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是指教育和培养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以及价值观念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些德育原理,尽量不使用相同的标题:
1. 完善的价值观培养: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如自律、诚实、尊重和责任感等。

2. 全面的人格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情感、身体和道德等各个方面。

3. 个体差异的尊重: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注重个体差异,以个别化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

4. 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使德育教育更加有效。

5. 积极的引导与激励:注重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6. 合理的奖惩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激励学生的优秀行为,同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7. 社会环境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些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品德,并能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德育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成为有良好品德的公民。

德育原理是指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面对德育原理进行重点整理,以便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

第一,德育原则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核心。

道德品质是个人在道德上的修养和表现,包括诚实守信、友善和睦、勇敢正直、守纪律等。

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受、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识别道德行为的好坏,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第二,德育原则应注重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工作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育者应以启发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让学生思考和参与,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三,德育原则应注重以身作则。

教育者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教育者需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注重自己的修养和自律,以身作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影响。

第四,德育原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德育不是简单地灌输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其自主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第五,德育原则应注重多元化。

德育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特长等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来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可以通过班会、讲座、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力。

总之,德育原则是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启发学生的主体性、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多元化和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来实施德育工作。

通过这些原则的指导,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导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那么,德育原理具体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德育原理的具体内容。

首先,德育原理要注重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品德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奋好学、守纪守法等良好品德。

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德育原理要重视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往往通过身边的榜样来塑造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因此,德育工作中要注重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向优秀的榜样学习,使之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另外,德育原理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此外,德育原理还要注重规范的引导和激励。

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最后,德育原理还要注重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学校和家庭应该密切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合力,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下得到全面的德育。

综上所述,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德育工作中贯彻这些原理,才能使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上得到全面的提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理解德育原理,切实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原理以及一些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

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感、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的社会人。

二、德育原理1. 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激发内在动力:德育应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为基础,而非简单地通过外在奖惩来约束学生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以及提供适当的挑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自主性: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选择。

4. 强调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情商和社交能力。

5. 教育与家庭合作:家庭是学生德育的第一课堂,教育与家庭的紧密合作是德育的基础。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三、德育实践案例1. 校园志愿者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服务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自治组织:学校设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德育主题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比赛、德育故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综合考量学生的品德表现、道德素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德育基本原理

德育基本原理

关于德育相对独立实体性的历史论述
孔子德育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德育是进行 “泛爱众而亲仁的教育”“克己复礼”“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行为教育。 “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把德育寓 于智育中 凡倾向于认知学派的一般不同程度地主张德 育应寓于智育;凡倾向于行为学派的就不同 程度的主张德育的独立实体地位。
道德过程的本质
从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出发,造就道德主体, 通过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传递和学习,通 过外界教育的引导和内部的自主建构,实现 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的个 体化,形成受教育者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的 过程。 社会思想品德的个体化-内化机制 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外化机制
现代学校德育改革的趋势
1、德育价值取向的生活化 (1)关注和指导的学生的学习生活。(2)关注和引导 学生的交往生活。( 3 )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 式和生活习惯。 2、德育模式建构的个性化 ( 1 )从宏观上看( 2 )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 3 )从 国际范围德育改革与发展来看。 3、德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 (1)学校德育方法必须是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的。 ( 2 )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 合,灵活运用。 (3)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 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 的政治方向”——建国40周年之际.江泽民
对这种提法的反思。
德育的地位的表述
把德育放在与其他教育组成部分同等重要的 地位,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学校对德育等 各育部分兼施并重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德 育理论应该从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 德需要,以及各种教育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阐述德育与智育等其他各育同等重要,并用 “各育并重”为宜。

德育原理第二章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德育原理第二章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 四、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 五、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四节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一、心理学与道德教育 • 二、个体道德发展与学)——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一、国外几种主要道德发展理论 •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 • (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 • (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二、国内道德发展研究 • (一)概观 • (二)国内道德发展研究举隅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一、道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 和实践的结果
• 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的动力
• 三、道德发展乃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 到自觉的过程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原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德育原理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德育原理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

其次,德育原理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学习、对待社会,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德育原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其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品德修养。

此外,德育原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和行为表现。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德育原理涵盖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

学校教育应当全面贯彻德育原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素质素养,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德育的定义和意义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

2.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的整体性原理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为目标,从心智、情感、意志、道德、品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加有效。

3. 德育的示范引领原理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德育的全面指导原理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5. 德育的阶段性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德育的健康原理德育应该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7. 德育的社会性原理德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8. 德育的系统性原理德育应该系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

三、德育原理的实施策略1. 培养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还应该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构建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1、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传统思想的影响(道德与政治不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凯洛夫著《教育学》);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德育概念特征:德育概念泛化、政治化;不分党政干部和群众、成人和儿童,一律进行为战争服务的非常态的“教育”)2、转化理论: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3、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4、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5、古代德育的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型6、德育理论的形态: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7、苏霍姆林斯基:(1)主张: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原因:一是认定政治信仰的确立对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中两个方面的存在与统一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

首先,他主张教育者要努力创造学生的“接受性教育”,其要点在于让学生认识精神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其次,主张促成学生的积极地行动。

最后,主张强化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互动。

(3)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性。

活动模式包括观察、阅读、劳动和奉献等。

8、价值澄清理论:(1)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的价值的过程上去(2)关注的主要是价值教育观。

(3)对价值的界定:自由的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赞同与珍视、确认、根据选择行动、重复(4)“价值指示器”即澄清过程的内容和主题:态度、抱负、目的、兴趣、情感、行动,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教师应该特别留意“价值指示器”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存在,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价值观念得以澄清,并促进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5)实质上,价值澄清理论源于课堂对话,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操作性极强的价值澄清策略,其中,“澄清反应”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德育原理第一章

德育原理第一章

德育原理第一章第一章德育的本质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内涵(1)德育词源略考从词源上考察:德在古代写作“”,上半部为“直”,在古代读“得”音,“心”表示思想感情。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从心,得声”。

(内得于己——“以善念存之于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外得于人——“以善得施之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德”与“得”是相通的。

“得”的内容是什么呢?是“道”。

“道”在古代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与规则,包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规范。

当人们认识了道,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是德。

可见,德字本身包含了人和己,身和心,内和外这样的辩证关系,包括了人的内在思想、感情及其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合乎道的思想行为。

因而,在封建社会中,德成为个人修养和境界的表现。

历朝历代都为人们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行为准则。

如:《中庸》中就曾提出“三达德”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管子》提出四维之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宋代以后的“八德”说:仁义礼智被提升为最高道德原则,有人把孝悌忠信与礼义廉耻联合起来,称为“八德”,“八德”是宋元明清时代在社会上受到一般人民推崇的道德规范;明清时代“四德”说:通俗小说提倡“忠孝节义”。

此外,勤俭、刚直亦被称为美德。

“育”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

育德即“养德”,涵养熏陶品德。

只有当一个体验到自己的“神圣人性”——如“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及自己的高贵和尊严、神圣,并把它确定为自己的本质,并能事事处处、时时刻刻从自己的行为上表现出来时,他也就成了有德之人。

但在封建社会中德育并没有作为一个词而被单独使用,德育同社会意识的其它方面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因而,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德育(Moral Education)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

它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公民。

本文将对德育原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德育教育。

一、德育的目标和意义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价值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德育教育的主要意义包括:1. 增强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 塑造个人品质: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人素质,使他们具备坚定意志、高尚情操、健康心态等品质。

3.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具备自律、秩序、守纪律等素质。

4. 发展综合素质: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他们的智力发展,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素质。

二、德育原理的基础德育原理是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它们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德育原理:1.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2. 以实践为基础原则:德育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3. 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原则:德育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教育与家庭相结合原则:德育教育需要与家庭相结合,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德育教育的方法德育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德育教育方法:1. 示范引导法:教师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

德育原理知识点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总结在现代社会中,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学生的品德培养,还涉及学生的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方面。

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德育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德育原理。

一、德育目标1.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中,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学校德育工作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着想。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技竞赛、创新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德育内容1.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了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保护自己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3.公民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责任和义务。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1. 个性发展原理德育原理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特长。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2.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原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品德、体魄、美感和劳动等方面,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

3. 实事求是原则德育原理强调实事求是,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

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以德育为首原则德育原理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 笃信笃行原则德育原理强调笃信笃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仰和行为自律。

教育要引导学生笃信任何宗教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等,培养学生做一个有信仰、有原则的人,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律能力。

6. 教育为主原则德育原理认为教育是引导性的、塑造性的过程,要贯穿“教育为主”的原则。

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上的引导和塑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德育原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了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德育为首、笃信笃行、教育为主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贯彻这些原则,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原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往往会受到挑战,而德育原理则可以成为稳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

同时,随着教育形式的改革和发展,德育原则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教育需求。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育的原理

德育的原理

德育的原理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德育的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它们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的原理之一是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而德育则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激励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和知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上均衡发展。

德育的原理之二是德育要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也有差异。

因此,德育应该注重个性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德育课程和活动。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意识,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德育的原理之三是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应该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德育的原理之四是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践和巩固。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的原理之五是德育要注重激励与规范相结合。

德育工作既要注重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注重规范,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激励可以采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规范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和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的原理包括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德育要注重个性化、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德育要注重激励与规范相结合。

这些原理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思想
品德、情感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一种原则。

德育原理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德育原理要求教育者从自身做起,做学生的榜样。

教育者要注重自身修
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只有教育者自身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起到榜样的作用。

其次,德育原理要求教育者注重情感的培养。

教育者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
个性和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只有在温馨、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此外,德育原理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者应
该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端正态度、培养高尚品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下,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德育原理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从自身做起,做学生的
榜样,注重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只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才能够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德育原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2. 德育对象德育对象是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德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3.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内容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

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模范榜样作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德育方法要求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个人的品格魅力和情感感染力,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特征1. 积极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动机和内在动力。

德育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2. 个性化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德育教育。

3. 整体性原则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4. 现实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要,注重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个性。

5. 社会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校、家、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三、德育原理的教育实践1. 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德育目标。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德育的概念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道德认识(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中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决定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

道德情感(情):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情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动力中介作用。

道德意志(意):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行):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德育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班集体: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产生巨大教育力量的教育主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模式。

1、简述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其中,知是基础,情意是中介,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应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德育原理,讲义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德育原理,讲义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内涵1、德育转化说2、德育内话说3、德育内外化说4、德育建构说二、德育本质1、大德育观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

这种德育界定后来包括更大的范畴,除了政治、思想、法制、道德方面的教育外,心理、纪律、环境、人口、劳动、国防、审美、理想、青春期教育等也归属德育的范畴,致使德育外延不断膨胀。

学校德育承担其所难以承担的辅助任务,导致效率低下。

2、守一而望多“守一”:指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是大德育的根本,教育要守住最基础做人的问题。

“望多”:一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与道德教育即狭义的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从其他教育中吸取合理而有益的经验,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

第二节德育的主要功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德育功能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德育功能可以划分为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力能: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品德发展客观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德育的本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智能发展功能和享用性功能。

个体的品德发展功能是德育的根本功能和第一位的,智能发展功能是其副产品,享用功能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并非每个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这种体验,它属于个体性功能的较高层次。

(一)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的品德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品德的形式、内容能力三大维度,每一维度之中又包括若干因素。

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德育功能体系的基础,也是德育最基本的功能。

第三章 学校德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学校德育的理论基础
首先,对于道德发展问题,心理学倾向于回答“是什么”、 “怎么样”的问题,即只对道德发展的事实规律进行描述, 而很少提供相应的干预方案,因此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不会自 发地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实践。
其次,由于儿童的品德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其发展有一般规 律也存在个体、群体差异,另外儿童的道德成长会受到各种 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学研究对儿童道德心理规律的揭示 是有限的,每一种道德心理理论的结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 ,故其对道德教育过程的指导也会局限在一定范围。
Page 15
(三)分析道德教育哲学
分析哲学的道德教育观在哲学上主要受分析伦理学的影响。 分析伦理学也称“元伦理学”“分析的道德哲学”,是20世纪上 半叶西方伦理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伦理学思潮。 分析道德理论的积极意义是明显的。它重视对道德教育概念 的分析和论证,强调道德教育的结构、功能进行严密的逻辑上的 规定,这对于澄清理论上的一些模糊概念和实践中的盲目做法有 重要价值。
Page 16
(四)新托马斯主义道德教育哲学
1.新托马斯主义道德哲学
2.新托马斯主义道德教育观 (1)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塑造完
美无缺的人。 (2)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及有关内容 道德的直接形成方式主要通过家庭和教会,间接形成方式主
要是通过学校教育。
Page 17
3. 简评
1. 道德哲学所关心的第一个“共同性问题”是理性、推 理过程在道德中的作用。 2. 道德哲学的第二个“共同性问题”是关于有关“道德 价值理论”的争论。
Page 6
(二)道德哲学的局限
1. 道德哲学可以对有关道德问题的各种立场加以澄清, 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就道德教育的各种假设和理论基础 进行论证并确定某种计划的合理性,但不承担确定善恶、是 非标准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关怀理论一、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是道德教育中重视情感因素的杰出代表。

*克菲尔:提出著名的“体谅模式”“体谅模式”: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德育问题,但带有很浓的经验性,缺少系统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诺丁斯——关怀理论1、以关怀为核心,根据对自我、他人,对动植物,对器具以及对思想等各个不同的关怀为中心组织了一整套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道德教育应当特别关注的教育要素。

(总的思想)2、关怀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关怀理论学和多元智力理论3、主张道德教育首先应当培养道德情感的培育4、诺丁斯的课程体系:①对自我的关怀②对亲密的人的关怀③对远方的人和陌生人的关怀④对动物、植物和地球的关怀⑤对人造世界的关怀⑥对思想的关怀5、强调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平等交流6、道德教育的双重含义:①教育自身是道德的:情感对道德动机有发动作用,强调关系的相互性②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手段上必须是道德的:整个教育都应当以建立关怀关系和培养关怀的综合能力为首要任务7、道德教育应当特别强调的四种主要成分或教育要素:①榜样a、道德教育不是教授学生道德的原则以及如何按照教学推理的步骤利用这些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必须以身作则地和学生建立关怀关系,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如何去关怀b、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验,教师的关怀有助于学生积累被人关怀的经验②对话a、通过“对话”来建立和维持关怀关系,认为对话是我们了解他人想法和需要以及检验自己行为效果的途径b、“对话”是一种开放性的对话c、对话需要人们的全神贯注③实践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而经验是形成态度和世界观以及培养人际关怀能力的基础④认可认可是对他人道德行为的肯定和鼓励第二章第四节关怀理论一.麦克菲尔(英,教育学家)1.观点:与他人有好相处、爱与被爱是人的基本需要2.主张:道德教育应当以“体谅”为核心,帮助学生摆脱恐惧与怀疑,以培养学生的予爱与接受爱的能力3.优点:实践性强缺点:经验性太浓二.尼尔.诺丁斯(美,当代教育哲学家、教育学家)1.著作:《关怀:一种女性特点的德育方式》《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中的关怀》《培养有道德的人>《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2.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得作用(有整套理论体系)3.当代学校现状:“博雅教育”:过分强调只是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生感受与个体差异4.诺丁斯的课程体系对自我的关怀对亲密的人的关怀对远方的人和陌生人的关怀对动植物地球的关怀对人造世界的关怀对思念的关怀5.道德教育主要成分(1)榜样:以身作则和学生建立关怀关系(2)对话:通过“对话”来维系关怀关系1)对话的目的:寻求理解、同情或欣赏2)对话的分类:正式的对话不朽的对话日常的对话3)时间:为经验行程提供基础4)认可:发现好的一面6.以关怀为中心的教育:淡化教师职业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三、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他的教育可以看做“苏联社会主义”。

尤其是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四、主要思想与理论的内容与特征第一个特征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怎么培养真正的人》中“道德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顶峰,不要迷失通往顶峰的方向,更不要从旁而过”等论点除了社会政治环境的决定作用之外,与其个人对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是分不开的。

关于政治信仰与教育的统一认识:他认定政治信仰的确立对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中这两方面不可或缺。

主张“要珍惜少年心灵中我们共产主义的神圣东西”坚决反对“用高射炮打蚊子”第二个特征关于学校道德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

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1)主张教育者要努力创造学生的“接受性教育”,让学生认识精神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2)主张促成学生的积极的行动。

3)主张强化学校道德环境建设预计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互动。

六种教育力量: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及街头结交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面探索的最大方面在于其教育的实践1)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道德财富里生活a)从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特质环境。

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学校设备陈设以及图书保障。

b)努力为学生创设精神环境。

促成起“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鼓励学生拥有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科学、最喜爱的劳动项目2)在从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是还充分考虑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链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因素。

校园建设的主体:学生重视显性教育,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教育的隐性教育,即在他得教育艺术中显性教育更多得隐性化了。

第三个特征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对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不断成长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教育实践中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活动模式。

观察:强调学生学会观察,包括使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时有亲身体会到她得欢乐与痛苦,不安于惊慌那种高度发达的能力”,也包括更大范围的对世界的政治与社会活动的观察。

阅读:两种阅读形式:安排与鼓励。

一是共产主要阅读课,二是学生个人的自由阅读。

劳动:劳动或劳动课是苏霍姆林斯基投入最大热情研究与探索的一种道德活动形式。

他从学生自身的经验成长和时代特点两方面去认识这一形式的教育性。

首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思维是一种艰巨的劳动的重要性。

其次,教育青年人在劳动中成为无畏的人。

劳动作为一种德育活动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这一形式能否提供一个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和精神探索的舞台,这才是作为德育活动形式的劳动活动的本质。

奉献:特别重视奉献活动。

因为所以的活动都要教会学生奉献。

奉献是培养人的崇高理想的唯一学校。

突出特点:一是四种活动都是生活化的,都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教学艺术。

二是四类活动的内部联系货一体化特征。

第四个特征对感情和美感及相关活动对于道德活动的积极意义的认识与强调。

一是榜样人物的形象展示人格美,吸引学生模仿和学习。

二是让学生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第五节品德教育一、品德教育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里克纳爱德华.怀因凯文.莱因威廉.贝内特二、品德教育发展的历程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价值澄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都具有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倾向;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统理论的“保守主义势力”势力日益强大;3.1992年3月,开展“从幼儿园到高三年级如何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的大型研讨会;4.1992年7月,“品的关注联盟”成立;5.1993年2月,“品德教育伙伴组织”诞生;6.1994年,美国众、参议员指定每年12月16日——22日为“全美品德关注周”;7.21世纪,布什总统对品德教育的支持。

三、品德教育的主要观点1.里克纳认为:1)社会存在普遍认同的价值;2)民主社会尤其需要品德教育;3)没有无标准的道德教育,问题不应当是“要不要教价值观”,而应当是“教哪些价值观”和“怎样教这些价值观”;4)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过去是、现在仍是文明之举,学校德育尤为重要。

2)学校教育应当通过加强价值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好的品德与行为;3)对品德教育的界定:指以学校为基础并与社区机构合作进行的,通过直接、系统而非相对主义的价值影响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教育。

4)品德教育运动的探索重点转移到“优质、高效的品德教育应当是什么”5)品德教育的八大要素:第二节学生得到了尊重和关怀的对待第三节学生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第四节有自律与发挥影响力的机会第五节提供反思、争论和合作的机会第六节学校有品德教育的目标和标准第七节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第八节提供实施道德行动的机会第九节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加第十节有一个支持达到品德教育标准的(社会)大环境第二节科尔伯格科尔伯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品德发展心理和道德教育领域认知主义流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大阶段水平I—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水平II: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水平III: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二、道德教育科尔伯格强调道德决定是因人而异的。

道德产生于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主题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基本道德价值在不同个体上会有不同的表现。

道德教育三个基本原则:1、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们道德发展的水平阶段2、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3、要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的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三、两个实验1、杜里尔的实验测得后,科尔伯格得出结论:发展性道德教育的第一个心理学原则是,儿童只能在发展意义上合乎他们自身水平的那些道德说理,第二个原则是道德发展上的向前运动不仅依靠于儿童揭示下一阶段的思维,而且是使儿童体会到运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到道德问题情境中发生认知冲突的经验。

2、布莱特实验:“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吸收和发挥了苏格拉底数学法中诱发认知冲突,促进积极思维的精髓,但片面强调道德认知和教育上的“过程主义”的倾向。

→公共团体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纪律自觉,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