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什么是传播传播的是信息•到处都是传播。

•信息是能够消除或者减少事物不确定性的一种东西,给我们的信息越多,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就越全面和丰富,不确定性就越少信息科学的观点•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它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资源。

•信息是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

信息符号意义•符号是外在的、表象的东西,信息的物理载体。

比如文字、声音、图像、表情、手势等等。

•意义是信息的内在涵义,是信息所传达出的内涵。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什么是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传播的定义•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共享和分享不同。

信息可以共享,苹果只能分享。

•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者受者•在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中,反馈有强有弱。

•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对同一套符号系统的相同的理解•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人类的传播活动与其他活动密不可分•传播是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媒介到达信宿的过程。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传播的类型二分法:•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为手段的传播方式五分法•人内(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受众广泛、分散、彼此孤立,很难用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来说明;•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公开;•反馈延时、低效、不充分。

•新闻联播网络传播大众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作出决断的途径,它为社会提供认识自身的集体声音,它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源泉。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要点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于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各行各业都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团队精神涉及组织传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人际传播•关键词:理论-----概念-------信息•传播的是信息,到处都是传播•信息是能够消除或者减少事物不确定性的一种东西,给我们的信息越多,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就越全面和丰富,不确定性就越少。

•信息科学的观点: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它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资源。

信息是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

•什么是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会传播: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者受者•在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中,反馈有强有弱。

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对同一套符号系统的相同的理解•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人类的传播活动与其他活动密不可分•传播是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媒介到达信宿的过程。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的类型: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五分法----人内(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受众广泛、分散、彼此孤立,很难用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来说明;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公开;反馈延时、低效、不充分。

新闻联播网络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作出决断的途径,它为社会提供认识自身的集体声音,它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源泉。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的研究焦点: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

•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系统、是各种子系统相互联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能够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

传播学教程(1-8)(1)

传播学教程(1-8)(1)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读书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读书笔记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 录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 人内传播第二节 人际传播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传播第二节 组织传播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 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传播学概论自己总结

传播学概论自己总结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库利1909年《社会组织》开创社会学的传统皮尔士1911 《思想的法则》开创符号或语义学的传统二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2345 p4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系统)p7 大众传播的特点p7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要素p8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p8 1234双重偶然性德国鲁曼p8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传播隔阂p9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生产,必然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因此,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

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整理课件
象征符的性质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 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 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整理课件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gesture),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 等;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 式化的符号。
整理课件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整理课件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 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 要素。
整理课件
二、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 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 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 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整理课件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整理课件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整理课件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整理课件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任何一个单一的过程都不是在真空中进 行的,其性质和结果也并不仅仅取决于 过程的内部机制,相反,许许多多的外 部因素和条件都会对过程本身产生重要 的影响。
整理课件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 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 影响的过程。
整理课件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 一方面,由于象征符体系是作为“继承 性的观念体系”确立的,它通过形成文 化秩序也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 行为; 另一方面,正如文化本身不间断地发展 到今天一样,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 征符体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传播学教程——精选推荐

传播学教程——精选推荐

《传播学教程》补充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联系: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但是,作为各分科之基础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中《传播》一章1.库利对传播的定义(P1)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2.铁路。

被库利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铁路交通是人和动物的流通,这种流通也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二)1911 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思想的法则》中《传播》短篇1.无明确定义。

“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念都必须包含像与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2.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三)后来的学者融合库利和皮尔士的定义。

1.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没有解答:社会互动由符号还是意义引起的。

有些定义强调符号,有些定义则强调意义。

(四)信息科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1.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2.理由:意义离开符号便不能表达,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二、传播与信息(一)传播:信息的传递与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科学给出的传播定义)(二)信息的定义(P2)。

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历史。

总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 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 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为广泛地 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 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 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 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系统, 也称信息系统。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 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自我传播。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独自思考、 内心冲突、自言自语、自我发泄等都属于此类。 人际传播,即面对面进行传播。这是指在个人与个人之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 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成的整
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隔阂:由于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
传播与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 形式。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
信息分为: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我们讨论的信息是:??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
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又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 一整体。 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行。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后记。

传播学笔记整理

传播学笔记整理

电视传播概论与传播学笔记整理李宇清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共有现象一、动物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昆虫、草食和肉食动物)、发光(如:萤火虫)、超声波(如:蝙蝠)、动作(如:灰雁、蜜蜂)、声音(鸟叫)等;★每种动物、动物中的每个群体和个体都有独自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系统。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多重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对传播模式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 使得传播变得更加互动和多元化。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成为新 媒体时代下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素养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传播学 需要关注并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新媒体素养教育。
跨学科研究法
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 法,对传播现象进行多角 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
04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符号学理论
符号定义
符号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 元素,代表某种意义或概 念。
符号互动论
强调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 互动和共享意义。
符号分类
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 号,如文字、图像、声音 等。
信息论理论
传播学与语言学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功能和演变的学科,而 传播学则关注语言在信息传递和社会交往中的作 用。两者在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语境和效果等 方面有一定的交叉和融合。
传播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而传 播学则关注人类如何通过符号和媒介进行心理互 动和信息传递。两者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 之处,如实验、调查等。
传播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更新和丰富。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 到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传播的功能与效果
传播的功能
传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信息传递、文化传承、社会整合、娱乐休闲等。这些 功能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传承文化、形成社会共识和享受生活。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将社会学观点和信息科学观点加以结合,我们可以为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下一个定义,即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 1 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观点,它概 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之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有以下原因:( 1)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社会信息也是以质、 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说, 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 (广义上的符号) 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 这些讯号以可视、 可听、 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

因此说,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

(2)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自然信息的传播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和反作用, 满足了一定的条件, 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 而社会信息则不同: ①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 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②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 劳动的创造物。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与其他自然信息不同的特殊规律。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传播的含义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把握这个定义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2)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但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社会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观点,它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之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有以下原因:(1)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说,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

因此说,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

(2)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自然信息的传播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和反作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而社会信息则不同:①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②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与其他自然信息不同的特殊规律。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把握这个定义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2)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但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意味着社会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同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者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在广义上,共同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理解这一观点是理解传播的前提,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人类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它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没有社会关系也就不会有人类的传播活动。

(2)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类社会的传播,同样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五种类型既相互区别,具有独自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又作为社会传播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衔接和交织,其总体运行构成了社会传播系统的大运行。

(1)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

这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它既有接收装置(感观系统),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既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又有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等)。

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成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2)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接受,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群体传播是更大的系统。

这里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则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组织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传播系统。

(5)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的信息传播。

综上所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对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有其他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性,又有一般系统所不具有的特殊性。

其特点是:(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子系统如果根据信息类型加以分类,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等。

如果根据传播类型分类,则有个人信息系统、人际信息系统、群体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大众信息系统等等。

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具有双重偶然性,比一般系统更为复杂。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能够通过人的主体活动实现自身调节和发展。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作为社会系统之组成部分的社会信息系统也具有相同的性质。

有了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人类就能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因素和传播隔阂,使之不断走向完善。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什么是“传播隔阂”?答:传播隔阂是指传播主体之间的无意误解以及有意曲解,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

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通过克服传播隔阂来服务于社会发展。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交往”的定义是:第一,交往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马恩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传播观的重要出发点。

原因在于以下方面:(1)“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

(2)精神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我国学者陈力丹在考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后指出,事实上,他们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同时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communication,这个词在德文原文中写作Kommunikation。

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并不是一种牵强附会的理解。

(3)精神交往理论把传播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能孤立、抽象地考察传播,而应将传播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带来的重要启发,也是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它为唯物主义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原则。

(4)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

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答: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观点:(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

这里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①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②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