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介绍 稼轩兼具事功与文学成就,词音乐性 -

合集下载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
【一、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南宋时期,历经光宝、宝庆、绍熙、庆元、嘉泰等多个皇帝在位。

辛弃疾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被誉为“词中之龙”。

【二、辛弃疾作品特点】
1.诗词风格: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激昂豪放,富有力度。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的感情,以及对政治黑暗的抗议。

2.词作品: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著称。

他的词作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

【三、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苏轼并称“苏辛”,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辛弃疾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辛弃疾影响与传承】
辛弃疾的作品在他生前就广为流传,赢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誉。

后世许多文人学者都受到辛弃疾的熏陶,如陆游、文天祥等。

当今,辛弃疾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许多学者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辛弃疾的文学作品,传承他的文化底蕴。

【五、总结】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传承千年,至今仍为世人传颂。

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典范。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刘克庄《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郑入郑卫也。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辛弃疾的词成就在“以文为词”,“以文为词”使稼轩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

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

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范开《稼轩词序》:辛“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

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

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他以他激昂豪放的作词风格和反对契丹族侵略的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一、生平经历辛弃疾出生在一个文化昌盛的世家,他的父亲是当时的高官,家世优渥。

辛弃疾自幼聪颖好学,深得父亲的宠爱和教育。

他早年就读于当时的顶尖学府,学习了儒家经典和文学艺术。

不仅如此,辛弃疾还对音乐和书法等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

然而,辛弃疾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参与了抗击辽金入侵的战争,但因内部争斗和外敌侵略的复杂局势,最终导致南宋的失败。

这一失败使得辛弃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苦难。

二、文学成就辛弃疾被誉为南宋时期的豪放派代表词人之一,他的作词风格激昂豪放,充满了个人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他的词作大胆新颖,用字灵活生动,常常以自传历史为题材,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兴亡的关注。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对爱侣在元宵节相遇的情景,表达了对被困境的挣扎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水龙吟·登建康赴任》。

这首词描绘了辛弃疾赴任建康途中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以其雄浑的气势、激昂的抒发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人物形象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化人,他的豪放派作品和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了后世的读者。

他身上的特点不仅是一个文人的形象,更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辛弃疾在他的词作中表达了对契丹族侵略的强烈不满,他谴责当时的政府对待契丹的软弱和妥协态度,呼吁国家要坚守自己的疆土,保卫民族的尊严。

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使他的作品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楷模。

四、影响与价值辛弃疾的词作集中了南宋豪放派的典型思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的简介一、辛弃疾的背景与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汉族,祖籍浙江婺州(今浙江金华),出生于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

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豪放派词人之一。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辛文房是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祖父。

二、辛弃疾与政治生涯1. 任职官员辛弃疾早年投身官场,历任南宋相关部门和地方官职。

他曾在嘉定二年(1209年)担任扬州知府一职,并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力图改善百姓生活。

然而,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了一些权贵派系的排挤和迫害。

2. 辞官归隐由于受到政治迫害和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冲突,在担任扬州知府不久后,辛弃疾辞去了官职,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创作词作,并以词人的身份流传于世。

三、辛弃疾的文学成就1.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其豪放派的创作风格而著名。

他的词作大胆奔放,情感激昂,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对时局的忧虑。

他的词作多以抒发个人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主题,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社会意义。

2. 抗金题材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正值金国入侵南宋、统治中国北方。

他深受国家动荡和战争蹂躏之苦,因此在其词作中经常表达对金国侵略者的憎恶和对国家命运之忧虑。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一大批抗金题材的词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

四、辛弃疾与其他文学家之间的关系1. 王安石与辛弃疾辛弃疾与王安石是南宋时期两位文学巨擘。

王安石是辛弃疾的政治对手,他主张变法改革,而辛弃疾则对变法持批评态度。

两人在政治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但在文学上却互相借鉴和影响。

2. 苏轼与辛弃疾苏轼是南宋时期另一位著名文学家,与辛弃疾齐名。

他们俩都是豪放派词人,互相影响和借鉴。

苏轼曾称赞辛弃疾的词作为“卧蚕之作”,而辛弃疾也多次称赞苏轼的才华。

五、对辛弃疾的评价1. 文学成就辛弃疾以其豪放洒脱的词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他以其激昂豪放、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而闻名于世。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一、引言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65年),卒于宋高宗宝祐元年(1189年),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词人之一。

辛弃疾的词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

本文将从辛弃疾词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创作背景1. 辛弃疾的家世与经历辛弃疾出生在一个文化显赫、政治势力庞大的家族中。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员,曾任过江南东路转运使和知州等职务。

辛弃疾自幼聪颖好学,在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化人士。

他曾任过进士出身的陆游幕府参军,后来又担任过福建提举等职务。

2. 社会背景与时代特点辛弃疾生活在北宋末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北宋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变化和问题,如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经济萧条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辛弃疾的词作创作。

三、艺术特色1. 深邃的思想与情感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而著称。

他的词作品中不仅有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更有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探讨。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2. 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辛弃疾的词作品在艺术手法上也非常丰富多彩。

他运用了大量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词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春风与花卉、星辰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美景。

3. 独特的音乐性辛弃疾的词作品在音乐性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运用了许多韵律技巧,如押韵、对仗等,使词作品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运用了对仗手法,使整个词作品顺畅流畅。

四、影响与价值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品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辛弃疾作品介绍与赏析

辛弃疾作品介绍与赏析

辛弃疾作品介绍与赏析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被誉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词作以豪放、奔放、慷慨激昂著称,他的词风开朗豪放,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作在南宋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爱情、壮志、抒怀、抨击社会黑暗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

辛弃疾的词作在艺术上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真挚,语言上追求音韵的优美和意象的生动,形式上追求结构的完整和节奏的和谐,因此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辛弃疾的词作在历史上曾经被长期忽视和贬低,直到20世纪初才得到重视和重新评价。

现代学者认为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和赏析辛弃疾的几首代表作品。

1.《青玉案·元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词作。

词中以元宵节的喜庆气氛为背景,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描绘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展现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青玉案·凌波微步》。

《青玉案·凌波微步》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以凌波微步的美女为题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动人的画面。

词中“翠黛金莲,美人一笑,百媚生”一句,展现了词人对美丽女性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浣溪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以浣溪沙的美景为题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己仑,号稼轩,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将领,也
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辛弃疾的父亲曾任开封府推官,他自幼聪明好学,十分爱好文学。

后来,他在进士科考试中屡次落榜,但并没有放弃,还是不断努力学习。

终于在嘉定二年(1202年)考中
进士,授福州通判,成为一名官员。

辛弃疾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词歌曲丽清新,辞藻华丽,多用对仗工整的七言绝句,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使得南宋文学成为
一代高峰。

辛弃疾的著名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
辰中秋》、《定风波·北固山前白鹭飞》等。

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
后人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辛词骏马,弃疾一代”。

辛弃疾在政治上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物,曾经跟随岳飞参与
剿灭北方的金国入侵,多次经历战事,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

但他同
样也因为机缘不济而屡屡被贬谪。

但即使在逆境中,他仍然热爱他的
祖国和人民。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感染了世人,成为后人所推崇的
“辛弃疾精神”。

辛弃疾是一位俊杰,用他的才华和忠诚心赢得了历史的尊敬和人
民的爱戴。

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事迹都成为中国文学史和历史书籍中
举足轻重的篇章。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文学成就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文学成就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文学成就概述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

他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并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词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生活在南宋统治时期,这段时期正值北方金朝对南宋进行侵略。

面对祖国的危机,辛弃疾表现出了坚定、无私的爱国情怀。

他以身殉国家、舍生忘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忧虑。

例如,在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中,借用元宵节庆典之际表达出了对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民众的关切和同仇敌忾之态度。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坛上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对词牌的使用也非常熟练。

他的作品多以抒发豪情壮志、倾诉离愁别绪为主题,通常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他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广泛推崇,并被誉为"著名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高亢激昂、豪放慷慨的风格而著称。

其作品质朴真挚,富有感染力,被后世赞誉为"辛词之隽永,千古传芬芳"。

在他的作品中,辛弃疾吸取了唐宋两代文学创作手法及节奏变化特点,并自成一家,达到了声调与意境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的境界。

辛弃疾对后世影响辛弃疾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用白话表达感情,在词坛上开创了新格调,并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

“辛体”成为南宋至元明清以来流行于各个流派与学派的一种文体。

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传颂与研究。

结论辛弃疾以其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对祖国忧虑、爱恋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精准表达,使得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他雄浑豪放的词风也赋予了他自己无比深远的艺术魅力,在后世留下了宝贵而永久的文学遗产。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

作者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于1140年,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誉为“文学巨匠”和“文学大师”。

辛弃疾的家族出自江西省南昌市,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士。

辛弃疾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后来考取了进士,成为一名官员。

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于1175年,当时他被任命为太子中允。

之后,他历任枢密副使、刑部侍郎等职位,多次出任要职。

辛弃疾在政治上的表现备受称赞,他秉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事原则,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在政治上的最大成就是推动“靖康之耻”的复仇运动,这是南宋抵御金朝侵略的一次重要战役。

辛弃疾在这场战役中担任了主要的领导人,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辛弃疾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词作品被誉为“辛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

辛弃疾的词作品的风格独特,充满了豪迈、激情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作品被称为“豪放派”词的代表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词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文学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被誉为“辛词之美,天下无双”。

总的来说,辛弃疾是中国文学、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成就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人生经历和成就依然是后人所敬仰和追忆的对象。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师仲,号稼轩,江西吉州人,北宋末期闻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世代有才之家,曾祖父是庐陵太守、祖父是能诗善曲的郎中、父亲辛弃(节退甫)是担任官职的进士。

因家庭环境良好,辛弃疾自小就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辛弃疾年少时即学习诗词,并在当时的初进文场时成功登科及第。

之后,他开始担任当地的官职,但是很快因为公开反对北方民族入侵而被革职。

之后,他离开官场,走上了著述和文学创作之路。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文笔优美的词作走红于京城。

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官僚和文人,其风格激情澎湃、超越时代、充满人文关怀,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的文学水平,而且对后世的诗词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辛弃疾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词人,而且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主张以实际行动来挽救危局,主张用实力来解决问题。

他曾经参加了许多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包括遣澎路、抗金、平云南等战争。

他的许多政治思想被广泛应用,对中国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战斗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人性的关怀和文化的温情,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大使。

辛弃疾的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在当时的文坛上重要地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诗人和读者学习的权威,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文学传统被大量流传至今日,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

辛弃疾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师,他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人文关怀、情感深沉、及豪放洒脱、优美清新的文学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的深度,成为了我们应该学习、信仰、理解、传承和弘扬的典范。

辛弃疾介绍 稼轩兼具事功与文学成就,词音乐性 -

辛弃疾介绍 稼轩兼具事功与文学成就,词音乐性 -
7
*辛棄疾對政治局勢的觀察呈現在文章〈自 治〉中斥責「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 不足以爭衡于中原」的投降論;認為金人 並非不可敗,寫〈九議〉提出具體戰略, 非僅紙上談兵。
8
*擔任官職,高宗、孝宗朝,南宋各地常有 民間暴動,稼軒上書分析暴動原因「望陛 下深思致盜之因,講求弭盜之術,無恃其 有平盜之兵也。」希望強盜問題能從為何 多有強盜的根源解決,講求從根源弭平的 方法,可惜也不被採信。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 辛棄疾, 〈自治〉。
9
11-12
望陛下深思致盜之因……無恃其 有平盜之兵也。
「閉糶者(囤糧者)配,強糴者 (劫糧者)斬」「糧船連檣而 至」、「信州守乞米救民,即以 米舟十之三予信州。」、「用錢 如泥沙,殺人如草芥。」
脫脫 ,《宋史‧列傳第一百六十》。
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
*辛棄疾前有李後主於詞中談論亡國之痛;蘇 東坡將生平心境寫入詞中,而辛棄疾將自己 所讀之學養和生平鬱積的憤志寫入詞中, 三人皆在詞史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影 響。
4
*辛棄疾的愛情與家庭─生平三任妻子、九 個兒子、三個女兒。
*夏承燾 :「辛詞可稱肝腸似火,色貌如 花。」此評恰如其分地點出稼軒詞之內容 和形式,內在燃有創作之火,形式上又保 有詞的形式之美。
第1單元:導論:稼軒其人其詞(1)
稼軒詞
Ci Poetry of Xin-Qiji
授課老師:方瑜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本作品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2007多媒體藝廊,依據 Microsoft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9
*稼軒奉命以江西提刑,節制諸軍討賊, 到任後,精擇土軍,參以贛卒、弓箭能手, 又募敢死軍,扼賊要衝,馳逐山谷間,賊 困請降,誘殺主謀,召降餘黨,茶寇遂平。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南宋是实现不了他的理想的,他的文才与豪气,虽不是不是词人,也得变词人。

下面是诗人辛弃疾的介绍,欢迎阅读。

【诗人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文学成就】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诗人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所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辛弃疾的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来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辛弃疾生平及作品简介

辛弃疾生平及作品简介

辛弃疾生平及作品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他以其激昂豪放的作品风格和深沉痛切的思想情感而闻名于世。

生平辛弃疾出生于富贵之家,曾任官至彰德军节度推官。

然而,他在靖康之耻后归隐山水,以作词寄托哀怨之情。

他对国家的忧心如焚、对时局的愤慨之情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一生历经辗转动荡,先后在金朝和南宋两个不同的朝代中生活。

这种两难境地使他坚持爱国情怀,以诗歌表达对时代的关切和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

作品简介辛弃疾的作品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词藻华丽、情感激烈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爱国、家国情怀的赞美和忧虑。

他的词文才华出众,代表作品《青玉案·庭院深深深几许》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挚爱之情,以及自身身世的无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将个人的哀思与对国家的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除了爱国主题外,辛弃疾的作品中还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人情冷暖的描绘。

《武陵春·春晚》以写景的手法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辛弃疾深入人心的词作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结语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凭借其豪放的笔墨和情感的表达,留下了丰富而深远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独具艺术美感,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___的思考与感悟。

辛弃疾的词作将继续被后人传诵,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注意:以上内容为文档摘要,仅供参考。

*。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以其激情澎湃的豪放词风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闻名于世。

辛弃疾的作品数量众多,包括诗歌、词曲、散文等多种文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辛弃疾的词作以豪放激昂、感情真挚而著称。

他的词多写爱国主义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关切。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婉约的语言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同时又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担忧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辛弃疾的词作还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生命、人生的感悟。

比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辛弃疾描绘了建康城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欣赏美景的珍贵的思考。

辛弃疾的词风独特,既有豪放激昂的风格,又有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他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其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辛弃疾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担任过南宋政府的重要职位,积极参与抵抗外敌侵略的斗争。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和贡献也广受赞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辛弃疾最终被贬谪到岭南地区,直至去世。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持写作并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和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成就来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并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不仅在当时很大,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并被收入了各种文学选集和教材中。

他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词作凝聚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承载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怀。

辛弃疾:爱国豪杰与文学巨匠

辛弃疾:爱国豪杰与文学巨匠

辛弃疾:爱国豪杰与文学巨匠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

辛赞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亲眼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并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他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未被朝廷采纳。

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

然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的政论文也笔势磅礴,充满豪情,后人视其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

总的来说,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文学家,他的生平充满了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他的词作和政论文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生平及艺术成就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生平及艺术成就

辛弃疾⒈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⑴辛弃疾祖父辛赞靖康之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影响,对大宋朝廷忠心不二。

⑵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南侵。

北方汉人纷纷起义,辛弃疾聚众二千,投奔山东耿京义军,且屡立战功。

当时仅二十三岁。

⑶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上《美芹十论》、《议练民兵以守淮疏》等奏疏,但未被采用。

⑷辛弃疾自此二十年中官位不定,迁徙频繁,自地方守令至一路监司、帅臣,虽不能在一地久任,但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滁州任知州时得以屡屡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表现出卓越的业绩。

⑸自淳熙九年(1182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二十一年间,辛弃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散状态,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居住。

忧虑国事,企盼复国,却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于是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并编集了第一部词集《稼轩词甲集》。

⑹嘉泰三年(1203年)朝廷为了提高声望,起用抗战派人士谋图北伐。

辛弃疾以六十四岁高龄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又因故降官、升级,屡遭变难,最后辛弃疾对朝廷完全失望了。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卒。

⒉作品⑴辛弃疾的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这部作品几乎构成了主旋律。

如《贺新郎》(细把君诗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⑵辛弃疾的词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如《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鸪天》(是处移花是处开)等。

⑶辛弃疾的词中山水词占了较大的比重。

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沁园春》(一水西来)、《南歌子》(散发披襟处)等。

⑷辛词中也不乏情词。

如《念奴娇》(野棠花落)、《祝英台近》(宝钗分)、《清平乐》(春宵睡重)等。

⒊评价⑴关于辛弃疾的词①艺术成就a辛弃疾的词以豪迈雄杰为主,又不失婉约。

辛弃疾才大情挚,词作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辛弃疾的诗集

辛弃疾的诗集

辛弃疾的诗集
摘要:
1.辛弃疾的简介
2.辛弃疾的诗歌特点
3.辛弃疾的诗集介绍
4.辛弃疾诗歌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辛弃疾,南宋著名文学家,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称为“诗豪”,代表了南宋诗歌的高峰。

辛弃疾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爱为主题,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在艺术风格上,辛弃疾的诗歌以豪放、激越、明快、高远著称,形式上以抒情为主,但也有写景、叙事等多种表现手法,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辛弃疾的诗集是研究他的诗歌创作的重要资料。

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编纂成《辛稼轩诗钞》、《辛弃疾全集》等多种版本,流传极广。

这些诗集中收录了辛弃疾的大量诗歌作品,既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为我们研究和欣赏辛弃疾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辛弃疾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艺术风格都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同时,辛弃疾的诗歌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他的诗歌作品记录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
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总之,辛弃疾的诗歌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1. 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他广泛涉足多个领域,以其深情、豪放、倔强和才华横溢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辛弃疾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参与抗击金兵入侵的战斗,并因此受伤致残。

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和迫害,多次被贬谪流亡。

其艰难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3.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辛弃疾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他笔下常常写尽忧国忧民之情和忠义之意。

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而坚定的情感。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还揭示了他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他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4. 辛弃疾的作品特点分析辛弃疾的作品以其豪放奔放而闻名,他的词常常充满激情,并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

他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和典故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也表现出对自然景物和时代变迁的敏锐触觉。

5. 辛弃疾对后世影响与评价辛弃疾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都受到了他“不问功名、但求打江山”的精神启发。

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赞美并传颂着辛弃疾及其作品。

6. 结论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化名流,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激情、独特风格和温情洒脱而广为传颂。

他的词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时代变迁与文化氛围。

通过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他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表达。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的总结,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有益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貶謫前一年已將帶湖居宅興建落成,但心 中仍有壯志難酬之恨。
16
版權聲明
頁碼
1-18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本作品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2007多媒體藝廊,依據 Microsoft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勢……不足以爭衡于中 原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 辛棄疾, 〈自治〉。
9
11-12
望陛下深思致盜之因……無恃其 有平盜之兵也。
「閉糶者(囤糧者)配,強糴者 (劫糧者)斬」「糧船連檣而 至」、「信州守乞米救民,即以 米舟十之三予信州。」、「用錢 如泥沙,殺人如草芥。」
脫脫 ,《宋史‧列傳第一百六十》。
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
第1單元:導論:稼軒其人其詞(1)
稼軒詞
Ci Poetry of Xin-Qiji
授課老師:方瑜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本作品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2007多媒體藝廊,依據 Microsoft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7
版權聲明
頁碼
12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岳飛〉,《晩笑堂竹荘畫傳》 Wikimedia Commons 本作品轉載自 /wiki/File:Yue_Fei_2.jpg, 瀏覽日期2012/03/08。
14
養邁往之氣……務歸於恕
黃幹,《與辛稼軒侍郎書》。
18
5
*辛棄疾不願歸順金朝,自小受祖父辛贊影 響,辛贊憤恨金人之統治,為辛棄疾講宋 朝歷史興亡。
6
故辛棄疾22歲隨耿京抗金,為北方25 萬義軍之ㄧ員,當時金主為部屬所殺,金 欲與南宋議和,辛棄疾代表南下,但南宋 不願出兵。後耿京部屬收金人賄賂,暗殺 主帥,降金。稼軒北返途中,匆匆組合50 人,號召萬人反金,不願降金,可見稼軒 的膽略、氣概和軍事指揮能力。
7
*辛棄疾對政治局勢的觀察呈現在文章〈自 治〉中斥責「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 不足以爭衡于中原」的投降論;認為金人 並非不可敗,寫〈九議〉提出具體戰略, 非僅紙上談兵。
8
*擔任官職,高宗、孝宗朝,南宋各地常有 民間暴動,稼軒上書分析暴動原因「望陛 下深思致盜之因,講求弭盜之術,無恃其 有平盜之兵也。」希望強盜問題能從為何 多有強盜的根源解決,講求從根源弭平的 方法,可惜也不被採信。
14
*1180年,任湖南安撫使,興水利,以工代 賑,創飛虎軍2500人。修營柵,缺瓦20萬 片,適逢雨季,無法燒製。稼軒下令長沙 城內外居民,每戶交瓦20片,酬100文,兩 天內卻如數湊齊。 築路,缺石塊,稼軒發在監囚徒至城 北山中開採石塊,按罪刑輕重,規定繳送 石塊之數,作為抵罪之代價,短期即如數 湊足。
9
*稼軒奉命以江西提刑,節制諸軍討賊, 到任後,精擇土軍,參以贛卒、弓箭能手, 又募敢死軍,扼賊要衝,馳逐山谷間,賊 困請降,誘殺主謀,召降餘黨,茶寇遂平。
10
*1181年,任江西安撫使,逢大旱,缺糧。 到任後立即下令「閉糶者(囤糧者)配, 強糴者(劫糧者)斬」嚴格執行,立即收 效,「糧船連檣而至」,「信州守乞米救 民,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州。」稼軒這次 處事之明快有效,直至元、明、清三代都 傳為救荒佳話。
1
*稼軒兼具事功與文學成就,詞音樂性高, 專力為詞,作品數量豐富,流傳下來約一 百多首。
2
*參考書目─
1鄧廣銘《稼軒詞編年兼注》(華正書局) 2.鄭騫《稼軒詞校注》 3.《辛稼軒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4.辛更儒《辛棄疾研究》:詳記辛棄疾生平和仕宦 經歷,可視為辛棄疾傳記。
3
*辛棄疾善於經營自己的隱居生活,休閒之餘, 閱讀、填詞產量豐富。
11
但救災後當年辛棄疾即被 免職,罪名是「用錢如泥 沙,殺人如草芥。」(此 年岳飛死、稼軒罷官) (右圖為岳飛像)
12
*方瑜師評辛棄疾之任官表現:「劍及履及、 勇於任事、不循舊制、直言不諱、氣盛而 威。」
13
*由他人給辛棄疾之勸告:「養邁往之氣, 日趨於平,晦精察之明,務歸於恕」,可 見當時朝廷士大夫之風為養氣,故辛棄疾 與時局捍格不入。
*辛棄疾前有李後主於詞中談論亡國之痛;蘇 東坡將生平心境寫入詞中,而辛棄疾將自己 所讀之學養和生平鬱積的憤志寫入詞中, 三人皆在詞史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影 響。
4
*辛棄疾的愛情與家庭─生平三任妻子、九 個兒子、三個女兒。
*夏承燾 :「辛詞可稱肝腸似火,色貌如 花。」此評恰如其分地點出稼軒詞之內容 和形式,內在燃有創作之火,形式上又保 有詞的形式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