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

合集下载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已有知识引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请每人画出其中一个?再请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平的)教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这些物体(出示:牙膏盒、粉笔盒等)各部分还在一个平面上吗?这些物体不在一个面上,都是立体图形。

生活中这样的图形到处都是,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冰箱、楼房等
师: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他们的轮廓可以看做什么形体?
生:长方体、正方体[来源:学|科|网]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习之前,你对它是不是已经有所了解了?有怎样的了解呢?学生就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介绍。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选自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

本节内容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观察、探究,了解它们的特征,并学会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概念,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引导学生关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然后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公式的运用。

板书设计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完成课本P32页第1、2、3题。

2. 拓展题:思考如何计算一个长方体的对角线长度。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和特征。

3.能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和特征。

4.能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计算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制作。

教学难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认知和模型制作技巧。

2.能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3.计算题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发言说出这些物体的名称。

2.教师解释这些物体的名称的由来,同时通过对图形的特征描述,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概念解析1.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并分别介绍它们的定义和性质。

2.教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对它们的性质和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模型制作1.教师出示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材料和工具,并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制作,让学生通过制作实践来深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

2.教师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他们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差异。

4. 计算题练习1.教师让学生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练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出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来解决。

5. 归纳总结1.教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所学知识点。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重点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制作模型和计算应用练习,让学生深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和实际应用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4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4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沪教版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执教者:【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验本)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P48~50【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节课教材通过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个数,到计算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得到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通过知识迁移,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发,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学情分析体积的认识是从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概念的一次逾越。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并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也为本节课推导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作下铺垫。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导并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推理、分析、判断、归纳等基本数学能力,进一步构建体积的空间观念。

3、体验正方体、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实用意义;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从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个数,到计算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得到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2、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发,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并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纸巾盒、粉笔盒、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问:关于这两个物体,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价:真不错,把之前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2、比较物体体积大小(1)粉笔盒与纸巾盒(2)蓝色长方体与橙色长方体预设:①蓝色大②橙色大③一样大3、揭示课题并评价: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可以通过目测直接比较,但有的时候无法用目测比较,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想其他办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究下长方体体积的知识。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方体、长方体的定义及特征;2.掌握计算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1.正方体、长方体的定义及特征;2.表面积的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4.1 教学内容1.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定义及特征;2.表面积的概念;3.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4.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过程4.2.1 导入•引出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正方体、长方体吗?它们有哪些特点?4.2.2 讲解1.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定义及特征•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相邻面都共用一条边,三个相交于一个点。

•长方体:六个面都是矩形,相邻面都共用一条边。

2.表面积的概念•表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所有面积之和。

3.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公式:S=6a²–其中,a是正方体的一条边长。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S=2(ab+bc+ac)–其中,a、b、c是长方体的三条边长。

4.2.3 练习•练习1:已知一个正方体的一条边长为5cm,求其表面积。

•练习2:已知一个长方体的三条边长分别为3cm、4cm、5cm,求其表面积。

•练习3: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4cm²,其中两个相邻面的面积分别是6cm²和12cm²,求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4: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50cm²,求其边长。

4.2.4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正方体、长方体的定义和特点,以及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进行实际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教学大纲,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理解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并指出它的长、宽、高。

2.正方体呢?二、新授:(一)长方体的表面积1.今年你们就要毕业了,黄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神秘小礼物。

我买了一张包装纸,够不够包90份?那么5份呢?2.要想知道够不够必须得知道什么呢?(包装纸的大小和长方体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出示: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3.如果这个长方体的纸盒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4厘米,包装一只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纸?老师加了“至少”两个字,为什么要加呢?(边角料与接缝处不计)4.你们可以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自己能解决的可以先求求看,自己想不出的可以找同学研究研究。

说说你是怎么求的?方法一:3×5+5×4+3×4+3×5+5×4+3×4方法二:3×5×2+5×4×2+3×4×2方法三:(3×5+5×4+3×4)×25.教师多媒体演示。

你们觉得谁的方法最好?(方法三)为什么?(只要量三次,计算方便)今后我们尽可能地采用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通过同学们的探讨,我们得出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6.练习:(1)每位学生给同桌出一道求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只列式不计算。

谁来说说同桌出了怎样的一道题,你又是怎么解的?谁认为自己出的题目同桌解答不正确?(2)那这里有个长方体看看哪个算式是正确的?选择:(1)已知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理解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3、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历,开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并理解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教学难点:开展空间观念,建立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教学具准备:Seewo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提醒课题1、出示图片,引出情景。

2、提醒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构建活动掌握特征探究一:观察操作,感知根本特征。

1、回忆旧知: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2、操作活动:借助学具,仔细观察,想一想,长方体有哪些特征?3、汇报交流。

〔1〕面:6个长方形的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2〕棱:12条,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8个。

4、小结过渡:通过合作交流,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根本特征,也确定了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探究二:观察比照,感悟图形联系。

1、出示游戏:超级变变变。

〔1〕将其中两个面变成完全一样的正方形,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图形?〔2〕将其中三个面变成完全一样的正方形,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图形?2、观察记录:正方体有什么特征?3、观察比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4、小结过渡:我们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探究三、拆卸构造,构建图形空间1、出示游戏:巧拆长方体。

2、学生猜想:至少保存几根,能复原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

3、介绍概念:在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统一叫做棱。

4、小结过渡:通过各种活动,我们从面、棱、顶点逐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稳固练习强化认知1、选一选:哪组小棒可以搭成一个长方体?2、猜一猜:根据长宽高的数据,猜想物品。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和相关术语。

2.掌握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实物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开始课堂,引入新知。

老师拿出一个正方体模型,向学生展示,并提问:这是什么模型?它有哪些特征?引导学生回答正方体的特点和相关术语。

2.让学生分析一个长方体模型的特点,并与正方体进行比较。

强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讲解表面积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表面积?为什么要计算一个物体的表面积?2.让学生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并讨论它们的表面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有多大。

3.引导学生发现计算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并总结出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1.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正方体的示意图,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面上边长的表示方式。

2.告诉学生,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计算表面积时,可以用边长的平方乘以6。

3.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正方体的表面积。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1.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长方体的示意图,并提醒学生注意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表示方式。

2.告诉学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一个矩形,所以计算表面积时,可以用长乘以宽,再乘以2,并将其与两个侧面的面积相加。

3.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长方体的表面积。

实际应用1.让学生观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尝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并比较计算结果。

2.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拓展练习1.布置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在下节课上互相交流答案和解题思路。

总结回顾1.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体的表面积,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展示、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并掌握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将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它们的特征。

然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2. 培养学生能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 培养学生能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其特征的理解。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3. 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 白板和笔。

3. 体积计算公式卡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

2. 讲解: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通过模型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体积计算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应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体积,教师提供反馈。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练习题。

4.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 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体积。

3. 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应用实例。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2. 能够正确区分和判断不同形状的物体;3. 能够正确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图形。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和判断不同形状的物体;2. 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图形。

2. 能够准确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听力材料,学生练习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示意图等。

学生准备:带着好奇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2.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物体,让学生快速分辨和判断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二、概念讲解及实际应用1. 概念讲解(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点——长方体是四面都是矩形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是六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之处在于面的形状不同。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及特点——长方体有三个面都是矩形,相邻的两个矩形面对应的边相等且平行,两条对角线长度相等;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相邻的两个正方形面对应的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线长度相等。

2. 实际应用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广泛应用,如:(1)长方体:书箱、木块、电视机、冰箱等。

(2)正方体:骰子、水果盒、饮料瓶、鱼缸等。

三、巩固练习1. 观察活动:(1)班级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物体,并进行描述,看哪个小组分析的最为准确。

(2)老师随机设置两个物品,让学生分辨并说出其名称和形状特征。

2. 操作题:(1)现场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绘制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下。

(2)以小量购物为例,让学生通过选择和计算,购买所需材料。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2. 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鼓励他们在课下积极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2.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
3.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2. 讲解(25分钟)
2.1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体积 = 底面积 × 高。

其中,底面积为长和宽的乘积。

2.2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体积 = 边长 × 边长 × 边长。

2.3 实际应用
通过展示实际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
问题。

如:某小区的游泳池长8米、宽5米、深1.5米,求需要多少水才能将其
填满?
3. 练习(20分钟)
教师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进行讲解。

4. 知识运用(10分钟)
教师出示应用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

教学评价
1.视频录像,评分标准为完成度和准确性;
2.练习和应用题的完成情况。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1.在练习环节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更难或更有挑战的题目;
2.在实际应用环节中,可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4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4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4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第四节的课程,主要围绕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体积的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及其换算、以及相关的生活应用实例。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体积是三维空间内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进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体积概念的理解,特别是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

2.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3. 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实物。

2. 体积计算公式卡片。

3. 体积单位换算表。

4. 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引出体积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体积是三维空间内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二、新课导入1. 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实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体积的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练习与应用1. 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体积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3. 体积单位及其换算4. 相关的生活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 计算题:计算给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 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体积知识。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模型和实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并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一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增加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PPT、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资料参考备课手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1、引发猜想: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2.能够通过绘制或观察图形等方式,识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3.能够具有初步的使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测量物体体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其定义;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会物体的三维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它们的认识;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以长方形为底面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是以正方形为底面的立体图形;3.引出表格,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特征,确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特征长方体正方体底面长方形正方形侧面长方形正方形顶面长方形正方形相邻面之间平行√√相邻面之间垂直√×对称性有四条对称轴有三条对称轴2. 归纳总结1.让学生自主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板书和教案中的示例,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和特点;3.分享小组总结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3. 课堂拓展1.给出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并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特征;2.提示学生想一想,如何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3.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龙骨和软尺,或者黏土和小木棍等材料,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进行测量实践,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其特点,详细分析它们以及它们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并简单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测量方法。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维立体物体的特性,掌握了对物体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课时学案设计课题: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主备人:课时:1 审核人:课型:新授课审核日期: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感知,能在操作中自己挖掘知识,发现规律的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课前准备长方体与正方体学具、学习单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教师观察一、复习引入1、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预设:冰箱、微波炉、骰子、魔方……2、说一说: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了解?预设:它们都有6个面, 12条棱和8个顶点……3、引发思考:它们还有哪些秘密?4、知晓课题: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二、自主学习1、动手操作:拿出学具,找出面、棱、顶点。

2、交流:怎么找?预设:平平的部分叫做面,相邻两个面相交的一条共有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尖尖的)叫做顶点。

3、小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三、合作学习棱面顶(一)发现长方体的特征1、带着问题,通过对学具的研究和讨论,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形状?(2)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3)长方体12条棱中,哪些棱的长度相等?可分为几组?2、汇报交流:(1)长方形;(2)相对的面;(3)互相平行的棱,3组3、小结:(1)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2)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中,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一般我们把竖着的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高,水平方向的就是长,前后方向的就是宽。

)(二)发现正方体的特征1、带着问题,通过对学具的研究和讨论,进一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形状的?(2)这六个面完全相同吗?(3)这12条棱长度都相等吗?2、汇报交流:(1)正方形;(2)完全相同;(3)都相等3、小结:(1)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 沪教版知识要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区别2.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3.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区别2.能够运用正确的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区别2.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学难点1.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解决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课堂讨论法3.观察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引入主题,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观察比较1.让学生自主观察班级里的各种东西,并填写一个表格。

(长、宽、高、体积)2.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分类和整理,将符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物品分组3.根据分类结果引出讨论,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计算体积1.提出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引出计算体积的公式。

例如:明明的笔筒是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让学生自主测量班级里的某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尺寸,并计算它们的体积。

相关练习1.在课堂上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讲解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课外练习题,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课堂评价1.对课堂重难点进行强化评价2.对课堂作业进行评价总结复习所学内容,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巩固知识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为下一次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以下为板书设计内容:长方体正方体长、宽、高边长体积公式体积公式V = lwh V = a³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引入主题,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计算体积的环节中,让学生自主测量班级里的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尺寸,并计算它们的体积,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深入理解计算公式的意义。

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自然实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沪教版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会用长方体、正方体的棱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难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用一些平面图形能围成。

立体图形。

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

长方体、正方体这节课,继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板书。

(二)探究新知1、(1)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生:文具盒、字典、大楼、魔方等。

(2)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左右同学互相指一指它的面、顶点、棱。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这些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3)我们已经找到了长、正方体的相同点,它们有什么不同?先来看长方体,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不对,有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也就是说,长方形的6个面是长方形,有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还有哪些发现?生:两个两个面是一样的。

哪些面一样?生: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

怎么一样?生: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怎么验证你的猜测?生:我拿尺去量,发现前后两面长方形的长、宽都相等,所以前后两个面的大小相等。

生:左右面,上下面也完全相同。

这些完全相同的面有什么特征?生:相对的面。

小结: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所以说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

(4)再来看棱,有关长方形的棱,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些棱的长度相等。

哪些棱长度相等,请你指一指?这4条棱长度都相等,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这些棱是互相平行的。

也就是说,长方体中,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板书。

谁再来说一说?生: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生:每4条相同长度的棱为1组,一共有3组。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的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概念,但还需要巩固和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分辨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2.学生能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

2. 能力目标1.改变学生单一形式的知识结构,使其能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分析的能力;2.通过生动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比较和应用。

2. 教学活动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特点和应用;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总结;3.教师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盒子,并要求学生分辨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4.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境,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或图形呈现,让学生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5.综合应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 比较法教师可以使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总结。

3. 操作法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或图形呈现,让学生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测验法采用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测验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程度。

2. 课堂表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演示法教师或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演示,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深入理解程度。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2.能够计算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正方体、长方体的定义及其特点;2.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正方体教学内容:•正方体的定义;•正方体的特点。

教学步骤:1.让学生观察课桌、书本等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正方体;2.呈现正方体模型,简要介绍正方体的定义;3.基于模型,引导学生逐个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一对相邻的面都平行且相等;4.让学生观察各面长和高,引导学生发现横截面为正方形;5.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正方体的定义及其特点。

2. 长方体教学内容:•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的特点。

教学步骤:1.让学生观察铅笔盒、课桌等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长方体;2.呈现长方体模型,简要介绍长方体的定义;3.基于模型,引导学生逐个发现长方体的特点:六个面都是矩形,每一对相邻的面都平行且相等;4.让学生观察各面长和高,引导学生发现横截面为长方形;5.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长方体的定义及其特点。

3.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1.基于正方体,引导学生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6a2(其中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2.基于长方体,引导学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ab+2bc+2ac(其中a、b、c表示长方体的三个棱长);3.指导学生通过切割法将长方体的表面展开,然后再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4. 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学内容:•利用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示范老师提供数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出答案;2.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出答案并展示。

四、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法;2.模型演示法;3.课堂讨论法;4.指导切入法;5.小组活动法;6.实际问题练习法。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1. 总体设计本课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

通过具体实物的呈现和探究,让学生们加深对于立体图形的了解和认知。

2. 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立方体的基本认知和分类;2.让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3.通过实际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使用尺子和直角尺进行测量和判断。

2.2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立体图形,对于立方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认知和区分,加深对于不同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尺子和直角尺进行测量和判断,提高他们的精度意识和测量能力。

2.3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2.3.1 导入上课前老师准备两个装有纸片的盒子,分别装有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示实物。

通知学生先来看两个盒子里面的纸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2.3.2 探究老师把正方体和长方体分别拿出来,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特点,包括表面和边角等。

让学生手持尺子和直角尺测量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部位,比较各部位之间的差异。

2.3.3 总结通过探究过程,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之处,老师可借助教材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种图形之间的不同关系。

2.3.4 练习在练习时,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物进行分类,然后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并以书写形式呈现。

3.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尺子和直角尺等工具,提高他们的精度意识和测量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化了对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练习题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完善。

4.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节课的授课,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能够熟练地使用尺子和直角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形和正方形总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求积计算的应用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在表面积计算中对需要计算几个面,算哪几个面的思考。

2.对在具体情境中应该是用乘法还是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和理解。

3.对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现知识的实用性
师讲述: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看一些图片(电脑出示),
看到这些图片中的生活物品的形状,你会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学生回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求积计算的实际应用(出示课题)
二、构建知识网络
师提问: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要应用到什么知
识?
学生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V=abh
表面积是六个面的总和
师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不是总是算六个面的总面积,生活中有没有不算六个面的情况,举例说明。

根据学生举例进一步提问:算五个面的时候,少算的面是哪一个面,应该用什么条件去算?
算四个面的是算哪几个面,应该用什么条件去算。

思考:长方体的通风管、游泳池……等它们的表面积要算几个面?
三、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都掌握得不错,,但更重要
的是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着屏幕上金鱼缸的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往往不是这样表达的,请同学们思考老师所出示的问题其实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什么数学问题?要计算长方体的什么?(课件出示)
1.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需要在柜子上留出多大的面积?
2.制作这个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
3.把金鱼缸放在客厅需要预留多大的空间?
4.金鱼缸可以装多少水?
师提问:要求这写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相关条件,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讨论,汇报,请各小组长收集错例进行汇报。

师提问:同学们刚刚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有联系的最基本的知识,你们认为在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时要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
小结:首先要明确题目到底要我们求什么,如果是表面积的话要注意是求几个面,哪几个面,用什么数据去求,还有单位转换。

师:同学们已经把几个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较复杂的题目,看同学们学得怎样?
有几个同学经过调查带给我们大家一些有关这个金鱼缸的信息。

师出示信息:
小红说:“每1立方米的玻璃售价是40元。


小亮说:“每2.5平方分米的玻璃售价是1元。


小明说:“我用小水泵往鱼缸里面注水,每分钟注入4升水。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信息和原来的条件编造两题应用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让学生明确所编的题目和长方体的什么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独立解题,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条件1:长方体的长是10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如果每1立方米的玻璃售价是40元。

那买玻璃要多少钱?
提问:为什么这道题的最后一步要用乘法?
师生共同分析:1立方米的玻璃售价是40元,2立方米的玻璃里面有两个40,售价是80元,3立方米的玻璃里面有3个40,售价是120元,那我们现在的表面积是几就有几个40,求几个几的总和是多少用乘。

2.条件2:长方体的长是10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如果每2.5平方分米的玻璃售价是1元。

那买玻璃要多少钱?
提问:同样是求多少钱,为什么这一道题用的是除法?
师生共同分析:如果每2.5平方分米的玻璃售价是1元,同学们想像一下,那5平方分米的玻璃要多少钱,10平方分米呢?为什么?(5平方分米里面有2个2.5。

10里面有4个2.5)那我们现在已知鱼缸的表面积是多少,要求总价,相当于要求表面积里面有几个2.5,求总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

师小结板书:求几个几的总数是多少,用乘;
已知总数,求总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

师:请同学们用样的思考方法解释有下第三题的最后一步是用乘还是用除。

3.条件3:
学生汇报:求容积里面有几个4升
小结:
做这种增加了一个条件,多了一个解题步骤的较复杂的长方体应用题,我们第一步要确定计算长方体的什么(表面积、体积、容积),第二步再判断方法(求几个几的总数是多少,用乘;已知总数,求总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判断练习:
1.长6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的墨水瓶,钢笔每次吸2毫升,几次能把一满瓶墨水吸干?
2.一个长方体油桶长5分米,宽2分米,高8分米。

如果每升汽油重0.74千克,一桶油共重多少千克?
3.课室地面长8米,宽5米,墙壁高3.5米。

粉刷墙壁和天花板,如果每平方米要花费10元,共需多少元?(门窗暂时忽略不计)
4.在一块长45米,宽28米的长方形地上铺0.3米厚的熟土,如果拖车每次运1.5立方米熟土,一共需要运多少车?
学生判断,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虽然我们今天研究的都是有关长方体的知识,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以有关正方体的问题解题方法和长方体是一样的,只是计算公式不同。

四.小结
师提问:这一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你学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