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德国公共服务供给与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公共服务供给与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公共服务供给与监管的经验与启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培训团2007年9月10-3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与监管培训团,先后在德国北威州、汉堡和柏林培训学习,系统了解了德国各级政府职能分工、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设计、公共服务提供和监管方式改革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培训,培训团成员对于如何借鉴德国有关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改进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和监管,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有了深入的思考。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德国有8200多万人口,土地总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由16个联邦州组成。

德国的国家制度是由德国联邦基本法所确立的,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联邦与州分权、地方自治的体制。

就国家行政管理层级而言,地方政府不是联邦体系中一个独立的层级,而只是州政府的组成部分。

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是由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决定的。

联邦政府主要管理国防、外交、海关、铁路、航空、高速公路、邮政、联邦财政等等涉及到主权和全国性的事务。

州政府主要负责中小学教育、绝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国内安全(其中包括警察事务)、短途公共交通、地方道路建设、水电及煤气供应、废水处理和城市建设规划等事务。

总体而言,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法律和规章,但大部分是由州政府负责执行。

县、小城市(社区)政府负责承担大量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委托处理的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地方社会公共事务。

因此,地方政府具有地方自治单位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双重属性。

德国州以下的地方政府具有多样化的形态,而且仍处于变革之中。

县和小城市(社区)是德国传统的政府层级,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其疆界都没有大的变动。

但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德地区兴起了地方政府区划改革的浪潮。

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合并县和小城市。

90年代初东西德统一以后,原东德地区也进行了合并县和小城市的改革。

改革的结果是县和小城市的数目大幅减少。

德国发展生态农业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发展生态农业及对我国的启示

获得 的, 0 4 %左右来 自于政府补贴。2 0 05 年 德国农 民从欧盟得到 6 7亿欧元补贴 , 从本 国政府得到7 " 欧元补贴 , 10 7L f 按 3 万 农民计算 ,人均得到 1 1 . 万欧元补贴 。
2 、运用市场和经济手段集约经营 , 优化生态农业产业结 构 德 国农业 经历 了一 个 由分散经营逐 步 向集 中经营转 变的过程 ,特别是德国 合并后 ,又对 原 民主德 国农业管理和运 行机制进行 了集 中改革 , 规模发展、 专业 发展成 效明显 。从 1 4 9 9年起到现在德国
有较大差异 。 北德平原 , 地势低平 , 气候 村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 牧业 ,也种黑麦 、 燕麦、马铃薯 , 经营 比较粗放 , 口较为 人
稀疏 。南部高原 山地 ,河谷地带土壤肥 沃 ,日照时间较长 , 盛产葡萄、烟草 、水 果, 以及用于制造啤酒 的啤酒花。 国是 德 个发达的工业 国家 , 但农业也不落后 , 粮
山清水 秀 / 摄影 :李清
制定实施 土地整治法 ,调整零 星小块
土地 , 使之连片成方 。 其结果是农场规模 不断扩大 , 超过 3h , O m2 农场数量则减少
到 不 足 5 万 个 。通 过 调 整 优 化 ,农 业 劳 0
生态产 品除了要符合德 国对 传统食 品的食 品法和饲料 法的规定 外 ,还 要符 合欧盟生 态条例 ,各个欧盟 成员 国有权 自主决定 采用 国有 机构管理 ,还是依 靠 国家监管 的 民间系统对生态产 品进行检 验。 三 、德 国生态农业对我国的启示 德 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 已突破 了传
夏季温凉, 季阴冷 , 冬 土壤较为贫瘠 。 农 大力支持 。近年来 ,国家每年 拨款 6 0 00
政 府都把土地合 并工作作为发展农设

德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经验研究——基于地方治理理论的视角

德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经验研究——基于地方治理理论的视角
德@采柯公菸物晶绥给的鳋骟硪究
— —
基 于地方治理理论的视角
◎ 张领域的前沿 理论。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由于地方政府距离 居民最近, 最能了解居民的真
实需求,由 此形成了 公共物品供给的 地方主义传统。德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 地方治理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形成了
联邦主义、民主分权、基层化、财政平衡和法律监督等五大原则。以此为指导,德 国农村公共物品呈现 出地方主导、法律约束、
财政 支持 、 多元 监督和 市场化 供给 的典 型特征 。 关键 词 : 农村公共 物品供 给 地 方治理
地 方 治 理 理 论 与公 共 物 品 供 给 2 O世纪 9 。年代早期兴起 的治理理论是地方治理研 究的 起 点。这—理论始于人们认识到公共管理的主体 已经超出了 多层级的政 府机构 ,而延伸至社区 、志愿部门和私人机构 , 这些部 门在公共物品供给 中 扮演 的角色是治 理视角关注的 所 重要领域 。根据全球治理 委员会 Ig g 5年的经典定义 ,治理 是 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 式的总和 。它是 使相互冲突的或不 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 取联合行动的持 续的过程 。这 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 式制度和规则 ,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 正式的制度安排 。 美国学者文森特 ・ 奥斯特 罗姆等 人创立的多中心治理理 论对 地方政 府的公 共物 品供给 颇具启 发性 。该 理论认 为 , “ 中心 ”意 味着 存在许多形 式上相 互独立的决策中心 。这 多 种决策体制能够以一种一致的 、互 动的和可预知的行为模式 连续发挥作用 。他们进一步认为 ,把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 (rvs n po io )与 生产 (rd ci ) 区分开 来 ,就 有可 能分 i po u t n o 化 、利 用和衡量生产 ,进 而了解公 民的消费偏好 ,使公共物 品的供 给更有效率。 英国著名学者杰瑞 ・ 托克最新 指出 ,治理理论有三个 斯 理论支柱 :即网络管理理论 、授权理论和社会解释理论 。围 绕这三个 理论支柱 ,斯托克 又提出治理理 论的两个核 心概 念 ,即侧 重于合作如 何达成 的伙伴关系概 念和社会 资本概 念。这一思想为当前地方治理提出了新 的要求 :一是必须确 保有足够的地方决策空间并重新定义地方政府的角色 ;二是 必须考虑管理者和公务 员们是否具备了治理所要求的新 的技 能 ;三是必须随时准备向别处学习 ,并在一个比较的情境 中 理解地方治理 。 基于 t 述理论 ,在公 共物品供给过程 中 , 决不能仅仅依 赖于地方政府 ,需要将视野扩展到地方政府与其他层级的政 府间关系及其与私人机构 、志愿部门以及公 民个人之间的关 系 。这种新的治理理念使地方政府有 了更广泛 的操作空 间。 地方政府可 以通过出售 的方式 ,将公共物品的供给职能直接 交 由私 人承担 ,也 可以通过公 开竞争或 委托 的方式承包 出 去 ,还可交 由准 自 的 、 治 非政府组织承 担 , 更可以直接 在基 层设立自治性的邻里 组织或社 区机构 。 并将这一职能下放给 它们。 总之 ,地方治理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应首先被看作是一个

德国、匈牙利和印度乡村治理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匈牙利和印度乡村治理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其次,在德国、匈牙利和印度,有些责任是不能随便下放到基层政府的,法律清楚规定了某一水平的政府有哪些责任、没有哪些责任。比如,在匈牙利,就教育类的责任分配而言,法律明确规定,学前和小学教育是乡村政府和城镇政府的责任,不是县政府的责任;而中学、技术学校和残障人学校教育是县政府的责任,乡村和城镇政府没有这方面的责任。县政府不能把举办中学、技术学校和残障人学校教育的责任下派给乡村和城镇政府。中国则是上级政府可以把所有责任无限下派给下级政府直到最基层的乡镇政府。我国的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省、市、县政府应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乡镇政府应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村委会组织法也规定,村委会要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和帮助,协助乡镇政府工作。这样,在法律且事实上,就导致了上级政府可以将一切任务都下派给下级政府,直到最底层的乡镇政府,甚至村民委员会。
通过对中国与德国、匈牙利和印度的乡村治理状况,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主制度、政府间责权分配、乡村治理结构、乡村公共事业融资结构以及乡村治理的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比较了各国的成绩和问题,重点讨论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一、通过比较获得的初步观察
1、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主制度的影响
通过四个国家的比较,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乡村公共品的提供状况。从四国情况来看,德国乡村公共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匈牙利好,匈牙利的状况大大优于中国,中国的情况又略微优于印度。这与德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匈牙利,匈牙利大大高于中国,中国略微高于印度的情况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它导致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严重扭曲,要完成所有的任务是不可能的,所以基层政府要么最大限度地从居民那里汲取资源,造成居民与基层政府严重对立;要么谎报数字隐瞒真相做表面文章来欺骗上级政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通过对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研究,分析德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积极的农业支持政策等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立足本国实际,对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加以借鉴和移植,探索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启示德国位于中欧西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的心脏地带。

目前,德国是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强国, 特别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应当在立足现实国情的基础上, 对德国现代农业发展加以借鉴和移植,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物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应用生态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优化模式,因地制宜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1924年德国就提出了把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引入了农业,其基本观点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高度协调,人类在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实体是人、动物、植物、土壤等组成的有机复合体;所有农业活动都在环境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

近年来,德国发生的“疯牛病危机”和“口蹄疫风波”,直接导致了国民对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怀疑,促使政府加大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力度。

发展中国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与 中国同为发展 中国家 ,两 国极
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国家预算 由
中央 、联邦 、市三级预算组成 。为 了提高 农村居 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印度政府对于
教育和卫生 的投入水平高度重视 ,其投入 量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印度政府 自1 9 4 7 年 建国开始就逐年增加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
1 1 0 8 7 0)

基 金项 目:本 文是 2 0 1 1 年辽 宁省科技 厅 “ 和谐社会 视野 下的辽 宁城
强抽水机 、灌溉站等基础设施 ,提高农村 基础设施 的数量和质量 ,由国家投入资金 修建公路铁路 ,加大 电力、电网及通讯 网 在农村的覆盖程度 ,提高农村居 民的生活
质量。 由于进行大型农村公共物 品基础设 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在 国家财政不能满 足供给 时,由印度 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
乡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 实证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 : 2 0 1 1 4 0 1 0 3 8

中图分 类号 :F 0 6 2 . 6
E、. 物 一 : 不
式” 模 式
印度在农村 医疗方面最显著 的特点就
是 确立公平优先 的原则 ,一直致力于免费
家 ,但其教育水平- * I I N对较高 ,例如经过
多年的努力 ,印度在软件行业 中是世界人 才的输 出基地。如果没有一套 良好 的从基
投入方式为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 ,
鼓励地方个人及组织捐助 、捐赠 。同时印
度 的平均增速 为 7 . 3 8 %。印度作 为一个经 济 欠发达 的大国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 却有其成功之处 ,很值得 中国借鉴 。
( 一 ) 政 府 重视 农 村 医 疗卫 生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1年第0 期 01 6
科技 罾向导
◇ 高教论述◇
德 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 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梁齐伟 ( 同济大学 浙江学 院 浙江 嘉兴
【 摘
340 1 0 0)
要】 通过对德 国现代农业发展 的历史及现状研 究, 分析德 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主要体现在发展现代农
业、 完善健 全 的 社会 保 障 制度 以及 积极 的农 业 支持 政 策 等方 面 。 中国作 为 一 个发 展 中的农 业 大 国 , 本 国实 际, 德 国现 代 农 立足 对 业发展 经验加 以借鉴和移植 , 探索一条有 自身特 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较 强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国; 德 现代农业; 发展经验; 启示
2完善 健全 的社 会保 障制度 .
德 国的社会保 障制度 自 1 9世纪 8 0年代建立至今已有一 百 多年 来 的历 史 .一 百多 年 来 随着 德 国农 业结 构 的不 断发展为不仅有农 民老年保障 , 而且有农 民疾病保险 、 农民事故保险 、 民护理保 险、 农 生育保 险等的健全完善的现代农业社会保障制度 。从 德国社会保 障 法》《 、物种保护法》《 、肥料使用法》《 然 资源保护法》 、自 、土地 制度 的内容我们可以看 出.德 国农业社会保障是从农业职业 资源保护法》 《 物保护法》 《 、植 、垃圾处理法》 水资源管理条 特 点 出发 、 一般 社 会 保 险有 所 区别 的制 度 。完 善健 全 的 的社 和《 与 例》 寸 。 于有机农业膊: 上述法规外, 国根据欧盟规定分别于 会保障项 目几乎覆盖 了所有的社会成员 . 德 并且 . 社会保障的标 19 9 1年和 19 年公 布了种植业 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 准高 、 94 津贴多 , 管理专业有序。因此 , 德国人民过着人道 的、 与 定。 9 8年德国政府制定 - 动物保护纲要》禁止伤害动物及 人的尊严相应 的、 19 r( , 尤其是在老年时没有大的经济顾 虑的生活 。 利用 动 物进 行 试 验 。20 年 又 公 布 了有 机农 业 法 案 对 有机 农 实践证明,德 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 02 业 制 定 了更 严 格 的标 准 和 规定 [ 3 1 定 、 障人 民权 益方 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 富有远见和行之有 保 是 其次 , 生态农业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由于有机农业只使 效 的制 度 。 用预防性植保措施 , 不使用农用化学品 . 这意味着更大 的工作 面对德 国如此 健全和完善 的现 代农 业社会保 障制度 . 我 量、 较高 的产品成本 , 较低的生态农产 品产 出。销售渠道需拓 们首先想到 的是 。我们 国家 的农 民什么时候才能有如此全面 宽 , 态 农业 转 型过 程 需 要 2 3年 的 过 渡期 . 承 受 一 定 的 经 的保 障,他们什么时候也能过上 比较体面的 、符合人 的尊严 生 — 要 济损失 ,市场 的价格杠杆不能完全报偿生态农业 为保 护环境 的、尤其是在老年时没有大 的经济顾虑的晚年生活。我 国在 所做 出 的贡 献 。为 了保 障从 事 生 态 农 业 的 生 产 实 体 的 经济 收 15 年颁布 “ 91 劳动保险条例” 标志着 中华人 民共和 国社会保 . 入, 鼓励从事生态农业 。 多形式多方面多渠道的经 济政策扶持 障制度的确立 .但是 当时 占人 E总数 9 %以上的农 民没有被 l 0

德国农业财政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农业财政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农业财政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目录一、德国农业概况 (2)二、德国的农业财政制度 (3)(一)完备的农业发展系统 (3)(二)健全完善的农业法律制度 (3)(三)丰富的财政补贴及优惠政策 (4)1、低息贷款 (4)2、社会福利 (4)3、价格补贴 (4)4、收入补贴 (4)(四)加大农业人员的教育 (5)(五)发展生态农业 (5)三、德国农业财政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6)(一)完善农业部门系统,完善农业法律 (6)(二)加大对农村的支持 (6)(三)提高农村的教育 (7)(四)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道路 (7)四、总结 (7)摘要:德国国土总面积3405万平方公里中,约一半用于农业生产。

农畜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优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马铃薯和甜菜等,畜牧业多饲养乳用、肉用牲畜。

农产品可满足本国1。

6左右的总需求,扣除从国外进口的饲料,自给率约2。

6%。

事实上,德国的土地并不算肥沃,但是德国的农业却又是高度发达的。

德国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德国国内科学健全的农业财政政策制度,这些财政制度对我们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农业财政政策启示德国位于中欧西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的心脏地带。

国土面积35。

7万平方公里,人口8220万。

地势北低南高,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9摄氏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德国的农业是国内重要的产业。

一、德国农业概况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也拥有高效的农业。

全国约一半土地用于农业,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

过去,德国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左右,但近年来这个比例不断呈下降趋势。

2004年,德国农业总产值约为19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1%。

但是如果将一些和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饲料、农机、植物保护和肥料工业,以及营养工业、营养和食品的批发和零售业等计算在内,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约占7%。

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合作社联盟。
一、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3、1 930 年至 1 949 年,德国合作 社的二战期间及战后恢复阶段。在希特勒统治时
德国 是 世 界 合 作 社 组 织 的 发 源 地 之 一 ,自 1 864 年莱弗森创立德国第一个合作社— ——黑德 斯道夫信贷合作社以来,已有 1 40 多年的发展历 史。大致说来,德国合作社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 阶段:
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德国 80% 的农场主参 一般客户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银行服务。
加了各类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在肉类、谷物类
1 00 多年来,尽管德国的经济体制和银行体制发生了巨
和 蔬 菜 类 以 及 奶 制 品 类 的 交 易 中 分 别 达 到 了 30%、50%和 大变化,但合作银行仍然坚持合作制的组织结构和为社员服
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等方面发挥了 一方面,目前德国合作银行在金融业务上与其他商业银行并
个体农民和国家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多少区别,在政策上也已无什么优惠,对股东服务与其他
二、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特点
考察德国农业合作社 1 4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 德国农业合作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民中)。德国合作社有 8 个地区审计协会和 6 个专门审计协 票权,但最多三票(。 7)年度盈利应向社员分配。通常按社员
会。德国莱弗森合作社国家联盟( DGRV)有若干地区级和全 股金比例分配,也可由章程规定采取其它分配方式。( 8)合
国级的培训中心。由此,德国的合作社按商业活动分类,并形 作社成立前须经当地合作社审计协会审计通过,成立后必须
应向全体社员大会报告。监事会应在全体社员大会上宣布重 发展较好,也与农业的关系较为密切。

德国“乡村振兴”新思路,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

德国“乡村振兴”新思路,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

德国“乡村振兴”新思路,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德国经验:“乡村振兴”新思路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应对乡村发展危机、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是大多数国家曾经或者将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德国城市化起步较早,在其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较大差异,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在不断调整完善。

从德国应对乡村发展危机的经验做法中,可以为中国找准切入点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启示。

以产业“逆城市化”增加乡村就业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规模重建使城市成为经济和生活的中心,加之农业机械化使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乡村人口大量减少,缺乏生机活力。

针对这种情况, 1954 年和 1955 年原联邦德国先后颁布《土地整治法》和《农业法》,推动小规模农户退出后的土地流转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生活水平。

通过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布局规划,强化小城市和镇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增强其对大企业的吸引力,让在小城市和镇工作、回乡村居住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形成为了产业和人口的“逆城市化”发展趋势。

德国排名前 100 名的大企业,惟独 3 个将总部放在首都柏林,很多大企业的总部设在小镇上,比如:贝塔斯曼集团、大众、奥迪、欧宝的总部……分别在居特斯洛、沃尔斯堡、因戈尔施塔特和吕瑟尔斯海姆小镇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的现代化,促进了城乡的均衡协调发展。

巴伐利亚州,在促进大企业向小城市和镇布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更为明显。

1965 年原联邦德国颁布《联邦德国空间规划》后,该州遵循“城乡等值化”理念制定了《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按照城乡居民具有相同的生活、工作、交通、公共服务……等条件的目标规范建设活动。

乡村条件的改善,加之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动,一些大企业积极向乡村腹地转移。

例如: 20 世纪 70 年代初,位于巴伐利亚州的宝马公司将主要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慕尼黑 120 公里之外一个叫做丁格芬(Dingolfing) 的小镇,为周边 100 公里的乡村地区提供了 2.5 万多个就业机会。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小村镇……上下水电、通信、交通应有尽有。

德国农村所有的地方均是草坪和树木,柏油路通达每家每户。

据说,很多德国人的梦想之一,就是有个院子,养匹马,养几头牛,还有鸡,羊。

到今天,与德国建交45年了,两国在各领域都有很多的合作。

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德国以工业4.0闻名于世,德国不仅有强大的工业,也有着强大的农业基础,高度机械化、严格职业标准、严字当头做好产品标准化共同成就了德国农业4.0的动人画卷,德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政府的扶持德国实行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其核心在于农业补贴。

据统计,目前德国农民约40%的收入来自直接补贴。

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

德国设立「德国农民协会」,下设有300多个地区性的组织,90%以上的农民都隶属于该协会,协会向农民提供各种无偿服务,从提供信息到维护农民的权益等,无所不包。

政府会把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各环节的全部内容始终作为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来开发,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间的连接比较顺畅,农产品的增值效应十分明显。

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种植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及烟草的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约合人民币31.5万元。

德国主要农产品是牛奶、猪肉、牛肉、谷物和甜菜,部分地区以种植水果和蔬菜为主。

德国农产品相互采取「以出养进」的办法,大量生产和出口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进口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准入门坎高在德国,当农民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必须进行农业教育,执证上岗。

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德国是世界最大的农机出口国,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即使农场主的孩子继承了农场,也只有在取得证书获得相应资格后才能真正经营管理农场。

德国地方政府供给乡村公共物品的经验和启示

德国地方政府供给乡村公共物品的经验和启示

第2 4卷 第 3 期
V 12 . o . 4 No 3
德 国 地 方 政 府 供 给 乡村 公 共 物 品 的 经 验 和 启 示
杨 瑞梅
(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学 院 , 上海 2 0 3 ) 0 24
[ 摘
要 ] 地方治理 的角度 出发 , 从 通过对地 方治理理论 的介绍 , 分析了德 国乡村公共物 品供给体制


地方治理理论及公 共物品供给
地方治理是治理理论 中的核心部分。治理 (oe ac) gvr n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 , n 原意是控制 、 引 导和操纵, 从其主要创始人罗西瑙起 , 同的学者做 了不同的界定 , 不 而在各种定义 中, 全球治理 委员会 的 定义具有很大 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 该委员会在 19 95年发表 的一份题为《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 的研究报 告中把治理定义为 :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 的总和。它是使 相互冲突 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 的过程 。这 既包括有 权迫使 人们 服从的正 式制度和规则 , 也包括各种人们 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 的非正式 的制度 安排 。它有 4个特征 : 治理不是 整套规则 , 也不是一种活动 , 而是 一个过程 ; 治理过程 的基础不是控制 , 而是协 调 ;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 门, 也包括私人部门 ;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 而是持续 的互动…。治理理论 主张从一种更为灵活的互 动论视角 , 从政府 、 市场 、 企业、 民、 公 社会 的多维度 、 多层面观察 、 思考问题。主要包括 以下几方面 的内 容: 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 治理主体关 系的平等性 , 治理体系的网络性。 地方治理是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 由于 2 世 纪 7 0 0年代 中后期 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开始受 到关注 , 这场危机使人们认识到, 地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仅仅依靠地方政府 的职能转 变、 机构改革等并 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 而必须从国家的视角转变到市民社会的角度。这种治道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从地 方政府的改革到地方治理这一根本理念的转变。 地方治理理论 的关键 内容是地方公共物 品的供给。它认为必须改 变传统 的由政府作为惟 一供给主 体的单一局面 , 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 重视地方政府与私人部 门、 志愿部 门和市 民之 间的关系 , 过引进 通 市场竞争机制 , 吸引不同社会主体共同参 与来提供公共物 品。在供给的过程 中, 政府 的职能 主要是“ 掌 舵 ” 不是 “ 而 划桨 ” 。近 2 0多 年来 , 在地 方 治理 理论 的指 导下 , 多 国家 的地 方政 府都 进 行 了改革 , 取得 很 并 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 本文仅介绍德 国乡村公共物 品供给中的一些成功经验 , 为我 国农村公共物 品的供 给 提供一些理论参照和实践借鉴。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与其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与其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发布日期: 2009-12-11 08:28:48 来源:世界农业作者:编辑:wjzx 点击数: 403德国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下,农业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同步发展,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城乡一体,交相辉映。

一、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况德国农业高度发达,表现在“六高”:一是农业生产效率高。

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

二是农产品自给率高。

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主要用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高。

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实现了农工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农业科技含量高。

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

六是农民收入高。

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大部分农场规模在50hm2以下,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万马克。

德国农村环境优美。

近1/3面积覆盖着森林,许多中小城市几乎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使德国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的花园国家。

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地保护了乡村自然风光,农村安静又整洁,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令人赏心悦目。

二、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点德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赋予其他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养的场所;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并为能源部门提供能源。

德国行政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德国行政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德国行政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一篇:德国行政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德国行政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行政管理082班林洁 5302108072一、德国行政结构概况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除了柏林、汉堡和不来梅3个市州外,其余13个州的纵向行政层级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一是三级行政模式,分为州、行政专区和地方(县、乡镇)三个层级。

目前只有5个州采用三级行政模式,即只有5个州在州和地方之间设有行政专区这一中间层级。

二是二级行政模式,大部分州采取二级行政,州政府的各个部将行政职能直接委托给地方来履行。

第三种就是莱茵兰-法尔茨州的模式,它虽然保留了原有的3个行政专区,但赋予其新的职能,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是各自分管不同的业务,有的管辖范围可以延伸到整个州,第三个区没有行政职能,只有监督和服务职能。

由此可见,德国地方行政层级的设置都是由各州自行决定的。

各州是具有国家权力的政体,有自己的州宪法。

各州宪法必须与基本法的共和制、民主制和福利制的法治国家的原则相符合,政府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二、德国行政体制改革背景所谓行政改革就是对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和内部体制进行重新布局。

它可以分为内部改革、职能改革、结构改革和管辖范围改革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德国财政赤字和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随着东西德国的统一,为了支持德国东部的发展,联邦政府需要在财政上扩大支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德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增强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德国的行政也卷入了以“新公共管理”为理念的国际行政改革运动。

虽然现在已经鲜有人讨论“新公共管理”这个概念,但公共行政的透明度问题和行政质量与公众参与的关系问题显然是“新公共行政”国际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

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以公众参与和通过扩大公民的知情权来达到消除腐败的目标。

虽然我国与德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干货】德国农业4.0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干货】德国农业4.0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引言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位置,经济实力居欧洲之首,对欧洲经济、政治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2015年德国在工业4.0的基础上提出农业4.0,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农业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同步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美。

现代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技术、管理经验在推动德国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中国农业生产虽已实现机械化,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但农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产业结构不均衡,产销秩序不规范,农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低下,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未得到足够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当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农业4.0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与突破口。

因此,借鉴德国农业4.0的成功经验,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解决生产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德国农业政策法规、生态补偿、特色产业等方面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但是,有关德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4.0发展特点及对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经验借鉴的研究较少。

德国农业资源禀赋1.1 农业用地相对不足德国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9.5%,居住和交通用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8%,农业耕种土地和农业储备用地有限。

2015年,德国农用地资源约为1673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3.5%,可耕种土地仅为1185万公顷,永久作物用地仅20万公顷,在欧洲属于农业用地紧缺国家。

同时,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北部多为居住区,农业用地大多位于南部山地和高原,农业再发展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

1.2 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纬47°~55°、东经5°~15°,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

德国北部平原主要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德国南部和西部农耕区主要以大陆过渡性气候为主。

德国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一)

德国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一)

德国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一)摘要:循环经济既是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介绍了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动因;路径;支撑要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极大地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进程,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1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得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循环经济三原则(3R原则)指的是:减量化(REDUCE)原则,也称输入端控制原则,即:减少原料和能源消耗,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

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REUSE)原则,即:延长产品的服务寿命,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资源化(RESOURCE)原则,也称输出端控制原则,即: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

2德国的循环经济实践2.1生活垃圾废弃物。

这里所指生活垃圾废弃物是指生活垃圾通过回收利用处理已无价值的部分。

在德国,州政府负责管理和监督生活垃圾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1993年德国颁布的《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细则》给出了严格的规范和目标:(1)到2005年,所有的生活垃圾必须预先处理(焚烧)使其充分矿物,方可进行填埋;(2)到2005年,所有的有机生物垃圾必须分别收集,并以有机肥料的形式再循环。

2.2废旧电子电器(WEEE)回收与资源化。

WEEE是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废弃物,主要由家用、娱乐、办公、信息、通讯、工业、医疗、实验室等的电子电器组成,在德国,WEEE回收处理体系由市政系统,制造商、社会、专业危险废弃物回收处理公司等组成。

德国WEEE回收处理企业需要政府许中,由法定管理部门审核发证。

这类企业规模都不大,德国从事WEEE回收处理的企业有600家左右,以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分为三类,制造商专业回收处理公司,社会专业回收处理公司和专业危险废弃物处理公司。

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构建及谐社会启示精选

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构建及谐社会启示精选

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构建及谐社会启示摘要: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在有效竞争秩序的维护、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政府干预兼顾公平与效率、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等方面都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我们应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吸取和借鉴优秀经验,深化改革,努力创新,积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和谐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秩序;社会保障;政府干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深入贯彻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既要从我国自身实际出发,深化改革,革除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旧的制度和规则,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和谐相处,同时也要积极吸取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战后的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战争所带来的精神上、物质上的混乱和萧条,在缔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即在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主体作用,借助国家的调节来协调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达到“个人自由、财富增长和社会安全”的目标,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理念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民主经济思想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主张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在理论上主要源于以自由和秩序为核心的奥尔多自由主义。

它突出强调以下基本理念:(一)自由竞争的理念认为自由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支柱,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社会秩序的理念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和行为准则,但国家必须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度的干预和调节,以保证竞争秩序,实现充分、完全的自由竞争。

(三)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的理念要尽量减小社会上的贫富悬殊,使绝大多数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繁荣的成果,主张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雇主与雇员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根据每个人对生产的贡献得到公平的分配,达到“全民福利”。

德国地方政府供给乡村公共物品的经验和启示

德国地方政府供给乡村公共物品的经验和启示

德国地方政府供给乡村公共物品的经验和启示
杨瑞梅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4)003
【摘要】从地方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地方治理理论的介绍,分析了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在权责划分、法律规范、财政供给、监督制约及社会补充方面的特点,从而希望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总页数】4页(P381-384)
【作者】杨瑞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3.7
【相关文献】
1.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J], 杨瑞梅
2.德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经验研究——基于地方治理理论的视角 [J], 张要杰
3.从地方治理角度看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J], 杨瑞梅
4.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实践与经验启示
——以晋中市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为例 [J], 李敏
5.内生发展能力视角下的德国乡村振兴经验对我国脱贫地区的启示 [J], 赵鑫;张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及其对我国公物供给改革的启示

国外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及其对我国公物供给改革的启示

国外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及其对我国公物供给改革的启示本文通过对公物概念的界定,指出尽管政府应该是公物供给的主要主体,但却不应该是唯一主体,公物供给应该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结合市场及第三部门等多方的多元化的供给模式。

就我国而言,公物供给的民营化是一个主要方向,它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完成从执行者过度到决策者的转变。

区别公共物品的类型,建立起多元化供给模式,是目前国外公共物品供给较为普遍的方式。

标签: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公物供给改革公共物品通常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而本文从行政给付的实质和目的出发,认为公共物品(即公物,以下同)是指为增加国民的公共福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之需要,由行政主体直接或间接提供的直接供公众使用的各种设施和物品。

一、公物供给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公物的经济属性,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决定了市场提供公物的诸多不便(市场失灵),也说明了政府作为公共机构向社会提供公物的必需性和必要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关政府应尽义务的阐述中就提到“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这三个任务虽然很重要,但都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 同时,由于政府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强大的财政支持、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宏观考虑、富有权威性的行政权力、各种可供调配的社会资源等等,提供公物是可能的。

但在单一的行政供给模式中,这些独特优势的另一面却是垄断、傲慢,不讲效率,导致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质量低下,即产生政府失灵。

客观存在的政府的自身利益使其有自我扩张的本性,导致公物供给领域的权力腐败。

公物供给中的政府失灵成为公物供给市场化改革的理由,但单一的市场供给模式同样会产生失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控 制 、引 导和操 纵 ,从 其主 要创 始人 罗 西瑙开 始 ,不 同的学 者做 了不 同的界 定 ,而在 各 种定义
中 ,全 球治理 委员会 的定 义具 有很 大 的代 表性 和
权 威 性 ,该 委 员 会 在 19 9 5年 发 表 的 一 份 题 为
构 改革 等并不 能 得到 有效 的解决 ,而是必 须从 国
村公 共 物品供 给 的 实践提 供 一 些 经验借鉴 。 主 题 词 :德 国 乡村 公共 物 品 供 给体 制 地 方 治理 启 示
自从 “ 三农 ” 问题 提 出以来 ,中国农 村又重 新 回到 了人 们 的视野 。社 会主 义新 农村 建 设相关 政 策 的 出台说 明我 国 已经把 “ 三农 ” 问题 作为头 等大 事来抓 。笔者认 为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 建设 的
责任 的 同时 ,法律还 明 确规定 了乡村公共 物 品供
给 的财政 支持 结构 。作 为法律 能有 效发挥 其作 用
的保障 ,德 国的地方 政 府官 员都 具有 良好 的法 律
知识背 景 ,因此 ,在供 给 过程 中 ,遇 到纠纷 或矛
理 不是 一整套 规 则 ,也 不是一 种 活动 ,而 是一 个
实现 首要应 关 注 我 国农 村 公 共物 品 的供 给 问题 。
从 目前 已有 文 献 来 看 ,对 于 农 村 公 共 物 品 的供
给 ,大 多数 学 者 都 是从 宏 观 的 角度 进行 了研 究 ,
并且 往往局 限于 对 我 国农 村 公共 物 品供 给 历史 、 问题 和现状 的关注 ,而 没有能 够走 出国 门 ,系统 地 借鉴 别 国的经验 。 因此 ,本 文将 从地 方 治理 的
角 度 ,试图通 过介 绍德 国乡村 公共 物 品 的供给体
制 ,从 而对我 国农 村公共 物 品的供 给 提供 一些启
示。

主 体 的多元性 ,治理 主 体关 系的平 等性 ,治理 体

地 方 治 理 理 论
系 的 网络性 。
地方 治 理 是 治理 理 论 中的 核 心 部 分 。治 理
甚杭 州市童竞较 学报 20 年第3 0 6 期
地方 治理 理论关 键 的 内容 是地 方公 共物 品 的
— 杨 堡 坌 垦 笪 鲎 旦 塑 鱼 塑 堡 笪 型 里
小学 、 中学 、道 路交 通建 设与 维护 、供排 水系统
供 给 。 它认 为必须 改变 传统 的 由政 府作 为 唯一供
过 程 ;治理过 程 的基 础 不是控 制 ,而是协 调 ;治
理 既涉 及公共 部 门 ,也 包括私 人部 f ;治 理不 是 - i

种 正 式 的 制 度 ,而 是 持 续 的 互 动 。) 理理 论 (治 1
主 张从 一种更 为 灵 活的互 动论 视角 ,从政 府 、市
场 、企业 、公 民、社 会 的 多维 度 、 多层 面观 察 、 思 考 问题 。它 主要包 括 以下几 方 面的 内容 :治 理
系 ,通 过 引进市 场竞 争机制 ,吸 引不 同社 会 主体 共 同的参 与来 提 供 公 共 物 品。在 供 给 的过 程 中 , 政 府 的职 能主要 是 “ 舵 ”而 不 是 “ 桨 ” 掌 划 ,通
过把 生 产和供 应 区分开来 。它所 起 的作用 主要 是
力。 0在规定 了各 级 政 府 在 供 给 公 共 物 品 事权 和
家 的视 角转变 到 市 民社会 的角度 。这 种治 道思 维
《 们 的全球伙 伴 关 系 》 的研 究 报 告 中把 治理 定 我
方式 的转 变也 意 味着 从地方 政府 的改 革 到地方 治
理这 一根 本理 念 的转 变 。
义 为 :治理 是各 种公 共 的或私人 的 个人 和 机构管
维普资讯
中#杭州市/竞枝学报 2 6 - 0 年第3 0 期
德 国 乡村 公 共 物 品供 给
体制 对我 国的启示
o 杨 瑞 梅
内窖 摘 要 : 当前 ,农村 公共 物 品 的供给 已成 为众 多学者 关注 的 问题 。本文从 地 方 治理的 角度 出发 ,通过 对地 方治 理理论 的介绍 ,进 而介 绍 分析 了德 国 乡村 公 共物 品供 给体制 在 权 责划 分 、法律规 范、财政 供给 、监督 制 约及 社 会补 充方 面 的特 点 ,从 而希 望对我 国农
本 文 系 20 05年 国家社 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 小康 社 会 进程 中农 村 公 共服 务 保 障体 系创 新 研 究— 的阶段 性 成果 。 批 5 Z O9

2 0 ・
维普资讯
给 主体 的单 一局 面 。从 多 中心治理 的角度 ,重 视
地 方政 府 与私人 部 门 、志愿 部 门和市 民之 间 的关
等责任 和决 策权力 应属 于 哪一级 政府 。 同时法律 规定 ,属 于联邦 或州 的职 责不 能 以命 令 的形 式分
配给 地方 政府 去完成 ,以防止 破坏 地方 自治的权
地方 治 理 是 在 治 理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由 于 2 O 世纪 7 O年代 中后 期 的全 球 性 经 济危 机 而 开 始 受 到关 注 的 。这 场 危机 使 人们认 识 到 ,地方 公共 事 务 的有 效治理 仅 仅依 靠 地方政 府 的职能转 变 、机
(oe ne gvmac)一词 源 于拉 丁 文 和古 希 腊 语 ,原 意
理及 其 共 同事 务 的诸 多方 式 的总 和。它是 使相互
冲 突 的或不 同 的利益 得 以调 和并且 采取联 合行 动
的 持续 的过程 。这 既包 括有权 迫使 人们服 从 的正 式 制度 和规则 ,也包 括 各种人 们 同意或 以为符合 其利 益 的非正 式 的制 度 安排 。它有 四个特 征 :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