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ppt

合集下载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课件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文分析
悬念及其作用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
一种积极手段。


作用: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
答 题
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设置悬念的方法: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例如本课中,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作者设计了两次误会、
随堂测试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及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晦涩(huì) 竹篾(miè) 妥帖 B. 商酌(zhuó) 聚拢(lǒng) 陡峭 C. 譬如(pì) 拖沓(dà) 恍惚 D. 繁碎(suì) 村寨(zhài) 教诲
随堂测试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 A. 晶莹 迁徒 夕阳 边境 B. 露宿 竹篾 蔑视 瑶族 C. 火枪 幕色 稻草 折损 D. 雷锋 作楫 屋梁 漆黑
介 绍 作者
彭荆风
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 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文 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
写 作 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 “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这里的淳朴民风和 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写下了与此相关 的人和事。
➢ 表现瑶族老人的真挚坦诚,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
课文分析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 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 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及作者简介。 2.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基础字词
撵 (niǎn)
驿(yì)
竹篾 (miè)
陋(lòu)
恍惚(huǎng hū) 麂(jǐ)子
陡 (dǒu) 修葺(qì)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 倒叙。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 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 切联系,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 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 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二: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 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 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 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 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 属于间接描写。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四: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次写到 “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 “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部分:“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 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 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 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 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入优美意的境之 中。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 21/8/1 02021/ 8/10Tue sday, August 10, 2021

《驿路梨花》PPT课文课件

《驿路梨花》PPT课文课件

创作背景
1950年春,彭荆风随同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进入云南后,为了建设边疆, 几十年来,多数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工作、战斗,足迹遍及红河、 怒江、澜沧江流域。边疆地势险峻,人民性情浑厚,风俗特异;那一时期一 般人难以经历的战斗生活和民族工作,更是深刻地保存于彭荆风的记忆中。 作为一个作家,彭荆风也有责任把边地人民勇于告别旧时代,热情拥抱新生 活的过程,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
解放军叔叔盖的。”
悬念4
讨论:作者在叙述中是如何一步步“设疑揭秘”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她姐姐很受 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 来照料这小茅屋。
解开误会
思考:对梨花姑娘和解放军这两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通过旁人的叙 述来写的,属于间接描写,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第一层(1-8):“我”和老余在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层(9-12):小茅屋和茅屋里的东西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和疲劳, 引发我们对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层(13-27):瑶族老人诉说茅屋“主人”梨花的故事。 第四层(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茅屋的来历。 第五层(37):总结赞美。
瑶族老人
解放军战士
守山护林的老人。”
悬念2
讨论:作者在叙述中是如何一步步“设疑揭秘”的?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
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
话……
误会1
讨论:作者在叙述中是如何一步步“设疑揭秘”的?
……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和老余
投宿茅屋 修葺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
借住、 还米
照料 茅屋
梨花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42张ppt)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42张ppt)

练笔实践
你身边有没有令人感动的 “梨花”故事?请你描绘 一朵。(100字左右)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重点) 2.理解文章构思和表达的妙处(难点)
新课引入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 “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 品格。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吗?
再读文本 填写表格
上个月
瑶族老人借住
暮色中到第二天早晨 前几年梨花出嫁后
“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十多年前的第二天以后
梨花姑娘常常来照料小茅屋
十多年前
解放军战士路过建小茅屋
跳读文本
这是一个______的小屋。 并勾画出相应的句子。
温馨 地处偏远 解人之困 ......
检查预习
露宿 lù 竹篾 miè 修葺 qì 麂子 jǐ 折损 zhé 着想 zhuó 陡峭 dŏuqiào
快速阅读 感知文意
快读口诀:“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给我们讲述了 一个怎样的故事?(人物+事件)
我和老余在深山中遇到了一座可以借宿 的小屋,心存感激,寻找小屋的主人并 为小屋付出的故事。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 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 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 是自然界的梨花,带给人希望和温暖。
细读解疑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插叙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插叙 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屋 插叙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细读解疑

《驿路梨花》优秀ppt课件

《驿路梨花》优秀ppt课件
实践行动
鼓励学生将雷锋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 助他人解决问题等,让雷锋精神真正融入生活。
THANK YOU
学生按照角色要求进行表演,展示人物在故事中的情感起伏和内心 变化,其他同学和老师可以观看并给予评价。
思考题:如何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个人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将雷锋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从学习、 生活、社交等方面入手。
分享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进行分享,听取其他同 学的想法和建议,互相启发和借鉴。
相遇
讲述“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 意外相遇,共同寻找小茅屋的 过程。
真相大白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揭示了小茅 屋的真正主人,以及背后的感 人故事。
引子
描述驿路上的梨花,引发读者 对故事的兴趣。
误会
通过“我”和老余的对话,展 现两人对小茅屋主人的误解。
结尾
以梨花为象征,表达了对雷锋 精神的赞美和传承。
人物形象分析
和体验。
作品风格
彭荆风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 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语言朴 实生动,富有地方特色。
主要作品
《绿林女杰》、《边寨烽火》、 《芦笙恋歌》等,其中《驿路梨花》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时代背景与地域特色
时代背景
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建设 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建
06
课堂互动环节与思考题设置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雷锋精神内涵?
01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方面(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等)进行深入讨论,探讨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意义。
02
分享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走近作者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
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祖籍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历 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 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反右运动”期间,被错 划为右派分子,1957年9月至1961年年底,被流放至滇西宾居农 场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多次批斗,1968年,被 投入监狱,关押长达7年。1975年8月,出狱,并在之后得到平反。 2018年7月24日上午6时53分,彭荆风逝世,享年89岁。 【代表作】:《驿路梨花》、《解放大西南》、《太阳升起》、 《初进佤山》等。
写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 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 梨花》 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 了学习雷锋。 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 想起了他 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 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 哈尼族人, 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 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 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精读课文
1.本文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共设置了几次悬念?
三次悬念
茅屋的主人是谁?
悬念一
“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 灯。“我们”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的疑问。
悬念二 悬念三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 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 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精读课文
6.探讨交流:课文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何作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26张PPT)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26张PPT)
五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实写,“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结构上照应了题目,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思考探究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1、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2、全文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更严谨。3、“驿路梨花”引用陆游的诗,增添了文化韵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自然之美和人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实写,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二写梨花(6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zhài
niǎn
káng

dǒu qiào
Lù sù
miè
lòu

zhé
字词积累
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说《边塞亲人》《驿路梨花》等。1950年春,作者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
创作背景
作者经历了”文革”,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5月的一个下午,作者刚睡醒,慵懒地读一本《宋诗选》,读到陆游的“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时,作者想起了云南大山深处的梨花林,以及和梨花有关的人和事。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作者重新提笔,创作了《驿路梨花》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28张PPT)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28张PPT)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了我们?
小组讨论:
作者巧设
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误会一: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误会二: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后的)某晚上及第二天早上
(十多年后的)某天晚上及第二天早上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十多年前路过时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主人是他??
瑶族老人是送粮食的!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插叙的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1、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PERSONALRESUME
驿路梨花
彭荆风
PERSONALRESUME
第四处: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第五处:充满朝气的哈尼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024版驿路梨花优秀ppt课件[1]

2024版驿路梨花优秀ppt课件[1]

2024/1/25
无私奉献的哈尼小姑娘
01
通过描写小姑娘的外貌、语言和行动,展现了她纯洁善良、乐
于助人的品质。
热情好客的瑶族老人
02
通过老人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和淳朴善良。
充满感恩之心的“我”和老余
03
通过“我”和老余的对话和行动,表达了他们对哈尼小姑娘和
瑶族老人的感激之情。
9
优美语句欣赏与解读
制造悬念
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 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读 者对故事情节产生浓厚兴 趣。
2024/1/25
利用误会
通过人物之间的误会,推 动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的 曲折性和戏剧性。
悬念与误会的结合
将悬念与误会手法相结合, 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16
细腻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内心独白
彭荆风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出生于江西萍乡, 长期在云南生活和工作,对云南地区 的文化和风情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作品风格
主要作品
《边寨烽火》、《芦笙恋歌》、《蛮 帅部落的后代》等,多以云南地区为 背景,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 神。
彭荆风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 重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语言朴实生 动,富有地方特色。
《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纪新著)
深入探讨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族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2024/1/25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李晓峰著)
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对民族文学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
22
06
课堂互动环节与思考题
2024/1/25
23
分组讨论
讨论《驿路梨花》中 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和塑造手法。

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共34张PPT)

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共34张PPT)
15 驿路梨花
七年级下
情境导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 发 将 军 亦 壮 哉 , 西 京 昨 夜 捷 书 来 。 作者引用“驿路梨 胡 儿 敢 作 千 年 计 , 天 意 宁 知 一 日 回 。 花”作为文章题目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 知 寒 食 朝 陵 使 , 驿 路 梨 花 处 处 开 。 有怎样的内涵呢?
作家。 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
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知识必备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1977年,党中央 重新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自己生活 多年的边疆,想起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山里的小茅屋,想起了默 默为小茅屋提供干柴、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人的方便, 给小茅屋补充柴、米的行人。于是,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 文章。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 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 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 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 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来、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 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 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 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 驿道而到达洛阳。

1 检查预习
6 驿路梨花之妙

2 学习目标
7 文章写法之奇

第14课 驿路梨花 (共30张PPT)

第14课 驿路梨花 (共30张PPT)

设置悬念的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熟读课文
速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答:(1)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
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
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
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细读课文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 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2.思考: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尾引用陆游的 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何作用? 答:描绘了梨花洁白的美丽景象
花处处开"。 完成下列习题。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讲评】从对走在前边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 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可以看出她美丽;从“吓得小姑
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
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可看出她活泼、纯洁;从小姑娘讲述房子的来历 可以看出她热情、助人为乐。
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 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 了小茅屋。
知识链接
记叙顺序 1.定义。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
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 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课件(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课件(42张ppt)
哈尼小姑娘与梨花融为一体,引用诗句,一语 双关,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 大地处处开放,点明和升华文章主题,表达了 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梨花姑娘
一种花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 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 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 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 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 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引陆游诗,以花喻 人、喻雷锋精神,以“处处开”表现雷锋精 神的发扬光大,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 示了主题,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韵味。
3、感知主要内容:
(8)如果按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来看, 顺序是怎样的?如果按这一顺序来结构课 文效果怎样?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说 说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3
前几年梨花姑 娘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我们”路过住
1 宿,遇到瑶族老人,
第二天一起修葺茅屋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路 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 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 根、发芽、不断传播的动人情景, 热情的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
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当堂检测
1、形近字比较。
(1)陡 ( 陡峭 ) (2)瓣( 花瓣
徒( 徒弟 )
辩( 辩论
(3)篾( 竹篾 ) (4)拂( 吹拂
上个月瑶族
老人借住 2
小茅屋
课文顺序:
“我”和老余赶路 发现并入住小茅屋

《驿路梨花》课件(共42张PPT)

《驿路梨花》课件(共42张PPT)

活动三: 驿路上的雷锋故事,发生在云南,请略读你自
己搜集的材料,介绍一下云南的风土人情,并说说 这与雷锋精神有内在关系?
云南边疆民风淳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 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正与雷锋精神的实质“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相契合,就是雷锋精神在民间最 朴素的表达。
活动四:
先按行文中列出人物出场顺序,再参照“活动 一”的最后一列按小茅屋的产生和迁延重新排列人 物顺序。
时间
目的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 十年后的一天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挖排水沟
早晨
,为群众着想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同上,前一天 晚上
为方便后来人
一群哈尼族姑 娘
照管小屋
前几天,姐姐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
出嫁后
习,接姐姐的班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屋
十多年前路过 时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梨花姑娘
照料小屋
解放军盖小屋 后,她出嫁前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柳絮风轻,梨花细雨。 ——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 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彭荆风,出生于1929年,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 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 《鹿衔草》等。《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 ”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午睡刚 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 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 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 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 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 ,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 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作 者彭荆风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 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驿路梨花》课件(共28张PPT)

《驿路梨花》课件(共28张PPT)

整体感知
1.找出课文的叙事线索,并根据这线索简述文 章的故事情节。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 。
2.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核心事物:
小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 士、梨花。
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 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 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 家。其作品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 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解 放大西南》《鹿衔草》《滇缅铁路祭》等。
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作者 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1977年, 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 朴实的人和事,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照料小茅屋的 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过路人而在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 做点事的人。想到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促使作者拿起笔来 ,写下了这篇文章。
9. 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上个月
几年前


十多年前
10.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 哪 一种更好。
1.“我”和老 2.瑶族老人 3.妹妹接替姐 4.解放军过 5.哈尼姑娘梨 课文顺序
15.驿路梨花
彭荆风
导入新课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 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 殊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性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 游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21张PPT)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21张PPT)

任务二:闻事美
中考考点——记叙顺序
作用:①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
(解放军建下伏笔;

③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④突出人物性格;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任务二:闻事美
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
悬念一:初见小 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 老人,谁是主人?
预习展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1997年11月27日),有改动。1950年春,作 者随军进入云南,此后三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驿路梨 花》写于1977年秋天。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这让作 者想起了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茅 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 行前都要给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无形中一股力量使作者重 新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 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文革中,他 受迫害,坐了七年牢。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 写作,《驿路梨花》是他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
他在祖国的西南边疆生活了几十年,其作品多 以边疆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 特色。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 部落的后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 梨花》
迷茫: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陡峭: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恍惚: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充满而流出来。 修葺: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 损失。文中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任务一:品景美
见小茅屋,欣赏梨花美景
雷 锋 梨花妹妹 精神

《驿路梨花》(ppt)课件

《驿路梨花》(ppt)课件

4.背景链接
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四人帮”垮台后,他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 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部作品。从中我们 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 。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 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 奏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作者才写出《驿路梨花》 这样温暖如春阳的文章。
悬念作用: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 套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一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 文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 诡的神秘色彩。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 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
误会作用:两个误会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 交替误会,波澜迭起,别有情趣。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 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

军路过这里并建
造了小茅屋
——

姐梨
花照料小茅屋。 立jí( ) 竹miè( ) 火táng( )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这驿些路, 梨都花表处修明处建草开屋,小主驿人路木很梨热花屋心时,时、想开得,照细善致良料周、到热小。心木、文屋明、、乐于回助人报的精小神本木就该屋你我,相只传,是代代为相传了。 方便后来人
14 驿路梨花
精彩开篇词
春日融暖梨花开,欢颜轻绽,清香暗播,开一树洁白,洒 一路芬芳。梨花醉人,人事更美。不管是搭建木屋的解放 军战士,还是照料木屋的梨花和那群哈尼族小姑娘,亦或 是受过木屋恩惠又给予回报的打猎老人,哪个不是如梨花 般纯美?用自己的善良、热心撑起一路后来人的欢乐笑颜 。梨花美,人情暖,中华美德自在心间。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时时开,善良、热心、文明、乐于助人的精神 本就该你我相传,代代相传。

14《驿路梨花》课件(共28张幻灯片)

14《驿路梨花》课件(共28张幻灯片)

二、品味梨花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段。我梦见了哈尼 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 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二、品味梨花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 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 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 完成了主题的升华。Biblioteka 设置悬念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争做故事传承者!
哪个小组的代表能按照课文记叙的 顺序帮我们把课文复述一遍?
争做故事传承者!
哪个小组的代表能按照事件发生的 顺序帮我们把课文复述一遍?
一、踏上“驿路”
二、品味梨花
二、品味梨花
1.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 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 写到底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哪些是实 写,哪些是虚写?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二、品味梨花
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 梨花外,还指什么? 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 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 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 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 从而深化了主题。
一、踏上“驿路” 二、品味梨花 三、感悟传承
14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代: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一、踏上“驿路”
谁踏上过这“驿路”?
他们分别在这驿路上做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茅屋主人是谁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是他??
对门山头上有个叫 梨花的小姑娘,茅 屋可能是她的!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错啦!茅屋不是我们修的!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这才是梨花! 可你见不着喔! 她出嫁了
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呀!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他们都为小茅屋 瑶族老人吗? 做出了贡献 都是主人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2.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做呢? 3.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 课文顺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出现 顺序 1 2 3 4 5 人物 所做好事
修葺小茅屋,给房 顶加草,挖排水沟 专门送粮食来 修葺小茅屋 常来照管小茅屋 砍树割草盖小 茅屋
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 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 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 了小茅屋。 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本文借人物语言两次追溯往事: 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帮助过路人,二是借梨花妹妹之 口讲解放军造茅屋及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使得文章悬念迭起,波 澜起伏,引人入胜。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 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 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
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
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
花啊!”
实写。梨花是哈尼 பைடு நூலகம்姑娘的名字。由此, 景物“梨花”和人物“ 梨花”建立其关联。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 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 中歌唱……”
本文是如何设置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的?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明确:深山月夜,梨树林边,急于投宿的“我”和老余, 发现小茅屋却不见主人,于是我们猜测:“这是什么人 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紧接着“我”和老余误 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公,这是第一次误会又引出第二个 悬念: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小姑娘 就是梨花姑娘也是主人,这是第二个误会。哈尼小姑娘 也不是主人,由此引出第三个悬念,最后一处解放军建 造小茅屋。 “设置悬念-解释悬念-推出新悬念”环环相扣,层 层递进,构思精巧而新颖,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两个误会
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 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 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 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 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 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 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 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 所产生的结果。
彭 荆 风
驿 路 梨 花
写作背景
课件PPT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 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 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 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 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 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 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 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 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 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南宋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霜。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 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 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 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 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 一个美丽的故事?
学 习 目 标
1、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2、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 写人的技法 3、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4、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五件好事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五件好事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结构图示
时间:十多年间—解放军 空间:每个地方—路过、嫁到
处处
性别:男男女女
年龄:老老少少 民族:各族群众
解放军、 哈尼小姑娘、 瑶族老人、
写作顺序
插叙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插叙 插叙
3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1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我们”路过 住宿,修屋
2
课堂小结
从以上感知看,贯穿全文的是 (“我”和老余的见闻 ),文章采用的 顺叙 记叙顺序是( ),而中 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所用的 记叙顺序又是( 插叙 )。使 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我”、老余
主题概括
文章以( 梨花)为线索,以“以物喻人”的形 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生动地 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 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 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 一代的优秀品质。
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 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 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 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 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 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 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 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 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 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 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虚写。 通过梦境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 在一起。梨花和小姑娘互相映衬,营造了景美 人美的意境,表达了对小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 赞美,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 推动故事情节。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实写。 “驿路梨花”引用陆游诗句作结,一语双关,既指 梨花美又指叫梨花的小姑娘,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 雷锋精神。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 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升华主题。
做好事 目的
向哈尼小姑娘学 习,为群众着想 为方便后来人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妹妹 解放军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 习,接姐姐的班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学习, 方便过路人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3.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 课文顺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按课文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 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 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 雷锋精神代代传
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你能说 说身边有没有像梨花一样 的人?你有什么启示?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1.“驿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雷锋精神 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2.梨花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花姑娘, 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3。“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 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 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 出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化韵味。
四写梨花
找出文中找出描写“梨花”的 句子,并想想其不同含义和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 啊 !”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 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营造了美的 意境,给暮色中行走“我”和老余,带去了“有 人家”的欣喜和希望。为故事情节的开展做铺垫。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两次误会 三个悬念 四写梨花 五件好事
“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 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 用? 明确:“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
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 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齐读有关词句。 明确: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篾泥 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 “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 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 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 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 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那么,这位热心助人 的屋主人是谁呢?为了找这位古道热肠的小屋主人,还发生 几个有趣的故事呢。
检查预习: 驿路( yì) 竹篾(miè ) 撵走(niǎn) 修葺(qì ) 恍惚( huǎng hū ) 陡峭(dǒu ) 露宿(sù ) 漆黑( qī) 麂子(jǐ ) 晶莹(yíng)
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 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 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 的,属间接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