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自贡盐商的社会角色与慈善行为

合集下载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邓科(文)近日,有新闻媒体邀约我谈家谱辈分与名字等家族文化问题,诱发了我对盐都望族王三畏堂的研究,现以之为例,谈谈自贡盐商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

家族文化有三大基本组成部份:家谱、祠堂、字辈。

家谱,又称族谱、祖谱、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从远祖到子孙世系传承之书本,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洞察社会、了解民俗、谋求发展等参考之用。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各民族都兴起了撰修家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定家谱时,必然要提出鲜明的宗旨,其千言万语可概括为:继承先辈遗志,搞好自身建设,希望后裔繁荣。

为达此目的,自然要定出些规章制度,要求所有族人共同遵循不得有违,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家谱族谱中的字辈。

字辈,即字辈谱,又称排行、行第谱,是记载家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句、或对联、或诗文。

后代族人在为子孙起名字时,一般都要遵循字辈谱的顺序规定,头一个字必定是姓氏,或王或李,第二个字必定是该辈分中规定那个“字”,第三个字才是该人具体的“名”,这样才能世次不乱,辈分分明。

字辈是在制定家谱或修订家谱时撰写或续写的,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总之要寓意吉祥美好。

据考察,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他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途。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如举行春秋年节重要聚会等;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甚至外姓人等都可在这里上学。

势力强大的自贡盐业帮会

势力强大的自贡盐业帮会

势力强大的自贡盐业帮会如上所述,盐业帮会几乎覆盖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人群,而且还有跨行业的帮会。

当时加入各种帮会组织的人占盐工总数的70%至80%。

因此,盐业帮会成为活跃在盐场的一股强大力量,对当时社会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盐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盐业帮会成为盐场许多行业的控制、垄断者。

如王爷会把持着盐运水路,蔑索业则由袍哥所控制,山陕帮、下江人控制着信贷金融业。

若有它帮别派想染指其间,必然遭到他们的协力抵制、排挤,以保持其自身的高额垄断利润。

而跨行业的袍哥更是一个强势的帮会,即使是地方“公事人”判案诉讼时,对“行家”(即袍哥)要抬三分,而对“空子”(即非袍哥)要压三分,所以许多人出于对袍哥势力的畏惧也要参加袍哥。

盐商和盐工中很多人同时也是袍哥。

袍哥不仅成为乡镇实际上的权威,起到第二政府的作用,而且也控制着盐业的许多领域,袍哥组织向盐商和盐工收取各种规费来维持运作,如果有不服从者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和威胁。

如:自流井的王爷会,是釜溪河运盐橹船的行会组织。

民国十五年(1926),袍哥组织“孝义会”的舵把子(首领 )、自贡地方法院的法警队长陈泽龙,看见橹船每运盐一载,王爷会就可以抽收香钱一次。

于是千方百计挤进了橹船公会,充当会首,接着又用很低的价格接顶橹船。

一般船户实行挨次轮运,来维持业务的平衡,但陈泽龙的橹船却有优先承运的特权,每年轮载次数在八次以上。

而其他一般船户一年也难得轮到一次,只有被迫把船转让给他,许多真正以此为业的船户,则因此而失业。

盐业帮会扮演着盐场工人工会的作用。

盐工们仅靠个人能力来维护利益,其能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组织起来才有力量。

因而,盐业帮会便成为维护工人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组织。

这些帮会组织严密,纪律性强,每当发出罢工号令便全体参加,无一退缩。

某井会众罢工,其他盐井的会众即群起支援,为表示斗争意志,他们常把挫井工具悉数抬往火神庙(炎帝宫)中,以示决心,斗争不胜利,决不复工。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无论是出于“积善行德”,或沽名钓誉,或某种政治目的,或扶贫救难。

四川盐商在巨富后,都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首创倡导者。

修桥补路。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盐商们在捐资修建道路、桥梁方面,可谓不计其数。

如自贡旭水,釜溪河上的济元桥、新桥、善后桥、护国桥、广济桥,无一不是盐商捐建;盐区内的盐道,以至自贡通往宜宾、内江、威远的道路,也多是盐商捐建或捐资维修的。

胡慎怡堂就独资修建了威远界牌场口至简阳的东大路官道,由胡勉斋、胡汝修父子两代,历时三年竣工,获四川总督丁宝贞嘉奖。

颜桂馨堂颜昌英,他见自流井万商云集,但四乡往来道路狭窄,既不利物资运输,又使相邻饱受泥泞之苦,乃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

“从自流井开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

兴办慈善。

在慈善事业方面,盐商们也是不甘落后。

如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每年腊月,以米百余石,铜钱千余串,作赈济贫民所用,持续四五十年。

光绪末年(1906-1907年),大旱,饥民盈野。

胡汝修令广制高粱粑贱价售予饥民。

其办法是“先查明极贫、次贫户口及其人数,发给购买证,每日按证上记载的数量卖给高粱粑。

闻系每天每人一个,每个半斤,只收铜钱两文,四口之家花去铜钱八文,便可买回四个,加上一些草根树皮,聊以充饥延命” 。

事后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

胡汝修还设痘局多处,为幼儿免费种牛痘。

设内、外、针灸三科医馆,免费为贫苦人治病。

四川赈济总局赠予“惠济芸生”匾额。

王三畏堂的王德谦也做过不少惠济百姓的好事。

他曾对贫苦人、孤儿寡母分别登记造册,发放“救济折子”,每月可凭折领钱、米、油,全部救济折子装满了几个柜子。

每年还要专门前往重庆印刷厂印制“米飞子”,上面写明救济穷人专用,有一升、五升、一斗、二斗几种,一般事先由亲戚朋友、先生掌柜将其发给穷苦人。

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无论是出于“积善行德”,或沽名钓誉,或某种政治目的,或扶贫救难。

四川盐商在巨富后,都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首创倡导者。

修桥补路。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盐商们在捐资修建道路、桥梁方面,可谓不计其数。

如自贡旭水,釜溪河上的济元桥、新桥、善后桥、护国桥、广济桥,无一不是盐商捐建;盐区内的盐道,以至自贡通往宜宾、内江、威远的道路,也多是盐商捐建或捐资维修的。

胡慎怡堂就独资修建了威远界牌场口至简阳的东大路官道,由胡勉斋、胡汝修父子两代,历时三年竣工,获四川总督丁宝贞嘉奖。

颜桂馨堂颜昌英,他见自流井万商云集,但四乡往来道路狭窄,既不利物资运输,又使相邻饱受泥泞之苦,乃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

“从自流井开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

兴办慈善。

在慈善事业方面,盐商们也是不甘落后。

如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每年腊月,以米百余石,铜钱千余串,作赈济贫民所用,持续四五十年。

光绪末年(1906-1907年),大旱,饥民盈野。

胡汝修令广制高粱粑贱价售予饥民。

其办法是“先查明极贫、次贫户口及其人数,发给购买证,每日按证上记载的数量卖给高粱粑。

闻系每天每人一个,每个半斤,只收铜钱两文,四口之家花去铜钱八文,便可买回四个,加上一些草根树皮,聊以充饥延命” 。

事后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

胡汝修还设痘局多处,为幼儿免费种牛痘。

设内、外、针灸三科医馆,免费为贫苦人治病。

四川赈济总局赠予“惠济芸生”匾额。

王三畏堂的王德谦也做过不少惠济百姓的好事。

他曾对贫苦人、孤儿寡母分别登记造册,发放“救济折子”,每月可凭折领钱、米、油,全部救济折子装满了几个柜子。

每年还要专门前往重庆印刷厂印制“米飞子”,上面写明救济穷人专用,有一升、五升、一斗、二斗几种,一般事先由亲戚朋友、先生掌柜将其发给穷苦人。

自贡盐帮的活动神秘

自贡盐帮的活动神秘

自贡盐帮的活动神秘盐业帮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弥漫着宗族式、家长制的氛围,其开展的许多活动更显得神神秘秘。

帮会的成立仪式。

在盐场所有帮会中,成立仪式最隆重、最神秘的莫过袍哥。

袍哥的组织是从开立山堂开始,开立山堂有隆重的仪式,要拜关公的圣像、歃血拜把。

早期歃血是刺破中指滴血入酒,后来多用杀雄鸡代替。

所谓拜把是由“香长”将香捆束成把,共“三把半”,众人在香堂中叩拜立誓。

早期开立山堂多在山林寺庙,以后则在长街闹市举行。

山头和香堂的名称就作为袍哥会一个组织的称呼,如莲花山富贵堂、峨眉山顺德堂。

后来随着参加人员的逐步增多,聚会场所的变化,袍哥会的组织又改称为码头、公口、社等。

各个公口之间独立发展,但同一地区各个公口可以联合起来,组成“会口”、“合会”,相互协调。

码头还要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宣”)。

五个堂口是五类性质的人:仁字是旧社会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义字旗是有钱的绅士商家,礼字旗是小手工业劳动无产者。

至于智、信两堂的人,都是旧社会中“最低级”的体力劳动者。

正如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样:“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

”入会。

盐业帮会是一种松散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组织,其入会也有封建迷信色彩。

如自贡盐场炎帝会入会,须经会首们共同议定,名曰“开簿”。

开薄期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视情况而定,老工人去世多少,就业机会多少,才能允许入会多少。

所以能登记入会很不容易。

入会者须交纳会费,嘉庆道光时为二吊八百文,到民国 28 年( 1939 )为法币一元。

入会要有会员作保,登记生庚年月,以后每年还要交两次香钱。

入了会的工人,才能当上手烧盐,而且还享有规定的劳动定顿。

如火花盐,上手每人烧火圈 5 口,下手只能烧 3 口至4 口,上手烧一天歇一天,下手则天天烧。

参加袍哥要由老袍哥介绍,并经红旗管事征得主事大爷同意。

一般要有恩、保、引三个拜兄:恩兄一定要是当家大爷,保举、引进一般闲大爷都可以。

自贡盐场的哥老会

自贡盐场的哥老会

自贡盐场的哥老会另外,盐场还有一个跨越行会与工商界的社会组织——“哥老会”,也就是“袍哥”。

近代以来的自贡盐业市场中,袍哥是参与其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盐业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社会关系的资本市场而得以形成和运行的。

袍哥是哥老会在四川地区的俗称,取《诗经》“与子同袍”之意,表示兄弟情意,又称“汉留(汉流)”,以示汉人的反清宗旨,具有一定反清秘密会社性质。

清末至民国时期,袍哥在四川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以袍哥为主的四川同志军参加了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并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时的袍哥红极一时,被称为“点点红”,只要你加入了哥老会就算走运,人人都想当袍哥,城乡各地,新增了很多“公口”,并由秘密会社组织逐渐成为公开的、广泛分布的基层社会组织。

袍哥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五种有高低之分的等级,即“仁、义、礼、智、信”五个辈分。

参加仁字号袍哥组织者以地方士绅为主,义字号以商贾为主,礼字号则较多匪盗、地痞和士兵,智字号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船夫、车夫,信字号人数不多,是下九流者,即流民阶层,所以智和信字号的袍哥组织很少,绝大多数袍哥都是仁、义、礼字号的。

袍哥势众人杂,其他各种行会、帮会的会众都可参加袍哥,有的甚至是集体参加。

帮、会之间也相互混杂,彼此渗透。

比如陕西庙的会首常让侯,就曾是从善会中数一数二的头面人物。

袍哥孝义会会首陈泽龙既是自贡地方法院法警队长又是王爷会会首。

自贡地区出现袍哥组织是在清代咸丰(1851年)和同治年间,这时由于川盐济楚,自贡的盐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盐业工人数量激增,由下河 (对川东重庆一带的俗称 )来了一个袍哥名叫涂昆山,在自贡开设开西北堂码头,吸收军政商界人士,组织了仁字从善会。

光绪二十年(1894年),从善会大管事王竹溪在自流井地区大坟堡邻近另立仁字号码头,称为“集贤会”。

贡井的仁字联合起来组成了“同仁社”,舵把子是黄象权,下面划分为四个公段共计24个码头,有会员7000多人。

中国商业史上浓墨重彩的自贡商人

中国商业史上浓墨重彩的自贡商人

中国商业史上浓墨重彩的自贡商人设想一个场景:某天,你被分派进一个随机的穿越系统里,来到了几百年前的自贡,手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系统派给你的任务——建一个全国最大的盐场。

如果对当地环境做过勘察的话,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盐场的主要功能是产盐。

把盐生产出来,共分两步:第一步,获取含盐量很高的盐水;第二步,把盐水中的水蒸发掉,只留下盐。

这两个步骤,在江淮地区很简单——晒海水就行,但是在自贡却成了难题。

首先,自贡在内陆,盐全部溶解在地下水里;海水什么的,见都没见过。

而且,四川本就气候湿润,加上还是盆地,水汽聚集。

一盆水摆出去,过一天变两盆,永远也晒不干。

那怎么办呢?自贡人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地面凿井,把含盐量很高的地下水——也就是卤水——打起来,放到锅里煮,水分煮干后就留下了盐。

后来,人们把用这种方式生产的盐叫作“井盐”。

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如西藏的盐井县、新疆的盐湖镇、四川的盐源县等。

江苏的盐城、四川的自贡、山西的运城自古就有盐都、盐池、盐城之称,而这三座城市分别是海盐、井盐、湖盐的代表。

听起来挺容易的,但操作起来其实非常复杂。

先说凿井,凿井选址是需要撞运气的。

有时候人们在一个山头凿井,凿得到处都是井眼儿,也不一定能凿出有卤水的井来。

这个问题对于自贡人民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古难题”——花了一千多年才解决。

从东汉时期到清代,自贡历代盐工先后钻了13000多口井,把地面凿了个遍。

在反复试错之后,他们发现,有两个地方特别适合凿井——明朝嘉靖年间,釜溪河边有一口自然流出卤水的盐泉,后开凿成盐井名叫自流井。

北周武帝时,釜溪河支流旭水河畔有口盐井叫大公井,因盐质特好,成为向朝廷进贡的盐,因此叫贡井。

这两口井,井里打出来的卤水咸度很高。

“自贡”这个后来诞生的地名,正是自流井和贡井的合称。

好,选址的大方位确定了,下一步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凿井。

盐商

盐商

当代人感知一代代盐商卓越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情怀自贡因盐而生、因盐而胜。

早在东汉章帝时期,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就已经发端,宋时采用卓筒井技术,盐业生产有了一个飞跃。

到清乾嘉盛世,由于丰厚的盐业利润,广阔的开发远景,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陕商、晋商、徽商以及江西、贵州、广东、湖南、湖北的商人携巨资涌进自贡投资开发经营井盐,自贡盐业空前繁荣,成为四川“五大盐场”之一,盐商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之际,开始大造会馆。

建于乾隆元年的西秦会馆、建于乾隆初期的桓侯宫,还有广东人的南华宫、贵州人的霁云宫、福建人的天后宫、四川人的惠民宫,以及炎帝庙、老君庙、牛王庙等。

罕有的千工床,材质为柏木。

床身图案均采用镂空雕刻。

通体贴金。

全部耗时需3年。

床体上三层镂空带顶工雕法,主题金玉满堂。

雕刻着象征长寿、爱情的蝴蝶图案,以及象征子孙绵长的瓜类图案。

该床气势恢宏,工艺精湛,彰显出自贡大盐商王家的显赫地位和不凡身世。

千工床局部之一千工床局部之二千工床局部之三千工床局部之四在大造会馆的同时,盐商们花费巨资修宗祠、宅邸,建寨堡、石坊等,如大夫第、大安寨、三多寨等等不一而足。

彼时的自贡,盐商们比富夸豪,不惜重金从各自老家聘来各类建筑和雕刻高手,修房造屋,建阁筑榭,并配以高档家具,于是盐商家具便应运而生,形成了独特的自贡盐商古家具文化。

可以说,盐商家具既是一定历史时期自贡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缩影,更是井盐文化的实物遗存和历史记忆。

盐商家具作为清代家具工艺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体量宽大、装饰繁缛,并且设计考究、结构严密、工于用榫。

其装饰方法多用雕刻和镶嵌。

雕刻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镶嵌有螺钿、瘿木、黄杨、大理石、驼骨、象牙等。

凡镶嵌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必是严丝合缝,合二为一体。

装饰图案多用象征五子登科、魁星点斗、福禄寿喜、多子多福、松鹤延年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

特别是腿型变化最多,除灯笼腿、马蹄腿外,又有三弯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卷叶、灯笼、内翻、外翻等。

昔日盐业世家的新贡献——《近代盐业世家自贡胡慎怡堂史辑》读后

昔日盐业世家的新贡献——《近代盐业世家自贡胡慎怡堂史辑》读后

经元海子承钧 ( 号勉 斋 ),承钧子念祖 ( 号汝修 )的苦心经营 ,胡 氏家 族 拥 有 盐业 “ 工人 上 千 人 ,役 牛 60 头 ,骡 马 10 ,年 盈 利 0余 0匹 白银 1万两。庄佃户10 2 7余家 ,年收租谷70余石 ,成为贡井首富” 60 ( 本 书第 6 ),达 到 了家 族 盐 业 的顶 峰 ,成 为 当 时 富 荣 盐 场 的 见 页 王 、李 、胡 、颜 四大 家 族 之 一 。 四大 盐 业 家 族 均 有 自己 的住 宅 堂 号 ,即 胡慎 怡 堂 、王 三 畏 堂 、李 四友 堂 和 颜 桂 馨 堂 。 然 而 ,从 胡 念 祖冉 传 至子侄 辈 ,L 经 营不善 ,胡 氏家族走 向衰落 。 大 l 胡 午 兮 先 生 主 编 的 《 代 盐 业 世 家 自贡 胡慎 怡 堂 史 辑 》是 一 本 近 内部交 流读 本 ,主要 辑 录 了 “ 胡慎 怡 堂 ”家 族 四代 1 0 年 经 营盐 业 2多 的 兴 衰简 史 ,以 及 胡 氏族 人 留存 于 世 的 艺 文著 述 。简 史 部 分 ,一 是 摘 录了 《 四川省志 》 、 《 自贡市志 》和 《 自贡市 贡井 区志 》中有关 胡慎 怡 堂 的 内容 ;二 是 全 文 载 录 了胡 吉农 主 编 的 《四川 自贡 胡 慎 怡 堂 事 略稿 》。 艺文 部分 是 全 书的重 点 ,占全 书总篇 幅 的8%弱 。编 者 0 从 《 代 巴蜀 诗钞 》和 《自贡 百 年诗 存 》中摘 录 了 自贡 胡 氏族 人 的 近 诗歌著作 ,同时将胡念祖 《 洞易斋遗诗 》、胡庸章 《 初雪斋诗草 》 以及 胡 少权 《 一 诗 存 》 、 《 少权 史 志文 存 》全 文 收 录 。通 览 全 百 胡 ◇ 书 ,我们 认 为该 书具 有 以下几 个特 点 。 唐 编 选 体 例新 颖 。该 书在 “ 后 记 ” 里列 举 选 编 “ 则 ”三 编 例 金 条 ,其 中第 一 、第 二 条 交待 了本 书 的时 问 断 限 和 内 容选 择 原 则 ,第 文 条 “ 例 ”作 了这样 的 规定 :本 书 “ 部 为 简体 横 排 ,加 以标 点 体 全 和 必 要 校 注 。凡 经 我 们 整 理 过 的 著 述 ,均 分 别 有 ‘ 印 说 明 ’或 复 ‘ 理 说 明 ’等 文 字 。 为 了 保 存 原 著 述 的 内容 和 风 貌 ,本 书 采 用 整 ( ( 近代盐业世家自 贡胡慎怡堂史辑 ) 可 读 后 ‘ 书 ’和 ‘ 编 ’体 裁 ,收 入 的各 著述 ( 丛 丛 除摘 录 、节 录 外 )均 独立成 册 。” ( “ 编后 记 ”第 25 )编 选者 同绕 “ 慎怡 堂 ” 收集 资料 ,根 据 收录 内容 的多寡 ,决 7页 胡 定 采用 全 书收 录还是 部分 摘 录 ,其 中全 书收 录的 ,就 采用 “ 书 ”和 “ 编 ”体裁 ,这 样做 主 要是 为 丛 从 了尽 可 能地保 留史 料 的原 貌 和原作 的风格 ,同时对 史料 作 必要 的校 注 ,以方 便使 用 。这 是对 “ 书 ” 丛 体例 的灵 活运 用 ,是 整理地 方 史志 资料 的有 益 尝试 。 二 、内 容 丰富 多 彩 。该 书 内容 ,从 大 的 方 面来 看 ,包 括胡 氏家 族 简 史 和胡 氏先人 艺 文 著 述 两部 分 ,具体 则包 括地 方 史志文 献 、胡 氏先 人 留存 下来 的著 作 和手迹 、今 人 的著 述及 珍贵 的照片 、实 物 史 料 、口 资料等等 ,内容丰富 ,题材多样 。其 中 “ 碑 艺文”部分是构成本书的主体 ,是研究 “ 胡慎怡 堂 ”历 史 变迁最 鲜 活 、最 真 实 的第一 手 资料 ,也 是研 究 自贡盐 业 发展 史 的珍 贵资料 。 三 、资料翔实可信 。该书的资料来源 , “ 一是 已公 开出版或内部准 印的 ,二是 已人藏公共 图书 馆 的藏 本 , 是 已 编 印成 册 供 内部 交 流 者 ” ,对 于 “ 散 和 未 加 梳 理 的手 稿 、初 稿 ,均 不 选 录 ” 分 ( “ 后 记 ”第2 5 )。有 了这个 原 则 ,资 料虽 不 能 “ 全 ” ,但其 可信 度就 有 了保 证 。需要 指 出 编 7页 求 的是 ,本 书虽 然署 名 为 “ 胡午 兮编 ” ,实 际参 与编 辑整 理 的包括 胡 氏家族 多位后 人 ,如 胡 昭曦先 生是 著名宋史专家和巴蜀史专家 ,以治学严谨 、造诣精深 、成果丰硕著称。胡先生重视实地考察的治学方 法 ,本书部分资料就来源于胡氏族人所保存 的先辈手稿等原始资料 ,也有经梳理校订后的 口碑资料 , 从 而 扩大 了资料 的来 源 。 《 近代盐业世 家 自贡胡慎 怡堂史辑 》是有关 自贡盐业史发展和盐文化研究的资料性书籍 ,本书 的面世 ,对 自贡地 方史 志建 设 和研究 自贡盐 业史 的发 展 变迁 均有 积极 业 世家 的 新贡 献

自贡的盐业帮会

自贡的盐业帮会

自贡的盐业帮会随着盐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盐业队伍不断扩大,盐业分工日趋细密,盐场的社会群体力量逐步形成。

到光绪年间,一家盐商就可雇用数千工人,有井口管事、使牛匠、牛牌子、试篾匠、勾水匠、土木石工、杂工、学徒、山匠、翻水匠、坐皇桶、坐码头、白水匠、马夫、灶头、烧盐匠、桶子匠、打锅匠、车水匠、抬盐匠、伙房等工种。

那时,仅自贡盐场直接和间接从事盐业的人数就达到三四十万人。

在这里从事各种生计的诸色人种,基于他们不同的籍贯、社会地位、经济势力、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逐步以不同的形式形成了利害相关、利益相同的社会圈。

这种社会圈子也就是在盐场发展史上颇具特色而又十分复杂、力量强大不可小视的行帮组织。

我们将这些与盐业有关的帮会统称为盐业帮会。

其中称“帮”者,一般以所属地域、职业来划分;称“行帮”者,绝对是以所从事行业来称谓;称“会”者一般以各自行业的崇拜神而得名,与会众的信仰有关;帮会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笼罩着盐场这块土地,各种斗争中都渗透着行帮势力的充分表演。

对盐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它影响着一个盐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规范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和行为习惯,甚至左右着盐业的发展。

实际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无专业的盐工,更没有盐业帮会。

当时的井盐生产,多以农民在耕作的同时进行凿井煎盐。

清代才有了盐商和盐工的区别,将业盐者(盐商)称灶户、井户、笕户,将雇佣的盐工称灶丁。

所谓灶户、井户、笕户实际上是按井、灶、笕、号的生产大分工对盐商的进一步划分,即:井户(帮)主要经营盐井开凿,灶户(帮)主要经营制盐,笕户(帮)主要经营卤水运输,而号主要经营盐业运销,银钱帮主要经营钱庄,竹木油麻帮主要为盐业生产提供竹木、油麻。

盐工则按工种划分为:山匠帮(主要负责锉井)、机车帮、车水帮、山笕帮(架设维修输送卤水的笕管)、烧盐帮、牛牌帮(管理盐场的牛)、转盐帮、捆盐帮、装盐帮、杠运帮等十大帮。

对此,清代人李榕在其所撰《自流井》有所记述:“担水之夫约有万,其力最强,担可三百觔。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四川盐商家族都有一部跌宕起伏,富于传奇的家族发展史。

这是由四川井盐生产发展的大环境和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大环境看,四川井盐因川盐两次济楚迅速崛起,走向辉煌,又因政府“收复楚岸”,失去销售地而迅速衰败。

从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看,井盐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既包含着丰厚的利润,也潜伏着可怕的危机。

当时,开凿一口井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每口井的投资多达上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万元。

投资者想通过凿井取卤致富,无异于一场生命的赌博。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井场选址没有现代的勘测仪器和技术,只能凭经验,风险极大。

如果盐井的位置选择不当,最终将血本全无。

即使选址正确,要用人力凿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深处,会遇上难于估计的困难、风险,以至于不少投资者费时几年、耗银数万,最后连一滴卤水也不曾看见,只能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因此,四川盐商家族都在经历传奇的发迹,辉煌的顶峰后,迅速走向衰败。

一个个显赫的家族在经历大约100年左右,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传奇的发迹。

在自贡,人们只要一提到“川盐济楚”这个词就眉飞色舞,这是自贡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

几乎所有四川的盐商发迹,都无一例外的抓住了川盐济楚的大好时机,加上自己的井灶开采又遇上了好运,挖到了家族发展的第一桶金。

如:富荣盐场首富王三畏堂暴富的起点是“天一井的成功开凿。

“天一井”是王朗云分家时得到的财产,他希望通过加深“天一井”得到黑卤,但因经济甚窘,不得已,准备出卖扇子坝(王朗云另一井盐开采区,后来成为其主产区和根据地)给陕西商人开采,以换取银两加凿“天一井”。

当王朗云将陕西商人约至八店街(时为陕帮八大盐号云集之所)立契时,他见陕帮贪其业,卖与不卖内心十分矛盾,乃乘机熬价拖延,犹豫时,托词出街小解,以延长考虑时间。

适时“天一井”管事奔跑而来,告其井已见功出卤,王朗云遂不辞而遁。

“天一井”起推之初,月推卤水二、三千担,当时卤水畅销,灶户每日订购卤水一担即可先收银一百两,因而获利甚丰,经济为之大裕。

清代运城盐商的社会担当

清代运城盐商的社会担当

在古代,中国的盐产地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内陆的盐湖。

其中,山西运城的盐池是最著名的盐产地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盐业实行专卖制度,只有得到政府发放的盐引的商人才能从事产盐贩盐。

运城地区的盐主要供应北方地区。

运城盐商依靠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坐商。

运城盐商发家致富之后,广行善举,反哺社会,为运城的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自然灾害来袭后,他们积极承担起恢复当地经济发展的责任。

除了秉承“仁”“义”的营商理念回报乡里外,他们也表现出对提升社会地位的渴求。

清代运城盐商概况自古以来,运城盐池资源丰富。

河东盐商历经多代的经营,在清朝发展到了顶峰。

清代初年,清政府下令废除河东盐生产官营制,颁布了“畦归商种”的政策。

所谓“畦归商种”,即将盐田的生产权交由盐商,准其世代相袭。

政府向拥有畦地清代运城盐商的社会担当◇ 任佳琦的商人征收盐税。

这项政策使得河东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标志着食盐生产首次由国家垄断变为商人出资的民营资本参与活动。

这些盐商后来分化出了从事生产的坐商与负责运销的运商两种。

其中,部分规模大、较为独立的盐商,兼生产、运销两者。

清代中叶,运城盐池地区的盐商高达420多家。

运城盐业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士农工商”的传统思想,致使当地百姓不问农事,大半“为商所在”。

四大盐商家族分别是槐泉王氏、南高刘氏、运城姚氏和运城杜氏。

运城盐商代表有临猗人阎天杰,孜孜不倦经营盐业数载,回乡报效故里恩情。

王氏家族王世泰,平时不多言语,但在家乡旱灾严重之时,他带头倡议赈灾,捐银千两,远购粮食储存于义仓中,谢绝乡邻为他树碑立传的一番美意。

盐商大户周宗贤,是运城盐池拥有两号盐畦的12锭大坐商之一。

留存至今的周家大院风格古朴典雅,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盐商家族的文化底蕴。

坐商专门从事产盐。

推行“畦归商种”期间,因后期资金困难,坐商聘请当地大富入股经营,聘任本地人为掌柜,商贾坐收利润,是为坐商的最初形态。

自贡城市品格表述语

自贡城市品格表述语

自贡城市品格表述语自贡,一座位于四川盆地的美丽城市,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作为中国四大石灰石资源基地之一,自贡以其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盐业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贡,品格正直。

自古以来,自贡人民秉承着勤劳、朴实、勇敢的品质,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正直的品格使自贡人热爱家乡,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无论是几百年前的自贡盐商,还是如今的自贡市民,他们都深谙诚信为本的道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自己的城市增添光彩。

自贡,品格奉献。

作为盐业重镇,自贡人民不仅深知盐对社会的重要性,更将奉献心态融入到盐业中。

盐井工人们在盐井下付出汗水,不畏繁重劳动,为保障社会盐的供给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自贡市民也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品格奉献,让自贡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自贡,品格创新。

自贡人民善于创新,勇于开拓。

盐业博物馆的建立体现了自贡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通过新颖的展览方式,让世人了解盐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自贡还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石灰石产业,努力打造以石灰石和盐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品格创新,使自贡在文化和经济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自贡,品格包容。

自贡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城市,自贡人民拥有宽容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

无论是自贡的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士,都能感受到自贡人民的友善与关爱。

自贡市民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乐于与不同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品格包容,使自贡成为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

自贡城市的品格表述语:正直、奉献、创新、包容。

这些品格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更融入了自贡人民的血脉之中。

自贡将继续秉持这些品格,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为自己的城市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近代自贡盐商的社会角色与慈善行为

近代自贡盐商的社会角色与慈善行为

近代自贡盐商的社会角色与慈善行为
黄波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清咸同年间和民国时期先后两次"川盐济楚"带来了自贡盐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因盐致富的盐商群体的形成.这一群体作为地方精英,在近代社会中既扮演着功利性角色,又扮演着表现性角色,其慈善行为正是双重角色纠集的结果.对近代自贡盐商慈善行为的讨论,将近代史材料与社会学分析框架联结起来,提供了观照当代社会问题的间接路径,对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黄波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自贡盐商与扬州盐商 [J], 陈星生
2.研究档案史志服务当今社会——历史上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政策运作 [J], 陈星生
3.两个城市的背影——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比较研究 [J], 陈星生
4.论清代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之异同 [J], 魏登云;莫宏伟
5.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J], 凤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井盐的产、运、销不仅环节多、涉及面广,而且投资大、风险大,很难靠一个人来完成。

因此,在四川以经营盐业而致巨富的,大都以其家族为经营实体。

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云安盐场的“陶、郭”两大家族。

所谓家族就是由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个团体。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名”。

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名”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名”的大红灯笼。

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

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分别叫做“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则称“吴景让堂”等。

堂名,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

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性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名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堂名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堂名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名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堂名再一次被人们抬出来。

不过,今天的堂名,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

堂名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都有促进作用。

对盐商家族而言,堂既是家族的一个徽号,也是一个管理机构。

它是行政上的总部,经济上的总柜房,生活上的总管理处。

有的家族由于人丁兴旺,内部又设立支族堂,设分管理处,但对外均以总堂称之。

在盐场,提到这些盐商家族的堂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富荣盐场,就有人仿《红楼梦》中的“护官符”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王、李、胡、颜”四大家族:“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请来河东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河西一家李;莫愁湖,黄金为瓦玉为屋;欢喜颜,翡翠珍珠撒满田”。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在自贡的“全国国民节约献金”会上,盐商余述怀将平顶的瓜皮帽放下,双手撑在桌上说:“述怀虽长期经营井灶,但是现在仍感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卡嚓,国难当头,毁家纾难,义不容辞,决定捐款1000万元。

”……四川自贡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短短八十余年间,曾经有过两批盐商因战争的爆发而崛起,也由于战争的结束而衰落。

1853年似乎并不是一个平常年份,咸丰皇帝的眉头已经不能舒展多时,太平军已在此时攻陷了南京,两淮盐路断绝,盐税无法征收,两淮百姓也吃不到食盐。

他于当年5月,着户部下了一纸文书:“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就这样,多年以来的岸引疆界被打破,第一次“川盐济楚”由此拉开帷幕。

“四大家”这纸文书大大刺激了自贡盐业的发展。

各色人等纷纷筹措资金投入到新盐井的开掘上,一时间自贡经济空前繁荣,百业兴旺。

大批盐商在也此时崛起,“积巨金业盐者一千七百余家”。

在这些盐商中“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实力最为雄厚,被称作“四大家”。

王朗云是“王三畏堂”的发家人。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利用分房所得田土作抵押,与陕西商人签订了“出山约”,规定:在扇子坝共同凿办盐井,每凿办一新井,主出井厂基地,客出押山银400两和凿办资金,全井收益分30股,主占12股,客占18股,客方分股18年届满后,井厂全部无条件归还主方。

从道光三十年到咸丰十一年(1850年—1860年)王朗云先后复淘改造,新凿成三生、金海、添福等井,使王氏盐产量位居富荣盐场首位。

川盐济楚期间,王朗云乘机开设广生同盐号,并在重庆、宜昌、沙市等地设立分号,专门运销济楚川盐,由此获得数以万计的财富。

获利之后,王朗云大量收购田土乡庄,拥田跨富顺、威远、宜宾等地,年收租谷1。

7万石,后来四川总督丁宝桢称其“富甲全川”绝非过甚之语。

王家祖上为官,和官府关系密切,能为他广开销路提供便利,其它三家虽也和官府有些交道,但此时显然没有王家关系厚实,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营之道。

两个城市的背影:一时瑜亮的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

两个城市的背影:一时瑜亮的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

两个城市的背影:一时瑜亮的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四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张和财富的膨胀,盐商们开始不仅仅满足于与当权者建立利益关系进而影响其决策,而是希望进入统治阶层,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

同清朝的其他成功商人一样,扬州盐商也热衷于捐官。

据统计,从顺治元年至嘉庆七年(1644-1802)先后有180个盐商家庭成员通过捐纳得官。

⑽但这只是他们获取社会地位的一种捷径而已,盐商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自己商人的属性,真正进入到统治阶层。

因此,他们普遍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子弟业儒仕进,通过科举的途径得到功名,反映出浓厚的崇儒情节。

虽然现在无法确切地统计出有多少扬州盐商家庭成员成为士大夫进而进入统治阶级,然而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呈现出当时他们社会流动的一般趋势:平均盐商家庭经过两代或三代之后,即非原先同样的社会身份,多数盐商家庭达到小康时,年轻的成员就被鼓励从事学业,最终目的便是从政。

值得注目的是,人数约三百或更少的盐商家庭,在顺治三年至嘉庆七年(1646-1802)间,造就了139个进士和208个举人。

⑾这些进入统治阶层的盐商子弟,便成为了扬州盐商在政坛的一支重要嫡系力量,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自贡盐商同样热衷于捐官,王余照曾受赏二品顶带,“李四友堂”、“胡慎怡堂”的弟兄子侄几乎人人捐官,在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时代,也是想方设法去争取参议、顾问之类的头衔,其出发点当是为了壮大自身的势力,加强同政府的联系,以便在经营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特别是民国后期,盐商们积极运作,通过在地方议会、商会等组织担任要职,对地方政治施以了较大影响。

不过,这同扬州盐商致力于进入统治阶层的努力比较起来,其理念和层次都显得更低了一些,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五除政策运作外,盐商们还十分注意对舆论的营造和引导,借以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并对统治阶层施加影响。

在这方面,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都有强烈的意识,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用现在的话说,扬州盐商是把文化作为其核心竞争力来打造的,而显然他们获得了成功,因为时至今日,仅仅“扬州盐商”这几个字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与当时的文化传播是如此的紧密相联,以至于有“清朝时期中国的重要文化就在扬州”的说法。

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

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

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人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各色人等都要登台表演,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人类社会呈现斑斓异常的多彩世界。

历史学研究理论中,有一种叫做角色论,就是把历史人物、社会群体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他们的言行,探究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从而给出恰当的、公正的历史评判。

盐商在扬州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扬州发展历程中,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盐业与盐商,二是运河(隋唐运河、南北大运河),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扬州流动、活了起来,至18 世纪达到了她的鼎盛,成为当时国内最为富庶与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

本文试从社会角色这一视角,探讨扬州盐商扮演的社会角色,分析其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一、时尚消费的引领者古代扬州历来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会,汉唐是如此,明清更是这样。

唐代“扬一益二”,扬州位列国内第一。

入清后,占盐、漕、河三大有利条件,商业经济更为繁荣,富商大贾鳞集麋至,成为商贾之所萃。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60 云其“陈肆其间,易操什一起富”。

《孔尚任诗文集》卷2 亦云:“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

朱桔黄橙香者橼,蔗仙糖狮如茨比。

一客已开十丈筵,客客对列成肆市。

”扬州为全国闻名的商业都会。

“到19 世纪初,全世界有10 个拥有50 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 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扬州排名第三位,其商业经济发展可想而知。

扬州城内,百业兴旺,门类齐备的店铺林立,商业行业众多,各色南北货物,从一般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到上层人物所需的商品,无不应有尽有,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消费需求。

“扬州繁华以盐盛”,盐业是扬州商业的支柱行业。

两淮是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区,盐产量最高,行销国内6 个省区,盐务机构两淮巡盐御史和盐运使司均设在扬州。

经营盐业的盐商拥有巨额盐业资本,明宋应星称万历时有3 000万两,清汪喜孙估计为7000-8000 万两,扬州盐商发展成为全国三大商业资本集团之一。

他们每年上交给政府的盐税,据王庆云《石渠余记》记载,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全国额盐税730 余万两,而两淮盐商为335 万余两,占44.7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育方面王三畏堂在王朗云时期就已开办义学颜桂馨堂办义学也有数十年之久盐商张筱坡创建了炭商小学并且为自贡中学蜀光前身购置了全套教学仪器西场盐商余述怀兴办了私立昌平小学育材小学并发起成立了旭川中学盐商侯策名在蜀光中学出资设立了策名奖学金并带头为荣县私立存仁中学募集基金100万元盐商罗华垓筹办了纪云中学等等
深入 , 社会转型所带 来的深刻变化催 生了一系列严 峻的 社会 问题 , 中尤 为引人 注 目的就是 弱 势群 体 的形成 。 其
角度 探讨其角 色扮 演与慈善行为之 间的勾 连 , 无疑 能为 今 天的慈善事业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白贡盐业的繁荣与盐商群体的崛起
食盐是人们 日常生 活的必需 品, 盐业 自古 以来就 受 到特别的重视 。政府往往专门派官吏管理盐 的生产与买 卖、 征收盐税 , 盐税在近代财政体制中的重要地位也使盐 商成 为一个特殊 的阶层 。 有“ 盐都” 美誉 的 自贡素 以井盐业 闻名 于世 。 全 国 是
于蜀 中” 川省精 华之地 ” 的“ 。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四川省教育厅 中国盐文化研究 中心项 目 自贡盐商慈善行为研究” Y Y 8 0 ) “ ( WH 0 — 7 成果 。 【 作者简 介】 黄 波(99 , , , 16 一)女 汉族 四川人 , 社会学博士 , 四川理工学 院政法学院教师。
障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出要“ 全社会保 险 、 会救 提 健 社
助、 社会福 利和 慈善 事 业相 衔 接 的社会 保 障体 系 ” ; …
20 0 5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更是第一次写进了“ 支持慈善 事业发展 竹 1 的字句。种种 迹象 表 明 , 广泛动 员和 依靠 社会 力量 , 推进 慈善事业 的发展 已经成为建立 健全社会 保障制度 的必要补充 , 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 对构 建 和谐社会都具有 了重要的意义 。 那么 , 如何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 积极推进慈善事业 的 发展 呢?研究不同社会力量 慈善行为的内在逻辑无 疑有
发布 的< 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 20 年 关 ; 4 0
党 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又明确将发展 慈善事业作 为社会保
业的真正繁荣却 源 于清咸 同年 间和 民国时期先 后两 次
“ 川盐济楚 ” 。 清咸丰年间爆 发的太平天 国革命 , 使长 江航运 不能 正常进行 , 盐 至两 湖运 道受 阻 , 淮 清政 府允 许 “ 川盐 济
[ 关键词] 社会角色 ; 慈善行为 ; 近代社会 ; 自贡盐商 [ 中图分 类号】 9 C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0 0— 12 20 )3 0 2— 5 10 5 0 (0 9 0 —04 0
在建国以来很长 的一段时间 内, 对慈善行 为、 慈善事 业的研究都是 为主流意识形 态所 回避的 。在 当时“ 国 强 家一弱社会” 的模 式下 , 大部分 社会 福利 责任 都 由政 绝 府承担。直到 2 o世纪末 以来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
持在 2亿公斤左右 , 占全省产额的十分之六 , 为全 国销 盐 量 的五分之一 。 根据美 国人 弗吉尔 ・ ” 哈特 在 18 8 8年 的调查统计 , 当时 自贡井盐年产值就已达 4 4 9 0万美元 左 右 。 可见 , 第一次“ 川盐济楚 ” 促进 了 自贡盐业 的繁荣 ,
益于这一 问题 的解答 。近代 盐商作为因盐 致富的特殊 阶
楚” 为 自贡盐业的发展带来 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 据统 ,
计, 咸同年 间富 、 两 地 的井 数 达 到 7 8眼, 锅达 到 荣 2 灶
71 9 7口, 咸 丰 以前 井 不 过 四 百余 眼 , 不 过一 千余 而 锅
口。 ” 自 17 87年至清末 。 自贡盐场的年产销量 一直保
・ --— —
4 ・・ 2 - . —
13 9 7年 7月 , 日战争爆 发 , 抗 沿海一带 相继沦 陷 , 海
商王朗云不但把盐业 的 四大主要业务 井 、 、 、 笕 灶 号包 罗
无遗 , 而且还囊括 了由原料到成品 、 由生产到销售各个环
Hale Waihona Puke 盐生产遭 受破坏。为了保证 湖南 、 湖北等省 的食盐供给 , 国民党政府对 川盐采取 提供低息或无 息贷款 、 给予适量 补贴等激励措施 , 使川 盐增产 加运 、 济销楚鄂 , 成 了历 形
层, 在经济 上 占据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 , 在社 会结 构中扮 演 着独特 的角色 。以近代 自贡盐商 的慈善行 为为切人 点 , 将社 会史的研究与 当今 的社会 问题 结合起来 , 从学理 的 【 收稿 日期 】0 9— 3— 1 2 0 0 2
使这里迅速发展成 为 四川井盐 业 的中心 , 成为 “ 富庶 甲
20 年第 3期 09 ( 总第 14期) 3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哲 Jun l f i hi om nvri ( hl oh dSca Sine) ora o n a N r a U iesy P i sp ya oi cecs Q g l t o n l
最大的井 矿盐 生产基地 , 从东 汉章帝 时期 ( 元 7 公 6—8 8 年) 就开始凿井 制盐 , 到晋 代初具 规模 。3不过 。 【 自贡盐
面对新 的情况 , 仅仅 依靠 单一 的国家保障制度显然 已经 无法满足 日益增加的社会福 利慈 善需要 。在这样 的背景 下,0 2 0年 2月 , 0 国务院转发 了民政 部等 1 1个部委 联合
N 3, 0 9 O. 2 0
Ge e a . 3 n rl No 1 4
近 代 自贡盐 商 的社会 角色 与 慈善 行 为
黄 波
( 四川理工学 院 , 四川 自贡 6 30 ) 4 0 0
【 要】 摘 清咸 同年 间和民国时期先后两次 “ 川盐济楚 ” 带来 了 自贡盐 业的快速发展 , 催生了因盐致 富的 盐商群体 的形成 。这一群体作 为地方精英 , 近代社会 中既扮演着 功利性 角色 , 在 又扮 演着表现性 角色 , 其 慈善行为正是双重角色纠集的结果 。对 近代 自贡盐商 慈善行 为的讨论 , 近代 史材料与社会 学分析框架 将 联结起来 , 提供 了观照当代社会 问题 的间接路径 , 对促进我 国慈善事业 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