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十一讲2我国土壤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③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十一讲( 2)我国土壤
编辑版ppt
10
3)7月平均气温
七月一般是大陆上全年最热的月 份。
不过东部推后,而西南地区提前 至6月或5月。
编辑版ppt
11
7月平均气温特点:
1)等温线因纬度变化相差较小,每一 纬度相差仅0.2 ℃左右。
2)大部分地区在20-28 ℃之间,东北 平原22-24℃ ,华北平原26-30℃ 。
3)西部差异处于全年中最大。青藏高 原大部分地区8-12 ℃以下,最冷地区2 ℃以下,以至终年积雪。
二. 我国土壤
(一)我国土壤形成因素 1. 气候 2. 地貌与地形 3. 母质 4. 生物 (二) 土壤类型及分布 (三) 土壤分区
编辑版ppt
1
(一)我国土壤形成因素
• 1.气候 显著季风气候 东亚大陆季风气候
编辑版ppt
2
辐射与温度 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过
程的最主要的能源。
编辑版ppt
3
辐射特点:
最大可能蒸发量,表示下垫面足 够湿润,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
编辑版ppt
27
编辑版ppt
28
蒸发力全国可分三个区:
A.低蒸发力(<1000 mm):集中在东北大 兴安岭、长白山山地、长江中下游、广西、 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到喜马
拉雅山南麓。
B.中蒸发力(1000-1600 mm):东北大 平原、黄河中下游、珠江中下游、福建和 江西大部、台湾、海南。
编辑版ppt
8
1月平均气温特点
1)等温线与纬度大致平行, 每一纬度相差1.5 ℃左右。
土壤地理学课件
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摘要: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历史体,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Natural Geography )与土壤学(Agrology)的边缘科学,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可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绪论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Natural Geography )与土壤学(Agrology)的边缘科学,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1.土壤及其属性土壤形成开始于有有机体生长的陆地表面岩石风化物上,这些有机体在生命活动中,进一步分解了岩石,并从中吸收和集中必需的矿质养料,同时使陆地表层富集植物营养元素和含氮有机化合物(岩石中没有)。
在该过程中,土壤与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转化。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不仅具有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而且是一个从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因而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自然历史体。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土壤是地理环境统一体中的一个组成要素,大致呈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称之为土壤圈(pedosphere)或“土被”。
位置:从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看,正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交接的界面上,是连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结合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中心环节。
功能: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分、养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圈中的各种限制因素对生物起不良的影响(如风沙土壤的贫瘠、干旱对植物的胁迫)。
2024年土壤的成分课件(特殊条款版)
土壤的成分课件(特殊条款版)土壤的成分课件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
了解土壤的成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壤资源。
本课件旨在介绍土壤的成分,包括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土壤性质和功能的影响。
二、土壤的物理成分土壤的物理成分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
这些成分共同决定了土壤的质地、结构和透气性等特性。
3.空气:土壤空气是土壤中气体成分的总称,主要包括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土壤空气含量对土壤透气性和根呼吸具有直接影响。
4.水分:土壤水分是土壤中水分含量的总称,包括吸湿水、薄膜水和重力水等。
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壤的化学成分土壤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离子、有机化合物和微生物代谢产物。
这些成分共同决定了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分含量等特性。
1.无机离子:土壤无机离子主要包括钙、镁、钾、钠、铁、锰、铜、锌等。
这些离子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2.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氨基酸、脂肪酸和腐殖酸等。
有机化合物对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3.微生物代谢产物:土壤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维生素、抗生素和激素等。
这些代谢产物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四、土壤的生物成分土壤的生物成分主要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这些生物成分共同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对土壤肥力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1.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生物成分,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
微生物在土壤肥力、有机质分解和污染物降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动物:土壤动物是土壤中无脊椎动物的总称,包括原生动物、线虫、蚯蚓、蚂蚁等。
土壤动物在土壤结构改善、有机质分解和植物生长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3.植物:土壤植物主要包括根系和土壤表面生长的植物。
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相互作用,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概况
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平原、农业最兴旺地区 东西向山脉阻碍南北冷暖空气对流 秦岭 南岭 昆仑山 天 山 喜玛拉雅山 南北向山脉阻挡了东南海风把暖湿气流带向内陆,大兴安 岭 太行山 武夷山 秦岭---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限: 气候:暖温带、亚热带 植被:落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 地貌:黄土高原南界 水文:长江〔汉水〕、黄河〔渭河〕分水岭、 农业:水稻旱作分界
(2)硅铝风化壳:
分布于温带的东北华北潮湿区和半潮湿区。风化物中的铝硅 酸盐类只有中等蚀变,脱盐基、脱钾、脱钙,盐基开头不饱 和,pH中性到微酸性,养分较多.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 依据风化程度不同又可分为: a、饱和硅铝风化壳: 含钙,盐基饱和度高,分布在东北华北,发育黑土、华北褐土 b、不饱和硅铝风化壳: 盐基淋失多,氢增加,呈微酸性,盐基不饱和,分布在丘陵山 区,发育棕壤、暗棕壤 c、弱富铝硅铝风化壳: 高温多雨条件下,盐基大量流失,脱盐基脱硅,铁铝富集, 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发育黄棕壤 d、碎屑硅铝风化壳:风化弱,分布在高山,形成高山草甸 土、高山草原土
四、气候分区
依据温度热量指标可把我国分成七个气候带:热 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暖温带、中 温带、寒温带 按其枯燥度的差异分为区,如东南沿海潮湿区; 从伏牛山、太行山、燕山至大兴安岭一线两侧的半 潮湿区;青、甘、宁、内蒙一带的半干旱区;以及 半干旱区西北部的干旱区。
其次节 地势与地貌
〔1〕森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潮湿区、半潮湿区的丘陵和 山地。
〔2〕草原: 草原植被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黄土 高原北部以及青藏高原等处,是半干旱区占优势的植被, 多为生长期短的草本植物。常使土壤形成深厚的有机质层, 盐基饱和度高,自然肥力较高。
土壤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1 土壤剖面构型:简称土体构型,是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是土壤剖面的最重要特征。
2 土层:也叫土壤发生层或土体构选层次,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3 盐化过程: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成土母质中的易溶、可溶性盐被淋洗到地下水中,并随地下水流动迁移到排水不畅的低洼地区,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情况下,盐分又被上行水携带到土体表层积聚的过程。
盐化过程形成盐化层。
4 碱化过程:指钠离子在土壤胶体上的累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
5 粘化过程:是指土体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若粘化发生在B层,则形成Bt层。
6 泥炭化过程:在沼泽、河湖岸边的低湿地段,地下水位高,土体中水分过多,湿生、水生生物年复一年枯死,其残落物不易被分解,日积月累堆积形成有机物分解很差的纤维、木质的泥炭,称为泥炭化过程。
7 熟化过程:是指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
8 白浆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出现滞水还原离铁锰左右而是某以图存漂白的过程。
9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10 诊断特征:是指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用于鉴别区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准。
二填空、简答及论述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答:气候因素、生物因素、母质因素、地形因素、时间因素。
2 气候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答:①影响矿物的风化②影响淋溶过程③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着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
3 我国的植被类型有哪些?答:热带雨林、季雨林、稀树草原、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苔原。
4 地形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答:一方面是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另一方面是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条件方面发生差异,以及接受降水或潜水在土体的重新分配方面的差异。
2020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中国的自然资源
( D) B. 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D.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3. 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针对该市的土地利用现
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
A. 城市住宅向高层发展
B. 城市建设向林地扩张
C. 退耕还湖
D. 退耕还林
【举一反三】
1. 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与如图11-8反映内容不
相符的是
(C )
极能源措施是 A. 大规模使用核能、太阳能来代替石油
(B )
B. 节约能源,大力开发新能源
C. 相应提高国内能源产品价格
D. 严格控制石油进口数量,不断提高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
构成中的比重
考点2 土地资源 1.土地利用类型。 (1)农业用地:_耕_地__、草地、 林地。 (2)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 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 (3)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 土地:__永__久__积__雪_和__冰__川__、 戈壁。
幅度提高水价,减少用水需求⑤跨流域调水⑥修建污水处
理厂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⑤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③④⑥
【举一反三】 读图11-12,完成1—3题。
1. 图示省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 东多西少
B. 西多东少
C. 南多北少
D. 北多南少
(B)
2. 新疆人均水资源充足的原因是
导 对策;通过“我国土地荒漠化占生态环境问题比重柱状图”考
查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情况及改善措施。
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如2019年广东卷考查西北地区水 资源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考点精讲精练
考点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1. 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__土__地__、阳光、 __矿_产___、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讲课文档
第15页,共40页。
2.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 (1)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比较深 厚的腐殖质层。
☺ (2)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品质 的腐殖质和良好的团粒结构。
☺ (3)草甸植物环境湿润,形成深厚腐殖质层; 草原植物气候干燥,腐殖质层浅,有机质含 量少,但矿质营养丰富。
4.草原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半干旱、干旱草原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5.沼泽泥炭化过程
是在沼泽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第24页,共40页。
(三)粘化成土过程
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粒在土体 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粘粒的形成可通过物理性破碎和化学分解,使颗粒逐渐变 小成为粘粒,也可由矿物的化学分解产物再合成.
第12页,共40页。
(二)气候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1.气候决定着土壤的水热条件
2.气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3.气候影响风化过程和土壤淋溶过程
第13页,共40页。
(三)生物 ♠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
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绿色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它们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22页,共40页。
(一)原始成土过程
☆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 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 物参与成土过程。
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
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
高
第23页,共40页。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的易溶性磷。
第31页,共40页。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PPT课件
17
白浆土 :在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 发生白浆化过程,形成的微酸性淋溶土。 土体中有白浆层,微酸性,自然肥力较高。
上图为白浆土剖面
土地利用:原始植被针阔混交林(岗地) 已为次生杂木林、草甸及沼泽化草甸所代 替;现除部分低洼地外都已开垦为农田, 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10
黄棕壤: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下的淋 溶型地带性土壤 。土壤黄棕色,弱 酸性。
上图为燥红土剖面
上图为燥红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为干旱稀树草原, 刺篱木、仙人掌,扭黄茅; 农业利用 除了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外, 可以种植腰果、剑麻、番麻等,是我国 粮、经、林、果、糖与药材的重要基地。
9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 过程”,同时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 化过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 有机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褐土剖面
上图为褐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以辽东栎为代表 的干旱明亮林以及以酸枣、荆条、菅草 为代表的灌木草原;人工林则以油松洋 槐为主;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 栽培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等。
14
暗棕壤: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 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生腐殖质积 累过程和盐基与粘粒的淋溶过程的淋溶 土壤。 土壤中性到微酸性,终年处于 湿润状态,表层有机质很高。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绪论土壤地理学:是指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发生演变、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土壤与自然环境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土壤与土地的概念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
但是应当注意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它同时与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共同起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水土流失可使肥沃的‘土壤’被侵蚀掉,但‘土地’还在那。
但这个土地已不具备植物生产能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一个立体空间。
4、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比如可以取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一、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即降水和温度)2、气候是决定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类型分化的基本因素:(1)影响岩石的风化强度和淋溶强度(2)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植被群落类型及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3)影响土壤理化性状、肥力状况(4)决定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3、土壤南酸北碱Why ?导致土壤的南酸北碱:在年降水量少而蒸发迅速的地区,通过土壤的下行水量很少,不足以洗掉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盐基,土壤的B.S.大多是饱和的,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
在较湿润的地区,土壤的下行水量大,淋洗掉土壤胶体上的部分代换性盐基,其位置被H+所取代,导致B.S.的降低和土壤酸度的增加。
二、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1、植物的作用(1)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积累有机质;(2)促进岩石矿物风化(3)选择性吸收积累养分(4)改造母质,改善土壤性状(5)涵水保土----“生物水库”(6)巨大的生态效益2、微生物的作用(1)分解者(2)提供土壤N素(生物固N)完善土壤养分*超大肥料:固N,溶P,解K (3)净化土壤污染(如消除粪便异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4)提高土壤的抗逆性(5)转化者:转化为有机质为腐殖质3、动物的作用(1)消费者,(2)参与转化有机质,(3)改造土壤结构:通过机械扰动来疏松土壤(蚯蚓、地老虎等)三、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母质对土壤的影响:1)、母质影响土壤机械组成2)、母质影响土壤化学组成3)、母质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种类)4)、母质对土壤发育进程的影响四、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地形对土壤的影响:1)、决定土壤分布的位置2)、影响母质类型、土壤物质和养分的重新再分配3)、影响水热状况的重新再分配五、时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作用土壤绝对年龄:应当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起。
土壤的种类课件ppt
棕壤主要分布在西欧 地区,适宜种植小麦 、大麦等作物。
美洲地区
美洲土壤类型以红壤、棕色石 灰土、火山岩土为主,还包括 冰碛土等。
红壤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 等国,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 作物。
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墨西哥 、美国等国,适宜种植棉花、 花生等作物。
非洲地区
非洲土壤类型以热带稀树草原土、热带荒漠土为主,还包括红壤、黑色石灰土等。 热带稀树草原土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适宜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
增加有机质
01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
改善土壤质地
02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轮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
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调节酸碱度
03
通过施用酸性或碱性肥料,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适应作
物生长的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保护
保护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是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
碱性土壤
pH值大于7的土壤,适合种植一些 喜碱植物。
02
CATALOGUE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组成
01
02
03
矿物质
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构成土壤骨架的基础,主 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
土壤中含有的动植物残骸 ,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有重要影响。
水和空气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植 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有 重要作用。
土壤的性质
土壤质地
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 小和比例,对土壤的保水 性、通气性和肥力有重要 影响。
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组合 方式,对土壤的通气性、 保水性和抗侵蚀能力有重 要影响。
做PPT土壤课件
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合理使用农药 和化肥、推广清洁生产等,以减少污 染物进入土壤。
土壤污染对农业的影响
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 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污染 土壤会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
PART 04
土壤科学研究进展
土壤科学的新理论与方法
土壤微生物学
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分布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以及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转
调查目的
了解某地区土壤污染状 况,评估污染程度,为 后续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
调查方法
采集土壤样本,进行理 化性质分析、重金属含
量检测等。
修复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物 理、化学或生物修复方 法,降低土壤中的重金
属含量。
实施效果
经过修复,土壤质量得 到明显改善,重金属含
量达到安全标准。
某农业园区土壤改良与利用案例
土壤修复实践
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开展土壤修复工程,加强修复效果评估和后期监测 。
PART 03
土壤与农业生产
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为作物提供水分、养分和空气
01
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同时土壤中的空气
为作物的根系提供呼吸的场所。
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02
用率。
土壤污染修复
利用土壤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受 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 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
土地资源保护
通过土壤科学研究和应用,保护 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和荒漠 化,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
国际土壤科学合作与交流
国际土壤科学组织
如国际土壤学会(IUSS)、国际农业科技促进发展协会(IAASD )等,促进各国土壤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分成区
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1)叶笃正等人报告 (2003) 过去50年 中国北部北亚热带、暖温带向北移 夏季天数增加。冬季天数减少 >10度天数增加 积温增加
? 6,青藏高原区:〈2000度(大部分地 区), 0---100天,青藏高原,部分地 区一年一熟,青稞等
总的特点
东南-西北递减;南方多于北方 A.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不同,以南多在 1000 mm 以 上,以北 <1000 mm B.400 mm 年雨量线:大兴安岭-通辽-张北-榆 林-呼和浩特-兰州-雅鲁藏布江河谷。将全国 分为两大部分:一西北部干旱区和东南部湿润区。 C.西北干旱区:这一地区又可分为半干旱区 (200-400 mm) 与干旱区( <200 mm )。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与相关指标
? 1,热带:〉8000度,365(天), 海南 全省、云南、广东、台湾三省南部 , 水稻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水稻、甘 蔗、天然橡胶等
? 2,亚热带:4500---8000度,218---365 天,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二至三熟,水稻、冬麦、棉花、油 菜等
D.东南部湿润区又可分为:
1000-1600 mm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500-700 mm的黄河下游地区;
200-500 mm的黄河上游地区; 500-700 mm的东北地区; 以及2000 mm以上的东南沿海地区; 3000-4000 mm的台湾高山区。
3)蒸发力(水面蒸发)
最大可能蒸发量,表示下垫面足 够湿润,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
6)长江流域0-8 ℃ 7)南岭以南、台湾、云南>10 ℃ 8)青藏高原大部分在-10—-20 ℃
9)与世界同纬度相比,较冷,黄河流 域偏低10—14 ℃ , 长江以南偏低8 ℃ ,华南沿海偏低5 ℃左右
3)7月平均气温
七月一般是大陆上全年最热的月 份。
不过东部推后,而西南地区提前 至6月或5月。
中国干湿地区划分与相关指标
? 1,湿润区:>8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 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森林,土地 利用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 2,半湿润地区:>400毫米,降水量>蒸 发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 旱地熟制
5)≥10 ℃积温
≥10 ℃积温特点:
1)东部地区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北部<2000 ℃ 2)东北西南部>3000 ℃ 3)华北平原、渭水河谷以南、江淮大巴山以北 4000-5000 ℃ 4)岭南地区、云南中南部 6000-8000 ℃
5)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中南部 >8000 ℃
二. 我国土壤
(一)我国土壤形成因素 1. 气候 2. 地貌与地形 3. 母质 4. 生物 (二) 土壤类型及分布 (三) 土壤分区
(一)我国土壤形成因素
? 1.气候 显著季风气候 东亚大陆季风气候
辐射与温度 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过
程的最主要的能源。
辐射特点:
1)西部是同纬度地带中一个高值区, 东部则是低值区。年辐射量的分布带十 分明显的东西差异;
2)高原高于平原; 3)各地变化于356万—1005万J/ cm2之 间。
2、 温度
1)年平均温度: 这可以表示一地总的冷暖程度, 这一数值与地下5-8米深度准恒 温层的温度很相近。
年平均温度特点
A. 年平均温度<0 ℃ 大兴安岭等最北地 区 B. 年平均温度10 ℃线 大连-遵化-山 西介休-陕西绥德-甘肃天水 C. 年平均气温15 ℃ 江淮一带 D. 年平均气温>20 ℃25 度 N以南的华 南地区
? 3,暖温带:3400---4500度,171---218 天,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南疆,一 年一熟至两年三熟,冬麦、玉米、棉花、 花生等
? 4,中温带:1600---3400度,100---171 天,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一年 一熟,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 等
? 5,寒温带: 《1000度,〈100天,黑 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一年一熟, 春麦、马铃薯等
6)南海诸岛、台湾南端>9000 ℃ 7)吐鲁番盆地>5000 ℃ 8)天山、祁连山等高山区和青藏高原 大部分地区<500 ℃ 9)藏北高原为0 ℃
6)地面温度(年平均温度)特点
A.东北中部>5 ℃ B.大兴安岭北部<0 ℃ C.40oN附近>10 ℃ D.山东临沂、石家庄、西安一线以南>15 ℃ E.湘、赣、浙以南>20 ℃ F.华南沿海>25 ℃ G.海南岛近30 ℃
蒸发力全国可分三个区:
A.低蒸发力(<1000 mm):集中在东北大 兴安岭、长白山山地、长江中下游、广西、 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到喜马
拉雅山南麓。 B.中蒸发力(1000-1600 mm):东北大 平原、黄河中下游、珠江中下游、福建和 江西大部、台湾、海南。 C.高蒸发力(>1600 mm):两个地带:一 是内蒙锡盟、宁夏、河西、柴达木和新疆 南北疆。另一是青藏高原西北部。
? 3,半干旱区:<400毫米,降水量〈蒸发 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青藏高原大部,草原,草原牧业、灌溉 农业
? 4,干旱区:〈200毫米,降水量〈蒸发 量,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 西北部,荒漠,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 业
中国气候区划 根据 ≥10 ℃积温的高低与变化, 最冷月平均气温 年极端最低气温三个指标。
7月平均气温特点:
1)等温线因纬度变化相差较小,每一 纬度相差仅0.2 ℃左右。
2)大部分地区在20-28 ℃之间,东北 平原22-24℃ ,华北平原26-30℃ 。
3)西部差异处于全年中最大。青藏高 原大部分地区8-12 ℃以下,最冷地区2 ℃以下,以至终年积雪。
4)与同纬度相比,大多偏高
50 年代以来我国气温的变化 和未来的趋势
2)1月平均气温 1月是大陆上全年最冷的月份, 所以一月均温是常采用的指标。
1月平均气温特点
1)等温线与纬度大致平行, 每一纬度相差1.5 ℃左右。
2)东北地区大多在 -10℃以下。 3)华北地区 -22—— -10 ℃之间 4)秦岭、淮河一线0 ℃左右
5)新疆、内蒙古一带-10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