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辨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民主与科学
: ::: : : no a ln H r l n v t ead■ o
浅 谈 中 学语 文教 学 的 民 主 与科 学
刘 银 保 ( 江西省 吉水县 螺 田中学 江 西吉水 3 1 3 学, 用“ 采 阅读一 串讲一 背诵 ” 的教 学模 式, 违背 了新课 程的教育理念 . 带有极 大的封 闭性 , 无视 学生的主体 性 要求 。 它以单一 的“ 灌输—接 受” 方式, 凸显教 师对课堂教 学的主 宰性, 极端 的抹 杀 了学生 的主观 能动性, 束缚 了学生个性的 自由发展 。 种种 弊端 引起 了全体语文教 育工作者对 传统语文教 学的深刻反 思和批 判 , 实施 素质教 育进 行 了不懈 的探 索 , 同涌现 了一大批 先进优 秀的 对 期 语文教 学工作者 , 如余游 、 魏书生 、 李政西等等 , 他们对语 文教 学的卓越贡献和 不朽的业绩尤如一盏 盏明灯指引着后学者的方 向, 他们 广博 的学识, 深邃 的思想 , 独特的魅 力吸 引着无数 的后学老师 。 笔者有幸 阅读 到他们的教 学论著 , 受感染 。 卷沉思 , 深 掩 却发觉他 们那眩 目的成 功光环下 有着一个共 同的东西 : 语文教 学的民主 与科 学。 为一个语 文教 学的探 索者和 爱好者 , 乐于与大家共 同探讨 中学语文教 学, 作 我 下
1 语文教 学的民主性
文 教学 中学 生 的 主 体 性 时 强 调 学 生 要 参 与 的 众 多 的 知 识 点 , 生 常 常 显得 盲 目而 不 学
魏 书 生 曾 经 说 过 “ 主 就 像 是 搭 在 师 教 学 决 策 、 学 管理 和教 学 评 价 , 学生 共 知 道要 做 什 么 , 习 目的是 什 么 , 仅作 走 民 教 与 学 或 或 生 心 灵 的 桥 , 主 程 度 越 高 , 接 心 灵 的 同 探 讨 制 定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 练 学 生 语 文 马 观 花 似 的 浏 览 , 看 电视 似 的 直 解 画 面 民 连 训 这 座 桥 梁 就 越 坚 固 ” 教 学 活 动 是 一 个 双 学 习 的 自我 管 理 能 力 , 。 师生 共 同 遵 守 有 关 而 不做 思 考 , 都是 现 代学 生 的 通 病 , 这 我认 让 监 边 互 动 的 活 动 过 程 , 此 活 动 中 , 师 和 教 学 要 求 , 学 生对 语 文 教 学 有 建 议 、 督 为钱 梦 龙老 师在 探 索 这 方 面 已走 出 坚实 的 在 教 学 生 作 为 两 个 有 着 各 自独 立 性 的 活 动 主 和 评 价 的 权 利 。 书 生 的 教 学 艺 术 更 是 凸 魏 步 。 老 师 的课 堂 常 常 是 学 生 自己 便 能 钱 在 再 体 , 们 之 间 的 交 流 必 须 建 立 在 彼 此 互相 显 了学 生 的 主 体 性 , 教 学 中一 切 都 和 学 提 出 问 题 , 分 析 解 决 问 题 而 化 为 自己 所 他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人文性”浅析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人文性”浅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分开来讲就是人与文化。
倪文锦教授说:“人文性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简单地说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因而,人文的核心是人,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较好体现了这种人文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教材在编排上立足人文性以新课标为依据编写的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其着眼点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其目标为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其课程设置思想为强化作品的教化功能。
立足学生思维力的多元发展、立足于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人修养等多视角的人文精神熏陶。
在形式上,整套教科书共42个单元,虽然采用“文体”编排的方式,但却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大主题中选取了一些如:热爱祖国、热爱自然、感悟人生、认识自我、尊重他人、感恩父母、正视挫折等基本的生命命题和精神命题的优秀篇章。
它们对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敬畏,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考方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内容上将每册教材,按照现代文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作、文言文阅读这五个板块编排,比以往的教材更清晰明了。
且本教材重视学生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几乎每单元都编入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口语交际的话题固然是为了学生练习表达、学习倾听,但在话题深入的过程中,我们却同时收获了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对价值的认定,对行为的选择……综合性学习则一改以往的教科书绝对权威形象,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举办一些班级活动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教材在编排上的人文关怀。
教学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教学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这两个话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性和人文性是教育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实现相统一,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加完善。
科学性是指一定的知识规范和科学思维,涉及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教育技术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性是培养学生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而这一切都是日常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人文性是指以人为本,关注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人梦想,这是一种更加精神和理性的教育,关注的是孩子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它要求教师沟通,引导学生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首先要做的是教师自身的培养,教师必须承担起教育的使命,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思维方式和学习规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推行多元化、灵活化的教学结构和多文化的教学管理,不仅要注重科学性,而且要将人文性融入到教学中。
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科学性和人文性是教育的两个主要要素,要想统一它
们,必须从内部出发,从教师的自身发展开始,在实践中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能真正使每一位学生享受到质量更高的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1.关注中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必要性1.1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健全人格和独创性。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教育和自然科学类的教育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教育中具有大量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它也不同于政治、历史一类的社会教育,它是与语言,与人的思想感情,与人的学识、经历、个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
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尤其在课堂上,老师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整齐地运用一种思想思考问题,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诚然,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是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1.2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热切的追求。
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语文贴近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那么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人文性”。
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性,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失掉了人文和文学的教育。
这样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一旦抽掉了人文,整个学科便会成为一套令人难忍、使人窒息的枷锁。
教育实践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教育实践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涵不仅涉及知识的传递,还包含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作为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彼此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科学性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系统性和探索性,而人文性则关注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基础。
科学性在教育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研究。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教育评价中,教师与教育工作者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实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性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他们用逻辑和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保护科学性不仅关乎知识的准确传递,更关系到教育的公正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教育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就会受到质疑。
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根据实证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教师能够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人文性在教育中则体现了对学生个体情感与社会关系的关注。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与人际交往的训练。
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经历,引导他们理解和接受多元文化,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通过文学、艺术和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丰富情感世界,降低人际交往中的孤立感。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教育实践中实现知识与人格双重发展的重要路径。
单一强调科学性可能导致教育的冷漠与刻板,而过于着重人文性则可能使知识的传授缺乏严谨性。
最新谈谈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谈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近日,翻阅一些有关语文教学的书刊,一篇发表于2005年4月分大众版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名为《以人为本,构建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的文章指出:“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相应于‘人文精神大讨论’,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性质也曾展开过争鸣,这场争鸣的成果是:人们普遍认识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持肯定态度。
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中有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笔者看来,语文素养包括了3个方面,即语言素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更重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价值和人生观。
”这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
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一种文字工具的教学。
因近利而穷于考试,把语文教学变成应试教学,为了应试,将优美的语言变成僵死的符号,把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进行肢解训练,机械操作,“用冷漠的分析取代辨证的语言感受,把语文教学形式上的任务当作根本的任务,把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教育当作供技术操作用的工具来看待。
”(摘自《语文教学中人文氛围的营造》作者张洁刊于2005年9月分《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讲过他“最想说的”也是“最根本的,最关紧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
”这也是造成当前语文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
笔者曾经见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一堂语文课上,有一位学生对老师在讲授《项链》时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分析提出了异议,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想穿一件漂亮的衣服去参加舞会有错吗,穷尽十年的时间来偿还债务难道不是一种诚信的行为吗,再苦再累都没有放弃希望难道不是体现同命运抗争的巨大勇气吗,为什么一定要把她定位为一个贪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呢,而老师的回答却令人大失所望,他直接告诉那位学生说,“这是标准答案,如果你想上大学的话,就按着这个解释去答。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语文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而人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面发展的平台。
本文将从人文教育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等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进行浅析。
首先,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对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一种教育活动。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人文意识和人文价值观,使其能够真正理解、感受和关爱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人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其次,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
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人文知识,亲身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写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意识。
让学生在感悟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文价值。
另外,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需要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人文思想和价值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作品的人文背景、作者的人文思想以及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讨论、辩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文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对人文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人文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人文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成功实施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是学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作品中的人文问题,共同体验人文精神的美妙。
语文教学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者:赵秀仙来源:《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2009年第07期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我们必须把教学思想的理性化和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统一的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学习。
提倡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目标就是培养语言素养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关键词语文教学科学性人文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思维、逻辑、心理等科学品质以及提升学生品位的人文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教学思想的理性化和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统一的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地更新观念,建立起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观,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发挥出语文教学的巨大作用。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范文肢解成知识技能的训练,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变成复句的划分、顺序的调整……而忽略了课文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
把语文教学变成了应试教学。
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提到突出的地位。
从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倡人文性的一些做法看,多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诸多“非工具性能力”的培养目标,还有“灵感、顿悟、直觉”等“非逻辑认识能力”的培养。
但我们也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在“幡然醒悟”之后,又走人了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语文课完全当作文学欣赏课来上,而忽略了语文科的知识性,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新年精选文档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新年精选文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
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必须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那么,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为什么要使二者统一?怎样做到两者的统一呢?下面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工具性。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体现着人文性;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主导着工具性。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教学思想的理性化和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统一的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标签:语文教学科学人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思维、逻辑、心理等科学品质以及提升学生高品位的人文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地更新观念,建立起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观,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发挥出语文教学的巨大作用。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范文肢解成知识技能的训练,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变成复句的划分、顺序的调整……而忽略了课文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把语文教学变成了应试教学。
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提到突出的地位。
从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倡人文性的一些做法看,多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诸多“非工具性能力”的培养目标,还有“灵感、顿悟、直觉”等“非逻辑认识能力”的培养。
但我们也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在“幡然醒悟”之后,又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语文课完全当作文学欣赏课来上,而忽略了语文科的知识性,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在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略其“科学性”。
因为“人文性”相应于“科学性”只是认识的一个方面,科学不仅是原理、概念、知识,还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语文教学同样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
略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
略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学校资中 641200)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往往忽视了其人文性。
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既然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语文等人文学科理应首先承担起人文教育的重任。
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和落实,关键是逐步形成素养养成型的语文教学型态。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文素养,它包括“三维”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虽然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在任何时候都强调语文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如果用冷漠的分析取代辨证的语言感受,把形式上的任务当作根本的任务,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倒退。
比如: 讲古文实际上是在讲中国文化,是在用文学的方式讲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如果把这些都弃而不谈, 为讲古文而讲古文,难免把古文就给讲死了,那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我们的语文教材包含了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分别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要研究教材,发掘其文化内涵,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
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就充分体现了人文特点。
比如:《金黄的大斗笠》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手足之情和童真童趣;《色彩》一诗启迪学生对生命价值产生感悟;《斑羚飞渡》等课文中唤起的是人类对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关注;而《社戏》、《安塞腰鼓》等所描绘的民俗文化向人们展示的正是我们具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文明,认真探究这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感悟,不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吗?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有效地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特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既是交流情感的工具,也是情感的表达形式,这种情感包括道德感、审美感和人文精神等。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并适时开展感性教育。
2.追求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核心。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发展,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同时,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差异,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力。
3.注重学生的创造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写作、朗诵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4.注重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认知水平的提升。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价值观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对正义、平等、公正等人文精神的认同。
二、如何有效地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1.精选文学作品精选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辨析
术、 文化传 统三位 一体 的产 物 , 在此 基 础上 形 成教
[ 收稿 日期 ]2 1 2—2 0 1—1 5
[ 作者 简介]何莲芳 (9 5一) 女 , 16 , 浙江绍兴人 , 新疆教育学 院人文科学分 院副教授 。研究方 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女 性文学 ; 晓红 (9 5一) 女 , 詹 16 , 新疆乌鲁木齐人 , 新疆教育学院人文科学分院高级讲师。研究方 向: 中国
及 民族 自尊 自爱 、 自强 自立 的爱 国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教育 。
语文 学科 最 重要 的核 心就 是爱 国主义情 感 教
育, 这是 语 文人 文 性 的核 心 。每 一 个 国家 的 语 文
维 的愚 蠢做 法 , 这 样 的 教 学 实践 在 语 文 教 育 中 而
教育 都要 对 学生进 行 国家 归依 意识 、 诚态 度 、 忠 牺 牲精 神 、 民族 自尊 、 自豪 、 自强 的爱 国 主义 精 神 的 培养 。这 种 爱 国主义 精神 有其 民族 性 与地 域性 和
何 莲芳 詹 晓红
鸟鲁木 齐 80 4 ) 30 3
( 新疆教育 学院 人文科学分院 , 疆 新
摘
一
要 :语文学科 的特殊 属性 不仅表现在 对其语 言、 学、 文 文化 三位 一体特性 的强调 , 表现在 对语文 由 也
传统 的工具性特性扩展 为工具性与人 文性 的统一的嬗 变过 程。文章对 中小学语文教 育的科 学性 与人 文性做
民族 、 国家 、 与 与生命 、 与青 春成 长联 系在一 起 , 从
指 出 : 人文性 、 人 文性现 象在 语文 教育 中 比 泛 虚化
比皆是 , 一堂语 文 课 似 乎成 了人 文 性 教育 的专 属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指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得到知识,更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人文教育的概念、人文教育和中学语文的关系、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浅析,探讨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人文教育是对人文科学的探究、研究和传承,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人文教育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领会到更高层次的思维和价值观念。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之一,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文教育与中学语文的关系人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是有紧密联系的。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语言的层面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以及文化价值观,这是人文素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化的挖掘和引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而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文本意义、剖析语言结构、探究作者生命历程等等都能够帮助学生的沉淀与思考。
三、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1. 挖掘经典文化:经典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经典文化的引入,打造文化厚重的课堂氛围,同时加强文学文化的引导和阅读指导。
2. 倡导人文关怀: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心。
通过传达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激励学生去关注和挖掘生命中最真实的存在,重视自己和周围人所处的环境。
3. 实现思维转换:教育是对思想和观念的引导与转换,语文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进行垂直的思维交流和水平上的思维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军
(烟台市桃村一中,山东烟台 264025;鲁东大学,山东烟台 264025)
[摘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学语文教育担当的角色正从科学性向人文性过渡。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是对文化、文学和语言三位一体的强调,还倾向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本文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进行辨析。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育;科学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9-0155-02
近年来,有关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议论的重点,关系到未来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
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中有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普遍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包括3个方面,即语言素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综上所述,从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可以被看作是语文教育中两个相对的目标,但又拥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因为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更加倾向于语文工具性,即科学性。
教师普通重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应对考试,而从主观上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是教育的退步,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理念。
基于此,本文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进行辨析,以期能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希望可以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助益。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
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即俗称的工具性,这是中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最显著特点。
从本质来看,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语文教育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现实生活和未来成长的辅助作用,起到支撑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包括字词教学、阅读教学、语法教学等等。
这些教学内容重视的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应用性,即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拥有这些能力,学生才可以更好得生活、学习和成长。
(一)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字词教学
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开始,字词教学就已经成为学生必须经历的教育过程。
从现行的多种中学语文教材来看,每一单元都会拥有专门的字词教学内容。
字词教学偏重的是识字与释义的教学,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生字生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积累,从而让学生拥有更深层次的阅读基础和写作基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媒介,而字词又是语言的载体。
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学生才可以学习、交流和成长。
这就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阅读教学
在字词教学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
阅读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成长的过程。
阅读是除了倾听以外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人类要从报纸、杂志等诸多介质中获取信息就必须通过阅读,在阅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最终提炼自己需要的信息。
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也是支撑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以中学数学学科为例,学生要领悟公式的使用方法就必须阅读相关的解释,通过阅读明白公式的使用方法和推理过程。
学数学中包含应用题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阅读,进而理解题意,最终进行解题。
从上述言论来看,阅读能力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
每一篇课文讲述的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更进一步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应用性和工具性,也就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
(三)语言表达教学
最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
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口头语言表达教学,对于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生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两个途径。
第一,口头表达。
学生通过说的方式,以清晰的逻辑和分明的层次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想法。
第二,写作。
学生还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在纸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无论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是建立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的。
通过语言表达教学,学生才能拥有清晰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才能够用流利的语言或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以及语言表达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这四种能力正是支撑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育最直接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这三大教学内容也是应付考试的主要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众多中学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当作主体,其教育目标就是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支撑,其主要目的是应对考试。
这种想法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相比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其人文性特征更加深邃,但也始终贯穿中学语文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素质教育理念下被大力推进的教育目标。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情感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丰富的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众所周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拥有大量饱含感情的文章和素材。
《我的战友邱少云》、《小英雄雨来》、《丰碑》等众多的文章就表达了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的母亲》、《再见了、亲人》等课文表现了伟大的亲情。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其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无形之中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就已经超脱了中学语文教育表面的教学目标,从科学性上升到了人文性,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
另一方面,在语文教育中还渗透了对学生的美育。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发现美、鉴赏美,最终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以《桂林山水》、《林海》、《海上日出》等课文为例,通过学习学生就可以充分了解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由此产生对美的向往和憧憬。
《白杨》、《竹石》这一类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心灵和精神。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将会带着对美的向往和憧憬面对生活,逐步产生心灵美。
这正是符合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中人文素
养的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学生不仅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还领悟到了丰富的情感和各种精神。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能感受到亲人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还能感受到大自然和人世间的美丽,这正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有力体现。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辩证统一
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表现,以及研读素质教育理念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更加肯定地得出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对立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是相对独立的,两者的教育方向、教育方法不存在共同点。
首先,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倾向于语文教育的应用性,即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应对考试。
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却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精神、思想和心灵方面的教育。
从表面来看,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对学生取得成绩并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其次,语文教育中科学性教学目的可以通过直接的练习来达到,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大量作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而语文教育中人文性教学内容则更倾向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情感关怀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心灵进行培育。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又是统一的。
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无论是科学性强调的能力还是人文性强调的心灵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从一定程度而言,我们可以将中学语文教育当作一个原点,而其中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就成为一个岔路,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相对独立。
但最终,这两条岔路会在终点重新结合,两者的终极目标是统一的、确定的。
结论
经过分析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中拥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这两种特征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上没有交叉点,相对独立,但并不能摆脱两者拥有相同的最终目标的事实。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既对立又统一,并不存在高低浅显之分。
这就告诉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应该从主观上忽视人文性和科学性,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使两者结合,以此达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目的。
也只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保证人文性与科学性共同发展,才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我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