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1)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解决问题(1)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1)教学设计

书设计乘法两步算解决问题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10×8=80(人)3×8=24(行)10×3=30(人)
80×3=240(人)24×10=240(人)30×8=240(人)
综合算式:
10×8×33×8×1010×3×8

10×8=80(人)

3×8=24(行)

10×3=30(人)80×3=240(人)24×10=240(人)30×8=240(人)

10×8×3=240(人)

3×8×10=240(人)

10×3×8=240(人)

完成课本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动手操作
课题:解决问题(一)
主备人:(张莉、姜瑞)教案印发:(姜瑞)作业印发:(姜瑞)审核:(白英)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
1课时
【方法手段】
三段五步教学
【教学程序】
第1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主要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
备写

课件播放一段运动会开幕式方阵表演视频。师:同学们,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大家都看到过运动员排着整齐的队伍,穿着统一的服装在运动场上表演,那场面是多么壮观啊!然后定格在一个方阵上,相机解释“横队”叫行,“纵队”叫列,这样由“横队”“纵队”组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队伍叫“方阵”。现在大家根据这幅画面,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课题解决问题(一)单元三学科数学年级四学习目标1、知道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能解答乘除两步计算简单问题。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说明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答问题并学习乘除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4、会求“单一量”和“总量”,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5、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重点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逐渐成熟为自己的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运算顺序。

25 35 - 40 (115 -15)×5二、谈话:是我们学习过的连乘、连除问题,同学们掌握的不错。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有关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展示汇报。

通过练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让学生感觉到新旧知识间的连接。

一、学习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1:白塔村计划修一条水渠,如果每天修8米,90天完成。

照第一天的进度计算,多少天能修完?(1)教师提出要求: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教师总结:条件:1、如果每天修8米,90天完成;2、第一天修了9米;问题:照第一天的进度计算,多少天能修完?(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说一说。

小组内先说一通过小组内讨论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感。

提示: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先算出这条水一共有有多少米,再算出需要多少天修完。

自己试一试。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分步计算:8 ×90 = 72021)729 ÷9 = 80(天)综合算式:8 × 90 ÷9=80(天)2、出示例2:一个养蜂专业户,今年饲养蜜蜂24箱。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习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材。

2.学生准备练习本和铅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如: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早上你们做了些
什么有趣的事情?
2. 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提出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小红有3个苹果,小明有
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3. 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逐步明白如何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4. 实践应用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生活问题,并分组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
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5. 总结反思
通过学生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体会,强调解决问
题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各种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
时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或者算出一天中玩耍的时间等等,让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一)》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一)》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一)》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1.有效利用已学知识,促进新知的学习。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中,通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应用题导入新知,唤起学生对此类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回忆,以旧引新,完成知识的迁移。

2.利用线段图,直观呈现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具有形象、方便、直观的特点,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中获取知识”。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激趣导入1.猜谜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成语,谁能用数学上的数来表示它们?(课件出示)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平分秋色十拿九稳事半功倍师:这些都是什么数?你们能说说它们的意义吗?2.复习导入。

①有8个红气球,10个绿气球,红气球的个数是绿气球的百分之几?②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3千克香蕉,买的香蕉的质量是苹果的百分之几?师:想一想,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3.导入新课。

师:通过回顾和复习,我们加深了对百分数的了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巧猜成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理清解题思路,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89页例3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减少了百分之几?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交流、汇报解题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可以解决前两个问题并汇报解题方法)3.提炼例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

◎教学笔记第5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67例5,完成教科书P67“做一做”,P70“练习十五”第8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依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玩耍导入课题课堂随机收取一些铅笔,组织进行“猜一猜”的玩耍。

第一轮:师:老师手里有一些铅笔,最多有8支,大家猜一猜,可能有几支?【学情预设】学生认真倾听后,会很快想到可能消逝的数量。

老师揭晓答案:可能有1支、2支……8支。

师:现在你们再猜一猜,我手上还有多的铅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情预设】因为最多有8支,所以不可能超过8,但可以少于或等于8。

第二轮:师:老师手里有一些铅笔,至少有5支,大家猜一猜,可能有几支?【学情预设】学生认真倾听后,会很快想到可能消逝的数量。

老师揭晓答案:可能有5支、6支、7支……师:看来答案还有许多许多。

会不会只有4支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情预设】因为至少有5支,所以不可能是4支,老师手中铅笔的数量确定大于或等于5。

第三轮:师:老师手里有一些铅笔,至少有5支,最多有8支。

大家猜一猜,可能有几支?【学情预设】学生认真倾听后,会很快想到可能消逝的数量。

老师揭晓答案。

师:只有这几种答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情预设】分析题意,可知铅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8,即可能有5支、6支、7支或8支。

师: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这个“最多”和“至少”有关。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设计意图】“最多”和“至少”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至关重要,因此课始设计了玩耍环节,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理解“最多”和“至少”的含义,为新课作铺垫。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例1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例1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例1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1学习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尝试并掌握独立列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2、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板书:(1)22+13-6 (2)22-6+1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练习一中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1课时》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1课时》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1课时》人教版
课程概述
•课时名称:解决问题第1课时
•适用对象:六年级学生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问题的解法与答案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2.学习使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3.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简要描述解决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第二步:讲解
•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解决和验证的过程。

第三步:示范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示范,展示解题思路与方法,鼓励学生在解题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第四步:练习
•学生进行独立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总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梳理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作业布置
•布置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数学问题解决的经典案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准确性。

结语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同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设计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设计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P70页例7及练习十五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解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白板。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师借助乘法计算解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需要乘法解决的?你能正确解答吗?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7.师:每张门票8元,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想知道带250元钱够不够,必须先知道29人卖门票共需多少元。

也就是要先算出29×8得多少,然后和250元比较一下。

生:29×8我还没有学过,怎么办呢?师:这道题只要知道29×8的结果比250大还是小就可以了,不必算出精确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就是看29×8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可以再小组内讨论,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

集体交流: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们把29看成30,用30×8=240,所以29×8大约等于240.师:同学们想得很好。

29×8大于等于240,“大约等于”写成数学符号就是“≈”,这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所以29×8≈240板书:29×8≈30×8=240(元)生:通过估算得出了29×8的结果,和250比较后发现250元钱购买门票了。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

四、课堂作业。

解决问题1》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1》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1》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教学目标:1、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多种方法解决解决有关小数除法(可以除尽)的简单实际问题.2、初步掌握连除应用题(小数除法)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连除应用题(小数除法)的数量关系。

学具准备: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个人调整和补充1、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解决问题两支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3天修完。

第一队修了120米,每二队修了102米。

1、第一队每天修多少米?2、第二队每天修多少米?讨论: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2、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出示例11)1、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2、可以先算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出数量关系式)1、可以先算1头牛一周的产奶量,然后再求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2、可以先算3头牛一天的产奶量,再算出1头奶牛一天产奶量。

3、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板书:解决问题例: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一头牛一周的产奶量÷ 天数= 1头牛一天的产奶量220.5 ÷ 3 = 73.5 (千克)一头牛一周的产奶量÷ 天数= 1头牛一天的产奶量73.5 ÷ 7 = 10.5 (千克)作业设计:1. 5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吨油菜籽可以榨油多少千克2.一批煤,每天烧3.6吨,可以烧30天,如果每天烧2.4吨,可以烧多少天3.食堂15天烧煤600千克。

照这样计算,1000千克么可以少多少千克?4.一台拖拉机0.6小时耕地0.12公顷,照这样计算,这台拖拉机耕地1公顷需要多少小时?教学反思:我学懂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懂的?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解决问题(一)》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解决问题(一)》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解决问题(一)》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参考资料。

2.教具:计算器、黑板、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运用教具让学生猜数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2.引入问题:小明有3支铅笔,小红有5支铅笔,他们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第二步:讲解1.教师介绍问题的解决思路。

2.引导学生以图表或文字形式表示问题。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分组解决类似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总结1.整理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

2.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

五、课堂延伸1.出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

2.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找出周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1.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每天在生活中记录一个数学问题。

七、教学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2.总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08解决问题(一)》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茁壮成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3单元 分数除法-第5课时 解决问题(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3单元 分数除法-第5课时 解决问题(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3单元分数除法-第5课时解决问题(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分数除法,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为第5课时,解决问题(1),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运算的过程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除法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除法的运算过程。

五. 教学方法本课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制作课件,准备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进行计算。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并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指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分数除法的运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除法的运算,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一单元 第7课时 问题解决(1)(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西师

第一单元 第7课时 问题解决(1)(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西师

教案标题:第一单元第7课时问题解决(1)——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2.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3. 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含义,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要素。

(2)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检验结果。

(3)实际问题的解决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问题解决(1)2. 板书内容:(1)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2)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3)实际问题的解决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教案为同步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是因为在数学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一)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示范教学设计

新人教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一)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示范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8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经历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过程中,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创设情境师:小华昨天去买东西,看中了下面三种商品,回家拿钱。

他有100元压岁钱,看着钱,他有些发愁,因为他忘记三种商品的具体价格了,只记得火箭模型和熊娃娃要三十几元,羽毛球拍要十几元,不知道100元钱够不够买。

你们觉得100元够买这三种商品吗?预设:够。

师:每种商品具体价格是多少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就能作出判断呀?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二)揭示课题师: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简单推理、估算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一)出示例题,整理信息课件出示: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她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 kg 肉,每千克26.5元。

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师:从题中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出示【学习任务一】。

同桌互相说一说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再整理这些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表格的形式整理信息。

师:信息中没提到总价,为什么还要列出来呢?小结:借助表格整理信息,可使信息看起来更加清晰,方便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二)多种策略,巧用估算1.初步体会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1)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出示【学习任务二】。

(2)汇报交流,讨论方法。

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学生的解决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用精确计算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问题解决(一)》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问题解决(一)》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问题解决(一)》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问题解决(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例4,练习八第l~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3.使学生感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理解并初步掌握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画图工具(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读一读下面的关键句,说说你的理解。

1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

(2)新购图书数量的是童话书。

师:上面各题中的分数是相对于哪个量而言的?把谁看作单位 1 ?两个量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补充。

2.复习分数乘法问题。

如果兔子的总数是30只,新购图书的数量为lOO本,会不会求出白兔的只数和童话书的本数?学生先列式作答,再集体交流。

3.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今天,我们要学习简单的用分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揭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题的热身,回顾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步骤,为后面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探索交流1.出示例题。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条件和问题。

(2)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你准备选取哪些已知条件?你的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发现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是多余的条件。

(设计意图:读题、审题是学生能否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

例题之所以提供了多余的信息,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读题获取信息、通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_《解决问题(1)》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_《解决问题(1)》课时教学设计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当你们休息时,喜不喜欢陪家人到超市逛逛?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7例3。
2、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信息找得很准确。
4、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活动: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1)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解决问题。
②知识与技能:培养多角度观察问题,会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思维与表达: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2、巩固作业
完成教科书P49“练习十”第5题。
3、提升作业
自主编写一道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进行解答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
环节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7例3。
(我再加一些文字,你们会解答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2.阅读与理解。
师:请大家结合情境图和文字说一说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交流例题中存在的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5.观察、比较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不同。知道卖出的保湿壶数量和每个保湿壶的价钱,就可以求出总钱数。数量关系式为:单价×数量=总价。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 (1)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 (1)教学设计

第8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和交流讨论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教学用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和交流讨论的过程。

2、我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二、出示学习指导:认真看课本32页内容,仔细观察情景图,然后思考并完成:1、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你还知道哪些花每枝的价钱?3、设计一个花篮的方案,并求出要花多少钱?(自学5分钟后,组内交流并展示。

)三、自研共探:1、学生自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

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小组进行展示。

1、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你还知道哪些花每枝的价钱?3、设计一个花篮的方案,并求出要花多少钱?小组进行口头展示。

(说错的由其他组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四、学情展示:用13枝花装扮一个漂亮的花篮。

这13枝花是:玫瑰花5枝、剑兰花6枝、郁金香花2枝。

一枝花的价钱:玫瑰花6元、太阳花7元、郁金香9元。

求这个花篮需要多少钱?五、归纳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谁还能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六、巩固提升:•1、完成课后33页“练一练”第1、2、3小题。

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分数(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假设法,使学生能掌握“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法,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难点:单位“1”的不断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同学们,老师的这件新衣服漂亮吗?
生:漂亮。

师:老师的这件衣服价格是:
多媒体出示;1000元
师:这件衣服的原价是1000元,但老师不是原价买的
多媒体出示:“原价1000元,元旦降价20%,元旦过后,在元旦价格的基础上,上涨20%”
师:老师是在元旦过后买的,你能猜出老师是多少钱买的吗?
生1:还是1000元,
生2:960元,……
师:同学们,其实,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多媒体出示“综合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师并在黑板上板书。

【设计意图】如何使学生快速的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从我的新衣服入手,通过价格的变动(先降后涨),一方面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质疑
(一)阅读与理解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5: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

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老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学生读题。

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题,同时,多媒体课件,没有题目。

学生读不出来。

教师:读题,不是只要求同学们“读”出来而已,而是要求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将题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对“读题”有个深刻的印象,可以帮助同学养成良好的、正确的读题习惯。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有哪些困惑?
问题2预设1:3月的价格都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预设2:5月和3月的价格不变,降了20%和涨了20%抵消了,价格应该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并独立思考问题,使所有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有些学生会觉得价格是不变的,也有学生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分析与解答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探究
(一)自主探究一
根据已知条件,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谁是单位“1”?“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谁是单位“1”?
2、题中3月、4月、5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观察数量关系,你认为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假如3月的价格是100元,那么4月、5月的价格的多少呢?
【设计意图】探究一主要解决单位“1”的变换。

(二)小组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活动,互相交流看法。

(三)汇报合作结果,小组互相评价。

(四)自主探究二
1、题中没给出3月的价格,我们可以怎么办?
2、3月、4月、5月,设哪个月?为什么?
3、可以设为几?
【设计意图】探究二主要解决单位“1”的假设。

(五)同桌相互交流看法,汇报交流结果。

(六)尝试解题
因前面已有假设100元,所以让学生黑板板书时,一人将三月的价格假设成1000,一人将三月的价格假设为1。

学生1:1000×(1-20%)=1000×0.8=800(元)
800×(1+20%)=800×1.2=960(元)
(1000-960)÷1000=0.04=4%
学生2:1×(1-20%)=1×0.8=0.8
0.8×(1+20%)=0.8×1.2=0.96
(1-0.96)÷1=0.04=4%
学生汇报:我们组每个人假设3月的价格都不一样,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看来3月的价格是多少并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数据的假设,并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一致,促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是为什么?在所有假设的数据中,“1”是最特别的,特别提出来分析,是让学生明白这里的“1”不只是单纯的1元,也可以代表“10元”“100元”等,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七)回顾与反思
教师:如果老师用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元,请你求一求结果,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结果还是4%,过程如下:
(元);
(元);。

教师:那么,开始的时候有同学提出“降了20%,又涨了20%,所以价格没有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虽然涨价和降价都是20%,但是它们的基础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4月的价格是在3月的价格的基础上降价的,而5月的价格是在4月的价格(也就是3月的价格降了20%之后所得的价格)的基础上涨价的。

【设计意图】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通过计算发现最后的结果和没有直接关系,使学生从数学本质上理解各种假设法的合理性以及内在一致性。

对于一开始认为价格不变的学生,重点提出反思,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连续变化的时候单位“1”发生了改变,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假设、验证的过程。

四、答疑
1、总结题型:在解答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加变化幅度时,即先减少百分之几,再增加百分之几,求最后变化幅度时,可以用假设法,把单位“1”假设为“1”来解答。

2、解决“激趣”问题。

原价1000元,元旦降价20%,元旦过后,在元旦价格的基础上,上涨20%,老师衣服多少钱?
1000 ×(1-20%)=1000 ×80%=800(元)
800 ×(1+20%)=1000 ×120%=960(元)
五、拓展
(一)基本练习(课本93页 11题)
9月初鸡蛋价格比7月初涨了还是跌了?涨跌幅度是多少?
(二)拓展练习
1.一台笔记本先降价10%,再涨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2.一台笔记本先涨价10%,再降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求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让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百分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小结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解决有关百分数连续变化的问题,相对来说,假设为“1”比较简单和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再一次巩固“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
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