表达等方面都有所影响。

根据对相关人称指示现象的分析可以得知,一般情况下,第一人称指示系统,在言语会话的结构上指示说话者,主要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咱们”等进行标示。

在实际的会话表达中,说话者会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和实际情况,选择是否直接使用原有的会话结构,即所谓的“常规表达”,这就可以具体划分为两种情况:第一,说话者选择使用原有会话结构,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等仅仅标示自己,即说话者角色;第二,不选择这一原有结构,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在一定情况下标示对方,即听话者角色。

这可以用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关于人称指示语功能的研究分类进行表述,即“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

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一部分的第一人称指示现象进行陈述、归纳,根据说话者所表达的会话意图与人称代词之间的会话情况,从意义和内涵出发,以对其反映的语用移情功能进行分析。

从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转换看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规律

从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转换看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规律

从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转换看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规律人称指示语在语用学领域备受关注,它是体现“以言行事” 的重要语言形式之一。

国内外学者如莱昂斯(Lyons,1977)、菲墨(Fillmore ,1977)、列文森(Levinson ,1983)以及何自然(1988)、何兆熊(1989)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诠释。

在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是很复杂的,经常会有违反指示语基本用法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语言现象,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本文尝试以话剧《茶馆》作为研究语篇,从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两个方面对人称指示语的转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静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变称等转换用法和动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的转换。

静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转变用法,指同一语境下人称指示语的变称、变数等活用用法;动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转换用法,指人称指示语的选择随语境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一、概念界定---- 人称指示语指示(deixis )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一术语来自希腊语,它的意思是利用语言进行“指点”或者“标示”,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中自身带有某种语境特征,同时其所指对象又由语境决定的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指示现象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语言反应。

列文森把指示语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社会指示语和篇章指示语。

(Levinson ,1983:54)要理解指示语,就不得不考虑语境问题。

传统的语境概念几乎是个包罗万象的范畴,涉及语言的知识、语言的上下文,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说话方式,交际者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了解的程度,人的世界知识、交际的变化,社会、政治背景等等。

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在狭义上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语,如我、我们指示说话者;第二人称指示语,如你、你们、您指称听话者;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他们等指称除了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外的任何人。

口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策略研究

口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策略研究

口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策略研究第一篇:口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策略研究口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策略研究【摘要】:移情最初于19世纪由德国美学家提出,随后进入到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

在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都开展过一些研究。

1991年,何自然教授首次将移情引入语用学领域,并提出了语用移情的概念。

他指出“语用移情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和解码。

”语用移情作为言语交际策略在现实中应用广泛,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利用顺应理论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定性分析,旨在揭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采用语用移情策略的原因,以及语用移情在言语交际中所起到的作用。

为了对语用移情在交际中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动态分析,本文收集并选用了19段不同语境的语料。

本文首先根据机构性语言的定义及特征,将语料分为机构性谈话和非机构性谈话两类分析了语用移情策略的使用。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说话人采用语用移情策略的原因是实现自我顺应。

在机构性谈话中,说话人采用该策略来实现对自我机构性身份的顺应;在非机性谈话中,说话人采用该策略是为了顺应使自身受益,或使自身及听话人双方受益的动机。

此外,本文将听话人分为直接听话人和间接听话人两类进行分析,使本文的结构更加系统全面。

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最后,本文对语用移情的功能性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拉近交际双方距离和构建和谐氛围的基本功能。

同时指出语用移情作为交际策略,具有协助交际双方实现更好交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用功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用移情策略顺应性机构性谈话功能性【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3 【目录】:Abstract6-7摘要7-12ChapterOneIntroduction12-171.1Studybackgroundandrationaleofconductingthethesis12-131.2Objectives13-141.3Methodologyanddatacollection14-151.4Outlineofthethesis15-17ChapterTwoLiteratureReview17-272.1Definitionofempathy17-192.2Developmentofempathy19-212.2.1Empathyinaesthetics192.2.2Empathyinpsychology19-212.2.3Empathyinsociology212.2.4Empathyinlinguistics212.3Pra gmaticempathy21-242.3.1Theoriginofpragmaticempathy21-222.3.2Thepragma-linguisticaspectofpragmaticempathy22-232.2.3Thesocio-linguisticaspectofpragmaticempathy23-242.4Achievementsandproblemsoftheexistingstudies24-252.5Theperspectiveofthisthesis25-27ChapterThreeTheoreticFramework27-323.1Pragmaticempathyvs.pragmaticempathystrategy27-283.2Theoreticbases28-303.2.1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28-303.2.1.1Makingchoices28-293.2.1.2Threekeynotionsoflanguage293.2.1.3Fouranglesofadap tability29-303.2.2Institutionaltalks303.2.2.1Definitionofinstitutionaltalks30 3.2.2.2Featuresofinstitutionaltalks303.3Pragmaticempathyasano utcomeoflinguisticchoices30-313.4Pragmaticempathyasarealizationofself-adaptation31-32ChapterFourAnalysisofpragmaticempathystrategyinverbalcommunication32-444.1Pragmaticempathystrategyusedininstitutionaltalks32-374.1.1Adaptationtoinstitutionalidentity33-354.1.2adaptationtopower35-374.2Pragmaticempathyusedinnon-institutionallanguage37-444.2.1Addressor-orientedperspective374.2.2Adaptationtotheaddressor’smotivation37-444.2.2.1Benefitingtheaddressoronly37-394.2.2.2Benefitingboththeaddressorandtheaddressee39-44ChapterFiveFunctionsofpragmaticempathy44-495.1Definitionoffunctionality445.2Functionsofpragmaticempat hy44-475.2.1Shorteningthepragmaticempathy44-465.2.2Establishingharmoniousatmosphere46-475.3Applicationvalues47-49ChapterSixConclusion49-526.1Majorfindings49-506.2Limitations506.3Suggestionsforfurtherstudy50-52Acknowledgements52-54References54-57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文学话语中“移情与离情”的指示性分析

文学话语中“移情与离情”的指示性分析

文学话语中“移情与离情”的指示性分析文学作品、影视影像乃至动画漫画等一系列涉及言语行为的材料均可以为语用分析提供相应语料。

与此同时,对上述语料的语用分析不仅能够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力,而且还能够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

本文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为研究对象,以移情与离情等语用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通过分析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以及具体语境,探讨了其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功能,旨在为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乃至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标签:移情与离情指示语《三国演义》一、引言随着语用学的扩展与延伸以及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批评的拓展,文学语用学逐渐成为当今语用学的发展趋势之一。

文学和语用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指示语、话语分析、预设等均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语料。

对文学作品的语用学分析不仅有助于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而且也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读者的语言鉴赏能力。

杜小红以《红字》中人称指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人称指示语非常规选择所产生的语用效果,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其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

尽管文学语用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谈及如何把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以及如何把文学与语用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与例证。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以及其特殊的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政治家、历史学家所关注的对象。

《三国演义》自问世至今,出现了多种整理、评价版本。

然而,纵观各个版本不难得知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刻画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核心人物。

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有名的雄辩家(沈伯俊,2002:151)。

本文以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为主要对象,以语用移情与离情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诸葛亮话语指示语的使用情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诸葛亮作为“雄辩家”这一形象,并为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乃至文学作品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研究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研究

文化长廊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研究翟菲菲 长春理工大学摘 要:人称指示语是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与语境关系在语言自身结构中唯一的最明显的反映形式。

许多学者在诸多方面都研究过人称指示词和移情,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离情并没有得到很多关注和研究,因此研究如何运用人称指示来实现语用移情和离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基于人称指示语、移情与离情相关理论,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人称指示语如何实现移情和离情。

本文从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收集语料。

本文认为,语用移情与离情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人称指示语来实现,人们选择不同的人称指示语来表达他们对别人的不同感受。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移情;离情作者简介:翟菲菲(1992-),女,山西山阴人,长春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192-011.引言人称指示语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起源于希腊语,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其定义、词、分类和语用用法进行了研究。

比如,Fillmore(1977)、Levinsion(1983)、何自然(1988,1997)和何兆雄(1989,2000)就其基本用法进行分析;黄国文(1999)从文体学和话语角度对人称指示语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还有其他一些语言学家研究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使用。

但是从语用移情或离情的角度出发,运用语境化的例子对人称指示语进行研究的文献却很少。

本文试图从移情和离情的角度解释人称指示语。

2.理论基础2.1 指示语Deixis是希腊语中的一个术语,是我们使用话语所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之一,意思是通过语言“指点”,是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反映在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唯一最明显的方式(莱文森,1983:54)。

人指示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我中心性。

莱昂斯说:“话语的典型情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1977:638)。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研究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研究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研究作者:翟菲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5期摘要:人称指示语是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与语境关系在语言自身结构中唯一的最明显的反映形式。

许多学者在诸多方面都研究过人称指示词和移情,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离情并没有得到很多关注和研究,因此研究如何运用人称指示来实现语用移情和离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基于人称指示语、移情与离情相关理论,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人称指示语如何实现移情和离情。

本文从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收集语料。

本文认为,语用移情与离情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人称指示语来实现,人们选择不同的人称指示语来表达他们对别人的不同感受。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移情;离情作者简介:翟菲菲(1992-),女,山西山阴人,长春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1.引言人称指示语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起源于希腊语,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其定义、词、分类和语用用法进行了研究。

比如,Fillmore(1977)、Levinsion(1983)、何自然(1988,1997)和何兆雄(1989,2000)就其基本用法进行分析;黄国文(1999)从文体学和话语角度对人称指示语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还有其他一些语言学家研究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使用。

但是从语用移情或离情的角度出发,运用语境化的例子对人称指示语进行研究的文献却很少。

本文试图从移情和离情的角度解释人称指示语。

2.理论基础2.1 指示语Deixis是希腊语中的一个术语,是我们使用话语所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之一,意思是通过语言“指点”,是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反映在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唯一最明显的方式(莱文森,1983:54)。

人指示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我中心性。

莱昂斯说:“话语的典型情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1977:638)。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分析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分析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分析作者:沈双梁刘景霞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在语用学领域中指示语的使用被普遍研究,成为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在言语交际中它既能够指代相关的重要信息和内容,也可以传达出一定的语用移情效果,让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产生共鸣,使双方及多方的交流更好地进行下去。

本文主要以2009年奥巴马总统复旦大学演说为例,来分析探讨人称指示语和语用移情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使用人称指示语来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感情,从而取得成功有效的交流。

关键词:奥巴马演讲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中图分类号:H3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79-021 引言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非裔国黑人总统。

奥巴马之所以能够从一位普通的黑人发展成为美国参议员,再到顺利入主白宫,与他那出神入化的演讲艺术和极具魅力的个性息息相关。

从当上总统到现在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场合中,他的演讲总是那么激情四射,打动着每一个听者的心,让听众也跟着一起热血沸腾。

奥巴马极富魅力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千千万万的英语学习者及爱好者,他演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充分利用移情作用来打动听众,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达到其人际交往的目的。

本文通过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奥巴马演讲中的人称指示语及其移情效果,来探讨他演讲取得成功的原因,以期给英语学习者在演讲中语用移情能力的提高提供或多或少的帮助。

2 人称指示语和移情人称指示语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比比皆是,表示说着、听者以及第三者的词语和结构。

人称指示语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语(我、我们、咱们);第二人称指示语(你、您、你们、您们);第三人称指示语(他、她、他们、她们)。

人称指示语是基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有时其具体的指代内容要视具体的语境和人际关系。

王佳(2014:281)在其发表的《从语用角度试析篇章指示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说话人是指示语的中心人物;说话人说话所用的时间则是指示语的中心时间;说话人在说话时所处的位置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心地点;说话人说话时正在说的片段是语篇中心;而说话人和说话对象相比的社会地位是社交中心”。

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_语用移情与离情

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_语用移情与离情

2007年9月第39卷 第5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h(bimont hly)Sep t.2007V ol.39N o.5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冉永平 提要:本文以互动交际中汉语的人称指示语为对象,探讨其使用与理解的语境依赖性。

文中重点分析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语用视点,并在语用移情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语用离情”的概念,意在补充类似词语的人际交往功能,进一步揭示语言选择存在的语用理据以及人际关系制约下的适应性与顺应性;同时说明多数条件下它们的出现受制于人际亲疏原则的支配。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语用视点、语用移情、语用离情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7)0520331271.引言“有些人”、“人家”、“我们”、“有的地方”、“过来/过去”之类的词语和结构被称为“指示语”(deixis)。

根据交际中的所指信息,人们普遍将其分为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空间指示语、社交指示语、话语指示语,并已成为语用学的传统议题(L evi nson1983;Yule 2000)。

它们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包括特定语境信息的摄取,以及百科知识、逻辑知识等的利用,否则难以理解或抉择所指信息。

不仅如此,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传递信息。

就指示语的信息指示功能而言,中外学者已有较多研究,恕不赘述。

但就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视点和人际功能进行的专门探索还十分欠缺。

本文以汉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为对象,重点探讨它们的语用视点和人际功能,尤其是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功能,意在凸显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顺应与人际关系调节,说明言语交际中的词语选择是一个人际关系适应与顺应的过程。

2.交际中的适应与顺应为了探讨交际所涉及的社会心理,诠释制约语言符号与形式、语体风格、策略等的选择及其互动效果的语境过程,Giles等学者提出了言语交际的适应论(accom modation t heory) (Coup la nd1995;Giles&Powesla nd199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指示现象(deixis)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这一语言现象集中体现了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理解和传递信息的关键。

指示语通常可分为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社交指示语和话语指示语五大类。

本文试对日常交际中人们对人称指示语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将心理因素纳入对人称指示语的研究当中,阐释人称指示语的一些非常规用法,及由此产生的语用移情及离情效果,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称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交际含义。

2人称指示语及其非常规用法人称指示语通常指谈话双方用话语来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人称指示语以人称代词为代表,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我们在使用和理解指示语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参照点,一般情况下人类语言中一整套指示词语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第一人称代词常指代说话者,处于交际的中心地位,第二人称为听话人,是次于主角的角色。

而第三人称则往往指代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方。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人称指示语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用法,即“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不以自我为中心,把指示中心从自我转到听话人或其他听众身上,以实现说话者预期的人际及语用目的”,莱昂斯(Lyons)把这种现象称为指示语映射现象(deicticprojection)。

3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的语用阐释在特定语境下,人称指示语的映射现象往往预设着不同的语用用意、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信息,具有特定的人际语用功能。

Head,B.F.曾说过:“人称相互关系的物理性距离,是与信息传递的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亲密度有关的。

”并指出,第三人称要比第二人称距离远,在个体的判断认识之中,复数可以拉开与单数的间隔距离。

随着距离的增大,亲密度就会减少,心理距离增大。

下面将从语用移情和离情两个方面对人称指示语的映射现象进行阐释。

3.1语用移情“移情”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的美学研究中,同时它也是个心理学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

而在语用学上,“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3]。

王初明认为“移情的产生须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意识到或了解自己的感受,二是将自己与别人等同起来。

”具体到人称指示语的映射现象上,说话者正是想通过不同语境中人称指示语的映射用法来达到移情的效果,进而实现其不同条件下的语用目的。

下面试举例进行具体分析:3.1.1用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二人称单复数例1:在商场里,顾客对服务员说:“请问咱们这有万能充电器吗?”例2:母亲对孩子说:“吃完早饭我们就上幼儿园。

”在例1中,顾客用“咱们”代替“你们”,例2中,母亲用“我们”代替“你”,两个例子中,说话人违背了指示语以说话人为中心的属性,均以对方为指示参照,从对方的角度说话,从而产生了语用移情。

说话者设想自己处在听话人的位置,设想对方的心态,力图通过移情来缩短自己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或情感距离。

这种称呼衬托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亲密感,使谈话双方感情更接近更亲切。

3.1.2用第三人称指示语代替第一人称由于第三人称不是基本会话的直接参与者,而是作为局外人,因此第三人称代词是一种远指,但是,这种用法若发生在幼儿与长辈之间,语用效果另有不同。

例如,父亲对儿子说:“今天爸爸高兴,想吃点什么?爸爸去给你做!”在这句话中,父亲用“爸爸”来代替“我”,说话人原来所具有的威严没有了,缩短了和孩子间的距离感,这种表达方法十分亲切并充满怜爱,能使听话人得到更大的慰藉。

3.2语用离情与语用移情相反,“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功能在于体现说话人和所指对象之间在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离异,从而制造双方之间的社交距离。

当类似人称指示语在一定语境中出现后,就能显现交际主体之间的情感趋异,尤其是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排他性,从而疏远交际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

”这也是说话人蓄意体现他与指称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表达不满的重要语言手段或策略之一。

例如:一身患残疾的女人欲与丈夫离婚,为了拉开夫妻双方的心理距离,敦劝丈夫离婚,话语之间就要强加给丈夫一种漠然绝情的感觉。

当丈夫站在她面前,她冷冷地对他说:“请你给一个残疾人让路。

”这里她自称为“一个残疾人”而非“我”,最大程度地拉大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实现她想和丈夫离婚的交际目的。

4结论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体现不同的人际意义并实现特定的语用目的,在对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上往往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情况,而语用移情和离情便是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所产生的重要的语用效果。

人称指示语是社交场合不可忽视的语言要素,是反映交际者情感态度的重要标尺,起着调节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作用。

对人称指示语选择的非常规现象及其语用效果进行研究有助于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称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交际含义,实现成(下转196页)语用移情与离情———浅谈日常交际过程中人称指示语的选择齐超(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人称指示语作为谈话双方用话语来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是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的标志词。

本文试对日常交际中人们使用人称指示语的一些非常规用法进行研究,分析其语用移情及离情效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称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交际含义。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语用移情语用离情中图分类号:H19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08)7-0184-023.1设计方面3.1.1设计中的“抗”与“放”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

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一放”结合、或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来选择结构方案和使用的材料。

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

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

要解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重视对构造钢筋的认识: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建议在设计中考虑采用60天龄期混凝土强度值作为设计值,以减少混凝土单方用灰量,并积极采用各类行之有效的混凝土掺合料。

3.2材料选择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

掺合料和外加剂目标已作为混凝土的第五、六大组份,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

对膨胀剂应充发考虑到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

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3现场操作方面浇捣工作:浇捣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尤为重要。

以保证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少产生收缩。

主要是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有条件时宜采用蓄水或流水养护。

养护时间为14—28天;混凝土的降温和保温工作:对于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

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等),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降低峰值。

浇捣成型后,应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表面覆盖薄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避免在雨中或大风中浇灌混凝土;对于地下结构混凝土,尽早回填土,对减少裂缝有利;夏季应注意混凝土的浇捣温度,采用低温人模、低温养护,必要时经试验可采用冰块,以降低混凝土原材料的温度。

4裂缝处理建筑物从建成到使用,牵涉到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

由上述可知,设计疏漏、施工低劣、监理不力,均可能使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因此,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巡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主要有以下方法:4.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

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4.2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

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4.3灌浆法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4.4结构补强法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

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5结语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

随着当今我们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混凝土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以圆满地解决。

参考文献[1]王铁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J].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2]艾伦.砼建筑物修补著[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3]珀金斯.混凝土结构修补、防水与防护[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4]赵国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J].海洋出版社,1991,[5]富文权.混凝土工程裂缝分析与控制[J].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上接184页)功的人际交际。

参考文献[1]Lyons.J.LinguistcSemantics:Anintroduc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2]Head,B.F.RespectDegreesinPronominalReference.J.H.Greenberg,C.A.FergusonandE.A.Moravcisk(eds.)UniversalofHumanLanguage3.WordStructure[M].StanfordUniv.Press,1978.[3]何自然.言语交际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5]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