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余述怀捐资办学记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自贡盐商余述怀捐资办学记赵绍成(四川理工学院 法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摘 要:教育是一国之本,教育兴则国旺,教育衰则国弱。
教育的发展依赖经济的支撑,自贡盐商余述怀发家致富后,贾而好儒,积极创办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余述怀;自贡盐商;捐资办学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064-02一创办教育事业的经济基础余述怀(1883-1947),字仁禄,西场首富,盐场“仁商”,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和实业家。
1883年11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向家岭黄石坡,自幼家贫。
幼不能读,少乃文盲。
1902年,余述怀前往自流井,在正街崔某山货铺谋得学徒职位,逐步参与酱园铺的经营,为日后涉足盐业经营打下了基础。
1907年又佃海流井,正式踏上了井盐生产经营波澜壮阔之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了我国海盐运输通道,沿海盐场沦陷,淮盐运输阻塞。
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春,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加运,济销楚鄂;1939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又下令废除川盐运销引岸制度,实行官收官运和招商代运。
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二次著名的“川盐济楚”运动。
于是乎,自贡井盐业也在国难中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机遇,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国民政府盐务机关采取增产加运措施,对盐商起复井灶贷款扶持。
余述怀抓住时机,抢先申请起复一批井灶,获得一笔巨额增产贷款,使其企业大为发展,并趁机扩张,达至鼎盛,名噪一时,跻身西场盐商首富,成为艰苦创业、发财致富的典范,在知天命的年龄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
以“天禄堂”为其家族商号,业务机构庞大,日常事务纷繁。
“天禄堂”,意谓福从天赐之意。
近代自贡盐商的社会角色与慈善行为
深入 , 社会转型所带 来的深刻变化催 生了一系列严 峻的 社会 问题 , 中尤 为引人 注 目的就是 弱 势群 体 的形成 。 其
角度 探讨其角 色扮 演与慈善行为之 间的勾 连 , 无疑 能为 今 天的慈善事业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一
、
白贡盐业的繁荣与盐商群体的崛起
食盐是人们 日常生 活的必需 品, 盐业 自古 以来就 受 到特别的重视 。政府往往专门派官吏管理盐 的生产与买 卖、 征收盐税 , 盐税在近代财政体制中的重要地位也使盐 商成 为一个特殊 的阶层 。 有“ 盐都” 美誉 的 自贡素 以井盐业 闻名 于世 。 全 国 是
于蜀 中” 川省精 华之地 ” 的“ 。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四川省教育厅 中国盐文化研究 中心项 目 自贡盐商慈善行为研究” Y Y 8 0 ) “ ( WH 0 — 7 成果 。 【 作者简 介】 黄 波(99 , , , 16 一)女 汉族 四川人 , 社会学博士 , 四川理工学 院政法学院教师。
障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出要“ 全社会保 险 、 会救 提 健 社
助、 社会福 利和 慈善 事 业相 衔 接 的社会 保 障体 系 ” ; …
20 0 5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更是第一次写进了“ 支持慈善 事业发展 竹 1 的字句。种种 迹象 表 明 , 广泛动 员和 依靠 社会 力量 , 推进 慈善事业 的发展 已经成为建立 健全社会 保障制度 的必要补充 , 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 对构 建 和谐社会都具有 了重要的意义 。 那么 , 如何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 积极推进慈善事业 的 发展 呢?研究不同社会力量 慈善行为的内在逻辑无 疑有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无论是出于“积善行德”,或沽名钓誉,或某种政治目的,或扶贫救难。
四川盐商在巨富后,都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首创倡导者。
修桥补路。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盐商们在捐资修建道路、桥梁方面,可谓不计其数。
如自贡旭水,釜溪河上的济元桥、新桥、善后桥、护国桥、广济桥,无一不是盐商捐建;盐区内的盐道,以至自贡通往宜宾、内江、威远的道路,也多是盐商捐建或捐资维修的。
胡慎怡堂就独资修建了威远界牌场口至简阳的东大路官道,由胡勉斋、胡汝修父子两代,历时三年竣工,获四川总督丁宝贞嘉奖。
颜桂馨堂颜昌英,他见自流井万商云集,但四乡往来道路狭窄,既不利物资运输,又使相邻饱受泥泞之苦,乃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
“从自流井开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
兴办慈善。
在慈善事业方面,盐商们也是不甘落后。
如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每年腊月,以米百余石,铜钱千余串,作赈济贫民所用,持续四五十年。
光绪末年(1906-1907年),大旱,饥民盈野。
胡汝修令广制高粱粑贱价售予饥民。
其办法是“先查明极贫、次贫户口及其人数,发给购买证,每日按证上记载的数量卖给高粱粑。
闻系每天每人一个,每个半斤,只收铜钱两文,四口之家花去铜钱八文,便可买回四个,加上一些草根树皮,聊以充饥延命” 。
事后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
胡汝修还设痘局多处,为幼儿免费种牛痘。
设内、外、针灸三科医馆,免费为贫苦人治病。
四川赈济总局赠予“惠济芸生”匾额。
王三畏堂的王德谦也做过不少惠济百姓的好事。
他曾对贫苦人、孤儿寡母分别登记造册,发放“救济折子”,每月可凭折领钱、米、油,全部救济折子装满了几个柜子。
每年还要专门前往重庆印刷厂印制“米飞子”,上面写明救济穷人专用,有一升、五升、一斗、二斗几种,一般事先由亲戚朋友、先生掌柜将其发给穷苦人。
自贡盐商鼓励求学
自贡盐商鼓励求学四川盐商在致富后,最急迫的就是要提升自己家族的声望。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看来,商人是末品,被人看不起。
要光宗耀祖就要入仕。
要入仕有两个途径: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或通过捐纳制度做官。
因此,盐商家族一方面大把大把花钱捐官,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族人读书做官。
在鼓励求学方面,盐商家族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创办自己的学堂、资助自己的子弟外出求学、资助家境贫寒的外族子弟读书求取功名。
富荣盐场王三畏堂就建有自己的学堂,并对族人求学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刻碑于玉川公祠,使子孙永远遵守):“设立义学,本支子孙均可入塾肄业,或疏远而有志读书者亦许在塾肄业。
本支子孙,生监应乡试者,助场费银二十两,童试县、府、院每场助卷费钱二串,入泮(旧时学宫前的水池)者助银一百两,补廪者助银二十两,乡试中者助北上银四百两,拔贡者与中试同,会试中试及钦点翰林京师者每年助银四百两。
”光绪二十七年(1904年),废除科举,玉川公祠的家塾学堂扩大为私立树人两等学堂(含小学和初中),兼收外族学生,祠堂推举二房王紫高为教育长。
1902年,聘请川南经纬学堂(川南师范学校前身)毕业生谢慧生、吴季玉、伍孟勉等为教员,学生达到百人左右。
光绪三十年(1904年),学校购买仪器的费用约为五万两。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校又聘请日本人岗本、山根、鹰野为教员,月薪多者二百两,少亦百两。
当时白米每斗重45斤,所值不到1两。
一个举人、进士掌一县的书院,被尊称为“山长”,年薪不过400两银子,岗本年薪可达2千多两,高出其5倍。
在偏居西南一隅的四川自贡,有个一次就聘请三位外教的私立学校,这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绝对也是一个轰动新闻,一件了不起的事。
由此可见盐商家族财大气粗的气势和望子成龙的急迫心情。
与此同时,王三畏还先后两次派遣子弟供十二人留学日本,各人留学时间三年至五年不等。
为使自己的子女日后成才,许多盐商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自流井大盐商李宝善堂的谢继蕴,为使其家族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可谓费尽心血,被人们称道。
贡井盐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纪实
贡井盐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纪实
程龙刚;周劲
【期刊名称】《四川档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1944年6月,冯玉祥以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会会长身份,第二次来到素有“银窝窝”之称的自贡,并亲自主持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从6月26日至7月22日,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在冯玉祥崇高威望及“大声疾呼”下,在自贡市节约献金分会的精心组织下,贡井盐场各界的爱国热情犹如火山喷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如火如茶,一时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妇孺皆知,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程龙刚;周劲
【作者单位】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自贡643000;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自贡6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9
【相关文献】
1.张雪岩与抗战时期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2.抗战时期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发端考
3.抗战末期冯玉祥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4.抗战末期冯玉祥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5.冯玉祥在四川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第一篇: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
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
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
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
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
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
”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
”《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
”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
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
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
“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
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
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清朝咸丰年间,四川自贡地区盛产井盐,很多盐商通过经营盐业富甲一方。
盛夏的一天,盐商王远熙刚安排好管家给干活的盐工们补给消暑凉茶,回到家中,尚未坐稳,门外蓦地传来嘈杂声,转瞬,一群衙役如狼似虎地拥了进来。
正在吃惊,只见知县陪着一位身着便服的男人傲慢地踱了进来。
王远熙赶紧上前作揖让座,并问知县为何事前来。
这知县平时也拿了王远熙不少银子,关系不错,悄悄地耳语道:这位是京城盐务司的李照李大人,听说你家有块千年盐宝,想来欣赏一下。
你是聪明人,自己看着办吧。
前不久,王远熙老父七十大寿,在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快开席时,厨房忽然飘出一股奇特的肉香。
翘首企盼中,各式菜肴汤品陆续呈了上来。
原来,香味正是从此汤中散发出来。
这虽然是道普通的排骨汤,汤色却白而不腻,入口甘甜,鲜香持久,回味悠长。
任是宾客们尝遍山珍海味,无一不对这道汤赞不绝口。
在大家的好奇追问中,有几分醉意的王远熙涨红着脸,得意洋洋地说:汤是寻常汤,不同的是用了千年盐宝涮了一下锅而已!众人大惑不解,这千年盐宝是何方神圣?王远熙兴致很高,开始讲述由来。
话说一个月前,王家在掏一口荒废的老井时,居然掏出了一块通体晶亮且有异香的物件。
王家几代凿井煮盐,却无人认识这物件。
碰巧有位云游的僧人化缘经过,一见此物,惊呼宝贝。
僧人告诉他们,这是沉淀千年而形成的盐宝。
由于吸收了土地的精华营养,盐宝已经不仅仅是盐了,它还具备滋养的功能。
僧人教他们煮汤时放进锅中涮一下,不用再放盐,就美味不可言传。
因为害怕盐宝越用越少,王家非重大喜事绝不舍得取出使用。
按照僧人的吩咐,平时就用盐裹着,还可慢慢生长。
当时,王远熙有些醉意,不知不觉就把镇宅之宝泄了底。
现在看来,这千年盐宝保不住了。
王远熙又惊又恐,万般无奈地取出了盐宝,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
李照顿时两眼放光,爱不释手地摩挲着盐宝光滑润泽的表面,还不时用鼻子嗅嗅那异香,陶醉不已。
大约过了盏茶时间,知县意味深长地向王远熙使了个眼色。
贡井盐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纪实
知 的富 商大 贾越 来越 多地投 身到 节 约献 金 救 国运 动 中来 。 其 中 , 既有 一次 性的 献金 ,也 有 长期 的 献金 。贡 井盐 商 宋俊 臣个人 献金 300万元 法 币 :有24位 贡 井 盐 商 “除 团 体 捐 献 外 , 另 个 人 捐 献 共 三 百 万 元 ”[71:另 外 ,贡 井 盐 商 金 志 贤、慕 崇举 、 罗从修 、 吉武 英 、吴敦 九 、胡微 凡 、金 慎 思 等 77人 还 发 起 贡 井 七 十 七 献 金 组 织 . “约 集七 十七人 每人 每 月献 金 一 千 元 法 币 .献 至 抗 战 胜 利 为
了整个 盐场 的募 捐 活动 ,促 捐 金 之 首 。
冯 玉祥 特 为余 述 怀 的义 举 亲 笔 写 一 长 匾 , 写 道 “今 之 玄 高 献 金 楷 模 ”. 此 匾 由 市 长 刘 仁 庵 和 经检 大 队队 长 齐耀 荣等 隆重地 送 至余 宅 。后 来 ,冯 玉祥 亲 赴余 述怀 的60大寿 家宴 ,当场 亲 自赠 一 条 幅 , 上 画 又 红 又 大 的 蟠 桃 , 旁题 : “一 个 大仙 桃 , 色味 真 美 好 。祝 君 六秩 寿 ,仁 者 永不 老 。” 诗 兴 末 了 . 冯 玉 祥 还 赋 诗 一 首 《赠余 述怀 先 生》,对余 述怀 的 义 举 表 示敬 意 : “先 生余 述怀 .忠 尽 把 国 受 。 首 献 一 千 万 ,英 名 惊 中外 。 制 盐极 不 易 ,节 俭 积 钱 财 。 雪耻 收 失 地 ,仗 义是 特 色。 飞 机 坦 克 多 ,敌 寇 定 溃 败 。 先 生 明此理 ,输 将 最慷慨 将 士 皆振 奋 .全 民 齐仰 拜 。”[ 在 这 次宴 会 上 ,冯 玉祥也 欣 然 同意写 信推 荐 余厚 钦 留 美。 同时 ,冯 玉祥 又 将 自 己乘 座 的 别 克 小轿 车 相 赠 , 以示 褒 奖 。1944年 冬 ,在 冯玉祥 的引荐 下,蒋介石在 重庆专 门召见 了献金代表余述怀 ,并授 其四等 星 勋章 ,余述怀在川 中名噪一时,社 会地位得到空前提 高。
简论自贡盐商的公益行为
简论自贡盐商的公益行为
万利
【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自贡盐商发家致富之后,曾对有益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对其进行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盐商这个特殊群体,对推动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会有所裨益.
【总页数】8页(P49-56)
【作者】万利
【作者单位】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自贡盐商与扬州盐商 [J], 陈星生
2.研究档案史志服务当今社会——历史上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政策运作 [J], 陈星生
3.两个城市的背影——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比较研究 [J], 陈星生
4.论清代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之异同 [J], 魏登云;莫宏伟
5.自贡盐商和扬州盐商运作比较 [J], 陈星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个城市的背影:一时瑜亮的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
两个城市的背影:一时瑜亮的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四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张和财富的膨胀,盐商们开始不仅仅满足于与当权者建立利益关系进而影响其决策,而是希望进入统治阶层,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
同清朝的其他成功商人一样,扬州盐商也热衷于捐官。
据统计,从顺治元年至嘉庆七年(1644-1802)先后有180个盐商家庭成员通过捐纳得官。
⑽但这只是他们获取社会地位的一种捷径而已,盐商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自己商人的属性,真正进入到统治阶层。
因此,他们普遍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子弟业儒仕进,通过科举的途径得到功名,反映出浓厚的崇儒情节。
虽然现在无法确切地统计出有多少扬州盐商家庭成员成为士大夫进而进入统治阶级,然而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呈现出当时他们社会流动的一般趋势:平均盐商家庭经过两代或三代之后,即非原先同样的社会身份,多数盐商家庭达到小康时,年轻的成员就被鼓励从事学业,最终目的便是从政。
值得注目的是,人数约三百或更少的盐商家庭,在顺治三年至嘉庆七年(1646-1802)间,造就了139个进士和208个举人。
⑾这些进入统治阶层的盐商子弟,便成为了扬州盐商在政坛的一支重要嫡系力量,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自贡盐商同样热衷于捐官,王余照曾受赏二品顶带,“李四友堂”、“胡慎怡堂”的弟兄子侄几乎人人捐官,在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时代,也是想方设法去争取参议、顾问之类的头衔,其出发点当是为了壮大自身的势力,加强同政府的联系,以便在经营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特别是民国后期,盐商们积极运作,通过在地方议会、商会等组织担任要职,对地方政治施以了较大影响。
不过,这同扬州盐商致力于进入统治阶层的努力比较起来,其理念和层次都显得更低了一些,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五除政策运作外,盐商们还十分注意对舆论的营造和引导,借以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并对统治阶层施加影响。
在这方面,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都有强烈的意识,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用现在的话说,扬州盐商是把文化作为其核心竞争力来打造的,而显然他们获得了成功,因为时至今日,仅仅“扬州盐商”这几个字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与当时的文化传播是如此的紧密相联,以至于有“清朝时期中国的重要文化就在扬州”的说法。
论清代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之异同
论清做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之异同清代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作为东西部两大互相竞争的盐业生产经营群体主要存在着三大不同:一是两者社会身份不同:扬州盐商是地道商人,自贡盐商还兼具盐企家;二是政策运作目的不同:扬州盐商希望保持现有政策,自贡盐商企图突破现有政策;三是盐商组织目的不同:扬州盐商旨在运作外部政策,自贡盐商旨在维护内部平衡。
此外,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同为盐商还存在着四大相似性:一是无论兴盛还是衰败,都受国家盐政影响;二是通过捐纳进入统治阶层,走“富而优则仕”之路;三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为共同的经营理念;四是两者都具有崇儒情结,步“学而优则仕”之路。
清代;扬州盐商;自贡盐商;异同在中国漫长的盐业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清代,盐商是一个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社会群体。
在清朝封建政府对盐业生产经营实行严厉管控的情况下,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广造声势、扩大影响,他们一方面运作政策,另一方面又运作市场,以追求政策和市场利益的最大化,其谋略和胆识,莫不令后人倾心折服。
其中,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作为东西部两大互相竞争的盐业生产经营群体,其盐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具代表性,很值得今人对其进行比较,探寻其异同,总结其规律,以期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
一、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之异清代,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作为东西部两大互相竞争的盐业生产经营群体主要存在着以下三大不同:1 .两者社会身份不同:扬州盐商是地道商人,自贡盐商还兼具盐企家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虽同为盐商,但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不同,其差别也是很明显的。
扬州盐商是地道商人,而自贡盐商除了商人身份之外,还兼具盐企业家。
绝大多数扬州盐商并非扬州人,他们有的来自西北边境的山西和陕西,有的来自更近的周边地区安徽。
早在明代,就有个说法:“秦腔翕语满街巷。
T∣]P58即是说,在扬州从事商业贸易的大多是陕西、山西和徽州人。
到了清康熙年间,由于政府盐业政策的变革,造成陕退,晋转,徽进。
古代自贡盐商的捐官热
古代自贡盐商的捐官热“捐官”,就是士民向国家捐资纳粟以取得官职。
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之,此后到西汉时,则形成制度,以下唐、宋、元、明都有捐纳,到清朝此风最盛。
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
对买官的人无任何限制,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
按照捐纳制度,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而且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及穿官服的待遇。
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统一管理,明码标价。
如: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但其薪俸只有60两银子)。
乾隆时期规定白米20石可捐县丞1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22万,当时全国只有1300个县,竟有20多万候补在虎视眈眈我国古代自春秋战国始,便将人分四等,业有四种,即士、农、工、商。
士是读书人,入仕即做官,当然士排一等,那时靠种田吃饭,所以重农轻商,商排在最后。
结果,商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并不高。
因此,清代四川盐商成了巨富之后,无论是出于爱慕虚荣,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加权势,他们都热衷于捐官,一时捐官成风,一个家族捐官动辄数万或数十万两之多。
尤其在他们尝到捐官的甜头后,更是变本加厉。
深陷官司的富荣盐场首富王朗云,通过捐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大家争相效仿的榜样。
同治二年(1863年),清廷为筹备军费,在自流井设立水厘局,从重征收盐税。
规定井户每推汲卤水一担,征厘金铜钱一、二文,这样卤水未成盐已交水厘,灶未售盐已先有定课,运盐出售又有税款厘金,对集井、灶、号于一身的大盐商的利益损害最大。
因此,水厘一事遭到盐商们的强烈反对。
王朗云尤为坚决,他联合李、胡、颜等盐业大户,唆使人捣毁水厘局,因此被富顺县知县传案审问。
在审问中,王朗云以为自己有钱有势,故态度傲慢,语多不逊,扬言要上告。
知县说:“你晓得官官相护否?”王朗云答:“我只晓得钱可通神。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在自贡的“全国国民节约献金”会上,盐商余述怀将平顶的瓜皮帽放下,双手撑在桌上说:“述怀虽长期经营井灶,但是现在仍感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卡嚓,国难当头,毁家纾难,义不容辞,决定捐款1000万元。
”……四川自贡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短短八十余年间,曾经有过两批盐商因战争的爆发而崛起,也由于战争的结束而衰落。
1853年似乎并不是一个平常年份,咸丰皇帝的眉头已经不能舒展多时,太平军已在此时攻陷了南京,两淮盐路断绝,盐税无法征收,两淮百姓也吃不到食盐。
他于当年5月,着户部下了一纸文书:“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就这样,多年以来的岸引疆界被打破,第一次“川盐济楚”由此拉开帷幕。
“四大家”这纸文书大大刺激了自贡盐业的发展。
各色人等纷纷筹措资金投入到新盐井的开掘上,一时间自贡经济空前繁荣,百业兴旺。
大批盐商在也此时崛起,“积巨金业盐者一千七百余家”。
在这些盐商中“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实力最为雄厚,被称作“四大家”。
王朗云是“王三畏堂”的发家人。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利用分房所得田土作抵押,与陕西商人签订了“出山约”,规定:在扇子坝共同凿办盐井,每凿办一新井,主出井厂基地,客出押山银400两和凿办资金,全井收益分30股,主占12股,客占18股,客方分股18年届满后,井厂全部无条件归还主方。
从道光三十年到咸丰十一年(1850年—1860年)王朗云先后复淘改造,新凿成三生、金海、添福等井,使王氏盐产量位居富荣盐场首位。
川盐济楚期间,王朗云乘机开设广生同盐号,并在重庆、宜昌、沙市等地设立分号,专门运销济楚川盐,由此获得数以万计的财富。
获利之后,王朗云大量收购田土乡庄,拥田跨富顺、威远、宜宾等地,年收租谷1。
7万石,后来四川总督丁宝桢称其“富甲全川”绝非过甚之语。
王家祖上为官,和官府关系密切,能为他广开销路提供便利,其它三家虽也和官府有些交道,但此时显然没有王家关系厚实,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营之道。
辛亥首义彪青史,自贡儿女热血长
荣县“首义先天下”1911年,对于盐都、四川和中国,都是动荡不安的一年,它将在近现代史上镌刻下沉重却光辉的一页。
这年9月,盛夏酷暑刚有收敛,民怨却已沸腾,革命风暴即将在西南卷席而来。
20万保路运动的同志军,在同盟会成员龙鸣剑、王天杰的领导下,正向成都步步逼近。
在此之前的5月,清政府借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消息传遍巴蜀大地,有志之士揭竿而起,觉醒民众纷纷请愿。
正在此时,同为同盟会成员的吴玉章回到家乡自贡荣县。
龙鸣剑见到老乡吴玉章,喜出望外,说:“你回来就好了!我马上要上前线去,一切大计望你细心筹划吧。
”吴玉章慨然承担起巩固后方的全责。
就在龙鸣剑带兵出征当天,荣县部分劣绅企图联署向清廷告状,诬称“保路同志军”为“匪”,抢劫了经征局。
在历史长河中,自贡儿女用勤劳、智慧、韧性,在蜀中造出个商旅摩肩接踵、人们安居乐业的温柔乡,更在安逸的山水间,孕育出井架般岿然矗立的崇高人格、盐帮菜般火辣直率的文化基因。
辛亥首义彪青史,自贡儿女热血长文_本刊记者曾勋革命必定要动掉老旧势力的利益,吴玉章对此早有预料。
他当场对劣绅的言行严加驳斥,指出同志军是为国争权,为民除害,不仅不能称“匪”,还郑重提议全县按租捐款。
那些士绅被吴玉章的凛然正气震慑,不敢再反对。
吴玉章有着宝贵的革命经验,这与他所经受的历练密不可分。
1878年,吴玉章出生于荣县的书香门第,他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刚懂事时,父亲就教育他长大后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长辈口中岳飞、文天祥、黄淳耀等人的故事,培养了他的民族情怀和革命气节。
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荣县时,他和二哥痛哭不止,“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吴玉章与同乡但懋辛等人,一起积极筹划革命。
1911年广州起义时,吴玉章欣然接受赴日购运枪弹任务。
3月27日,把最后一批军火运抵香港后,吴玉章随即赶赴广州参加起义行动。
到广州方知起义失败。
后来,黄花岗烈士碑记中称吴玉章为“当日不死同志”。
舍人之不舍的事例
舍人之不舍的事例同济善堂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坐落在贡井天池山脚,与本地盐商会馆井神庙连为一体,是贡井的盐商为便于开展慈善事业,发起筹建的慈善机构所在地。
善堂门内是一个四合院,四周厢房若干。
四合院的右下侧立有一排石碑,碑上刻着黄登三等捐款人的名字。
院后有花园,门前是一条盐马古道。
这盐马古道下连贡井老街,上可通达艾叶滩,直至荣县。
在古代,荣县县城的达官贵人要到贡井来,善堂是必经之地,他们常常在善堂下马或下轿歇脚。
善堂的来历在善堂的发起人中,有齐身贡井“四大家族”的“黄宜堂”黄家,“多庆堂”刘家等。
黄宜堂的堂主黄敦三,多庆堂的堂主刘栋义在当年都被人们称为大善人。
先说黄敦三,据史料《觉園笔记》一书记载:黄墩三乐善好施,能人之不能,舍人之不舍。
在他晚年之时,筹资二十万倡设了同济善堂。
由此可见,黄敦三是善堂的倡导者和集资人。
再说刘栋义。
刘栋义是刘家五代盐商的创始人。
他信佛,乐善好施,不仅捐资给善堂,平时还多行善事。
善举的一种形式是施米,把米条子发给没饭吃的穷人。
穷人拿着米条到米行换米,米行再和刘家结账。
善举的第二种形式是施医药。
穷人生病无钱医,就引荐到刘家的私人诊所就医,并免费开药,诊所半年和刘家结账。
善举之三是施尸板。
穷人死后无以为葬,刘家施尸板差人安葬。
刘家的善举一直延续了几代人。
善堂的发展民国初期,善堂就实行义务教育,办了两个小学。
一个在善堂内,一个办在贡井鹅儿沟。
另外还在新拱桥旁办了一个医院,叫引年医院,专给儿童免费就诊。
善堂管理了部分募捐的土地,收租存谷于堂内,施舍给缺种的农民。
也管有部分捐款,对无本的小商贩施行无息贷款。
年关,善堂也组织人施米,开展多种慈善活动。
到了抗战时期,贡井的慈善事业已推向高潮。
在善堂原有慈善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了“援助妇女儿童委员会”,办起了儿童保育院,先后收留了从沦陷区来的流亡儿童两千多人。
不仅收留供养,而且还办学,让流亡儿童受教育,受到宋庆龄三姊妹的视察和表彰。
收养流亡儿童抗战胜利后,流亡儿童遣返回乡。
掘盐商文化资源
盐商文化YANSHANGWENHUA自新图资准印证号:(2009)第0000112号1351031324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盐商文化6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盐商文化8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盐商文化10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盐商文化1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盐商文化14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盐商文化18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盐商文化探寻井盐文化构筑城市精神陈星生一盐乃百味之祖,《辞海》解释,“井盐”就是打井汲取溶有盐质的地下水制成的盐。
自贡因拥有丰富的地下盐卤和天然气资源,早在东汉章帝年间,我们的先民就在今天的富顺县城开凿出了自贡地区的第一口盐井———富义盐井,开始了井盐生产。
到清朝咸同年间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自贡业盐人抓住两次“川盐济楚”的历史机遇,开创了两个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而使自贡成为华夏大地上著名的盐都,并于1939年正式设立了自贡市。
近2000年的井盐生产,特别是近代以来两次厚积薄发地腾飞,构成了自贡井盐的全部历史。
遍地的盐井承载和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时刻,发育和成熟了诸多的文化和思想,而这些文化和思想的集合,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井盐文化。
从井盐文化的形成来看,由于自贡地处内陆,同一些沿江、沿海城市相比,接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因此,井盐文化更多的是生成在传统制盐业和地方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是漫长岁月的叠加和演进,其内生性远大于衍生性,也就是说,井盐文化的第一层底色是由自贡本身的地域文化铺染的。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四川盐商家族都有一部跌宕起伏,富于传奇的家族发展史。
这是由四川井盐生产发展的大环境和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大环境看,四川井盐因川盐两次济楚迅速崛起,走向辉煌,又因政府“收复楚岸”,失去销售地而迅速衰败。
从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看,井盐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既包含着丰厚的利润,也潜伏着可怕的危机。
当时,开凿一口井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每口井的投资多达上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万元。
投资者想通过凿井取卤致富,无异于一场生命的赌博。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井场选址没有现代的勘测仪器和技术,只能凭经验,风险极大。
如果盐井的位置选择不当,最终将血本全无。
即使选址正确,要用人力凿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深处,会遇上难于估计的困难、风险,以至于不少投资者费时几年、耗银数万,最后连一滴卤水也不曾看见,只能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因此,四川盐商家族都在经历传奇的发迹,辉煌的顶峰后,迅速走向衰败。
一个个显赫的家族在经历大约100年左右,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传奇的发迹。
在自贡,人们只要一提到“川盐济楚”这个词就眉飞色舞,这是自贡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
几乎所有四川的盐商发迹,都无一例外的抓住了川盐济楚的大好时机,加上自己的井灶开采又遇上了好运,挖到了家族发展的第一桶金。
如:富荣盐场首富王三畏堂暴富的起点是“天一井的成功开凿。
“天一井”是王朗云分家时得到的财产,他希望通过加深“天一井”得到黑卤,但因经济甚窘,不得已,准备出卖扇子坝(王朗云另一井盐开采区,后来成为其主产区和根据地)给陕西商人开采,以换取银两加凿“天一井”。
当王朗云将陕西商人约至八店街(时为陕帮八大盐号云集之所)立契时,他见陕帮贪其业,卖与不卖内心十分矛盾,乃乘机熬价拖延,犹豫时,托词出街小解,以延长考虑时间。
适时“天一井”管事奔跑而来,告其井已见功出卤,王朗云遂不辞而遁。
“天一井”起推之初,月推卤水二、三千担,当时卤水畅销,灶户每日订购卤水一担即可先收银一百两,因而获利甚丰,经济为之大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
无论是出于“积善行德”,或沽名钓誉,或某种政治目的,或扶贫救难。
四川盐商在巨富后,都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首创倡导者。
修桥补路。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盐商们在捐资修建道路、桥梁方面,可谓不计其数。
如自贡旭水,釜溪河上的济元桥、新桥、善后桥、护国桥、广济桥,无一不是盐商捐建;盐区内的盐道,以至自贡通往宜宾、内江、威远的道路,也多是盐商捐建或捐资维修的。
胡慎怡堂就独资修建了威远界牌场口至简阳的东大路官道,由胡勉斋、胡汝修父子两代,历时三年竣工,获四川总督丁宝贞嘉奖。
颜桂馨堂颜昌英,他见自流井万商云集,但四乡往来道路狭窄,既不利物资运输,又使相邻饱受泥泞之苦,乃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
“从自流井开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
兴办慈善。
在慈善事业方面,盐商们也是不甘落后。
如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每年腊月,以米百余石,铜钱千余串,作赈济贫民所用,持续四五十年。
光绪末年(1906-1907年),大旱,饥民盈野。
胡汝修令广制高粱粑贱价售予饥民。
其办法是“先查明极贫、次贫户口及其人数,发给购买证,每日按证上记载的数量卖给高粱粑。
闻系每天每人一个,每个半斤,只收铜钱两文,四口之家花去铜钱八文,便可买回四个,加上一些草根树皮,聊以充饥延命” 。
事后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
胡汝修还设痘局多处,为幼儿免费种牛痘。
设内、外、针灸三科医馆,免费为贫苦人治病。
四川赈济总局赠予“惠济芸生”匾额。
王三畏堂的王德谦也做过不少惠济百姓的好事。
他曾对贫苦人、孤儿寡母分别登记造册,发放“救济折子”,每月可凭折领钱、米、油,全部救济折子装满了几个柜子。
每年还要专门前往重庆印刷厂印制“米飞子”,上面写明救济穷人专用,有一升、五升、一斗、二斗几种,一般事先由亲戚朋友、先生掌柜将其发给穷苦人。
春节前都要在上桥、光大街方家院子和芦厂坝施米,请保安维持秩序,按“米飞子”上的数量发米。
在夏天,还将防暑热药、疔疮药加工好后,放在井、笕、号上和家中,对外施舍。
兴办教育。
盐商们对兴办教育也很热心。
清代自贡地区的五大书院中,三台书院、育林书院都是王朗云等盐商捐资筹款创建的。
自贡最著名的学校——蜀光中学、旭川中学等均为盐商集资兴办。
民国12年(1923年)秋,自贡工商会会
长、盐商范容光等人,倡议创办自贡初级中学,当即得到富荣盐场的井、灶、行商等支持,并随即捐款大洋7000余元,着手筹备。
同年冬,决定成立自贡初级中学校,学校经费由自流井和贡井盐业的井、灶、行商分摊,成立校董事会,主持校务。
民国23年(1934年)10月,遵教育部颁布《修正私立学校规程》,经四川省政府及四川省教育厅核准,学校改称“私立蜀光初级中学”。
贡井盐商余述怀对东场(贡井为西场)盐商办蜀光中学很不服气,特与西场的地方势力派商议,要在西场办一所中学,取名旭川中学。
当筹措开办经费时,董事们议而不决,余述怀拍着胸脯说:“开办费姓余的包了”!他还常对人言:“我现在有井灶有学堂,将来还要办黄埔”。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余述怀因事去成都,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设宴招待,席间盛赞述怀献金救国,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助学义举。
余深知季陆弦外之音,当即捐款肆佰万元,修建四川大学工学院试验馆,季陆特名为“述怀馆”以示谢意。
光绪34年(1908年)8月,由王三畏堂创办的私立树人学堂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四川省运动会,获团体器械操比赛第一名。
自贡盐商捐助的主要学校情况一览表
学校名称概况创办时间校址
自流井私立树人学堂自贡地区第一所新学堂,聘请洋
教员任教,这在当时为四川乃至
全国少见。
1908年仿日本教育方
式成立中学
清咸同
年间
自流井板仓坝玉川祠
私立育才小学贡井盐商余述怀等创办1925年贡井
私立陶淑小学由李陶淑堂划出祠产100担创办1927年三多寨东门处私立剑南中学由李陶淑堂划出祠产100担创办1928年大山铺
自流井乡村女子师范学校自贡地区第一所师范学校。
办学
经费由皮行(自贡盐场井商在光
绪年间共同设立的办事机构)收
入开支。
1932年
自流井玉皇女子小学
校内
旭川中学由贡井盐商集资创办的私立中学20世纪40
年代初
贡井旭水河畔
自贡私立剑南中学盐商捐开办费和助学金1942年大山铺陈氏大坡祠
自贡市立师范学校开办费和教师补贴主要由盐商筹
措
1944年
原自贡市玉皇庙小学
校内
说明:此表根据《自贡文史资料选辑》、《自流井盐业世家》等资料整理
献金救国。
在抗日战争期间,面临国家生死存亡,盐商们更是毫不含糊,鼎
力相助。
1944年6月,冯玉祥到自贡发动爱国献金运动,盐商余述怀将平顶的瓜皮帽放下,双手撑在桌上说:“述怀虽长期经营井灶,但是现在仍感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卡嚓,国难当头,毁家纾难,义不容辞,决定捐款1000万元。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一个月的工资是6000元。
也就是说,这笔钱可以为1700位教授发放工资。
在他的带动下,自贡盐商们纷纷慷慨解囊,短短35天,便募得1.2 亿元之巨,其总数和人均献金数,均为全国之冠。
大盐商王德谦、余述怀以每人献金一千万元,也创下了全国个人献金的最高记录。
冯玉祥将军特精制“今之弦高、献金楷模”长匾送余宅。
同年冬天,余述怀在冯玉祥将军的陪同下,受到蒋介石的召见。
国民政府用自贡的捐款购买了两架战斗机,其中一架被命名为“盐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