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课件8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③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 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 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 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 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 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 林土、栗钙土带,如图8-6和8-7所示。
(micro-meso-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 土链 (soil catena) 土被结构(soil cover structure)
知识结构
第7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 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 特性。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 分类系统相联系,如图8-1所示。
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分布规律 8.2 土被结构 8.3 土壤区划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
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3. 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
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
土壤分布(soil distrinution) 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土壤微-中域分布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 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 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它包括:沿海型 土壤纬度地带性,如图8-2所示;内陆型土 壤纬度地带性。土壤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 球分布模式,如图8-3所示,美国系统分类 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如图8-4所示,两者 有类似的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第六章 土壤——自然地理学课件PPT
第二节 土壤物质组成
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无机和有机的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组成 。
6
一、矿物质
土壤矿物的类型
▪ 原生矿物 ▪ 次生矿物
土壤矿物的分布规律
▪ 干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 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较多的氧化铁、氧化 铝和氧化钛等较为稳定的矿物;
▪ 热带亚热带地区,次生粘土矿物以水铝石、高岭 石等为主;干旱寒冷地区,次生粘土矿物以伊利 石、蒙脱石、蛭石为主。
15
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指土壤水分能够被植 物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 收利用的称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的称为有效水。
▪ 土壤有效水分的下限为萎蔫系数 ▪ 旱地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为田间持水量 ▪ 旱地土壤最大有效水分量 = 田间持水量 -
萎蔫系数
16
土壤水吸 力
土 壤 颗 粒
12
膜状水
▪ 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 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 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 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 植物可以利用此水。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 (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 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
–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 分子持水量
▪ 中子土壤水分仪
• 通过测定反映慢中子云的密度与水分子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确定土 壤含水量。
• 不破坏土壤,可测量土壤深达30米的剖面含水量,但是不能用于 表层土
• 缺点:垂直分辨率较差,表层测量困难,且辐射危害健康
▪ 张力计式土壤水分传感器
• 通过安装在土壤中的张力计,测量土壤水的吸力,然后依据土壤 水分特征曲线来换算成土壤含水量 20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如图1-1所示。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 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
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
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 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2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1.3 土壤圈演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 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 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图1-1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图解
1.1.3 土壤剖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 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
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4. 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土壤(soil) 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圈(pedosphere)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聚合体(polypedon)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绪论土壤地理学:是指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发生演变、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土壤与自然环境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土壤与土地的概念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
但是应当注意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它同时与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共同起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水土流失可使肥沃的‘土壤’被侵蚀掉,但‘土地’还在那。
但这个土地已不具备植物生产能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一个立体空间。
4、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比如可以取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一、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即降水和温度)2、气候是决定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类型分化的基本因素:(1)影响岩石的风化强度和淋溶强度(2)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植被群落类型及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3)影响土壤理化性状、肥力状况(4)决定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3、土壤南酸北碱Why ?导致土壤的南酸北碱:在年降水量少而蒸发迅速的地区,通过土壤的下行水量很少,不足以洗掉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盐基,土壤的B.S.大多是饱和的,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
在较湿润的地区,土壤的下行水量大,淋洗掉土壤胶体上的部分代换性盐基,其位置被H+所取代,导致B.S.的降低和土壤酸度的增加。
二、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1、植物的作用(1)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积累有机质;(2)促进岩石矿物风化(3)选择性吸收积累养分(4)改造母质,改善土壤性状(5)涵水保土----“生物水库”(6)巨大的生态效益2、微生物的作用(1)分解者(2)提供土壤N素(生物固N)完善土壤养分*超大肥料:固N,溶P,解K (3)净化土壤污染(如消除粪便异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4)提高土壤的抗逆性(5)转化者:转化为有机质为腐殖质3、动物的作用(1)消费者,(2)参与转化有机质,(3)改造土壤结构:通过机械扰动来疏松土壤(蚯蚓、地老虎等)三、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母质对土壤的影响:1)、母质影响土壤机械组成2)、母质影响土壤化学组成3)、母质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种类)4)、母质对土壤发育进程的影响四、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地形对土壤的影响:1)、决定土壤分布的位置2)、影响母质类型、土壤物质和养分的重新再分配3)、影响水热状况的重新再分配五、时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作用土壤绝对年龄:应当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起。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他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的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尤其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不同强度侵蚀而导致土壤质量及农林牧业生产力下降,乃至土壤环境全面恶化的现象。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道库恰耶夫的代表性论著有《俄国的黑钙土》、《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近代土壤学在科学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成土因素学说的创始人、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发生学派。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1.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气候、生物、母质、时间),地形因素只对有隐域土有重要意义。
2.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4.成土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俄国土壤学家威廉斯从土壤肥力发生,发展方面来看,土壤是以生物为主导的。
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美国著名土壤学家H.詹尼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不同的因素占优势。
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而未经化学风化。
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并未改变。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砂土优点:透气,透水良好、易耕作、适应性强,供肥快。
缺点:孔隙大,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
热容量小,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
《土壤地理学》课件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
探索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策略,如土壤生和轮作技 术。
结束语
1 土壤的价值与意义
强调土壤对农业、生态 系统及人类生存的重要 价值。
2 土壤地理学的未来
发展方向
3 掌握土壤地理学的
重要性
展望土壤地理学领域的 最新发展、技术和挑战。
鼓励听众深入学习和应 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关 注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
土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的pH值与养分
介绍土壤的酸碱性对养分 吸收的影响,并解释土壤 中养分的含量及其意义。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探索土壤中微量元素的重 要性,如铁、锌和硒,对 生物体的健康发挥着关键 作用。
土壤的污染与修复
详解土壤受到的污染及修 复方法,保护环境与人类 健康。
土壤的生物性质
土壤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展示各种土壤生物,如细菌、 真菌和蠕虫,对土壤的丰富贡 献。
土壤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探索土壤生物在土壤营养循环 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土壤生态系统的构成与 稳定性
认识土壤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 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生态平衡。
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土壤对环境的影响
深入探究土壤对水循环和气 候调节的关键作用。
土壤保护与治理
了解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类方法,包 括红壤、黄壤、黑土和盐碱土。
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结构与质地
揭示土壤的结构特征以及质 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土壤的颗粒分布与 形态
探索土壤颗粒的组成和形态 特征,了解土壤颗粒对土壤 性质的影响。
土壤的水分与通气 性质
解释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 通气性,对土壤生态系统至 关重要。
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八章
第四节
过渡土纲系列
4. 形态特征、诊断依据和理化性质
(一)形态特征 (二)诊断依据 (三)理化性质
图8-27 变性土的剖面构型(据龚子同,2007)
第四节
过渡土纲系列
5. 主要土类
2 简育潮湿变性土 4 简育干润变性土 6 钙积湿润变性土
1 钙积潮湿变性土 3 钙积干润变性土 5 腐殖湿润变性土 7 简育湿润变性土
第三节 盐成土纲
1. 地理分布
图8-19 世界干旱区和盐成土分布区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60;柯夫达补充,1973) 1-干旱区; 2-盐成土
第三节 盐成土纲
图8-20 中国盐成土分布示意图(据龚子同等,2007)
第三节 盐成土纲
2. 成土条件
(一)气候(二)地形(三)水文地质
(四)母质(五)植被
第二节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一、草原土壤系列
二、荒漠土壤
第二节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一、草原土壤系列
图8-11 中国草原土壤分布示意图(据朱鹤健等,1992)
一、草原土壤系列
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土壤剖面分化清楚,具有明显的“两层性”,即腐殖质层和钙积 层(黑土除外);
(1)气候条件比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二、淋溶土土纲
5. 主要土类
⑴ 白浆土 ⑶ 褐土 ⑸ 黄褐土 ⑵ 棕壤 ⑷ 黄棕壤 ⑹ 黄壤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三、富铁土土纲
1. 地理分布
图8-6 中国富铁土纲分布示意图 (据龚子同等,2007)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三、富铁土土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土壤的形成一、成土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而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密切相联系。
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之中,所以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关系必然是有规律的。
关于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学说—即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主要有两个著名的论点1、俄国道库恰耶夫的论点: 他认为土壤是气候,生物,岩石,地形和时间只五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2、美国土壤学家詹尼: 他认为土壤的形成是在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及其他未确定的因素综合作下的产物。
现在,普遍认为的观点是:土壤的形成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这五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而形成的。
(一)母质因素1.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它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的形态均有影响。
2.不同成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也不同。
3.土壤的属性继承了母质的性质。
4.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
质地粗的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粗;质地细的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细。
(二)气候因素①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高,风化速度快。
②气候对次生矿物形成有影响一般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加。
土温高,岩石矿物风化作用加强,因此,不同气候带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
③气候对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有影响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易于矿化,使有机质分解加快。
④随气候条件和土壤水热条件的变化,土壤中矿物质的迁移状况也有相应的变化。
一般说,土壤中物质的迁移随着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
⑤气候影响着土壤的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
不同的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
(三)生物因素①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A: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的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的有机质,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B:植物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集在母质表层。
活有机质制造的愈多。
然后,主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进一步的转化,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的丰富起来,改造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发展。
②动物在成土中的作用土壤动物区系的种类众多,数量大,在成土过程中,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都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都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另外,土壤动物对土体中物质的迁移转化,对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形态特征都有很大的作用。
③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微生物一方面将有机质进行分解,另一方面合成腐殖质,然后又加以分解。
有机质的矿质化以及合成腐殖质,是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功能。
由于土壤性质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使微生物在种类和数量以及活动程度上均有很大差异。
从而形成各种土壤。
(四)地形地形是土壤形成的间接环境因素,在同一气候区间,不同的地形主要对水热条件,质地,养分等起了再分配作用。
从而影响到土壤的形成。
A: 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一般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雨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因而,在不同高度的地形部位上,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随海拔的升高,土壤类型依次变化。
B:从地形的坡度看,坡陡侵蚀严重坡地上部的细土粒及可溶性物质容易随水流失,所以,土层薄,质地沙,水分不足,养分缺乏,植物生长较差。
C:坡向对水热条件也有影响同一山地,南坡比北坡接受热辐射多,温度高,蒸发大,因此,同一高度的南北坡地上土壤也不相同。
(五)时间时间在成土过程中是一个强度因素。
任何土壤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时间愈久,一切成土因素的作用就愈深刻。
地质年代中的第四世纪所形成的沉积物,对大面积农业土壤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六)人类活动土壤的发育除了与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有关系外,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性质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人类活动作为土壤形成的外界因素,也要通过土壤内因起作用。
但不能把人类的活动与其自然因素同等的看待,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①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③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力及科技水平影响。
二、土壤的形成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统一。
1.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裸露的岩石受到太阳辐射能及大气降水,作用而进行的风化。
形成疏松多孔的母质,岩石不仅在形态上和性质上受到改造,同时也把大量的矿物质养分释放出来,当它们受到大气降水的淋洗,渗入地下水或地表径流的搬运作用,形成海洋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在内营力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露出海面再次进行风化,以致形成新的风化壳——母质。
生物化学机械沉积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大循环图解2.生物小循环: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对立统一的过程。
岩石矿物风化形成疏松多孔的成土母质。
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基础。
①最初生长在母质上的是对肥力要求不高的低等生物,它们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碳元素的营养来源,从母质中吸取数量不多的P、K、Ca、S等元素。
从氧化母质的无机物中取得合成有机质的能量而生长繁殖,经过时间的富集,使母质上积累了有机质和养分元素。
②特别是固氮菌的发育使土壤中的氮进一步积累,肥力水平继续提高,生物群落也相应的交替和发展,随后出现的是地衣,苔藓直至高等绿色植物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它们能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大量的有机物,使土壤有机质空前富集起来,它们具有强大的根系,能把深层分散的养分吸进植物体。
③植物死亡之后以有机残体状态积累在土壤的表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一部分进行分解,将保留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和养分转化为热能和物质养分。
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有机质转化为腐殖质。
腐殖质较稳定,从而使土壤中保留了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可见,通过生物小循环过程,不仅控制自然界养料物质无限的淋失,同时也能使自然界有限的营养元素得到无限的利用。
通过物质与能量的转移、聚集和转化,使母质转化为土壤。
并促使土壤从简单→复杂,从低级→高级的发展。
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微生物分解生物的合成风化作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小循环图解微生物分解腐殖质腐殖化矿质化养分释放通气性、保水性的产生3.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而没有生物小循环也就没有土壤。
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这两个循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而地质大循环过程总的趋势是植物养分的释放、淋失过程。
而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它使有限的元素纳入无穷利用途径。
(二)土壤形成的主要成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生长着低等植物,(地衣、苔藓及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表层氧化铁铝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使二氧化硅残留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其残落物中富含脂、蜡、单宁等酸性有机分解产物,其灰分缺乏盐基性元素,由于残落物疏松多孔,利于水分渗漏,导致强烈酸性淋溶。
结果使土体上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铁铝胶体络合淋溶淀积于下部,而使二氧化硅留于土体上部从而在表面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称为灰化层。
3、粘化过程土体中粘粒的生成或淋溶、淀积而导致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洗。
一般在土体中、下层有明显的粘粒聚积,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层次,称为粘化层4、富铝化过程在湿热地区,土壤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富集,这种铁铝的富集称为富铝化过程。
这一过程伴随硅以硅酸的形式淋失。
由于铁的氧化使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的铁结核。
因此富铝化的土壤都呈红色。
5、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季节性淋溶,使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易溶盐大部分被淋失,而硅铁铝等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发生移动,而最活跃的钙镁则在土体中发生淋溶、淀积,并在土体的中、下部形成一个钙积层。
6、盐渍化过程易溶性盐类在土体上部聚积的过程。
干旱少雨气候和高山寒漠带地区,土壤盐类聚积最为严重。
成土母质中的易溶性盐类,富集在排水不畅的低平地区,在蒸发作用下,使盐分向土体表层聚集,形成盐化层。
硫酸盐和氯化物是突出的盐类。
7、碱化过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钠的饱和度很高,即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20%以上,水解后,释放出来的碱,其PH值可达9以上,呈强碱反应,并使土壤的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8、潜育化过程在终年积水的土壤中的还原过程。
由于土层长期被水浸润,空气缺乏,处于缺氧状态,高价的铁锰被还原为低价的铁锰。
由于铁锰还原的脱色作用,使上层颜色变为灰蓝色或铅灰色,这个过程称为潜育化过程。
这一还原层称为潜育层。
9、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的氧化还原过程。
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滞水状态,有干湿交替的过程,从而使土壤中的铁锰处于氧化和还原交替的过程。
在滞水的环境下,铁锰还原迁移,而水位下降,铁锰又被氧化而产生淀积,在这种干湿交替下,土壤中形成锈纹、黑色的铁锰结核、红色的胶膜等新生体,这一层次称为潴育层。
10、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层由于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在土质粘重或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区,土壤表层经常处于周期性的滞水状态,在有机质参与的还原条件下,加上水分通过侧渗流失,带走还原的铁锰,与此同时,土壤粘粒也发生机械淋洗。
因此,在腐殖质层之下出现白色的土层,称为白浆层。
这是白浆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11、腐殖化过程在草原及草甸植被条件下,土层上部积累大量的有机质,由于气候、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大量积累的有机质不能彻底分解,进行着以嫌气过程为主的转化过程,未彻底分解的有机物及其中间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着强烈的腐殖化的过程,形成了大量的腐殖质,在土壤表层积累未腐殖质层。
自然界中广泛的成土过程。
12、泥炭化过程在排水不良的地方,有机质有深厚的积累,这些有机质在过湿的条件下不被矿质化和腐殖化,而积累在排水不畅的地区,形成了泥炭。
三.土壤发育土壤是在成土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的土壤属性,这些属性的内在综合表现为肥力,而其外在特征则反映于土壤剖面的形态、发生层上。
所以,土壤剖面、发生层是土壤发育的具体的表现。
(一)土壤剖面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发生层)和母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