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2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策略1.关于章节引入的设计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题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由于本章内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考虑从人类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入手来引入。
节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若有条件,可以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代替图片,这样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血浆实物,或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做过的观察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对其功能的影响;3. 探索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生活的环境条件;3. 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细胞结构模型或图片;3. 实验材料:玻璃片、显微镜、盐水溶液、葡萄糖溶液、酒精溶液等;4.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那么细胞是如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适应的呢?2. 激发学生思考:请学生回答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2. 解释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实验探究(2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分别取一块玻璃片,涂抹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葡萄糖溶液和酒精溶液,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变化和适应情况。
3.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原因。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结果和知识讲解,探讨细胞在其他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与全班分享。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细胞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的小论文,包括实验结果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细胞在特殊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且能够探索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实验探究环节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和学生分享环节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拓展他们的思维和知识面。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高二生物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媒介。
1、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课堂练习(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a表示__________;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_______;c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d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
(2)以上b、c、d合称__________,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
【答案】(1)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细胞外液内环境【解析】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血管内血细胞生活的环境为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淋巴液,三者合称为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为内环境。
根据图示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淋巴液。
2.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④是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C.②中的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①D.体液中细胞外液的含量大于细胞内液【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①为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为淋巴液,内环境是有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组成,A错误;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含量不同,B错误;②为血浆,其中的物质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即②→③→①,C正确;体液中,细胞内液占三分之二,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D错误。
故选C。
3. 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2层磷脂分子C.HCO3-D.肝细胞、甲、乙三个部位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是淋巴液,A正确;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要穿过肝细胞膜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血浆中含有HCO3-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中的PH,使其稳定在7.35~7.45,C正确;CO2是肝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废物,故刚细胞中浓度最大,D错误,故选D。
初中生物细胞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细胞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及功能;2. 了解细胞的环境对其生存和生长的影响;3. 能够理解和解释细胞内外环境维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及功能;2. 细胞的环境对其生存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细胞内外环境的调节机制;2. 掌握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学》教科书;2. PPT课件;3. 实验材料:显微镜、玫瑰花瓣、盐水溶液、葡萄糖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结构图,引入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2. 学习细胞的结构及功能:通过PPT课件,详细介绍纤维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3. 讨论细胞的环境对其生存的影响:通过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玫瑰花瓣生长情况,引导学生探讨细胞与环境的关系。
4. 探究细胞内外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掌握细胞维持内外环境稳定的机制。
5. 总结:总结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以及细胞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1. 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复习今天学习的知识点;2. 按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步骤,自行进行实验观察,写出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及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和解释细胞与环境的关系。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答案:提出一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
-原理:微生物具有降解环境中有害物质的能力,如分解有机污染物、转化重金属等。
-方法:筛选出具有降解特定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将其接种到受污染的环境中,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减少污染物的浓度。
-撰写报告:鼓励学生撰写关于细胞生活环境的报告,包括对环境污染对细胞生活环境影响的分析,或者对细胞生活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的建议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细胞生活的环境的重要性和意义。
内容:
-简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答案:细胞生活的环境对细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细胞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有机物等,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维持适宜的温度和pH:细胞生活的环境需要维持适宜的温度和pH,以保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害。
-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细胞需要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同时,细胞会产生二氧化碳,需要排出体外。
2.细胞生活的环境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细胞生活的环境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特性和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为了加深学生对“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章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以下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建议。
1.拓展阅读材料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详细介绍了细胞外液的成分、功能及其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4.题目:请解释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温度对细胞代谢有影响。
答案:细胞外液的温度对细胞代谢有影响,因为细胞代谢过程需要酶的参与,而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调节。如果细胞外液的温度过高,会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速度。相反,如果细胞外液的温度过低,会导致酶的活性升高,但可能会导致酶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速度。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细胞外液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2.题目:请解释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对细胞生存至关重要。
答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对细胞生存至关重要,因为细胞膜是半透膜,只能允许水分子和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影响水分子的进出细胞。如果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水分会从细胞内流出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相反,如果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水分会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吸水而膨胀,最终导致细胞破裂死亡。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引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接着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如何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使学生形成对内环境的初步认识;然后深人分析细胞外液成分并说明其理化性质,以加深学生对内环境的微观认识;最后说明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加深学生对内环境媒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的编写思路,不仅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也符合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知道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细胞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生命的系统观和稳态与平衡观,并以此指导分析生命现象。
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科学思维:本节教材的科学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问题探讨”“思考•讨论”以及相关习题中。
通过比较草履虫与血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的实例体现了比较、分类、分析等思维方法。
绘制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模式图,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等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建模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设计范文
高中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设计范文教案设计:细胞的生活环境引言: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其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细胞的正常运作和发育。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包括细胞膜的特性、渗透与渗透压、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等内容。
一、认识细胞膜1.概念解释:细胞膜是细胞的皮肤,由脂质双层组成。
2.特性:a.选择性通透性:允许一些物质自由通过,限制其他物质的进出。
b.稳定性: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渗透与渗透压1.渗透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
2.渗透压的定义:维持水溶液中渗透平衡所需的外部压力。
3.渗透压的影响因素:a.溶质浓度:溶质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b.温度:温度越高,溶质分子运动越剧烈,渗透压越大。
c.环境压力:环境压力越大,渗透压越大。
三、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1.强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的适应性:能通过鳃排出多余的盐分,保持体内渗透平衡。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扩张射水胞降低细胞内渗透压。
2.弱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的适应性:吸取水分以及通过归还尿液排除过量的水。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打开和关闭气孔调节水分的流失。
四、细胞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适应性1.寒冷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血液中的抗冷蛋白减少冻结的可能性。
b.植物:体液中的低温抗性蛋白保护细胞免受寒冷的伤害。
2.高温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鳃的扩张增加散热面积以及背部含有黑色素表面的温度调节。
b.植物:通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流失,并且通过调节根系温度降低体温。
五、练习与讨论1.谈谈温衡细胞在渗透压方面的适应性。
2.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3.了解细胞对不同温度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你认为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是否有生物存在?六、实验设计推荐1.实验目的:观察植物细胞在强烈渗透环境下的变化。
2.实验步骤:a.准备一片鲜嫩的洋葱表皮。
b.将洋葱表皮放入高浓度食盐溶液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基本技能(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品质及知识的整合建构的能力);3、基本思想(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总1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探究新知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 2~3,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何为体液 体液的组成是怎样的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2)体液与血液是否是一个概念(3)阅读课本P 3,并且结合左图,在右图中用箭头和文字表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语言表述。
(4)何为内环境[合作探究1]分组合作,对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和探究。
(1)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 ;体液可以分为 和 两部分,其中 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 ,它主要包括 、 和 三部分。
其中 和 可以相互渗透; 和 是单向渗透, 和 单向汇流。
?(2)总结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自主学习2]认真分析课本P 4的血浆的化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液的成分。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 O 3-、HP O 42-可能起什么作用(5)任选其中的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合作探究2]分组合作,对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和探究。
初中生物细胞与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细胞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了解环境对细胞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 环境对细胞的影响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2. 难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2. 采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讲解环境对细胞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实验步骤包括:准备实验材料,搭建实验装置,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提问等。
2.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实验步骤的掌握、实验结果的观察等。
3. 学生的课堂作业,包括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
4. 学生的小组讨论,包括讨论的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高一生物(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1.1《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间接的物基础训练1.关于渗透压说法不正确是A.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B.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C.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是人体内所有液体的统称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3.内环境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并用于有氧呼吸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A.2B.4C.6D.84.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有A.蛋白质消化分解为氨基酸B.蛋白质的生物合成C.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5.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A液为_______,B液为_______,C液为_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其中与的成分最相似。
(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4)正常人B液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之间,肺气肿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_______,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缓冲物质。
(4)用箭头在图上表示出A液、B液、C液、胰腺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用图片情境引入,点燃学习热情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结合初中阶段已学过的人的血细胞、草履虫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将人的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比较不同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也可以补充学生熟知的变形虫、酵母菌、乳酸菌、红细胞、神经元、肌肉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引出本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
(二)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问题引领建构内环境概念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组成和功能,以人体生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串引领教学。
(1)肝是参与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每天合成大量蛋白质所需的原料来自哪里?帮助学生理解:肝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肝细胞时刻与组织液进行着物质交换。
(2)组织液中营养物质是如何源源不断地运来,代谢废物又如何源源不断地送走呢?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做过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认知血细胞的生存环境是血浆,理解借助血液循环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
(3)人体每天由毛细血管动脉端进人组织间隙的液体约20L.而从组织液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管的液体约17L,其余的液体是如何回流到血液循环中的?以实例分析毛细淋巴管壁为单层细胞,能回收包括大分子在内的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系统,再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液循环系统中,从而保证了机体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进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细胞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9-12-27T09:56:56.7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作者:王娟[导读] 在高中教学阶段,高中生物这一学科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生物的入门学科,也是学生需要重视的学科。
一、教学材料分析:在高中教学阶段,高中生物这一学科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生物的入门学科,也是学生需要重视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学习到有关生物的相关知识,见识到生命的起源,学习到生物的繁衍规律。
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减少不必要时间的浪费。
《细胞的生活环境》作为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节内容,就本节而言,《细胞的生活环境》是本节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是引领学生形成对于细胞系统认知的一节课堂教学。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主旨主要是带领学生了解细胞所生活的细胞环境,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组成,让学生对于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同时也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构成;(二)掌握体液的含义、体液的成分和组成,血液的构成以及血浆和血细胞的主要构成;(三)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是什么,三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四)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区别;(五)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包括哪三方面;三、教学重点(一)体液、内环境的概念理解以及内环境的组成;(二)说明内环境式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自制PPT课件、纸质教案五、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细胞的生活环境》这一节内容。
(老师可以让学生门打开课本,然后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2.先给出十分钟让学生们大致浏览预习这一节的内容,找出这一节内容中不懂的知识点;3.教师介绍:《细胞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现在所学的这本书里面比较靠前的一个章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
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1. 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教学设计][教学导入]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
(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过程设计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
由此可知,细胞内、外应含有大量水分,也就是说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总结:细胞外的液体叫细胞外液,细胞内的液体叫细胞内液,合称体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课前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相关的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教学课型】习题解析【教学媒体】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通过习题训练和解析,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考点知识,同时提高思
维分析、知识迁移应用等能力。
二、【自主学习】1、自主纠错 2、归纳并熟记相关的要点知识
三、【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理解掌握主干知识
【一】纠错
1、学生自主纠错
2、讨论纠错
3、进行知识归纳梳理并默写背诵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习题解析点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A.细胞内液B.组织液C.细胞外液D.血浆
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
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A 血浆B.组织液C.淋巴D.小肠腔
4.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细胞内液B.血浆C.淋巴 D. 组织液
5.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
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
C. 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2-4反应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6.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减少
C. 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在A液中进行
7.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酶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8.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③可进入A、B、D B. 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淋巴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②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小肠吸收来的
③组织液大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④淋巴循环的终点是左右锁骨下静脉血管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0.下列有关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Na+和Cl-浓度
C.正常人的血浆呈强酸性D.生物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11.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 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13.右图为小肠绒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
四、【展示与点评】1、学生分组展示并提交未解决的问题2、学生相
互评价3、教师精讲并总结(见讨论交流中的解析)
五、【巩固与练习】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