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1.描绘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试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保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教课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三、教课器具多媒体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课过程(一)导入:由课本中的问题商讨,让学生察看并议论,经过察看自己可以从图片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是什么细胞 ?请你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二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二)研究活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及细胞外液的成分阅读教材 P2— P3 内容,并思虑回答:1.体液及其构成(1)体内大批以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含量许多的是。

细胞外液主要由、和三种液体构成。

(2)组织细胞、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三种主要液体之间的关系3.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的比较比较存在部位根源生活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代谢产生体内绝大部分组织的细胞隙从消化道汲取;从中汲取;在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各样 ________组织液浸透 _________形成;由消化淋巴淋巴管内道汲取而来吞噬细胞和细胞4.内环境的观点5.依据下边血浆的主要成分表示图剖析回答:(1)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分和含量邻近,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许多的。

(2)血红蛋白、有氧呼吸酶是内环境的构成成分吗?(3)血浆、血清、血液,都属于内环境吗?(三)研究活动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怎样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分类?2.除表中所列成格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那些物质?3.在构成血浆的离子中,那些离子的含量最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O3 -、 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5.任选此中一项成分,剖析它的根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那些系统有关?(四)研究活动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浸透压(1)观点:浸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高中生物 第一章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

高中生物 第一章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2界进行物质交体内含有的整体?骨下静脉。

在人体内存在不同点: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和淋巴。

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明这与多媒体显示: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a即溶液浓度越高,一种成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细基础题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 .Fe 2+B .K+C .Na+D .Ca 2+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 .浮肿B .手足抽搐C .贫血D .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 .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 .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 .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 .细胞中ATP 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 .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 .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 .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 .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 .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 .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血红蛋白B .葡萄糖C .二氧化碳和氧D .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 .组织液B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 .淋巴和组织液D .消化道和组织液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 .血浆、体液和体液B .血液、体液和淋巴C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 .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右图是人的体温变化简图,请据图回答:(1)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来维持正常的体温,此时体内分泌量明显上升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细胞生活的环境-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细胞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并了解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因素;2.了解细胞内环境与细胞外环境的区别,及维持细胞内环境平衡的机制;3.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课程内容1.细胞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生长、分化、繁殖等–细胞需要的环境因素:水、适宜温度、适宜pH值、营养物质等2.细胞内环境与细胞外环境–细胞内外环境的区别–维持细胞内环境平衡的机制3.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危害–环境保护措施和环保法规三、课程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简短讲解带入本节课程,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细胞需要什么环境因素才能正常地生长、繁殖、发挥功能?2. 学习细胞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讲解细胞结构和功能,并阐述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因素。

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完成练习,例如:细胞在哪种温度下最适合生长?pH值为多少时才是细胞最适合的环境?等等。

3. 学习细胞内环境与细胞外环境(20分钟)教师讲解细胞内外环境的区别,以及维持细胞内环境平衡的机制。

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完成练习,例如:细胞内环境平衡的机制有哪些?等等。

4. 学习环境保护(20分钟)教师讲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介绍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环境保护措施和环保法规。

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完成练习,例如:你们周围是否有环境污染的现象?怎样才是做好环境保护?等等。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课后拓展学生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浏览网络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还可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程评价本节课程通过讲解细胞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也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危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基本技能(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品质及知识的整合建构的能力);3、基本思想(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三、教学策略1.关于章节引入的设计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相当重要。

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忙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踊跃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题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题的引入能够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试探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熟悉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由于本章内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紧密,也能够考虑从人类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入手来引入。

节题的引入能够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能够启发学生比较二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如有条件,能够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育液的试管代替图片,如此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试探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份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能够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血浆实物,或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做过的观察活动;也能够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如果组织液等,如此都有利于学生成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熟悉。

高中生物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2014年高中生物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必修3【本章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本章教材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

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因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细胞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

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

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指导思想:
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因此教育教学方法也需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本节课利用小蚂蚁移动教学平台进行课堂设计,旨在探讨云课堂中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教案及课件分享至蚁巢,教师针对重难点给学生提出问题(一个问题引入一个知识点)。

2、学生课前按学习小组预习,并分小组讨论问题,小组长负责汇总讨论结果。

课中:
1、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来对课前问题进行回答和讲解。

2、其他组学生提出质疑。

3、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修改。

3、老师对知识点进行侧重性的讲解。

4、课堂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教师讲解,能够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并弄清细胞外液的成分。

2、通过图片分析、阅读文本,能够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2)细胞外液的成分。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3讲解老师点拨2分钟创设问题解决情景1将学生讨论不完善的补充,并强调单双箭头2, .出示例题2三角关系图找错误点1学生认真听讲作好记录2找出题中错误的地方并纠错合作交流5分钟资料分析三者关系紧密相连像三胞胎一样那在成分上有没有相似之处?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成分主要有哪几大类物质构成?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3、血浆中哪两种离子含量较多,可能起到什么作用?4、HCO3-、HPO42-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分析资料讨论回答问题自主学习3分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看来细胞外液不仅要管细胞的吃喝拉撒,还要让细胞生活的舒适三、细胞外液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 之间;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如H2CO3/NaHCO3、NaH2PO4/NaHPO4即与含有的HPO42-和HCO3-等离子有关3.温度: 37℃左右认真看书小结三种理化性质活学活用1分钟实例分析内环境与健康1分析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液要输生理盐水?2问题奶粉里的三聚氰胺为什么会造成“大头娃娃”3剧烈运动后建议喝什么水?4发烧后人为什么食欲下降?1学生讨论的出内环境的稳定与健康紧密相连板书设计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 之间;3.温度: 37℃左右教学反思1、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合作能力大大增强。

2、通过学生做例题并且合理分析一些实际现象可以看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比较扎实。

3、培养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学生讨论时不敢出声,回答问题声音较小,对学生应该给以及时的鼓励2在上课时间把控上应该给教师留够强化重难点的时间,多鼓励学生快速有效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1、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溶液渗透压。
1、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042—、SO42—、HC0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方法设计
新课导入
新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课堂小结
示图血细胞和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
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1—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学生回忆以前内容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完成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讨论题3),提示了细胞外液中的各种无机盐离子,含量上占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总结)
多媒体显示:
[过渡]HCO3—、HPO42—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多媒体显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投影完整板书。
观看并思考后回答(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学体环境。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细胞内液多,占2/3。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总结:多媒体显示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示图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讨论3: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
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多媒体显示: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多媒体显示: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body fluid)。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生: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看投影,笔记,理解,完成讨论题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学生看图理解相关内容。弄清几个系统。
学生对本课小结后整理板书内容
多媒体展示,情境引入
思考讨论
媒体展示
思考讨论
问题串
媒体展示,
合作探究
生: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也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生:1、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淋巴细胞——淋巴。
4、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
生:(观看、阅读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老师加以补充: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不同点: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讨论3: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再问: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形成图示。
【总结】1、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
2、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静脉端。
3、组织液→淋巴:毛细淋巴管
4、淋巴→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
[生疑]人体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具体到某一个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具体是什么呢?
讨论1:细胞内液指什么?
讨论2: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合作探究】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我们观看下面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并讨论:
(多媒体显示)
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个体外环境的“外”而言的。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于细胞的“内”而言的。两个内外,着眼点不同。
[过渡]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多媒体显示P3血浆的化学组成。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讨论
总结思考
生疑
题目训练
问题过渡
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讨论
媒体展示
媒体展示
阅读课本,
自主学习
总结:多媒体显示
及时小结
板书设计: 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三者转化关系)
多细胞生物(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